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只有持戒的人能听得懂经典,不持戒的人听经听不懂

只有持戒的人能听得懂经典,不持戒的人听经听不懂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78集  **年8月19日讲于香港

今天佛法要兴,很难!我们这代人责任特别重,我们是生在关键的时代,我们不能复兴,佛教就灭亡了,永远不可能再复兴;我们把它兴起来,佛法就能继续传世,这是无量功德。这也在乎我们的认知,我们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一定要把这桩事情做好。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决定不能疏忽戒律,不能贪图享受。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七情五欲要彻底放下,这个东西是有毒害的,要认识清楚,不要被外表的糖衣蒙蔽了,要晓得他里面包藏的是要命的,碰不得。

经教是佛法的根本,佛陀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了,经典是老师。经典当中,尤其是戒律,只有持戒的人能听得懂经典,不持戒的人听经听不懂。为什么?持戒的人心清净,有信心,有恭敬心,有慈悲心,他能听得懂佛说的是些什么,没有诚敬听不懂。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佛菩萨给你讲,你也听不懂,这跟世间学问完全不一样。

那要问今天到哪里去找诚敬心的人?没有真诚恭敬,老师不讲,为什么?讲了没用处,你听不进去,你不会落实,你还是依你自己妄想念头去生活,你不会依佛菩萨教诲,所以教等于白教,这是老师为什么不讲,原因在此地,绝对不是老师不慈悲。老师因材施教,“才”是什么?诚敬,有一分诚敬心的,老师就教一分,教两分,那一分装不进去,白教了;有十分诚敬心的人,老师教九分还对不起他,为什么?他还可以装一分,你没教他。古时候老师完全看学生能接受多少,就教多少,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看学生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就到此为止,所以“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仁慈博爱”四个字是出在这个经文上,《无量寿经》上的经文。

“‘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

这两句话重要,一生不能违背,要真正修“戒、定、慧”。“戒、定、慧”不必修多,只要修“五戒”、“十善”,这是佛门的根本戒。“五戒”、“十善”真做到,“六和”、“六度”真做到,这就是个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做到了,真正佛弟子。以这个基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弥陀弟子。不容易!真正做到,就像经上所说的,你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五戒”,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一共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护你,你在任何地方,鬼神都不得其便,不能害你;你所住在的地方不会有大zai 难。为什么?持戒是真正有福报的人,中国古人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能持五戒、修十善这是有福的人,再加上能够修六合敬、修六波罗蜜,这还得了吗?这是菩萨,菩萨所在之处,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所以我们心要端正,没学佛之前所造的这些恶业,认真忏悔,后不再造,发大慈悲心帮助苦难众生。“仁慈博爱”是圣贤的心、是菩萨心,这样自度度他,要把这个当作是我们人生第一个目标,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就为这桩事情,可不能把目标搞错了,我来干什么的?我来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求生净土是真正永脱生死轮回;永远“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圆满“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真的,不是假的.

今天念佛业障消不了的原因是心不真诚



《净土大经科注》第267集  2013年4月21日讲于香港佛

我们今天天天念佛,业障消不了,原因在哪里?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恭敬,而且我们念佛当中还夹杂着妄想、杂念,不纯;虽然消,消不了那么多。可是一面消,他一面又造,造的比消的多,这就麻烦了!最后的结果还是到三途,这就是“念佛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这个问题,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提出,这个话在他注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最后,讲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条就是阿鼻地狱。所以,念佛怎么会堕阿鼻地狱?我在台中学习讲这一部,就讲《大势至圆通章》,就采用他老人家的注解里面的,我想不出什么理由,我拿到这个经本去见李老师。李老师一看说这是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讲,讲经的时候公开跟大家讲。虽然口念弥陀,不止是心散乱,而是什么呢?在佛门里面,贪图名闻利养,这样堕无间地狱。这个罪很重,让社会大众对佛法生起反感,批评佛法、毁谤佛法,是因你造作的这些不善而引发的,这个罪过无间地狱罪。所以学佛人最好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所,有人问你,你回答就一句“阿弥陀佛”。获这无上的福报啊!自他两利,自己决定往生,他将来也一定往生,为什么?阿赖耶的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里头去了,这是大慈大悲,帮助人种净土的善根。这都不可思议。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法里头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隐现,叫妙法。《法华经》称为妙法,代表整个大乘,整个大乘都是妙法。说什么?说:

