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写给初入佛门之人 释大寂法师(大寂比丘尼)

(八)善男信女只要在佛法中种下一点一滴的善根,地藏菩萨誓愿救渡

经文次末由释迦牟尼佛嘱附地藏菩萨说:十方世界中未来世界内的天人众生及裟婆世界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在佛法中种下一点一滴的少许善根,你(地藏菩萨)皆要以「本愿力」、「大威神力」拥护此人,度化此人,牵引此人在成佛道上渐渐学习………,令他不退却………!

(九)只要人、天众生临终念出一句佛菩萨名号、一句大乘经典中的经文、颂词,地藏菩萨誓愿救渡、震碎地狱之门

释迦牟尼佛又嘱附地藏菩萨说:如果未来世之中,有天人或者人道众生,在临终之时,只要能够念出一句佛的名号(如阿弥陀佛)、一句菩萨的名号(如地藏菩萨圣号或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大乘经典中的一句经文、一句颂词,你(地藏菩萨)皆要以「悲愿力」、「威神力」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救拔此人………,牵引其人至人、天道中,甚至在未来善根成熟时,示现广大无边的庄严身相,令其见闻………,因此振碎他的地狱业苦,牵引其人至人、天道中受乐………。

此段经文正说明「大菩萨」的「悲愿力」不可思议,令人无限的礼敬、赞叹!

(十)称念地藏圣号、读诵『地藏经』者获得二十八种利益

经文最后赞叹凡是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天龙、鬼神,只要听闻此『地藏经』的经句、读诵『地藏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或者供养、瞻仰、礼拜地藏菩萨画像,便会得到二十八种利益,未来迅速往成佛道上行进,迅速种下「成佛的圣因」,速证圣果,毕竟成佛。

(十一)地狱不会空、三恶道不会空、地藏菩萨的「菩提悲愿」永无止尽

由此可知,整部『地藏经』最主要就是赞叹「地藏菩萨」在过去「行菩萨道上」所发广大利益众生的「菩提悲愿」的「因行」与「果德」,而且「地藏菩萨」依其「悲愿力」、「威神力」及「广大神通力」所做利益无数苦难众生的无量「事行」,是遍及有情众生的种种困难、痛苦………,并且已经使十方世界中的无数众生,皆脱离现世之中的种种苦难及三恶道的痛苦,令他们正在天道与人道受乐,这正表示地藏菩萨在过去广远劫数中及现在正在十方世界中,已经实践「成佛悲愿」的名句: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理想已经很久了……。

然而十方世界中的「地狱业行、业报、业苦」,尽未来际,是永远不会空却的,十方世界中的众生所造三恶道的业行,所受三恶道的业果、业苦,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所以地藏菩萨所发广度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之「菩提悲愿」是尽虚空、遍法界、永无止尽的。

(十二)十方诸佛菩萨的度生悲愿皆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有尽期

而且不仅地藏菩萨所发广度三界众生的悲愿如此,所有十方世界中的诸佛及大菩萨,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发广度三界众生的誓愿,救渡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脱离三恶道苦难的悲愿,也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无有尽期!

而地藏菩萨亦是与裟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在「忉利天宫」为此界众生赞叹「地藏菩萨」的「成佛悲愿」!

(十三)读诵『地藏经』者要从地藏菩萨所说「成佛悲愿」的最初「因行」─「就是最初的修行方法」入门学习,即是「净土法门」与「礼忏法门」

读经者必须明白,『地藏经』虽然「特别赞叹」地藏菩萨所发「成佛悲愿」,但是现世之中的读经者,皆是初学之人,不可能在今生就能力行『地藏菩萨』的「成佛大愿」,因为我们没有如地藏菩萨般的「广大神通力」、及「广大智慧力」呀!?当知初学之人,必须依『地藏经』所说「成佛悲愿」的最初「因行」─「就是最初的修行方法」入门学习,即是在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成佛悲愿」后,首先要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中的一种,即「净土法门」,与「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其中一种斩断通往三恶道的业行、心性、习性、烦恼下手去除、学习「身、口、意三业」不再造作三恶道的业力、烦恼、习性入门学习,即「礼忏法门」;这才是真正从今生起就踏上「地藏菩萨」过去世中最初凡夫修行启步的开始。

(十四)读诵『地藏经』者不可只停留在「经文表相的文字间」,而不发心从「身、口、意」三业行为开始改变、修养品德下手学习

如经文在「阎浮众生业感品」所开示的内容,已经将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弘扬『地藏经』的「本怀」表露无遗。就是『地藏菩萨』普劝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地藏经』的本意,不仅是希望善男信女在读诵『地藏经』时,只停留在「经文赞叹『地藏菩萨』的『菩提悲愿』的范围及经意的表面文字」而已;并且希望善男、信女在读诵『地藏经』时,一定要「依经奉行」─即「经文之意」令身、口、意三业实践「经意的内涵」,亦即要依经中所示彻底去力行「经中之义理」,才是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引导善男、信女读诵『地藏经』的本意!

