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宗法师博文选

天花乱谈

(2007-06-08 05:58:29)

   

    说起这天花,其实还缘起于那么一段少年往事。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偶见一同学带到学校玩耍的两块石头,五彩斑斓,晶润可爱,谁见谁争,爱不释手。有人问石头的名字。同学很神气地说,这可是天上的花儿落到地上变成的,叫雨花石。大家闻所未闻,匪夷所思,当然质疑、哄笑是七嘴八舌、群声鼎沸。同学就一把夺过石头,非常不屑地说,词典上写着呢,自己看去。不少人就纷纷去查词典。果不其然,这种石头,词典上还真地记着说有这么一回事儿。于是雨花石在班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印象中,这比娇小美丽的班主任生下个小宝宝似乎还要让少年们哗然、怦然……这件事,大家议论了好长时间才渐渐冷却。而我,于此之中,却不单单记住了这种美丽的雨花石,而且还记住了那位因讲经说法而感动得“天花乱坠”的云光法师,觉得这事很神奇,很了不起。
    既而年龄稍长的时候,有一年和家人到南京旅游,凭着一缕尚存的少年情怀,我还特地去了一趟名胜雨花台。也不虚行,在这次唯一的雨花台之旅中,我听人讲述,不仅佛陀高僧讲经说法讲到极妙处,能感动得天人散花如雨,就是俗人,比方说那位请云光法师讲经的佛教皇帝梁武帝,自己在讲经的时候也有一次“花雨缤纷,地变琉璃”。
    我于此其实是很有些怀疑的——甚至还有点儿小小的气愤!试想,这天花未免坠得也太容易了,因为按照梁武帝在世时的那一系列劳民伤财的“德政”,他怎么配得上享有如此绚丽而神奇的“待遇”!
    天花,真的就是洒落凡间的精灵吗?倘是如此的话,那么,天人岂不是也难免趋炎附势、逢迎拍马的嫌疑了?
    幸而后来查资料,偶然翻到《魏书》,见到其中的“释老志”记载:“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敬礼。”“散花以致敬礼”?猛然之间,一直隐隐于中的那份耿耿,在这一触之下,竟有些春雪初融的喜悦了!索性拈起“散花”,一贾余勇,当下晓得——原来这“散花”,不过是佛教“致敬礼”的一种形式!古时但凡法会,是必有此一程序的,而且,每逢此时,或从高处倾洒,或于平地边行边撒,争先恐后,僧俗莫论,并无甚奇特之处!至于后世发展出专职的“散花僧”来垄断业务,那还是佛教传入日本后的发明,在中国并不实行的,国人喜欢的是无遮大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如同一大家子人似的,此呼彼应,洋洋洒洒,那场面该有多壮观、多和谐!
    所谓的“天花乱坠”,不过是后人夸大其辞、故弄玄虚的神话罢了。
    我私下更揣度,如果放在当时,这散花恐怕还难说算得上什么“致敬礼”,最多也就即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天女散花》一般,虽说和佛教有那么点儿渊源,但最终也不过是渲染气氛,娱人耳目于一时,只增热闹耳!
    这当然是师心自用的外行话!
    唐代诗人常建有一次到常熟的破山寺游玩,走到后禅院,一时间逸兴盎然,诗意大发,提笔挥毫,留下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千古绝唱。可见这寺院里原也少不得花儿的。可问题是,“释子当持戒,沙门合离俗”,天天的“偎红倚翠”做“花和尚”,就难免会有不明底细者拿着戒本说三道四,结果,数落到南宋,搞得当时鼎鼎大名的虎丘绍隆禅师干脆跳将出来,赋上一首《槿花诗》,当仁不让地做了个“问题终结者”。诗云:

