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二十九页最后一行: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经文紧接着前面的意思,在前面经文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教阿难是仔细省察这个妄心,就是六尘缘影之心的真实性。如果这个心离尘,它还有分别性,有独立的性,当然这就是真的。如果离了尘境无分别性,那就证明了六尘缘影的心是虚妄而不实在的。这一段经经文: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如是是指上面所讲的色声而言。乃至这是比例其余的。换言之,六识缘六尘境界,正如同前面所说的色声一样的道理。
分别都无,
这是说,纵然前面六种分别都无,这是讲什么呢?离开六尘,比我们凡夫的境界要高得多。我们凡夫没有离开六尘啊,有的人他有相当的定功夫,眼见色不分别色相,耳闻声不分别声相,分别都无啊。
那他是不是见了性了呢?分别都无是不是见性?如果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不分别,要认为这就是自性,这是错误的。如果(认为)以此之外别有自性也是错误的。那么下面就举出这一类的人,
非色非空。
非色是指离外面的五尘境界,不属于色法。非空是指执著内为我,不属于空啊,内有我啊。外离尘,非色。内有我非空。这种境界在唯识里面讲正是第七识,缘第八带执境。换言之,还是分别,还不是自性。它能离境界,它没有离法相。法相比境界相还要来得微细。这种境界就是佛所说的法尘影事啊。
古德有比喻,好象那个水,看到好象很平静,表面上很平静,下面流动得很快。这种人那个功夫,表面上看到他,他离了相了,他有相当的定功,实际上内里面生灭念头的起伏,他自己也不能觉察到。所以不是见性的境界。
正如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拘舍离是六师外道之一。这此外道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以为这个境界就是涅槃。以为这是穷离尽性到了尽头了。所以外道建立二十五有,这是第一个,这是最高的一个境界了,冥谛。冥谛下来,是建立神我,这个比那个神我,神我在中国俗话讲灵魂,这个比那个还要深一层,到了顶头了。
冥谛这个意思,与我们幼学琼林呢,那个天文里面的第一句话很接近,混顿初开,乾坤始奠。那个冥谛大概就是混顿的意思。混顿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无明啊。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是指根本无明,八地菩萨才见到啊。八地菩萨那个见性的功夫,差不多快要圆满了。由此可知六师外道建立的冥谛还到不了这个境界。为什么呢?他们的功夫连阿罗汉都不如。
这个境界,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是无想天的境界,是四空天的境界。功夫到四空天了,四空天里面的真相不能明了,迷迷糊糊啊。所以称之为冥谛。功夫到此地再不求上进了。所以他不如二乘。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冥谛,实在说类似十二因缘里面讲的无明。这个是比较上接近。十二因缘里面讲的无明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是发业蕴生无明。所以破这个无明,只证阿罗汉果,只断见思烦恼,出三界,了分段生死。变异生死还是存在的。界外的烦恼还是没有断的。这是小乘的功夫。
这个外道冥谛连小乘这一点发业蕴生的无明,他也没破。换言之,用十二因缘法来观察的话,十二因缘,他没有断得了。他的功夫,我们可以说是伏断而已呀。他有相当的定功,他能够控制,没有能断。所以这是外道。
依旧属于邪见分别,并没有证得见性。他见到的境界是非色非空的境界,不了解境界的真实相,称之为冥谛。
拘舍离就是末伽离的异名,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发生这样的误会。那么在二十五地里头建立这个定。
冥就是糊里糊涂,真相不能够辨别。他以这个就太初了,宇宙的渊源了。宇宙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了。所以这个跟幼学里面所讲的混顿初开混顿的味道差不多。
谛是真理,以为这是第一个真理。这是当时佛陀在世,印度外道建立最高的谛理。他们说从冥初生觉,这是万法之源始。所以把这个理是尊之为顶点了。这是最高的真理,唯一的真理了。是他们亲证的境界。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他们的境界只不过是非色非空。在唯识里面讲,正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是个什么相呢?六粗里面的相续相。确实,这个功夫是相当高了。这个要晓得没有见性。何况第六意识呢?
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不是个相续相,念念迁流啊。冥谛都不能够执著为自性,第六意识,怎么可以把它当作真心呢?真心是常住的,不生不灭。冥谛是相续相,是相似的常住,不是真正的常住。真的常住里头没有相续相。所以相续相是似真非真呢。
那么我们唯识里面讲到第七识恒审思量,恒就是相续。第六识审而非恒,审就是分别。它没有相续相,一会儿分别东,一会儿分别西。它的相是间断的相。这是我们得要认识清楚啊。
佛法有没有成就,实在就是在辨别真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妄心放下呢?就是不知道这是妄心,无始劫以来,我们就用的是意识心,总以为这个意识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日常用事用它,修行证果用它。日常用事用它还勉勉强强啊。
说实在话,日用平常当中,我们有无尽的烦恼。烦恼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第六意识用事产生的。这是个妄心呢,可以用它,负作用太多。
假如我们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我们以真心来用事,你的生活,就清净光明,快乐无比啊。为什么呢?真心里面不带烦恼,没有一丝毫的烦恼。
迷,迷在哪里呢?把妄心当作真心了。不知道自己有个真心,这是一层迷。把妄心当作真心,两层的迷惑。说实话还不止。我们还把心所当作真心,这是第三层的迷惑。
喜怒哀乐是心所啊,不是心王啊。这个里面越分析呀,越复杂,去真心可以说远之远矣呀。这就是所谓是迷得太深,拨除很不容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在前几天,东海大学同学到这来上课,我们讲了八天,讲了一点唯,唯识的道理就是叫我们辨别真妄啊。真妄能够辨别了,佛法的目的是教我们取真舍妄,这才能有成就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个东西很难讲,我刚才说一个取说一个舍,有取舍就是妄心呢。舍的是妄,取的还是妄。为什么呢?取是个妄心。所以这个东西,向上一著就开口不得。开口便错,动念皆拐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诸位要懂这个道理呀,向上一著。这向上一著,离开言语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向上一招,无话可说。向上一著才能见性,向上一著才是真心用事,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这个乐是真乐,不是苦乐之乐,是真乐,是清净心中本俱之乐。
这些修外道的,迷失了方向,他们只能够离开粗重的五尘影事,这个粗重的境界相。微细的六尘影事,还是离不开。这个是他们的冥谛,在佛法里头,叫作灭法尘。法尘有两分,一分叫生法尘,一分叫灭法尘。他的心还是缘法尘。
那他建立的神我,神我就是能缘的妄心,冥谛是所缘的灭法尘,这是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四空天的境界,不过如此而已呀。
不但这些人,就连阿罗汉,佛在前面说了,他的功夫也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看看,跟那个四空天啊,我们看起来差不多,比他那个高一节儿,还是脱不了法执。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够见性。
那么我们一天到晚讲修行,一天到晚在讲用功,如果这个道理不了解,方向不能辨别清楚,那我们所修的,诸位仔细想想看,能离开盲修瞎练吗?说盲修瞎练,我们听到心里不舒服。这是事实啊。
如果承认了,我现在在盲修瞎练,我还能改得过来。知道错了还能改得过来。自己盲修瞎练,还不承认,死不承认,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没有改过的机会了,那就是错到底啦,还会有成就吗?