也就是说,在读诵『地藏经』时,不仅要恭敬、赞叹地藏菩萨所发成佛大愿,还要力行「成佛悲愿」的「因种」(远因),就是除了「净土法门」与「礼忏法门」外,还要从自最初皈依三宝起,第一步学佛入门的起步,就是从最初步的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入门学习。

亦即「前述经文」所说:不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业行,不再造作失去人身的恶行;即从现在开始,在出家法师(引证师)的引导下皈依三宝、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圣戒,这才是确实进入「佛道悲愿」的最初因行的第一步的开始。

因为皈依后而不能守持五戒,致使来世失去人身,不能再继续信佛、学佛,便失去今生皈依的意义,等于没有进入佛门,离「佛道悲愿」的最初因行的第一步远矣。

而『地藏经』中所说不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业行广义之意,即前述经文所说,从现在开始:不再我行我素、不再是非不断、不再争斗不断、不再杀害畜生、不再放纵情欲、不再堕胎杀生、不再窃盗伤人、不再恶口毁谤、不再脾气暴燥、不再悭贪吝施、不再贪食荤食美味、不再打猎杀生、不再悖逆父母、不再放火烧山、不再毒害父母、不再捕鱼捕虾、不再毁谤三宝、不再毁谤大乘、不再自恃过高、不再轻法慢教、不再诬梵诬僧、不再偷盗常住(佛寺)物品、不再诬赖僧宝、不再破戒犯斋、不再无理取闹、不再非理毁用、不再贡高我慢、不再两舌斗乱、不再邪知邪见………。

佛教徒要彻底做到以上所说「断除堕落三恶道的行为、烦恼、习性及心念的牵引因」,在日常生活中彻底修心养性,才能在未来世中真正脱离三恶道的业报,真正朝向三善道的业报前进,再加上日日读诵『地藏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经常布施、修福,当然更能令自己朝向广修「佛道资粮」的路上走,永远为『地藏菩萨』所加持………。

读诵『地藏经』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所说「经意」─依教奉行,这才能真正体会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共同弘扬『地藏经』的本意,永劫与地藏菩萨的『甚深悲愿力』相应,地藏菩萨必然常相左右,永劫引导你往究竟成佛的道上行而不退转。

十五、读诵『地藏经』者想要求生净土,未来要转以诵『阿弥陀经』、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为主

但是如果「持经者」想要在临终往生净土,就要在读诵『地藏经』四十九遍乃至一、两百遍后(即数月至数年之后,亦即要看你发心诵经的快、慢问题),再转为每月十斋日(如前所说十斋日)恭诵『地藏经』,而于每日转为读诵『阿弥陀经』或『观无量寿佛经』或『无量寿经』,并且每日转为称念「阿弥陀佛」圣号,转为学习、理解「净土经典所说法义」,直至临终不退读诵净土经典、称念「弥陀」圣号的坚定信心,临终必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请进入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单元与「往生净土修行之路」单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宗派入门学习?

1、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

首先必须明白,宗派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中国修学大、小乘佛法的

祖师大德依其所研习的经论为名而创立的。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之多,再加上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总共是十个宗派。

这十个宗派,就是:

1.俱舍宗-以俱舍论为主。

2.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

3.禅 宗-以《金刚经》、《六祖坛经》为主。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

5.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

6.密 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主。

7.法相宗-以《解深密经》、《瑜咖师地论》、《成唯识论》为主。

8.净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为主。

9.律 宗-以四分律为主。

10.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

以修行法门来说,注重一门深入,心念专一,比较容易得定。而以末法浊世的众生根器来说,应该选择净土宗做为一门深入的依据。

当知「净土」,不是中国大乘某宗所专有,而是在整体佛法的成佛法门中,最有利于「初学菩萨」直接亲近佛、听闻佛法,获得不退转境界的方便修行法门,是任何一个走向成佛之道的凡夫学佛者所应选择、修学的法门,除非你不是凡夫学佛者,若是而不研读大乘经典,修学净土,就是不认识自己的「根器」。我们看古今有高根器的法师转修净土的实例,足以做为我们应当修持净土的借镜。

2、一位讲涅槃经的法师求生净土

在大藏经第十二册中,曾经记载陈天嘉年间,有一位卢山珍禅师,专门讲大涅槃经。一天晚上,法师忽然看到有人乘着七宝华舫,从面前的空中飘过。法师很惊讶的问莲华上的人说:「你要到那里去?」

华上的人回答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法师十分高兴的说:「我也要同你一起去。」

华上的人却说:「法师讲大涅槃经有很大的功德,但是法师没有诵阿弥陀经及往生咒,不能和我一起去。」于是舍下法师自己往西方去了。

法师从那夜起,不再讲涅槃经,每日专心诵阿弥陀经,求生净土。当他诵到数万部时,一日夜里,看见阿弥陀佛手执银台来接引他。法师便将他要往生之事,告知他的弟子。以上所举之例,均是千万人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较为殊胜的。当然每一门宗派,皆有其不同的教义及不同的修行过程与方法。但是,不论所修所学为何,终究以戒为基准,以般若为宗,以净土做为最后之依归

