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前头讲菩萨沙弥。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修道的时候,作国王的时候,他有十六个儿子,前头长行这样说。他一出家,他十六个儿子都出家了,叫菩萨沙弥。他们请的不同,跟前头请的不同。前头是请的二乘声闻缘觉法,四谛因缘。这些沙弥菩萨他们请的,“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我们本身及随从我们的,也有信仰的,都想闻的是大乘法。就是十六王子身边的那些人,叫营从。“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我们不求二乘法,要像佛一样。“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他这十六个儿子,都是童子,童子就是没有结婚,就出家了;过去无量生就是行菩萨道,大通智胜佛知道。“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大乘的菩萨神通的事业,假种种因缘譬喻,说大乘法的时候,说六波罗蜜法,说神通法。“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这个就说方等、般若的时间。方等是大乘法,波罗蜜经是大乘法。“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最后才说法华经。法华经偈颂很多,启发菩萨无量偈颂,像恒河沙似那么多。佛受请了,说法华经。“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大通智胜如来说完法华经,进入禅室里静坐,入定。“一心一处坐”,坐了好长时间?“八万四千劫”,经过这么长时间。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知佛进去坐禅定。说完法,说法是智慧,智慧是从定出来的,还归于定。那这十六王子就代佛传法,说佛的无上慧。十六个法王子都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专演法华。“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这十六王子辅助如来宣扬法华经。“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十六个,一个一个他们所度的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这都是重颂。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后一代一代宣传法华经的,十六沙弥收了很多弟子。十六沙弥如是宣传,他的弟子也如是宣传。十六沙弥都具足佛道了,也成佛了。那就说十六个沙弥来源,这十六个沙弥就是一住佛的历史,包括释迦牟尼。那个时候的十六沙弥,“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释迦牟尼说的。“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一到说法华经的时候了,以佛的一乘教来教导他们,这就是授记的原因。“我在十六数”,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十六沙弥之中一位。“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那时我就给你们讲法华经,现在成熟了,给你们说真实的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闻大乘法要能领受,不要生恐怖感。“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怖畏的地点不但没有人,没有水草,畜生也没有。“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要想在这个险道走过去,形容我们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苦,这就是险道。要想度生老病死苦,这个道很长远,很难得走。“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导师不一定是佛,路上有善知识。“强识有智慧”,对于这个险难的路,他能度过,他有智慧。这个导师有这种智慧,能领你过渡险难。“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发大心度这些人。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这些人都疲倦得不得了,不想再往前走了,走不动了,累了。“而白导师言”,与领导他们的导师说,我们今已经疲顿了,疲顿到极点了,我们还是回去吧!这个险路不好通过。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都走到这了,为什么要退回去呢?在险难路你已经走了一半了,虽然没达到究竟,已经超越生死了,这就退回去太可惜了。导师就想给他们个方便吧!以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这是化城。“庄严诸舍宅”,光空城不行,还得有个房子,周匝还得有林园、渠流,还得有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二乘人已经达到无漏了,不再漏落三界,这些园林就是形容词,就是法林,九次第定,八解脱,七觉支,八正道。现在他虽然没达到法空,人我空就空了。这叫化城。“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佛说你们大家不要生退堕想。在前面有个大城,休息一下吧!走得太累了。“各可随所乐”,你喜欢什么,到城里休息时享受去。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高兴了。“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了了生死了。这化城就是二乘果位,了了生死了。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导师知息已”,大家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这一休息就恢复了。就把大众召集起,“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不能在化城就不往前走了,这个不是真实的。我见到你们都疲极了,怕你们退还,所以方便力权巧的化现这个城。现在离宝所不远了,离成佛就快了,了了一半了。“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这就是法华经的要义,达到都能成佛。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我现在作你们一切的导师。我成了佛时候。“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我看一些发心求道的、求究竟了生死的,了了一半就不想做了。因此才说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这样才给你们说的二乘涅槃。“言汝等苦灭”,你们现在苦灭了,所作已办了。在这所作已办就是化城。“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现在都做了不生不死了,断了分别的生死。但是这些不足,还更精进。“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说法华经。“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本无二。法本无二,因境而说的。只有一佛乘,没有个二乘,那个二乘是方便,止息的。“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你们得那个不是究竟涅槃。非灭者,就是非究竟涅槃。应该求佛智,应该成佛道。“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就是再发菩提心,再行菩萨道。“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你再发菩提心,再向前进,才能证佛的一切智,证到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具足一切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成了佛果了,那就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为了让你们止息一下,中间休息一下,这样给你们说的涅槃。这个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既知是息已”,你休息完了,够了,该往前进了。“引入于佛慧”,再引导你们进入佛慧。佛慧就是成佛道,具足佛的智慧。

化城品完了,以下是受记品。前头那授记是一部分一部分授记,这个授记专给五百弟子受记。这是第八品,受记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翻华言叫满慈子,他是迦毗罗卫人。在别的经上说,满慈子因为他的母亲,为母而得名。满慈是他妈妈,满慈子是他妈妈的孩子。印度翻译经文上这类话很多的。他是迦毗罗卫人,他的爸爸给净饭王当国师,他是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种族。婆罗门种族,类似我们中国的儒教。刹帝利就是王宗,国王家的。他家里人做过国王。满慈他是婆罗门种。他生下来相貌很好的,一小就聪明过人,印度的一切的陀罗尼等诸论他都能了解,有大智慧。长大了,到成年了,他对一切世间厌离,想求解脱。在释迦牟尼佛出家,他也受感动。他跟他的朋友,大概集合有三十人吧!于波梨婆遮迦,一个外道在雪山上修道,他也出家去跟外道修道。行苦行,精进,得了五通,得了四禅。佛教讲的四禅跟外道通的,所以四禅八定都一样的。但是佛教所说的出世禅定,那就跟外道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所有这些佛的大弟子,迦叶、须菩提、目犍连都学过外道。佛也跟外道六师学,佛认为他不精进,舍弃他了。他得了四禅八定、得了五通,最后遇着佛,又跟佛出家。他的辩才无碍,说法无碍。

