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写给初入佛门之人 释大寂法师(大寂比丘尼)

(五)佛指示居士应该用什么心态皈依佛教?



    当知佛在世时,并没有引渡信众皈依佛陀个人,仍然是引渡信众皈依、学习佛所说法的内容。从法的内容,来了解佛的德行修证的过程,进而踏上学法的修证历程,完成佛的德行,这是佛引渡信众皈依三宝的目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佛指示居士应该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一经有一段话说:「佛在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曾经告诉比丘们说:『有三种德性,是居士皈依时应当景仰学习的。是那三种德性呢?

第一、即是皈依佛的德性,

第二、即是皈依法的德性,

第三、即是皈依僧的德性。

  佛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因为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在地狱、畜生、饿鬼、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中,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无人能比的,是佛经过无数劫修行而得来的。如果有信众能够恭敬供养佛,景仰佛的德性,赞叹佛的德性,乃至修学佛的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便会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佛。

「佛所证的法」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佛平常所说的诸法,就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还有无欲、无染、灭尽烦恼的涅槃法,乃至成佛之法。这些道理,以后如果有因缘,再和大家说明。在佛说诸法中,涅槃法及(成佛之法)是一切佛法中最尊贵最无上没有任何法能企及的……,是修学佛法,证入解脱之道(成就佛的无上大解脱之道)的核心归宿。如果有众生礼敬佛所证入的大寂灭海(佛道究竟之法),赞叹涅槃法,修学涅槃法(修学佛所证成佛之法、无上涅槃之法),未来最基本的一定能够获得天上人间的殊胜果报,所以要归依法。

    而什么叫做皈依僧宝的德性呢?因为依佛制出家,修学佛法,证入圣果的圣众僧,在所有看得见、有形相的众生中,他们的德性、智慧除佛以外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没有任何众生所能企及的。他们已经没有世俗的欲望、烦恼,心地正直、纯善,有的出家僧宝已经了脱生死,有的正在朝向解脱的圣道前进……。如果有众生崇敬、供养依佛出家、修法、向果、证果的圣众僧,赞叹圣众僧的德性,修学圣众僧的解脱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一定能够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僧,…..。」

    这是《增一阿含经上》介绍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的最基本的意义。后面会和大家再深入一层的来说明。