3、一位禅师转修净土

笔者曾在民国七十二年,于南部的山区,参访过一位隐世的高僧,我请教法师修行的方法。法师说:他原先是修禅宗的,向来以大根器自居,在初出家时,便对自己说:「我三年就要解脱。」一听到别人修念佛法门,便非常的轻视,认为那是下根器的众生修的。要他修净土宗,除非所有的法门都修遍了,非到不得已时,他才会去修净土宗。可是有一天,在一次痛苦的生病挣扎中,他居然没有办法压制自己的病情,那时他才发觉到原来自己的力量,是那么的薄弱。在心灰意冷的情形下,他只有死心念佛,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病痛居然不药而愈了。于是法师回过头来,重新研究净土的经书,精进念佛,方觉悟到净土法门,原来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且具有无边的妙用。他还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们会生在末法时代的今天,都是前世的业障深重,否则我们就不会在这个娑婆世界受苦受难了。千万不可以大根器自居,要以小根器来警惕自己,勉励自己,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佛比较妥当。」想必这也是教界各地成立念佛会的源动力。

4、难行道与易行道

每一个佛教徒都必须明白,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而在成佛的中间,必须经过许多修学的阶段。在修学成佛之道的过程中,修行的法门,依自力与他力的差别,而形成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什么是难行道?什么是易行道?

如经典上告诉我们,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修菩萨行,获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修行者;一种是尚未得证无生法忍,正在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初发心凡夫的新学菩萨。

初发成佛心的凡夫修行者,要想如大菩萨一样的在十方宇宙中的个个浊恶世界里广度众生,而不退堕,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烦恼深厚的初学佛者,虽然发菩提心,有大悲愿心,想要在十方五浊恶世行菩萨道,但因其初修佛道,烦恼心强,障道心多,没有足够的定慧力能够像大菩萨一样的驾驭自己的心态,不被外境声色所转,不要说度众生,不被众生度走就已经很不错了。尤其于现在法弱魔强,邪正不易分辨的时代,处处外道盛行,乃至相似佛法盛行,初机学佛者难似辨别什么才是纯正的佛法!?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一部经典的是真?是伪?是了义说?或是方便说?当然要从大、小乘经典去慎思明辨,但是初学者没有智慧分辨佛经说的广义内容?因此如何分辨一部佛经是佛说或非佛说,那就要看初机者宿世福德因缘的牵引与今生亲近善知识所引导的方向,来决定自己今生学佛、辨法的方向。

从古至今,大乘佛教弘法的方向,本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现在,学佛者认定佛法究竟说?或方便说?也完全依与个人相应的福慧因缘及与个人能接受、理解的佛法范围为准绳。在这样一个学派复杂,修行法门混淆,难以抓住「纯正佛法」核心的末法时期,弘法者讲错或混淆任何一句影响学佛者分辨重要抉择今生学佛、向法修行方向的法义,都会牵引我们到恶道去。所谓「以盲引盲,相接入火坑。」弘法者与学佛者的来世生处,是互相影响,息息相关的。我们何其不幸生在这样一个难以抉择、辨别「纯正佛法」的时代,无论想要了脱生死,或者发大悲愿心,继续留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创造人间净土,乃至成佛,皆极其艰苦难行,随时有堕落恶道的危险,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就如大智度论所说:「具缚凡夫,若发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浊恶世界中,众生烦恼力强,在尚未断除烦恼,获证无生法忍前,心随境转,为声色所缚,常堕三恶道中,焉能救度众生!?」

论中明白的告诉我们,在五浊恶世中,鼓励未断烦恼,未证无生法忍的凡夫学佛者,留在这个恶世里发大悲心,度化众生,而不退堕,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说鼓励初机者留在这个恶世里学佛,就是为初学者制造堕落恶道,断送慧命的机会。

目前教界所宣导的「人间净土」,有两大类弘扬者,一类是悲心深重的大乘菩萨行者,愿意留在这个娑婆世界推行人间净土,直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佛出世,人间净土完成。一类是根本就否定「他方净土」与「十方诸佛」的存在,只承认这个地球世界是唯一有「佛」出世的世界,以此观点,而推行「人间净土」的理想。

任何一个深明业力与因果真谛的学佛者,都清楚的明白,依起世经、阿含经及瑜伽师地论等多部经论记载,我们这个地球世界,现在正处于减劫之中。在减劫中,因多数众生恶业所感,「人间净土」不可能实现,纵然实现,也会如「海市蜃楼」「昙花一现」般地剎那生灭,转眼成空!

