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什么是“心六伦”? 圣严法师讲述

什么是“心六伦”? 圣严法师讲述






家庭伦理篇

1   圣严法师的期许

各尽自己本分不计较

家庭伦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因人而异的。
家庭的成员,有父母、有子女、有兄弟姊妹,乃至可延伸至与公婆、岳父母之间的关系。每个人各有各的身分,各有各的本分,都要尽到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可是,人有体能的不同,有知能的不同,有技能的不同,和各种先天、后天资源的差异,而要千篇一律使得每一种人都尽相同的责任、义务并不恰当;但是各尽本分,却是人人应有的态度。

所谓尽本分,就是凡事尽心尽力,不管能力差别,都要尽本分。有句话说:「巧者拙之奴」,聪明且能力强者,往往要比能力平庸者多付出、多担待一些。家庭也是如此,有的人付出多一些,有的人被服务多一些;如果说要每个人的付出与被服务完全相等,那是不多见的,而一定是有的人付出多,有的人付出较少。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资源不同,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义务一律平等不太可能,有时甚至连平衡都有困难。至于与家人之间的责任有所重叠或者模糊的时候,可经由协商,如举行家庭会议来讨论。比如夫妻间对于孩子的管教方法,可能想法不同,方式也不同,该听谁的呢?这就需要两人沟通,从中找出一个双方都认同的适当管教方法;或者由父母其中一方,全权负责孩子的管教工作,也是一种方式。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夫妻双方意见僵持不下、争执不休,甚至为了孩子将来成为艺术家好还是成为科学家好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其实这种争执是无意义的,孩子将来会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过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给予鼓励支持,则是必须的。




共同承担教养子女责任

孩子的人生路,父母不需操之过急,但是孩子的品行、操守,从小不可忽视!这一点是不容许父母喜不喜欢、或者孩子有没有兴趣来决定的。孩子的品性从小就要管教,如果是父母已不在了,或者孩子从小由祖父母照顾,那就是祖父母要辛苦一些,不仅仅是把孙子抚养长大,还要把他们教育成人。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导孩子从小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否则长大以后,要他们与人相处、工作任事会有问题。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应该是说:「子女教养失当,父母难辞其责。」在现代社会中,教养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太太已不是先生的附属品,而是与先生享有同等的管教权;除非太太主动放弃教育子女的权利,否则教养孩子的责任,还是要夫妻一起承担。




用奉献与关怀创造和谐

家庭之中的每位成员,大家各尽其分,各各负起责任与义务,对家人付出、奉献、服务,尽心、尽力、尽责,这是敦伦尽分,也就是家庭伦理。如果家庭之中经常为了争执、斗争,不管是争钱、争名、争利、争位子,那这个家一定不和谐,人人都在风暴中,不快乐。如何改善呢?其实不难,家庭之中,只要有一两个人愿意主动付出、关怀,担任沟通协调的桥梁,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就可以影响改变,而渐渐转为和谐。

大家都希望「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个人何有平安、幸福、快乐可言?尤其我们看到,现在社会上逆伦和乱lun事件频传,除了是家庭伦理的破灭,也代表我们的社会生病了。所谓逆伦,是晚辈对长辈的大逆不道,施于口头及肢体的暴力;另一种是违反正常人伦的性关系,称为乱lun。前者如孩子责难父母祖父母,甚至殴打、?杀父母祖父母,这是常伦决不允许的;后者则违反了正常的性伦理,比如父亲强暴亲生女儿,其行同禽兽,也是罪大恶极。

早期的社会,家有家规,现在有家规的家庭是很少的。家规实际上是从伦理衍生出来,就是家中的成员触犯、违反伦理的规定时,有一套处理的制度可依循,另一层用意则在于防范家人的行为出轨。我倒是建议现代家庭,夫妇之间也要有相处的规范;等孩子懂事了,父母也应该和孩子约法三章,包括孩子在外与同学、朋友、亲戚互动的相处之道,都可以先有一个家庭规约。