怎么个修法呢?我们也常常提供诸位同修,最初方便要把世缘看淡一些啊。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你要是看重了,没有希望了。不但是佛道没有希望,就是这个外道,冥谛这个程度都没有指望。
你看看人家舍了欲界才到色界;舍了色界才到无色界;就是无色界的功夫啊。我们要是连欲界都舍不了,色界都没有份呢。跟这些外道相比,那功夫差得远啊。佛道,说实在话,连边都粘不上。这都是说的真实话啦。
真正学佛人,一定要在二六时中求心地清净,这个就是用功夫,修定呢。理一定要明了,理与事一定相应。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一定要相应。功夫在哪里做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不动心,不起念。不起心就是不起念呢,这叫修行,这叫用功夫。
首先是以观照的功夫,理智克服着你的妄心,不动心。功夫用久了,自然而然接触一切境界如如不动啊。这个时候就智慧现前了。诸位要晓得,不动心与真心相应,真心是如如不动的,起心动念全是妄心。
那好了,我在这些境界里头,现在不起心不动念了,跟诸位说,还是妄心。什么妄心呢?你有一个不起心,你已经起心了,起了一个不起心。你已经动念了,动了一个不动念。还是错的。实在讲,不容易呀。
追根究底,我们缺乏基本的训练,所以这些功夫用得都不得力啊。基本的训练就是根本智的训练。我们吃亏在这里呀。今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对于根本智要下功夫去补习呀。
如果不把这个根本智的功夫补习圆满,我们尽管怎样怒力呀,还是功亏一匮了,不能成就。可是目前来修根本智有相当的困难。为什么呢?我们不甘心呢。不甘心就麻烦了。
叫你天天去背书,不叫你听经,也不叫念佛,也不叫你参禅,天天背书,天天学着伺候人,诸位想想甘心吗?从前在家教学生,伺候老师,伺候师母,还得要伺候老师的儿子、女儿,就跟做下人一样啊。
伺候得不好,老师骂了几声,没有话没说,老师的儿子、女儿还要骂你,你要不要忍受呢?都得要受。学什么?学忍辱波罗蜜啊。你看佛在金刚经跟我们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辱的功夫,什么都不能成就。
所以你要想成佛,哪一尊佛都不例外,专修忍辱要修五百世。你看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说的,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专修忍辱。然后才能精进啊。
所以从前的教育,小孩跟老师一方面求根本智,背书,再一方面,就是在老师那里折磨,修忍辱。从小就能什么事都能忍,有涵养啊。遇到事的时候,他才能心里如如不动啊。
出家了,也是五年学戒,跟在家教育一样,根本教学,五年当中背诵经典,再就是寺院里头的杂务事情,伺候你师父,伺候师兄弟。寺院里头比我先出家的,比我先受戒的,我就得要伺候他。所谓是先入佛门为长老啊。
他是先入门的,我是后来的,后来就要伺候先到的。每个人,凡夫脾气都不一样,确实,寺院那么多人,要叫大家都满意,做不到啊。所以那个气也就够受得啦。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够忍受得了,决定成就。受不了,就淘汰掉了,自然就淘汰掉了。
你们去看看《禅林宝训》,那些全是我们的善知识啊,全是教我们的基本功夫的呀。所以五年以后,这个功夫有了相当程度了,根本智也有了相当基础了,才允许听经,允许你参禅念佛。没有说是一出家就听经,就参禅念佛啊。
现在如果叫你这样子出家,呆不了三天,就跑掉了,所以不行啊。现在不但是一出家要听经呢,上台讲经才行呢,才过隐呢。上了台那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晓得这个原理的重要性,那么现在就必须要去补习,要认真地去补习。晓得这个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根本。不在这上干不能成就。这个是千真万确的话。
那么讲堂里面讲经重要听经,不必用功夫,听懂了很好,听不懂不要去思维,不要去研究。为什么呢?思维研究都是用的妄心,都是用的第六意识心。你不会开智慧的。一遍一遍地听,听多少就算多少,不懂就算了。在听第二遍,听第三遍,用清净心来熏习。在基础上认真地修学。诸位要知道,五年之后就不一样啦,大的不相同。
那么在这一生当中啊,开悟决定可能,纵然是不能彻悟,大悟,我想应当是可以证得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理一心达不到,事一心可以做得到的。纵然事一心做不到,功夫成一片是决定可以做得到的,毫无疑惑的。
那么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确定,能够去的,我们这一生没空过啊,这一生只有价值。那么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个步骤,要辨别真妄。
佛说这一段话,主要的目的就是破一切众生:能缘的妄心。一切众生把能攀缘的这个心,当做自己的真心,听法用这个心来听。现在佛说过了,用攀缘心来听法,所听的是什么?法尘呢,不是法性啊。
你看世尊对阿难尊者这个开示,说这个话的的口气,对阿难尊者很失望啊。听这么多年的经还是用攀缘心,全听的是法尘,没有悟法性呀。
由此可知,基本的训练,是训练在用真心。这个训练成熟了,真心能够念念现前了,自然开悟,一切法明了。真心闻法闻的是法性,决非法尘。法性是觉的,法性是明的。所以说是根尘一接触,就生无量智慧啊。
而用妄心,妄心是不觉,闻外面法尘,法尘也是迷惑的。迷与迷相应,让众生无明烦恼啊。
这一点道理,我们在经论上看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所以如何取舍,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到这里是一个段落。再请看下面经文: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这一句话是问阿难,那么你要把能缘的这个心,认为心性的话,那各有所还,还就是还原。这能还原,当然就不是常住的。
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心性是因前尘而来,因前尘而去,譬如说,我们分别音声,哎,起心动念了,这有了心了,那么这个分别声的可以还给声,分别色的可以还给色,乃至分别冥谛则也可以归还给冥谛,所以说各有所还呢。
佛在此地是点醒阿难尊者啊,你要是还认这个分别心为心性,那你就得要觉悟,你的心性各有所还。各有所还了,以什么为主宰呢?主宰是心性啊。
前面讲的客尘烦恼啊,客有来去,主自无攸往。主是自己啊,客不是自己啊。一动一静都是属于尘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客有来往啊,居亭主人他不动啊。而我们现在的过失在哪里呢?我们现在不认识镜,而认识镜中之影;我们不认识主,而专门注意在客人上。所以我今天用的这个心,是生灭心,如果把生灭心当作真性那糟了,真性也同于生灭了。
那么佛所讲的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又在哪里呢?云何为主呢?主就是指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呢。这几句话总指六尘缘影之心,离尘无体,不是主人。
那么你要是认清就应该把它放下,就应该把它舍弃,不能让它当家用事。它当家用事带来了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啊。
你们唯识里面虽然没有深究,就百法里面来观察,你用六识用事,所带来的就是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都是它带来的。
你要能够把六识舍掉,好,相应的心所没有了,不起作用了。你的心多清净呢?多自在呢?所以妄心用事生烦恼,真心用事生智慧。
六祖大师比我们高,高在哪里呢?真心用事。所以人家是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我们从一意识生八万四千尘劳。不一样就在此地呀。除此以外再问问,佛菩萨与我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找不到啊。