而现在的佛学者,提倡「人间净土」,有正面引导众生向善的益处,但在「净化社会」的同时,不要遗忘了经上为初机众生长期学佛利益着想,而开示的告诫:「未证无生法忍的凡夫学佛者,必须经常亲近佛、不离佛,才能在佛陀的指导修行下,断除烦恼,忍力成就,超出三界,永不退堕,直至成佛。」所以对末法时期的凡夫学佛者来说,「求生净土」,是最符合大乘经义所说,带领新学菩萨最直接亲近佛、不离佛,走向了脱生死与成佛之道的唯一安稳捷径。

姑暂不说十方世界的「净土」,就拿欲界兜率天「弥勒菩萨住处」来说,鼓励初学者修弥勒法门,往生「弥勒内院」,亲近弥勒,再随弥勒下生人间,完成人间净土的弘愿,总比鼓励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初学者,留在现在这个共业大染缸的劫浊中,追求如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剎那生灭的「人间净土」要能利益初学者切实的多。

而不论往生「弥勒菩萨住处」或往生「弥陀净土」,乃至「十方净土」,以末法凡夫众生的「根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鼓励初机者往生「净土」,亲近诸佛,是现在唯一能长期、实际让初学者走上安稳不退的成佛道路,是大乘经典中所说不诤的事实。

诚如智度论所说:「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所以者何?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净土也。」

大集月藏经也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者,唯依净土法门,才是最契合恶世众生速超生死,直至成佛的稳当修行道路。」

由此可知,求生净土,是末法众生踏上成佛修因的捷径。当在净土中获证无生法忍后,再回入三界中度众生,就具备如大菩萨一样不退转的度生能力,能够任意自在的救度众生,广施佛事,永不退堕,直至成佛。故经论称,依仗佛力,往生净土,在净土中稳当修行,直至成佛,是成佛道上的「易行道」。若鼓励初学者留在浊恶世界中修行成佛法门,容易退堕,是成佛道上的「难行道」。

5、认识自己的根器,才能选择适合修行的法门

关于初学菩萨留在三界中修行容易堕落的情形,有很好的实例:

西国传记载:印度有三位发大乘心,度化众生的菩萨行者,一位叫做无着,一位叫做世亲,一位叫做师子觉。三人志同道合,一齐发愿,愿生欲界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亲近弥勒菩萨。三人相约:谁先往生兜率,见到弥勒菩萨,一定要下生人间,前来回报,证明已生弥勒内院。结果师子觉先死,一去数年不见前来回报。世亲菩萨在临终时,无着提醒他说,你见到弥勒菩萨一定要回来答复。结果世亲一去三年,才前来回报无着说:「我已见到弥勒菩萨。」

无着问说:「为什么你一去三年才来回报?」

世亲答说:「我到了兜率内院,一坐下来听弥勒说法,马上就想到你我有约,故立刻回来相报。怎知转眼之间,人间已过三年。」

无着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回答说:「师子觉一生兜率天,就被兜率天上的五欲快乐所迷惑,一直停留在兜率外院与天众娱乐,不能进入内院,觐见弥勒菩萨。」

由此实例可知,往生「弥勒住处」及求生「弥陀净土」,同为不容易的事。不论求生「弥勒住处」或求生「弥陀净土」,今生若不能如愿,又未于今世获证声闻「初果」,留在三界中修行,随时都有堕落恶道,丧失慧命的危险。我们看以师子觉法师的修持,求生「弥勒住处」,犹不能如愿,转眼之间,已为五欲所迷,忘失菩提道心,而不自觉,何况是世间一般的凡夫学佛者,若愿求生净土,又不在今生努力修持,岂能达到一世往生净土的理想呢!?错失往生良机,来世谁也不敢保证「投生之处」不会脱离堕落恶道、丧失慧命的陷阱!

是故有心往成佛道上走的学佛者,应该好好考量一下自己的「根器」,是经典上所说的「新学菩萨」?还是已了生死,已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修行者」?若是已脱生死,已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修行者,自然能随意自在的往返十方世界,利益众生,接引初学菩萨往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观察出自己是新学菩萨,应该从现在起,发心修学净土,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不要人云亦云,已经走向最容易退失自己菩提慧命的修行道路,而不自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
就是
1、人道的修行方法。
2、天道的修行方法。
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5、菩萨行者的修行方法。

1、佛为众生说了些什么法?

答:综合大、小乘经典所载,佛在世时,随有情众生各各根器差别,而宣说了五乘佛法,当知「乘」就是道路、船、车的譬喻,亦即是运载之意。「五乘」就是指五种由浅入深逐步运载学佛之人踏上成佛之道的修行之法。换句话说,成佛之法,就是由修持五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而成就。五乘,即是:

(1)人乘-投生人道的方法,以三皈五戒为基础。

(2)天乘-转生为三界天人的方法,以十善业及四禅八定为根本。

(3)声闻乘-超脱三界天(即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的方法,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入门。

(4)缘觉乘-成为缘觉圣者(辟支佛)的方法,以觉悟十二因缘法为基础。什么是十二因缘法?(后续自明)

(5)菩萨乘-修成菩萨的方法,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道智慧)六度波罗蜜为基础。

2、略说「五乘佛法」的修行内容

(1)什么是「人乘」的修行内容?

