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十九愿里面「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什么功德?这里举了个例子,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表演出来,这叫修诸功德。表演这些事情不是为自己,是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众生对这些东西有情执,放不下,要做给人看。

布施,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里头的境界深广无际,说不尽的,都在你能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样样放得下,没有一样放不下的。一念、一举、一动圆摄六度万行,不是一桩一桩修的,你细心去体会。

今天有苦难众生他在受苦受难,我们布施他饮食,布施他医药,布施他钱财,哪怕是一点点,六度万行全在里头,你的菩提心、你的一向专念也都在里头,真妙不可言。《华严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才真正能体会到。

逆境、恶缘,佛菩萨教导我们要心平气和,决定不生怨恨恼怒烦,不会生起这个情绪,保持你心地的清净平等觉,那就真有善根。善根里头有福德,福德里头未必有善根。善根是不贪、不痴、不瞋,现在加上两个,没有傲慢、没有怀疑,这叫善根,要用这个回向。心地清净,就是清净心、平等心

没有贪、瞋、痴、怀疑,心清净;没有傲慢,心平等;没有愚痴,这心就明白、觉悟,不迷。要用这样的善根回向,求生净土,愿生我国。用「一心念我」,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一心念我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昼夜不断」。念,我们看念这个字,这个字是会意的字。什么意思?你看看,心上面是今,就是现在的心,就在当下,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现在

现在心上就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口里念不念不关重要,心上真有。口里念佛,这个念要加个口字,没有这个口字,是心里头真有,叫做念。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还会有杂念吗?不会了;有杂念渗透进去,你这个念就被破坏掉了,念的意思深!尤其是昼夜不断,心上真有阿弥陀佛

1 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谦卑学起。你真学佛,一定要学谦卑,要学到能尊敬别人,你从这里下手,你才真正能学到东西。

2 自己不谦卑,目中无人,别说你干十年,你干一百年都没用处,你清净心得不到、你平等心得不到,你不会开悟。

3 谦卑重要,谦卑是性德的根基、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对任何人都恭敬、对任何人都低头;再看看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谦卑恭敬。

4 所以这些年来,我常常劝学佛同修,要从谦卑学起,要能向人低头——无论是什么人,不论他有理、无理,我们低头就对了,问题就化解了。

「故莲池大师赞曰: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对于自性的赞叹。大是称赞、是赞美,真体就是自性,真体就是实相。实相不可得而思议,你没有办法去想它,为什么?你的思想缘不到。

你没有办法说它,议是议论,就是研究、讨论,你没办法。为什么?言语达不到,思惟达不到。怎样才能见到它?把思想、言语放下就见到了。言语是前五识的事情,思想是后面阿赖耶、第六、第七末那的事情。

也就是说,你不用阿赖耶,就见到了,你就清清楚楚看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要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它全不见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障碍,障碍了自性。所以,转识成智就见到了,我们还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永远见不到它。

所以佛经里头「不可思议」这一句,真不可思议,太妙了,不可思议就大彻大悟;用思、用议,向上一着永远得不到。向上就是见性,佛门常讲向上,就指的是明心见性,永远没分。

为什么有些人一接触佛法,他就觉悟、他就明白了?这种疑惑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我们的眼光很短,只看到现前几十年,过去没看到,未来也看不到。佛菩萨告诉我们,凡是根性利的,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修那么大的福报。

这话是真的,所以他这一生得人身,一接触佛法他就相信,他就把修学的宗旨抓住,他就真得利益了。我们今天学佛学了几十年,懵懵懂懂没觉悟。

我们过去生中有没有供养诸佛如来?有!如果说没有的话,这一生你遇到佛法你不会相信,你就不可能坐下来听两个钟点经。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听两个钟点,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是过去有善根,过去没有供养诸佛如来,决定不可能。

但是我们的善根不够,人家供养无量诸佛,我们供养十几尊佛、几百尊佛、几千尊佛、几万尊佛,人家是无量佛,咱们不能跟人比,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是生生世世再熏习,也会熏习成他那个样子。

还有一种方法是恶补,我们今天就是缘殊胜,如果在缘上你能够掌握住的话,你能把你的不足,过去供佛因缘不足,在这一生统统补过来。能不能?能。用什么方法补过来?