  朱槿移栽释梦中
  老僧非是爱花红
  朝开暮落关何事
  只要人知色是空


    其实这“散花”的意义和种花并没什么两样儿,“好花不常开,美景不常在”,落花飘零,正如红颜易老,朝开暮落,恰是韶华易逝,这不正隐喻着佛教的人生皆苦,诸行无常吗?“只要人知色是空”,悟到这个,看破这个,做人还有什么放不下、可执着的呢?
    事情至此似乎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真正地皈依佛教后,我才发现,原来这“天花”背后的故事,其实还有许多,比如说,天花是什么花儿?
    我不是神仙,对此当然不好武断,但若根据佛教八宗之祖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九之所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虽非天上华(花),以其妙好,故为天华。”看来,天花就是人间的花儿。而在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法华经》序品当中,更是把这花儿的名字罗列得一清二楚,“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简言之,天花原来也就是人间或大(摩诃为“大”之意)或小的曼陀罗花和曼殊沙花。当然,据实讲来,在这两种花儿当中,曼陀罗花的地位应该要相对重要一些,因为在几乎每个学佛者都有所知的《阿弥陀经》中,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极乐国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由此可见,这曼陀罗花真称得上是极乐世界的专用“产花”了,的确非同小可!
    曼陀罗花也确实非同寻常,事实上,它不仅是佛国妙花,而且,竟然还是江湖上“蒙汗药”的重要原料!
    据南宋时曾在广西做过官的温州人周去非之《岭外代答》卷八记载:“广西曼陀罗,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筐而趁。”可见,这种用曼陀罗来作麻药,使人食后不省人事,然后窃其财物的行径,在当时早已是为人所熟知了!想来,《水浒》中所描述的母夜叉孙二娘神不知鬼不觉的“洗脚水”,也应该和它脱不了干系吧。
    曼陀罗是茄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很早即从印度传入我国,在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国人且俗名之“风茄儿”、“山茄子”。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曼陀罗的根、茎、叶、花、果中均含有可致人麻醉的多种生物碱,而其中又独以曼陀罗花的含量最高,约占到总量的0.43%,再加上“遍生原野”,也难怪曼陀罗花会首当其冲,被一些绿林豪客或江湖宵小信手采撷,成为他们从事“特种买卖”的最佳“武器”。不过,据说这种“蒙汗药”的解药倒还易得,用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冷水”即可。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引《广西志》亦言:“曼陀罗人食之则颠闷、软弱,急用水喷面,乃解。”看来,中国古小说中描写的“用冷水一喷,即时就醒转过来”还是有所据的,至于真假,委实莫辨。当然,如果是被某些人的“天花乱坠”所“蒙汗”,那,恐怕单单冷水还是不够的,对这样的人,目前只能建议平日里多用智慧之方“固本强元”,孰几可免于不测。
    话又说回来,其实曼陀罗花的正宗的医用价值还是很大的。早在南宋建炎年间,窦材在论及“睡圣散”这一药方时,就这样说过:“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由此可见,最晚在南宋,用曼陀罗花作麻醉药就已普遍应用于外伤等科——这大概也是启发“蒙汗药”制作的源头吧。现代中医也依然将其入药,名称一般为“洋金花”、“风茄花”。
    是不是曼陀罗就只有“麻醉”一系的用途了呢?似乎也未必。
    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曼陀罗”条内言:“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辞海》“曼陀罗”目也指出:其“性温、味辛,功能平喘、止痛,主治咳逆气喘、胃痛等。”于此我们不难推测,公元前六、七世纪,佛陀曾指导他人为止咳而吸用药烟,这个“药烟”之“药”,是否与曼陀罗有关系,想必也大有可商榷之处。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安徽佛教文化建设刍议

(2007-06-08 06:00:06)   

  (纲 要)



  安徽是佛教大省。这个“大”,不仅是指安徽庙多僧多,主要地是指安徽佛教历史悠久,高僧倍出,影响深远。那么,继往开来,在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

  针对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科技主流化的特点,依个人设想,似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减负增效

  负:指阻碍安徽佛教发展的,负面影响部分;效:指利于佛教发展的,应该予以重视的部分。

  1、要扭转“佛教信仰是迷信”的认识。

  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原因:一是佛教讲因果报应,讲鬼神。一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行为多只是求神拜佛烧香吃素。

  分析:(1)佛教因果报应与传统报应不同,不能将二者相混淆。传统报应论虽然也讲赏善惩恶,报应不爽,但报应的对象却并一定就是行为者本人,也可能是应在他的家族后世子孙身上。同时,传统报应还讲究人们可通过敬天祭鬼等方式来求福去祸。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为之所染,如斋天、祭鬼。但传统报应论无法对现实问题作出可信的回答,如有的人行善无好报;有的人作恶却富贵一生,让人怀疑其正确性,特别是报应在子孙身上更让人觉得不合理。因此人们认为佛教修行没有用,不如信命。这当然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佛教因果报应讲的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提倡的是命自我立,具有很强的伦理指导意义,目的是以此来引导人们证入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的道理。(可参考陈兵《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

  (2)从科学意义出发,以为讲鬼神就是迷信。科学崇理性、尚实证,科学发达对宗教有很大冲击,如西方不少人认为上帝在一周内造人很可笑,讽刺说“上帝已经死了”。佛教也讲人类起源,讲光音天仙人和六道轮回,但这却是针对神道信仰,特别是婆罗门梵天创世说而说的,目的是否认上帝鬼神的主宰力量,破除迷信,提倡众生平等,是讲鬼神的无神论。从世间学问上来说,佛教是人文科学,重在精神需求,内心体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常说的科学是自然科学,重在物质世界,实验证明。二者不同范围,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没必要用科学去验证宗教,宗教也没有必要用科学来证明。生死问题是宗教存在的基础,而科学目前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宗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将长期存在。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尊重未知而不是轻易地否认未知。不能从科学角度,简单地说佛教就是迷信。(可参考《法音》1990年第9期和2001年第5期文章)

  (3)因为佛教信徒只知求神拜佛烧香吃素而认为佛教是迷信,情有可原。佛教治心、儒家治世、道教养身,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定性认识。佛教长期以来修行不分在家与出家,造成众多的信教徒宗教实践出现偏差,一种是见庙就烧佛道都行的只求现实利益(迷信),一种是只管自己了生脱死,不顾社会责任(不究竟)。这种信仰行为对佛教起很大的负作用,因为“社会的认识佛法,作学理的研究者少,依佛弟子的行为而决定者多。”(可参考《法音》1998年第11期和1997年第8期)

  对治:

  (1)必须大力弘扬佛教文化知识。

  这不仅是因为有些人因不懂佛教而以佛教为迷信,更是因为邪教违法信息利用佛教祸国殃民,颠倒了黑白,混淆了视听,对佛教影响极为恶劣。邪教违法信息的恶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世人对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知识缺乏必要了解的弱点。要想根除邪教赖以生存的土壤,使其无从生起,就一定要尽可能的扭转目前不少人宗教知识贫乏或扭曲的局面,提高人们对真宗教与伪宗教的辨识能力,“正信不彰,邪说必然滋长;正信昌盛,邪说肯定消亡”!