他现在看见迦叶、须菩提、舍利弗都受了记了,他心里也很欢喜,也希求,得未曾有的意思。“得未曾有”,以前没听说过。富楼那也希求,希求什么?希求佛给他授记。“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为什么奇特呢?为什么希有呢?“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佛能够以法随顺世间不管他哪一个种性,都给他说法。以这种方便给一切众生说法,不分别,不论哪个种性众生。佛法的目的拔出众生处处的执着,让众生不执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我想把佛的功德说出来,说不完,说不到。虽然有语言,佛的功德我是说不尽的。这是赞叹佛的功德。先赞叹佛,完了又跟佛说,“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只有佛你才知道我们众生心所想向什么。因为富楼那他过去无量劫助佛宣化说法。说法,说佛法,就是支助佛的宣化。在释迦牟尼佛他也如是助佛宣化。他在先跟佛要求授记,不是明说的。佛,你知道我等深心本愿。我跟迦叶等都一样的,他们都受了记了,我的本愿也想求佛给我授记。没有说,言语很巧妙,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他这么一请,佛就给他说了。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佛就对着大众的法会当中说,“尔时佛告诸比丘”,你们等看到了没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否?他向我来这说,你们大家都看见了。“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我过去不是常跟你们大家说,在我弟子当中,富楼那是说法第一。我赞叹他种种的说法功德。这个种种功德指说法说的。“精勤护持助宣我法”,来协助我宣佛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这个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已经具足了解释佛之正法的智慧,在说法当中,大饶益一切同梵行者,就是同道者,修梵行的。佛先赞叹他说法第一,说法的功德。“自舍如来”,除了佛以外,没有能比上富楼那的言论之辩才。就是说法辩才无碍。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大家不要这样想,不要想他光是帮助我来宣扬佛法。他曾在过去,“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他帮助九十亿诸佛宣扬佛的正法。在这九十亿诸佛前,他也是说法第一。不只在释迦牟尼座前说法第一,在这九十亿诸佛佛所富楼那都是说法第一,助佛宣化。又于诸佛所说的空法,特别提出来空法,他演说的特别好。“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乐说无碍、词无碍、义无碍、第一谛无碍,四无碍辩,这是演说的辩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说法清净,说法以法销诸众生的疑惑,销诸众生一切修道的障碍。但是你必须得说法明了。一个法明了,一个对众生机的明了。佛法得对机,不对机,白说了。因为他具足四无碍辩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没有疑惑。说法就给众生解除疑惑的。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虽然他是罗汉,那个时候在诸佛跟前,他就具足了菩萨说法的力量了。随他的寿命;一辈一辈寿命不一样的,寿命不是能增能减的,随他应得的这一段好长时间,那就是他的寿命;他都尽寿命而说法。“常修梵行”,就是清净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不论在哪个佛的世界,大家都知道他是说法的阿罗汉。还是声闻,并没达到菩萨。“而富楼那,以斯方便”,但是他以说法的方便善巧力,饶益了无量百千众生。百千众生有好多呢?无量,无量个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化度的众生是无量数。阿僧祇,就是无数。“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什么叫令立呢?就是把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法幢能立起来。而且常作佛事,教化众生。佛要给他授记,先赞叹他一番。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这是说过去的、无量的。但是现在的七佛,这个七佛说法专指仁贤劫四佛、星宿劫三佛,星宿劫、仁贤劫这七佛。“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七佛是过去三佛、现在四佛,就在这个仁贤劫以后,整个的贤劫当中,在这个诸佛说法时候,他都是说法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都是在诸佛身边助佛扬化,教化一切众生。这个也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主,这是究竟。“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了。这是给他授记了。这个授记的时间很长,要过了无量阿僧祇劫。不是一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还是在这娑婆世界,他成佛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号呢?号曰法明如来。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其佛”,就是法明如来。“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他的佛土大了,恒河沙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为他一个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佛土庄严。没有山陵、溪涧、沟壑,都是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天宫殿都在虚空当中。“人天交接”,人间跟天上两得相见。咱们现在人天不交接,在人见不到天,天能见到人。富楼那成佛的时候,人天交接。人跟天就是来往的意思。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那个时候佛土没有恶道。不但没有恶道,也没有女人。像咱们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没有恶道。一切众生都是化生的,没有胎生。没有女人,就没有胎生了。他是化生的人,没有淫欲。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富楼那他成佛他的国家,生到他国家的众生皆是清净的。他的国家众生只有两种食。咱们是吃饭,咱们是分段食,吃五谷杂粮。他不是,他以法喜为食,闻法,说法。再一个,禅悦为食,坐禅定。饮食,资具身体。若不吃东西,人怎成长?怎能生存?但是那个国土不是咱们人间的分段食,也不是五谷杂粮,法喜,一个闻法,一个修禅定。咱们一天吃两段,这是分段食,一段一段的。饿了,吃下粮食消化完了,再吃。这是段食,一段一段的。

第二种,触食。触是接触的意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它都要吃东西,接触的食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这叫触食。

第三种,思食。思,就是意思的思。六识思念可爱的境,可爱就是喜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它思想它可喜欢的境界相。希望的意思。这样对他六根才有利益。像人饥渴了,到饮食处喝水吃饭,你身才得不死。思食是念到。

第四种,识食。这个是指执持为相,执着持之不舍,执着为相。专指第八识说的,阿赖耶识。前三识所有的识,支柱你第八识此识的增长增盛,执持你一切根。就是执着那个执,所以叫识食。第八阿赖耶识吃的饮食,就是藏识。含藏的藏。思惟,八识的思惟就是它的饮食。这个大家可以这样想,当你想个问题想得很深,把饮食都忘了,那就是识食,以识为食。这是人世间的环境,这四种食。