“为开示悟入此佛知见也。”

实际上就是一句话,“佛之知见”、“佛知佛见”。佛所知道的、佛所见到的“真实智慧”、“真实之际”,本经上说的。

“真实之际’是体,就是“真如法性”的本体。

“真实智慧”是相,它是什么样?无量的智慧、无尽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全宇宙的德相。

“真实利益”是作用,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能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是利益。你要问佛法是什么?这就把佛法说尽了,介绍圆满了。这个东西要认识才行,现在大家迷了,对这个名词都迷惑,什么叫佛,不知道,没人讲清楚、没人讲明白,所以别人说我们是迷信。他们迷不迷信?他也迷信。

“迷”怎么说法?“迷”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你相信它,叫迷信;你不相信它,也叫迷信,为什么?都在迷。搞清楚了,才可以说信跟不信,都叫正信。搞清楚了不信,正信;信,也叫正信。没搞清楚!

我们分享之前把三皈依念三遍,这是去年我在斯里兰卡讲经,小乘法师们跟我建议的“开经之前念三皈依”,我接受了,意思很好。这三遍三皈依,就是皈依三宝,所有的听众通通皈依三宝。学佛人最简单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最简单的早晚课,念念不忘三宝。我们接受这个建议。

原本在中国大乘,讲经之前有仪轨,仪轨差不多要做四十分钟。现在人分秒必争,没这个时间:我来是听经的,所以不参与仪轨的活动。我们把仪轨通通免掉了,采取世间课堂教学点方法,没有仪轨。大乘最简单的仪轨是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念开经偈,这是我早年讲经的一些简单仪规,讲完之后,大家在一起做回向。那个时候有维那、有乐众,讲经完了之后,维那师领导大家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回向”,这就圆满了,这个我们都省掉了。

我们带头把佛法回归到教学、回归到教育,这就符合“开示”、“悟入”。佛帮助众生教学最高的指导纲领,佛怎么教人?“开示”。“悟入”两个字是学生的事情,不是老师。“开”是用言语讲解,帮助他明了。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楞严会上,文殊菩萨代我们选择法门,文殊菩萨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观音菩萨跟我们缘分最深,他用耳根,“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世尊一生用言语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中断。除了言教之外,还有身教,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身教就是“示”,“示”是示范,做样子给大家看。老师能帮助学生的就到此为止。释迦牟尼佛确实,他示现了一生,没有一样不是我们的榜样;从穿衣、吃饭、睡觉、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样样都是我们的好榜样,那叫“示”,我们看了要懂得意思、要知道学习。

现在跟世尊那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也不相同了,那么佛的开示还管用吗?管用!佛的开示,“开”是经论,“示”是戒律,就是“经、律、论”三藏。我们要理解它的精神之所在,然后得活学活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运用在我们生活上,就妙了,这叫学佛。尤其是学大乘,世尊在经上有讲,早年时候我还记得,现在记不得了,有这么一句话,“末法时期,众生根性接近于大乘;古代众生根性,接近于小乘。小乘保守,大乘开放。”佛在三千年前就说过了;但是大乘一定要以小乘做基础,没有小乘基础,大乘会变质。佛当年在世,小乘跟《方等》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说大乘。我们今天没有小乘的基础,也没有中国儒跟道的基础,所以佛法出了问题了。固然有社会其它的因素,那些因素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自己没有“如教修行”。所以不能怪其它,一定回过头来责备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才对。

世间人为什么有福没有德?无论在修福、在享受福报的时候,他“我”没有忘记。提起这个大家就明白了,他还有“我”。“我”,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有福德的人他不执着“我”,身体要不要?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很自在。如果为了教化众生,这个身体有用,派得上用场;不是教化众生,这个身没用处。虽有这个身,他心地清净,没有丝毫执着,这就对了。

……

佛性是什么?佛性没有相,你见不到;不但见不到,你也想不到。但是它能现相,遇到缘就现相,现什么相?现智慧福、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福德相。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现的相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大福德相,圆满的福德相。释迦在这个地方所现的叫劣应身,小福德相。为什么?现大福德相会把众生吓跑,他不敢接受。这样的三十二相他可以接受,要是现极乐世界那个身相,这个世间人不敢接受,那就不能度化众生。

