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法师:恩怨人生

星云法师:恩怨人生

有人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告曰:人与人之间,皆“恩怨人生”而已!
  一个家庭,原本都是骨肉至亲,但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财产纷争,彼此恩恩怨怨,错综复杂,这不就是“恩怨家庭”吗?
  一个机关,本来都是志同道合,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为了升迁、名位、利益,彼此计较、比较,搞得恩恩怨怨,这不就是一个“恩怨团体”吗?
  全国人民,不是同乡,就是同学,或是同文、同种;可是互相打击、互相残杀、互相攻防、互相斗争得你死我活,这不就是一个“恩怨国家”吗?
  世界各个国家,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同体共生,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千千万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死伤万万千千,可能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这不就是一个“恩怨世界”吗?
  从历史上看来,各个朝代,我怨恨你,我就领兵侵略你;你有恩于我,我就对你恩将仇报,搞得人我之间没有是非,没有公理,彼此不能信任。甚至今日你和他联合攻打我,明日我和你联手消灭他,彼此互相征伐,无有了时。
  中国从三代以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国纷争、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甚至近代的军阀割据,这不都是一页充满恩恩怨怨的人类史吗?
  其实,人生不必恩怨太分明;恩怨太分明的人生,就一定能成功吗?司马迁说:“人有恩于我者,不可忘也;人有怨于我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要能化解怨恨。佛说“以怨止怨,如扬汤止沸”;能够“以恩止怨”,则无事不办。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的“以德报怨”,一直脍炙人口;此中所表现的正是中国人“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宽恕胸怀。诗经有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做人要有“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美德;凡事能够“不念旧恶”,与人能够没有隔宿的仇恨,则所谓“恩怨人生”,又那会有什么不可解的怨与恨呢?

TOP

“亲兄弟,明算帐!”人,总有计较的心理;尤其“你多我少,我多你少”,彼此相持不下,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多少的纠纷。   
  你看,兄弟反目,朋友绝交,不都是因为计较多少吗?一般人认为,分得少是吃亏,分得多是占便宜。   
  其实,多少不是在于物质的数量,而是在于本身的心量和道德。晚娘怕自己的亲生儿子负重,叫他挑担稻草;对于前妻所生的儿子,则叫他挑担砖块。一阵大风吹稻草被吹得无踪无影,而砖块丝毫不少,诚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话说有一户人家,父亲逝世时,留下了十七头牛,遗嘱上写明,三个兄弟分家,其分配的方式是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得九分之一。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或九分之一皆非整数,令三个儿子非常的苦恼,甚至发生口角,天天吵架都不能解决问题。邻居有一位长者,每天看这三个儿子吵闹不休,就自动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他们,告诉他们说:“这一头牛送给你们,你们就好分家了,免得你们为了多少而计较争吵。”十七头牛加上长者的一头,共十八条牛,大儿子应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条牛;二儿子应分得三分之一,是六条牛;小儿子应得的九分之一,是二条牛。三兄弟所分得的是九条、六条、二条,正好是父亲给他们的十七条牛,一头也不多,一头也不少。但是剩下了隔壁长者的那一条牛,于是三兄弟又把这条牛还给长者。长者丝毫没有损失,反而替三兄弟解决了问题。
  自古以来,凡是有德之家,兄弟分家都是互相谦让;凡是无德之家,往往为了争夺财产而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其实,自己所分得的为数是多是少,分得多的人,也不见得成功,分得少的人,也不一定会失败。所谓成败,在“多少”之外,必然另有原因。
  所以,多少不是在数量上能绝对计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义理,从不比较、不计较里面,才能圆满解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