第五种,禅悦食。专指修行人,入了禅定不吃饮食了。人家说打禅七,打禅七不是捱饿,要搞清楚。打禅七,人有功夫了,他以七天、十七天、一百天,乃至一劫两劫,他在禅定
当中,他就不吃饮食了,那叫禅悦食。

第六种,法喜食。法喜是闻法欢喜,得了法的滋味,就是法味,法增益慧命,这也是食。闻法等于吃饭,资持的饮食。

第七种,愿食。发愿的愿,愿力。修行人都要发愿,像四弘誓愿那佛教我们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以愿为食。发愿,就想那个愿力,我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消灾免难,以愿为食。

第八种,念食。护念的念,忆念的念。修行的人靠忆持来支持他的三业,这是念食。为什么说念念不要断?念佛,以念佛为食。这是心定的意思,纯心定了,护念不忘。

第九种,解脱食。解脱食,自在了。修行人修出世的圣道,断除烦恼;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烦恼断了,不受生死的逼迫了,善根就增长了。这叫解脱食,以解脱为饮食,出世间的饮食。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这段经文承上头说,佛讲这个菩萨声闻众的法会当中甚多,这正述的经文,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的种种光明,这是形容词,形容成佛的时候佛国土有无量亿那由他诸菩萨众,这是总说。这些菩萨都证得了神通,无碍辩才,善能教化众生。其国土的声闻众算数数量不能得知,所不能知。但是这些都是具足了六通、三明、八解脱,这指二乘人说的。前头是菩萨大众,具足六通、三明是声闻众。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佛给这些阿罗汉授记的时候,这是专指着富楼那说的,富楼那尊者他成佛之后给他授记,他这个国土有这么多菩萨众,有这么多声闻众。这个时候是什么劫呢?是宝明劫。国名善净。他成佛了之后,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世甚久。等他灭度之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佛是授记说富楼那尊者将来成佛他的国土有这些,但是时间很长。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种种化现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佛赞叹他那个国土,当来他成佛的时候,他那国土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度。生到那个佛国土去了,当然都能得度。那些声闻菩萨众都能够善学,学什么?学方便法,以方便法化度众生不可思议。但是知道一切众生他喜欢小乘法,大乘法得不到教授,所以知道大众欣乐小乘法。畏就是恐怖,对于大乘法生恐怖心,没有大智慧。“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那些菩萨大众为了化度众生,示现作声闻缘觉。后来佛还要给阿难、罗睺罗给他们授记的时候,他们都是示现的,不是小乘人,为了这些众生不欲乐大乘而示现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他们都是菩萨。那时候众生怕,怕什么?学菩萨道长远,发大心利益众生很困难。示现小乘,都不是真实的。

因为大众有怀疑,怀疑什么呢?平常他对于大乘法菩萨道也没行,怎么一下子佛都给他们授记了,就这个原因。所以“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本来是大菩萨,他以方便善巧示现的声闻道、缘觉道。因为化度众生很难,你得善巧方便。所以以无数的方便法,随众生的爱乐给他们说法,喜欢什么说什么,随他的机。这样的能度脱无量众,渐当令作佛,皆能成就了。“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就是示现小乘,给小乘人喻含着让他们精进修行,不要退大乘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现在佛都给声闻弟子授记,那些菩萨就怀疑,这些人连大法不但没闻到,他也不信,为什么都给他们授了记了呢?佛说明这么个问题。说他们外现的是声闻,他内心秘密所行的可是菩萨行。

“少欲厌生死”,示现的小乘法不贪五欲了,厌离生死,这不是真实的。真实是什么样呢?真实他在自净佛土,都在庄严自己的清净佛国土。大众看他,“示众有三毒”,好像三毒贪瞋痴还没断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不止示现有三毒,还又示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我这些弟子现在给他们授记的原因,给他们显真实的,他们都是示现的声闻;乃至度外道的时候,示现是凡夫;以此方便来度众生。