(六)综合『阿含经』所说佛陀在世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的情形

现在综合《四部阿含经》中所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当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是个怎么样的情形,来和大家做一个扼要的说明。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佛在世的时候,如果有信众听佛说法以后,想要皈依佛,佛便会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为信众作证明说:从今日开始,你就是正式的佛门弟子,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这是进入佛门,信佛、学佛的第一步。而在佛陀接引的皈依信众之中,因为众生宿世种植佛缘善根的深浅不同,有的听佛说法以后,仅仅皈依三宝,没有进一步去受持五戒;有的在闻佛说法以后,随即皈依三宝,求授五戒;有的人在皈佛受戒后,一再听佛说法之后,就得证圣果,这是佛在世时才有的情形。但是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绝对没有这种闻法便证果的情况。佛在世时,有的人在听佛说法、证果后,才脱口称佛为师,皈依佛陀,求授三皈五戒。而且在印度当时有许多苦行外道、异教徒,出生在佛陀时代,因为宿世播种的差别因缘,当时随婆罗门外道出家,但是前世(宿昔无量劫中)早就已经植下佛种善根,加上宿昔无量劫的离欲、苦修,今生一听到释迦牟尼佛说法,便立即远离尘俗粗惑烦恼,得证声闻初果(开悟证法性),超出恶业因果,不堕三恶道。这些外道修行者,在闻法证果后,因为感激佛陀说法使他们证果的恩德,蒙受到佛陀法乳之恩,而在证果的同时,感激佛陀的心情,表现在言谈和表情上,于是以纯直诚善之心恭敬称佛为师,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发愿以现在的在家居士身份尽他一生的寿命守持三皈五戒,护持佛教。这种情形,在《阿含经》中记载的很多。而且唯有在证入声闻果位的初果之后,才能毫无疑异的一心皈命、修学佛法僧三宝的德性,直入佛法涅槃解脱的道路而没有障碍。在印度的当时又有的外道修行人,在听佛说法之后,虽然立即证入初果(已经开悟了),但是并没有称佛为师,在法喜充满(开悟、悟道)的当时,就已经带着佛陀的法乳之恩而离开佛陀,到别的地方去了。虽然他们没有称佛为师,但是已经亲证了法性,已经开悟了,对于了脱生死的道理不会再有疑惑,其实他们是佛陀的真正的得法弟子,他们的心已皈依佛的一分大解脱之德, 真正称为得法的佛弟子。为什么这类闻法、证果的外道行者,没有随佛出家呢?应该是他们宿世的某种业缘关系,致使他们虽然得证声闻圣者初果,但是仍然继续过着在家或非家(没有家属,又不随佛出家)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确知的,就是他们的心已经出家,再经过七次生死天上、人间七次往返生死,就可以度脱三界的欲望、烦恼、证入涅槃了。佛出世在印度的当时,也有的长者、民众在听佛说法后,因为宿世善根深厚,今生度脱的因缘已经成熟,也得证初果开悟了,这些长者、民众感激佛陀法乳教诲之心 ,自然油然而生,发心皈依佛陀,做佛教的在家居士,护持佛法,广做布施供养。而这一类的长者、居士闻法、证果之后,也没有发心随佛出家,而是继续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度化了许多民众信佛、学佛,因为今生闻法、证果,利人利己的因缘,死了以后都生到天上去了。他们所获得的天福果报,也比其他天众殊胜。又有的外道的出家人,他们原本已经欲望淡薄,一经过佛陀点化、说法,就立即身心皈依佛,发心出家,在出家精进的修持下,很快的就顿证阿罗汉果。这类的例子,在《四部阿含》中都有记载,而且以《杂阿含经》所记载得最多。又有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人,在听佛说法、证果后,立刻身心皈依佛,发心出家,也很快的得证声闻四果。像舍利弗、目连等都是这类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者……。在《阿含经》记载,又有的外道、民众在听佛说法之后,就得到佛法的益处,欢欢喜喜的回家去, 虽然他们今生没有皈依佛,但是已经种下了未来信佛、学佛的深厚善根,而且今世又能值遇佛陀出世,又能见佛闻法,就证明了他们前世(宿昔无量劫中)一定有深厚的佛缘。相形之下,看看我们今天身处末法时代,想要再在这个世间遇佛出世,短劫之内已经不可能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慧浅福薄,才不能再这个世间遇佛出世。我想每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会有这种感慨!



(七)《阿含经》有说明出家众是证明信众皈依佛教的「引证师」



    以上是《阿含经》上记载,佛在世的时候,出生在当时印度的长者、民众、外道出家人亲自逢佛出世,又能亲自见佛的情形。有的人皈依佛,有的人皈依佛又受五戒,有的人在闻法、证果后才皈依佛受持五戒;有的人在闻法、证果后,随佛出家;有的人在闻法之后,立刻身心皈依佛,出家学道……,这种情形,在《阿含经》上记载的很多。这是说明了因为他们宿世种植佛法的善根,有深浅的差别因缘,所以产生不同的果报情形。但是他们在皈依佛陀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闻法之后,对佛法生起信心,才自愿发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是佛陀亲自为他们做证明: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正式的佛教徒了。」后来比丘们无论在佛住世的时候,或者在佛灭度以后,当他们接引信众皈依三宝的时候,也是以引导信众皈依当时出世印度的佛陀或者已经灭度的佛陀为指归。而当信众对比丘生起景仰、学法的信心,想要皈依比丘个人时,有德的比丘,一定会立即开导他说:你不可以皈依我,应该皈依我出家、学法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才对。现在虽然佛已经涅槃了,离我们远去,但是现世的出家二众引渡众生受持三皈五戒时,也应该以印度当时有德的比丘引领信众皈依灭度佛为榜样,才是一个身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学法的弟子应该有的美德与智慧。话又说回来,而皈依灭度佛,皈依当时出世在印度的佛,皈依佛所说的法,皈依随佛出家的圣众僧,是否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另一种团体的权威式的偶像崇拜呢?不是,当然不是。这一点从我们上面引述的例子中可以得知,大家要听清楚:佛在印度允许比丘们接受信众皈依,开示比丘们接引众生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的简短仪规后,便立刻训示比丘们说:「弟子们啊!你们在接受信众皈依佛教时,要引度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