甲、不杀生戒的学习意义

要认识「人乘」的修行方法,就要先了解三皈五戒的意义。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深入学习意义,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之单元,本单元也会陆续说明「五戒」的学习意义。而学习守持「五戒」的修行内容,就是使你来世获得「人身」的唯一方法,一个佛教徒虽然已经皈依佛教,领有皈依证,但是如果不守持五戒,等于没有皈依。因为皈依等同持戒,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就是代表你从今天开始愿意去恶为善、洗头换面,发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行,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行,而学习佛、法、僧三宝德行的第一步,就是实践学习守持「五戒」的修行意义,如果不能立刻「五戒」完成守持,可以发心一条一条慢慢去守持,虽然发心一条一条慢慢去守持,但是首先要明白「五戒」的修行内容,这样你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的准则,就会有一个依循的方向,可以慢慢调整你的行为举止合于正道,合于佛教所说「因缘果报」的正道,才能在来世保住人身继续学佛。

而守持「五戒」首重「不杀生戒」,不杀生的范围,包括「人类、动物……能够见闻到的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不能随意杀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杀生,无论该杀、不该杀,无论为了生计而杀,为了环境而杀……,只要是杀生,未来一定会有杀业果报。这里只谈「杀业果报」,暂时不论该杀、不该杀?毕竟投生在这个大染缸的裟婆世界里,杀生是避免不了的,学习不杀生戒的目的,是尽量避MIAN杀生,而不能完全做到不杀生,如登革热流行时,蚊子叮咬你,你打不打它?这是生存在这个大自然环境里不可避免的杀业,也是人类与恶道众生的「共业」聚合而使然,但是只要是杀业,未来世中一定会有果报,只是报应早与迟的问题!这也是人类与恶道众生宿世与今世再缠结的恶业未来不可避免的必将呈报「冤冤相报」无有尽期的「恶性循环果报」的遗憾!所以现在学习「不杀生戒」,是希望将杀生的行为降到最低点,那么于你临终之时,就比较容易承接到「善道的业轨,业缘」,,于未来世中比较有机会再皈依佛教、再学佛,而且于未来世中学佛时,就会减少许多「宿世所造下的杀业眷属冤冤相报的情形出现」,而障碍自己往佛道前进,甚至减低经常在冤冤相报中失去人身的危机……!?

有关初学之人对「不杀生戒」的详细学习内容,本单元也会陆续说明。

乙、不邪淫的学习意义

再略说什么是不邪淫?只要是「合法夫妻」以外的「男女淫欲行为」,都称之为「邪淫」。那么现在的许多男女都没有正式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算不算是「邪淫」?严格说起来,当然算「邪淫」!又如在古代的帝王皆是「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邪淫」?又现代有国家默许「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合法夫妻」?如果是「合法夫妻」,算不算是「邪淫」?又现在于世界各国极少数的家庭也出现「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邪淫」?当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牵涉到伦理的一面、社会认不认同的问题?第三者的破坏家庭合协的问题、现世因缘果报多方面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对感情、对财产、对人事、对房地产、对家庭纠纷、对遗产……等争夺、斗争、敌对、报复、瞋斗、诉讼、明争暗斗、甚至夺财害命、恩将仇报等大问题与延续到未来世中多方面的因缘果报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化解、无有了期的严重果报问题……!?所以佛经上称之为「邪淫」!意思是说,这种不是正式合法夫妻「一夫一妻制」以外的「多夫」或「多妻」的行为,会产生因「男女之间」「互相占有」而形成的不可收拾的感情纠纷、破坏、结怨、敌对、报仇、杀害问题、伤害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而带给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大问题、乃至增加堕胎的问题…!因为会带来不好的现世因果,命终之时堕落鬼道或者畜生道,甚至地狱道,乃至来世必定产生无有尽期的邪恶的因缘果报的纠葛不清、互相结怨、敌对、报仇、杀害的严重问题,所以统称之为「邪淫」!如此说来,不论未来世界各国对「夫妻制」的认同内容为何,只要是「一夫一妻制」以外的牵涉到现世因缘果报多方面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对感情、对财产、对人事、对房地产、对家庭纠纷、对遗产……等争夺、斗争、敌对、妒害、报复、瞋斗、诉讼、明争暗斗、甚至夺财害命、恩将仇报、暗杀致死等问题与延续到未来世中多方面的因缘果报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化解、无有了期的严重果报问题……!都称之为「邪淫」!

丙、不偷盗的学习意义

凡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离开本位,任自己享用,这就是最初以人为本的私心偷盗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彼此认识的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小小的偷窃行为,导致俩人失和、争吵,友情变质,颜面扫地……,甚至从小小的偷窃行为,养成惯窃,常常偷窃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生计造成困难,制造社会问题……!再则强夺盗qu他人财物的行为,当然更是严重,不仅令他人因失去财物,忧心忡忡,生活困顿,瞋恨盗qu之人,更造成社会问题……,还要接受法律制裁,所以不偷盗戒的守持是很重要的。

当知只要经常有: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认为没有关系的小小私心的偷窃行为存在,就已经养成不尊重别人、任性、随便、不正直、不光明正大的不好个性!如果现在已经开始学佛,这种个性,当然要改,在学佛的道路上,就是要将自己不好的心性,改变成有智慧、有觉性、有觉察力、有观照力、有静定力,又不失慈悲、祥和、光明、正直的柔和心性,才能在今世的人生旅途上与学佛道路上以及来世的学佛道路上走得安稳、走得没有障碍!所以初入佛门,就要守持「不偷盗戒」,养成尊重别人、正直、光明正大的良好个性,凡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要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享用,这就是学习来世保住人身再学佛的必备要素之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不妄语的学习意义