阿难尊者跟着佛无量劫,跟佛同时发愿的,在空王佛前就发愿,一直跟佛在跟前。就是人家都证了阿罗汉果了,阿难示现还是凡夫,一直在佛前示现是凡夫,其实他久已行菩萨道了。这个给阿难授记的时候会说的。“若我具足说”,佛说要是我把他们每个人的具足事情说。“种种化现事”,他们种种的示现,不是真实的化现事。若说太多了,“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这个是专指富楼那说的,富楼那无量劫助佛宣法都说的是深法,大乘法。现在示现是小乘。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说到这,佛就举富楼那名字,“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在往昔千万亿佛所。“勤修所行道”,都是行的大菩萨道,都是宣扬佛的正法。“宣护诸佛法”,说法就是护法的意思。说法即是护法,什么意思呢?佛法无人说渐渐就断了。就咱们现在很多法都断了,你打开大藏经你看一看,如果你阅阅藏就知道。例如说三论宗现在没人讲,法相宗现在也没人讲,乃至于天台四教没人讲,就是没人弘扬了。没人弘扬了,法不断灭吗?因此赞叹富楼那勤修所行道,都是佛道。宣扬护持佛的诸佛法,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无量诸佛法都在护持。他是求无上慧的,求佛慧的。所以在一切诸佛所前,有时候示现居士,有时候示现是声闻,有时候示现菩萨,他是多闻有智慧的人在行菩萨道。所说的法都是
无畏法,就是佛法,能令一切众生欢喜。说法利益众生,他没有疲倦的时候。“而以助佛事”,助佛度化众生。“已度大神通”,就是他成就了大神通。度是度过的意思,圆满了,成就了。具足四无碍智。他能了解众生的根,遇到利根,那就说大乘法、说了义法;遇到钝根,就说了生死法、说二乘法。但是以佛的清净法为主,“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他所度的众生比千亿还多,都令他们住上大乘法。“而自净佛土”,这是富楼那的本。在释迦牟尼佛前示现声闻就是权巧方便,本已经是大菩萨,宣扬诸佛法。“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富楼那尊者在未来世还要供养无量无数佛。也是助宣正法,这个宣正法是指法华经说的,宣扬究竟法。同时庄严他自己的佛国土,自净佛国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
富楼那成佛就是法明如来。“其国名善净”,教化那国土叫善净国土。那国土都是七宝所成的,劫名为宝明。佛号叫法明,国土叫善净,那个时劫叫宝明。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所教化的他那国土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度过一切众生苦难,成就大神通。度大神通,就是得到了、成就了。“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证得三明八解脱的声闻很多。“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他那个度生的国土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爱。“纯一变化生”,就是那个国土没有女人,全是变化生的。莲华生都是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没有饮食了,不吃世间烟火食。闻法就是食,修禅定就是食,法喜禅悦,没有其他的饮食想法。“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那个世界没有女人,都是化生人。“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富楼那成佛了,功德已经成满了,大菩萨道圆满了。“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那个国土没凡夫了,都是贤圣众。“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佛说关于富楼那成佛以后的事,我现在是略略说一下子,其实的还很广很多。这是佛给富楼那尊者授记。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跟富楼那同时的,就是佛的常随众千二百阿罗汉,都是得到解脱了,心得到自在了;这个自在是断了见思烦恼的自在。这千二百人也心里作是想,听到佛给富楼那授记,“我等欢喜”,心里非常的愉快,“得未曾有”。过去把他当成阿罗汉,我们小乘人不能成就佛果,现在听佛给富楼那授记了,他们生大欢喜。若世尊要给我们都授记多好!“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给我们每个人都授记,那是大家都快乐,这个含义。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知此等”,佛知这千二百人他心里想什么,佛以他心通而知道的,知道他们心里头所思念的。佛就告摩诃迦叶,就是大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给这千二百人也授记,“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我给这千二百人都授记,一个一个的次第授。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此众中,我的大弟子憍陈如比丘。这是五比丘,跟佛一起出家,跟佛一起去学道,雪山六年苦行,他们都在身边。佛受牧女牧牛献给牛奶,献给乳酪,佛就受了。憍陈如他们一看佛退道心了,不行苦行了,他们就不跟佛了。这是一种说。其实是佛自己入菩提场,憍陈如五比丘他们这是示现的,离开佛到鹿野园再修苦行去了。那个时候在印度都以修苦行,要想成道必须得修苦行,不修苦行成不了道。苦行就是在饮食起居生活跟一般人都不一样的,专门找苦头吃,因此而离开佛的。现在他们五个也是示现的,都不是真实的。佛单举憍陈如为首,说憍陈如将来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以二乘教义说,憍陈如是最初开始悟道的,佛的第一个大弟子,在须菩提、舍利弗他们之前。他在佛的弟子当中是第一位,比丘当中第一比丘。现在佛也给他们授记了,给千二百五十人授记。这是以憍陈如为首。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少/兔〕楼陀。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还有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我在学戒律的时候,我对迦留陀夷印象最深了。为什么?他专破戒,好多戒律都由迦留陀夷而订的。迦留陀夷翻黑光,黑光尊者,他一犯戒脸上就放光了,佛说他犯了戒了,就问他,他就坦白他做什么什么,佛就制戒。他就犯,佛就制。传记讲迦留陀夷尊者他死的时候有六十亿财产,国王都想分一份,要参加分他的财产。这说喻了,所有东西都说喻了。现在我看你们经常带个大包包到后面说喻去了。还有优陀夷、阿〔少/兔〕楼陀、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千二百受佛。这五百阿罗汉也授记,都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百阿罗汉同一个名字,成佛的时候都叫普明。单表五百罗汉,实际上就是那千二百人常随众。咱们一般佛在哪儿讲经都是千二百人众,这个地方单提五百人,先授记,没一个一个授了,这是总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就是授记这段话,授记就给他们说将来能成佛,成佛都叫普明,名号同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这个无上道专指讲法华经的。“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成了佛之后要住世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六万劫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那就十二万劫,加一倍,法住世。“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今天没来,我也给他们授记了,迦叶尊者你替我告诉他们就行了。这五百你都知道了,还有其他的其余的声闻大众,他们也都得成佛,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五百就是一千二百人,这是举他们的。因为那时没在此会的,请迦叶代说的,那就是其余的。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过去我们这样想,成了阿罗汉果就究竟灭度了。今天得佛授记才知道那不是的,那不是真得的。“今乃知之”,现在才明白,过去没有智慧。现在我们得到了,我等应得的如来智慧。以前以小智小慧就满足了。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这些罗汉向佛表白说,世尊,譬如有人到了亲友家,亲友就招待吃得喝醉了,“醉酒而卧”,这是形容词,这些罗汉向佛表示他们的心情。“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因为他亲戚有事情得走,他亲戚就把个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因为他喝醉了,就拴他衣服内衣里头去。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喝醉的人睡觉,他不知道他亲友给他拴了一颗无价宝珠。等他酒醒了,起已游行,到了别的国,为了穿衣服、吃饭得劳动,得给人打工,勤力求索,经过很多艰难,得的很少,能吃饱了就满足了,便以为足。形容我们以前在佛得到佛的加持,就像喝醉酒时一样;佛走了,给我们衣服都拴个明珠,就是示现我们将来能够成就。衣里明珠,就是无价宝珠的意思,等于我们的佛道。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说你怎么这么愚蠢,为了衣食受这些苦难。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我以前往昔的时候,欲给你们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某月某日,我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内衣里头去了。现在可能还在,而汝不知。这些无谓的勤苦忧恼以求自活,很愚痴,甚为痴也。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现在你可以把你的宝珠卖了,财富就有了,不必到处去打工受困难去了。五百比丘得了佛授记之后,说了这么段比喻。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佛亦如是”,佛在度我们的时候、教化我们的时候、行菩萨道的时候,都令我们发一切智心。但是我们都忘记了,不知不觉。现在成就阿罗汉得到灭度了,感觉着就解脱了,这叫得少为足。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
现在一切智愿;最初发菩提心,行菩萨愿还在,并没失掉;就是佛给他拴的衣里明珠,宝珠就是心,等于授记的意思。“今者世尊觉悟我等”,现在世尊又来开示悟入我们的佛之知见,我们都觉悟了。所以佛就给我们授记了,“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你们以前得到的那个不是究竟的灭度。

