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不在跑寺庙,在佛经里

学佛不在跑寺庙,在佛经里


《**净土大经科注》第300集  2013年5月13日讲于香港



我们那个时候,小孩、年岁小,知道那个房间里面完全收藏的是佛像,贴了封条,我们从窗户,那窗户是纸糊的,添破之后看到里面小佛像,近一点就拿出来当玩具玩,也糟蹋了不少佛像,小的。大的拿不出来,小的在外面,可以把它拿出来。那个时候在大陆上从来没有听说讲经的,没听说过,只知道和尚念经、做经忏佛事、超度,所以对它印象非常不好,排斥

二十岁左右对哲学非常有兴趣,所以我到台湾遇到方东美先生,当代的哲学家,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了一门《哲学概论》,分成六七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从这个地方认识佛教的、认识了释迦牟尼。老师告诉我。我说:我学哲学,佛经怎么会有哲学?佛经是宗教、是迷信。那是我那个时候看法。老师说: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在这个单元里面,才把过去错误的认识修正过来了。学佛到哪里学?老师告诉我不在寺庙。我说在哪里?在佛经。他说你要学,你要去找经典。告诉我,两百年前佛经哲学在寺庙,那些出家人都有德行、有学问,他们真的研究、真的修行;他说现在他们不搞这个了,现在搞经忏佛事,不研究经典了


那我还是非常幸运,我遇到章嘉大师,前面三年,章嘉大师给我奠定的根基;后面十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很不容易,因缘稀有难逢

“无明烦恼”断了,叫“理一心不乱”,那个功夫了不起。如果以那个为标准往生的人就很少很少。“理一心不乱”,功夫相当于法身菩萨,就是破无明、见本性,这叫“理一心”。“事一心不乱”相当于阿罗汉,也就是说,阿罗汉已经超出六道轮回了。杂念多、妄想多,这个念头叫“轮回的念头”。你为什么搞轮回不能出离?就是因为妄念多、杂念多。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把杂念、妄想念掉,没有杂念了、没有妄想了,只有阿弥陀佛,这就决定得生净土。往生净土,决定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就是放下,这个世间什么都要放下,包括身体,也不要执着身体。执着这个身体,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不能不知道,身体随他去吧!
随缘,不可以攀缘,攀缘是搞轮回;随缘,我是求生净土。这一次,北京的王大夫来看我,难得他在这住了一个星期,每一天给我调养一下身体,随缘。他老远来;他不来了,不来我没事,不攀缘,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只攀阿弥陀佛的缘,我们念念只想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太苦了。苦了这么多年还不觉悟吗?还有什么好留恋?舍得干干净净就得自在了,看这些大乘经典,眼睛放光了,看出许许多多的意思,真正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一天不吃饭没关系,一天不睡觉无所谓,一天不读经可不行。我们的生活能量、养分,都从经典里头来的,这真的,一点都不假。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
众生不知道自己有佛知见,只知道自己是凡夫,具足凡夫知见,不知道自己有佛知见。佛到这个世间来,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有佛知见。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这“知见”后头加了一个“道”,“道”是你证得了、你得受用了,不是前面“知”。现在“入佛知见”;“悟”,没入,实际受用没得到。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佛叫着舍利弗。这说明白了、说清楚了,这佛为什么出现到世间,就为这个事情。
“上明诸佛唯因一大事因缘。”
“一”,就这一桩事情,没有第二桩事情。那佛以什么样身份出现?佛以一个出家比丘身份出现。比丘是什么身份?是佛陀教育的义务的老师,终身义务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榜样给我们看,比丘的身份。
=========================================================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
这是比丘在世间他一生所干的事情。众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要为众生开导。众生的心好比是个门,这个门关闭,没打开,所以他不知道。佛门里面这些弟子们,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释迦牟尼佛把他们的心门打开了,他们才知道。自己这个门打开了,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这个门关了,没打开的,要去帮忙把他们的门打开。这一打开,利根的人,就是聪明人,他知道了自己有佛性,对于破迷开悟、转凡为圣,他就有信心,他就真干了,这上根人;中、下根人不行,虽然打开了,跟他说明了,他也懂了,他还不能够相信,那怎么办?必须要做榜样给他看。“示”是自己做出榜样,什么榜样?“入佛知见”的榜样。做出来,生活上做出来、工作上做出来、待人接物都做出来,他真相信了,真的转变成一个人了。以前迷惑颠倒,现在忽然有智慧了、有德行了,他明白了。老师对学生能够做得到的,就这两桩事:开、示。“悟入”是学生的事,学生接受老师的开示,明白了。老师开示不明白,跟着老师天天看他,看来几年、看了几十年,忽然觉悟了。悟了之后,他自己会修行,他自己会契入。所以“悟入”是学生的事情;“开示”是老师的事情,“开”是言教,“示”是身教。老师要用言语、要用身行来表现,学生真的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后,他自己求证,“证”就是“入”,入佛境界。