印光大师讲的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万分利益。诚敬心不容易生出来。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大乘经不断的熏修,长时熏习,能够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这个力量大了。

可是这里头最重要的,要锲而不舍,不能间断,要把这个熏习当作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办,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

你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这个事情它的重要性就跟吃饭睡觉一样,一天决定不能少,什么都可以放下,这个不能放下,这才能补得过来。真正懂得这个方法的人,我相信有,真正肯干的人,少了,太少了。

「盖吾人心性,量同法界」。多大?遍法界虚空界。法界,我们中国古人有两句话来形容它,叫大而无外,真讲到极处,没有边际,量同法界。法界比宇宙意思还好,宇宙还有边际,法界没有边际。小而无内,这都不可思议,小再小,找不到更小的。为什么?它称性,性没有大小。

再小的一个物体里头,佛经讲的极微之微,今天科学里面所讲的量子,在《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极微小的那个物质里面有大千世界,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色相全在里头。这是现代科学家提出全息概念,发现这个东西。

他是用两组雷射光拍下来的照片,这个照片很奇怪,你把这个照片剪成两片,把它剪碎成两片,你看两个照片里面的相片是完整的;你剪成四片,四张照片是完整的;你把它剪成一百张的碎片,张张都是完整的。

这是科学家发现的,叫全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的,每粒微尘、每个波动现象都是全息,它里面含藏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信息现象全在其中,一丝毫都不欠缺。这就是经里面常讲的比喻,叫「芥子纳须弥」,芥菜籽很小,里头有须弥山。

须弥山在芥菜籽里头,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籽没有放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下面这两句话,禅宗常讲的,「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个极微之微里头它灵,灵是什么?它里头有圆满的信息,它知道。

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四个字可以用在他实验室里头。水是矿物,它会看,它会听,它会懂得人的意思,而且随着人的念头,善念、恶念、正念、邪念,反应出来的色相不一样。

其实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四种现象,色声香味,四种现象他只能看到一种,这就是科学还有问题。圆满的科学技巧应该四种都能够出现,现在只出现了色,音声没有出现,香气没有出现,五味,酸甜苦辣咸没有出现,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到家。

讲五个字,色声香味触,那个触是什么?触就是感应。所以,我们动一个念头,遍法界虚空界都知道。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触动自性,哪有不晓得的道理!所以圣贤,古大德、老祖宗教导我们,起心动念要慎重。

这个意思是说,要有正念,不能有邪念,要有善念,不能有恶念,叫慎独。独自在一处,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不能放逸、不能随便,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轻微的这个念头,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统统都传遍虚空法界。万事万物真的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无形的一个电网,它非常密。

起一念而动全体,遍法界虚空界都知道了,知道得还特别清楚;我们自己不清楚,人家接收的时候好清楚。湛寂常恒,这个里头每个字都有很深的学问。湛,像水一样干净,没有染污,不动,水像一面镜子,能照见外面的万物,这湛。照见是慧,寂是不动,寂是定。

我们就晓得,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中来的,心不动就生智慧。心要动,心动就是你想,你想不生智慧,生的什么?知识。你能够想象的是知识,不是智能。智慧决定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思想有错误,不见得完全正确。

知识能解决一小局限的问题,而且还常常有后遗症,智慧没有后遗症,智慧解决问题是透彻的。

极乐世界在哪里?在自心里面。为什么?极乐世界是自心变现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的。我们今天念这部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我们要怎样去念?