现相就是智慧跟福德起用。怎么起的?众生有“感”,自性有“应”,“感应道交”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的心有“感”,佛与法身菩萨有“应”。“感”的人有念头,有起心动念,有希求;“应”没有,“应”是自然的。好比我们敲鼓,我们拿着鼓锤去敲鼓,我们是有意,我们要敲它。鼓应的声音,我们敲得重声音就大,敲得轻声音就小,它有没有去起心动念?它没有。它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诸佛菩萨应身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说法做出种种的示现,统统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要知道;如果他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是凡夫,跟我们一样。所以他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这四个字有四个说法。“不变”,是佛与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确实他们住在自性本定,如如不动,他们能随缘,不变随缘。“随缘”就是妙用,虽然随缘,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佛,已经成就的。他起的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因为自性的体是无穷大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是自己的本能,是万物的本性。他什么相都没有,能现一切相,这叫妙觉如来。妙觉如来没有相,等觉菩萨有相,到妙觉没有相,或者勉强说一个相,常寂光。他的相是一片光明,普照法界虚空界,没有照不到的地方。他的光没有障碍,无障碍光,清净光明。所以感应就是在现前,《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感应在哪里?就是当下所现的。

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在路上生病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四周围没有村庄,在旷野,怎么办?这个时候忽然来了一个乞丐,要饭的乞丐。乞丐看到老和尚生病,就来问老和尚有没有需要帮助的。老和尚说是需要,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肚子饿。乞丐到外面去讨饭,讨回来喂他。病,这个乞丐不错,懂得一点草药,到山上给他找草药,来帮助他治病。跟他在一起十几天把他病治好了,他就上路去了。也许老和尚非常感激,朝山心切,其实并没有完全好,可以走路,可以拜佛了;一个月之后,他又生病了。这第二次生病,又遇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也给他调理了十几天。这一次状况比上一次好多了,好了之后,他去朝山。乞丐去讨他的饭去,就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问过他,向他请教,那是救命恩人,问他尊姓大名。他姓“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文章的“文”,文吉。问他家住在哪里?他说我家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老和尚拜到五台山,打听文吉这个乞丐,没有人知道。到寺庙里头去拜文殊菩萨还了愿,问大众,大众说那就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恍然大悟。文殊菩萨从哪里来?当处出生;事情办完之后,随处灭尽,你找不到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虚云老和尚年谱》很清楚的记载着。

学佛的同学,要把这桩事情好好的记住。为什么?佛菩萨真灵,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真来帮助你,不定用什么身。你看,在旷野里面遇到一个乞丐,一点都不稀奇。乞丐到处跑的,居无定所,所以虚云老和尚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这是感应。到达五台山这真恍然大悟,这才感谢文殊菩萨。真学佛,有困难决定有感应,不定遇到什么人,那个人可能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不知道!困难化解之后,这人就不见了。

……

我们看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一篇论文,总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说宇宙的源起,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讲“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宇宙从哪里来?“从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第二段,“起二用”。“二用”里头第一个,宇宙出现了,万物出现了,生命出现了,“我”出现了。“我”跟宇宙可以说同时出现,什么时候出现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意思很深,只有大乘经上讲得清楚。出生之后,自自然然的,那就叫性德。

性德显示出三种周遍,第一个是“周遍法界”,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全知道,你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收到了。中国古人有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以有不善的念头,鬼神都知道。举头还三尺,这个不要,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诸佛如来、所有的法身菩萨,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无论什么地方,念头才动都知道。起心动念他知道,我们身体状况他知道,为什么?身体状况,身体是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也是生灭法,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动。物质现象也在波动,这个波动的状况,遍法界虚空界他们也收到了。所以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身体这个频率统统晓得,没有一样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统统在当下,这很不可思议。

第二个大段是告诉我们修行必须具备的德行。这是修行人的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修,四德。我们今天修行没有很明显的效果,用这四德去对照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不成功?第一个,随缘妙用,我们是随缘,没有妙用。什么叫妙用?随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妙用。我们随缘,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不妙了,这就是凡夫。随众生的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六道。起心动念,没有执着,就是四圣法界,这就不妙了。怎么不妙?堕落在十法界里头出不来。我们今天堕落在六道,希望这一生从六道里超越,不再搞六道了。这是遇到净土法门的人都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不只是千载难逢。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是千载,彭际清居士说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碰到了,稀有难逢,你遇到净宗、你遇到阿弥陀佛、你遇到《无量寿经》,这还得了!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居然遇到了。