    「皈依、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性」,便是信众皈依三宝的真正目的。我们出家众带领信众皈依佛教,只不过是证明信众从今天开始已经皈依佛教,已经是正式的佛教徒,乃是引领信众皈依三宝德性的证明师而已。这一点从上述阿含经所节录的实例中可以看出。至于皈依以后,居士们是否应该继续跟着皈依三宝时的「引证师」受学佛法,那就不一定了,这必须看居士们过去生中积植了那一类的福德、智慧,修集了多少的宿慧、福份,就会与那一类有缘的善知识相应,做为修学佛法接引入门的对象。但是初学的人多听法师说法、多看佛经、多发掘问题、多思考佛经的内容、对佛法做广泛的分辨,多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你的佛学智识,一定会一天一天的开启,当你抱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佛法,若干年后,必会有渐入佳境、智慧启悟的一天,那个时候,你才能分辨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明师?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才能够稍微有智慧选择自己应该走的修行方向,才能择明师而修学,才能真正领悟依法不依人的真义。在初学的人现在佛法智识尚未启悟的一天,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当然必须随着你的宿世福德因缘,今生遇着前世某一类有缘的善知识做为最初入门修学佛法的对象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果有僧宝住世,而你却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几点过失

佛为何要初学之人在僧众面前做「皈依仪式」?

其一,初入佛门,一定要有善知识导引,才不致盲修瞎炼。

其二,当知初皈依在佛前由「引证师」带领「信众」发愿,这颗誓愿心会存放在八识心田中增加对皈依三宝的信心,又可以和「引证师父」结清净法缘,来世再遇到佛法时,你就会发出要皈依三宝的信心,这颗清净信心、皈依的誓愿心,会生生世世带下去。

如果有僧宝住世,而你却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几点过失:

1.如果初学佛时不遵守、不接受佛陀制定下来的皈依方式,就会破坏佛教的团体形象。

2.如果你在学佛前没有以佛陀制定的方式皈依,以后人家问你信佛要不要皈依?你会说不用,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皈依。甚至你成为大居士,教人家不用遵佛遗教,只要心里皈依就好,这样当然会破坏佛教团体形象,让初学之人没有一个遵循的方向前进。

3.甚至现在有一种怪现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存在),就是很多自恃高根器的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不找出家师父当引证师,认为现在的出家人不配做他的皈依师,原因是看到佛教人为是非的一面,这就是不明白皈依的意义,不遵佛遗教,不知《阿含经》早就开示说,出家师父是「引证师」不是「皈依师」,于是对「引证师」精挑细选(以为是「皈依师」),这也不明白《阿含经》所以说自皈依的意思。

如果皈依可以自誓皈依,出家可以自誓出家,就不用剃度师,不明白剃度师父的意义。

如果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佛也不必制定出家僧宝,接引信众皈依、学佛。

如果僧宝可以自誓出家,佛也不必出世,以身作则出家,引渡弟子出家。

必须明白,佛制定: 有僧宝住世,要遵佛遗教,接受僧宝为信众皈依、受戒,这是维护佛教的团体形象问题。

如果佛未出世,有辟支佛自己出家,修行、解脱,也没有随佛出家、受戒,即是生无佛世,才能这么做,是特例中的特例。现在有僧宝住世,无论出家或者「皈依三宝」,皆要依「明师」而出家,或者依「引证师」「皈依三宝」。

4.如果大家都在初入佛门时,在佛前「自誓皈依」,广大的信众在没有「认识佛、法、僧三宝」的基本、正确的意义前,就走向自以为是的「自性皈依」之路,以盲引盲,这是很危险的,如此会让初学之人失去正确的方向导引他们前进。初学的人没有善知识(明师)指引一条由浅入深的学佛道路行进,很容易走向「相似佛法」中,走入外道修法。而且现在邪说横行,相似佛法比比皆是,初学之人如何能分辨什么是「正道之法」?什么是「相似佛法」?什么是「外道法」?什么是与「鬼神道相近的业行」?

5.不遵佛遗教,破坏佛教团体形象,不明白佛制:皈依三宝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引证师的重要性,没有深入经藏去研究自性皈依的意义。

6.当你自己自誓皈依的那一刻起,就是看不起现世的僧众,先生起我慢心,怎能将清净光明的本性显发出来做到自性的皈依呢?

