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自然面前的谦卑 转

大自然面前的谦卑 转

大自然面前的谦卑 转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敬畏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人类应该谦卑一点,不要动不动就挑战自然的权威。如若不然,只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zai 难。  第一次看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很为那些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他们居然能从凝结在琥珀里的蚊子体内,通过尖端科技抽出几千万年前恐龙的血液来。然后利用遗传科学,培养出恐龙的胚胎,进而孵化出恐龙,最终在一个无人岛上建造出恐龙公园,从而谋取商业利益。


  
    这当然是一个科幻故事。恐龙本来是地球上已经灭绝了的生物,它们的离开,是物竞天择的进化结果,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事情。正是由于恐龙时代的结束,地球上才会逐渐形成新的秩序,我们人类才会生存。可是如果我们违背自然规律,让恐龙真的生活在当今世界,那地球上肯定会乱套。
  
    不要再说什么人定胜天,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是一个弱者。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敬畏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人类应该谦卑一点,不要动不动就挑战自然的权威。如若不然,只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zai 难。
  
    几年前骑摩托车去四川藏区旅游。我们从都江堰,沿着岷江边的213国道一直过映秀到汶川,再顺着杂谷脑河到理县,最后一直来到川西高原的若尔盖和红原大草原。沿途多是高山峡谷地带,可是河里却经常是干涸见底的,只有裸露的河床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尽管作为一个外行,但我坚持认为:因为处在川西高原和成都平原的交汇处,河流落差较大,当地政府修建了很多水电站,而且新的建筑工地还在不断开工。那些梯级水电站,相距很近,也就5公里左右吧。经过层层大坝的拦截,河里怎么还会有水呢?河里的鱼虾自然绝迹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彻底被破坏了。这些地方,本来具有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自然风光,又有藏羌文化,可是现在这样的优势没有了。“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大企业,只有修点水电站发电卖钱了!”这是当地一个老乡的原话。
  
    川西高原上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若尔盖大草原已经开始沙化了,挖虫草的络绎不绝,牛羊太多,牧草总是很矮,再也见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了,这种美景只有在民歌中去寻找了。
  
    我不明白,难道非要等到大自然开始生气,我们才改变自己的短视行为吗?如今,生态zai 难是数不胜数,让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吧!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

TOP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的发展紧密相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破坏自然环境等于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敬畏自然”是一种谨慎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包含着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之意。人类本应以朴素的谦卑、敬畏之心,在遵从自然规律下与自然和谐相处。

    敬畏自然,不是对自然的退让,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敬畏自然,不能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保护和回馈。敬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生命之花才能越开越盛。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方圆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震说来就来了,没有任何预兆,瞬间山崩地裂,墙倒屋毁,近10万中国人罹难。2009年发生在加勒比海国家海地的里氏7.3级地震,使其首都太子港几乎被夷为平地,并导致超过30万人死亡。而距海地千里之遥的智利也在同年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等灾害造成近千人死亡。正如美国电影《**》中所展示的可怕场景那样,特大地震影响的并非一地,而是全球。
  
    这就是自然的力量,比战争还可怕的力量,让人防不胜防。这也让人类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否真的很脆弱?
  
    科技,似乎是在无限地进步了。基因重组、克隆工程、纳米技术……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变换,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的确从中得到了更多的便利,冬天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夏天可以吃上凉快的冰冻食品,想下雨就打上一炮,想变性就挨上一刀……但是结果呢?冬天变暖了,夏天海啸了,男女不分了,癌症泛滥了……难道这不是客观规律的反作用,不是因果循环的报应?!我想,该是人类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化学家的贡献也不可谓不伟大。DDT、盘尼西林的合成,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有谁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人类杀死了害虫,铲除了杂草,却造成了全球性的水质污染?人们惊呼计算机、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却不得不利用现代最高技术来模拟全球升温、冰山融化可能造成的海平面升高,预测可能淹没的城市、陆地和自然界的臣民。一种或若干种人类合成的制冷剂竟然会造成全球性的臭氧空洞,使上至总统国王,下至平民百姓,任何人都深受皮肤癌的威胁。
  
    近一二十年来,河湖发臭,天空灰暗,黄河断流,长江泛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物种消失。君不见经济高速腾飞,人类生存环境却急剧恶化?人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却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200年后的今天,面临着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厄运。痛定思痛,人定胜天吗?
  