净土宗的时候,真念佛了,不是搞假的,搞真的,真放下,一切法他真放得下、他真干,这就不一样了。没有能真正干,就是他没开悟,学生没开悟。跟老师跟一辈子不开悟的人,有!不是没有,烦恼习气太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
那么今天佛教衰,当然因素很多,可是,一切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没有做出好的榜样,这第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常常想到:出家人都像我这个样子行吗?佛教能兴吗?释迦牟尼佛能欢喜吗?常常去反省,常常读诵这个经典,常常用经典来对照自己的心行,这叫修行


每天忏悔,每天改过,每天自新,一定要像一个如来弟子的样子;不像,不行,不像就有罪业,不能往生就是三途。我们要记住,这一生非往生不可,没有第二个路子。来生我们还能到人间、还能到天上?告诉你,不能!为什么不能?你把《太上感应篇》好好念一遍,你就知道了。每一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不就清楚了嘛!如果恶多于善, 这三恶道去了。单单就这一条:我出家了,我表法表得不好,让人家看到我都生起反感:佛教是这个样子的!这个罪名就是无间地狱。印光大师一生在世,不给人剃度,什么原因?怕他学不好。学不好,剃度之后就把他送到无间地狱去了,不忍心!在家学佛就好,别出家。古人有两句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僧”,头一个是出家人,第二个是道教的,为什么?学圣人,不像圣人;学菩萨,不像菩萨;甚至于再降一级学比丘,不像比丘,这问题严重了。佛门里面功、过不能抵消,功是功,过是过,各论各的。临命终时,看我们这个功大还是过大,功的份量重,还是过的份量重,决定你到哪里去,没有人给你做主宰,完全是自己做主。所以决定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罪上又加罪。

我们在这个愿文里头读过,祖师大德细说过,让我们有个指望,那就是十八愿,临命终时十念必生。虽然经上讲“唯除五逆、十恶,毁谤大乘”,可是祖师大德给我们细说,合情合理,临命终之前真正忏悔,来得及

真正忏悔、真正认错,后不再造,从今天回头,决定得生。这一愿,是造作罪业临命终之前忏悔都来得及,给我们一个定心丸。真正念念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行;如果这个世间依然放不下,还是麻烦。我们看这下文


“佛之开示,既是‘佛之知见’,故唯有诸佛,乃能如实知之。”
这话真的,佛一生所说一切经教,特别是大乘,小乘里头有说,少一点,大乘全是“佛之知见”。
=========================================================



“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
这个“情见”两个字是关键,情没断。“情”是什么?三心二意,这就是“情”。“三心”是“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讲的就是“末那”跟“意识”,这两个。“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我们的起心动念、想法、看法,全是“末那”跟“阿赖耶”。“末那”是染污,“六识”是分别,“阿赖耶”是资料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资料全部收集在“阿赖耶”里头,叫“业识种子”,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本体。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因为有阿赖耶的业习种子,就有轮回。所以“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
=========================================================