现在一般广大的佛教徒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自己的皈依师是某某法师,这是因为在皈依时将「皈依证明师」省略的说,才会造成这种模糊的观念。

像笔者俗家阿姨皈依多年,已受五戒,也不明白「皈依师」是释迦牟尼佛,发好心要度我母亲「皈依我」,这是错误的观念。原因就出在皈依时的观念没有弄清楚。

当知皈依不是皈依僧众个人,是在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又可以「依止」「引证师」做为你未来「学法」的对象,只要是受过戒的出家众,都可以担任「引证师」,不必对「引证师」精挑细选,「引证师」只是引导你在佛前皈依,为你做证明,证明你今天已经皈依三宝,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徒。你要向「引证师」学习佛法,或亲近别的僧宝学习佛法都可以。但是「引证师」是否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任何僧众」具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都可以做为你的「引证师」。了解正确的皈依观念,就不会将自己的心量局限于某个道场、某位法师的狭小亲近、学习的领域里…。

初入佛门,一定要多听、多看、多观察、多分辨,慢慢来选择「未来依止师父的学法方向」……,你才会海阔天空,更能早日踏上「正确的分辨法义、学佛之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自皈依佛」? 什么是「自性皈依」?

如果初学者不明白「佛、法、僧」三宝的德行是依据佛所说的什么法义,如何「由浅入深」成就的,就谈不上「自皈依佛」及「自性皈依」的「深入修证意义」。

(一)《阿含经》上所说「自皈依佛」与「自皈依法」的原意

1.自皈依佛

先来了解《阿含经》上所说的自皈依佛的原意是什么﹖《阿含经》上说,很多初学的人在「听佛说法后」,就发出欢喜心,自愿发心皈依佛教,这是自皈依的基本意义; 又佛在世时,有些居士是在听佛说法时,顿证初果、二果、三果不等,在证果后,才脱口称佛为师,皈依佛陀,这种由居士身「证果」的佛弟子所称的「皈依佛陀」,就是「自皈依佛」的深意,不只是尊重、恭敬、皈依佛陀的广大德行,并且自己已经亲见「法性」,开发自心内的空性智慧,因此所称「自皈依佛陀」,更含有感恩佛陀令自己自觉、自证、自见一分与佛陀同证真如觉性(亲见自性、本性真心之意),这就是「自皈依佛」的简单释意。

2.自皈依法

又《长阿含经》中记载,佛在涅槃前的三个月,指示弟子阿难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 …。」

又说:「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所有在家、出家弟子的告诫,佛陀从来不会用自私心、骄傲心、我慢心对一切弟子自称:我现在拥有许多徒众,你们都是我的皈依弟子,你们都是我的出家弟子,我要领导大众,我要教导信众,我要驾驭大众…,所有弟子只能皈依于我的德行,崇拜我的修行,我所证觉的佛法是独一无二的…。佛陀绝对不会用这种权威式、偶像式、个人式的自私自利心态去教化众生。而且佛陀在大乘经典及小乘经典上所自称的「我」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凡夫俗子自称的庸庸碌碌的「我」…。

就因为佛陀不会有「我在领导僧团」、「我在为众生说法」等「世俗心态」、「世俗见地」的「我思我见在」,所以佛陀才会告诫阿难说: 「如来从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

因此才会在涅槃前三个月对阿难说: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意思是说,所有佛弟子们,无论在家弟子皈依佛陀,或者出家弟子随佛学习,皆不可以对释迦牟尼佛个人形成偶像式的崇拜(勿他归依之意),而是要将「皈依佛陀」的信念移转到佛所说「了脱生死法义上的内涵」来认识、来修学(勿他归依之意)。这是对声闻弟子们的告诫。

(二)《涅槃经》上所说的自性皈依

什么是自性皈依?这是大乘佛经中的《涅槃经》上有提到自性皈依,自性三宝的意义。

1.自性皈依

什么是自性皈依?如果初学的人在最初皈依佛后,经过无量世的修学佛法,已经能够在戒、定、慧的启发下,证悟内心光明的觉性,见到自己内心本来具备的灵明觉照的「清净本性」。无论生在恶国(非洲、边疆、共产国家)、遇到恶知识,遇到恶时、恶世(不好的时机,如现在五浊恶世),听到邪恶的法(出生在没有佛法、邪说盛行的时代),都能够保持这颗灵敏的觉性而不丧失,这就叫做自性皈依。如何证明他已经证得这种功夫呢?也就是证清净本心?至少获证声闻三果,才能做到多分自性皈依、自皈依佛,无论发愿在任何十方世界回小回大,乘愿度众生,出生在那一个国度……,皆能保持这颗内心光明的觉性。

2.自皈依法

什么是自皈依法?学佛的人要做到依戒、定、慧的力量体证到缘起性空的真理,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做到自皈依法。

