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思想生起的真相

思想生起的真相

当一个颜色目标(所缘),撞击我们的眼睛时,在眼净色的支助之下,看的眼识,即刻生起,取该撞击眼净色的颜色所缘,为眼识的目标。



对于眼识心,眼净色是它的依处色法,因为一切的心识,都必须依靠色法才能生起(无色界除外)。在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脱离色法身体而存在的所谓的灵魂。



眼净色,也是眼识认知外在事物的门,对于眼识便叫眼门;对于耳识便叫耳门;对于鼻识便叫鼻门;对于舌识便叫舌门;对于身识便叫身门;对于意识便叫意门。



颜色所缘,是眼识心的目标。正如声音所缘,是耳识心的目标;气味所缘,是鼻识心的目标等。



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眼识等之外的心: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彼所缘心,则都属于意识心。



这些心也取同一个颜色所缘为目标,以眼净色为门去认知外在事物。然而,这些意识心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所依处是色法,它是心脏附近的血液。



对于五门心路过程里的所有心,有分也是它们认知外在事物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是从有分(意门)出起的。



颜色、声音、香臭、味道、触这五种外在所缘,必须同时撞击各自的根门与有分,如此才能令各自的心路过程生起。



例如颜色所缘,必须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如此,依靠眼净色的眼识、依靠心所依处的转向心、领受心、速行心等才能生起。



如是,所有的五门心路过程都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用的意门(有分)。



由于眼识心,特别地在眼门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又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眼识心路过程。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根门心路过程,也可以如此理解。

古代的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形容心路过程。



这比喻记载于《殊胜义注》,后来的传承再加上吞芒果及倒回去睡觉,来个别形容彼所缘与再沉入有分。



有个人盖着头睡在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伸手取该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撞击根门,如:眼门或耳门。



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张开眼看,即有如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所缘。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缘。



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心在体验所缘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沉入有分。



我们应当注意,这整个心路过程的发生,是毫无自我的,没有所谓在其背后的永恒体验者,没有所谓内在的控制者,没有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



剎那生灭的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识知应有的作用,而识知过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缘起的法则。



在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都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种不同的缘而生起,这些缘(条件),包括前生心、外在目标、门、依处色法。



眼识心等生起之后,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它特有的作用,即刻灭去,然后成为下一个心生起的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禅定又叫安止定,也叫禅那,它是一种纯粹的意门心路过程。

禅定是通过修习止禅而证得,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五盖被镇伏,心也完全投入目标之中。



禅定心的目标,是称为‘似相’的心之影像。此相是一种概念,由于它是基于色法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目标的禅定是属于色界天。



想要证得禅定的行者,可以选用基础遍相作为修定的目标,如一个某种颜色的圆盘,然后把心专注于它的颜色。



当定力成熟时,与该圆盘完全相似的影像即会生起,此相称为取相。定力更深时,从此相净化后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它是禅定心缘取的目标。



若专注似相一个小时以上,你就能令自己的心,超越欲界世间,证入无比殊胜、宁静的色界梵天。



禅定是属于色界的意门心路过程,禅那心以速行的方式,不间断的生起。那么,行者在证得禅定(安止定)的刹那,发生了什么呢?



在此,于安止定速行心时分,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目标之分。因为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目标时,才有可能证得安止定。



于此,八欲界智相应速行心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顺次是遍作心、近行心、随顺心及更改种姓心。



一旦它们灭尽,依情况是第五剎那或第四剎那,二十六种广大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会即刻如心所愿,而进入安止定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的末端即会再沉入有分。



安止:巴利文appanà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



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定。



当禅修者即将证得禅定、道或果时,首先会生起意门转向心。

然后,在同一个安止心路过程里,于安止速行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依次生起,把心从欲界导向安止定。



于凡夫或有学圣者,这些速行心将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之一;于阿罗汉,则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之一。



于钝根者,这些基础的欲界速行心生起四次,每次都执行不同的作用。第一个剎那名为遍作,因为它准备心流证入安止定。



下一个剎那名为近行,因为它已接近安止。第三个剎那名为随顺,因为它顺从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后的安止。



第四个剎那名为更改种姓:于禅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广大心的种姓而得其名。



于初道禅定,它名为种姓,是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



对于进入更高层次道果的转变点,则隐喻式地称它为更改种姓,但有时亦另称它为净化。



于根器利者,则少了遍作剎那,如是于安止定之前,只有三个欲界速行心生起。



在种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心,或钝根者的第五速行心,即刻生起了第一个属于安止层次的速行心。



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无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种属于安止定的速行心。



当知在安止定的心路过程里,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属于不同界。而所有在同一个欲界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都是同一种心。



在圣道圣果的安止心路过程里,则更能缘取不同的目标。



如心所愿:这是指所生起的安止心,是受到禅修者的心愿所决定。若他希望证获初禅,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禅那地修习止禅。



对于更高层次的禅那,亦是如此。若禅修者所愿的是达到道果,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道果地修习观禅。



在安止定的心路过程结束之后,心流就会即刻沉入有分,不会有彼所缘心生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