照顾家庭让小爱成大爱

虽然我们的社会常有违反家庭伦理的案件发生,但也不乏令人感动的例子。譬如有些家庭,父母或者长辈已经往生,留下子女独自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兄弟姊妹之间益发懂得相互扶持与照顾,而且不一定是哥哥姊姊来照顾弟弟妹妹,有时反而是弟弟妹妹乖巧懂事,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这是让人非常感动的。照顾家人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不管家人是否都健在或者已经离散、亡故,此刻家人相聚一起,就需要相互关心、照顾,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善尽本分且相互照顾的家庭,家人之间一定是温馨和乐的,对外也常常是社区的模范,因为他们也会把对家人的爱,扩大到社区的关怀。比如我们在台北市有一个精舍,楼上住了一位非常热心的邻居,她在每一层楼梯口放置一盆花,也经常清扫大厦门前的行道树四周,让行道树和人行道总是整洁清净。有时候,她听到某某家庭的孩子缴不起营养午餐费,她也会设法为孩子张罗午餐。她为大众做的这些事,她自己做得很欢喜,大厦的邻居和受恩惠的小孩也都感谢她,可说是家庭伦理的另一种延伸。




良好的沟通让爱绵延

我曾经看过一对夫妇,家中的大大小小事全由先生负责,太太只管生了孩子当个清闲的少奶奶,其余什么都不管;赚钱养家的是先生,接送小孩上下学的也是先生。那这样的家庭还要不要呢?这位先生问我怎么办?我说,最好能够跟太太好好商量、恳谈一下,看看她能够分担哪些家事;否则一旦走上离婚之途,孩子没了母亲,太太也没了家,她如果再婚,可能情况还是一样。我说:「巧者拙之奴」,你就发慈悲心,替她服务吧!也算是为全家人付出。

TOP

2  家庭伦理从“心”做起

只要有心,当下即永恒

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你无从选择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但你可以透过持续不断的付出及反思,改善家中气氛,增添家庭温暖。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对上级也没有礼貌;年轻人也抱怨大人只会要求、强迫,照大人的意思去做,完全不尊重、倾听他们的心声。其实时代在改变,旧有的伦理道德也需要做某些调整,过去的伦理是单方面要求对方尽责任,那是典型的父权社会;而现在是人权社会,必须调整为重视双向的互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必一定上对下,可以坐下来沟通。但基本的礼貌和尊重还是一定要有的。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其又是身兼多重角色时,总是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多体谅对方,多给对方一些时间。凡事在做与说之前,最好停个五秒


想想看,这样会不会伤害最亲爱的家人?家庭不温暖也许不是你的责任,但身为家中一分子的你,有责任让家变得温暖些。尤其父母亲更是家中重要的支柱及主导者,责任更是重大!心念会影响行为,进而改变环境,甚至改变命运;只要有心,永远不会太迟!




推动心五四运动

因为「心」是这么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纪特别推出心五四运动,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四感--感化、感动、感恩、感谢;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等五种方法,来完成以心灵环保为首的「四环」运动,以落实建设人间净土的主张。

「心五四运动」不仅是一项精神启蒙运动,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教育,需要你我共同热情参与。(可详细参考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的《心五四运动》结缘手册)




促进家庭和谐的四感──感化、感动、感恩、感谢

有人会问﹕「我知道要家庭和谐啊,可是要怎么做呢?」其实只要做到感化──先反省自己,以身作则;感动──主动表达善意;感恩──用智慧看待顺逆境;感谢──不要将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事都视为理所当然,要心存感谢。那么家庭气氛自然和谐。




<感化>

所谓「感化」,是指用言语或行动「感动」他人,使其转变。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令父母伤脑筋,或许是因为疏于与孩子沟通,也或许是思考模式与经验不同,往往和孩子鸡同鸭讲;加上父母很爱说教,孩子就更不愿意听了。很多家庭会上演这样的情节,父母一边看电视连续剧,一边叫孩子去唸书,嘴巴还念着:「还看电视,都是因为看电视,功课才不好的,还看!」你想,孩子会听话吗?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掉电视,和孩子一起读书。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要赢得孩子的尊敬,方法无他,唯有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




<感动>

「能够手心向下的人是有福的」,手心向下表示给予,能够付出给予的人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因为「有」才能「给」。很多人会说:「我没有钱,不能给别人什么?」「我没有钱,不能给我父母老婆孩子更好的未来。」……诸如此类。其实,我们把「有」给窄化了。一抹微笑、一句打气的话、一个拥抱,都是我们可以给出来的;还有最重要的爱,也都可以源源不绝地付出。在家庭中,爸爸帮妈妈做家事,孩子帮爸爸搥背,妈妈做菜给全家吃,大家都能够彼此付出奉献,不是很令人感动吗!