如果你心怀鬼胎,隐瞒实情,口出假言,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说知道;看见了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说看见了;听到的话说没有听到,没有听到的话说听到了……,因为你的「妄语」,而造成对方的伤害,甚至以一言之失,令人痛苦莫名、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就叫做犯下「大妄语罪」。现在已经学佛,就要朝向言谈举止合于理法、合于正道、合于佛法的道路前进,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皈依佛教的佛弟子。

戊、不饮酒戒的学习意义

因为凡夫在酒醉之后,往往会犯下失言、误事、偷盗、杀人、奸淫等重大过失,导致现世之中经常心智昏沉,不能学佛,来世又失去人身,所以佛制戒说,凡是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不得饮酒,以免为自己制造酒醉之后失言、误事、偷盗、杀人、奸淫等重大过失,来世丧失人身,后悔莫及!而不饮酒戒也有开缘的时候,详见「戒经」所说。

以上是五戒的略说,五戒的深入学习内容,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之单元」。

(2)什么是「天乘」的修行内容?

(甲)生天的修行方法

再认识「天乘」-生天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的修行内容。何谓「十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欺诳)、不两舌(不拨弄是非)、不恶口(不以恶语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贪(所有因为自己贪爱的意念而会令人家遭受任何伤害的一切事情不能去做)、不瞋(所有因为瞋念而会障碍自己往生天上的一切意念、一切事务,不能去想,不能去做)、不痴(所有因为没有智慧分辨能力而障碍自己往生天上的一切凡俗杂事,不能去做,也没有去做的意念。也就是说,要发愿修学与天人相应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要经常行善、修定『如念佛』,『净化身、口、意三业』,『净化心地』,求生天上。)

而欲生天,便必须了解「六道轮回」的意义及认识「三界诸天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明白「生天的业果」的意义。

(乙)认识「六道轮回」的意义

当知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超脱六道轮回」。什么是六道轮回?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这三道是属于三善道)、鬼神道、畜生道、地狱道(这三道是属于三恶道)。这六道轮回的众生,都是属于迷途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丙)认识「三界诸天」的内容

当知地球世界的凡夫众生都是生存在三界中的「欲界」范围内,什么是「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欲、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道、畜生道所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是属于欲界。色界是没有淫欲、食欲二欲,但是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是属于色界。无色界是色欲、形相都没有,但是仍然执着心识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种空天都是属于无色界。此三界天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是以跳出三界天为目的!

(3)什么是「声闻乘」的修行内容?

甲、声闻行者的意义

「声闻乘」的意思是说,佛出世时,听闻佛的音声说法、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依之修行而得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走在超离「六道轮回」、「三界诸天」修行路上的出世圣人,称为「声闻乘」行者,佛教的出世解脱圣人。

乙、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甲一、什么是「苦圣谛」?

什么是「苦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看破:世间因果的苦果真相-人生八种苦难,才能正确的走向出世圣贤的修行圣道,所以称「人生八苦」为步入出世圣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为「苦圣谛」(谛,就是真理、真谛之意)。

什么是「人生八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悲欢离合的痛苦)。6、怨憎会苦(仇家之人与冤亲债主聚会的痛苦)。7、求不得苦(因为贪求钱财却得不到而产生痛苦,或者因男女之间的感情不能有好的结果而产生大痛苦)。8、五阴炽盛苦(每一个人的身心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有了这个身心投胎在这个世界生活,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如果不知道学佛,走向了脱生死的修行道路,或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要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受生、轮转、永远没有出离之日,所以说只要每一个人今生承受了这个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没有在了脱生死以前,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痛苦与过程,因此称色、受、想、行、识五阴为『五阴炽盛苦』。)声闻行者就是觉悟了人生八苦,而走向出世修行的道路,得证声闻圣果,成为人天尊敬、供养的解脱圣人。

甲二、什么是「集圣谛」?

什么是「集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观照:世间因果聚集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而步入解脱之道。所以说,观照: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是步入涅槃解脱之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为「集圣谛」。(十二因缘法,在后续『缘觉乘』的解释中会有说明。)

甲三、什么是「灭圣谛」?,

什么是「灭圣谛」?灭就是出世间的涅槃果德之意。意思是说,凡是经过亲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过程,契入了脱生死的寂灭、解脱的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但以假名说为涅槃,说为寂灭,说为空性,说为真心。而此涅槃果德之圣境,就称之为「灭圣谛」。

甲四、什么是「道圣谛」?

什么是「道圣谛」?意思是说,出世间的修行之因,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三十七种帮助修行者走入了脱生死之路的修道方法,称之为「三十七助道品」。

此「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就是:1、五根。2、五力。3、七菩提(七觉支)。4、四念处。5、八正道。6、四正勤。7、四如意足。而什么是五根?五力?七菩提(七觉支)?四念处?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净土探究」下册中之「修行根本愿」对「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有详细解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4)什么是「缘觉乘」的修行内容?