那么由此可知,做佛菩萨有什么难处啊?不难呢。妄心舍掉就是佛菩萨。你要想开智慧难不难呢?也不难。舍掉妄心,八万四千智慧就现前了。跟诸位说,念念生八万四千智慧呀。
这我们听到了羡慕啊。好羡慕又不肯舍妄心。徒然羡慕而已。自己不能入这个境界,诸位想想这多可惜。下面是著名的楞严经上的八还。看看经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世尊是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阿难的疑、执还没有破,所以才有这一问。心性这个名词通于真妄。阿难所执著的是妄,如来所说的是真。如来说的心性,跟阿难意识里面所接受的这个心性,不是一个心性。
名词是一样的,境界不一样。这就是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呀。言语名词听懂了,意思没有听懂,如来的真实义也没懂得。这个没有懂得就是执著,没放下。换言之,到现在阿难还是攀缘心在闻法。妄与妄相应,妄不会与真相应的。
阿难如此,我们不例外。千万不要以为,阿难是个大笨蛋,到现在还不悟,还不晓得如来的意思。那说我们晓得了没有?我们比阿难还要笨啊。我们今天听法,心有真心,心有真性,我们听了是有名无实啊。
真性,我们见到没有啊?真心,我们见到没有啊?没有,我们干的还不如阿难,阿难还能提得出这些问题,那我们听了哑口无言,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
果然与经论的境界要相应,佛说到哪里,我们就悟到哪里,一部楞严经讲完了,诸位就成佛了,圆教的佛。善于用心确实就如此啊。依然用攀缘心,把楞严经听上一万遍,还是不能开悟,还跟现前一样啊。
这里面就是有一个窍门了。根本智之所以能现前,那个窍门也在此地。所谓是不用分别心,平常在背诵的时候就是练这个。没有第二个意思啊,就是训练一个不分别啊。一部书从头念到尾不起一个念,字字分明。
绝不是,哎。这个怎么讲法,念到这里很高兴了,这就糟了,分别心相应,他才高兴呢。这在平常训练从头念到尾,心是不动一念呢,这个念经是修定啊。法门八万四千,门门都是修定的。
这个方法是修定,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训练,看经的时候,有定不分别了,然后在日用平常用事也不分别。不分别所运用的是智慧,这是善不善用心关键的所在。
阿难不善用心,所以到现在还开不了悟。我们要拿阿难做借鉴,阿难的毛病就是我们的毛病,知道毛病了痛改前非,我们才会有成就啊。
所以只要一用分别心,就把如来所讲的妙明元心给障碍了。妙明元心是真心,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妙心呢。明天晚上讲妙法莲华经,要说到这个问题。妙心,妙法,法有三大类:众生法妙,这一条给诸位讲过;佛法妙,这还没讲;心法妙,心是根本。
佛法与众生法都是心法里面生出来的。无法不妙啊,妙明元心啊。这一念生灭心就把妙明元心给障碍了。所以在一切法里,起一念生灭心,一切法都不妙了,它没有一法妙了。如果在一切法里头,不起生灭心,就法法皆妙,无法不妙啊。
那么阿难在此地提了这个问题:说心性各有所还,那个妙明元心为什么就无还呢?楞严这一部经在中国禅宗里面也是一部重要的经典,禅宗里面许多公案都是以楞严经的学理来作依据。
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道理与方法,而在从前学禅的人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生活当中去勘验,把这个理论在生活当中做试验,进一步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所谓是行在解中,行即是生活,生活在一乘教义之中。而一乘教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这就叫证果。
解与行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啦。行与解是二不是佛法,什么是佛法?觉。没觉啊。解与行是一这是觉。佛法就是觉法。
所以不是佛法,就是不是觉法,你还没觉,你还在迷。所以觉了以后才一真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叫一真。我们现在听说这个道理,事上合不起来,这就是不觉,这就是六祖讲的不是佛法,不会佛法。
会佛法的人了不起,什么人会佛法呢?一真法界的人会佛法。没有入一真的都不会佛法。不会佛法的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会佛法的才得佛法的受用。佛的受用是解脱、是自在啊。正是清凉所讲的无碍法界。
那么在此地给我们一个启示,于一切法中,才有分别就是客还,才有分别,我们就已经迷了啊。正是起信论里面所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在一切法里头,才有分别就是不觉,就是无明。不觉障碍了大觉,无明障碍了妙明,这是大乘佛法。一乘佛法里面,信解行证最重要的修学原则。
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一念分别心?把自己的心训练成一面镜子一样,大圆镜智啊。外面宇宙人生的万象,照得清清楚楚,不起一念分别。功夫做到这一层,跟诸位说,无量的智慧大用无方啊。
这不是说我什么都不分别了,那我变成糊涂虫一个啦,不变成白痴啦?白痴有分别,他没有分别,他不是白痴。他还有分别,他念念都有分别。这个话我说得容易呀,诸位就是认真地做啊,也得做个十年二十看才有点消息,才有点眉目啊。
一面做,一面要明理,要明理不能用研究,不能用思维。怎么明理呢?离心意识,去求解,这就是菩萨的三慧啊,闻思修啊。菩萨的三慧,闻思修,是要离心意识的。用心意识来搞三学、三慧,都不能成就。用心意识来搞三学还勉强,三慧决定不相应的。
三慧是一定要离心意识的。三学不离心意识可以搞得个罗汉果,小乘阿罗汉,但是没见性,没有见到真性。下面经文是世尊给阿难的开示: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我们把经文先念一段,然后,我们再一段一段来说。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这是答应给他讲解这个道理,真心无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它这个文字要记住,刚才念的这一段是讲明暗一对。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这是通塞一对。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
这是色空一对。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这是染净一对。
佛说这一对一对的指出可还之处。前面的这一句是开示的大前提。真性是说不出的,所以唯识里面不讲性讲识。为什么呢?识可以思维,可以言说。识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妙精明心是第一义,说不出的。
佛不得已说一个带妄的真心,就是见精明元。见精明元是什么呢?见性啊。十番显见的见性啊。见性是真的,是带妄之真,不是纯真。带了个什么呢?带了个见。体是真实的,它带了个见。
所以在此讲,这好比是第二义。第二义相当真实,而不是月影。月影是什么呢?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水底的月,那是假的呀。水底的月是妄心。八识是水中之月,六根的根性是第二月。这是古人所讲的。
我们就这一段经文来说,佛叫着阿难而说,且汝见我,说你见我的这个见精明元,这个见不是眼见,是叫你用心见,才能够见到这个真相。见精,宾中主啊,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是带妄之真呢,不是第七识、第六识的见分呢。