<感恩>

曾经有孩子这么说:「身教,是父母亲留给他最好的财产。」好的身教固然使他获益匪浅,不好的身教也让他时时警惕自己,不要犯了和父母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小孩让人感到欣慰,面对顺逆境时,他都能够用感恩心来善解、面对。任何人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一个坏掉的时钟,一天之中也都有两个时间是准确的;所以在我们看他人缺点时,若能同时看见他的优点,事情就会变得较圆融,也较容易产生感恩心。要学会感恩,首先必须学会善解,而善解则需要智慧。心中有佛,自然眼中都是佛,别人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不要硬想成是坏的、不好的,例如孩子结交了所谓的坏朋友,先不要责怪或批评孩子的朋友,先去了解,再来用智慧解决,也许我们还能因此拯救另一个小孩呢!




<感谢>

家庭中彼此最需要的是「感谢」,尤其是对母亲、太太的感谢。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孩,很幸运地很快就找到工作,刚开始住在家里,吃用都是家里提供,房间有妈妈打扫,所赚的两万多元薪水全都自己花用;一段时间之后,她开始嫌妈妈唠叨,要求到外面租屋。自从搬到外面住之后,房租、餐费、日用品都要自己负担,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于是又搬回家来。她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不知道地板还会变脏耶,为什么我们家的地板每天都很干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妈妈每天做的事:拖地、洗衣、煮饭,都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视而不见,所以当妈妈不见了,家庭秩序就大乱,这时家人才会感受到妈妈的重要。与其失去才懂得珍惜,何不当下就开始学会「感谢」!一句谢谢,可以凝聚家人的感情和向心力,使家庭变得更好、更和谐。

TOP

3  四个幸福家庭的法门  

<法门一:彼此体谅>

有人关心是幸福,能关心别人则是有福

现在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情况并不多见,但随着人口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时,以后家中有老人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不管是隔一代、隔两代,甚至隔三代,与家中年老长辈的相处是一大学问。老人由于已从职场退休下来,加上身体机能不断地退化,心理承受着极大的恐慌与寂寞;如果又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孤寂感会加剧,进而转变成依赖与控制欲。所以俗谚说:「老人小孩性」,他们需要被哄、被关心。

当晚辈的如果能够体谅他们的心理变化,时常对长辈嘘寒问暖、说说好听话,对待他们有耐心的话,不管是父母子女或是公婆媳妇之间的磨擦都会减少许多,而孙子辈也会学习到与长辈相处的模式。因此有句话说:「照顾老人就是照顾自己的未来。」




<法门二:互相尊重容忍>

珍惜别人的心意,胜于物质上的计较

夫妻间因为太亲密,以致于常常忽略了基本的礼貌与尊重。明明是关心,却用粗声粗气来表达:「衣服穿得那么少,你看现在感冒了喔,早告诉过你衣服要多穿一点,真是自讨苦吃。」明明是提醒,却演变成指责:「你的灯又不关了,很浪费,你知不知道?」往往一句话就演变成夫妻吵架,明明是好意却变成吵架的导火线,接着新愁旧恨一拥而上;修养差的、忍功不好的,甚至还打起架来。

一句话可以导致一个家庭破碎,这完全肇因于没有距离。夫妻还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歌词里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仅限于热恋与理想中;现实居家生活里,尊重对方是个独立个体,也有其自尊与想法,才是婚姻长久之道。

有人形容夫妻之间的相处应该像跳探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说穿了就是容忍的功夫。牙齿和舌头有时也会打架,何况是两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首先要认知,「忍」不是畏惧或退缩,「忍」是有意识的退让,是成熟人格才有的行为;但也不是随便乱忍,要有智慧方法,否则也会造成对方「软土深掘」,甚至产生不可挽回的悲剧。像是家暴,当第一次家暴时就要寻求协助,因为有一就有二,而为了小孩容忍更不需要,因为小孩也不想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