  弘扬佛教文化,不只是普及佛教基本知识,更要特别注意弘扬与时代合流,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如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特别是佛教否认上帝鬼神的主宰力量,强调不依赖任何神鬼,自净其心,自己解放自己,并以服务社会、利乐众生为毕生应尽的责任,体现出佛教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佛教虽作为一种宗教形态,但她所构建的信仰理论却重智尚真,如强调“依法不依人”的理性态度,注重以辩证科学的思维推论,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科技文化精神相契合等等。

  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佛教正信、智信的特点。正,侧重于佛教的社会功用是于人于世正面积极;智,侧重于佛教启人智慧,追求真理。作为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引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智慧宗教,佛教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幸福美满的教育。我们需要经济治穷,同时也需要文化治愚。

  (2) 用积极的佛教教育净化人

  佛教是对现实人生幸福美满的教育。这种教育最直接地体现,就是在众多的佛教教义、教规和佛教道德里,蕴含着丰富的化世导俗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佛教信徒具有无上的吸引力和约束力,能够对现实人生起着重要的净化与稳定作用。大力弘扬佛教中最贴近于现实生活,最能利益人心的部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也是佛教积极主动地推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因果报应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大力提倡因果报应不是为了恐吓、震慑,而是以之引导信徒重视个人行为,形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教最根本的道德观,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上都能止恶从善,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

  必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佛教教育要区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不同。对在家人要突出人天乘和菩萨乘的教育。“五戒十善”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此净化身心,建设上敬下和的家庭生活。菩萨乘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以六度四摄深入群众,以无我利他奉献众生济世利人,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事业。

  再一个是方法要灵活。佛教教育不能对人一概以一句“老实念佛”应付;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总讲过去,鬼神等;特别是“对上等人讲心性,对下等人讲因果”。因果报应适应于文化层次较低的阶层;以禅宗为代表的心性之教适应于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现代知识分子。但无论如何,这种佛教教育外化到佛教信徒身上,具体则体现为于国,要遵纪守法;于教,要严持戒律;于家,要和合奉亲;于人,要正直诚信。要将佛教教育溶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基本道德教育。

  (3)用实际的慈善与公益事业感化人。

  佛教的修持其实并不仅仅是离群索居式的参禅打坐、闭关念佛等内容,从大乘佛教的理念出发,最好的修持,或者说真正的修持,还是在自利利他的奉献社会、服务人群中完成,佛教教育也不是仅仅是从口头上对信徒进行文字理念上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更重要地是要用实际的行动来感化人,这就是“人间佛教”所提倡的积极入世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要求我们走出寺院,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用踏踏实实的慈善事业,来服务社会,利益人生,为建设人间净土贡献力量。这也是佛教界团结教育信众,积极参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主动推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方式。

  2、要扭转人们对出家的人错误看法。世人受习惯心理支配,总是以为有个人问题或不幸遭遇的人才会出家。

  对治方法:(1)开源节流,抓紧出家关。佛教虽然广开方便,但对出家条件还是要严格要求,不仅要从年龄和知识层次上加以限制,也要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对要求出家的人做好个人历史的调查。中国佛协的三个“教制文件”中关于度牒的实施办法,应该加以落实,而且有条件的最好还是恢复历史上的试经制度——此任务建议由省佛协组织实施,这也是加强佛协领导的一个举措,要杜绝“滥剃度”现象。

  (2)加大宣传,推崇高僧。佛教还是人教,也一直有崇尚高僧的传统。白居易诗云:少有人知菩萨道,世间只是重高僧。安徽佛教界要宣传积极形象,树立自己的僧人名星。

  二  快马加鞭

  快马加鞭,指安徽佛教要进一步扩大影响。

  佛教是文化。这不仅仅是对“宗教即迷信”的错误认识的正面回应,而且也巧妙地点明“文化可以承载、宣传佛教”的道理。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文化载体来宣传有益于世道人心和社会稳定的佛法,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佛教,信仰佛教,为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做贡献。
  
  分析:

  1、佛教文化建设不能“靠天吃饭”,“等米下锅”。

  这是邪教违法信息给我们的教训。邪教违法信息迅速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 “佛法”的招牌和简单易行的特点。而佛教文化建设则过多地局限在寺院里,结果只能任由社会上普通群众把佛教与民间信仰混在一起,人为地造成闻佛法难,闻正法更难!而更为可怕的结果是,我们自动把正邪相争的战略制高点拱手相让于邪门歪道,让打着“气功”等旗号的附佛外道先入为主!我们佛教界要进一步去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佛教“气功(实际是佛教修心、止心的禅定、瑜珈等)”加以组织整理,然后由专人负责向群众传授,引导人们研究、学习、修持。

