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七 执空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这段又是说修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他穷研十二类生的根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观彼幽隐之中清清净净的地方,是「常扰动元」,在这时候有了偏见,「于先除灭色受想中」,他早先用功已除灭了色、受、想时,「生计度者」,他生出合计度量之心,「是人坠入死后无相」,这个人就偏于死后无相,「发心颠倒」,他发起这个心就颠倒了,「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想阴灭了,心就没有可住的地方,「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阴性是说色、受、想已销散了,「纵有生理」,纵有生发的理在,「而无受想」,实在就没有受想了,

「与草木同」,「此质现前」,虽然是有现前的体质,「犹不可得」,没有用处,「死后云何更有诸相」,他是着在死后无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因之勘正校正,说人要死后是无相,「如是循环,有八无相」,因此循环有八种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他「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就堕落在外道里去,「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这是第七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这是佛告诉人别修错了,一旦知见偏了,很容易走入外道去。

八 有无俱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一段文是说八俱非,「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还是指着修三摩地的诸善男子,能「坚凝正心」,「魔不得便」,魔就不得便来扰乱你,「穷生类本」,因为你研穷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察看到幽隐清净的境界,「常扰动元」,有扰动之相,「于行存中」,就是行阴还没破尽的时候,「兼受想灭」,前色、受、想已经灭尽了,行阴还存着有一半的时候,「双计有无」,前三阴破了,行阴还没破完,一半有、一半无,有无是双的,他合计又有又无,就是这么一句话-「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这是修行走错路了,怎么叫「自体相破」?就是认为破了前三阴是无、未破完的行阴是有,这是自己破自己,这个修行人坠入外道,以生前例于死后俱非有非无,「起颠倒论」,所以起颠倒之论,「色受想中」,色、受、想早就灭了,就是行阴还有一半,

所以「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在行阴之中迁变流动的时候,观看无还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如是循环穷尽了四阴界,「八俱非相」,就是四样俱非之相,复以生前而例死后,这是「八俱非相」,「随得一缘」,因此随得一人来问之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又计世间诸行作为之事,性皆迁讹,义亦如是,以是之故,「心发通悟」,心发邪通谬悟,妄说万物,「有无俱非」,若穷诘之遂致「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由此计度,生前死后有八种俱非之相,「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又见后际之昏昏瞢瞢之相,无言可道,由此「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这是第八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九 妄计断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这段文是第九说明修三摩地的诸善男子,若是「坚凝正心,魔不得便」,魔就不得便了,「穷生类本」,你若穷究十二类生的根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有幽隐清净的气象,这种气象常扰动起源的地方,「于后后无生计度者」,因为他观见行隐之灭后又灭、灭灭无已,故此而生计度,「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是修行人就坠入七断灭论.谬说七处,死后皆归断灭,一计四洲之人畜,以身而住,身死即灭,故曰「或计身灭」,第二说欲界六天,以欲定住,欲尽定坏即灭,故曰「或欲尽灭」,第三说初禅三天,虽能离欲,然有忧悬之苦,故曰「或苦尽灭」,第四说二禅三天,不特无幽苦,且能从定生乐,然而乐极即灭,故曰「或极乐灭」,

第五说第三禅、第六说四禅、第七说四空天,这三处以「或极舍灭」句总改无余,意谓三禅虽乐,舍心成就即灭,四禅舍心虽就,极舍即灭,四空居无色定,定坏即灭,故曰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知其现前虽存,终归销灭,「灭已无复」再有,「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所以他说这是断灭,「是则名为第九外道」,是名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十 迷现涅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输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这是行阴的第十段文,计度五现涅槃,这还是说修三摩地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坚固凝聚正心修行,魔就不得其便,「穷生类本」,因为穷研十二类生的根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观见幽清常扰动元的境界,「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五涅槃论拿什么合计出来的呢?「或以欲界为正转依」,他见到欲界天的境界,以为是转凡成圣了,「观见圆明,生爱慕故」,因为见到欲界天有圆满光明的境界,生出爱慕心,分不出这是凡夫天的事,认为是现证涅槃了,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以为这是证了圣果,「或以二禅,心无苦故」,以为证了圣人的涅槃,「或以三禅,极悦随故」,以三禅的喜悦当做证涅槃,「或以四禅,苦乐二亡」,苦也没有、乐也没有,「不受轮回,生灭性故」,由此不受轮回、不受生死了,拿这五种当做五现涅槃,这是「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他拿有漏的境界作佛法无为涅槃的解释,以为这「五处安隐」,「为胜净依」,拿这个就当入了胜境了,「如是循环,五处究竟」,以为这五处是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他就堕入外道,「惑菩提性」,疑惑了自己成佛的觉性了,「是则名为第十外道」,这叫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行阴通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未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佛对阿难说这十种行阴,禅那的境界,「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皆是自心作怪,狂妄的解悟,行阴妄想与其功用之心,交互战斗,现出这种醒悟来,佛说「众生顽迷,不自忖量」,众生顽梗,执迷不悟,不能自己忖量,「逢此现前」,逢此境界现前,「以迷为解」,以迷惑为解悟了,「自言登圣」,自己说是登了圣人的位子,「大妄语成」,这种大妄语成立了,「堕无间狱」,当堕无间地狱,佛说到这里,让修行人自己醒悟,「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这是对着阿难说,你必须将佛说的这些话,在我入涅以后,指示末世的众生,

「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普徧的让众生觉悟明了这个道理,不要叫心魔造这个最深的罪业,「保持覆护」,保持着时时的覆护搁在心里,「销息邪见」,把这个邪知邪见,第一把他要销灭了,「教其身心,开觉真义」,教化自己的身体不要做错、心也不要想错,得要开悟觉悟了真实的义理,「于无上道,不遭枝岐」,于佛的无上道理,才不致走错路,「勿令心祈,得少为足」,勿令这个心得少为足,总得充足行到圆满,「作大觉王」,就可以大开觉悟作大觉王(是佛的别名),人人都有成佛之份,「清净标指」,标是标榜、指是指南,觉王如月,佛语如指,佛让阿难依清净法教化后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 识阴十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修行人修正定正受,「行阴尽者」,修到破除行阴,「诸世间性」,诸世间徧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而言,把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九界一切生类,「沉细纲纽」,喻如纲目沉细,行阴喻如纲纽,行阴到此破裂了,「补特伽罗」,这是生死的根,此云数取趣,「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今行阴已尽,于十二类生之业感报应,悉皆悬远而永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这是约识阴习强,于观行中,虽达到行空,复现湛明之境界,二种生死,皆如长夜,今有为行空,「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则于圆净涅槃天将大明悟,偏真行空则于方便净涅槃天将大明悟、二边行空则于性净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古时犬守夜、鸡司晨,天将亮时,鸡则鸣,春三秋四冬八徧,冬天夜长,以世间法做比喻,就如同鸡最后一叫,天就亮了,「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如太阳东升,「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功夫用到这里,六根就没有力量,像我们的六根一天不闲着,普通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六根虚静」就是歇下来了,六根一安静,「无复驰逸」,就不能东跑西跑了,「内外湛明」,内外光明,就是一个大效验,

「入无所入」,内外都明就没有能入所入,这时候心悟的道理,「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可以深达于十方十二类众生,「受命元由」,以此识阴,无枢穴故,「观由执元」,其由可观,无迁流故,其元可执,无生机故,「诸类不召」,了知万法唯识,「于十方界,已擭其同」,故于十方的世界已获其同,观行既深,能见如来藏性,「精色不沉」,故精性妙色,不复沉没,「发现幽秘」,幽秘的理性,从此发现,此正寂灭现前境界,「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若于群召」,就是所有的一切诸类之中,「已获同中」,都各得自然,「销磨六门」,销磨六根门头,「合开成就」,六根为一根之用,名合成就;一根为六根之用,名开成就,「见闻通邻」,见闻都相邻互用,六根「互用清净」,一点障碍也没有,「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十方世界及其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这是说明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的境界,「名识阴尽」相,「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幻妄似有,名为罔象;体性空寂,名为虚无;迷背真性,名为颠倒;更无实法,惟此妄想以为其本,了知妄想无自性,则本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

