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方发愿文解讲记

西方发愿文解讲记






莲池大师 著并释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一次有幸能和专修净土的道友共同学习《西方发愿文》,实在是大事因缘。因为通过对这部愿文的研习和修持,将展开从今生到往生到成佛之间浩瀚如海的菩提行,将成就自身和法界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意义十分深远。

汉地古来流行有几种净土文,但以这篇《西方发愿文》作得最圆满,因此先贤古德一致推崇。印光大师说:“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意思是莲池大师新作的净土文无论文词、义理都完备周到,是古今最好的发愿文。)

根据省庵大师的解释,这篇愿文分为六大章节:一是发菩提心,二是忏悔业障,三是立四弘誓愿,四是求生净土,五是回入娑婆,六是总结回向。这六大章节包含了净业行人从始至终必不可缺的发愿。我们逐一地观察抉择:念佛法门以发菩提心为最紧要的前导,不发菩提心,就难以证入净土,所以首先以发菩提心为前导。虽然立了菩提志愿,但凡夫处在烦恼和业障的缠缚中,不修忏悔,就被业力所障,难以成就,因此需要忏除业障。虽然忏悔了业障,但不在心中立下四弘誓愿,就仍然会忏后重犯,而且没有坚固誓愿,修行容易退转,因此要立大誓愿。有以上发起大心、忏悔、立愿的基础,净业就能成就,净土就容易往生,因此接着对求生净土祈愿。如果往生净土后只求一己解脱,那就堕在小乘中,所以要发往生后回入娑婆的大愿。

在这一整套的发愿中,不仅有自利的发愿,而且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发愿。不仅有显发自性佛的发愿,而且有求他佛摄受加持的发愿。不仅有往生净土的发愿,而且有回入娑婆、遍入十方的发愿。从阶段上看,对于近期,有发心乃至成就净业的发愿;对于中间,有临终往生的祈愿;对于往生之后,有速疾成就普贤行愿的发愿,所以包括无上佛道从因至果的一切发愿。像这样做了极圆满的发愿之后,总的以普皆回向结束。

再反显这六章发愿的内涵缺一不可:缺少发菩提心,会沦为人天小果;缺少忏除业障,要受恶趣果报;缺少立大志愿,容易滋生懈怠;缺少求生净土,难免轮回;缺少回入娑婆,只是小乘行为;缺少总结回向,不能圆满因果。其他《净土文》或者只有求生净土的发愿,没有回入娑婆的发愿,或者缺少发菩提心和四弘誓愿,或者没有涉及到忏悔、回向,或者没有求上上品顿速成就的祈愿,因此说文词义理并未圆满。

接下来解释题目:

“西方”是所愿的目标。“发愿”是发誓往生西方。“发”是激发,“愿”是希求。激发就像离弦之箭,不达目的,誓不中止。希求就像喜好美色或追求财富,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果起初发愿往生,不久就退转懒惰,这并不是发;如果口谈净土,心里耽恋娑婆,也不是愿。所以发愿就是矢志不渝地以西方为目标,念念不舍地求取。

有人问:像行善生天、造恶入地狱,不必发愿也都实现了。念佛往生也一定如此,哪里是依靠发愿才得以往生呢?

回答:三界受生都是随业感召。求生西方是出世间正因,如果没有大愿决定内心的方向,纵然念佛也不能成就。就像牛走熟路,没有人驾御,也知道归宿。而让牛走生路,是决定趣向不了的,一定要有驾御者手牵绳子,再加鞭策,才能对准目标行进。众生的心就像牛,三界就像熟路,西方好比生路。愿就像驾御者,信心像手,正念像绳子,立誓作为鞭策,往生像行路。没有愿不能生,好比牛走生路,无人驾御就不能趣向。所以要靠发愿来驾御住自心,使它决定趣向西方。

我们是凡夫,只要还没到业尽情空地位,就一定死后有生。而有生,就一定有生处。与其在三界受生,流转生死,不如在净土化生,永超轮回。在十方净土中,又只有西方净土是凡夫最容易往生,往生后又能现前不可思议利益的净土。因此就认定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唯一以西方为归。这就是只以“西方发愿”命名的意思,它要求行者把志愿唯一定在西方,专一地趣向。

愿有共通和特别两种,共通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特别是随自心所发的种种誓愿。而求生西方的愿,总的包括一切菩提誓愿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一余漏,所以用“西方发愿”作为统摄一切的标题。

这篇愿文内涵十分圆满,事、理周到完备,行愿又极为深广。确实堪作净业行人尽未来际奉持的愿文。有智慧的人要仔细体会其中的大义,努力依愿文发起行持。如果能这样做,就会实现自他极为深广的利益,就会成就菩提道的一切因行果德。所以这不只是文字语言、口头唱诵而已,实在是引导法界众生速疾成佛的微妙灵文、堪称千古杰作!

(以下进入愿文的讲解,这有“总序归敬”和“正述愿文”两部分。先讲发愿之前的序分。)

初总序归敬三: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

初标主

首先总的开头是归敬阿弥陀佛。这里有三部分:首先标明主尊阿弥陀佛,其次表明自己往生的心愿,接着是请佛加被。

第一、标明主尊阿弥陀佛。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们这么念时,应该观想自己在用头部顶礼西方安乐国土中的接引众生大导师——阿弥陀佛。

稽首是礼佛的仪式,用头部叩在地上,稍微停留一下再起来。这是为了竭尽自己的恭敬。一想到西方凈土是自己一生的归宿,阿弥陀佛是接引自己成佛的导师,有一种恭敬至极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向着西方、向着阿弥陀佛归命顶礼。这时全身心都归向阿弥陀佛。正这么礼拜时,实际也真实礼拜了阿弥陀佛、礼拜了极乐世界。

这西方的主尊阿弥陀佛、无量的清净大海众菩萨、国土不可思议的庄严,就是我们归投礼拜的境界。由于所礼的境是无比深广、不可思议,所以在一顶礼之间,就得到无量功德,也得蒙阿弥陀佛和菩萨海会摄受加持。所以这里要发出最大的信心和恭敬来顶礼。

【稽首者.以首叩地.敬之至也。西方国土无量.今归敬者.西方之安乐国也。安乐.极乐之异名也。或名安养.或名清泰.其义一也。】

稽首就是把自己的头叩在地上,这是恭敬至极的表现。所顶礼的方向是西方。西方有无量无数的国土,在这当中,皈依敬礼西方的安乐国土。安乐是极乐世界的不同名称,也叫安养,也叫清泰,意思是一个。

【接.摄取也。引.指导也。众生沉沦.接取置之善地。众生迷昧.指导归之正途。凡知识罗汉菩萨如来.皆接引导师.如畋猎之有虞人.涉川之有舟长.问路之有土民也。惟佛为群导师之中大导师也。大.二意.一普度群灵无遗失故.二究竟成佛无退转故。】

这是解释“接引”二字的涵义:“接”就是用手抓住你,拉过来;“引”就是引导你,指示你正确的道路。众生沉沦在苦海中,用慈悲的手把他拔出苦海,安置在善地,这叫“接”。众生如同盲人,看不清道路和方向,他的人生处在愚昧迷蒙的状态,引导他,给他指一条正路,这叫“引”。