【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现在令我们种到佛的善根,种了方便善巧示现的涅槃相,现在是真正的谓实得灭度。这些话都是佛授记之后,这五百比丘向佛表白。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我今乃知实是菩萨”,现在我们才知道我们实在是菩萨行。就是二乘法不是究竟法,现在我们要行菩萨行,得佛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闻到佛给我们授记了,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听到佛给我们说了,我们将来能成佛,就是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向佛忏悔过去很多的错误。

【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我们在无量的法宝之中仅得一点点,认为已经成就了。我们是没有智慧,是愚痴,得少为足。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着内衣里。默与而舍去。时卧不觉知。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自己有一个清净圆满的本体,就是我们的性体,自己不知道。佛给他授记就因为这个自己具足的,再假修为就成就了。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成佛的种子。但是自己以前不知道,得了个少分为足。“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证了一个二乘果,认为就跟佛无别了,不再求上进了。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授决。身心遍欢喜。】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现在佛告诉我们过去不是真实的,要想成就佛的无上慧再进修。现在给我们授记了,“尔乃为真灭”。“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授决,身心遍欢喜”。但是授记不等于成佛,只说你能成佛,还得经过多少亿亿劫,还得修。不过给他授记了,他修得有劲。这回才真正发大心了,知道自己成佛有分。佛也都给我们授记了,等一会儿下文就念到了,凡是诵法华经的佛都给授记了,什么原因?你能够受法华经、闻法华经,这个善根一定能成佛。不是你现在就成了,你还得去修。你修的信心足了,行菩萨道的行的愿力切了,愿深行大;愿力深了,修行的力量就大了,这种含义。并不是授了记马上就成佛了,不是这个意思,还得搁无量亿劫呢!那个时间干什么?行菩萨道去了。就是这含义。不光是这千二百人授记,还有学无学人。学无学人就指着阿难、罗睺罗,他是有学位,他还没成道,没证得阿罗汉果,也给他们授记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看佛给这千二百人,就是大家都在一起的,人家都授记了,他们也这样想,“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佛要给我们也授记了,那我们可快乐了。授记等于一个证明,证明你们将来都能成佛。我们读法华经得到授记,当你学华严经得授记没有?你念金刚经得授记没有?金刚经怎说的?念阿弥陀经生极乐世界得授记没有?法法皆如是,一切法都如是。这阿难跟罗睺罗都是在佛的身边的,一个是佛的弟弟,一个是佛的儿子,他们想给他们都授记了,如果给我们也授记,那多好!生大欢喜。所以他们也要求了。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俱是指他们两个同时说。“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你光给他们授,没给我们说,也应该有我们的分。我们是一心归于如来的,“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他们所得到的见到的这个知识我们都有,“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阿难自己说我一直在身边护持经藏,罗睺罗是佛的儿子,你给他们都授记了,怎么把你的弟弟跟你的儿子忘了?你不说,我们自己要求,希望佛满我们的愿,就是这个含义。这授记品没什么讲的,就知道佛给他们,你也成佛、你也成佛、你也成佛,大家都成佛。成佛是未来,不是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佛,得发愿,得修。你不发愿,不修,授个记就成了?那时间可长了。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尔时学无学”,学是没证得二乘果位,还在有学位;到了二乘成了阿罗汉了,那是无学位。他们俩这一带动,那就有二千人,有学的、无学的佛的弟子有二千人。这是一千二百人之外,又有二千人。他们俩这一代表,这二千人都从座起,偏袒右肩,都到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做什么?想授记成佛。“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这个名词山海慧说他智慧像大海一样、像山一样的一切无障碍,从名字上大概就可以解释了。十号具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佛都具足这么十种德号。你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大家想想这数字吧!六十二亿。这个时间没说,这个时间可长了,你还得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还要护持法藏,然后才能成佛。在这个中间到成佛,你教化了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教化这么多菩萨,令他们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成佛的时候,你那国土名常立胜幡。国土非常清净,琉璃为地。那个时候叫什么名字呢?妙音遍满。成了佛之后,你活好多年?佛的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算数计算不能得知,就是成的很长很长时间。正法住世还比你那寿命加一倍,像法住世又比正法加一倍。佛就跟阿难讲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事,“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阿难成佛的那个时候,有那么多的十方国土恒河沙,无量千万亿恒河沙,那么多诸佛赞叹他,称扬他的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今僧中说”,我今在大众僧来说明。“阿难持法者”,阿难是护持正法眼藏的,是受持佛法的。他“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这没说数字,他供养诸佛;供养诸佛圆满了之后,他也成正觉,也成佛了。“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的名号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阿难成佛的佛号。他那国土是清净的,叫什么国土呢?胜幡。教化一切菩萨其数如恒沙,就像恒河沙那么多。“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佛住世的寿命是根据众生的缘说的,有缘佛就不会入灭,没缘了佛就入灭了,这指是化身,化缘尽了,佛就入灭。缘殊胜,缘多,所以寿命也就无量了。化缘无量,寿命也就无量了。佛的寿命尽了,他的正法比寿命还加一倍,像法还要加一倍,复倍。都拿恒河沙来形容,“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一切佛法都是依着前生所种的因缘,今生而来成佛道的因缘。必须都有因,因必须得有缘,因缘和合了而建立一切佛法。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佛给阿难授记,给这千二百人授记,这时候会中,在佛说法华经法会当中,有发菩提心的,新发菩提心的菩萨八千人。这八千人他们怎么想法?他们有意见了,“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那些大菩萨佛都没给他们授记,什么因缘给这些有学的声闻,也给他们授了记了?发生问题了,这些大菩萨心里头有点不太平静了。这些小乘的,还是有学位的,佛都给他们授记了;像我们这些菩萨,佛都没给我们授记?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他一念,佛就知道了。佛告诉他说,“诸善男子”,你们这些发意的善男子,你知道不知道我跟阿难的因缘。这讲因缘。不是现在,他是示现的,你别把他看成当侍者,到现在还是有学位,阿罗汉还没证到。我以前看到迦叶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佛涅槃之后,迦叶尊者召集五百大罗汉结集经都是老道友,证阿罗汉果很久的;新罗汉都没召集。这时候阿难还证到四果阿罗汉,迦叶尊者说:你没证果,你跑进来干什么?你出去。阿难尊者就不平了,说佛刚入涅槃你就排斥我了。两人就争吵一下子。但是不行,迦叶尊者有权,他就出去了。出去,他在外头,一会儿他又喊:我证果了。我心里就想这么快啊?刚出去,人家结集还没开始,你就证果了。迦叶尊者说:你证果了,自己进来吧!何必打开窟门?阿难尊者以神通力就进去了。我就想这都是示现,就跟咱们尘间演戏法似的,诸佛菩萨度众生就是像演戏一样的。你看,有很多事,一言之下。那时候阿罗汉也分窟内窟外,窟内是迦叶尊者,那都是老证果阿罗汉,都是老道友了,跟佛都是身边多少年的;新的阿罗汉不让他们进去,他们也发烦恼了,说不给我们进去,我们就不进去,你在窟内结,我们在窟外结。佛一涅槃时候,戒律就分成窟内窟外了,结集不同,所取的也不同。由此联想,联想什么?佛法因缘生,都是因缘而起的,这才显实。法华经是开权显实,大家从这个道理就知道实了。

