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知足常乐—萨姜米庞仁波切

知足常乐—萨姜米庞仁波切


  欲望,是一种有着无止尽食欲的生物。像是在干草地上的一个火花,它只是继续燃烧,直到完全枯竭。以其本性,它永远不能被满足;因为它是根基于在我们自身之外寻求慰藉的愤怒激进。那种期许总会落得失望,以及自生的诸多痛苦。是心自己让自己不好过。能够看见我们是怎样地使一己受苦,便是明智;而「 帕玉 」(payu,明辨洞察) 的结果——知道何时适可而止——即是知足。这样的知足赋予我们尊严。以明辨洞察,全神贯注地前行,执持着巨大的精进之力,如此,我们是谦恭的、温柔的,因我们了解,我们已经拥有所需的一切事物。我们已发现了此心的平和,而且,我们对如何利用此生有所筹划。这一知足,是「虎之道」的自信。为什么称之为「自信」,因为它稳定了我们的心,平息了那种激进猛烈、期待事物与现状不同的状况。

香巴拉教法说,知足之自信,从对自己人善亲和,对他人仁慈怜悯之中生起。对自己的友善亲和,是禅修的结果;当我们学会正确地修禅打坐,我们就不再与己心奋斗挣扎。我们的心能满足,因为它不再被惯常的活动所窃取——像是「我能得到什么好处?」的无意义空想。自我反省和「帕玉」,让我们与自己的投射意象,拉开距离。再也不是像穷汉一般地,寻找下一片琐碎的确定认可,因为我们已发现在扰动之下的平和宁静。我们不尝试要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也不妄想未来将做些什么;我们于现在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应该去培养什么、摒弃什么——如致力改进自己一贯的思想模式时——我们就是在邀请知足的 爪拉 (drala,福佑能量)。我们正在修习一个觉悟世界的基础﹕看清自己的愤怒,辨别冲突的可能后果,然后作另外一个选择。在被怒气及野心激起举动之前,我们重新考虑﹕那也许意味着做一下深呼吸,或不猛按汽车喇叭,话语出口之前先数到十,或是写完一封怒气填膺的电子邮件后,不马上按「传送」,先储存为草稿。在那一刻,与其创造出一个忧惧的国度,傲慢的国度,或怨恨的国度,我们决定发散出另一种能量。因我们对自己的平和有信心,我们便能居住于安心知足的国度里。我们越是能信任一己的平和,就越能看见它其实是非常强壮有力的。以如此的知足感,负面态度很容易就被驱散。知足感有力量带着我们超越恐惧。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完完全全的友善和睦——融洽和谐而无有纷扰。我们不再制造紧张。

仁慈,是对我们自己的心怀有足够的友善同情,因此亦能看到他人的困境。在此刻的修道进程上,对他人仁慈怜悯是一个非常自觉性的决定。这来自于知晓,若是缺乏恩慈,什么将会发生,我们将以愤怒攻击来行动;譬如说一些怀有恶意的话,或有意地侮辱别人。现在我们能够明见﹕如果我们说谎,猛烈抨击某人,或是充满嫉妒地反应,我们的感觉是染污的,沉重的,而且是颇具防卫性的,像是我们试着要证明自己,使自己被承认。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便能感受到自身的风马减弱。这说明了我们的心,已经滑落到惯性的活动上,这就是此心不再知足的一个征状。

「帕玉」提醒我们,我们不必被自我投射的意象给愚弄。我们可以选择行为举止处处留心。当一己所下的决定依据业力之律则,我们就与世界的步调同时一致。我们谨慎庄重,因而没有骄傲;我们不为外界的反应而回扑猛打;我们不寻求注目,或娱乐消遣;我们明白,执着将导致受苦;我们也知道,拥有许多,不见得就能带来快乐。这就是们如何能从愤怒敌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方式。......

这自信的力量——从知道我们已经具有所需的一切中成长,能使我们变得温柔。之所以温柔,是因为我们不再自弃、绝望。有时我们把温柔联想为谨慎或畏惧,但相反地,无有愤怒敌意,是虎之道的修行成果。那是来自于一种内观洞见,了解极力强迫只会使得事情更形困难。我在尼泊尔随乌金祖古(Tulku Ugyen)——来自西藏的一位伟大上师,研习时,他对我说的教示,于我有极大的影响力,他说﹕「以激进侵略,你可以达成某些事;但是以温和柔软,你可以完成一切的事业。」

当我们以温柔及谦恭的方式来处理情况,爪拉的护佑能量,就会在那里帮助我们。神圣庄严(sacredness),开始透过世界闪耀,如同香巴拉利格登王的富裕堂皇——那富裕,也就是我们一己的觉知;我们的感官——味觉、触受、视觉、嗅觉、闻声——呈现一种更高的质量,具有更为强烈的欣赏与认识之感。那样的感受来自于一颗易于欣赏感激的心——一颗知足的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