一切善知识、阿罗汉、菩萨和如来,都是接引众生的导师,因为他们都发了慈悲心,有愿力、有行动,把众生接到安乐的善地,也指示他安乐的路途。好比打猎要有人带路,过河要有船长,问路要有当地的人民,众生走这样一条陌生的从未经历的解脱之路,需要有导师来作指引。在一切导师之中,只有佛是六凡三圣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之所以称弥陀世尊为大导师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阿弥陀佛普度下自五逆十恶、上至文殊普贤的一切众生,无一遗漏。这是从接引的范围来说,涵盖了一切凡圣有情。其次、从接引的效果来看,这一切凡圣万类,在往生之后,以佛愿力摄持,都决定获得不退转,毕竟成佛。这就是大导师的意思。

或者这样解释:在十法界有情当中,唯有阿弥陀佛乘着大愿船,入到生死海中,佛证得无住大涅槃,不执著生死此岸、不居于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以愿力从法身中流现报化二身,接引九法界的众生都到达涅槃彼岸。这样的利益遍满十方、穷尽三世,没有一刹那停止。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接引,是尽一切众生种类的普度,是能到达究竟的引导,所以称为大导师。

认识这一点之后,我们把自己的解脱成佛全心托付给阿弥陀佛,因此要一心恭敬地顶礼安乐国土的主尊接引法界群生成佛的无上导师——阿弥陀佛。

这两句首先要懂它的意思,在明了阿弥陀佛的无上智悲力和无上救度的恩德之后,做出全心的皈依。

二明愿

我今发愿愿往生

“我今愿往生”是在佛前说出自己的心愿。

顶礼之后,心里要作意:我现在发愿,愿往生阿弥陀佛您的国土。这是真心的祈愿、一生的所求。所以每一次都要真心发起。

【信行愿三.净土资粮。但言愿者.惟信故愿.愿之切者.必其信之真也。行以愿立.愿之切者.自能行之力也。是以弥陀经中.专说发愿愿往.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古代要到一个地方,必须有资粮,资就是钱,粮就是粮食;有粮食不饿,有钱能坐车、住店。所以资粮就是一路安乐顺利到达的保证。

那么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是什么呢?就是信愿行。拿现在的事来比方,到极乐世界是坐阿弥陀佛的愿力飞机去,什么是机票?就是信愿行。有了信愿行的机票,就能直接上飞机顺利到达极乐世界。

在信愿行里只讲一个愿字,是因为愿是其中的关键。怎么讲呢?因为只有真正相信,你才会发愿,也就是对于弥陀世尊的悲愿、极乐世界的庄严、净土法门的简易直捷、往生所获的殊胜功德等等,心里不是迷信,不是犹豫,而是真正信解了,才由此而发愿。所以,人如果发愿很恳切,那他的信心一定很真实。如果信心不真实,发愿也只是表面文章。再说,实际的修行也是以愿力推动才建立的。由于有愿力,发自于内心,就会为实现所愿而行动,所以愿恳切的话,自然会真修实行。因此《阿弥陀经》有很多处专门说到发愿愿往生。

这样知道三资粮的关键是愿之后,念到这一句时,就要在阿弥陀佛前表白:佛为我作证,我现在发愿,愿生您的国土!佛五眼圆满,你如是顶礼、如是发愿,佛都清清楚楚。

三请加

惟愿慈悲哀摄受

“惟愿摄受”,就是求佛加持护念。佛爱念我,叫“慈”。佛怜悯我,叫“悲”。就像母亲爱念孩子,心不舍离,叫做“摄受”。“惟愿”,就是唯一希愿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哀悯摄受我。

如果你不想往生极乐世界,那没有什么好说。如果你想往生,那就是去做阿弥陀佛的弟子。你想做佛的弟子,就要求佛摄受你。所以这里要祈求阿弥陀佛摄受自己。最好把求摄受的心发到最大的量,就是祈求佛在今生和未来世的一切时,念念摄受自己,永不舍离。能发出这样的心就成了全心皈投佛。

往生西方净土的根本,说到底就是对阿弥陀佛生起信仰,全心全意地皈投阿弥陀佛。这就是关键!

【愿文备矣。】

愿文意思明显,不必要多解释。

【或问.古云把手牵他行不得.惟人自肯乃相应.何乃求佛摄受耶。】

这问的人偏在自力上。人的毛病有两种:一种是执著自性是佛,不求他佛摄受、他力加持;一种是只依赖他力,自己不用功。其实,自他二力双修,成就才快。内要发起自己的真实修行,外要祈求佛力加被。问的人偏执一端,他说:古人讲,用手牵他是上不了路的,人要自己肯才相应,怎么还求佛摄受?

【答.一者弥陀本愿力故.二者求佛摄受正自肯故.三者感应道交正相应故。】

答:第一、弥陀本愿神力摄受一切有真信切愿的人,所以由我的诚恳祈求,佛一定以悲愿摄受。就像孩子诚恳地祈求母亲摄受,母亲会不摄受吗?

其次,我求佛摄受我,以慈悲光明护念我,正是我自己肯忆念佛、肯求生佛的国土,是我发了真心,是我肯修净土法门!

第三、感应道交,以我的诚恳祈求为感,以佛的无缘大悲为应,自然心与心是相通、相应的!而且这毫无空过,我的心和佛心之间没有毫厘许间隔,既然我的祈求之心真实,佛的悲愿真实,所以当时祈求、当时就摄受,哪里会落空呢?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每个净业弟子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诚心来祈求阿弥陀佛摄受。

小结:

以上发愿的序分要做到三点:一要把至诚顶礼阿弥陀佛的心发出来;二要把求愿往生的心发出来;三要把求佛摄受的心发出来。念这一颂时,一定要发出这三个心来,不然就只是有口无心地唱唱,失去了法门的大义。

这三点都真实做到了,就有很好的开端、很好的缘起,往下在佛前正式发愿会很相应、很如法。



二正述愿文分三:初求生西方正因;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已生净土大用。

这里正式叙述西方愿文,有三分:

第一、是求生西方的正因。这方面的发愿要具足,求生西方需要正因,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具足正因,就必然得到往生的成果。所以发愿在此生临命终前的这段时间里,如法地修积往生正因。

第二、是得到往生西方的明显效验,也就是祈愿这一生临终得到决定往生的验相。

第三、是更长远的发起往生之后速得成就、现前大用、普度众生的大愿。

所以整个这套发愿包括了今生乃至往生、成佛之间的一切发愿,次第和内涵极为圆满。能按这样不断地祈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愿力,引导自心往所愿之处去实现。

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发起大心;二忏除业障;三立愿自要;四求佛冥加;五净业成就。

对于往生之前还住在人间的这段时间,我们需要祈愿五个方面:一是发起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二是尽量由忏悔来净除业障;三是立下四弘誓愿;四是求阿弥陀佛在冥冥中加被自己;五是求净业有所成就。

初发起大心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上面已经请佛摄受为弟子,所以这里在佛前要自称“弟子”(“某甲”是指个人修持时要念自己的名字,不要念成“某甲”。大众共同修持时,换成念“众等”二字。)。

这一句是自己在佛前发心:弟子我普遍为四恩三有,乃至一切法界众生,求证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的缘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誓求往生西方净土!