可是,如果长辈一味地要求晚辈一定要顺从自己,也会造成晚辈很大的压力与负担。因为晚辈除了陪伴老人之外,还要负担生计、照顾小孩,张罗家事、维系夫妻感情……。所以如何成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要靠长辈的智慧了。能够体谅晚辈的难处,适时地提供协助与建议,决定权还是留给晚辈。晚辈则要尊重长辈,做重大决定时,最好与长辈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再来做决定。




<法门三:真正的双向沟通>

少说教、多倾听,真正接纳孩子的想法

父母常常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来管教孩子,但孩子往往不受教。尤其现在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上一代的管教方式移植在下一代身上,成功机率很低。因此亲子关系也搞得很紧绷。少说教、多倾听,真正接纳孩子的想法,只要他不犯法、不伤害自己和别人就好了。「少管」可是一门艺术呢!亲子间的沟通也要是双向的,父母应该以朋友的身分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批判或否决他的想法。好的想法鼓励他,不好的想法则慢慢地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现今社会「少子化」和「朋友化」的结果,过宠和想拉进亲子间的距离,也导致基本伦理的过度模糊,有一点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发生,还有人戏称「现代父母是孝子──孝顺子女」。其实父母子女之间该有的伦常分际还是要有,对父母要有一定的敬重。

「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近年来发生多起父母因为经济压力而携带子女自杀的案例,他们的理由大都是:不想让孩子再受苦、怕孩子没人照顾。这种以「爱」之名行「杀生」之实,完全没有征询孩子的意愿与想法,更没有负起做父母照顾子女的责任,实在很要不得!当父母除了要有爱,还要有肩膀,够坚强,能负起责任。有问题无法解决时,要懂得求救,不要为了面子或其他心结而走上绝路。活着就有希望!像魏家人「一碗面」的故事,他们虽然接受了大家的资助,但也以他们能够做到的能力回馈了社会。转念只在一瞬间。




<法门四:惜缘重伦常>

有缘成为家人应惜缘,凡事不斤斤计较

父母最大的安慰,应该是手足之间能够互相提携照顾;最不忍见到的,则是兄弟姐妹间彼此争吵、互不往来,如同仇人一般。但做父母的往往忽略了,自己对待每一个子女的态度,是手足间是否和乐、团结的重要关键。曾经有一个家庭,因为父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加上母亲较疼爱长子,父亲为了平衡就特别疼爱次子。从小,这三名子女就在不平等的爱中长大,心中已埋下不平衡的种子;长大之后,父母需要有人奉养时,三个子女就开始推诿谁比较受宠、谁得的财产比较多、谁应该奉养,口出恶言,甚至撕破脸,真是人伦悲剧。因果现前,怎可不慎!

这是父母的疏失,加上子女间的爱计较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手足间能转念想:有缘才能成为兄弟姊妹,应该好好惜缘,不要为了区区小事而斤斤计较的话,即使父母偏心,也不至于造成兄弟反目。

「兄友弟恭」是基本伦常,应该要一代传一代。现在社会太讲究平等,使得一些该有的分际都荡然无存!没有了伦常,一些脱序的行为就会出现──手足互告侵占财产、孙子抢劫阿?的钱财、媳妇杀婆婆骂公公,这样的社会想必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重拾家庭伦常,才是家庭正常的保障和社会安定的基石。

TOP

家庭伦理功课表  

○  做长辈爱吃的菜,并陪着他们一起用餐。

○ 陪长辈做他们喜欢的活动,培养共同的话题。

○ 对太太表示关怀时,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示关怀。

○ 如果公婆不喜欢先生帮忙做家事,当先生帮忙时,媳妇可以对公婆感恩说:「谢谢爸爸妈妈把先生教得那么好,让我有一个好老公。」

○ 长辈偶尔买点东西送晚辈,或以言语关怀,表达对晚辈的关心和疼爱。

○ 吵架时不要口出恶言、翻旧帐和使用暴力。

○ 注意说话的语气与态度,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

○ 全家一起做家事。

○ 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心倾听与分享家人彼此的心情。

○ 牢记值得纪念的日子,例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父亲节及母亲节等,并且全家一起庆祝。