基本上说,宿世曾经随佛出家,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而修行,并且定慧等持到达相当的程度,却没有在佛出世时了脱生死……,之后又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依十二因缘法而观修、悟道、宿慧显发,顿了生死,根器、福德皆高于声闻行者,转称之为「缘觉圣者。」

什么是十二因缘法?有情众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缘的欲海中生死流转,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便是: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缘行(造作诸业),

行缘识(业识投胎),

识缘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缘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缘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触缘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

受缘爱(对境生爱欲),

爱缘取(追求造作),

取缘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

有缘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缘的循回不息,所以众生才自始至终,无法打开生死之结,解开人生生死大梦的迷团。佛为了解开十二因缘的根源,又于禅观中,继续思惟出离十二因缘缠结的正确方法,经过长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终于找到了打开十二因缘的生死源头。

(5)什么是「菩萨乘」的修行内容?

「菩萨行者」的修行内容,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佛道空性智慧)六度波罗蜜。一个「菩萨行者」要在无量劫数之间,用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达到福慧圆满的境界,就会究竟成佛。现在将六度波罗蜜的修行内容,约略说明,在本网刊登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进、般若六度波罗蜜的六个单元,陆续皆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甲、布施-基本上说,佛教布施入门的学习意义,并不是直接从财施下手,而是从了解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开始学习起,这样初学者对佛教所说为什么要学习布施的内容,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智慧去判断,什么情况应该布施?什么情况不应该布施?什么人可以布施植福?什么人布施后反而会有后遗症及反作用?本网刊登的「圆满布施之道-布施波罗蜜」对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乙、持戒-皈依三宝后,第一步就是从「五戒」开始学习,皈依三宝后,如果不发心守持五戒,等于只是形式上的皈依佛教而已,因为皈依等同持戒,所以皈依三宝后,首先要认识五戒的学习内容。五戒的学习意义,在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持戒波罗蜜之单元中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丙、忍辱-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自然是从日常生活中,在待人处世间,学习忍辱的美德,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很多事情,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些话都是在教导我们,很多事情不可以看在眼前。不要以为占人便宜自己就不会吃亏,很多事情必须隐忍下来,不见得自己就是吃亏!尤其是走在学佛的道路上,许多事情更应该学习忍辱起来,包容对方,当然有很多正途的事情如果应该据理力争,就应当机立断,才能适当处理事情,但是人与人相处间,常常会为了小事情、小意见、小习惯、起争执,在双方沟通后,发现是对方的错,他不改,你又不能改变他,如果你们还要相处在一起,就是你要忍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相处经常如此!或者在工作的场合,人事之间的相处,不能尽如人意,如果你还想要在原处工作下去,在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下,就是你要学着适应环境,这也是行忍辱。再说,俗世之间,无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朋友之间、男女之间的相处,很多的事情,也需要学习包容对方,隐忍下来,逆来顺受,安受苦忍,甚至学习不要因为动怒、报复之心生起而真的去暗斗、暗害对方,这样你在现在与来世又增添了一个仇敌。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世俗人,还情有可原,因为他愿意生生世世与仇家在六道轮回里打转,接受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的果报。今天你已经愿意认识佛教,接受佛教的洗礼,发心朝向信佛、学佛的光明大道前进,并且希望早日跳出六道轮回的束缚,不要与今世及宿世结下的不好的朋友之缘、情敌之缘、夫妻之缘…继续恶性循环的缠结下去,甚至现在因为一些恶因缘现前,已经令你身心俱受伤害,心理不能平静,或者想要现在皈依佛门、认识、学习佛门所说忍辱的德性之意义,就应该明白,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不仅要改变自己容易生气、任性、结怨的个性,成为内心宽容、心灵平静、虚怀若谷、彬彬有礼、有操守、有德行、有世间智慧、有佛法智慧、处世练达、广结善缘的佛弟子──这只是佛教所说学忍辱行的最初入门,属于忍辱波罗蜜中的」学菩萨行众生忍」的初步基础。「佛经上」鼓励生存在娑婆世界的佛教徒,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佛菩萨对众生行忍辱,而且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学习「静定力」到达相当的程度,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你不喜欢的人们行忍辱,是相当困难的。佛弟子有了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的体认,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用念佛的方式,每天念佛半小时,六个月不间断,首先就会慢慢改变你的个性,变得比较有耐性,碰到会令人生气的事情,比较能够隐忍,但是还不能做到碰到不快乐的事情,凡事不动怒。但是最起码的忍辱功力,你已经学到了!更需要明白,如果初入佛门,对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没有认识,没有正知正见引导你去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或者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是与佛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不相干的!只能说是一个品德良好之人,或者成为大慈善家。换句话说,用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纵然有修禅定,也是与佛教禅定无关的。进一步说,如果只知道修禅定,而没有佛道或解脱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般若智慧的正知正见,在动、静之间引导观照心性与布施、持戒、忍辱事行及般若智慧做基础,你所修禅法,也是与佛教所说出世解脱道无关,更与佛道所说禅定波罗蜜无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由此可知,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是有其由浅入深的正知正见引导修学的。忍辱波罗蜜的学习次第,在本网刊登的「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之单元,会有详细说明。请阅读!