依照四十八愿发心,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那阿弥陀佛五劫修行的功德,自自然然就加持到你心里去了。我们得阿弥陀佛加持,道理在此地,不能不懂。我们没有行动,求佛加持加不上!不是佛不加持,是你跟他不相应。

我们依照这个愿发愿,就加持上了,为什么?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后头必定是同德、同行。我们现在念四十八愿很难发,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有个妄心,有个自私自利,可以跟他同几分,没有办法达到圆满,道理在此地。我们有几分相应,佛就有几分加持。

这部经,四十八愿就特别重要,四十八愿是本经的核心。像《往生论》上所说的,国土(极乐世界)、佛、菩萨是弥陀愿心庄严成就。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在经题上,阿弥陀佛的心清净平等觉。

清净,没有私心,没有染污;平等,没有波动现象,那就是湛寂常恒。湛寂常恒当然灵明洞彻,灵明洞彻是什么?就是觉,合起来清净平等觉。这是把学佛的理讲清楚了,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晓得怎么修法,用什么样的心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遍法界虚空界是我们自己的心性变现出来的,能大师说的这句话,没想到自性能生万法。极乐世界是万法之一,所以它不在我们的心外。我们心有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此地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没边际的。

「百界千如,皆我本具」。不但极乐世界,这个百界是一切诸佛世界,这不是一个极乐世界,全都是我们自性本具,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十集)2011/10/19 檔名:02-037-0020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做功德记名字,是福报,没有功德

​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219集   **年2月29日讲于香港
  
在这个社会,史无前例的动荡当中,伦理道德、古圣先贤的教育可以说全面崩坏,我们要想积善累德是真不容易啊,这样的人是真正有福的人。
  
早年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聪明人要有前后眼,这什么意思呢?前后眼就是能看到古人、能看到未来,吸取古圣先贤的教诲、经验,认真修行,创造美好的将来,这个人才算是聪明人。决定要相信因果报应,善人决定得善果,恶人决定得恶报,善恶果报丝毫都不差了,千万不要看错了。
  
恶人今天他享福,好像因果是假的;那个善人人心地善良,可是他非常清苦,这好像是跟因果讲的完全相违背,这什么原因呢?我们只有现前看到现在,没有看到过去,也没有看到未来,只是很狭窄的这么一段被我们看到了。
  
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的大福报,这一生所做的恶业很多,他现在享受的是过去的福报还没享完,继续在享受,这一世所造的恶没报啊,这我们明白了。这一世造的这个业因来世报,因果通三世。
  
这一世造善业没有得善果,但是他要能够坚持,再苦再难还是要积善修德,好啊!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报、没有善行,没有福报,这一生得到的苦报。但是这一生行善,来生的果报好啊,善果在来世。一定要懂得,要不然为什么这个世间有人富贵、有人贫贱?好像老天待人不平等,这个事情实际上与老天不相干,都是众生自作自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那命里头有多大的因,享多大的果报,善恶都出不了这个原理。明白这个道理,最好修福,不受福报,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去就好。不受无福报,这个福报就累积了,累积到十世二十世,那个福报就大了。那个如果要是闻到佛法,会成佛、成菩萨,他有那么大的福报。
  
福报大了,智慧也会生,中国古人说“福至心灵”。福报到了,那个心好像特别聪明,“福至心灵”,有连带的关系。只要我们没有贪嗔痴慢,福报里头就有智慧;如果有贪嗔痴慢,那福报里头没有智慧,那个福报也很容易享尽的。因为贪嗔痴慢是不善的心,纵然修福、积德也不是圆满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都应该把贪嗔痴慢疑放下,我们修世出世法,都能够得到真实的果报,这叫“二谛”。
  
“《金刚经》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依真谛门,即无四相也。”
  
“离四相”是真的、是佛法,这个不是世间法。与这四句相应,这是依真谛门。你看“无我”,不着我相;“无人”,不着人相;“无众生”,不着法相;“无寿者”,不着时间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大乘教。离相修一切善,当然他不执著一切善。经教里面所说的“三轮体空”,这个善是真善。为什么?与性德圆满相应。做到极处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作而无作,做一切善等于没做一样,他没有起心动念。
  