一 成所归果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心+口)。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一段文是因所因执,因所有的因就执着住了,佛说法四十九年,无非就是破执之具,破人的执着性,佛说的法就是破执着的家俱,这是说因所因的执着,因是能因对着所因,佛法破的是能所,有能所就把正性迷住了,这是说这种执着,「阿难当知」,佛对阿难说,你当知道,「是善男子」,是指着学佛法的人,当时法会上那些修行的人,「穷诸行空」,他研穷种种的诸行,行是行持,把修行的诸行研究的尽空,空是不可执着了,「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研穷所修行的理,已经研究到识上这个地方就可以还元了,这总算是一个好机会,「已灭生灭」,这时已经把世间上有生有灭的法,都把他销灭了,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能修到这样,总自见效验了,已经灭了众生的生灭,世间上不是生就是灭,是对待法,你要修到五蕴还元的时候,这是见到好相了,把世间的生灭法脱离了,而于寂灭精妙还未圆,他把世间上的生死灭了,然而在这个寂灭上还不成,精妙还未圆;这生灭与寂灭大不相同,生灭是世间上人的苦处,生了死、死了生,这寂灭是佛成道的修德。佛有修德、有智德,修德也叫行德、智德也叫菩提,修德也叫寂灭,往往佛说弟子们,汝于菩提智德尚在遥远,这是佛常对弟子们说的话,他可是把生灭修的已经销灭了,不受生死了,这是得的效验,「而于寂灭」,于这本有的寂灭,不生不灭,不是对待法,这寂灭是佛的修德,所以到了寂灭上才算究竟,「精妙未圆」,到了精微奥妙上,还没得圆满,这是佛对阿难说,虽然没得圆满,可也得到效验了,得着什么效验呢?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修到这个地方,见的效验能使你自己的本身,「根隔合开」,这一个人身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这六根都隔离了,谁也不给谁使唤,眼根能见、耳根能听,拿眼根听就不行、拿耳根见就不行,谁也不给谁使唤,各执其事,修的虽然不到究竟,能令你自己的身,可以六根互用,眼根不但能见,还可以拿眼睛说话;有一位目讲大师,当地人都知道他拿眼睛讲话,这是说佛法不是没有效验的,我把这个提出来,提提大家的信心,就怕修不到,要修到了,那是实有效验,他修到这里能令自己的身,「根隔合开」,眼睛也能说话、耳朵也能说话,简单说六根可以互用,我们不行,看非眼睛不行、听非耳根不可,余者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能令己身修到六根互用,「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诸类是世间上一切的动物,一类一类的,所有世间的飞禽走兽,这都是动物,通觉,这知觉都相通,我们人就不知道飞禽叫的是什么意思,修到时候,就能知道飞禽走兽叫的是什么意思,亦与十方的动物知觉都相通了,

「觉知通(淴-心+口),能入圆元」,这是起首修行见的效验,这知觉能通达、能(淴-心+口)合,「能入圆元」,从这里再接着向下修行,不出毛病,就能入佛的同通道理,元是开头从此开头,就能修行究竟的佛法,这是佛对阿难说的,说到这里,这是佛警戒法会人,得照样的好好修行,自己别逞能,别出毛病,说到这里,这是一个正面,转过来就说反面了,「若于所归,立真常因」,以这个地方起头开端讲修行得着效验,你要拿这个做为归宿、以这个做为所归,这个地方就是佛的真常的道理,没有生、没有灭,这就错了,所以佛这是警戒人,你修行到这个地方,功夫白费了,你拿这个就算到家啦,立真常的因,「生胜解者」,我是大开圆解,佛法我是一悟到底了,前边说这个人的执着,「是人」就是指的这个人,「则堕因所因执」,你就执着有能有所,这佛法要能所双亡,本知觉现前,能知所知、能做所做,这都是对待法,佛法是超伦绝待,这是最要紧的,得要知道,你还有对待哪能到了究竟呢?这说「是人则堕」,他要照他自己心思着,以为大开圆解都到了家,把自己就误了,「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堕在有能因、有所因的执着了,这是佛警戒说的,「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说到这里佛就给说开了,印度有两种外道:一个娑毗、一个叫迦罗,这两种外道就是有这种修行,是人则堕因所因执,能因所因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有能因、有所因,娑毗迦罗这两种外道,他是以这个为归宿,

所归的冥谛,虽然不是明正大路,也在冥冥之中证了真理,谛是当真理讲,把这个理研究明白了,所归的冥谛,他以这个就是到头了。佛底下又说,你们跟着我修行的人,要是不听我上来所说的话,你就是归了娑毗、迦罗所归的冥谛,就与他们「成其伴侣」,与这个外道一样了,「迷佛菩提」,你把佛的大觉大悟的道理就迷失了,菩提为智德、涅槃为修德,「亡失知见」,由这里亡失了正知正见,该怎么样呢?「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由这里一错到底,这是十个,说头一个,「是名第一立所得心」,他有所得的心,就有能得的果,「成所归果」,归这个外道的结果,就违背远离了佛的圆通的大道理,「背涅槃城,生外道种」,违背涅槃的地方,从这里生出外道的种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 成能事果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酰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圆种。

这一段文是第二能非能执为名,他这都是指着修行人,他疑惑修行能到了这个身份,其实没能到,他以为能到,这叫能非能执,他觉着能是非能,是什么呢?就是个执着性,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旁的说,就是破人的执着性,有执着的人就不能向上学了,这是吃亏的地方,你的知识有多少?你那个能力有多大?就把自己耽误了,这段文他以为自己有能耐,执着在非能,就不能做到了,佛对阿难说,「又善男子」,是自己把自己耽误了,「穷诸行空」,他穷究道理,到了行空的地方,色、受、想、行、识五蕴上行空,所行的无非是个空,没有实在的,「已灭生灭」,已经把这个生也灭了、灭也灭了,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他没得着寂灭,他以为得着寂灭了,其实光把生灭灭了,然而他这个诸法寂灭相上,精微奥妙没得圆过、没得圆满,「若于所归」,若在这上头为所归,「览为自体」,拿他当作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若能执着这个意思,你尽其虚空徧于法界,「所有众生」,所有十二类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他以为得着点功夫、得着点利益,他以为不得了,他以为得到究竟的大法,他疑惑十二类众生都是我生的,他发这个心,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的,由这里「生胜解者」,他说我这个道理,我解悟开了,胜过一切,谁修行也不如我,就是这么个意思,「是人则堕能非能执」,这个人由此就堕落了,不能上前进了,以为自己能做到,以自己为能,能做能为,他自己还执着住了,非他这个法不可,他这归哪一类呢?

「摩酰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摩醣首罗天,他这是一个天王,三个眼睛八个胳臂,现无边身,他就是这么个意思,他说这一切众生都是我生,这都还在凡夫一类,还没到圣果,这摩酰首罗天,能现无量无边的身,尽虚空、徧法界都是他的身体,这是很可以了,虽然是可以,还是凡夫,与佛道相差太远。刚才说的这一类众生,他以为十二类的众生都是他生出来的,他能现无边的身,就有这么大的道力,然而比佛法差的太多,这个修行人发了狂妄的心,说是一切众生都是我生的,就和大梵天一样,「成其伴侣」,与他们作伴,平等了,到这个时候「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把正知正见的道理就亡失了,一点也没有了,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他成立他自己能为的心,我能做到了,「成能事果」,他自己心里头,有能为的心成这个能事的果,这个地方佛就断他,「违远圆通」,你想着修佛法,你违背了,与圆通无碍的道理距离太远,「背涅槃城」,你违背了不生不灭,「生大慢天」,将来也就生在大慢天,属于摩酰首罗天王,这一类「我徧圆种」,这大慢天就是执着一个我圆满一切种子。

三 成妄计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一段文是第三常非常执,疑惑世界是常在的,其实是非常在,他这种执着是依着常是非常所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善男子这是佛指着修行人说的,「穷诸行空」,穷是研究这个理,世间上诸行无非是个空,没有实体,若这个样子就是「已灭生灭」了,把生也灭了、把灭也灭了,不生不灭总算不错,还没到家,这是世间人的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转过来说,然而于寂灭还没修到,这个寂灭的名字是寂然不动的意思,在这个寂灭上用功,「精妙未圆」,精纯的妙理还没到圆满,「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这段文就在「精妙未圆」上,精微奥妙总自还欠点,他就不向上修了,