那么这一句““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这一句可以把它拿来解释“八苦”里头最后一条 “五阴炽盛”,这就是“五阴炽盛”。“五阴炽盛”在哪里?我们起心动念之间它在造因。“八苦”前面的七条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是我们现在所受的。受的什么?天天还在干,在造“因”。“五阴炽盛”就是此地所说的“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造的“因”比受的“果”多,造无量无边“因”;我们受的“果”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缘没成熟。你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懂得“八苦”,你就晓得佛形容这个六道“苦海无边”,一点都不错,怎么能再干这种事情?要真的不想干,就是念佛;不念佛就干。念佛的时候“五阴炽盛”停了;不念佛的时候它就起来了。这是大问题、这是大事,不是小事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22:1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大经科注》第300集  2013年5月13日讲于香港

我的福报比不上果清法师,果清法师出家,师父好,自己有庙、有道场;我出家,那个庙也不错,师父也很好,可是师父不喜欢学经教的,喜欢做经忏佛事、做法会,跟我讲过几次,叫我放弃经典:这个有什么意思,不能赚钱,不能给道场带来收入,道场怎么活下去?法会、经忏佛事有收入。我说我出家不是为搞经忏佛事,我是希望有机缘再深入经藏。这个我们意见就不相同了,住了一年多就不行了,我要不听他的话,就不能住在这个寺庙,这就过流浪的生活。果清法师有福,他的师父支持他学戒律,所以他在这一个道场能住几十年。我这几十年是云游、是流浪,居无定所,哪个地方请,就到哪里去,住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不过三个月就得走了;短的,一个星期。好在认识人多,国外朋友多,到处都是。如果没有这个缘,那真的是无路可走。所以我们一生,反省、思维,似乎都是佛菩萨安排的。这个话,在我初学、没有出家之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他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真正发心学释迦牟尼佛,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心”。这个话我听到非常满意,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相信佛菩萨加持、相信佛菩萨保佑。无论什么环境,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要从这个里头去历练、去磨练,在这个里面成长,学习“植众德本”。

为什么我们学,学不好?就是我们不相信自己是本善。鬼道众生,地狱道众生,他们天天念着造作罪业太多,没有想到本善,心里头每回忆一次,等于又造作了一次,何必呢?为什么不念佛呢?把这些念头统统回归到念佛上,你不就成就了么?为什么不念佛呢?做鬼了,堕地狱了,还有这样强烈的执着放不下,这就难了。天天讲经,天天分享,为什么?无非劝大家放下而已,放下就是。

佛法能不能救你们?能。只要你肯放下。一遍听不懂,两遍三遍,千遍万遍,一定要听懂,为什么?懂,就真放下了。所以放下帮助你听懂,听懂又帮助你放下,这两个要并行,我只听不放下,没用处,你只停在那个地方,你动弹不得,一定听懂多少就放下多少,不懂的再听,天天听年年听,熏习时间长了自然就全放下了,全放下了就往生极乐世界了。道理就在此地。

你学佛没有长进,是因为你没有信心,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有充分的信心,转凡成圣不难。但是在现前,我们确确实实业障太深太重,非常想转转不过来,那怎么办呢?佛有方便法,教导我们,首先转恶为善,你在这个上下功夫,真干,善恶的标准,在佛法里头就是《十善业道》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22:1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逃难的路程当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古人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像我们现在学经教学得很多、很杂、很乱,所以不能成功。古人就是一样,无尽藏比丘尼就是一部《大涅盘经》,每天读诵。这一次跟惠能遇到了,她在那里念经,惠能在旁边听,等到她念完了,惠能就跟她讲你刚才念的那段经是什么意思,讲给她听。她非常惊讶,捧着经向他来请教。惠能说我不认识字。不认识字,怎么会讲得这么好?这个与认字不认字没关系。

惠能大师一生,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四十三个人,无尽臧比丘尼是第一个开悟了。为什么她一听也能开悟?她念《涅盘经》至少也有十年了,十年的心就在这一部经上,没有妄念了。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她清静、平等心现出来了;清静、平等心,惠能大师几句话一点,她就开悟了。开悟的基础是清静、平等。觉就是开悟,我们这个经的经题。不具备清静、平等的基础,就没法子开悟;有清静、平等这个基础很容易开悟。这都是“一门深入”,古人讲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处。这个方法只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没有、外国人不知道。