  2、关于正确理解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为我们宗教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且还为我们宗教事业的发展开拓出无比广阔的前景。它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历史与现实都能证明,谁也否认不了的!然而,我们自身并没有很好地领会、把握、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比方说,宗教界不能到社会上宣传有神论问题,如果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与无神论研究工作者一起在社会上宣传宗教文化、基础知识呢?如果是弘扬传统文化遗产,促进人们的身心卫生体育健康呢?  宗教的社会服务(或者社区服务)这个问题虽然敏感,不好把握,有些更不可操之过急,但完全可以先由有关部门协调组织,研究可行性,然后再做决定。江**和朱总理多次强调,在同邪教作斗争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宗教界的作用,支持宗教界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但如何发挥,怎样支持?这实在是一个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

  具体举措:

  1、 要高度重视佛教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佛教学术研究因为专业性较强,传播面较窄,所以往往为人——特别是出家人——所忽视,但实际上,佛教学术研究的作用非常大,从小处说,它提高了佛教的层次和地位,从大处讲,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严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阐明了佛教努力的方向,所以,建设佛教文化,首先要提高对佛教学术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对佛教学术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

  出家人从事佛教研究应当侧重于佛教信仰理论的实践性。佛教是讲究身心实证的,仅是义理上的考证推敲和逻辑思辨是不行的。

  以佛教为联谊的纽带,开展多种形式地文化交流也很重要。这不仅能开拓视野,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憾,而且也能借此宣传国家政策,减少误解,增进了解,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2、 要重视推广成功的弘法经验。

  像河北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形式新颖,立意也深远,对佛教未来可谓是高瞻远瞩!再如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在大家都做慈善事业的情况下,她却做得最有规模,最有影响,有效地树立了佛教正面积极的形象。还有韩国佛教界的“觉悟的社会化运动”,号召佛教徒开展邻里之间同甘共苦的普贤行愿和慈悲为怀的社会实践,将佛教教育落到实处。这些都值得推广学习。

  3、 要大力开拓大众文化市场。

  群众对佛教的接触和接受,未必都是出于信仰的需要,好奇求知、强身健体、游玩娱乐等心理需求也一步步拉近人们与佛教的距离。佛教弘法很讲究当机施设、因材施教,那就要对此分别加以引导和提高,如积极开发“佛文化”旅游,制作流通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书签、饰品,开设独具佛教特色的各类气功班、武术班,还有参预影视歌剧的摄制、策划,借助大众媒体将佛法深入到千家万户……通过这多条文化渠道,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佛法真谛的熏陶,理解僧人生活方式的超然,从而对其思想行为潜移默化,播下信仰佛教的种子。

  4、 要有自己的特色。

  城市寺院要“闹”。指活动要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农村寺院要“教”。指佛教教育要立足于家庭伦理的指导。

  九华山要“孝”。佛教对家庭伦理和社会生活特别重视,佛经中大力倡导孝道和知恩报恩思想,并将孝养父母的恩德与供养佛菩萨的恩德相提并论,认为“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即在家中”(《杂宝藏经》),佛教《地藏经》还专门以地藏菩萨以孝道修行成佛的故事,指明提倡孝的意义所在,在信徒中影响很大,被称为佛教的“孝经”。而且,佛教提倡的孝并不仅仅是指孝养个人的父母师长,如同儒家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物与”一样,佛教倡导的孝也极具无限地扩展性,主张“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把个人的小孝推展到服务社会、悯爱众生、知恩报恩这个“大孝”,体现出佛教慈悲万物的本怀,其实这也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议九华山在“孝”字上能积思广益,做些文章。

  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一条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何止是科技,宗教作为人文学科,作为引导芸芸众生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迷信的心灵之旅,更是以人为本,正如马克思所言,“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是理所当然、千真万确的事。这也是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教追求。我们佛教更应当密切关注群众的需求,尽可能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弘法方式来弘扬佛法,建设佛教文化,使一切附佛邪教无机可乘、无孔可入!

  这样也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坚定信仰,团结教育所谓的“二宝”居士。

  三  肋生双翼

  佛教文化建设腾飞的“双翼”,是指佛教僧团的团结和人才。

  1、 僧团团结是佛教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1)团结具有战略意义。国家民委的李德洙部长来安徽视察的时候说过,什么叫水平?团结就是水平;什么叫素质?团结就是素质;什么叫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基础。
 
  (2)僧团团结决定着佛教的未来命运。南怀瑾先生在其《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指出,“如果说中国人都缺乏团结性,我想中国佛教徒的不团结足以为中国人不团结的标本取样。……倘使还不自省自救,恐怕在二十世纪以后,便无可立于天地之间了。”

  (3)团结也是一种修持、一种道风。佛教历来讲和合互敬,经律上更明确有“身、口、意、戒、见、利”六和合的教导,僧团要用严谨的修持活动熏陶人,用良好的道风感染人。

  (4)加强佛协建设是增进僧团团结的重要内容。僧团不团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信仰淡化;二是联系交流不够。相较而言,安徽佛教界的信仰还是好的,发生矛盾的原因更多地是在于联系交流不及时通畅。佛协作为一个宗教团体,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其实也是僧众和信教群众自发、自愿联合组成的指导和协调佛教工作,发展佛教事业的联络组、服务组、领导组。所以,我们要努力健全佛协的组织建设,加强佛协的领导。