    人和环境只有和谐,才能共存。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把地球弄得很脏,人类还能活下去吗?这一代活着,下一代水没有了,空气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还不断子绝孙?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叫“杞人忧天”,而是让为自己的迅猛发展而沾沾自喜的人们明白,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依然很渺小,对大自然抱有敬畏没什么不好。
  
    敬畏自然,不是对自然的退让,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敬畏自然,不能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保护和回馈。敬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生命之花才能越开越盛。

TOP

10年前,我第一次听到《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这个书名的时候,曾经毫不犹豫地发出“哧”的一声表示回应。作为一个不算年轻的年轻人,那时的我对“小事”这两个字颇有些不屑。不过,作为一个记者,我还是在那年4月里的某一天去采访这本书的主编刘兵教授。那天刚好扬起了沙尘,在如此灰黄的天空下谈论一个关于希望的话题,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反差,才让我在时隔10年后依然记得那天的许多片段。比如说我很疑惑那些不怎么起眼的小事对于改变我们糟糕的环境究竟有多大作用;又比如我不能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与声音是否会被淹没在人潮汹涌的都市喧嚣中;再比如我认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要做到书里写的那些小事,在很多时候是需要有意识地去改变几十年的积习,如何可能?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揣了不少去。不过那天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某些习惯。
    因为有了这样的渊源,当我再看到新版书的时候自然很有些亲切感,就如同重会一位十年未见的老友,打量之下发现有了变化,比如新书名叫作《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仔细再看,从100到101并不只是数字的简单增加。从“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到“不追求数码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从“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到“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开轿车去学校接送子女”;从“简化房屋装修”到“不盲目购买大面积住房”……细节上的种种不同折射出生活的新变化,而与之相应的则是保护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选择。
    稍稍留意会发现,书中101件小事中,与吃直接相关的有13件,还有一些则与吃有着间接关连。这也难怪。人与食物的关系非同一般。比如对荷马而言,人就是“吃面包的人”,通过农业把野蛮的野兽转变成有教养的、能思考存在之物的生物。也因为吃给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我们的邻居带来了大麻烦。当城市占有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乡村作为城市的陪衬渐渐隐去;当肉类包装与冷冻“保鲜”技术使廉价肉类成为可能,城市人对肉类的消费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多;超市与餐厅包揽了城市人的吃,消解了吃的仪式感,也阻断了人通过食物而与土地发生的关连。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已经离开土地太久。
    食物定义了人,但并非什么都可以拿来作食物。对鱼翅的消费在过去20年中已使全球90%的鲨鱼消失,而吃燕窝的习惯则打扰了金丝燕们的生活,仅香港一地一年消费的燕窝约120吨,让约1700万对燕子惨遭丧家之痛。
    书中还有基于事实的分析。比如“拒食野生动物”的条目是两本书共有的,不同的是,在《101件小事》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人为自己进食野生动物找到的理由是:它们是人工饲养的。这是欺骗!应知,人类驯化运动的种类是有限的,许多野生动物无法在人工条件下饲养成活或繁衍增殖,偶有笼舍条件下的生殖并不代表人工养殖的规模化,饲养场是个幌子,急功近利的野外捕捉和收购才是事实。”
    如果你以为鱼翅燕窝、野生动物离寻常百姓远了点,或者我把注意力太多聚焦在吃了?那好吧,让我们把眼光转向更小的事上:“提倡使用手绢”,不然,每天会有约27万棵树变作纸巾被丢弃;“小件衣服尽量手洗”,我国洗衣机耗水量在家居生活用水中已占到1/4左右,而小件手洗可减少洗衣机的耗水量与耗电量,洗得更干净;“不用时关闭饮水机”,既可节电,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千克/年。这样一些小小事,只是举手之劳,做与不做也全在一念之间,但假如一件事对自己有益,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益,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天看电视,看到两个小明星相谈甚欢,话题围绕“低碳生活”展开。一个说:“如今低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低碳生活;”另一个接着说:“我们上一辈的人虽然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低碳,但也开始进行着低碳实践。”很想对那两个小朋友说,“低碳生活”不是低碳概念之后才有的生活方式,而且既然是生活方式,低碳也不该只是某种“时尚”而已。但转念再想,低碳也好,环保也好,简朴生活也好,只是叫法的差异,重要的是意识到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并且会自觉地将它体现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像该书序言中所说,“近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低碳生活’备受关注。本书所列做法绝大部分同样也是‘低碳生活’的做法。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环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薄的,但是通过自己的绿色实践也许会感染周围更多人的共同参与;一件小事的影响可能也是细小的,但是通过绿色习惯的养成,也将擦亮我们的眼睛,去发现更多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小事。
    书中说:“10年之间,世事变亦不变。变的是生活的细节、环境恶化的程度以及我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变的是,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保护环境这件大事的重要。”——再续上一句话作为尾巴:世事变化,不变的是绿色的情怀;事不在大小,绿无论深浅,只要想为环境也为自己做点什么,那么行动将是我们最好的表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