第二个类似的例子,《坛经》上有记载的,法达禅师一生受持《法华经》,就是念《法华经》的,什么意思不懂,念了三千多遍。《法华经》份量很大,七卷,每一卷份量都大,念的熟的人,功夫念得勤,一天可以念一遍。三千多部,那就是十年,他的心在《法华经》上定了十年。到漕溪去参访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拜了三拜,头都没着地。起来,六祖问他:你应该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什么?他就讲了诵《法华》三千部。真不容易!六祖问他:《法华经》讲什么?他答不出来,回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有听人念过,你念得这么熟了,你念一遍,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从头念,念到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六祖跟他说: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这时候感恩,再礼拜头着地了。所以开悟的条件没有别的,“制心一处”,佛说的,大小乘经上都有;“无事不办”,连明心见性都可以办。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教,你只要听几句,就全懂了,不必听完;无论是哪一段,前面、当中、后面都可以,你只要念一小段,全经他就知道了。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与认识不认识字真的不相干,佛教有,yi si  lan教也有。大家知道《古兰经》是默罕默德说的,别人帮他记笔记,记下来的,默罕默德本人不认识字,能说出一部《古兰经》。今天全世界有十几亿的穆斯林都读这一部经典,说出经典的人是不认识字的,他有智慧!

那我们今天学习宗教的这些宗教人士,完全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戒、定、慧”来的。知识不需要“戒、定”,多看、多听就行了,多写笔记,就干这些的,所学的全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就是自性流露出来的,这是自己的;不是自性流出来的,那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流露的,这叫“记问之学”。中国古代老祖宗都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中国古时候这些老祖宗不重视。重视什么人?重视开悟的,重视有清静、平等、觉的人。学佛,无论出家、在家,要真干,不能干假的,要向开悟这条道路走,就是正确的。经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以听,但是“戒”跟“定”重要。“戒”,现在没人讲戒了、没人传戒了、也没人学戒了,几乎就断掉了。我们常年在国外,过流浪生活,我们很清楚,

在世尊末法时代往后九千年,除了念佛求生净土,别的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得不到三昧。得不到三昧就不可能开悟,换一句话说,依旧搞六道轮回,必然的。要想在这一生决定往生净土,只有“信、愿、持名”这一个办法。这一个办法是藕溢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提倡的,印光大师完全接受了。印祖一生教人,他自己做出榜样来,真做到了十六个字,“敦伦尽份,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传法的法印。你能够一生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你就得到他的真传,真弟子,他不是假的。

“敦伦”怎么讲?“伦”是同类的,我们是人,“凡是人,皆须爱”,就叫“敦伦”。“敦”是敦睦,就是亲爱的意思,没有分别、没有彼此,“凡是人,皆须爱”,这“敦伦”。尽份”,对人、对事、对物尽心尽力去做,不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众生,功德圆满了,这是对外。对自己,对内,这就讲究存心了。

“闲邪存诚”,“闲”是防止。“邪”是一切不善、一切邪恶,我们决定不能做,心里面只存着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是体。“至诚心”对自己,叫深心,自受用;对别人叫大慈大悲,他受用。“真诚”用在自己,是清静,我就用清静、平等;“真诚心对”别人是大慈大悲。“存诚”!

“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学佛了,“信”,决定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一点都不怀疑,愿生西方。发愿,我要到极乐世界去,我要亲近阿弥陀佛。我到这个世间来,就为干这个事情,其它都不是我要求的,我就干这个事情。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大师的一生,他的生平,十六个字就写尽了。我们把十六个字完全接受过来,依教奉行,印光大师法子,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南泉在马祖会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叫“心地悟明”。

“德宗贞元十一年留锡池州不下南泉者三十余年。”

你看看人家定力!南泉是山名,他在南泉山上住了三十多年不下山,这就是定功。德宗时代,《四十华严》到中国,《四十华严》是贞元年间翻译完成的,《华严经》最后的一品,完整的,没有欠缺,非常稀有难逢。这个经到中国,翻译成中文,南泉大师在世。

“文宗太和初,宣城陆亘,请师下山,伸弟子礼,令说法要。”