这个四分一定要搞清楚啊,心、心所各有四分呢。阿赖耶是第一个迷,阿赖耶的见分,亲见分。阿赖耶的相分叫本质的相分,带妄之真。所以也有人主张说,阿赖耶是真妄和合。
我们讲见性,讲六根的根性,就是指阿赖耶识。我们的身体,这色身是阿赖耶的相分呢。真如本性在这个相分里起直接的作用。就是六根这个能力,是直接的作用,就是真性的作用,这就是阿赖耶的见分,也就是此地讲十番显见,就是显的这个。
带一层妄,最接近真了。你看我们讲八识,把那个图画了个圆圈,真如本性,第一月,真月。旁边再画一个阿赖耶识,是第二月。第二月就是讲的这个。
那个意识以下,那个六识那个圈圈那都是月影,水中之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个里头找不到真性的。为什么呢?差得太远了。
在阿赖耶识里面找,能找到个仿佛,相似,很接近。我们和唯识上讲,诸位就更了解了。佛在此地说:且汝眼前见我时,
这一见,当一见,一念不生,决无分别,不但不杂想,连色相也不杂,这是见性见,这叫真精。精就是精明之体。这个精明之体是本有的,所以叫明元呢。明是光明,光明是取照见的意思,一见就明了。
这个光明之照是我们本性原来具有的,所以叫作见精明元。这个见精,虽然是很精明,没有杂一个妄念,也没有杂一切色相,可是它还带了妄。妄是什么呢?能见与所见。阿赖耶的三细相,见分是能见,相分是所见,就带这一层。
那么阿难见佛一念不生,见精是能见,佛是所见。诸位要晓得,有能有所是二不是一啊。二还是迷呀,不是觉啊。但是,虽然是迷,迷得很薄,距离这个觉只差一层了,突破就觉了。就差这么一点点了。
这个功夫就是所谓说百尺竿头,他到了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突破了,就大觉了。我们读经闻法,确实有时也呆着这个境界。呆在这个境界,很可惜不能突破。这一不突破,立刻又下来了,又掉下来了,就是越迷越深。
所以达到这个顶点很不容易保持,要能够在这个顶点上保持一个阶段,就有突破的时候。我们确确实实在讲座里有的时候,真是呆到这个顶端,但是怎么样呢?一刹那之间又下来了。没有办法在这个顶头上停留一会儿,停不住。
那么这就是说这个见虽然不是妙精明心,什么叫作妙呢?妙是不二。二就不妙了。那么在一个真体之中,还有能见与所见,这就是二分了,再加上体上自证分这就三分,再来了证自证分是四分,本来是一,一弄成四,不妙啦。
四要合成一这就是妙了,那就不带妄了,那就一点都不迷了。不要说四分,才有见、相两分,既然见、相两分,两分不能互用,见不能当作相,相不能当作见,这就不能称妙啦。
虽不能称妙,体,我们讲自证分,自证分是精明之体。所以佛才说,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第二月怎么现的?我们晚上看月亮,这忽然看月亮看成两个月亮了,两个月亮怎么看的呢?眼睛有了毛病了。
古人教给我们,经上也说,捏目所见,我们看月亮,晚上看月亮,现在看灯也一样,你把这个指头在眼睛这里用力一按,看到是两个灯,两个月亮了。两个月亮当然一个真的一个妄的。
虽然见到这个妄的呀,与这个真的关系很接近。找到妄的也能找到真的。可以找到真的。所以从阿赖耶识的见分里面,可以找到真如本性,可以悟入真如本性。七转识与相应的心所里面,那个见分里面找真性,决定找不到。
为什么呢?与那个真的相距太远,好象那个水里头那个月亮,你到水里头找那个真的月亮,这哪找得到?找不到啊。你捏目所见的二月能找到。十番显见是带妄显真啊。所以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呢。不是水里头的月亮啊。
那么这是世尊方便开示。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好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三十页第八行: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上一段经文是楞严经中著名的八还这一章,我们说这一章之前呢,还把上一次前面一段意思,我们还没有说尽。在前面佛是开导阿难,教阿难必须要明了见精明元。那么见精明元虽然不是妙精明心,但是从见性上来说呢,它很有作用。
这一段上一次也略说了。修行贵在转识成智。可是什么是识?什么是智?要能够很清楚地辨别出来,这也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假若不能够明白地分别清楚,确实我们讲用功就无从下手。换言之,势必要把它分清楚。
佛在本经十番显见正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来教给我们,经文是教阿难,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呢。教我们什么呢?善于用心。我们平时用的心是妄中之妄啊,不知道妄到哪里去了。所以才造成生死轮回这个怪现象,不正常的现象。果然会用心了,会用心是会用真心,那我们这个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
而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教给我们舍识用根,用根就是用根中之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就是前一句所讲的第二月,见精明元,虽然不是纯真之心,它只带一重妄。
那么见精明元究竟是什么呢?在唯识里面讲就是阿赖耶的见分,带一重妄。真如本性一变阿赖耶,二变为末那,这是一变。二变妄中带两个妄了。三变为前六识了,那就带了三重妄了。
如果再说相应的心所,那就不晓得带多少重了。这是讲第二月只带一重妄。能了解这个道理,能运用这个心,可以说相当的了不起,一定有成就。
这个经学了以后,不但是理明白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谁要会用,这一生成佛做祖就很可能。这种功夫用在参禅上没有不开悟的,用在念佛上就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功行高级了。
由此可知,经里面的比喻,把第一月比喻作妙精明心,把第二月比喻作见精明元。这个第三月比作缘尘分别,那就是七转识以下的。我们一般讲特别著重在第六意识。因为前面七转识,作用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心全是第六意识,那是第三月呀。
第三月是什么呢?是水中的月影,所以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啊,是水里面的月影。水里面的月影,要是到里面去找月亮,决定是找不到。而第二月的时候可以找到。第二月所谓是面目所见呢,距离第一月不远,确实能够找得到。
当然学佛的同修们对于明心见性,念佛的同修们对于理一心不乱,是非常的关切,都是想着我们如何证得?怎么样叫我们快快证得?实在说起来,这个事情是亦难亦不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道理要不明,方法要不懂,真难,很不容易。
理论通达了,方法明白了,跟诸位说不是一桩难事情。我们在这一生明心见性,成佛做祖,在时间上来说是足够用了。但是机缘对我们自己成败关系非常大。那么这种机缘可以说,佛法里面讲亲因缘每个人都有,人人具足,各个不无啊。那么所缘缘跟无间缘,我们也具足。虽具足,若没有增上缘引发,这两种缘只可以说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不能够起现行。
那么由此可知,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增上缘实在说起来,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能不能成就,决定在师承。没有师承,跟诸位说很难成就。
诸位多念念高僧传,多念念居士传。高僧、高士啊,多翻一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呢?至少你可以领悟,人家成功是怎么成功的。儒宗佛祖就是讲的师承。
没有师承不能成就。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善财童子的师际是文殊菩萨。可见得学问之道,成功的枢要就在师承。无论是世出世间法,人家问你这一门东西是跟谁学的?你是由一个老师学的。而不是杂凑的。确确实实是一家的,是一派的,他有成就。