这些菩萨心里这一念,佛就跟他们说了,你们不要胡思乱想,我跟你们说,我跟阿难关系不同。说关系!什么关系?我跟阿难同于空王佛所,一同发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阿难不是简单的,超过大菩萨。佛成道,他也成道了,这是自然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喜欢多闻。因为多闻的时候,耽误他成道的时间了。从这个地方法华经上授记说,你就知道在楞严经上所说的阿难遭摩登伽女难,那全是示现的,不是真实的,从法华经授记的时候就该知道了。我跟阿难在空王佛所,同时发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因为喜爱多闻,我常精进修道,所以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我这个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是阿难护持我法。阿难他护持佛先成道,他一直做护持、做侍者。不但现在,将来他也护持一切诸佛法藏。不止我的法藏,一切诸佛的法藏阿难都在护持。结集经典都是阿难说,大家证明听他说的对不对,就是这个含义,懂得了吧?所以我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虽然没证得,但一直护持我的佛法,我生生世世佛法的弘扬就是阿难尊者的。他亦护持一切诸佛法藏,以后一切诸佛的法藏都是阿难护持。“教化成就诸菩萨众”,他的愿力就如是,这他的本愿,“其本愿如是”。你们大家看见他授记起了异念,那是不对的,阿难尊者不是一般的菩萨。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但是阿难于佛前自闻授记,和他的国土庄严,所愿具足,他的希望都达到了,“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同时他也回忆,“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都是他护持的。通达,没有障碍。佛今一给他授记,他这一回忆,他就达到认识他本来所发的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你没给我授记,我没回忆过去,也回忆不到;佛这一给他授记,他悟佛知见、示佛知见、证佛知见了。“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这一回忆过去无量无量劫的所有诸佛的佛法,就像今天听到一样。“我今无复疑”,我再没有怀疑的心。“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我给你做侍者是我的方便道。方便为侍者,示现做侍者,以佛法的方便道来做侍者,护持诸佛法。结束阿难的授记,到罗睺罗的了。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罗睺罗给一切诸佛作长子,不是给释迦牟尼佛一佛作长子。供养十世界微尘,把十个世界都抹成微尘,他要给这些诸佛作长子,不是只给释迦牟尼佛作长子,在那么多的佛前都给佛作长子,“犹如今也”,就像现在今生给佛作长子一样的。“是蹈七宝华佛”,将来他成佛叫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跟阿难尊者一样。还是给一切诸佛作长子。给佛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就成正觉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在俗家为佛子,为佛的长子;在佛家,入了法家,受法为法王子。我成佛道了,他就是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他不只给我作长子,给无量亿佛都做佛的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在经卷上没有说罗睺罗修行,佛就经常赞叹他说罗睺罗密行。一般人看他经常睡觉,什么事都没干。大家对他就有说法,说他是不是因为是佛的儿子,什么都不干,简直不守常住规矩。佛说罗睺罗密行,他是修的密行,你们不了解。佛不会支持一个懈怠的,不会因为他是他的儿子就这样子。实际上罗睺罗是行密行的,你看他睡觉,他在修行呢!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唯我能知之”,佛说罗睺罗所修行的方法就我能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罗睺罗密行的功德是不可说不可说。“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不。唯然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这给阿难、罗睺罗授完记了,佛又观察还有二千人都要等着授记,也有没证得阿罗汉的,也有证得阿罗汉的,但是他心意柔软,就是具足菩提心。柔软,就是一切障碍、一切烦恼都能够降伏了。“寂然清净”,都像入了三昧一样,“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不”,佛对阿难说你看见这二千人没有?有些有学位,有些无学位。佛问阿难,阿难就答覆了,“唯然”,是的,世尊,我已经看见了,“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把五十世界的佛世界抹成微尘,一微尘一如来,他们要供养这么多佛,恭敬尊重,护持诸佛的法藏。“末后同时”,这二千人同时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他的道业成就的时候,“于十方国,各得成佛”。二千人一一说不完了,佛就没说。总说的。“皆同一号”,二千人同一佛号,“名曰宝相如来”。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成佛住世,住世的佛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二千人同是一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悉皆与授记。未来当成佛。所供养诸佛。如上说尘数。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俱时坐道场。以证无上慧。皆名为宝相。国土及弟子。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咸以诸神通。度十方众生。名闻普周遍。渐入于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现在就是做我的弟子,在我面前。“悉皆与授记”,我都给他们授记。他们都是未来诸佛,“未来当成佛”。但是得经过供养诸佛,修菩萨道。供养多少呢?五十世界微尘数,这时间很长了。“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俱时坐道场”,同时坐道场,都是以一个名号。国土、弟子,正法、像法,一点差异都没有,同是一样。“咸以诸神通,度十方众生,名闻普周遍,渐入于涅槃”,渐渐就入涅槃了。正法、像法,末法没说了。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现在我们听到佛也给我们授记的音声,“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就像甘露灌顶一样的。

