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善 住

善 住


  “善住”首先是“住”,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一切不珍惜生命、不珍惜人生的做法和选择都是不值得称道的,即使“安乐死”仍然是要打大问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判断“必死无疑”以及是否是真的“安乐”?人生虽然虚幻, 肉体虽然污秽,但我们的解脱必定建立在“依幻修幻”上。无论如何, “住”是第一要义。其次,便是“善”住。善住至少应有以下含义:

  一是“住”的欢喜。内心能生出感恩心、珍惜心,常常喜乐,感恩天地,感恩佛菩萨、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日月山川,开心活着。古人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又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言下之意,当重生贵生,感恩而报恩。如果我们生活得不开心,父母也不会开心,因此,某种角度说,不开心而活,就是不孝。“住”的欢喜还要少埋怨,有的人整天抱怨,觉得社会不公、命运不公,好像谁都欠他(她)债似的。其实,存在就是道理,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虚假的“真相”,一切不如意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怨天尤人的人很难感受生活的幸福。住的欢喜很重要,但还很不够,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记载善住天子福报殆尽,衰相现前,仍然要堕落。

  二是“住”的正当。你是做什么的,就应该有个样子。出家人当然有出家人的要求,医生要做好医生,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要勇于拼搏,勇于负责任;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要柔顺贤惠。不论做什么,首先要立足于本职,要有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次,要处理好各种不同身份的认同。一名教师在学校才是教师,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孩子面前是父亲,而在母亲面前则是儿子。有些人就是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身份转换,而出现问题。不能因为我们要念经学佛,我们就忽视我们的一些身份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往往会造成各种矛盾和误会,有时甚至伤害感情,反而影响修学。服务是消业、还债和集福,耐心做事还可以习定修忍辱。

  三是“住”的清净。不仅过的平淡、简单,淡泊安心,而且“清净”,“净”即“寡欲”无“杂念”,此乃一“善”住。修佛之道即是净业之道,身、口、意三业清净即是佛,清净当然是“善住”的重要内容。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即清净之道,也是佛道。僧也有清净之意,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修行之道即是寻求清净之道,最终证为释迦牟尼佛。《楞严经》上说:“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亦是一证。《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要求我们:“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若能修得如惠能那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自然是上上根器之人。

  四是“住”的光明。什么是“光明”?其一,自己内心明亮,清净无染,道德高尚,无有污秽和黑暗,行为磊落,堪作表率。其二,能为人明灯,驱人黑暗,能为他人排遣烦恼和无明,能为引路人。能“作光作盐”,益己益人。思维审视一下佛名,以“光明”旨意为佛号的众多,如普光佛、普明佛、大光佛、大明佛、网明佛、名光佛,才光明佛、须弥光佛、须摩那华光佛、阿闪毗欢喜光佛、才光佛、金梅光佛、大通光佛、日月光佛、日月珠光佛等等。顾名思义,能让人看见自己的好样子,能为人楷模,即是“度人”。更能驱人“黑暗”,即近佛矣。

  五是“住”的慈悲。真正的善住,一定走的是自度度人之道。四弘誓愿告诉我们: “无边众生誓愿度”,慈悲心也是菩提心的重要内容。须陀洹名为“入流”,斯陀含名“一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虽然他们都已是很高的境界了,但对一个大乘修行者来说,终极目标不是“不来”,也不是“一往来”,而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其实,想想我们一生吃了多少,接受过多少人的帮助,有多少人需要感恩,即使有一天我们能够证道, 自由往生。我们当效法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广度众生“地狱度尽,方证菩提”的伟大誓愿,不能忘记楞严偈上说的“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的教言。

  六是“住”的方便。方便不仅意谓随缘、能力,还有大智慧力。严格说来,正如《大集经·十一》所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众生刚强难化,不仅要做事,还要做成事。仅有慈悲,没有方便不行。 《坛经·般若品》说:“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维摩经·法供养品》也说“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若是“善住”自然要有方便,若能“游戏神通”、“善游步”则是大士或佛。所以佛教讲“无量法门誓愿学”,讲“五明” (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讲“广结善缘”。当然,方便不是无原则的,否则,极有可能“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