【先出念佛求生净土之本志也。】

正式愿文,首先要发起念佛求生净土的根本志愿,没有根本的志愿,下面各种发愿都无从建立。

各位要审查自己:有没有立下为利众生而持名求生净土的志愿?如果没有立志或者立志狭小,就要按这里的愿文来建立。

【普为者.兼利为怀.不为自身独求解脱也。一乘者.佛果为期.不于余乘妄有希冀也。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说到普为是兼利法界众生为怀,就是心里所怀的志愿,不只是利益自己一人,而是要利益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这就是发起普度众生的大心。

“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就是以佛果为目标,不对人天乘、声闻缘觉二乘有所希求。为什么?因为只有佛果是究竟涅槃,其它或者是有漏果,享尽就堕落;或者是暂时涅槃,并不究竟。所以唯一只希求无上的佛果。这是发起誓求菩提的大心。

发起这样为利众生而誓求佛果的大心,以此摄持,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就净土的正因。所谓证入常寂光净土和成佛是一个意思,无上净土的正因就是这个菩提心。如果不这样发起大心,虽然精勤念佛,口中不断,但由于没有发起菩提誓愿,就不成为成就佛果的种子,对成佛来说,就是走了弯路,这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四恩者.在家则父母众生国王三宝.出家则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也。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不论在家出家,都受人恩惠,受恩就要想着报答。在家有父母生养之恩,众生之恩,国王之恩,三宝之恩。没有父母的话,我们不可能得到宝贵人身。十月怀胎,母亲备受辛苦艰难。出生后,母亲要喂三年的奶,时时小心照顾。之后学走路、学说话都要靠父母。再长大上学读书,父母又要费多少心血,这样大的生养之恩,不能不报!从修行上说,只有得到暇满人身,才能闻思修行,成办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而这个所依的人身就是父母赐予的。所以父母恩德极大,时时要念恩想着报答。

其次是众生恩。看看自己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住的房子、坐的车子,哪一样没有众生的血汗在里头!自己的生存样样离不开众生,所以众生对自己的恩德很大。从修行上看,尤其修大乘法,只有缘着众生才能发菩提心,没有众生就没有诸佛菩提。而且布施、安忍等的六度万行,每一样都是依靠众生成就的。再说国家的恩。生在这一方国土,就有国家守护的恩德,没有国家的守护,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最后有出世间三宝的大恩。因为三宝给我们开示三乘正道,才得到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这其中下至夏天一丝凉风的乐受终究也是三宝赐予的。

出家的四恩是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其中师长恩,包括开示善恶取舍,引导进入解脱正道,指示诸法实相,究竟去往无上菩提等等无比的深恩。施主恩是指出家后不做工作,衣食住行都靠施主供养。施主节省下钱来供养自己修行,对自己有恩德。所以时时想到报恩很重要。

三有就是三界,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中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沉溺在生死大苦海中。如果我们不发普度的心,众生就会无止境地随惑业漂流生死,往后要受的苦没办法用数字计算!所以要对三有众生发悲悯心、发救度心。

以上发心要把握三个要、三个不要。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不要发只利益自己的心;要发唯一求佛果的心,不要发求人天福报、求小乘涅槃的心;要发专心持名期生净土的心,不要发这一生命终再来人间投胎或者来三界受生的心。

如果以前只是愿我离苦得乐、愿我舍秽土得净土,这是小乘的发心,愿很狭小,不叫做发大心。只有发起无上菩提心,心中所希愿的是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舍秽土取净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上求佛果,而且为了圆成佛果,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以这样的愿心种子,才成就大菩提的果实。所以这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根本志愿。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11-10 19:0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忏除业障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为什么要忏悔业障?这个是我们的切身问题,愿文里这样说:又因为我这个人业力很重,所修的福德又非常轻,一辈子也没做多少利益别人的事,障碍很深,智慧又很浅薄。正是因为有这些业障,就使得染污的心容易炽盛,清净的功德很难成就,就像一块金子,要打成金器,里面夹杂了很多杂质,使得它很难成就。

凡夫的心中贪嗔痴的染心相当强盛,随境马上就起,而且起得非常猛利。清净的功德很难成就,三年五载不见有什么进步。所以现在要忏悔业障。现在就在阿弥陀佛面前“翘勤五体”,就是做最恭敬的五体投地。“披沥”就是披肝沥胆,表示极为真诚坦白。“一心”就是诚心诚意。“投诚忏悔”:不是虚假,而是真正对原先所作的罪业,倾注自己的诚心在佛前忏悔。

所忏悔的罪业从造者、时间、起因、种类、数量这些方面来说的。第一、造罪者,要想到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包括无量无边的大地众生。第二、所忏的罪业不只是今生一世,是从旷劫至今,“旷劫”是指遥远不见边际的劫数,是这么漫长时劫中造的罪业。第三、造罪的起因是迷失了自性清净心。我们众生是念念不觉,就在境界上攀缘执著,由此放纵贪嗔痴,染秽三业,也就是起三毒造下身、口、意无量无边的恶业。“所作罪垢,无量无边”,从这一生类推无量世,就会知道罪垢无量无边。就看一天24小时造了多少罪,有多少杀盗淫,有多少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又有多少贪嗔痴,这样按无数倍去乘,当然是罪垢无量。而且和众生交往所结的怨业也是无量无边。像这一切染污三业、一切罪垢、一切冤业都愿消除。



【承上虽发大心.恐宿世今生业障多而福慧少.欲净偏染.故须忏悔。】

这是忏悔的原因。虽然发起大心要成就佛道,但恐怕前世今生有业障很多,福慧又很浅薄,自己很想成就净业,偏偏遇到什么就起烦恼,所以必须忏悔。



【本净者.心本自净.因迷成染.今始觉知.惭愧修省。若本不净.如销顽铁欲成真金.纵经百炼终不成就。】

“本净”就是这一念心性本自清净,在这心性的体上本来没有惑、业、苦的染污。只因为一念不觉,在虚妄六尘里攀缘执著,由种种执著就成三杂染。什么是三杂染?就是烦恼、业障、生老病死无量苦报。这条路是走错了,走到轮回里去了。

我们都是痴迷的人。现在才醒悟,晓得惭愧。一尊天真佛迷在六尘里干颠倒的事、起那些贪嗔痴,去做杀盗淫妄,怎么不惭愧呢?这样懂得惭愧,就会时时反省自心。因为已经知道是自己的分别心起惑造业,而把自己拉入生死,所以念念反省,把这个心修正过来。

为什么说是“本净”呢?因为:如果心性本来不清净,再怎么修也不可能修成清净。就像销顽铁成真金,纵然千锤百炼,终究不会成功。但本来是清净心,只因为迷失而成了染污,所以只要能觉悟,就现前清净。

知道这个道理,就要止息虚妄的分别,妄情一消,不必另外求,本心自然显现。觉悟到了这一点,就要忏悔回头,以后决不再做这些事!本来是自性天真佛,怎么能做这种事呢!



【三业者.身业意业口业也。三业各具贪瞋痴故。】

三业就是身体起的造作、内心起的造作、口上起的造作。这里面动一念、出一语、做一行,无不是业,就有这么严重。而在这三业里有以贪造的、以嗔造的、以痴造的,从早到晚念念不断都是造业,所以忏悔是迫切紧要的事。



三立愿自要

忏悔之后,关键是要断相续心。以前造是糊涂迷惑,现在已经忏悔认错,以后就再不能犯。如果边忏边犯,那就永无了结。怎么断相续心?方法就是立愿自要。以发誓的力量控制住自心,使它只往正道上走。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念这一句时要作意:从今天开始,我立甚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身口意的种种恶法都远离,发誓再不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日夜精进地修持圣道,发誓再不退惰。发誓修成正觉,发誓普度众生。



【虽已忏悔.不发誓愿.是谓有忏无悔。】

虽然忏悔了以往的罪业,但不发起今后永不再造的誓愿。那就叫有忏无悔,并不能截断罪业的相续。所以忏悔之后最要紧的是立誓。



【要者.犹俗云胁制. 古曰要君.今自要故。】

“要”字好比一般所说的“胁制”,就是以威力控制强迫。古语说“要君”,就是大臣以威势要挟、控制君主。现在是自己以誓愿的力量来管住自心。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只有靠誓愿来管住自心,不然多生的习气坚固,不靠强制的力量,一跑到境界里,又会无法自控地随恶习气跑。现在拿一根铁链子栓住这个像猴子一样的心,这根铁链子就是誓愿。