  2、 佛教人才的选拔、培养是佛教文化建设的关键。

  所谓“教依人弘,法赖僧传”,提倡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包括更远些的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赵朴老等提倡的“人间佛教”——并不仅仅是指明佛教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而是从历史、现实的层面上对僧团的素质提出更高更广的要求。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所指出的,“人才建设是关键”。江**主席在2001年底的全国宗教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宗教界人士的政治倾向、言行品德、宗教修养,对信教群众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落实佛教教育,还必须要注重选拔、培养爱国爱教、德才兼备的佛教人才。

  (1)目前的佛教教育存在不足。

  为培养人才,不少教内外人士从长远发展来看,对此提出佛教要从编制统一教学大纲,规范佛教院校教育入手。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程。目前佛教教育的弊病不仅仅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有不懂教育的办教育,或只懂佛教教育的办教育,以及佛教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和素质参差不齐等。况且,远水也救不得近火。

  (2)当务之急的其它方式。

  譬如说,创设优厚条件,吸引高素质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信教人士步入僧团,担负一定职务——此可称之为“换血工程”;选拔僧团内既有的素质较高、表现突出的青年僧才,由有关部门出面组织举办,或仅仅是出面联系、给予监督指导,由佛教团体与社会大学合办一些时间长短不一的培训班、学习班等,强化专向的学习研讨(这也是佛教界所欢迎的)——此可称之为“换脑工程”;还可由有关部门统一指导,各级佛协选拔教内具有正知正见、思想觉悟高、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强的僧才,组成佛教的法师团,专门从事讲经弘法和文化交流工作——此可称之为“品牌工程”。当然,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无论哪项工程,无论怎样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个是要注重人才的信仰,要对佛教抱有浓厚感情,乐意为佛教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否则,那就会发生许多人所担心的,淡化信仰,加速佛教灭亡的大问题;一个是要有正确坚定地政治立场,把准方向,这样才不致于走错道路。

  总之,佛教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建设、艰巨的建设,它涉及到佛教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让我们在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沿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正确方向,满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共同探索,不懈努力吧!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知识就是力量

(2007-06-08 06:25:25)  

  