他以为这个事情从这里就可以做下去了,他在精妙未圆上若有所归,他在这里就以为圆满,就算所归了,就不等着那个圆满了,若在未圆上做所归,他拿这个就以为所归依了,「自疑身心,从彼流出」,他还在疑惑之中,他认为疑惑就算数了,自疑身体、人心从哪里来的呢?从「精妙未圆」的时候来的,他以这个就为所归宿了,就错了,他自己还在疑惑之中,「自疑身心,从彼流出」,他这么疑惑,「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十方的虚空都是从这里生出来的,他在疑惑之中,他就作主了,「即于都起所宣流地」,这就是所有一切都从这个地方起来的,拿这个他就「作真常身」了,就无生无灭了,他本有生灭,「无生灭解」,勉强做不生不灭的解释,「在生灭中」,他说无生无灭,正是在生灭之中,在生灭中「早计常住」,他在生灭之中,他早已合计好了,在这个地方就是常住的地方,这本是一个无常的地方,他做为常住啦!他拿这个做为常住,「既惑不生」,既然迷惑,这个地方算是不生,

「亦迷生灭,安住沉迷」,他拿这个做了不生不灭了,这个不生不灭也正是生灭,他以为没有生灭,「安住沉迷」,安然住在这里,沉沦的他就迷惑安住不动了,「生胜解者」,他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由上以来,佛说他处处都是错,他认为处处都算对的,他以这个生了胜解,我解这个道理,高过一切、胜过一切,是人则堕常非常执」,他想要真常,常在不灭、不生不死,他堕落在「常非常执」,他执着住了,拿着无常当常,这就堕在甚么地方呢?有个大自在天,他悟的这种道理,就归在大自在天上去,是个外道天修成的,生死没了,寿命长,到时候一样死,「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他和外道自在天修成的,生死没了,寿命长,到时候一样死,「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他和外道自在天成了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他迷了佛的大觉大悟的道理,失去了正知正见,自己把自己就耽误了,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这一类就算是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他安住沉迷了,他立了因由的这个心就是虚妄,自己合计出来的果,绝不是正理证到的果,「违远圆通」,违背了、远离了佛的圆通的道理,「背涅槃城」,他把不生不灭的地方违背了,「生倒圆种」,他生了颠倒圆满的种子。

四 成虚谬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五蕴里头注重这个行都空了,这五蕴都是虚假的,由这里就把生也灭了、灭也灭了,而于佛的寂灭精纯的妙义还没圆满,「若于所知」,他自己以这个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他这个理是在寂灭精妙未圆的时候,他变了样了,他于所知来立主意,他不照着佛法修,是所知道的事情,「知徧圆故」,他悟的这个理,说人所知道的是徧满、圆融无碍,「因知立解」,他就错在所知上,他以为所知都是动物,大家要知道,所知没有动物,都是植物矿物,你假比我们这个人在世间上这个知觉,你所知道的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他没有知觉,这个地方得分开了,这是所知的地方,「若于所知,知徧圆故」,他这一错到底了,「因知立解」,因着这个所知,他还解悟了十方的草木都是所知道,都应当有知觉,「皆称有情」,十方草木「与人无异」,草木也可以为人、人死也可以为草树,

「无择徧知」,所以他也不择出来普徧的知道,「生胜解者」,以这个为明白生出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他堕这个知,本来就是无知,他以这个无知为知,就是这么一句话,「婆咤霰尼」,是两个外道:一个叫婆咤、一个叫霰尼,「执一切觉」,他执着一切觉,「成其伴侣」,所以他和两个外道成了一体了,「迷佛菩提」,把佛的菩提觉道迷了,「亡失知见」,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他合计出来圆知的心,名字可好听,「成虚谬果」,他成了这个虚谬的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这就是说,他这个知为颠倒的知,以不知为知。

五 求妄冀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己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一科文是第五段题目,生无生执,这个人发心总想着要长生不死,人修行也为的是长生,谁还愿意短命吗?所以他发心修行求长生,这个题的名目就归到生无生执,这怎么讲呢?说想要长生,他执着在无生上,他想悟无生执,不能长生的这么一个执着,这个地方是两相左了,他想着要长生,执着生无生执,执着这个不能长生的这个执着,这句话得要解释了,「又善男子」,修行人都称为善男子,「穷诸行空」,穷是研究这个理,研究五阴里头的行阴,讲到修行五蕴皆空,这地方他到了四阴皆空,他研穷到行阴已经空了,

「已灭生灭」,已经把世间法的生灭都灭了,这总算是不错,「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还未得着究竟寂灭的佛法,这是说已经把世间的生灭法灭了,然而于寂灭上,「精妙未圆」,这个精微奥妙还没得圆满,他应当照样这么修行就对了,他出了毛病,「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这个时候,若在圆融的根本上,还没圆融在互用中,能可以互相借用,不能实用,这一互相借用,他也不应当用,他等着完全精妙圆满的时候,这不是举手而得吗?这个地方没圆满,他以为「已得随顺」,他从没圆满的根本上互相借用,这一借用必是没成就的「已得随顺」,你要想借用也得随顺着你,这一随顺可不是圆满的,这个地方你早用,他就不能完全成就发现了,他就是以这半路上就用,他是不能圆满,他是得了随顺,你要用随着你用,

「便于圆化」,他从没圆满的地方,方便的在这个地方就做了圆化,这个地方做了圆化,也能随顺,是不究竟的随顺,「一切发生」,发生什么呢?「求火光明」,火就来了,「乐水清净」,水就出来了,「爱风周流」,风刮到身上很周流的,「观尘成就」,他观这一切的尘相-金、木、土、石,能可以盖房子、盖楼阁,能成就,可是怎么用法呢?他有这些事情可都能用,地、水、火、风这叫四大,地、水、火、风这本是四尘,他用的早,他观这个尘也能成就,他觉着妥当了,各各都崇事,修行的这个地、水、火、风,用什么有什么,他拿着地、水、火、风就当了神,「各各崇事」,各各求水有水,这也是神,这也得恭敬崇拜,他要求火,火也来,这也是神,也是崇拜侍奉,「以此群尘」这就「发作本因」了,

「立常住解」,以这个地、水、火、风的本有因地,拿他当做常住于世,这么一个解释,这哪能行呢?地、水、火、风是有生有灭的东西,他是由如来藏里发生出来的,他动转流动全仗着如来藏这个妙义,外道就以这个是神,他就糊涂,他见了水就给水磕头、见了火就给火上供,当下印度还有这两种外道,很厉害,户族顶大的,「立常住解」,这是一时的发现,他拿这个做长远久住的这么个解释,「是人则堕生无生执」,他这不是个长生的道理,他这个生有生有灭,堕在这个想叫他长生,他不能长生,他执着住了,他想着长生,他就执着,住在无长生的地方,就做了长生了,这叫生无生执,想着长生,他归于无长生了,就是这么句话,这些事情就堕落在外道里了,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户族很大、势力也很大,是印度全国盛行的。现代人认为佛出生在印度,都到印度朝佛圣地,但找不到出家人,有一位领事官前年和我说,他是印度婆罗门,因为世界各国去印度找佛法,他们也成立了个佛学研究会,我说太好啦,迦叶波户族也是顶大,佛度迦叶波师徒一千人,度他们的因缘那就不用说了,诸迦叶波并婆罗门这两种外道,现在还有,

「勤心役身」,总用这个身很殷勤的,怎么摇怎么幌、怎么运气、怎么点穴,就是这么一套,使那个身心不闲住,干什么呢?「事火崇水」,不是侍奉火就是崇拜水,当下还是如此相信,「求出生死」,这地方哪能了生死呢?也就是当时侍奉侍奉,有点灵验,小小的有点感应,他哪能超生了死呢?拿这个不但不能出生死,是找生死,「成其伴侣」,他与这些外道都成为伴侣,那就错了,「迷佛菩提」,不能学佛的菩提智慧,「亡失知见」,把自己的正知正见失了,佛法没有旁的,就是正知正见,哪个人没有知觉?哪个人没有相当的知见?正如正见就是佛法,已经失了正知正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这就是名为第五计着崇事,这是合计执着崇拜水、集奉火这类外道,