身是根本,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这开始,决定不执着身是我。有没有身?有,身在,身不是不在。知道这个身不是我,知道什么?我是不生不灭,身是有生有灭,这个要知道。身带不走,就在这个世间也带不走。你说我投胎,我再投生到人道、投生到天道,能不能把身体带去?不能,还是把这个身放弃掉了。那谁投胎?灵魂。所以有许许多多人把灵魂当作“我”,对不对?不对。但是进了一大步,知道身不是、“我”,知道灵魂是“我”,进了一大步。不是真的,为什么?那个魂不灵。如果它要灵,它就作佛去了,它怎么还搞六道轮回?所以魂是迷魂,不是灵魂。灵魂是世俗说的,世间人以为它很灵。在佛法里面,灵魂称为中阴身。为什么称中阴?现在这个身体它放弃了,它离开了,还没有找到另外一个身体,还没有去投胎,当中这个时间叫中阴。中阴长短不一定,佛在经上一般讲四十九天,中阴。所以这四十九天非常重要,真正诵经念佛给他回向,他得受用。四十九天之后,可能他投胎去了,不知道他又到哪一道去了。但是中阴也有久久不投胎的,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对身体贪着,他爱他这个身体,不肯离开这身体,就变成一种叫守尸鬼。他葬在哪个地方,他的灵魂不离开,他就住在坟墓里头。这个愚痴!佛法里面称它作神识,“识”就是阿赖耶识,“神”是它有神通。他要能够觉悟,就能够修行,就能够提升他的境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都有可能去。如果迷恋在人间,麻烦就大了。

所以一个人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全是自己做主,这一点要知道,没有人干涉你。天地之间确实有这些鬼神管事的,就像社会上有各个阶层的官员他们管事,这真有。但是他管事,你不犯法,他不能降罪给你;你不行好事,他也不能赏你。必须是你自己有成绩,好的成绩他奖励你,有很多恶事的时候他处分你,他按照法律来办事,是这么回事情。天上、人间、鬼道、地狱道都有。明了之后才知道,人在六道轮回,一切因果都要自己负责任,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自己做主宰,你自作自受。

在唐朝那个时代,印度有些高僧到中国来,看到天台大师讲的“三谛三观”非常佩服。这个说法,他说跟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非常相似。中国人才知道,释迦牟尼佛讲过一部《楞严经》。而《楞严经》在当时,印度人把它视为国宝,不但不流通,外国人都不能看,他收藏起来,不让外国人看。所以多少到印度取经的,没有看到《楞严经》,这是他们秘密的。所以印度人吝法,现在法没有了。难得般剌密帝法师,这个人有智慧,把《楞严经》偷渡。几次偷渡都被抓到,没有偷渡成功。最后一次他想个方法,把这《楞严经》,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写在卷上,把自己的胳膊剖开藏在里头,再让它长好,这经在肉里头,这样偷出来的。《楞严经》分量很大,这真不容易!他是航海从海路到广州。再把手剖开,把经取出来,那不知道用什么样化学东西洗洗干净,让这个字再能出现。这么偷出来的。偷出成功之后,经在中国广东这边翻译成中文。刚好武则天的宰相房融,得罪了武则天,被贬到广州这一带来做地方官,他遇到了,参加了翻译。所以《楞严经》的文字(经文文字)是佛经里头第一流的,最好的,宰相之手。

法师,经传来之后,平平安安到达,马上回去,回去怎么?认罪,我把国家东西偷出去了,现在该判什么罪我来接受。这是佛教徒,不逃避,真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中国是大乘根性,应当送到中国来。不惜牺牲生命,做出这么一桩好事。这经典传到中国,《楞严》是有特别因缘。印度国家是不准许,出家人懂得,这个事情做错了有大罪过,法不传就是罪过,所以传到中国来。

……

这桩事情,交光大师在《正脉》的序文里头写得很清楚;而且还有一段故事。交光大师应该是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跟阿弥陀佛告假,他说《楞严经》古人注的很多注解都不是真正的意思,他要重新给《楞严经》写个注解,告假。阿弥陀佛答应他,他的寿命延长了,作这部注解。有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相信他的序文绝对不会造谣,不是假话。为佛法、为众生,你愿意干,寿命到了,佛会延长,让你的事情做圆满、做成功。不是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享福,极乐世界享福,在这受罪,但受罪是为众生,为利益众生,这是行菩萨道。所以佛菩萨没有不帮助,没有不成就的,这都给我们这一代人增长了信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