【四句.即四弘誓也。远离句.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勤修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誓成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誓度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这里的四句就是四弘誓愿:“远离恶法”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勤修圣道”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誓成正觉”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誓度众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以这里是立起这四大志愿。能这样立愿,严格要求自心,就把原先迷本净心、纵贪嗔痴、造杀盗淫一整套都翻过来了。以前是迷本净心,现在是返染归净,一切的行为、心念都按四弘誓愿来作,就把原来一套整个翻过来了。从此要修的就是断恶行善,要求的就是成佛道度众生。

大乘行愿的总纲就是这四弘誓愿。能至诚发起,人就会真正出现大转变,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念这一句时不能只是在口里溜过。要真心地立大愿。以后一切恶不去做,要防护好自己的心!然后,一切的善行,凡是力所能及的,就要尽心尽力做到圆满,然后日夜精进地修行圣道,求证无上菩提。再不把时间浪费在追求世间享受、追求名利上,从此要为普度众生而努力。这四大志愿一定要立起来!

下面讲一则事例:

宋朝时,临安有个叫吴琼的人,先出家后来还俗,前后娶了两个女人,生了两个孩子。他这个人,杀生、卖酒等的恶业无所不为。他做厨师每当杀鸡宰鸭,就先提着鸡鸭说:“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就是阿弥陀佛的孩子们,脱掉这个身体去超生吧!)”再念几声佛,就一刀杀掉。每当切肉时,也不间断念佛。后来他眼睛上长出鸡蛋大的瘤子,这时恐惧万分,把妻子、儿女都打发走,自己搭一个草庵,在里面念佛礼忏,昼夜如救头燃。

绍兴二十三年,他跟大家说:“我明晚就走了。”大家不信,反而笑话他。第二天晚上,他用衣服换来酒喝完,留下一偈:“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写完,端坐合掌念佛,大声说:“佛来了!”随着就坐化往生了。

吴琼以前也是造恶多端的人,但他觉悟到因果的可畏之后,就昼夜如救头燃地念佛礼忏。后来得到大自在的境界,临终潇洒往生。所以如果以前造了很多罪业,就该真心忏悔,立誓再做一个新人。这样的话,以前种种是一时愚痴做的,未来还有一段光明的前景,还能成就、还能往生。所以人人都要自尊、自爱!



四求佛冥加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念这一段时,要祈求阿弥陀佛在冥冥中加被于我。具体这样求佛:阿弥陀佛您以慈悲愿力要证知我、要哀悯我、要加被我,愿我能在禅观之中,或者梦寐之际,见到阿弥陀佛金色之身,游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净土,得到阿弥陀佛以甘露灌顶、以光明照身、以手摩顶、以衣覆体。像这样祈求佛力加被。



【古净土文谓.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见.故行人既发大心.佛必证知。既证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悯。既哀悯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显如禅观.幽如梦寐。所云金色宝严.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诚之极.感应自然。或不精诚与精诚未极.则不能也。】

古代的净土文里讲:阿弥陀佛以天眼能遥观一切世界之事,以天耳能遥闻一切世间的音声,以他心通能照见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行者已经发起大心,佛必定现量证知。佛已经证知你内心的祈求,能不大慈悲垂以哀悯吗!佛已经哀悯了,佛的威神力必然作加被,或者在觉醒的禅观中,或者在梦境里。所说到的显现佛的金色身、游历宝严净土、以甘露灌顶、以光明照身、用手摩顶、用袈裟覆盖身体等等,都是由精诚到极点而自然出现的感应。如果不精诚或精诚程度不够,也不能显现。

下面讲一个例子:

宋朝的吴氏县君,常年持斋戒清修。她有一个侍女也精进念佛。有一天,忽然见到三朵金莲花现在面前,上面隐约现出双足。过几天,又见到膝盖;又过了几天,见到身体;再过几天,面目全部见到,相好庄严。中间是阿弥陀佛,左右两边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接着,又见到宫殿、楼阁、树林,就像看到自己的手一样清楚,圣众在里面经行。像这样经历三年,极乐圣境恒时现在眼前。后来,她自己说往生时日已到,坐化而去。



【然行人但须一心精诚.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现。】

这是教诫净业行人只需自己一心精诚,不必对见光见佛等生耽著,心里作意追求。意思就是:不能一边念佛,一边盼望见光见佛。有这样妄求的心不仅不能得到感应,反而容易着魔。

印光大师说:“念佛在没有得一心之前,断断不起想见佛的念头。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见就能当下见,不见也没有妨碍。如果急着想见佛,心念纷飞,想见佛的念头盘踞在心中,就成修行大病。时间一久,多生怨家趁着这个躁动妄想,现作佛身,来报宿世的怨债。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氛,一见就生欢喜。从此魔入内心,着魔发狂。”

所以念佛人重要的是一心精诚,不能作非分的妄想。印光大师还教导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所以这里是祈愿现生能见佛,并不是教你念佛时希求见佛,那样早已不是精诚,而是妄想躁动了。



五净业成就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就是祈求阿弥陀佛加被自己净业成就。所谓的“净业成就”不是指别的,就是现前自性清净心。所以,求佛加被是求净业成就、证得本心。

具体这样作意:阿弥陀佛!请您加被弟子,使弟子宿生以来的种种障碍得以消除,内在的善根得以增长,快速空尽烦恼、顿然破除无明,圆觉妙心豁然开朗,寂光真境恒时现前。“现前”就是洞然明白的意思。



【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内外交资.故障灭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空而曰疾.不劳肯綮修证也。破而曰顿.不历阶级次第也。了悟圆觉.常住寂光.至是得本净心.故曰净业成就。】



既然自己内有精诚一心的力量、外又得佛力加被,这样自力佛力互相资助,就能很快消除障碍,生起善根。有像这一类的极大利益。

“空而曰疾”,就是不劳勤苦修证,很快就空尽烦恼。“破而曰顿”,就是不经历各种阶级次第,顿然破除无明。

了悟本具圆觉,恒时安住寂光真境。到这里,“得本净心”,就是现前了自性清净心,因此叫“净业成就”。



【宿障者.贪瞋痴等。善根者.戒定慧等。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实则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宿障”就是以往所造的贪嗔痴等烦恼障、业障、报障等。“善根”就是持戒、禅定、修慧等善法,由于能引生涅槃,因此叫做“根”。在说“妙心真境”时,心和境似乎是两个,其实没有离心的境,也没有离境的心,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下面讲一则事例:

清朝省一大师,扬州江都县人。家中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大师十二岁时,因为母亲去世,想出家,受到父亲阻止。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于是到天峰寺剃度。

大师从焦山僧听受净土法门后,好几年里专修念佛。后来发愿闭关,克期求证。闭关120天,感觉妄念纷飞。期满出关时,一无所得,心中抱恨不已。就又订下期限,再次闭关。开始时,跟以前一样妄念纷飞。到第50天,还歇不下来。大师非常悲伤,念佛却更加恳切、真诚。大约又过了二十多天,觉得妄念渐渐止息下来,心中稍稍觉得安慰。

又过了许久,感觉一天之中,妄念才出现不过三五次。这时,见到阿弥陀佛在空中卓然而立,面容金色,庄严微妙,不可形容。

大师向佛礼拜后,心想:佛已经现前,躺卧、睡眠、便溺都不方便,怎么办?转而又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还不因污秽而嫌弃,何况佛呢?由此勇猛精进,持诵更加虔诚。