    据说,“知识就是力量”的这句名言,在翻译上和原文是有出入的。按那位学有余者的指点,弗兰西斯·培根的“The knowledge is the power!”,最符合彼时之本义的正解,应该为“知情即权力”。“知识”与“知情”虽仅是一字之差,可却有着天壤之别。因而不难想象,那些一直吸着名言的奶汁不断成长再成长的中国知识分子及准知识分子们,难免会因此生出些错愕,至于是否会倒呛上一口,哑然上一回,那果真是要看个人的修为造化了。幸好本人尚不算是“分子”之一,所以细审之下,反有点失笑——此创新之说,不过如《锁麟囊》中所唱言,“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实是另有所指罢了,何必在意?
    值得在意的是,知识,它究竟让我们具有了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长这么大,头一回思考这一问题。而其来由,却源自一个颇有些简单的小游戏。
    这是一个快答游戏,一人问:“氵”加上一个“鱼”读什么?一人答:“渔”(音同鱼)。“氵”加上一个“朝”读什么?“潮”(音同朝)。“氵”加上一个“来”读什么?“涞”(音同来)……最后,“氵”加上一个“去”读什么?
    不用想,当时你肯定毫不犹豫地答:“去”。斩钉截铁,必错无疑! “法”、“去”音不同任谁都知道的,可受前面经验的铺垫与暗示,此情此境,你只能乖乖就范,别无选择。这个游戏百试百灵,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耐受度,前面的铺垫或长或短而已。忽地又想到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经典单口相声《祖传秘方》,其包袱的设计与这个游戏不也是如出一辙?一个简单的“挠挠”两字,为什么就会让我们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还不就是因为那里三层外三层一层一层又一层的包裹,郑重,神秘,一步步把我们的注意提起,胃口吊起,希望激起——经验告诉我们,如此严密珍重,内中必是宝物无疑,可谜底,止痒的秘方,却是简简单单的“挠挠”!真是出乎经验之外,却又自在情理之中,希望与失望的巨大反差,不叫人爆笑才怪!所以说,仅从此看,人真的是很可怜!试想,所谓知识,不就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么?(或是直接知识——即个人的实践经验,或是通过书面等学习而得的间接知识——即他人的实践经验)然而在众多的情境之中,作为经验创造者的我们,竟然敌不过自己的经验,总是为其所愚弄!真是何其怪哉!
    当然,像这种“敌不过”,不过是消遣娱乐,无伤大雅不说,怡情悦性,反而更倍添生活的情趣,令人觉得人生是如此美好,生活是这样可爱。但,如果我们的这一特点是在工作上被挪用,在竞争中被利用,从而促使我们把个人的经验知识上升为处世法宝,变成经验主义,将他人的经验知识虔奉为人生的圭臬,化为教条主义,那么,特点变缺点,失误成失败,结果恐怕就不一定是可爱,可乐,而可能是可怜,可悲,甚或是可恶,可恨了!这方面的事例太多,具体地其实也用不着去列举,只看一点,从2000年前的“刻舟求剑”,到今天还仍然反复强调的“与时俱进”,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也难怪佛教的《金刚经》中记载,佛祖明明弘法49年,讲经300余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宣说“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佛祖彻底否认自己讲过经,说过法,其原因就在于,生怕我们把他讲的话当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死理,搞教条主义,不知具体研究,灵活变通,结果弄得佛教成“佛脚”——只供临时抱抱,失掉真正的活力。所以佛祖此语,看似有矫枉过正之嫌,实则也足见其慈悲感人之处!只可惜,佛祖的煞费苦心并没有对后人们产生多大效果,至今如我辈凡夫在知识的海洋里依然还是知并经验着、教条着,痛并快乐着、烦恼着——这简直就是我们的宿命了!
    记得当年读汉语言文学时,教授讲到《淮南子》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忽然放下书本,作愤愤状言:许多人说这是天降瑞相,预示着文明的前进与突破。实际上,这才是骗人的鬼话!粟本来是地上生的,却从天而降,这不是违反天道自然倒行逆施嘛,怎么会是瑞相?鬼哭狼嚎更不用说,必是大凶无疑。这明明是说,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zai 难的开始!一席话让原本昏昏欲睡的我们激灵得连尾椎骨都坐直了,不过,教授却语焉不详,含糊而过,不知其到底因何而论。现在回忆起来,倒是宗教界对此说法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犹太教和jdj共同宗奉的《圣经》中记载,人类的语言最早是统一的,人人都说同样的话,但是,当人们打算在示拿这个地方建一座高塔来纪念自己的迁徙流动时,上帝知晓了人类的想法,心说:人类说一样的话,如果齐心协力,那天下就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了。这可不行,要改变他们的语言,让他们产生隔阂。于是,这老头儿就跑到示拿作法,一下子使人们的语言变成了许多种,弄得谁也听不懂谁的话,再也无法交流。结果,大家只好中止建塔,跟随着语言相近的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了。这个孤零零的建了一半的高塔,就被称作“巴别塔”,“巴别”即“变得混乱”的意思。可想而知,语言不通尚且让人们“巴别”了又“巴别”,更何况,在排除了神情、动作这些有力地帮助人们正确交流理解的体态语言之后,仅仅是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文字!其结局恐怕更是等而下之,乱之又乱吧!
    学术界向有人类文明存在“轴心期”之说。意指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间人类文明发展到巅峰,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人类真正有了独立且自由的精神活动。至于“轴心期”后的文明,用创始者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话说,那就是“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按照这种思路,实际上这分明是在说,此后的人类文明都不过是对“轴心期”的继承和回顾,并没有创新和发展,当然更谈不上超越了。换句大白话说,文明这东西就等于九斤老太所说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不过,对“轴心期”说,我是抱有意见的,因为所谓“轴心期”,其确立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现,而考古发现的东西,那还是在文明有了文字或类似文字记载之后的事情(最早的象形文字至今也不过才6000至7000年的历史),至于此前的文明是有是无,或者比“轴心期”是强是弱,则并不是仅靠考古发现没发现所能认定的。所以,如果说“轴心期”后的文明是一代不如一代,那也只能是文字产生后的事。因而,从宗教界的传说和学术界的学说来看,文字的产生对人类而言,是不是zai 难虽不好一言断定,但有缺限、有不足,则可是无法否认的。
    文字是人类学习、记录和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若论它的缺限与不足,其实并不是增添了我们惯常以为的多费精力学语法、学词汇、学外语的麻烦,而是和口头语言一样,是在思维上更进一步地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靠反复强化形成经验才能掌握,没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你是连字也不会认得的。比方说,我们要学习认识“人”这个字。首先你要绝对相信老师,他说“人”读“rén”,你就必须也要说“人”读“rén”,否则的话,老师课没法教,什么你也学不会,这就是先要有对老师的教条主义。但这还不够,然后你还要有经验主义,因为一次把“人”读“rén”并不一定就记得住,要反复训练,才能建立起我们头脑中对“人”一定要读“rén”的思维习惯,有了这个思维上的习惯,我们才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人”就一定会把它读作“rén”,甚至见到大雁飞行、河流分岔,我们在这个习惯的作用下,也都条件反射地将其称为“‘人’字队形”,“‘人’字分岔”,这就是经验主义作怪。可以说,如若没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我们“人”都不会认识了,更遑论知识?
    可见,人类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创造了知识——知识即经验,然后,人类又通过反复地训练,向后人灌输、强化、树立头脑中因应此知识的思维习惯,巩固此知识——这就是文化文明的传承了。然而,也正因为后人的头脑都被前人的知识格式化了,思维习惯化了,所以,在实践中往往就导致后人们依习惯从事,常因循了事,不去真正注重自己的亲身实践——即使注重的话,那点可怜的理性也许也还是被前人知识处理后的理性,起不到多大的实际作用。所以说,我们确实很难敌得过我们的经验,不为别的,就因为我们思维的灵魂早已在深处就被前人们格式化、固定化、习惯化了——而这也才是知识(或经验)真正的力量所在,且不管它是帮助人们创造了多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还是制造了多少史不绝书的人间悲剧,隐身其中,推波助澜,兴风作浪的,就是人们自身的这种惯性!因而,也不用什么“简直”不“简直”,知并经验着、教条着,痛并快乐着、烦恼着,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佛教是伟大而智慧的,因为对于人类的这个宿命,佛教有着异乎寻常的清醒认识。
    早在2500多年前,作为世界四大哲人之一的佛祖释迦牟尼就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是没有什么宿命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任何神仙皇帝能够主宰、设计、支配、改变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人生的,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即“命自我立”,用最通俗的佛教名言来说,那就是“自家吃饭自家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可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却往往“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身不由已”,时常又感觉冥冥之中就有那么一个“宿命”存在呢?佛祖一语道破:“依业世界转,依业众生住,依业有情缚,如辐附车轮。”关键就在于我们人类有造作、有活动(也就是“业”),又因为这种造作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传递,使我们人类身上保留固化了大量的造作习惯,所以我们才会遇事“不由自主”由习惯,做人“身不由已”由“业力”(极为重要的佛教术语,相当于物理学上的“惯性”),结果,历史越长,造作越多,经验越久,人类的惯性作用也越大,以致于大到人类的实践理性不足以扭转它,从而就让人们误以为暗中真有个操纵我们命运的“神”在。其实,“神”并不神,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我们人类自己!认识不到这个,就是佛教的“无明”,明了了这个,就是人生的智慧。当然,这个“智慧”,仅仅是在思想上树立它(佛教称之为“正见”)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上,实践它、落实它(佛教称之为“正行”),能坚持实践,才是人生真正的智慧。
    都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个“自己”,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惰性——惰性就是人类知识的惯性。不过,既然是人类创造了知识,而不是知识创造了人类,那么,我们为何却甘于做知识的奴隶,受其惯性力量的左右?
    能这样想,并如此去做,这,才是人类的真正力量!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普门品》诵持指要——