「迷心从物」,水火这都是物,所以一切唯心造,人的心就是宝贝,你有什么认识就有什么成就,他把自己的心迷了,他随从物转了,大家一听就明白,「立妄求因」,他立下虚妄,拿这个当因,「求妄冀果」,这哪能得着好果呢?没有真因,哪能有真果呢?「违远圆通」,因这样违背了远离了佛的圆通的道理,「背涅槃城」,违背了不生不灭的地方,「生颠化种」,生颠倒、劝化的种子,向颠倒里头变化。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六 成空亡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是第六段是说归无归执,想着有个归宿,归错了,归到没有所归的地方,他还执着,成了归无归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研究这个理,五蕴空了四蕴,这算很可以了,「已灭生灭」,已经灭了世间上的生灭,总算修的不错,慢慢的就可以达到寂灭了,「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也得着寂灭了,可就是没圆满,你要照着修行就圆满啦,中间他出毛病了,自己出主意,「若于圆明」,就在这个圆明之中,「计明中虚」,若在这个圆,他当然就是有明了,有圆有明,计明中的虚,他见着精妙未圆的光明,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他合计着、他明白了,这明中有虚空,他拿这个就当了道啦,「非灭群化」,他这么一看,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归这个虚空,非灭一群现化的事情,「以永灭依,为所归依」,他就不知道变化究竟的所以是怎么一回事;非灭就是他不承认灭这个群化、灭这个变化,「以永灭依」,永远的销灭,他是一灭永灭,什么也没有了,「生胜解者」,打这里头生出优胜之解,我解悟的这个理,旁人做不到,他以这个为归宿,「是人则堕归无归执」,以这个无归为执了,他归到无归的执着了,这一类天上有「无想天中」,

「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舜若多是空神的名字,当下这个虚空就有神,神的名字叫舜若多,诸舜若多和他做了伴侣,修好了也无非得个空神,与佛道差的天地相隔了,他说学佛,「迷佛菩提」,他把佛的菩提的道理迷惑了,「亡失知见」,把正知正见都亡失了,「是名第六圆虚无心」,这个名字就叫第六圆虚无心,圆这个处空无实,连心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啦,一空一切空,「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远离了圆满的那个圆通,「背涅槃城」,违背了不生不灭的地方,这一类「生断灭种」。

七 趣长劳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一段文是第七贪非贪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是研穷到五蕴的第四行蕴已经空了,知道是虚伪的妄想,已经把生也灭了、把灭也灭了,功夫总算不错,虽然销灭了世间法,没得着真正的寂灭法,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那是不可思议的,要修到不生不灭的寂灭上,就与佛法相齐了,然而他于精妙还没圆满,精微奥妙皆没得到圆满,他就生出这妄想,「若于圆常」,在没圆的地方,就做为常修行的法则,没圆之法哪能「固身常住」,他想借这个坚固身体常住于世界,他错想啦,他贪心太大啦,贪得不对,「贪非贪执」,他一起妄想借身体坚固常住,「同于精圆」,他同于精微奥妙的这个圆理,「长不倾逝」,永远的不倾失、不逝去,也不灭、也不常在,

「生胜解者」,他在这上头生了最优胜的思想,说我解悟的这个理是对,就照着这个行吧,自己就把自己错了,「是人则堕贪非贪执」,你做了贪的执着,也没贪对,你贪的这个还够不上贪,贪可是贪,还不是贪的执着,连「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阿斯陀是长寿仙,讲究修长命永远不死,也可以成仙,可以多活几千百年,到时候还得死,不算长命,无非是多活几千万年,那永远还是保不住,天上有这种仙人,名字叫阿斯陀,与他们成其伴侣,于佛法毫不相干,「迷佛菩提」,他迷昧了菩提佛果,「亡失知见」,亡失了正知正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这一路是属于第七执着命元,他是执着长命的元始,「立固妄因」,他立下坚固妄想的因,立下这个因就「趣长劳果」,趣向常常的奔走劳苦的这个果种,想得长寿,「违远圆通」,违背远离了佛法的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不生不灭的地方生妄延种,这是妄延不实的种子。

八 立炽尘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咤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第八段文,他求真但在无真上起了执着了,「又善男子,穷诸行空」,研究这个理,到了五蕴第四诸行已空,「已灭生灭」,已经把生灭销灭了,「而于寂灭」,寂是不生、灭是不灭,寂灭是不生不灭,「精妙未圆」,在佛法上诸法寂灭相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精妙,他未得圆满,他自己观察,「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怎么叫「观命互通」呢?他自己研究,他说这个人在世界上活着,这个生命互相通用,有尘劳就有生命、有生命必有尘劳,各有心理,他有了这么一种思想,他观自己的命与世界尘劳互通的,有尘劳必有生命、有生命必有尘劳,这两样是离不开的,你要想长命活着,你就得多受劳苦,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是他自己悟的,「恐其销尽」,恐怕尘劳销尽,命就没有了,就活不了啦!得保守这个尘劳,保守尘劳好多活着,他是这么个意思,「便于此际」,就在这个边际上,他想起好主意来了,想这个尘劳的事情,这个尘劳越大,我这个命越长,什么大想什么,他这是心里的妄想,随便乱想,为是好活着,有这个尘劳的事情把我累住了,「坐莲花宫」,你说这是世间上尘劳的事情,这是最高尚的尘劳,这宫殿很宝贵了,这还是莲花宫,这是佛菩萨坐的,「广化七珍」,多多的变化七珍,七珍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玫瑰,这是七种宝物,「多增宝媛」,多多的增加美女,这美女也是尘世上的事情,也很热闹的,为的这个我多活着,我好长命,

「恣纵其心」,纵是任意,纵着他的心意,胡思乱想,恣其意念,随便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在这上头「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他疑惑这是真的,其实一点真的也没有,都是打妄想,他执着住了,还以为不错,「咤枳迦罗,成其伴侣」,咤枳迦罗是一个天上的魔王,这都属于这一类,「迷佛菩提」,把佛的不生不灭的菩提果就迷惑了,「亡失知见」,自己的正知正见就是佛法也亡失了,「是名第八发邪思因」,这名是第八发邪思因,他自己发这个邪思的缘故,「立炽尘果」,他立的心就像火那么热,他为的是连累世间上的尘劳,好多活着,「违远圆通」,违背佛法,与佛法距离的太远,「背涅槃城,生天魔种」,在不生不灭的地方生天魔种,他心里发生的正是天魔的种子。

九 成趣寂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第九段文说到定性声闻,什么叫定性声闻呢?他亲自听到佛说法的声音,他拿耳朵闻着了,他都记住了、都知道了,不能够融化,这是一个小乘的根性,性子定住了,叫定性声闻,你要讲大乘,他做不到,所以这地方说,「又善男子」,有这么一种修道的人,「穷诸行空」,他研究这个理到了行蕴空了,知道行蕴是虚妄的妄想,空了行蕴,总算不错,

「已灭生灭」,已经把世间上的生和灭都销灭了,但是还没到究竟,「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在这个寂灭,这是佛的修德大法,他的这个精微奥妙还没圆满,这时候他自己出了主意,「于命明中」,在这个本命明中,本命的这个明白到了究竟了,眼六根、色六尘,就是一个明白的明字,他这是一样,人人都有这个明,自己不认得,「于命明中」,于这个本命有这个明性,明性之中,他起了分别,「分别精粗」,在这个地方分别精粗有高有低,「疏决真伪」,从这里疏散了,决定有真有假,这都是小乘人的心理,「因果相酬」,他以因酬果、以果酬因,以因招果、以果招因,

「唯求感应」,他这个时候还求感应,不能够自主,「背清净道」,佛法没有这些个啰嗦,佛法是个清净的道理,他违背了,佛的知见,他达不到,疑惑着就成了,所以他成了小乘,「所谓见苦断集」,他见世间上的苦,苦是招集来的,我别召集了,这是四谛法,不向深处说,向浅处说,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出世的因果,他知道世间的苦,不招集就没有了,「证灭修道」,想证佛的寂灭,不修道不能成,这是他看出来的,「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居在这个灭的地方,他就歇下来了,其不知后边还有多少没修,他就不做了,他到这里就算到头了,居在灭上,以为我这是成了,已经休息了更不前进,他这算是半途而废,总算也得点好处,属于小乘,「生胜解者」,他在这个地方不上前进,就以为解悟到家了,胜过一切,没有再比我强的,「是人则堕定性声闻」,他这个定性全凭听见佛说法的音声,他知道依法修行未能融化,就是叫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他是记着佛说的法,他不能多闻了,他的名字就叫声闻,再多了他也不接受,他也没有那种思想,搁在一块下一句断语,他觉着他是声闻,他没闻全了,