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中,师承相当不容易。这是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相当清楚。我们现在整个时代、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了,教学的方式与过去完全不相同。现在的学生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许许多多老师大家共同铸造的。
比起从前一个老师所教的,是有一些不相同的所在。以前一个老师成就他的根本的学问,然后再叫他出去参学,圆满后得智啊。根本智、后得智两种智都圆满成就啊。
现在大家是很多老师来教一个学生,没有法子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没有,后得智当然也就没有了。真是两头都失掉了,这是我们要认真去检点、要觉悟的。
在以往教学,可以说世出世间学问,世间学问虽然不明说,但是暗暗的也是走这么一条道路。什么道路呢?开智慧。要开智慧,用六尘缘影的分别心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儒家的功夫是在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从这里下手。
可见得它也是主张用第二月啊。而不是用第三月啊。佛法里面说得更明白更清楚。所以人家那个智慧是无尽的智慧,真实的智慧。那我们从这段经文里头应该体会到,真如本性,第一义,我们应当要追求的,应当要体认的。
虽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要相信圣言量,确实有真如本性。唯有真如本性才是真实的,除此以外都不是真实,首先要体认这一点。
这个第二月,这是指的,所谓是没有能够证得真性,在这以前,我们要记认见精明元,它在一切法里面,除了真性之外,可以说它是即真,它是最接近真性,带妄之真啊。
虽然不是清净月,但是离了清净月别无二月可得啊。这就是说明了见精虽然不是妙心,可是离妙心毕竞无见精可得。
由此可见,阿赖耶的见分是从真性而起的,阿赖耶的全体,就是真如本性。佛教我们一种善巧方便,就见精而如真性。但是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一点,千万不可以执著见精,就是真性,那就坏了。
话虽然这样讲,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而我们决不可以执著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执著不得。执著就错了啊,为什么呢?执著是病,执著是妄。
我们必须把这个见性里头这一分妄再除掉,才是纯真之性,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此地虽然是二而一,一而二,但是两者有差别,一是纯真,一是带妄,不可以混而为一。所以佛在下面才用这个八还来作这个比喻。但是前面还有一句: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上一次虽然念到这个地方,这一句没讲。什么叫无所还地?无所还地就是见精明元。我们应当晓得,见精明元也是前来缘尘之见。
但缘尘分别之心,经文里面破斥说有还。而缘尘能见之性,佛告诉我们无还。这个里面特别要辨别清楚的,就是一个是缘尘分别心,一个能见之性,要搞清楚。能见之性是阿赖耶的见分,我们讲四分来说的阿赖耶的见分。而能缘之心是第六意识、第七识。
第六识、第七识,它是以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与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这是作用最大的。与末那相应的心所只有十八个。可见得末那的作用远不如第六意识。
那么这个作用的大小,从相应的心所多寡上,就能看得出来。所以我们提到缘尘分别心总是说第六意识。那么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有还呢。而能见之性就无还。有还是虚妄的,无还是真实的。
所以底下经文说,汝今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这就是见精,也就是前面比喻的第二月,就是能见之性,这是属于无还。佛又说:
汝识于中,
这是讲识,
次第标指,此是文殊。
象这些都属于缘尘分别,这是有还的。这个道理明白了,佛的用意何在呢?有还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舍离它。无还是真实的,我们要用它。这个道理要是真正明白了,会用了,那正是交光大师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呢。
那是我们在楞严会上,纵然没有得到满分,则也可以得八十分以上啊,这是甲等啊。如果楞严经读了之后,还是用缘尘、分别之心,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就很失望了。在考试则要没有一个及格的。
虽然如此,佛法里面也常说,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下一个楞严的种子,比没有这个种子当然要好得多。所谓开悟,开悟就是这个道理明白了。所谓证语,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会用了。
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用的是阿赖耶的见分。你果然会用了,你就跟诸佛以及这些大菩萨们没有两样,见了性的菩萨。没见性的菩萨不会用。见了性的菩萨会用。由此可知,见性不见性就在会用不会用。
由此可知,唯识的道理是要通达一些。不通达一些,这个遇到经文理论这一部分都有障碍。懂得唯识的道理,这样一讲,清清楚楚。你才晓得为什么不可以用妄心。这个所以然的道理才明了啊。而后才能真正做到了舍识用根。
平素我们不会用,听讲经讲到这个舍识用根,或者讲到转识成智,心里面很仰慕,可是心里头不晓得怎么做法。我们讲席这么多年来,问过我这些话的人就不在少数啊。
来问我如何转识成智,怎么样舍识用根?但是这个问题,决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解答得了的。因为这个里面有相当深的学理。要细心地去体会,才能明了这个道理。然后才谈得上修行呢,再不至于盲修瞎练了。
再接着今天这个经文,今天是从事相上举例跟阿难说明这个道理,从比喻上说,佛叫着阿难:
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去雾晦暝,则复昏暗。
这是讲的明暗一对。这个八还一共是说八法,八法是四对。诸位想想,这个对就是相对。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的,凡是相对的一定都可还。佛这一段的意思是想指示众生——无有还处的见精,而先标明可还之相,作为说法的大前提。
这一段的经文所举的八种法全是色尘,全是眼根所对的境界,各有体,也各有相。好比讲堂,那么这个讲堂照这个地方来看,它是坐西朝东的,讲堂的大门一打开,这个门对着东方。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我们看到是一片光明之相。明是眼根所对的,明相。
中夜黑月,
这个黑月是什么时候呢?在印度,上半月叫白月,这个月亮的光一天比一天大。下半月叫黑月,十五以后,这个光明一天比一天小。在中国讲就是朔望。月圆的时候是望,初一的时候是朔。
完全看不到月光,就叫黑月。这个地方的黑月就是指的初一,见不到月光,所以叫黑月啊。又在中夜,中夜是半夜。又没有月亮,而且是
云雾晦暝。
夜晦是体,昏暗是相。这个地方著重在暗。你看是明暗一对。见明是见精所见,见暗也是见精所见。明暗一对。
户牖之隙,
就是窗户。户是门,牖是窗。从门窗里面,我们看到通。与这个讲堂外面没障碍,我们看到的是通。
墙宇之间,