行布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皆不着相。我,这是能施的人,不着我相。不以为我做了好事,这个是什么?应该做的。遇到缘,应该做。做,不着相。施给需要的人,给他了,也不执着他,不执著人相。无论施着的是钱财、是物品,也不执着这个相。
   
现在人做功德要把功德记下来。道场也一样啊!这政府要业绩,你这一年做了多少好事,一桩一桩的记下来,着相啊!这世间法,这个着相。他着相,我们修布施的人千万别着相。更有甚者,我们去参观这一个建筑物,你看这个建筑物里头有柱子,哎呀!某某人捐献的;那个梁,是某某人捐献的。名字都刻在上面,心里确实有这个相呢,这就是修的福,不是功德,是福德。着相的福德,果报来生人天,出不了三界,念佛往生修这种福不能帮助你提升品位。我们自己想想,离相好还是着相好?着相有烦恼、有牵挂,有常常想着这些。离相好啊,心地纯净纯善。做什么好事,没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没有痕迹,没有业迹,好啊!
  
没有业迹是什么?你没造业,善业恶业都没造,这是真谛门。修善不着修善的相,造恶不着造恶的相。

净空法师:梁武帝在佛门中布施那么多,为何晚年还遭不幸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有许多人自己以为,我在佛门里面种福修善很大了,为什么不得福?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谁能比得上?他当时以他的权力、以他的威势护持佛法,建造寺院,历史上记载四百八十座。平常我们佛家常讲,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报就不可思议,何况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个寺院里头总不能说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萨像多少。

布施供养出家人,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养,书本里头记载几十万人,这个福报多大!为什么在晚年还遭遇种种不幸,好像跟经上讲的不一样。福报决定是有,他的业力没能转得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心量不大,没有智慧,这是佛家常讲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总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够大。
  
所以达摩祖师见他的时候,他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值得骄傲,他在佛门当中做这么多好事值得骄傲,夸耀他自己所做的这些事业,问达摩祖师: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跟他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说的真话,为什么并无功德?你有骄慢的态度,功德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没有,骄慢是火烧功德林。达摩是了不起的一个人,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所以他离开之后到少林寺去面壁,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位祖师大德到中国来,没有人认识、没有人护持。

面壁九年,还算不错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如果当年梁武帝就护持他,禅宗发扬光大就早了,就不至于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发扬光大了。没有人认识,这是没有慧眼,梁武帝不认识人,真正种大福德的机会错过,没有能够护持达摩祖师,机缘错过了;关键就在谦虚恭敬,心量广大,这都是智慧的表现。所以从梁武帝的态度上来看,他没有智慧,心量很小,这是做许许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梁武帝与达摩祖师

在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大师,出家前是南印度香至国的三王子,像释迦佛一样也是太子,后来随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出家修行。般若多罗圆寂前嘱咐达摩说,吾灭度后67年,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震旦(中国),那里弘扬佛法的机缘就成熟了。当般若多罗祖师说这番话的时候,达摩已经50多岁了,师父竟然告诉他67年以后,也就是当达摩120多岁时到中国去弘扬佛法。当然,一般人好像很难理解和接受,谁知道自己哪天死啊?!67年后,120多岁的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梁武帝得知来了一位印度高僧,非常敬仰,就派人专程迎接达摩祖师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
  
一次,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之间有如是问答。
  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注:有为之心所做功德并非实有。)
  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注:空寂就是离相。)
  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说:“廓然无圣。”(注:廓然,指第一义的空寂、涅槃,此中无圣无凡。)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注:“我”即无有,何言是谁?!)
  
达摩祖师所答一一契合实相,只可惜梁武帝听不懂真正的佛法,反倒以为达摩祖师根本不懂佛法。见不应机,达摩祖师就一苇渡江北上,到了少林寺,于后山洞中面壁禅修,一坐九年,等待机缘成熟。后来,梁武帝问国师,达摩祖师所答到底是什么含义,明白后,梁武帝当然很后悔,竟然见到圣人却不“认识”,派人去请,却再也没请回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