打印

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


  普贤菩萨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发十种大愿,其中之一即是“恒顺众生”愿,具有很深的学问。一个人若能做到,不仅表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同时也表明这个人具有了佛菩萨的慈悲情怀。
  恒顺众生是指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都应该如父母、师长、阿罗汉、佛一样对待,恒常随顺,按众生的需求去行事。如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救度众生就是恒顺众生的典范。恒顺众生不能只局限于人类,而是一切狷飞蠕动都应随顺,恒顺就是没有厌烦,不生厌恶心。
  如何恒顺众生?简单的讲就是“换位思考”,这样的解释有些勉强,但能说明问题。蛆虫、蚊蝇有它的生存理由、原因、空间、世界,一样用异样的目光(感觉)来看待我们,在它们的眼里一样是异类,倘能站在蛆虫、蚊蝇的角度去思考它们的生存,为投生畜类而生怜悯,这样我们就去为它们多念念佛,多多开示,使它们早离沉沦,这就是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包含许多内容,“换位思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再如面对一个头脑顽冥的人来弘法,就要顺他的“顽冥”,采用他可以接受理解的方法来弘法;面对一个谤佛的人来弘法,自己先要闭嘴,你越说就让他多造许多口业,对于这样的人就要以身作则,通过我们佛教徒的行动感动他。因此,恒顺众生是随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去照搬照套。一定要有个原则,就是在佛法的范围内去恒顺,而不是迁就众生,更不是忍让众生的恶行,不能为了恒顺去杀生、去盗窃。恒顺众生就要为对方讲清杀生的“危害”,起码不能自己动手去杀;我们去风月场所,可以站在从事者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宣扬佛法,自己决不去犯邪淫之罪!恒顺众生是完全利他的、不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恒顺众生是使众生之欢喜的基本方法之一。使众生欢喜,也即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请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普贤先问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也要随顺供养他们呢?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因此,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
  为了使众生生起欢喜心,诸佛菩萨始终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弟子。微笑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笑不仅表现在脸上,更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使别人真实地感受到你的诚意。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表示你对人的尊重,别人会因为你的微笑而生起欢喜心,同时也对你一笑。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做事都要然众生欢欣,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恒顺众生就是以众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希望别人顺我,自己却不去随顺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做一些事。当两者互不相让时,就会引起矛盾和摩擦,天长日久,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拳脚相向,以至于分道扬镳。强烈的我执只知对方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尊重对方,随顺对方。如果我们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和过错,也会时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以责人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偌能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去做,就一定能够与别人相处融洽,也能够使他们生欢喜心,渐渐地,我们不仅恒顺众生,也能使众生恒顺我们。
  恒顺众生是一个人具有一定修养的表现,恒顺众生不仅使我们广结人缘,也是我们接引信众的一种善巧方法,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使众生欢喜也是我们修学菩萨行的最好途径之一 。
                            
——摘自《正觉》2010年第6期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