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挽救人心之唯一方法

挽救人心之唯一方法

挽救人心之唯一方法




圆 瑛



  茫茫世界,几成一大战场。莽莽人群,尽罗无边浩劫。回视欧洲一役,中国频年,足以证之。若究此等之原因,都由民智日开,物质之文明日形进步,杀具之制造日见灵巧,水陆空三处,无不殚精竭思,以求杀具之殊胜。其始则后膛枪也,野山炮也,其继则机关枪也,开花炮也,毒烟炮也,此皆陆地之杀具;鱼雷也,战船也,潜水艇也,此皆水中之杀具;飞机也,炸弹也,此皆空中之杀具。以上三者,如孟子所谓:“矢人惟恐不伤人”。但求战争之胜利,不顾人道之伤残,是以老子黜智尚朴,佛氏戒杀行慈,皆所以杜杀机而弥祸患也。而今人心日形险恶,世道愈人旋涡,若不急图挽救之方,竟成一大苦海,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之幸福也。圆瑛虽居方外,实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学者,但抱出世主义,置世道人心于不顾也。而我则研究佛教,垂三十年,谛观佛之宗旨,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天职。

  佛教专重入世,而非竞尚出世。经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请试味其语,但能有利于众生,则虽镬汤炉炭,亦所不避,要必入世功圆,方是出世事毕。旷观今世,人欲横流,杀机遍伏,毕竟从何挽救起?曰:“必以挽救人心为前提”。人心是造杀具之兵工厂,人心是统士卒之总指挥,若能挽之使归正轨,重公理而不重强权,重人道而不重武力,则杀机自息,杀劫潜消矣。或曰:“挽救人心有何方法?”答曰:“必以提倡佛教,为惟一方法。”何以故?佛教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对治人心贪、嗔、痴三不善根。贪、嗔、痴是人心之病,戒、定、慧是佛法之药,以此法药,对治心病,法药既到,心病自除。

  戒者,止恶生善义;定者,制动归静义;慧者,破迷发觉义。其对治之法,试言如下:若人起一念贪心,或贪财利,或贪姿色,或贪官职,或贪田产,而欲达到其所贪之目的,则必逞其心思,用其伎俩,难免逾越乎道德之正轨;倘有人剥夺其所贪之财,拂逆其所贪之色,妨碍其所贪之爵,侵占其所贪之产,则嗔怒之心,勃然而起,权力愈大者,恶业愈炽,那管夫人道主义,此则因贪起嗔。贪嗔既具,智慧昏迷,全是愚痴黑暗思事,名为三毒。而能毒害众生,受无量苦,亦名三不善根。佛教则教人持戒修身,断恶行善,不可纵心恣意,妄生贪爱。贪爱为因,生死为果,一切诸苦,由之而生,故佛教人先断贪爱,而除病根。众生果能持戒清净,贪、嗔、痴三毒自息。身不行恶事,口不道恶言,意不起恶念,心地廓尔,寂然安静,是谓由戒生定。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是谓因定发慧。

  

问:世间诸事何以如梦?



答:世间诸事,本非实有,皆因众生迷惑梦心,妄执实有,故名不觉之众生。如世间梦境本虚,梦中人无不妄执为实,见金钱而欲取,遇玉貌而欲恋,求升官职,求增田产,痴迷不悟,及至醒时,始识本空。人生亦复如是,一夕之梦为小梦,一生之梦为大梦,全世界乃是一个大梦场。诸葛武侯曰:“大梦谁先觉?”仔细看来,惟佛一人,堪称大觉,而说戒、定、慧三学,即欲普觉众生之迷梦也。

  戒者,乃为定慧之基,有戒则众善具,无戒则诸恶生,不仅出家人要持戒,即宰官人民,亦当持戒。古来百官受位时,先要受菩萨十戒,庶可守德防非,利益民众。又社会人,皆要受持,即据社会人之心理而论,无不敬重善人,厌憎恶人,果能持戒,则置身社会之中,自必遏恶行善,为人所敬重也。试观佛所说五戒,不独出家大小两乘受之,即在家男女二众,亦皆受之。

一、杀戒

杀生之事,首宜戒止,不可杀生害命。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昆虫之属,尚不敢害,况同类人道乎?举世能持此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

二、盗戒

偷盗之事,亦宜戒止,不可偷盗财物。一针一草,不与不取,微细之物,尚且如是,况劫盗财宝乎?举世能持此戒,则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矣。

三、邪淫戒

邪淫之事,更宜戒止,不可邪淫妇女。他人妇女,他所守护,出言调诱,尚属不可,况共行奸宿乎?举世能持此戒,则法庭可省许多案牍矣。

四、妄语戒

妄语之事,亦当戒止,不可虚妄出言。见则言见,闻则言闻,细故之事,都要真实,况重大关系乎?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须契约矣。


五、饮酒戒

饮酒之事,亦当戒止,不可沽饮美酒。酒虽非荤,而能迷性,是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

  此五戒即佛氏人天乘中,说人乘教。人道以五戒为因,五戒全缺,不得人身。持戒之男,名优婆塞,梵语也,译为近事男,既已受戒,可以近事三宝故。女名优婆夷,译为近事女。若全持五戒,为满分戒,生在人中,富贵双全,福乐具足;若持四戒,为多分戒,生在人中,亦是上流人物,福乐稍减,美中不足;若持三戒,为半分戒,生在人中乃是中流人物,不苦不乐;若持二戒,为少分戒,生在人中,善根浅薄,苦多乐少;若持一戒,生在人中,虽得为人,愚痴下劣,顽钝莫化,多做恶行,必至堕落。

  又佛氏五戒,即儒家之五常,二者相较,若合符节。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酒能迷性,不饮则不迷,不迷自然是智。仁、义、礼、智、信五者,举世所群认纲常之教,伦理之学,实足以辅世导民。又不独佛氏与人说戒,孔子于五常之外,亦尝与人说戒。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凡眼、耳、身、口诸根对境时,难免被境所转,故戒之曰,对于非礼之事,不可视听言动也。又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孔子授人以终身涉世之戒,其中亦寓佛教断除贪、嗔、痴之意。戒色除痴迷,戒斗除嗔恨,戒得除贪婪,两者和融。虽然如悬究竟佛氏之戒,重在摄心。此心字,指第六意识,分别妄心。大凡犯戒,都缘第六意识,分别好丑,而起爱憎,白作诸业。摄心者,则收摄妄心,不容分别。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自而生?故《楞严经》亦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三不善根。此二字,即能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故我敢大声疾呼曰:“有欲挽救人心,必以提倡佛教为惟一方法。”

               

摘自《圆瑛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