又过了许久,心境廓然,如太虚空。善念、恶念,以及微细杂念,丝毫也不存在。动静如一,心口之间,只剩下了佛名,想找一个妄念也不可得。从此,精神气力倍感充沛,不再躺卧、睡眠,也没有饥渴。食物送来就吃,也没有苦受。

在外境上,光明洞彻,极乐世界和此方世界融通为一个。所在的房屋,墙壁全都隐没。诸佛菩萨充满太空。金地莲池,七宝行树,以及空中地上的宫殿楼台,视力所及之处,多得不可计数。行坐之处,境界如一,光耀无间。

见到前面有两朵宝莲花,花上的天人容貌和菩萨相同。而神气像自己的父母。在他才一注视时,其中一位缓步来到面前,果然是自己的母亲,非常欢喜地对大师说:“你为我发心出家,现在你已经证道,我和你父亲也因为你的缘故,得以超生净土。今天,阿弥陀佛叫我们特地来安慰你。”

大师想起身,母亲制止说:“佛正在前面,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你的定力。你的愿已满足,日后我们在净土好相见。”说完,就隐没不见。

从证得三昧后,心境和净土圣境不变不退。直至期满出关。大师证三昧时才三十岁。此后虽然成为无事道人,但念佛诵经每天不间断,毫不懈怠。

所以志在净土的人应当发大愿,精诚一心地用功,以期现生中有所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初临终正念;二感佛来迎;三往生极乐。

这第二部分是祈愿得到往生西方的验相。包括:临终时正念分明;感得佛和圣众前来迎接;一刹那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

初临终正念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念一句时要作意:愿我临欲命终的时候,预先知道自己往生的时间,在第八识即将离开身体的时候,身体没有一切病苦、厄难,心里没有一切贪恋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喜悦安乐,意根正念分明,在舍弃业报身时内心安详,如入禅定。

这一段祈愿非常重要。大家先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对临终这样祈愿。能想清楚,每一次就会主动按这样祈愿。

临终是决定升沉的关键时刻,是往净土去,还是往六道里走,取决于当时的一念。这一念缘着佛就能往生,缘着世间法,就必然落入生死。所以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关键,这个正念就是心念着阿弥陀佛。

怎么才能在临终保持正念呢?能具足愿文里的这些条件,就可以保持正念。就是预先就知道什么时候往生,提前就把往生的准备做好,交代好后事,然后谢绝外缘一心求生,而且往生时身体没有病苦厄难,心里没有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那往生就绝对顺利。如果临终出现病魔缠身,或者犯业障起种种贪恋、生种种恶念,或者处于昏迷状态,这样都会失去正念不能念佛,一生的修行很可能功亏一篑。

以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是有居士临终要走时,女儿来了,叫了一声“妈呀!”,被这一声惊吓就死了。还有老太太贪恋儿孙,别人为他助念,劝她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她说:“我不去净土,我舍不得我的儿孙。”是这样愚痴颠倒。还有人说:“我到死前再念他一个月佛。”结果佛号提不起。这些都在警示净业行人,切切要在生前好好祈愿,好好用功。

再说平常这样祈愿对临终有什么帮助呢?这又要知道,平时没有祈愿,到临终往往就跟业力走了。但常常祈愿,愿力会引导自己往这样的方向上走。

再次提醒大家,平时一定要精进用功,平时多做一分功夫,临终就多一分保证。平常泛泛悠悠、散散乱乱,不精进修集往生资粮,不如救头燃地办道,临终时手忙脚乱,那就危险了!

【至于者.前修净因.故至临终.感斯净报也。平日散心杂念.临行挥霍慞惶。念佛若至一心.临终安得不定。】

(“挥霍”是速疾的意思。“慞惶”就是犹豫恐惧。)

“至于”是讲由于之前勤修净业,到了临终就感得如此的净报。平时散乱心杂念,临终要走时,就犹豫恐慌,做不得主。但平时念佛念到了一心,临终怎么会不定呢!

【然行人但贵已离贪恋迷惑.勿虑或遭病苦厄难。倘遭病厄.当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如出牢狱.得还故家.不亦乐乎。况古云还有不病者么.则亦有不厄者.复何虑哉。】

修行人只贵平时已经舍离贪恋迷惑,不必担心临终遇到病苦、厄难。假使临终遇到了,这时要晓得:我死了得往生,就像脱掉破衣服换上华贵的衣服一样,这是大好事!能这么想,受点病苦也不怕。你就想:这是最后一次受苦了,这次苦一受完,就换上净土莲花化身,永远超出苦海!一想到这里,虽然身上有苦痛,但心里很欢喜。又像人长年关在监狱里,现在到了刑满释放能回家的时候了,也就是自己在轮回里被囚禁了无数劫,现在就要回极乐世界的故乡!这是大欢喜的事,应当安下心来念佛求生净土。

况且古德说:还有不病者吗?身体疼痛,这是病者。但还有不病的自性,这是不坏灭的。想到这里,担心什么呢!遇到了厄难,也想虽然身体遭到厄难,但还有不厄难的自性!不必恐惧!

【病苦者.身所生。厄难者.身所遇。贪恋者.或贪眷属.或贪财产.不能舍故。迷惑者.心念颠倒.如不知地狱.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

“病苦”指身体所生的四大不调。“厄难”指身体遇到水火、毒药、战争、凶杀等厄难。“贪恋”就是贪著爱恋,或者贪恋妻子、儿孙,或者贪著财产,心里放不下。“迷惑”就是当时心已经糊涂,在迷乱中见到一些景象很适合自己的心,就说:“我要去那里!我要去那里!”这一过去就糟了,入地狱了!知道这些,平时就要做好准备!平时能把世间事舍开,临终走起来就心无牵挂。

这里有个很好的故事。讲的是清朝杭州有个叫“百不管”的老婆婆。有一次,她去问孝慈庵的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一生决定脱离苦海?”和尚说:“没有超过念佛的,但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如果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念佛号,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就脱离苦海了。”

她听了很高兴,拜谢和尚回家,把家里的事全部托付给儿子、媳妇等。自己在一间干净屋子里供佛、修持。

过了一年,又去和尚那里问:“承蒙师父开示,弟子舍弃家务,专心念佛。自问可以说做到了持久不懈。但苦于难以做到一心,师父一定有什么方法能教我。”

和尚说:“你虽然把家务抛掉了,但对儿孙眷属不是心无挂念。这样爱根没有拔除,怎么能做到一心?你现在要用功,首先拔掉爱根,一切都放下,然后才能得一心。”

老婆婆说:“师父说得对,虽然我不管身体,但做不到不管心。从此真的要百不管了。”

从此她更加精进念佛,爱心偶尔萌动时,就口里默念“百不管”来驱除它。有时家人以家事问她,也用“百不管”推掉。

又过了一年多,她到庵里来致谢,说:“师父没有骗我。弟子往生西方已经预知时至。”几天后,没有任何病就往生了。

事例中的老人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要想临终走得自在,平时就要放下世间的万缘。要晓得,世间的缘都是生死因缘,牵扯得多,拉入轮回的绳索就多。百不管就是截断种种把自己拉向生死的因缘,一心专注在往生净土的修行上。这样就能使净业快速成熟,往生也会越来越有把握。大家要记住:对世间少一分贪恋,对净土多一分希求,净业就能多成熟一分;平时能放得下,临终就走得自在。

再举一个例子,是近代律航大师往生的事迹。书上是这样讲的:

1960年春天,律航大师把他在台湾住持的慈善寺交给广化法师接替。从此隐居静修,预备往生资粮。

农历五月二十八号早晨,在寮房里结跏趺坐,随众持诵早课。到念完十小咒,就寂然入定,看见一场大法会,非常庄严,人数之多,世间从未所见。又见到好多位已往生的莲友。大师由此知道自己往生的时日就要到了,随即谢绝外缘,一心念佛,每天由念一万声增加到五万声。

初七,他立好遗嘱,交代后事。十一号下午,沐浴完毕,到客堂面向西方坐着,向大众开示说:“你们有幸信佛,又能出家,是幸运中最幸运的人。我现在告诉你们,修行的法门很多,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最圆顿殊胜。你们看我念佛二十多年,现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求生西方,这是最好的证明。”又站起来,举起两袖说:“看我不是很好吗?身无病苦,心不贪恋。”后来又说:“这一生多么幸运,老了能出家,又得到你们这些道友助念往生,如果不出家,这时候被妻子儿女啼哭纠缠,哪里能一心念佛?不能得一心,怎么能往生?”说完就独自回到寮房。

不久又叫来广化法师。广化法师问他是否往生的时间到了?大师点点头。随即鸣钟招集大众助念,大师也随众念佛。刚开始,声音紧凑而急促,渐渐小声而安定,随即安详往生。

律航大师临终的表现让我们相信上面的祈愿完全能实现。在他身上每一条都有:提前很多天就有往生的祥兆,所以他预先就谢绝外缘,做好一切往生的准备。不像一般人不知道走的日期,临走时手忙脚乱、惊慌恐惧,种种业障、干扰缠在身上。律航大师预知时至,事先一切都打点好了,走的时候身体没有病苦障难,心里没有贪恋迷惑,从容安详地得以往生。所以真修净土的人,平时信愿真切,精进用功,临终往生就非常顺利。

二感佛来迎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念这一句时要祈愿:愿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西方圣众,放光照在我身上,然后伸出手来把我接上莲花台,同时虚空里出现楼阁、幢幡,飘来奇异妙香、奇妙音乐,西方净土的宝池、莲台、楼阁、宝树等圣境明显现在眼前,使有缘众生都见到、听到,在见闻的同时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也。】

《阿弥陀经》讲:平时执持佛号,达到一心不乱,临终就自然有佛和圣众现在面前来作接引。

【众见发心.则自他兼利矣。又众人皆见.其事乃真。独己见之.或是魔事。】

为什么要祈愿临终现出往生的瑞相让大众见到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众人见到瑞相出现,会发起道心,这样就能自他兼利。第二、众人都见到,就证明是真的。如果只是自己见到,还有可能是魔事,因为魔也会变佛菩萨相等。

下面讲一则事例。唐朝贞观年间,永安县般龙村有位姓梁的老母,双眼失明。有师父劝她念阿弥陀佛,她善根深厚,一教就开始念佛,从无间断。三年后,双目复明。从此念佛更加精进。又过了四年,业报穷尽,安详往生。

往生的当天,全村的人都见到佛菩萨和幢幡、宝盖下来迎接她,老母随即往生。全村的人因为敬仰她,不许土葬,共同在村庄西边建塔供养。村里人往来经过塔时,都恭敬致礼。全村男女老少从此都开始念佛了。

公案中的老母就是榜样,她完全实现了愿文所说的自他兼利。她以临终的实际表现化导了全村的人,使人们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从此全体归向念佛,共同趣向极乐世界。

平时,大家常常说发愿利益众生,每次念《普贤行愿品》也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临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能在临终时出现愿文所说的这些瑞相,让众生现场见到,会使他内心发起念佛的心、求往生的心。古人说:“身教大于言教。”临终能把奇特殊胜的瑞相现出来,这比口头上说多少都更有力量。这是真正摄持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所以念这一段愿文时,每次都要做这样自他兼利的祈愿。这是大乘行人应该有的发心。

三往生极乐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

这一句是祈愿:我在佛和圣众来迎接的这时候,就乘着金刚台跟在佛身后,弹指间就生到极乐国七宝池的殊胜莲花中。

“金刚台”就是莲花座。由金刚所成,所以叫“金刚台”。上品上生才有金刚台。“胜莲花”指金刚台上的莲花。

【上见佛来.今随佛去.无来去中而来去也。】

上面见到佛来,现在又随佛而去,这是无来去中而来去。

其实,佛是无来而来,我是无去而去。比如梦中从东走到西,似乎有来去,实际没有来去。所以是无来去中而来去。不是一尊实有的佛走下莲台,从极乐世界越过了十万亿佛土,一步步地走来。也不是一个实体的人飘飘而去,飘到了极乐世界!实际只是因缘和合,佛身就当下现在心前,自己就登上了莲台,一刹那间就在净土莲花中化生了!

【胜莲花者.上上品也。】

这里金刚台、胜莲花是指上上品事。

古来有很多修行人都得到上品上生。比如唐朝高僧怀玉,一生念佛誓取金台。平时日中一食、常坐不卧,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功课念五万声佛,常修忏悔。

天宝元年的某一天,忽然听到空中说:“你头上已经有了光晕,请结跏趺坐、结手印,等候佛来。”过了三天,屋中遍满光明。怀玉说:“我闻到妙香,业报就要尽了。”此后香气充满虚空,有无数圣众显现在虚空中,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身体是紫金色,持着金刚台来迎接,怀玉就在此时含笑往生。当时的郡太守作偈赞颂:“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意思是:大师一念而登入初地,佛国的圣众两度奏天乐来迎接。门前的古槐树枝头低下,只为托住迎接大师往生的金台。)”

大家看到,怀玉大师平生立下誓取金台的大愿,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大愿而努力。他每天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心力贯注在净业上,一生所诵的《阿弥陀经》达到三十万遍,每天的功课五万声佛号。功夫不负有心人,临终如愿乘上了金刚台,含笑往生。他留下的偈颂上说:“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意思是:这一生的苦行非常值得,超出十劫的修行,由凡夫地顿证初地,从此就能分身十方、普度众生。所以是极快速地成就。

怀玉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也要以上品上生作为一生的目标。发愿应当往上发,不能往下发。往上发才会勇猛进取,愿力大、精进大,成就才大。志愿狭小,成就就很有限。

三已生净土大用四:初见佛得记;二蒙记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

这部分是对已生净土之后的祈愿。一是祈愿往生之后,见佛就得到成佛授记;二是祈愿得蒙授记之后,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三是祈愿成就功德后,立即化现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最后普皆回向。

初见佛得记

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

念这一句时要这样祈愿:我一生到净土莲花中时,莲花就开放;花一开放,就见到佛、见到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一见佛和菩萨,就闻到佛说妙法;一闻妙法,就当即证得无生法忍;一证得无生法忍,就在须臾间分身十方,承事诸佛,亲自得诸佛授记。也就是诸佛授我菩提记莂:当来在某国土成佛,名号如何,眷属如何等等。

【上言平日求生.临终得生.然岂徒得生而已乎。今言得生之后.亲蒙佛记.具足功德.广度众生.有如是等大用也。】

上面讲了平时常常发愿求往生,临终就能如愿往生。但这哪里只是往生净土而已呢?生净土的好处太大,这里更进一层说,得生净土之后,亲自得到诸佛授记,然后具足功德、广度众生等,有不可思议的大用。

原来在娑婆世界说得可怜,只有三种东西,一是全分的烦恼,二是无数的业障,三是无穷的生死!但是往生西方后,就现前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就是自性本具的无量功德,经佛愿力加持,就像莲花开敷那样,整个性德会显发,那就是大富贵呀!无量功德庄严!所以往生哪里只是生到一个地方!而是一往生就得到弥陀愿海所赐予的无量利益。