墙是墙壁,宇是屋檐。这些是障碍。则复观壅,壅就是不通。这一对里面门窗是体,通达是相。内外相通是相。
后一半句,墙宇是体,见壅是相,不通是相,阻塞不通是相。一个是通,一个是壅,这是一对。两个又是相对的。
分别之处,
这是讲色空一对。
则复见缘。
见缘就是见所缘之范围。分别就是前尘分别,指种种物相而说的。这是色,见到色。后半句说: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
这是讲顽虚空。这是说色与空一对。末后一句: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
这一句是讲的染污,是说染。
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这个半句是讲的净。染净一对。
这个四对八法都是见性所缘的相分。这八法的体、相明了之后就知道它各有所还了。我们看底下经文,这段文并不难。文字很浅显,可是含义很深: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
这个诸变化相就是指前面八种相。
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这个本所因处就是这八种现象所生的原因。相是果,生相一定有因。这是由于阿难尊者,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体会到,这个尘境是有生有灭的,见性是如如不动的。
前面虽然阿难是这么说,好象是懂得了,他是似懂非懂。虽然是明了了,佛所讲的他也首肯了,可是心里面还动摇,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做不了主宰,还是有疑惑,这是障碍了见性啊。
疑惑必须要断除,不断除,它就是要障碍见性。所以这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底下就得有疑。疑是迷惑啊,必须要用智慧来破除。所以学佛是学智慧啊,学佛是学觉啊,觉则不迷呀。不迷就不疑,这才能开得悟,才能见得了性。
那么有疑,还是妄认缘尘这个分别心呢,以为这是自己的心。所起的作用依旧是随尘分别。所以世尊才以心、境这这两种法,来教阿难辨别哪是真,哪是妄。佛说:
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这正显示所见有还,那是境界呀。有还就是有生有灭呀。而能见的见性呢,没有法子找到它的本所因处,那当然就无还了。没有本所因处,可见得它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暗示着常住真心啊。
那么我们今天试问问,有几个人他觉悟了,六根的根性是常住真心,能有这个观念的人,太少太少。而一般人以为什么呢?从前是以为心在这个地方,现在是想脑,能够思维、能够想象的这个是心哪里想到能够思维能够想象的,正是第六意识,那是缘尘分别的妄心。要比借这个六根根性的,能见、能闻来较量较量,那差太多太多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敢承认呢?这里头也有道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以为)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可大了,好象它有用处。而真心没有用处。哪里晓得,我们这是看走了眼。真心好象是无知啊,你要果然用上它了,它无所不知啊。妄心好象是有知啊,偏偏用它,却是有所不知啊。
我们看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所不知,人家用真心啊。我们用了是样样都不知,苦恼无边,咱们是用的妄心。那么可以说,佛与凡夫所不相同的,可以说,用真心的就叫佛,用妄心的就叫凡夫。
而妄心、真心,我们都有;妄心、真心,佛也有。佛用真心不用妄心,他都有。我们也都有,我们用妄心,不晓得用真心。你要问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此地呀。千经万论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正是禅家所谓如能识得心,大地无无寸土啊。你要是认识真心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那么佛法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种善巧方便,全都指归在这一处,所谓是殊途同归啊,就归在明心见性。请看下面经文:
云何本因。
本因是什么呢?
阿难,此诸变化:
这是通指这八种相。
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这个八种相里面,佛在此地第一种说得详细,其余七种呢,略说就可以了。为什么呢?以此类推。光明从哪里来的?光明从太阳来的。所以明可以还给太阳啦。光明确确实实是如此。
我们现在要说天空,天是黑暗的,诸位想想(是否体认到我们其实都生活在黑暗当中呢?),太阳拿掉了,月亮再拿掉了,星星再拿掉了,你看看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天空是黑暗的。
天空为什么说是黑暗的呢?跟诸位说这叫无明。如果你说,我破无明了,你破了无明啊,太阳、月亮、星星、这个灯全都拿掉,你看到这个天空、山河大地是一片光明,那是你无明破了。你无明要没有破,你见到一定是黑暗的。所以无明破了就不要太阳来照明啦。
那么由这一点也可以来勘验勘验自己是不是破了无明了。真正破了无明,晚上走黑路不要用灯啦,别人看到是黑暗的,你看到是光明的,就跟白天一样。这光明是从哪里来的?跟诸位说,本性是光明的,本性所变现的万法也是光明的。
经论里面跟我们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把我们本有的光明失掉了,这叫无明啊。大黑天就是无明之相。一切万法都是从无明变现出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初,先有无明而后才有三细相。
可是破无明,在我们历代修行人当中真有,不是没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了,他的境界,我们不晓得。有一些事迹,我们能看到一点。但能把这个道理证实。
我们在不久以前印送的这个《虚云老和尚年谱》,我想诸位都看到。年谱当中就有一次记载,老和尚黄昏的时候回到山上茅蓬去,在半路上遇到一个同参道友,人家打了一个灯笼,碰到老和尚问:“老和尚,天这么黑了,你没有灯怎么走路啊?”他没有问的时候,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看到这个山上是明亮的,是光明的,没有觉得这个天黑下来。他这一问,心里一动念,天黑下来,看不见了。如果他一路走回去没有遇到这个人,比如他是下午四五点钟走的路,他永是四五点钟。为什么呢?没有起心动念呢。象这样的境界,不止老和尚一个人,很多很多有这个境界的。
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是真话不是假话了。但是无明不是真的,无明是可以打破的,无明是有生灭的。所以讲到我们真如本性,妙精明心,明就是光明,这是楞严里头用的词。
无明用什么破呢?跟诸位说,用定。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是楞严经讲的,净极光通达。净到了极处,心就放光明,一切通达,而无有障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
这样说来那个净,说是每一天去盘腿面壁那叫净呢?盘腿面壁是好净,净极光通达了。腿子放下来又起了无明了。确实是如此。
楞严上讲的这个大定,不是盘腿面壁的这个定,楞严讲的是性定。就是本性本具得的,本性本来就是定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啊,这是常定,这是本定,楞严讲的是这个定。