「诸无闻僧」,这一类是很多了,这叫声闻的根性,究竟的佛法他没闻全了,少闻少知少见,「增上慢者」,他自己增加高慢,自己自高自大,「成其伴侣」,就这一类人都算伴侣,「迷佛菩提」,他证了一个小乘四果阿罗汉,就把佛的菩提觉道的理迷了,「亡失知见」,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人人都有正知正见,他遮住了,到了这个地方,「是名第九圆精应心」,在圆满的道理上得一点精微,以应其心,他就知足了,「成趣寂果」,他在四谛法里,取一分寂灭的果,「违远圆通」,他自己违背了佛的圆通的道理,「背涅槃城」,违背了究竟不生不灭的地方,「生缠空种」,他完全的被空理缠住了,空理也有五层的分别,有顽虚空、有断灭空、有体法空、有析法空、有妙有真空这五层。我们人认得这个空,都是眼前的虚空,这叫顽虚空,顽梗不灵,什么利用也没有啊,这还是人心生出来的;断灭空是外道,他疑惑着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空,他这是入了断灭的地方;析法空在事实上分别不是空理,他在分析叫析法空;体法空,他说一切法当体皆空,连有带空都空,然而他没得中道,还在空的边,叫偏空;到了究竟是妙有真空,妙有在有上不作思议就是真空,这个道理,这是五层空,「生缠空种」,这是说完第九。

十 成湛明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口)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又善男子」,还有一种善男子,是定性的缘觉,他走到缘觉上就住下,不上前修了,也是半途而废,比上边的声闻高一点,这是中乘,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觉悟的,他「穷诸行空」,「已灭生灭」,把生灭法都销灭了,「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诸法寂灭相,不容易明白,精妙处还没修到圆满,「若于圆融」,若向圆融的道理比,是「清净觉明」,总算是觉悟的明白了,在圆融里对这觉悟都明白了,「发研深妙」,他自己心里研究,比前边又深入妙了,虽然他发研深妙,「即立涅槃」,他在这里对于佛的涅槃还没得到,他自己就成立了,他疑惑这就是佛的涅槃,「而不前进」,他不能再上前进了,「生胜解者」,他觉着解悟的胜过一切,生了胜解心,自己把自己就误了,没开佛知佛见,「是人则堕定性辟支」,他只堕落在中乘里头叫定性辟支,辟支说全了叫辟支佛,没觉圆的这么一个名词,

「诸缘独伦」,他在一切的诸缘上独伦,单独的有伦次,怎么叫单独的有伦次呢?他这个诸缘是十二种因缘,他悟这个理,先从无明上起,我们这些人不研究道理,无明就是不明白,这个无字就是从根本上说,丝毫没明白,这叫无明,无明引出什么来呢?缘就是引着,由这个引出哪个来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十二种因缘。怎么叫无明?就是说人不明白、糊涂,无明缘行,人若糊涂就不走正道,随便乱行,行什么就认识什么;行就缘识,认识什么?无非认识世间上的法,迷糊人的事情;识缘名色,有这种认识,简单说就做了胎啦;名色缘六入,这一做胎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在母胎里人人都这样;六入缘触,这是出胎的小孩子,六根触六尘,他不能分别,水火不分,见什么拿什么,这叫触;触缘受,他受什么呢?生下来就要吃奶,这就享受,

人人都如此;受缘爱,谁给他吃奶,他爱谁,要不他怎么爱母亲呢?母亲给他奶吃;爱缘取,长大了就不光是与母亲爱,在外边他看见什么好,他就爱什么,他就求取什么;取缘有,你取什么就有什么,有就到来世上了,这十二因缘是说三世因果,一到了来世;有缘生,到了来世,这又降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所以这地方他明白了这十二因缘的道理,他就不这么做了,开悟了他得先灭无明,无明灭了,这十二样都灭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说这些话为什么?就是为灭无明,无明灭了,一灭一切灭,怎么个意思呢?「诸缘独伦」,他在诸缘里独得伦次,「不回心者」,他不回向自己的本知觉心,他与不回心的这一类的人「成其伴侣」,「迷佛菩提」,迷佛的菩提觉道,「亡失知见」,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口)心」,这是第十圆觉和他相合,(淴-心+口)合他这个心,这是十二因缘开悟的,「成湛明果」,总算他这个明高过旁人,湛清湛清的、明亮明亮的这个果,高过声闻,他这是缘觉,「违远圆通」,由此他证到中乘果位,对于圆满的佛法,距离的很远,「背涅槃城」,违背了涅槃城的知见,他是缘觉开悟的,「生觉圆明」,由这上头得到一分圆明,「不化圆种」,他不能运化到究竟圆满菩提种里去。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识阴通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这一段文是佛对阿难尊者诃斥邪知邪见,「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上边十种修行人,都是没修成佛道,「中途成狂」,在半路就止住不前进了,乃至走错了路,成了狂妄的心,「因依迷惑」,因修行人依着自己的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这还算一半的迷惑,于修学佛法,还未得充足圆满的程度,他以为修行得圆满了,他生出自满的心,说我证了圣果,「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他这个心是识心用事,不是佛知佛见,识阴认识以外的色、声、香、味、触、法,从这上头生的这种识心,就叫识阴。阴是无形中、秘密中在增长,你不知不觉就增长出来了,拿人身上说,爪生、发长、指甲生,你没看出生来,一个月两个月手指甲就长了,头发也如此,你剃一次下一次又长长了,这就是不知不觉叫识阴,就是六根认识六尘的这个认识,「用心交互」,他常用佛法修行,常用邪知邪见,这两下里交互,「故生斯位」,他虽然证到中乘圣人位,要在佛法中这还不到究竟,这是中途而废,是这么个意思。

大家知道佛说的话,都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世间人都认识六根对六尘,这是人吃苦的地方,佛说法让人认识自己觉悟佛法的真实心,人自己不认识,因什么不认识呢?就是因外边的环境,眼睛爱见什么色好看、耳朵爱听什么好音声、鼻子爱闻什么香、舌头爱什么滋味、身体爱怎么舒服、心里头爱胡思乱想,这是谁也免不了的,是不是呀?说到这个识阴,无形中就迷惑啦,「用心交互」,他是真假互用,交在一块,连佛法带外道的邪心,「故生斯位」,这十个阶级,最后一个还是最好的,虽是小乘中乘圣人,在佛法中还不取,那无非比下无间地狱的强得太多,还比我们世间人强的多,「众生顽迷」,顽梗迷惑,「不自忖量」,他自己也不忖量忖量,你没修到究竟佛果,就认为证了涅槃,满足了,「逢此现前」,这是承着上文说,修行见一点好相一现前,「各以所爱」呀,他自己就觉着,自爱的心就生出来了,怎么自爱呢?我证了果了、我开了佛知佛见了,由这里是正道未修,「先习迷心」,先习学迷惑的心,「而自休息」,他修到这里就以为成道了,「将为毕竟所归宁地」,他以为把修行的都修完了,这是我安宁享福的地方,「自言满足」,他还从言语中表明修道得到圆满,很知足了,

他以这个为「无上菩提」,佛的果位我证到了,「大妄语成」,旁的妄语罪还轻,唯独说我证了佛果,这是弥天之罪,没有比这个罪更大的,你未证言证,这就是下地狱的门路,这个妄语不是小妄语,骗人的钱用,他把人迷惑了,说证了佛果,这是大妄语,大妄语有两种:没到家,证了小果、中果,也算妄语,这还得点小好处,大妄语成就是未证佛果说已证,你要是「外道邪魔」,学这些事情,「所感业终」,你不得这个小乘法、中乘法,这就是不足的地方,比这个邪魔外道强,「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没有间断的时候,在地狱里受苦,没有休息的时候,那个罪就大了,「声闻缘觉,不成增进」,再说声闻是小乘圣人修四谛法、缘觉是中乘圣人修十二因缘还灭法,虽然他们不能增上进步修行佛道,他自己就以为满足,这总算是比下阿鼻地狱强的太多了,所以成为小乘、中乘,菩萨为大乘、佛是无上乘,