3.自皈依僧

什么是自皈依僧?学佛的人,在闻法修行的过程中,从内心产生禅悦法喜的定境中,能够生起平等、清净的心和大家和乐相处,用平等心去恭敬、学习一切僧宝的德行,具备圣众僧的德行,又能够用平等心自利、利他的去随缘度化众生──这才叫做自皈依僧。

以上所说自性皈依三宝的意义,这些都要经过无量世,乃至无量劫的修学福慧,才能真正做到自性皈依。不是现在末法中的「初入佛门」的皈依弟子能够做到的。不仅「初学之人」做不到「自性皈依」,就是自称「久学之人」也做不到实证的「自性皈依」!所以说某些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而不遵佛遗教,办理皈依仪式是有疑问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认识佛、法、僧三宝有什么不同于世人的德行,值得我们皈依、学习?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意思?

皈依三宝后,首先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智慧,值得我们去皈依、学习呢?

我们首先从佛的姓名中来了解:「释迦」二字是「族姓能仁」之意,「牟尼」二字是「寂静」的意思。意思是说,佛的究竟智慧及无上慈悲是从发自内心寂静的定慧证觉中,进一步去引渡众生而产生而完成。笔者在接触台北有一位女居士于皈依学佛起,一直把佛看成修养很好的人,只是俗人中的世间圣人,没有从佛证觉的出世间的大智慧、大禅定、大慈悲来了解「佛」的特殊意义。

所以初学之人必须了解,释迦牟尼佛正确的释意:就是皈依一个身心具有大寂静、大觉悟、究竟证觉宇宙真理的圆满智慧的无上觉者,皈依佛的异于常人如无尽虚空般地大智慧与大慈悲,向佛学习他的一分智慧与慈悲,才能净化我们的身心,转变我们不好的个性与习惯才能使社会增添许多祥和之气…,才能使自我在理性上提升,处理事情更冷静,更有智慧…。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

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编写的「释迦传记」,又有其他版本的「释迦传记」。如果初学之人在看「释迦传记」时,选读到「学者」或者「南传行者」写的「释迦传」,就会对「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身分」产生误导。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古印度的当时是「成佛」而不是仅仅像我们一样以实质的凡夫身分,才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才开始出家、修行、走向了脱生死之路。这在许多「大众传播媒体上」,如「电视台上」,已经产生很多「误导」。而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到底是成佛还是只是以凡夫身分修行,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呢?这已经牵涉到「佛教经典结集的问题」等对「大乘佛法」与「小乘佛经」到底是不是佛说的「辨正问题」,(在此不谈,详见笔者所着「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一书,本网有刊登)。

因为现在不少「出家二众」及许多「在家居士」对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身分到底是「成佛」还是只是如凡夫身分般地修行、当生才了脱生死的大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研究」的影响,没有「共识」,不像以前皆依「大乘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是「示现成佛」。这些对「佛的身分」的「认定」与「看法改变」,已经从各种佛书及「传播媒体中」产生很多的误传,影响初学者对释迦牟尼佛「德行」的认识形成非常严重的误导。

因为释迦牟尼佛到底在古印度的当时是「成佛」还是「只有在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已经牵涉「成佛之道」──大乘经典中所说「菩萨修行内涵」是否可以成立的大问题,初学者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只将「释迦牟尼佛」当做是一个「凡夫俗子」在古印度的当时才出家、修行、了脱生死,当你再接触有关「舆论媒体」及「佛教电视弘法」传播「佛陀」的修行内涵及「原始佛教」所辩称的「历史上人间的佛陀」对「释迦牟尼佛」的身分「定位」为「凡夫俗子」后,那么你离「佛陀」真正的「德行」──「成佛之道」的修证内涵──菩萨修行次第的内容──六度波罗蜜的「真实义」就万分遥远了。因为最初学佛时「佛道」的「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最初学佛时对于佛道的正知正见很正确,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旺路。所以初学者应该重视「初入佛门时」对「佛陀」身分认定的大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略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一个高度的智慧者对人生之旅的选择

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如何修行?如何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世间?为什么要证入涅槃?……但是如果「看不对传记」,对释迦牟尼佛终生所说「法义」局限在「历史考证佛经源流」的原始佛教上,就是「小乘经典」──《阿含经》中,或者走入一类「密教徒」所说「即身成佛」──在这一生中就能究竟、圆满成佛,或者在「十几世中」就能圆满成佛的「错误知见」去认识「佛陀的德行」。那么你初入佛门对「法」的认识与观念就已经被「误导」。