授记品完了,以下是法师品。这个法师品是以普遍的说的,有两种。一种说能持法华经的人,你一天念法华经、受持法华经,这叫法师。不是讲说,是你能读诵法华经的人。第二种,赞叹能持法华经的人,而且通晓法华经的轨道,演说法华经。一个是能够有福德智慧受持法华经,一个是说他能够宣说演说法华经。佛说能够受佛教导的,依教而行,受持法华经,就说明他的功行,修行的功力很深了,不是一生二生,无量生才能遇到法华经。遇到法华经能够受持、能够读诵不舍,说他福德深重,有福有德。

还有两种,佛在世的时候的弟子,佛在世的时候是指说法华经之后的弟子。佛没说法华经之前的,四十年前那些个弟子,他们没听到法华经,因缘没成熟,佛没说法华经。这是佛说法四十年之后说法华经,那些弟子一听闻法华经就受持。佛灭之后,佛入了涅槃之后,受持法华经的弟子。我们是在佛的末法之后的弟子,能够受持法华经的就说更难了。为什么?愈是末法,业障深重。业障深重,还能遇到法华经大乘经典吗?当我们遇着的,现在受持的,听解说的,不见得怎么看得重。但是依佛的教导,这是难中之难。在末法你能遇到法华经,能够受持读诵很不容易。这也是佛给我们授记了。

但是你得遇到法华经,得有缘。无缘,在跟前你也遇不到。信吗?我们对面那修工的,他知道什么叫法华经啊?咱们在这屋里讲,他有这个因缘吗?他没这个因缘。很多佛弟子出家很多年,连法华经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还有一种外道,他闻到法华经名字了,他把法华经当成外道经典。法华经在哪儿?都在身上,就是这个部分、那个部分,讲法华经就是这授记了、那授记了,都是他身上的。胡说的多得很,这是谤法的。谤也好,他能听到一个法华经的名字就好。如果你简择一下,现在已经达到六十五亿人口,听到法华经的名字能有好多?能有十分之一吗?百分之一吗?因此大家闻到法华经的名字,咱们不说它的义理了,不说讲解了,你能听到法华经的名字是难中之难。这个善根应当欢喜。就像那二千人有学无学,怎么会想到佛给他授记?授记是授记了,时间可长了。但是像我说那个,佛没给他授记,没闻法华经,但是他本身具足的佛性,人性,乃至畜生时候,也没失掉佛性,只要修都能够得到,就是这个含义。今天就讲到这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品是法师品,法师有多少种,以法为师。所有我们在座的都是以佛法为师,都叫法师。佛所教授我们的方法,我们就把佛的法当为师父,这就叫法师。而受持读诵,乃至于念一部地藏经,或者念华严三品,受持读诵也叫法师,就是读诵法师。与人说,讲解的法师,给人家说法,这也是法师。这一品就是专说法华经的,以妙法莲华经为师。自己以法华经为师,而向别人宣扬法华经,就是说者,讲者。

佛就跟药王菩萨说,乃至与会的八万大士,佛说“药王,汝见是大众中”,你看到这些大众没有?汝见着这些大众中吗?就是佛在这次法会当中,所有参加这个法华法会的,诸天龙王八部鬼神,也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有的是求声闻乘的,求声闻乘的就是二乘人;有的是求辟支佛乘的;这里头也有求佛道的,就是求成佛的。“如是等类”,就是法会当中种种的这些类别,他们都听见佛所演畅妙法莲华经。这里有来得早的,法会一开始就来了;有来得晚的。不论来得早晚,能够听到法华经一偈一句,听一句都好。“一念随喜”,就是很少很少,一念;不是听一座,听一念。乃至赞叹法华经。闻到法华经这个名词,听到法华经这个名,赞叹随喜。随喜,就是领受的意思。我当得给他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我皆与授记。这就是普遍授记。闻到法华经一句,或是一念极少数的,也一定能成菩提。这是远因了。只种了一个远因,但是这一念善,这个远因都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咱们普通经论上面讲,若人入于塔庙中,单合掌,小低头,皆共成佛道,就是这个含义。凡是与法华经能沾到一点点缘的,佛都给他授记。但是这个时间可长了。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因此佛告药王菩萨,又如来灭度之后。现在佛在世,在法华会上说的这个话。假使我涅槃之后,在末法当中,或正法当中,若是有人闻妙法莲华经,听到这个经一偈一句。一偈里有四句。一句就是一句话。“一念随喜”,生了欢喜心,起个随念的,佛也给他授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说他将来一定能成佛。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
“若复有人”,这是一类一类的。“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受持妙法莲华经、读诵妙法莲华经、解说妙法莲华经,书写就是把妙法莲华经写完了去宣扬。那个印刷功德就更多了,印刷功德就大了。现在不要手写,印刷就好的。乃至用电脑打都算上。乃至一句话、一卷经。但是得生尊重心、恭敬心,对这一句的法华经的话,或者全部的经,把它看成如佛在一样的。应当对它供养,或者供养华、供养香,一切供养具,末香、涂香、烧香、幢幡、宝盖、衣服、伎乐。什么供养都没有,合个掌,合掌恭敬。没有物质,就合个掌恭恭敬敬的对这个经,指说的法华经,对妙法莲华经恭敬。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乃至合掌对法华经恭敬,没有其他的供养。佛说就这么一念恭敬心,都在过去已曾供养十万亿佛。没有这个因缘,遇不到法华经,就这么个含义。在诸佛所成就这个愿力,怜愍哀愍众生,以后到末世时候生在人间,又生了作人了。