说到这里,佛又告诉法会大众,「汝等存心,秉如来道」,你们一心秉正遵从如来的这个道理,你则随便信那邪魔外道,那就不成增进了,声闻、缘觉不能成就增长进步,他就以那个知足,佛说你们保存着这一个心,学如来的这个道理,「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末法的时候,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现在是末法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虽然是在末法上,人总算是还得救度,佛法常在世间传留,「普令众生」,普徧的使令众生,「觉了斯义」,让世间上人有善心的、有学佛的都觉悟,叫他心里明白佛法的这个真义理,「无令见魔」,你别使令这些人魔里魔气的,见魔的这个坏事,「自作沉孽」,沉沦造孽,「保绥哀救」,佛告欣法会大众,你们得保安,这个绥字当安字讲,你看世人都有佛性,你要保护他们安宁,你得哀悯他们,救他们出苦,这是佛的慈悲嘱咐大众,「销息邪缘」,你们没染上邪缘,太好啦,你要是染上还得销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你得使令你这身心有做有为,身做佛事、心想佛法,身心入佛知见,这才能证佛果,「从始成就,不遭岐路」,你从这里开始修行,慢慢的就会成就佛道,不能走错路。

魔销总结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如是法门」,这是佛告诉这个法门在「楞严经」上,「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有微尘数的如来,我们人的知见太浅,一听这事情,就不容易相信,一说就是无量无边的事情,你要不信,你说从哪里起头?他是个圆理,你找不着头,你说从哪里起头?微尘数的如来,佛比人还多,怎么个理呢?人还有生有死,佛是没有生死,这年代没有数了,「乘此心开,得无上道」,佛说你要明白这个理,你这个心可以开悟得成无上道。

「识阴若尽」,这个识阴无形中就长了,所有世俗上这种污染,这都在识阴上,色、受、想、行、识五阴,第五个是识阴,微尘数的如来都乘此心开悟的,得成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这是告诉这个显验,人若不随着识阴转,眼、耳、鼻、舌、身、意认识的色、声、香、味、触、法,把这个付诸身外,若能这样,六根对六尘,用只管用,不要迷上就对了,「识阴若尽」,你要六根、六尘、六识,这是十八界,你要把十八界都归了正,就是四果阿罗汉,「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这就是修行的效验,我们普通的人,眼只能看色、耳只能听声,不能六根互用,若证到六根清净,六根就能互用,「从互用中」从六根互用之中,

「能入菩萨,金刚干慧」,这就是入大乘门,入菩萨位,怎么叫「金刚干慧」?金刚是一种宝,永远不坏,干慧有慧没有理水,智慧有了心里还没完全,「圆明精心」,若能圆满明了精纯的这个心,一尘不染才万法皆空,「于中发化」,在心里上、在身上就发出了变化,变化什么?「如净琉璃,内含宝月」,琉璃不是化学家做的琉璃泡子,这都是多少万年在山里头发现出这些石头,在这边看见那边,比镜子还光明,就一块琉璃宝里头含着一个月亮,不但明而且还亮,若到这个时候,这就可以了。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这都是指的上根利智的人超出去了,不用这些个位次,这是说还没成佛,修圆顿法门的菩萨,「如是乃超十信」,若按教乘法数上分别名相太多了,由十信,才得着不退,十住也是十个位子,你心里定住了就不忙乱,这才有十行,有十样真正的修行,十回向也是十个位子,这是四十个位,要到登地的时候,还有四加行,登地的菩萨很不容易,再由这四十个位子加功进行的修,不然不能到登地的菩萨位,到了金刚十地很不容易,那就入大乘了,「菩萨所行金刚十地」,菩萨所行,这是金刚十地,到了金刚十地的菩萨位,就容易到达等觉位,什么叫等觉?这还没成佛就等于成佛,等觉这个觉字做佛字讲,所以说「等觉圆明」,成佛的知觉圆满了、也光明了,与佛相等,虽还没到究竟佛的位子,「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从此就入到如来妙庄严海里去了,到这个地方,

「圆满菩提」,自己的本知本觉,菩提是觉道,你明白了佛的知觉的道理了,并没有什么,就是一个智慧达不到,人在世上染的太深了,究竟这一句话「归无所得」,怎么个理呢?没有外边得来的东西,还是自己,就是自己不认得自己,大家要知道,你看我们这个知觉学的乱乱糟糟的有多少,究竟还是复其本元,「圆满菩提」,圆满佛的知觉,我们这个知觉都污染了、不圆满了,圆满了觉道,这句话最要紧,「归无所得」,就是你自己,你自己不认得自己,就费这么大的事,这个人迷惑得多深吶。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一段文是佛劝法会大众弟子得要尊重修行,「此是过去先佛世尊」,佛先提出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到在这个境界上,你可就知道了,先前的世尊遗留下的是什么呢?「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奢摩他这是古佛所留的一心三止、毗婆舍那就是一心三观,这是说止观的法门,这是学成佛的道理,这是先佛留的这一心三止、一心三观,这一心之中用这三止,三止是什么?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是三止。体真止,这是修行入手,当体即真;方便随缘止,随相所观;这在两边还有个中道—息二边分别止,把这两边都歇下去,独用这个息二边分别—中道的止,这是一心三止,这个毗婆舍那是一心三观,这三观所观的是什么?空观、假观、中观,这一心里分这三观,第一是空观、假观、中观;体真止修空观、方便随缘上修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修中观,在一心三止、三观最重要微细的考查,你要离开了就容易招魔,这地方这个魔就微细了,这不是外来的魔,这是自己修行现出来的魔,

「觉明分析」,得要用性觉妙明,自己在觉悟之中,还得明了得着实的分析,他这个魔不是外来的魔,「微细魔事」,最微最细的魔事,你要不细心,随着魔就转了,这时候你要微细的考查这个魔事,就是「魔境现前」,现出魔的境界来了,「汝能谙识」,你就容易认识他了,不用费事,你要一认识他,魔就没有办法了,你就不能随他转,要认识这个微细的魔相,「心垢洗除」,心垢已经洗除了,把心垢洗净了,就「不落邪见」,到了没有邪知见的时候,那些妖魔鬼怪的都吓了,

「阴魔销灭」,阴魔最厉害,这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普通的人想修行,不修行人拿这个当常事,一修行这就成了五种魔。色就是人的有形有色的身体,有这个身体就有接受,简单说就是享受,有享受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行动作为,有行动作为就是这一套的知识,把本性都迷昧了,我们人不修行五阴不容易转,就在这里头做活计,在这里头度生活,你要论修行这五样都是魔,「阴魔销灭」,到这时候不落邪见,这五蕴魔早就销灭了,五蕴魔是个总,顶厉害的,底下才说天魔,「天魔摧碎」,天魔是外来的,天魔被摧碎了,到这个时候修成这个境界,自然的粉碎了,不用打也不用怕,「大力鬼神,褫魄逃逝」,把魂魄都吓掉了,魂魄都离开了体,他逃逝跑的远远的,这「魑魅魍魉」,是胎、卵、湿、化里头四种鬼头,「无复出生」,再想着发生也生不出来了,这个地方没有他站的地方,到这个时候「直至菩提」,一直的就证了佛的菩提果了,

「无诸少乏」,连一点小小不遂意的事情都没有了,一帆风顺,这是说修行人得法,这是对上等根器的人说,这修行的知识有高有低,佛度众生也不能拣择,佛是大慈大悲平等的,到了这个时候「下劣增进」,下等陋劣的这种人,也能增长智慧、也能进步修行,把这些魔一降,就是粗鲁的根性也增长智慧,「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证到佛果,这叫无余涅槃,无余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拖泥带水也没有,心就不迷惑了、也不沉闷了,这是照着下劣的说,要是上等根性的智慧,那比这个还高多了。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末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室。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佛是大慈大悲,对着弟子们说,「若诸末世」的时候,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我们这是末法时代,在佛法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愚钝的众生还没认识禅定的工夫,他不明白,佛慈悲都给他们出法子,「不知说法」,他也不会度化众生、也不知道劝人说法,这也不要紧,这是佛慈悲,虽然他也不会参禅、也不会说法,他心里有一种好处,「乐修三昧」,他欢喜乐意修正定正受,所以他既然发这个心,虽然是愚痴,他这个心发得好,所以佛说,他要是这样子,「汝恐同邪」,汝是指着阿难及法会大众,恐怕他们走到邪道上去,得劝他们,他们的根性痴钝,佛有多慈悲呀,若参禅也不行、讲道也不行,修三昧又怕他修到邪道上去,那怎么办呢?这是佛大慈大悲,「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一心劝令你不用旁的法教化他,你就叫他专门一心,教这个愚痴的人持我「佛顶陀罗尼咒」,就是「楞严咒」,