南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开示(节录)

(2007-06-08 06:26:49)


    《普门》难思议

    《普门品》是号称为“诸经之王”的《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它的单行本,就是在中国有着很大影响的《观音经》。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只要人们一心称念她的名号,就一定可以助你脱离八难(火难、水难、风难、罗刹难、刀杖难、鬼难、枷锁难以及怨贼难)、三毒(贪、嗔、痴),以及满足二求(求男、求女)的愿望,而且,她还能根据人们的多种需求,化现三十三种不同的形象来说法度人。因此,千百年来,观音菩萨深受广大佛教信众的信仰与供奉,以致形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壮观景象,而这部称颂观音菩萨的《普门品》,至今也仍是众多佛教信徒虔诚顶礼诵持的经典中的经典。观音菩萨的广大灵感、寻声救苦,当然是众所周知,不必多言,而《普门品》的难思难议、殊胜绝妙,却也是灵验非常,代有所传。
    相传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生了一场大病,群医束手无策,正在危急之时,从印度来一位精通医术的出家人——昙无谶。法师一见到沮渠蒙逊,就说他生的是“业障病”,不是普通的药物所能治好的,如果想要病好,必须要诚心念诵《普门品》,这样才能身体痊愈。沮渠蒙逊正处在病苦折磨的绝望中,便依着法师的指示,虔诚地诵持《普门品》,结果,不到七天,他果然脱离了病苦,不药而愈了!这件事情在北凉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之间,《普门品》成了灵丹妙药,凡是百般医治之下无药可救的病人,都来诚心地诵持《普门品》,而且都非常灵验,从此,《普门品》就广泛地在人们中间流传了。
    犹疑是火坑
    称念佛菩萨的圣号,持诵佛说的法宝经典,是我们大众居士们常常采用的自修方法,然而却并非是每一个自修的居士都能领受到佛法的教益。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以《普门品》的持诵来说。
    一个居士来问我:“师父,《普门品》上说‘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清池’,真的会是这样吗?”我反问他:你想试试吗?这位居士回答说:想是想过,但就怕跳进去了,火坑变不了清池。我毫不客气地对他讲:你不用试了,因为你已经在火坑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都知道啊,“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不能对诸佛菩萨、法宝经典生起至真至诚的信,我们怎么会修得胜乐的喜悦与殊胜的果报?拿起经典了,心里却犹豫:这部经典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用吗?念起佛号了,一边念着,一边还要走神,他疑虑呀,我这么念了,佛菩萨真的能听到加持我护佑我吗?颠三倒四,翻来覆去,是欲进不能——有这种忧虑他怎么会精进得了!欲罢也不能——他又担心万一持诵有作用呢?所以说,心神不定,杂念纷飞,烦恼无尽,百般煎熬,这不是火坑又能是什么!犹疑就是我们修行上的大火坑!有这个情况的居士特别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努力念观音菩萨,念诸佛菩萨。我们的念心、念音,就好像是往外发射无线电波,念得越诚越真,这电波就越持久,功率就越巨大,就越能和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得到加被护佑。持诵《普门品》等经典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一心一意,诚心诚意才行。当然,说到持诵经典,有一个问题我们也需要认清。现在有不少解释经典的,喜欢把经典上的某些内容解释成单纯的比喻和象征,比方说这个《普门品》中的“火坑变清池”,不少人就理解成:火坑比喻烦恼,清池象征菩提,念观音菩萨圣号,就能让我们化烦恼为菩提。这样理解对不对?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仅仅是从理上讲,还只是佛经的一部分含义,而《普门品》作为真正了义的大乘经典,其意义应当是“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为什么不能理解成就是现实世界的火坑和清池呢?是担心现实世界不能发生这种事情而唯恐影响人们虔敬佛法的信心?还是生怕被人讥讽为“迷信”而自觉不自觉地调和教义向学术靠拢?不管是哪一种,有这个“担心”和“生怕”在,这就是妄想、妄念,就是执着、有相,就更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火坑”、障道的因缘!我们居士们务必要弄清楚,为什么“学者洹沙无一悟”?原因就是“过在寻它舌头路”,总是在字里行间,寻章摘句,表面上看来是说法圆融,条条有理,实际上却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教不是单纯的学术。我们作为信仰佛法的人,更应明白自己是在学佛而不是搞佛学。在信仰的层次上,我们其实非常需要一种“迷”,这个“迷”,实际是一种人人都要重视的“笃行精神”、“实干精神”。《普门品》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学生课本,其中所说的除“八难”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诵持的功夫纯熟,实践的德业精进,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人人是菩萨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这是憨山大师在四百年前就发出的谆谆告诫。我们今天诵持《普门品》更要牢记这个教导。其实“诵持”本身就具有两方面的意思:诵为口诵,持为行持。对于诵持《普门品》来说,可供我们行持的地方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我想,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把人人都看成是菩萨。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普门品》告诉我们,观音菩萨慈悲喜舍、神通广大,她能变化出那样多的形象,走入我们的生活来度化我们,也许就是我们匆匆旅途上的的一位路人,也许就是我们街边玩耍的小朋友,也许就是隔壁天天一见的邻居,也许就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欢喜或愤怒,总之,每一个和我们有缘相见的众生,都有可能就是来度化我们的观音菩萨,对于他们,我们怎么能不对之恭敬、平等、慈悲、友爱呢?《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恐怕,这也正是《普门品》的甚深意旨和无上妙处。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烦恼的青年走进寺院里,质问观音菩萨:“我也诵经,我也拜佛,我也念你的名号,我也供养不少的香火,可为什么我还是生意失败,兄弟反目,婚姻破裂,邻人嫌憎?你的慈悲为什么对我就是如此的吝啬与寡义?”观音菩萨告诉他:“我无时无刻地不在关注着你,生意刚刚起色时,我化作你的兄弟来帮助你,可你却以为兄弟不过是借机揩油,是你的累赘,于是你变着花样地赶他,最终懊恼而去;稍稍有一些闲钱的时候,你灯红酒绿,追求享乐,我化作你的妻子苦苦劝你,爱惜身体,你却以为妻子青春已逝,无能无力,根本配不上你,于是你千方百计气她,逼她,结果只有伤心而去;你成了一个很有钱的富人,自以为潇洒的贵族,挥霍着,放荡着,我化作你的邻人讥讽你,鄙视你……我化作你的友人正告你,劝谏你……我化作你的下属背叛你,警示你……可你自以为是,什么都统统回拒,不以为意!像你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成功的结局!”
    诵持《普门品》,我们要铭记这个故事。对一个修行的人来说,家人是法侣,我们要关心爱护;路人是善知识,我们也应慈悲请益。每一个众生都不是我们修行的阻碍,每一个有缘人都可能在指引着我们光明的未来,正所谓: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自己做观音