丁、禅定-首先必须明白,禅定的修学,不是佛教专有的。就是佛教本身对禅定的修学内容,也是非常复杂,如禅宗有禅宗的禅修知见(参话头),净土宗(念佛法门)有念佛法门的从有相入无相的修行方式,密宗有密宗的禅修内容(与气脉、明点、三脉七轮有关),天台宗有天台宗的禅修内容(小止观),南传佛教-『阿含经』有『阿含经』的禅修知见(安那般那念-观息法门、不净观、四念处),印度瑜珈有瑜珈的冥想方法,中国道家有中国道家的静修方式(老子、庄子之书),道法(道家)有道法的修行方式(与任督二脉有关),就是鬼神道也有鬼神道的修行方式(与出阴神及出阳神有关),乃至各类气功都有各类气功的静心修行方式(与练气、养气、调气有关)。而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法门起修?首先必须明白,现在已经是末法中的五浊恶世,投生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带着深重的「宿业障」,才会因共业所感,共同聚会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中。因为大部分的人类都是「宿障深重」,所以选择靠自力来修禅,往往因为宿福力薄弱,而在禅修间,因禅修知见不正确,而于身心能量的潜移默化间,容易因气脉的启动、振动……而与「异界」相应,招引「异界气机」入侵,潜藏在其气场、穴场间而不自知!所以常常会有「走火入魔」的情况发生,或者「异界、非人、鬼魔…」已经借着你的身体行动、说法而你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一辈子以为自己走在真实解脱道中,已经开悟、证果,明心见性,这种自误、误人的情形,在末法之中很多很多!

所以初入佛门之人,应该说依现世众生的根器,一定要从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入门起修,才能绝对保证你今生的慧命一定得救!因为净土法门靠他力(佛力)救拔自己的慧命,当然比仅靠自力禅修的力量更为安稳。佛经上说,制心一处,是名为定。而从念佛下手修定,是最为稳当的。而用什么方法念佛,才能一步一步的进入静心修定的阶段呢?当然是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下手起修,不要小看称念这六字圣号以为很简单,你只要试试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就会察觉在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内,不令杂思妄念生起还真不简单,静心修定就是从每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起修,可以数着佛珠念一句佛号拨一粒佛珠,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慢慢念,心里听得清清楚楚,心念比较杂乱时,可以出声念,心念比较平静时,可以轻声念。当知静心修定,是日积月累的功夫,绝对没有变相、速成的方法!切记!切记!而净土法门引导众生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净土,而且要用净土正见引导念佛,才是临终往生净土的保障,所以接下来读者可以进入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阅读。而什么是礼忏法门?请进入本网刊登的菩萨修行次第中之「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文」阅读,本单元下一个问题也会说明礼忏法门的问题。

5、精进-当知精进是贯通前四度的精进修学及贯通般若空性智慧的精进修学,只要努力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的道理与实践这五度的内容,就称为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般若精进,而现在初学之人所要了解的就是对布施的义理精进学习、对持戒的道理精进学习、对忍辱的义理精进学习,对净土法门所说念佛的道理精进学习──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往生净土修行之路」之单元。当对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四度义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般若空性智慧的内涵,就会走在与佛道智慧相应的般若波罗蜜的真谛学习中!

6、般若-般若是梵音,翻译成中文,就是修学与佛道、解脱道相应的出世间的空性智慧之修因与果德之义理。简单来说,就是无我、空性之理。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广无边的,因为牵涉到成佛之道的学习次第与甚深甚深的菩萨因位及果位的学习内容以及了脱生死的修证次第与内涵,不是初学者容易懂的。而且学般若空性智慧的基础,是从最初的三皈五戒的内容及十善业的内容、六道轮回的内容、三界诸天的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详细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与次第学习起,乃至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学习起,才能慢慢步入般若空性智慧的学习,诸如『金刚经』、『心经』、『大般若经』等都是属于解说般若空性智慧的经典,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初学者就是阅读『金刚经』、『心经』也不能真正体会经里的义理,甚至会曲解经文的意思。笔者已知有许多初学之人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就从『金刚经』、『心经』下手研究与阅读,结果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形,对佛法所说「法性与法相」的内涵与知见,停留在名相的钻研中,不能进步,甚至已经研究『金刚经』很久了,但是对基本的三皈五戒的细微内容及十善业的细微内容、六道轮回的细微内容、三界诸天的细微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的细微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的细微内容与次第,乃至对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的细微内涵与次第,仍然搞不清楚,这样的程度研究『金刚经』乃至修习禅定,是不会正确、深入的体悟『金刚经』与「正定」的甚深义!而且有走在「相似佛法」的道路上而不自知,这种情况,在教界太多太多了!如果在对『金刚经』、『心经』的「般若义理」一知半解下,就急于度众生,便是以盲引盲,犯下自误、误人的大过!

所以初学之人,如果对读诵经典有兴趣,不要忙着阅读『金刚经』等般若经典,应该从现在起,先从读诵『阿弥陀经』、『普门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十善业道经』等开始学习起(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经典介绍』之单元),不要误以为这些都是小经,当知凡是与佛道相应的大乘经典,都有其极其甚深甚深的佛道义理在其中,如以上所说『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都已经有「般若义理」在其间,只是依你的佛法程度不能体会而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