然而释迦牟尼佛确实在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确实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奢华富裕的王宫生活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灵敏观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现实生命的起源,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他对现实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目前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涯时,就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异于常人的思索力、观照力,身处美女如云,权贵齐集于一身的皇宫生活里,而不为富贵所诱,淫乐所动。在洞悉出再美好的环境,再欢乐的时光,也要随着无情的流云,飘逝在苍穹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毅然超出这个千篇一律,充满权力是非的王宫生活,带着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生命开发的理想而展开另一种宇宙缘起的探寻。

2、释迦太子因见人间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短暂生命的真相发心出家修行

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环境下发现痛苦的根源,因为尝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无忧无虑,从来没有尝受到困苦因缘的尊贵太子,要他骤然舍弃眼前拥有的妻妾美女,财势权贵,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当、大智慧,是不容易觉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自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短暂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做过内在的洗炼,对自己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把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死亡的来临。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今生生命中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的价值做过短暂检讨、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经过病苦、老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稍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短暂的回顾、省悟!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结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现实的假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适时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转变这一生未来将要走的路程,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成为一个富贵与流浪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正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时期,具备分辨人生之旅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未来人生的出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进取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龄,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选择三十岁出家,便说明了佛已经从世俗的王宫安乐中与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划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世的明显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解决人生烦恼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当前的富贵淫乐之中,要当生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行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涯的觉醒,代表了一个置身于纸醉金迷皇宫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领悟了未来人生应该走的方向,对无常欢乐刻骨铭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路线──出家,唯有从现实人生的经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能彻底斩断世间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然而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后,是如何修行成就的呢?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经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痲一麦,禅修精进,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入四禅之中……,终于彻底证见十二因缘法的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生死。

事实上,《阿含经》(小乘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因证见十二因缘法而了脱生死」,只是对「佛在世时为因应当时的声闻弟子的根器而行『同事摄』」,方说为「佛出家修行后,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

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法华经、佛本行集经》等经中却是又因应菩萨弟子的根器而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是「示现成佛而不是仅有了脱生死而已」)。

也就是说,依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用「大菩萨行者」的身分以「变化身」(应化身)而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示现王宫生活……,又示现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学者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认识佛的究竟释义是什么?而不是将对「释迦牟尼佛」的认识,对成佛的修行经过,局限在「了脱生死」的法义当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何修行才能成佛?成佛如此困难,初机者应当如何入门?

1、首先来认识佛是什么意思?

当知佛是梵语buddha的音标,全名称为「佛陀」,翻译为觉者,即觉悟真理之意。

2、佛觉悟了什么真理?

既然佛是觉悟真理之意,那么佛到底是觉悟了什么真理?当知佛是觉悟了宇宙万象及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因、缘、果、报之理,以及出世间修证成佛之道的圆满、究竟、大解脱的真理而「究竟成佛」。

3、如何修行才能成佛?

前面所述是「究竟成佛」的「圆满证境」,现实凡夫离「究竟成佛」的距离,相差得太遥远了。请问一尊佛是如何修行才能渐渐走上「学佛之路」?究竟成佛?当知佛是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大禅定、大愿行、大福德的至高无上之出世圣人,佛也是和凡夫众生一样,在凡夫位时,就发心学佛,依佛道的修证次第认识、修学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禅定、大愿、大行,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即无量劫的时间)的自度、度人,当福慧圆满时,便究竟成佛。也就是说,当大菩萨行者彻底觉悟、观达、明见一切事物及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因、缘、果、报的道理,以及彻见底洞见自身圆满的大悲心体时,便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教中的出世圣人修行最圆满的果位,即究竟成佛。

4、成佛如此困难,初机者应当如何入门?

当知每一尊佛都是由凡夫修行而成佛,是每一个学佛者皆必须踏上的修行之路,信佛而不学佛修行,便等于没有入门。何谓成佛之法?现在就来认识「每一尊佛」都是由五种由浅入深的修行之法而踏入成佛之道、成就佛果的,即五乘佛法,所以初机者应该先从「五乘佛法」来认识「成佛之法」。何谓「五乘佛法」?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什么是「人乘」?什么是「天乘」?什么是「声闻乘」?什么是「缘觉乘」?什么是「菩萨乘」?将在第十四问题中回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