○ 及早准备孩子的成长基金和自己的养老金。

○ 用问答与讨论来代替教条式的告诫。

○ 多祝福孩子,少念孩子。

○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与习惯,胜于留给他家财万贯。

○ 从小要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人,父母偶尔也可以制造机会让孩子来学习照顾。

○ 父母不要偏心,也不要重男轻女。

○ 父母生前要立好遗嘱,分配好财产或捐给慈善机构,以免子女为了财产反目成仇。

○ 父母对子女要做到公平,但对于状况较差的子女则可以多一些援助。

○ 建立长幼有序的观念,对兄姐要敬重,对弟妹要爱护。

○ 将「有缘才会成为一家人」这句话时时放在心上,凡事不用太计较。

TOP

我们必须对生活负责

生活,是指一个人生命的活动,包括食、衣、住、行等各种面向的活动,最低限度则是呼吸。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往与其他人密不可分。虽然有的人深入山林隐居、修行,不食人间烟火,也不与人接触;这样的人,似乎跟其他人没有关系,实则不然。因为人只要活着,不论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只是影响的大小不同。因此,生活看似是个人的事,事实上与群体相关。譬如我曾在台湾南部乡下闭关六年,这六年中很少与人接触,但至少每天会有人送饭、送水给我,有时候我也会寄封信出去,或者需要某本经典、书籍、纸张等,都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所以,人要遗世而独立,跟人间不产生关系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的一举一动,从早至晚,从生至死,不管活动范围的大小,不管言论产生的功效,不管自己的贡献和接受他人贡献程度的多寡,总是跟人群脱离不了关系。我在闭关期间,接受外边的支援并不多,然而在关房内,我有一部《大藏经》、一套《二十五史》,还有若干本的哲学、文学和历史书,天天都跟我在一起,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经典和书籍,都是古今贤圣智慧的结晶,不仅存有着写者的心?,并且经过编辑、装订、印刷、翻译等人参与,才成为眼前一本一本的着作。所以,我的生活看似独立,却还是离不开人群。


既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人群,那就必须对生活负责。我听说墨西哥市的市民,一切民生用水都取自地下水,他们每喝一滴水、每用一滴水,就代表墨西哥城正一点一滴往下沉沦。如果抽取地下水的情况再不改变,那么墨西哥城的沉没,也就不是不可能了,但是有这种警觉性的人很少。



时时珍惜人类共有资产

法鼓山一向注重环保,在「四种环保」之中有一项「生活环保」,呼吁每个人都能过着简朴、整洁、节约的生活。虽然用水、用电,甚至车辆使用的汽油,属于使用者付费行为,消费的人要付出代价;但是这些资源,却是整体人类的共有资产。如果一定要等到没有水喝,才知道水资源的可贵;没有天然气,才知道汽车代步不是必须;停电时,才想到冷气不是一整个夏天都需要,则为时已晚。现在全世界的沙漠化地区越来越多,热带雨林被严重破坏,而未来的雨天可能减少,旱季将相对增加;如此一来,平地水资源的蓄存就更困难了。此外,台湾原油产量不到用电量的百分之十,多半仰赖国外进口,因此大家更应该要有危机感。


媒体报导说,美国能源总署已提出警告:五年之内,地球可能面临能源危机,中国大陆因此大动作储油。储油固然也是因应危机的办法,但是节约用油,才是根本解决之道。现代人出门,有汽机车代步非常方便,有的人到十步、二十步路远的地方也要骑机车,其实多走几步路,或者骑脚踏车,一样可到。


过简单、简朴的生活,就是生活之中要随时想到:除了自己之外,地球上尚有六十五亿人口,他们也要生存。往未来看,世界人口会越来越增加,需要倚赖的地球资源也会相对提升。问题是地球资源有其限制,无法永续开发、永续使用,因此我们必须有所节制;一方面是替自己惜福,同时也让后代子孙有资源可享,这是生活伦理。



节约少浪费就是做环保

生活伦理是节约、少浪费,能不浪费就更好了。过去的人,出门走点路很正常,现代人一出门就要汽机车代步,说是为了争取时间,其实不一定,短距离的路程,快不了多少。我曾经做过试验,一人走路,一人骑脚踏车,一人骑摩托车,一人开车,四个人同时出发,到一里路外的地点集合;结果到达的时间,相差只有十多分钟。开车的人最先抵达,走路的人最慢,实际上这一里路,二十分钟之内就可以走到。