那是最灵验,你要是专门持这个咒,比什么修行都快,说这个咒太多,他认字又不多、又愚痴,那怎么办?「若未能诵」,他不能诵,「写于禅堂」,在参禅的屋里,把他写好让他看,再不行呢?「或带身上」,给他写好了,装在一个口袋里带在身上,这也好,若能这个样子增长道力,「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你就劝他诚心信佛,这是劝他,你是愚痴,应当恭敬十方的佛,「究竟修进,最后垂范」,到了最后,还可以给众生垂留下模范,做样子,让多笨的人都能学佛,就怕没有诚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起灭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供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阿难听闻到佛的这样的指示教诲,从本位上站起来,「顶礼钦奉」,向佛顶礼谢法,「忆持无失」,在心里记着,一点也不敢忘失,「于大众中」,他替大众行完了礼,「重复白佛」,重新又对佛表白,「如佛所言」,如佛所说的话,「五阴相中」,说五阴分别相中,他本是「五种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又成了佛法啦,这五阴相中五种思想「为本想心」,「我等平常」,这都是我们世间上人不修行,根本思想的心,人人都如此。

我们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拿着色、受、想、行、识都当自己的心,其实这都是妄想,这地方暗含着佛还没给我们说,佛给我们说也是略略的说,我哪知道这么厉害,这又问佛,「又此五阴为并销除」,要把这五阴去了得怎么去法呢?是一齐把他销除,「为次第尽」,还是一个一个的销除这五阴呢?「如是五重」,如是这色、受、想、行、识五种,人在世间上都是习惯性,

「诣何为界?」要修到什么样子为界限?说到这里还得请佛回答,「惟愿如来发宣大慈」,惟愿佛发大慈悲心,「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为大众做清净的眼目,说到「以为末世」,就是现在我们这个时候是佛法的末世了,这都是慈悲心,「一切众生,作将来眼」,我们过去了,后来还有很多学佛法的,再做将来人的眼目,同得安乐。

五阴妄想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处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此一段文是佛总起来发明,「佛告阿难」,对阿难说世间上的人,「精真妙明」,一切众生这个精纯真而无妄、不可思议明明了了的这个心,「本觉圆净」,根本这种知觉是圆满清净、一点污染也没有,这是说本来的面目,「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是佛从根本上给法会大众说清楚了,这个本觉根本圆净,哪能给人留下祸患呢?哪能给人留下死生?有死有生的这些事情,这都是自己错认了,自己迷惑受生死,世间上的尘垢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包罗世界上的一切,因妄想执着不得安乐,乃至虚空皆由妄想之所生起,你别说世界上有形有相的东西,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无形无相的虚空,也是由妄想之所生起,你要是「本觉圆净」,哪有这些个啰嗦?人错认啦,就是自己害自己,若按这么一说,世间人是怎么害的呢?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这是说人的根本,人人本具,这个本觉是不可思议那个本明,真实精纯不杂的这种光明,人人本具,自己违背了,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凡有形有相的这都是器世间,世间上能可以使用的、做什么用?连大带小、连多带少搁在一块,无量无边山河大地,也就像我们人间使用的器皿,是怎么错的呢?底下有一个比喻「如演若多」,前文提过是一个人的名字,「迷头认影」,他清早起来照镜子,他照他这个脸面,看着很好看,其实镜子里的头是影子,离开镜子迷了自己的头,他认镜子里的影子是真的,不认自己的头了,这就专用这个名目做个比喻,不承认自己的头,拿镜子的影子当自己。我们世间人都像演若多一样,自己都不认得自己,我们这个身体,大家不知道,这是一个影子,自己的真体,自己不认识,佛出世费多少的劳苦唇舌,就为让人认识自己,不是向旁门外道,还练出个什么东西来,不是那些事,你回过心来,认识自己就对了!

这个身体比喻镜子里的影子不能长远,镜子没有了,身体也跟着没有,人都有个不生灭的本体,不是让你这么修、那么炼,佛法也讲究修行、打坐参禅,是叫你把世间上那些迷惑、那些习气去掉,自己的天性是现成的,不是另外修出个什么来,所以拿演若多做个比喻,这还不好明白吗?说他认错了,「妄元无因」,这个虚妄的元始起头的事情,没有一定的因缘,连因缘这两个字都是世间上起的名字,于妄想中,他不认识真的,当然他就起妄了,他自己无故的就起了迷惑了,「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他硬立出来有因缘性,世间人都说因什么,这也算可以了,这也是尽人情说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自然是从哪里来的?究竟称为自然,这个自然是怎么讲,也说不出来,人人还都认得这个自然,不知道究竟自然的道理,就拿这个虚空做个证据,「彼虚空性」,虚空有多大?

人人都知道有个虚空,这虚空性都是人心里生出来的,「犹实幻生」,犹其是实实在在也就是幻化而生的,好像变戏法变出来的,你要知道这个道理,「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说因缘说自然,都是众生妄想心合计度量出来的,自己本有觉性,自己不认得,又叫一声阿难!「知妄所起」,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虚空都是妄想所起的,「说妄因缘」,就得说妄因妄缘了,「若妄元无」,这个妄本来什么也没有就叫妄,虚妄元始根本上就没有,「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你要再说个妄因缘,根本上就没有,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若说因缘,因缘从哪来的?自然有的,这统统都不合理,也不合适,「是故如来与汝发明」,因这种缘故,如来就为这个事情出现于世,发明这种道理就让你认识自己,「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到这里说到究竟处,五阴是每个人离不开的,这都是假名字,这个身体是色阴、人的享受是受阴、虚荣的妄想是想阴、虚假的妄想是行阴、颠倒的妄想是识阴,这个人就是颠倒的知识,不颠倒正过来就对了,正过来就是佛知佛见、不正过来就是颠倒,说「五阴本因,同是妄想」,这一句话就包完了色、受、想、行、识。底下先说色阴,他是坚固的妄想,坚固是牢不可破,所以就成这个色身。

一 色阴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佛对法会大众说,「汝体先因父母想生」,你的身体是父母生的,不只是父母心想生,一切法都是自心生的,「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光有你父母的心也不能成你这个人,还得有你的心,「汝心非想」,你的心要没有想,也不能成你这个人体,三人合想的时候,才能传这个生命,人人都如此,「如我先言」,这种事情不是佛给说开了,谁能知道?我早先就说开这种道理,「心想醋味」,所以说这个想就能生这个形相,「口中涎生」,口里的涎水就生出来了,这是事实,人人都如此,你若一提酸醋,酸极了,那口水立刻就来了,「心想登高」,你想到高山顶上,万丈悬崖,你往下看,不是真的,你的心就这么一想,「足心酸起」,

这是佛比较这个心是无形无相的、这个身体是有形有相的,他连着妄想对妄想,心想登高山,还没在高山上,你只是心想,足心就酸起来了,立刻就变样了,人人都如此,这是凭据,「悬崖不有,醋物未来」,你要拿这个一比较,「汝体必非虚妄通伦」,若这不是虚妄同类的一种,「口水如何因谈醋出」,这就说是无中生有,你的心里头想什么就成什么,「是故当知」,佛对阿难说以是之故,你应当知道,「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你现在的身体是最坚固的第一个妄想,就是色阴。

二 受阴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第二,什么是受阴?无形中见不着,他就长出来了,这个受阴是虚明的妄想,你给什么东西,我接受了,这一个受字,人的受就多了,虽然受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虚明的妄想,怎么叫虚明?他没有实在,你接过来这个有形有相的东西,一转眼受就没有了,就叫什么东西,就不叫受了,受就是个空名,人的心本是真心,起一个心就是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你心想登到最高山顶,你这一想「能令汝形真受酸涩」,这就表示一切唯心造,这个妄想也是从真心上起的,你得知道有真心,你别认妄,你一妄想能令汝身真受酸涩的滋味,这就很害怕,很危险的,「由因受生,能动色体」,由因你受生的能动的色身,「汝今现前」,现前就是你的身体,「顺益违损」,顺就是有益、违就是有损失了,人在世间当然不一样,有的顺心、有的不顺心,这两样一现,「二现驱驰」,驱驰就是来回跑,合适就去、不合适就不去,来回不歇,「名为虚明第二妄想」,你这种明白是虚明妄想。