“药王”,佛又跟药王菩萨说,药王,若是有人问的话,“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种到什么样善根的人,在以后的末世当中能够闻到法,这是哪一类众生未来能够成佛?佛跟药王菩萨说,假使有人问哪一类众生种的善根将来能够成佛?你就应该答覆他,“应示”,就是答覆这个人,跟他说,显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佛就跟药王菩萨说,如果在末世当中有人问说哪一类人在未来世能够作佛?你就应当答覆他,若人于此法华经闻见一偈一句,听人解说,或者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过法华经,或一香一华,或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这是供养具,不论以什么物质供品供养法华经。乃至于一切供养具没有,合掌恭敬,只是说对待法华经。这个人一切世间都应把他当成佛看待,供养佛,他将来一定能成佛。

“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就是你于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念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就是大菩萨。你种这个根是大菩萨,因为将来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佛在法华会上,给一切只是与法华经沾点边的,多少有一点善根的,都能成佛。这是佛给一切众生,只要是受持法华经、闻见法华经、听见法华经,都能成佛。就是法华经的功德,它的慧力福德有这么深这么广,你只要与法华经沾边,因非常深。因深就是善根深厚。这个在法华经种的根善根深厚。你跟法华经沾一点点的一念善心,一念就能善心,这个因未来的果报,酬答这个因的就是成佛。这是佛给一切沾到法华经一点边的,都给他们授记。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假使若有人受持恭敬礼拜,那功德就更大了,一定能成佛。“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就是现在咱们这个世代吧?五浊恶世。这个世界,这个时间,危难重重,善根鲜少,福德业都很少。在这个时间还能够说法华经,“广演此经”,就说法华经。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后,能够为一个人说法华经,给他说,只说一句。去为一个人说法华经,乃至说得很少,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这个人是如来派去的,使他如是说。“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就是他说这么一句话法华经的含义,只要给人念个法华经的名字。但是这个法师不是很大智慧的,只念个名字。我们每位都做得到,见着人给他说妙法莲华经,只说这么个经的名字。当知是人,则如来使,是如来派他去的,如来所遣的,他做的就是佛事,行如来事。何况有很多人来闻听法华经。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佛又跟药王菩萨说,“药王,若有恶人”,这个人没做什么善事,净做坏事,叫恶人。他以不善心,不善心就是恶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偶然间的在某劫中见到佛,或者在佛像前,“常毁骂佛”,这是谤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你谤佛都没有谤经的罪重,形容的。佛跟药王菩萨说,骂佛、谤佛、毁佛,跟一个谤法华经的人,两个比,那谤法华经的罪就甚重了,谤佛这个罪就很轻。就是经比佛还重,还重要。佛跟药王菩萨说,重经,经在,一切诸佛菩萨都在。你恭敬法华经的功德,超过供养诸佛的功德。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若有读诵的,那功德更大了。“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有一生受持法华经的。“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具足佛的庄严了。这是如来肩所荷担,一切诸佛荷担是受法华经者。把受持法华经的人,应当如佛看待。佛是已成的,已成就的佛。受持法华经的人是未成诸佛。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当受人礼拜。众人皆应供养受持法华经的人,一心合掌,恭敬供养。佛对药王菩萨说,应当怎么样的恭敬供养受持法华经的人,把受持法华经的人当佛的那么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供养受持法华经的,包括了你自己读诵、给人家解说都在内。就是你有这么大的福德,能够承受这个供养。乃至供养须臾之间,都能够成得究竟无上正等正觉。佛在跟药王菩萨说的这段意思,鼓励所有一切众生若能遇到法华经的,你受持法华经的功德与佛相等,都可以受供养佛的供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
佛还恐怕众生不能完全了解,用重颂来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把这个道理再说一遍,再用偈颂来说。“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假使你要想住佛家,住佛道,住在菩提道上,得成就的自然慧。自然慧,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本具的自然、本具的智慧都能够发生发展茁壮,乃至究竟成佛,这叫自然智,不假修行,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的智慧。“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因此佛说我们常供养受持法华经的人,包括他读诵。“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假使有人想很快成佛,一切种智慧就是究竟成佛的智慧。疾得,想快证得。“当受持是经”,那你就应该受持法华经,还要供养受持者。

这段的含义我们每位都具足了佛的智慧,那是本具的。众生都有佛性,那就是自然的慧。但是那个慧无形、无相、无作、无愿,毕竟空,就是华严经所讲的真空绝相。但是这个里头含的有事有理,理法界、事法界,就是我们华严经讲的事理二种相、二种智慧,把这个智慧称为自然智。要想成就自然智,就是一切佛的智慧,一切种智,这个智慧就显现了,这个智慧是无功用道。读诵法华经的,受持法华经的,很快的就能得到一切智慧。因此当受持是经。如果你没有受持,供养受经者,也得如是功德,“并供养持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