我到欧洲,看到德国人平时出外或者上班,都是利用大众运输工具,只有全家出门时才会开车。在假日,一家人大大小小,各骑脚踏车的画面经常可见。德国各主要都市,都设有自行车专用道,使用的人非常多;因此,德国柏林虽是欧洲主要大城之一,然而空气品质相当清新。台北现在也有脚踏车的专用道,但还不够普及,民众的接受度也有限,这还需要zhengf单位考量一套安全的配套措施,才能让民众放心骑脚踏车出门,为自己的健康,也为城市的健康,尽一分力量。



少垃圾少噪音也是环保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制造垃圾。现在台湾的资源回收,推动成效不错。以一般家庭而言,用过的纸类、瓶罐、宝特瓶、电器金属类,都可以回收;至于果皮、叶菜类、剩菜剩饭等,都可当成厨余,也有专门的厨余回收。现在听说台北市做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成效最好,市民的配合度高;其他各县市虽也在推动,但成效仍待加强。


生活之中,还有一些废弃的建筑设备或者家俱,如果直接往垃圾场一丢,那就变成了垃圾。其实,建筑的废弃物也可再利用,譬如加工可制成玩具、其他可用的物件,也就不是垃圾了。我看到某些人家为了重新装潢,就把建筑一拆当成废弃物,非常可惜。那些木料如果能够截长补短,制成另外的工具或玩具建材,不是很好吗?能够使得废弃物再利用,也就是环保。


除了减少垃圾之外,生活伦理之中,也应该避免制造噪音。有些人嗓门大,动作粗暴,假日在家里,好像开运动会一般,各种声音??当当响;或者小孩在公寓里跑来跑去,父母管教不来,索性放声斥骂。这些都是都市里经常存在的噪音。还有的人,喜欢养宠物,养?、养狗、养鸟、养乌龟,甚至还有人养蛇、养蟾蜍;这些宠物所制造的排泄物异味和噪音,也是扰邻的主因。总之,因为自己的生活而制造的脏乱、噪音,进而干扰到邻居,就是生活伦理的欠缺。


自己方便也给别人方便


生活伦理的意思,是不管在任何的时地、状况之下,都要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会对他人带来不便、麻烦与困扰,以及对后来的人是否有后遗症,这些都是要经常想到的。能这样经常提醒自己、省问自己,便是落实生活伦理的第一步。生活可以很简单,不任意制造垃圾,不放纵自己生活上的噪音,而经常想到如何使他人更方便、更受益、更快乐,这就是生活伦理。

TOP

生活伦理从“心”开始


从心做起就能改变世界
「你有没有心在这件事情上面啊?」「请你多用点心好吗?」我们时常听见这样的话语,可见很多人做事是「无」心的,只要求完成就好,也就是所谓的「速食文化」。但结果却是事情没能做好、不能持久,做的人心里也不愉快,最后草草结束。所以「有没有心」、「用不用心」,是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和能不能持之以恒的关键。


法鼓山现在推行的「生活伦理」,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篇长篇累牍的理论,它是食衣住行育乐各生活层面的心灵守则。如果从内心就不尊重、爱惜食物,那幺就会经常浪费食物,不好吃、不想吃、吃不下就丢弃了;如果购物只是为了满足心理花钱的乐趣,而不考虑需不需要的问题,就会发现家里堆满了用不到的东西,又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心灵改造起,购物前想一想是想要还是需要?浪费食物前想一想非洲难民营中骨瘦如柴、肚子大大的孩童。凡事从心做起,行动之前多想一想,将生活伦理中节俭、简朴、不浪费的概念深植心中,自然而然表现于外的行为就会合乎生活伦理。

圣严法师曾经说过:「心是人的主宰,心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也能够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推动心五四运动
因为「心」是这幺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纪特别推出心五四运动,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四感--感化、感动、感恩、感谢;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等五种方法,来完成以心灵环保为首的「四环」运动,以落实建设人间净土的主张。心灵环保--保持心灵的平静与明净;生活环保--维持生活的整洁与朴实;礼仪环保--对待别人要和敬与谦恭;自然环保--保护地球生态的共存与共荣。