【凡生西方者.花开有迟速.见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后。今是举念即生.生已即花开.即见佛.即闻法.即得忍.即授记也。皆上上品事。】

生到西方的人,莲花开的有快有慢,见佛有早有晚,悟道有先有后(比如《观经》上讲,有一往生就花开见佛,有隔一昼夜花开见佛,有隔七天、四十九天,还有隔几个小劫,这是花开见佛有早晚。悟道也有先后,有直接证大果,有先闻四谛法证小果,再回小向大证大果。)。而这里是祈愿上上品成就,所以是:一举念,就到了净土;一生净土,莲花就开放;花一开,就见佛闻法;一闻法,就证无生法忍、蒙佛授记。中间不经阶级次第,都是上上品顿悟、顿证的事。一定要按这样来祈愿。

二蒙记具德

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这是进一层祈愿:得到诸佛授记之后,就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等一切功德。

【或疑.如是广大功德.累劫修习未必能得.云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

也许有人怀疑:这样广大的功德,恐怕累劫修习也未必能获得,怎么一生西方就都成就了呢?

【不知万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文殊般若称念佛为一行三昧.得此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辩才远过阿难百千万亿倍。余可知矣。】

“万法唯心”就是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等的一切功德法都是心性本具。因此证得一心之后,无有一法不得。《文殊般若经》里称念佛为“一行三昧”,“一行”就是念佛这一行。得了一行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辩才远远超过阿难百千万亿倍!其他神通、陀罗尼等各种功德也是如此。所以修净土这一法能圆成一切功德。

【三身者.法报化身也。】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

法身好比月亮,报身好比月光,化身好比月影。月亮的功德相、它起的作用都是依于月亮的本体而来,这个本体好比法身。月亮的光明好比报身。随着河水清澈的因缘,就在水中现出月影,这个月影好比是化身。所以三身不出一念心性的体、相、用。

【四智者.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智也。】

四智都是本性的智慧,不过为了好介绍说成四个,你要懂了都融归一心。

首先,大圆镜智是以比喻得名,就像一面大圆镜子。“大”指彻照法界,“镜”是能照的意思。在照见法界万相的同时,没有是此是彼的分别功用而自然遍照,这就是大圆镜智。这又是后三者——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所依。也就是,依于大圆镜智而说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三种智,这里面有照见法性的平等性智、照见法相的妙观察智、任运利生的成所作智。

“平等性”指轮涅本来平等的自性,从性体上看,它不偏在任何边上,不偏在轮回也不偏在涅槃,它周遍一切染净诸法,如果在性体上说是此是彼,那就偏在一端。但这是平等性,在性体上没有任何差别。了达平等性的智慧,就叫平等性智。同时从法相上看,万象森罗,林林总总,在一心智慧之中,遍照这一切,这叫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是现种种身语意,作种种利生的事业。这都是一心本具、天然本成的。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

眼是能见的意思。肉眼是欲界凡夫的眼睛,只能见障碍内见不到障碍外。譬如在屋子里,被墙壁障住,只能见屋子里的东西,见不到屋子外,这叫肉眼;天眼能见障外,就是能见到墙壁之外或者山那边的事,更广阔的能见到十方世界的粗细色法;慧眼是见真,就是见到一切法的真如法性或空性;法眼是见俗,就是见到世俗一切缘起事相;佛眼是彻见一切。

这五眼也唯一是心性本具的能见作用。

【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也。】

通是无碍的意思。天眼通普见十方一切粗细色法;天耳通普闻十方一切粗细音声;他心通普见一切众生心念;宿命通普见众生无量劫来的因缘、果报、事相等等;神足通无障碍遍入十方一切世界,一刹那间就遍游十方,供养诸佛利益众生;漏尽通无碍了知从轮回出离的方法,了知怎样修道获得解脱。

这六通也唯一是心性无障碍的作用。

【陀罗尼者.此云总持。】

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不是一种,而是无量百千。大致分为法、义、咒、忍四类。

“法陀罗尼”,就是对于一切佛的教法能记忆不忘。佛说的种种教法,都是名词句积聚而成的篇章,听完能一字不忘地记在心里,就叫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就是对于教法所诠的义理总持不忘。就是教法所诠的义理是什么,心里明记一点不忘,这叫义陀罗尼。“咒陀罗尼”,是指诸佛在光明之中化现的密语,也叫密咒、明咒、真言。“忍陀罗尼”,是指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实相之中无有动摇。这四种陀罗尼广展开来,就是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都是一念心性的妙力。

总而言之,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陀罗尼门乃至一切道果功德,都是唯心本具,无一法出于心性之外。因此在证得无生法忍之后,就自然会无余显发。因此应当按愿文作如理的作意。

三成德利生

成就了功德干什么?就是遍入十方世界利益众生。往生法门分入、出两步,先入净土,后出净土。为什么要入净土?因为虽然发了普度众生的愿,但目前功行不够,不具智慧、方便,没有无生忍力、神通变化等,所以度不了几个人。

《大乘庄严经论》上说,安住胜解行地的凡夫菩萨以四摄法摄受而成熟有情,除了少数成熟之外,绝大多数不能受益,因为还没有证得法性真如以及不能了知有情的意乐等。一到七地的菩萨以四摄法成熟有情,绝大多数能成熟。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四摄法摄受有情,一切都成熟,没有一个空过。所以,一心先求往生就是想在极乐世界成就无生法忍,然后再遍入十方普度众生,是为这个目的而求往生。

省庵大师注解里有这样两对问答。首先问:直接在此土化导众生有何不可,何必舍此土而去彼方,然后再回来?

回答:如果不舍此方秽土,就堕落有分,凭什么能化导众生?如果不去西方净土,连利益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利益到他人?就像穷人没有见帝王而得授官职,连自身的温饱都顾不过来,怎么能周济邻里和亲戚呢?因此,不愿度生则已,发愿度生就一定要求生西方;不生西方则已,一生西方就必须回入娑婆。

又问:刚想去又想回来,不是进退踌躇,志愿不决定吗?

回答:先求自利,所以发愿往生。后求利他,所以需要回入。虽然发心时是一次性发下往生和回入两种愿,但做起来有先后次序。如果不预先发起回入娑婆的愿,生到净土再要回入就难了,那时四恩三有怎么办呢?因此就知道:在没有获得往生之前,绝对没有再入胞胎的想法;而已经生到净土,绝对没有不回入的心。可见志愿是决定的,没有不决定。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这是整部愿文到达究竟处的祈愿。也就是祈愿:当我成就一切功德之后,就在不违安养净土的同时,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分身无数周遍在十方刹土,以不可思议的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使众生都远离垢染,得到自性清净心,共同往生西方,登入不退地。像这样的大愿,以世界无有穷尽、众生无有穷尽,众生的业及烦恼无有穷尽,我的愿力永无穷尽。

“不违安养”,就是法身不动。“回入娑婆”指化身应现。“分身无数,遍十方刹”,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以众生的善缘所感,自然在它心前化现身相,都是法身妙体任运起用。“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就是不必作意,任运变化。“种种方便”就是以布施饶益众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而成为闻法的法器;以爱语让众生对于菩提道生起信解;以利行把众生安置在菩提道的实修当中;以同事让众生坚持不断地行菩提道,而得解脱。总而言之,四摄法所包含的种种就是摄持众生的方便。这样使得众生不起烦恼业障,就叫“离染”。使得他的自性清净心得以显发,就叫“还得净心”。“咸令离染,还得净心”是现世利益;“同生西方,入不退地”是后世利益。