这个定的相是什么呢?经上讲得非常详细。金刚经里面讲得简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楞严大定。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楞严大定。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啊,这就是修定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是用的见性。只有用阿赖耶见分——见色闻声是如如不动,是不著相不取相。
第六意识就不行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这就是取相、著相啊,心就动啦。唯识在三性里面讲,阿赖耶是无记性的,它不分别、不执著。对于一切诸相了了分明,它不取。
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正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呀,用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全是阿赖耶的见分,用阿赖耶识。连与阿赖耶相应的五遍行都不用,这个可是本事啊。五遍行的心所,做意触受想行,做有做的四分,有这个做心所的见分、相分,做意。触有触的这个触心所的见分与相分。受有受心所的见分与相分,一概都不用。直截就是用阿赖耶的见分,这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所教给我们舍识用根。
虽然用的不是真心,确实用的是第二月,所谓是带妄之真呢。这个境界跟诸位说,就是禅家所讲的百尺竿头,带妄之真。再进一步就纯真了,就明心见性了。那就是说把这一层妄给脱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了。

这个道理可以说,我们看得相当的清楚。看清楚了当然就会用。你在用的时候,用当然用相当长的时期才能突破,才能见性。虽没能见性,你已经能够舍识用根了,你现前的生活就得大自在。
为什么呢?一切法里面不生烦恼,一切法里头没有执著。心境一如啊,虽然没有证得,究竟的解脱啊,你已经得到了,相似的解脱境界了。为什么是相似的呢?带一分妄啊。我们为什么一天到晚是烦恼不堪呢?就是意识与五十一心所起作用啊,所以才生无边的烦恼啊。
若能舍识用根,你见色、闻声皆生无量智慧,不生烦恼;生的是无智慧,成就的是定力。这就叫修定。所以说用六根根性就是修定,就叫修楞严大定。行住坐坐卧都在定中,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世间法里面,不但世间法,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能比呀。这在佛法里面叫圆修圆证啊,顿修顿证。
刚才说过了,万万不可以把第二月当作第一月,那就变成很大的一个障碍,这就是百尺竿头到了顶了,不能认为这是究竟的。还要求什么?向上一著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啊。这才能够突破无明呢,才能够真正见性啊,才明心见性啊。那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啊。舍识用根是百尺竿头,百尺竿头的事啊。所以佛这一段的用意,就是叫我们能够辨别哪是真哪是妄。妄要舍,真要用啊。
楞严是圆顿大法,前面讲这些理论,讲这些方法,到后面二十五圆通章里面就是举实证,举这些菩萨他们怎么证得的。这二十五菩萨都是修的楞严大定,都是修的舍识用根。所以每一位成就都是第一,没有看到第二的。为什么是第一呢?只要明心见性,他这个办法就是第一。唯有第一法才能明心见性呢。
而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文殊菩萨拣选,特别推崇耳根圆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上来说,耳根最利。
当然讲耳根最利是讲大多数的人,也有少数例外的。有少数眼根利的,看东西看得清楚,听东西听不清楚,那是少数。绝大多数是耳根利的。你叫他看经,看了多少遍他不懂,你叫他听经,听一两遍他明了了。这就证明耳根最利。
那么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性,闻声声性而证得了圆通,就是证得了明心见性。观音菩萨根性与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性相同。那么我们娑婆世界采取观音菩萨的方法,很容易成就。道理是在此地呀。因此楞严经全经的精华,也在观音耳根圆通这一章,全经精华之所在。
那个二十五圆通,就象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是一个味道啊。这是经典的好处啊。华严经份量大,楞严经份量少。楞严讲理论,讲方法,又有实际的例子。
那么华严亦复如是,可是华严毕竟是份量大,说得详细,说得周详啊。楞严文字少,没有方法,象华严说得那么详。一个细说;一个略说。这两部经合起来看,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
我们们道场,这几部经啊。都在这里合起来看。合起来看好处很多,古大德注经——以经注经;以经解经。我们这几部经合起来讲,确确实实能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这几句就不必细说了。
暗还黑月。
黑月是暗之体性。是暗的来源。它暗可以还原。
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
这个缘就是见缘。
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这一句话是总结一切万象,前面是举出这八个例子来说啊。一切万象都是这样的境界,各有所还。那么在这一段文里面,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佛举出眼根所对的八种境界相。
这些境界全是缘生法,即暗从缘来还从缘灭啊。有去有来就不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前面比喻作客,比喻作尘,这都是说所见的境界。所见的境界如是,所闻的境界,所嗅的境界,所尝的境界,所触的境界,乃至所知的境界——于意根所知的境界,无不如是啊,全是生灭法。下面经文说: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八种是指前面的境界相,这还是叫着阿难说的,你见八种境界相的那个见精明性,这就是讲的见性。当欲谁还,还给谁呢。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就在这八个境界里面还给谁呢?如果说我的见性还给明了,明要是灭了,见性也就没有了。没有见性,暗现前,谁见到它呢?哪一个见暗呢?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这就是说明境界有性灭,各有所还,我们能见的见的性还给谁呢?没有地方还。由此可知,境界相有种种差别,能见的见性没有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凡是能还的当然不是自己,不与还的,没有地方可还的,那不是自己是谁呢?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妄心有还,不是自己。见性无还,见性才是自己。
我们这个身体,色身呢,诸位都晓得,它这个细胞新陈代谢呀,各有所还呀,这个色身不是自己。妄心不是自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所想的,也各有所还,正是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这妄心不是自己。
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去找,找到什么呢?哦,找到六根的根性是自己。为什么呢?它不生不灭,它不随境界,而有所差别。换言之,六根根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不生不灭的,是不垢不净的。这不是自己,谁是自己呢?