    太虚大师讲:“清净为心皆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我们诵持《普门品》,称念观音圣号,敬观音,拜观音,学观音,最终目的就是自己要成为观音菩萨。而怎样才能成为观音菩萨呢?关键一点,就是太虚大师讲的,能“慈悲济物”,做到这一点,你就是观音菩萨!这不仅仅是我这样说,太虚大师这样说,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也这样说,佛祖在《普门品》中更这样说!“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很明显,观音菩萨是如何修成观音菩萨的呢?就是因为她能体察民间疾苦,倾听大众呼声,勇施援手,慈悲普济!所以,如果我们能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尽已之能,施已之力,对周围的苦恼众生予以平等的慈悲、无私的博爱,我们当下就是观音菩萨!这是一种信心,也是一个事实!因为从因地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未修成的佛菩萨,果地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众生又都是佛菩萨的示现化现,对于自己而言,每一个众生都是来显化救度我们的佛菩萨,对于他人可知,我们自己也应当成为帮助护佑他人的佛菩萨。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如果没有这个信心,我们就容易成为匍伏在他人脚下的奴婢,而永远无法显扬自身所有的佛性,在佛性上,在信心上,在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也是佛陀所讲的“生佛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果有这个信心,我们就敢于当下承当,用一个菩萨的目标激励自己,用一个菩萨的标准要求自己,笃行六度和四摄法,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和平世界。
    做一个快乐的人——有信仰的人最快乐!
    做一个富有的人——能布施的人最富有!
    做一个幸福的人——能慈悲的人最幸福!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拜佛

(2007-06-08 06:27:53)   


身后是来时的路
身前是等待的门
就那么轻轻地一步
恍若重逢着远隔的故人
让双膝和大地温柔地一次次触吻
这忙碌的人生就拥有了一个花样儿地委婉低回
仰视佛陀庄严的高大
不因生命频经的卑微
感受菩萨慈悲的抚慰
充溢生活无尽地壮美
让心灵之蕊尽情地一次次绽放
这伏藏世间的爱悯之流
就汇聚成奔腾不竭地灏瀚之水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合掌

(2007-06-08 06:28:34)   

  
攒拢的是指尖
开启的是赞美
感受着来自彼此的温度
融化成一泓明澈的秋水
也许
心与心的交流
便恰似这轻合的手掌
只如那微微地碰触
传递
相同的感悟
流淌
无言的静美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