三 想阴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第二想阴名融通妄想,有相与无相能可以融通,这叫融通妄想。这个地方给说开了,「由汝念虑」,虑是人心里头的思虑、念是人的想念,有形无想、有想无形,这两下里能融通,「由汝念虑」,由你这个想念思虑,「使汝色身」,能支使你的色身,怎么能支使呢?假定说,你心里想到街上去看看,你的身体随着就走了,这个人的知觉是个无形相的、这个身体是个有形相的,有形相的没有知觉、有知觉的没有形相,连知觉带形相搁在一块这才叫个人,他能支使你的色身,这是实在的事情,心里的念虑说我一定出去看什么,这个身体懒得动也得走,其实懒得动还是心,「身非念伦」,你的身体不是思念想念这一类,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这是问这个题目,身没有想念,心有想念,是什么因由这个心想怎么用身就怎么做呢?「种种取像,心生形取」,种种的取相,不论求什么东西,你生出这个心,那个形像的身体就给你办妥了,要不怎么叫融通妄想呢?有相与无相融通开了,合成一个,「与念相应」,这个形体与想念相应了,「寤即想心」,寤了就有思想,「寐为诸梦」,睡寐的时就是做梦,都没离开身体,「则汝想念摇动妄情」,你这个想念能可以摇动你这个妄情,妄情没想念的,就可以把他摇动了,「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 行阴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第四行阴,这是虚妄不实的事情,「化理不住」,这个行是不住的,变化的理不能歇住,「运运密移」,一个劲的运动,他运动可是运动,你看不出他运动,他秘密的移动,怎么知道秘密栘动呢?底下说出个样子来,「甲长发生」,你这指甲长也看不见他长,发生也看不见他生,十天半月的又长长了,拿这个做比喻,运动是秘密的移动,你看是看不见,慢慢就生长,「气销容皱」,人到老了气力不足了,脸上也长皱纹,比青年的容颜退化了,这个事情没有歇着的时候,「日夜相代」,白天黑夜不闲着,剎那剎那的不住,

「曾无觉悟」,谁也不曾觉悟,佛对阿难说,「此若非汝,云何体迁?」你拿这个做个样子,你说这个一定是你,你这个身体怎么迁移变化?由少变成老相,「如必是真」,如果必定是你的真身体,「汝何无觉?」你怎么不知道怎么长的指甲等相呢?「则汝诸行」,身上的行动、心里的思惟,「念念不停」,你自己不觉一念跟着一念的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这第四名为幽隐不见的妄想,这是习气。

五 识阴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这一科文是发明第六意识微细颠倒妄想,我们人都认识色、受、想、行、识这五样是自己,色是色身、受是享受、想是心里头思想、行是每天作为、识是认识,这五阴为什么说颠倒呢?这色阴说是妄想,人的有形有色的身体是坚固的妄想成的;受阴是虚明的妄想,一接受一明白这就叫受;想阴是融通的妄想;行阴是幽隐的妄想,我们人身上一天不闲着行动,谁也看不见,这叫行阴;第五根本识是个颠倒妄想,你要把他一反个就是个正当的思想,他颠倒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我们人人都如此,不明白佛法,哪个人没有色、受、想、行、识呢?今天解释这个识阴,这个识阴是个颠倒的妄想,我们人在世间不颠倒该怎么样呢?不颠倒都成佛了,这是佛把这个道理说开了,这一颠倒佛就成了凡夫,佛是什么?就是人的知觉,我们人把自己的本觉都忘了,都弄一些不相当的,都迷惑了,这是人吃亏的地方,

佛告诉人离苦得乐,你看我们人在世间上有多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谁敢说没有?爱别离苦,你和他亲爱的离别了;怨憎会苦,你越烦他,还离不开;求不得苦,求官官不得、求财财不得;最后就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字,叫人受苦才受的完全,所以说人要想离苦,你就得离开五蕴,前四蕴还都容易离,今天研究到第五识阴,叫颠倒妄想,自己由这个精明了变成认识,佛对阿难说,「又汝精明」,又就是说这个识阴,人不好认识、不容易破,除非佛给指破了,你这个精明又觉着精细、又觉着明白,「湛不摇处」,湛然清净,这个心最稳当在没有摇动的地方,「名恒常者」,在这里起个名字叫恒久常在,就这个样,「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这是说人人都以为自己很精细的、顶明白的,你这个精明「湛不摇处」,心里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摇动,「名恒常者」,我常常的如此,恒久常住,我这个身体也不出见、闻、觉、知和外头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说到这里,「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前边是发明识阴,这个识阴,人都拿着识当自己的心,自己以为精明、湛然清净、不摇不动,这就叫常在,他于身也不出见、闻、觉、知,见色、闻声也不能摇动我,这还不行吗?

「若实精真」就「不容习妄」,像这个就是人的识的本体,人都拿这个当做自己,觉着精明不摇动,明白了恒久常在,其实这个本体不好认,他觉着我这个身体,也没出见、闻、觉、知,这也是在识里头,「若实精真」,底下解释,这个都不是真的,「若实精真」就「不容习妄」了,上头这几句话,这是不彻底的话,大家听着,连我念着也觉着顶好,这是识的根本,所以人容易迷惑,认不清楚,若实在是精真,就不容易习妄了,底下说「何因法等」,佛对阿难说,为什么因缘,你们「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看见一个出奇的物,「经历年岁」,经历了多少年,「忆妄俱无」,也没想他、也没忘他,想和忘都没有,「于后忽然覆睹前异」,又见着昔年所见的那个奇物,这一见就认识,「记忆宛然」,这是引出这个识阴,人自己在识阴里被包围着也不知道,自己心里觉着精明,觉着不摇动,这就叫恒久常在,佛不说明白了,自己认为不摇不动,我们这个人,若不是佛给说开了,还拿这个当好事,认为湛然清净,我恒常在,

「若实精真」,这句话就反过来了,这地方不是真的,若实实在在是精真的,就不能容受这些虚妄了,佛不给说开,我们哪里知道,所以把他演说出来,说一个比喻,「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昔年看见一件奇事,经过很多年把他都忘了,「于后忽然覆睹前异」,忽然后来又发现早先的奇事,这说前边都是识,这地方这是破识显性,拿这个证明把识阴破了,显出自己的本性来,「又汝精明,湛不摇处」,你拿着当精明,疑惑着是本心,「名恒常者」,拿假的当真的,「若实精真,不容习妄」,若是实在的就不能容纳这个习学的虚妄了,要紧的理就在这里,怎么算不对呢?这地方就不好认,底下就给他说破了,往昔你见的奇物,经若干年都「忆妄俱无」,于后忽然又见前异,忽然间又认得了,「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这个地方就给说开了,拿这个奇物,前边说的识的本身,要不一看我们就认识,拿这个就当自己的心,不研究佛经,拿这个都当真的,其不知这都是识的本身,所以都在发端起妄想,「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你觉着我这心中不动不摇,清净啦!

拿前边一比,这是假清净,没有真正的清净,「有何筹算?」念念受熏也没有什么筹算,这就是识,前边的识漏出筹算来了,这都是受熏的,「阿难当知,此湛非真」,这个湛然清净不是真的,「如急流水」,看着就像真的,前边说的那个真的,那是怎么个意思呢?你不知道,「如急流水」,水若流急了,「望如恬静」,拿眼睛一望,就像平平静静似的,看不出波浪来,「流急不见」,这是说那个妄想,识的根据,流的眼急,就像流水流的急,你看不见,「非是无流」,不是没有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若不是想的元始,若不是前边的想元,岂能受这个妄想习气呢?「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这个道理说到这里,佛给证明了,你说这些都不对,到什么时候才算对,问题就在这里,「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说这些不容易的地方,大家也都听见了,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到这个时候就行啦!这才是真实的,什么叫六根互用?眼睛能听声、耳朵能看物,要能这样六根就互相利用了,眼睛能听声、耳朵能看物、身体能思想,到这时候这才是真的,若不是你的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前边说的那些妄想都当真的,其实那正是识的根本,你的六根没有互用开合,这个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你现在见、闻、觉、知六根性中,「中串习几」,串贯妄习,不知几多,「则湛了内」,惟此湛了识阴之内,罔象虚无之妄想为五颠倒,一念不觉迷物为己,故曰颠倒。想念初起无名无相,故曰微细精想,「罔象虚无」,也是无名无相之义,「第五颠倒微细精想」,五受阴指真性受五种妄想熏覆而成五阴,故叫五受阴,五妄想成五阴,故曰妄想为五阴之根本,再者五阴都是我们众生所受的,是五受阴就是五妄想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