【然后者.古所谓既生西方.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也。】

“然后”两字就是古德所说:“生到西方证得无生法忍后,再来这个世界救度众生。”

我们现在说普度众生只是初步的发愿,实际上做不到。往生之后再来就真正能做到了,那时候智慧广大、神通无碍,有极大的能力普度众生。

【不违而入者.常居九品.常在十方.时时堪忍度众生.刻刻西方入正定也。】

“堪忍”是梵语“娑婆”的涵义。“不违而入”指常住净土,又常在十方。时时在娑婆度众生,又刻刻在西方入正定。总之就是安住法身不动的同时,在十方世界里应化,度脱众生。

【还得净心者.上言迷本净心.此言昔迷今悟.如久失方得.得其本有之净心.非新得也。】

“还得净心”:就像穷人衣服里本有宝珠,自己不晓得,到处去讨饭。后来人家说你讨饭干什么,你衣服里有宝珠!他知道自己本有如意宝,就得到了尊贵。所以,这不是凭打工几十年能赚来宝珠,那是赚不来的,连一套房子都打不出来。假使衣里没有宝珠,修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到!但这事是本具就好说了。所以这只是“还得净心”,而不是以前没有最新得到。

上面说迷失了自性清净心,就是一念不觉,不认识自己,反而往外面寻求,这样就轮回无穷了。

这里说:从前在迷中,今天终于醒悟!就像宝贝丢了很久,现在又回到手中,所以只是恢复自性清净心。

【愿无尽者.前来发起无上大心.故今成满无尽大愿也。】

上面发起无上大心,为普报四恩、普度三有誓成佛果而求生净土,因此在成就功德之后,就要圆满所发的无尽大愿。也就是从此之后永无休息地做普度众生的事。

四无尽句是描述愿力无尽。世界有穷尽,我的愿力才有穷尽,世界没有穷尽,我的愿力就没有穷尽。其它众生、业和烦恼也是如此!总之,这些都无有穷尽,因此我的愿力永无穷尽。

到这里你就明白,求生西方跟完成普贤行愿是一件事。比如真正按《普贤行愿品》能发广大行愿,那就不可思议。愿文明确讲到:临终时,身体的诸根都散坏,象马车乘、国城妻子、什么东西都跟不去,只有愿王摄持自心,一刹那顷就生到极乐世界,然后到极乐世界立即花开见佛、立即得蒙授记、立即圆满功德,这叫顿速成就的法门。它的原因不在别处,就是愿力极为广大。这篇愿文和《普贤行愿品》完全是一味。

四普皆回向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最后要这样回向功德:愿我这一天的修法,从顶礼阿弥陀佛开始一层一层的发愿,乃至于修持念佛等的功德,都布施给一切有情。总的报答一切有恩,包括父母、众生、国家、师长、三宝等等。而且这一份功德回向让一切众生享用。就好像自己赚了钱,全部布施给众生用一样。用在哪里?用在法界众生跟我一同圆满一切种智而成佛。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不要只回向自己;二是要回向自他成就佛果,不要回向成就人天福报和阿罗汉果。

【初始发心求生净土.本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故。今回向亦如是。】

初始发心求生净土的本愿是为了报答四恩、利益三有法界众生。现在修完了所得功德也按这样回向。最初的发心和最终的回向完全一致。

所以这篇《西方发愿文》很好!考虑得非常周到,义理很完备。一整套发愿把你现在如何发心、忏悔、修行、与佛相应,乃至到了临终怎么往生,往生之后又怎么成就,整个一套都设计好了。你遵照这样来发愿,又能由愿起行,由行而满愿,就会完成从凡夫地到往生净土成就圣果、普度众生的完整佛道。

末后盼望大家能把这张修持净业往生成佛的大愿蓝图铭刻心间,时时用它来引导自心,直趋果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学佛人就要念佛,念佛有念佛的方法,必须要会念佛。你在口头上念“阿弥陀佛”,不一定是会念佛。真正会念佛,达到了“一句佛号能代替一切”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大圆满的境界。净土法门境界非常高,按藏传佛教来说已经是开悟以后了。禅宗的境界和大圆满的境界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大圆满比较重视和强调基础。

    净土法门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加行达到那种境界。有出离心的基础,有菩提心的摄持,然后念佛,才能对治烦恼、习气;若是没有这些,只念“阿弥陀佛”,不一定能够对治烦恼、习气。若是对治不了烦恼、习气,那就不是念佛了,或者说只是在口头上念佛,心里没有念佛。

    我们修净土法,就是准备临终的时候往生。有人说:“临终的时候我就念一句佛号。”你到临终的时候能不能往生,还不好说,你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行。在临终关键的时候,若是你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心里只想世间的这些琐事,想不到阿弥陀佛,这样就错过机会了,就不能往生了。出离心就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若是对世间有贪恋的话,就会束缚你,你就无法逃脱轮回。

    所以到临终最关键的时候,你心里念的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若是你心里念的是世间的这些琐事,你就要六道轮回;若是你心里念的是阿弥陀佛,或者是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心里念阿弥陀佛很难啊!因为我们这些不好的习气,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还不是很深,到时候很难把握。所以我们先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恋,有出离心的基础,有菩提心的摄持。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要因缘具足才行。在显宗里讲,往生有四个因:第一是明观福田,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的功德;第二是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第三是发菩提心;第四是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发愿很重要,阿弥陀佛的愿和我们自己的愿若是能够相应,到时候我们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是不能相应,阿弥陀佛肯来接我们,但是我们不肯跟阿弥陀佛走,就往生不了。

    我们必须要念佛,而且要会念佛。现在对有些人来说,要明白更多的佛理肯定不容易,但是这些最基本的道理一定要懂。四外加行的内容,佛讲的无常、轮回、因果都是真理,你明白了这些真理以后,才是看破;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你真的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自然不分别、不执着了。看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看明白、看透:六道轮回就是这样,因果就是这样,无常就是这样。

    不管是无常,轮回,还是因果,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已。佛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佛没有讲别的。你明白了以后,心里就不会再去执着这些,因为你知道这些是无常的。若是你没有明白这些道理,总是那么分别、执着,即便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因为你内心里的正知正见不够,念佛就不管用。

    真正开悟、证悟以后,不是刻意地念,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其实就是一心不乱。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一切都是念佛:吃饭也是念佛,睡觉也是念佛,做工作也是念佛,做家务也是念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也是积福消业。没有什么不是念佛的,这才是真正的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是光要念一句“阿弥陀佛”。万事万物、所有的一切法都是阿弥陀佛的含义,都不离开阿弥陀佛。

    为什么处处强调加行,特别是强调四外加行?因为佛讲的所有的理念都是从轮回和因果的基础上建立的。若是你没有明白,没有深信这些道理,你不可能明白佛理。

    其实修加行和念佛一点儿都不冲突。无论是修念佛法门,修禅宗,还是修密宗,都要有加行的基础。为什么说是“共同四外加行”呢?因为这是显宗、密宗,大乘、小乘共同的修法,因为这是佛法最基本的理念。不要着急,着急也没有用,首先把加行修好,把基础打好。

    我们这些好的习气、善根都保存在阿赖耶识中,保存在相续当中。储存在这里的东西,是临终时可以带走的;那些亲朋好友、物质财富,都是身外的,无法存留在自己的相续和阿赖耶识当中,所以临终时带不走。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尽量储存能带走的东西,不要储存这些不能带走的东西。所以不要着急,从基础开始好好修,基础越牢,修行就越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