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91-99)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91-99)

迷悟之间



星云大师





  
91.清贫思想


    佛教对出家的子弟,一向提倡“安贫乐道”、“少欲知足”;然而过去因为过分强调“清贫思想”,所以造成佛教徒对苦行的执著。其实, 人生如果过分崇尚享乐主义,过分热烘烘的,固然会迷失自己;如果过分执著苦行,显得冷冰冰,也会麻木自己。

    所以,“清贫思想”的真义,应该是要吾人过一种中道的生活。也就是在欲乐的前面,要由简单朴实的观念;在苦行的时候,要有人间法喜的性格。(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生命的密码》)



   92.气质芬芳


    刘禹锡的《陋室铭》直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道德就是芬芳的气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淡泊就是芬芳的气质;苏轼在《放鹤亭记》高唱“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超尘就是芬芳的气质。

    佛教里, 慈藏大师的“屡征不就”,无业禅师的“三诏不赴”,唐代全付的“不受衣号”,五代恒超的“力辞赐紫”;古德不慕荣利,安贫守道的精神,这就是气质的芬芳。



    93.山水生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和水自古即成为圣贤仁者重要的朋友。吾人的修养,也应该要有如山的稳重、如山的包容、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坚忍;吾人的美德,更要有如水的流通、如水的清澄、如水的深邃,如水的广阔。

    山的美妙,在四时不同,所谓春山淡雅、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如睡;四时之山,也如同人之一生,有浓淡、有动静、有荣枯。

    水的流动,也富含人生哲理。水有涟漪、有波涛、有奔放;正如人生的际遇,有高低、有得失、有起伏,就看你如何任运挥洒!

    佛教与山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古名山僧占多”,古刹丛林大都建在深山高林之上,禅者大都习禅于水边洞窟,即是乐山,又是好水,真是好山好水度人生。

真理的价值



    94.身心安住


    经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那么,我们的身心应以何安住呢?

    经典说我们的心“念念如瀑流”,一般人将身心放住在五欲声色里,而圣者贤人安住在清静法乐里,而菩萨则以示教利喜为事业,以清静污染为安住。(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生命的密码》)



     95.真正的平等


    佛陀说:“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为释姓。”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这种本性上的平等,才是真平等。

    不过,理上虽然“生佛平等”,事上却有“因果差别”。因此,从本性上说,虽然人人皆得成佛;但在事相上,因为个人的福德因缘不一,就有圣凡之分。所以,“平等性中,绝生佛之假名;真如界里,无自他之形相。”这也是平等。



   96.感应的原理


    有个禅师正在开示“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众中有个青年不懈地反问禅师:“一句‘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怎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禅师不回答他的问题,指责备他说:“放屁!”青年一听,怒气冲天地指着禅师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禅师平静地笑道:“一句‘放屁’”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阿弥陀佛’是四个字,你说怎么会没有威力呢?



     97.熏习的力量


    “熏习”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而时习之”,这也是熏习的力量。

    佛教主张“多闻熏习”,又谓“熏修德业”;品德的修养,除了靠古圣先贤、父母师长的言教、身教外,境教也很重要。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在长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而改变气质。所谓“橘化为枳”,种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迁”,故而才有后来的亚圣孟子,这都说明环境熏习的力量,不容忽视。

    熏习就是透过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触境界,然后在八识田中留下种子,待因缘成熟,就会表现在外,成为言行举止上的一种惯性,称为“习惯”,又称“习气”。

    佛教有所谓的“留习润生”,又说:“烦恼易改,习气难除”,已经正果的阿罗汉,因为往昔曾多世为女性的业力种子,今生仍会情不自禁地爱照镜子;甚至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尽管生活严肃,仍禁不住“闻乐起舞”,这也是前世业力留下的结果。

    有一个雕刻家,长期雕刻罗刹鬼相,不知不觉自己的脸相也跟罗刹一样可怕;后来改雕佛像,不久竟然呈现满面的慈悲祥和。



   98.知音


    达摩祖师为慧可安心,因为在悟道上相契,彼此成为“知心”。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把正法传付迦叶,因为他找到了“知音”。反之,南泉禅师之所以斩猫,因为找不到“知音”。

    春秋时代的伯牙,一日在僻静处弹琴,正弹得入神,忽然传来“巍巍乎,志在高山”的赞叹声。伯牙一惊,怎么此人听得出我的琴声之意?即刻改变曲调,远方又传来“浩浩乎,志在流水。”伯牙找到此人,名叫钟子期,两人因此相识论交,成为“知音”。后来钟子期不幸早逝,伯牙痛失知音,绝琴于钟子期坟上,终生不复鼓琴,以谢知音。

    人与人互相成为“知音”,要经得起考验,不但要相知相惜,而且要生死不弃,苦难不离。所以俗云:“得一知己,终生无憾。”此之谓也。





     99.播种


     有播种才有收成,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播种,先决的条件要有田地,所以佛教有悲田、敬田、恩田等八种福田之说。

     人也有品种的好坏,品种好的子孙必然获得父母的爱护、师长的赞美、国家的重用。如果品种不好,不但成为父母的麻烦,也是社会的拖累。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检讨自己的种子,是优还是劣?

     人生也是时时在播种,人也有前因后果的种子,如个人的思想、见解都能成为种子,所以佛教徒把慈悲的种子、智慧的种子、欢喜的种子、善缘的种子,播撒给世人。吾人拥有了这些好的种子,因该好自珍惜,好好的播种,才能耕耘出自己美好的人生。




随缘勿攀 随遇而安 常发菩提 佛号不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