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的六根根性啊,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呀;所谓永脱根尘,灵光独耀啊,就是指的六根根性。脱根,脱尘。
根是讲我们的根身,这是色法。尘是指外面的一切境界,六尘境界。它是独立的呀。根与尘都是境界相。通是生灭法,缘生之法。这是我们的工具呀,不是自己,是工具。诸位要记住,自己是讲真性,不生不灭的真性,是自己。
那么佛是在此地一语道破。佛这个八种比喻,后面呢,样样都合在法上说,它这个大讲堂也是表法的,表法的义趣,我们留在下一次再讲,这一段的意思还没能细说,等下一次的时候,我再把它补出来。
经文愈来愈要紧,也愈来愈有趣味。希望诸位同修细心地领会。这个经的义趣,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次我们从这个地方讲,细细地给诸位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掀开经本,三十一页第七行: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这是十番显见第五番,显见无还最后一段的结论。这一段经文,我们讲了好多次,可以讲也说得很详细了。这对于我们修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在修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辨别真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方便门,都是教我们辨别真妄的方法。凡是真实法,我们应当要取法;凡是不真实的法,我们就要舍弃。那么有舍弃还有要用的,这要看时节因缘。当用的时候,我们要用它,用过之后要能放下。
那么象这些事实的例子,在《大智度论》里面就看得不少。这个底下一段,《大智度论》里面讲十八不共法,里面又有许多的例子。
我们必须要明了,同时有些地方,是值得效法的;有些地方,是我们目前做不到的。做不到的要知道,做得到要取法。这个八还辨见,也是楞严经里面很著名的一段,这就是在实际事相里面教我们辨别哪是真哪是妄。
懂得这一个原则了,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就可以运用这一个法则,来辨别真妄。凡是虚妄的,我们就不应当计较,不应当执著;凡是真实的,我们一定要取法。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
在这段结论里面,则知汝心,本妙明净,这个心就是指的见性,通指六根根性。但是在这段经文里面,是就见性做例子来讲的,所以我们把它看作单指见性就可以了。
本这一个字是贯下面三个字的,本妙、本明、本净,这个妙、明、净是见性本来具足的。妙净明心是我们本有的,并不是修了以后才有的。本来有的,不必修。佛有,菩萨有,我们也有。本来具足用不着修的,这是本妙的意思。
何为本妙呢?从来没有为诸尘所染,这就叫本明;一尘不染,这是本明。我们所讲六尘缘影,也碍不了它的事,这就叫本净。这是见性的形象。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眼前。
那么见性是本妙、本明、本净;那么闻性、觉性、知性、尝性无不如是啊。这就是禅家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啊,这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公。但我们怎么样呢?现在是迷而不知。虽然迷而不知,这个妙净明心,我们还天天在用它。并没有说哪一天你不用它,天天还是用它。天天用它,用而不觉啊。
所以佛底下这是责备的话啦:
汝自迷闷。
由于我们自己昏迷不能够觉悟,所以不认识宾中之主啊。什么是宾呢?眼根是宾,是客啊。眼根里面的见性是主人。这个才叫作:
迷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是真,认物为己,
这个是世尊在前面责备阿难尊者的话。实际上有没有失掉呢?并没有失掉。佛所讲的性心是真,遗失真性,是说我们不认识,不认识真性。
我们在八十华严里面读到普贤菩萨的方便,普贤菩萨无量的方便呢。大原则上教我们六根字,这六个字非常的重要。一个是妄想,一定要离开的;一个是妄念;一个是邪见,这三种都必须离开。
我们想想,这个想,心,心就是指的念跟见解,只要有了都叫虚妄。我特别引唯识的道理,因为想,心、见全是属于有为法,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大乘佛法里面,了义经典里面,无不是要我们去掉这三样东西啊。宗门提倡的,离心意识参,跟华严经里面讲的这个三句,没有两样啊。
想是属于意,心是属于识,八个识都叫作心啊,我们可以单指心是阿赖耶。想是第六跟第七识。见解包括了六识,以及相应的心所。可见华严里面,唯识里面,以及宗门所提出的是一桩事情,说得虽然不相同,事实是一桩事情。
楞严经里讲的,是详细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那么这十番显见这么长的经文,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再不明了,那真是无可奈何了。
明白了之后,我们信不信呢?相不相信六根根性,是我们的真性,六根根性是我们本来人,六根根性具足无量功德。决定真实不虚啊。诸位果然要相信了,认取了,我们试问问还有没有生死?你找生死就找不到啦。再问问有没有烦恼?妙、净、明里面这三个字里面,诸位找一找,哪一个字里面有生死,哪一个字里面有烦恼?
可见得生死烦恼正如红炉点雪,立见消融。这是古人的比喻,宗门的比喻。象那个炉子,里面烧得红红的,温度很高,你拿那个雪花,滴到那个炉子边上,立刻就化掉了。生死烦恼就象雪花一样,六根根性就跟红炉一样。
从这里可以勘验自己,如果我们还有生死,我们还有烦恼,听了这么多,读了这么多,有的时候也点头啊,虽点头不相信啊。或者有那么一点点信,半信半疑,决定不敢认取。那好吧,还是生死凡夫,还要干六道轮回。
什么时候,你认识了,认取了,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你当下认取,你就立地成佛,你现在就成佛。你明天认取则你明天成佛,你明年认取那你明年成佛。你这一生都不认取,你来生再认取,那好,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来生你再成佛。这成佛之道真是讲绝啦。换言之,要不要成佛,在几时成佛,这个事情操之在自己。只要你肯舍妄证真,谁也障碍不了你呀。
如果我们还是认物为己,就象经里面比喻,不肯认真月,真月是比的见性,而去认水中的月影,那就是佛在此地讲的了,汝自迷闷呢。于哪一个都没有干涉。你要是起心动念怪别人,错了,那真是错到底了。
丧本受轮,
本就是前面讲的本妙、本明、本净。而凡夫对于本妙、本明、本净不相信,不肯承当啊。而妄认缘影之心,就是第六意识,以为这个是自己的真心。这大错而特错啊。
不但第六识不是,第七识不是,第八识也不是。第八识的见性,这个见分,我给诸位讲了,是第二月啊,还不是真月啊。我们今天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带妄之真啊,阿赖耶的见分。
阿赖耶的见分,你要直截用这个见分,直截用见性,还不能带阿赖耶的五遍行,触、意、受、想、行、识通通要离开,这个时候,才是见性见法性,这是到了百尺竿头了。把这一分虚妄再离开,就是纯真无妄了。我们这个经文讲到最后,就是: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是纯真无妄。第九以前所讲的都是带妄之真。最后一番是讲纯真无妄啊。明心见性的道理、方法,十番显见就讲完啦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