因此,心五四运动不仅是一项精神启蒙运动,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伦理教育,需要你我共同热情地参与。(可详细参考法鼓文化中心出版的《心五四运动》结缘手册)



简约生活的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简约生活应包含物质生活的简约和心灵生活的简约。物质生活的简约,一般人较容易了解,就是过环保、不浪费的生活﹔心灵生活的简约,简单来说,就是心宽念纯、思想简单纯净素直。不论是物质生活或心灵生活,都需要经过「需要、想要、能要、该要」的思考程序,摒除我们脑中许多的杂念或贪念,来达到落实生活简约的目标。
  


<需要>

有没有人真正思考过「我们到底需要什幺?」每个人好像要的东西很多,要房子、要车子、要美食、要名牌、要玩乐、要健康、要长寿、要子孙满堂、要赚大钱、要有名、要美貌……,但在我们闭上眼睛长眠的时候,我们能要什幺呢?所以回到最单纯的起点,因为肚子饿了,需要食物;因为冷了,需要衣服;因为物质生活需用钱,所以钱够用就好了。至于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可不是我们想要就有的,也不必伤脑筋。做任何行动之前,只要回到原点去思考,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浪费和减少许多的苦恼。当物质和心 灵生活都变得简单如同一杯白开水时,你会发现生活越来越有甜味。



<想要>

「想要」是可以帮助我们前进的动力,比如,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考一百分、想要苗条……,因为有这个「想要」,所以会努力去达成目标,但是「想要」也是有陷阱的。如果你的「想要」是不正当或是超乎自己能力所及的,像是想要别人的财产、想要偷别人的技术、想要别人的女朋友,或是薪水只有三万,却想要一个四十几万的名牌包、开双B名车,可能就会陷自己于苦恼与犯罪之中。当每一个「想要」的念头产生时,我们就要省视自己的心,这个「想要」是利人利己、损人利己,还是损人又不利己。除了利人利己的事应该做以外,其余两种状况都是不应该做的!也许损人利己的事,短时间就能看见自己的利益或满足自己「想要」的欲望,但过一段时间之后,恶果就会出现。人的眼光能够放远,认真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幺,认真去趋吉避凶,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很清安自在。



<能要>

厘清「需要不多,想要太多」的迷障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能不能要」的问题。「贪」好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念。一件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送到你手上时,你到底要不要?

诈骗集团就经常利用「贪」这个人性弱点来行骗,「恭喜你,中了我们公司的旅游大奖,豪华欧洲十日游,价值十五万,不过中奖要先课税,请你先汇或转帐×××元……。」如果你接受了这份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你将会付出更大的礼物给对方,除此之外,你还给了别人犯罪的机会。可是有一种情形是,当生活很困苦,都快活不下去了,这时有人捐钱帮助度过难关,那这个捐款「能不能要」呢?俗语说:「救急不救穷。」在紧急危难中,接受别人的帮助并没有什幺不对或不好,先活下去,再来想办法改善环境、解决问题。所以「能不能要」是一个智慧判断问题,想清楚、厘清楚,才不会落入「不能要,要了﹔能要,却不要」的窘境。



<该要>

曾经有一本书很流行,书名叫做《简简单单过日子》,书中分享反璞归真、放慢脚步的生活方式,引起极大的回响,并带动一股简朴生活的风潮。里面很重要的概念是「舍」和「慢」。舍去很多物质和心理的「想要」,只留下基本简单的「需要」,突然间发现时间变多了、空间变大了,因为有些事情不必刻意去汲汲营求,有些物品不必据为己有。有位名人退休了一段日子,原本的积蓄逐渐减少,也不想跟子女要钱,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卖掉豪华别墅,租一间小房子住;很多之前收藏的昂贵物品没处放,她就把它当作遗产,分送给子女或送给朋友,如今她不必为没钱而烦恼,不必怕造成儿女的负担。当她舍去了房子、贵重的物品之后,她得到的是清心、自在、快乐的生活,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决定吗?人生中有许多关键的时刻,你该要什幺?该舍什幺?都需要一颗清明的心和清楚的头脑,在对的时刻做对的事情,那你将拥有快乐和对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