这都在安徽,池州好像现在也叫池州,离九华山不远,就住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古人的行宜,住在一个地方一生不动。

世尊开悟之后把开悟的境界完全说出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惠能大师开悟只说了二十个字,那二十个字展开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浓缩,就是那二十个字,不增不减。开悟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从六祖《坛经》里边看到,那是透了一点信息。

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学过经教;在黄梅住了八个月,实际上跟五祖只见面三次。第一次见面是到黄梅来求法,跟五祖见了一次面。五祖问他:你来这里想学些什么?他回答五祖说:我来作佛的。我们相信五祖从来没有听说这样的话的一个人。他到这里作佛的,他不为别的。那么五祖真的就帮助他成佛了。作佛,明心见性就是作佛。真满了他的愿了,分配他到草房里边舂米、破柴。他是樵夫,干他的老本行,在那里干了八个月。这一天五祖要传法,自己年岁太大了,就是要传下一代了,他是第五代,底下是第六代。吩咐寺院的大众每人作一首偈子给我看看,真的要明心见性了,衣钵就传给他,他就是第六代祖。话说出去三天没有做偈子,神秀心里很清楚大众不愿意做偈,也就是说大众心目当中第六代祖肯定是神秀,这逼着神秀不做不行。神秀说我不能不做,大家都在看我。一首偈子做了好几天,自己没把握。做好了不敢送给老和尚,自己没信心,想了个方法贴在墙壁上,如果老和尚看到赞叹,就说是我做的;老和尚不满意,就算了,别说话了。他的这首偈子多出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了,说作的不错,大家都可以依这个偈子修行,别的话都没说了。那么整个庙里边都知道这件事情,都在念这首偈子。惠能大师听到了,就找人,庙很大,他除了碓房别的地方没去过,这个偈子在哪里,找个人带他去看看,他说我也去想拜一拜。带到那边拜老师三拜,问旁边有没有会写字的。人家问干什么?我也有首偈子,请人帮我写一写。他不会写字,不认识字、不会写字。他把这首偈子改了,“身是菩提树……”,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写出来之后,这整个庙都轰动了,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人。五祖一听说,不妙!赶快到这个地方墙壁上来看,把草鞋脱下,把它来擦掉,告诉大家:没见性、也没见性。这就平息下来了。第二天,老和尚巡寮。巡寮就是整个寺院各个地方去看一遍,叫巡寮。巡寮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去看惠能,因为单独看惠能不行,太注目了;整个寺庙拐拐角角上都去看一遍,也走到碓房。在碓房里面跟惠能见了面,说了几句话。第二次见面,八个月,第二次见面。惠能在舂米,问他:米舂得怎么样?舂熟了没有?他说:早熟了,就是还没有筛。他话里头有话,别人听不懂。他说“尤欠筛哉”,那就是早就开悟了,没有人给他作证,求五祖给他作证。五祖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这个“三下”就是三更,夜晚三更来找他,他们两个心是通的,惠能知道,别的没有人知道。

所以三更他到方丈室去,果然方丈室每一道门都没有关,一推就进去了。这进去之后,老和尚看他来了,把房门关起来,半夜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三次见面,就见过三次面。开悟之后,衣钵给他了,他就是第六代师祖了。因为嫉妒障碍很多,怕人会害他,连夜已经准备了船了叫他离开,赶紧走,你是南方来的,还回到南方去。他跑到猎人队替猎人当伙夫,给猎人煮饭,在那里服务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后风平浪静,大家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他出来了。

盛唐,中国佛法的黄金时代,惠能还遭这样的难,你说嫉妒障碍都可怕。他在黄梅八个月,黄梅有讲堂,他没有去听课;黄梅有禅堂,他没有去坐过香。他修行的地点就是柴房,就是劈柴、舂米,那就是他修行,谁知道?五祖忍和尚知道,其他没有一个人知道,真修!真修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就在那里修。见色闻声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修这个。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妄心,是阿赖耶。不用阿赖耶,不用阿赖耶就是用真心。真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自性里本有的般若智慧,智慧现前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