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度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段文是当时大众都得着佛法的利益,所以心里头非常的欢喜,「于是阿难,及诸大众」,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及法会的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了然了自己的身心这两分子,得佛极大的开示,大众得着什么大利益而生欢喜?人在世界上,成立这个人、成立这个世界,一共是两大分子成的:一个见分、一个相分,相分是有形有相的一分子,见分是有知见的一分子,这二分子成立这个人身、成立这个世界,因什么欢喜呢?他彻底了,所以彻底的欢喜,欢喜的是什么?人在世界上苦、乐、悲、欢,都是无常的事情,苦悲的时候多、欢乐的时候少,根本上就是人自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见相二分成的人,人都执着在相分上,相分的六浮尘根都有生死、六胜义根没有生死,人以为眼能见,不知眼有见性,光是眼不能见,所以人迷惑才有痛苦,佛才告诉你没有生死的道理,让你转过来,认识六胜义根,才能明心见性,学佛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明心见性这四个字,什么叫明心见性?明白了自己的心、见着了自己的性,认得自己了!
佛让文殊菩萨选圆通,由上边一层一层的,说到这里都给他说明白了,大家一明白了,心里当然就欢喜,根本上没有生死,自己承认生死,这个冤不冤枉?见、闻、觉、知没有生死还可有表示,性是没有表示的,性是人的天性、也可说是人的性理,往往有人说,那个人是天性很解脱的,拿嘴这么说,不知道什么东西叫天性?这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出世千方百计说的让你明白了,明白了,认得自己就对了!佛又常说圆满大光明镜子照的影子,不学佛法的人,光认识影子是自己;二乘人光认识镜子,不要影子,这是片面的理,说有形相的不好,说镜子光是自己,这比认识影子还强;若明白究竟的理,镜子里的影子,也是镜子的光成的,没有镜光,哪有镜子的形相?镜光好比人的天性,你要知道影子也罢、镜子也罢,当体你别去分别,当体就是一个真的,你知道所现的形相,这是一种物,大光明镜子是个体,有体就有用、有用就有体,体也不离用、用也不离体,要知道这个理就对了;
我们凡夫都着在相上,二乘人着在镜子的光上,其不知相与光都是大光, 明镜子,应当用光就用光、应当用相就用相,本来就没有生死,就是一个变化相,人要知道这个意思,苦恼就少了,要常常起观念,就知道自己没有生死,所以法会大众欢喜,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了,「观佛菩提,及大涅槃」,观察佛的菩提及大涅槃,菩提是智德,有智慧的功德,明白理这就叫菩提;涅槃是断德,断除毛病,你拿定主意,反闻闻自性,不随着形相转,不随世界上的声、色、货、利而生苦、乐、悲、欢,真能把世上的声、色、货、利放下,这就叫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这是说明自己知道归家的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听听这个意思有多光明,这得发信心才相信,没发信心一听就犯疑惑,我把这个理慢慢的说开了,就明白其家所归的道路,这时普会大众都是如此,这里还有天龙八部也都来听法,天是天人,有龙神,还有八部,是空中飞的夜叉也叫鬼神,干达婆是乐神,阿修罗好争斗,男丑女俊常好打仗,迦楼罗是保护佛的金翅鸟,紧那罗是有角的疑神,摩睺罗伽是大腹蟒神,都来听法,余者还有小乘的阿罗汉、中乘的缘觉圣人、大乘的菩萨,还有新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能可以度化众生,有十恒河沙这么多位,若没有信心的人就不相信,我们人是少见多怪,佛法是无量无边,佛少说点让人信,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十恒河沙数,虽然这么多,拿我们心中一想还都装下了,拿世法就无法比量,这个道理得慢慢沉下心去听,「皆得本心」,这些都认得自己的本心了,不是认得肚子里血肉的心、妄想的心,都「远离尘垢」,就是远了尘劳、离了垢染,没有污染了,大家都知道修这个清净心,「获法眼净」,菩萨获法眼,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性比丘尼在前边经文说过,他迷惑阿难尊者,佛派文殊菩萨持咒救出来以后,他改邪归正出家了,叫性比丘尼,他先闻佛法就证了三果,「成阿罗汉」,不久又闻佛法证到四果阿罗汉,在分段生死了脱了,变易生死还没销灭,人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是指身体、变易是心里的妄想,他证了四果,「无量众生」,还有无量的众生,这都是凡夫,「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发无等等成佛的心,都闻听佛法才发成佛的心。底下叙说,为末世示道场方法,先陈请。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阿难在大众中整理好衣服,恭恭敬敬的向佛合掌顶礼,「心迹圆明」,为的是他自己闻着这种事迹,心里完全明白了,「悲欣交集」,悲是悲往日之迷、欣是欣今日之悟,「欲益未来,诸众生故」,还欲利益未来的人,自己悟了也得让后学佛法的人得益处,这时候,「稽首白佛」,向佛叩头,称「大悲世尊」,佛是大慈大悲,悲悯世界上的一切人,称佛为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说他自己承认现今悟了成佛的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就在这个法门中的修行,没有一点疑惑的地方,就可以一直向前修了,发心修行一定成佛,「常闻如来说如是言」,我常常听佛这样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己闻着佛法,虽然还未得解脱,先发心度人,让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这才算是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觉性圆满了,还能觉悟他人,这种行为就是如来应世,「我虽未度」,阿难尊者对佛说,我自己虽然没自度,
「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我发愿先度末劫一切的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到了末世,佛法就不兴盛了,邪道振兴了,后来的众生慢慢的与佛道就远离了,因什么远了?就是出了一分「邪师说法」,邪魔外道也传法,太多了,「如恒河沙」,如恒河沙之多,不光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和恒河沙那么多,除了佛这么说,旁人谁敢这么说?邪师出世说法,人心都离佛法远了,欲想着那个时候度化众生,「欲摄其心」,有什么好法子「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道场一立,人人都知道邪正了,与魔的事情远离开了,「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在这里发菩提心,也就不会退转了。以下是佛赞许。
三无漏学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这段文是佛赞扬阿难问的对话,所以佛说,「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道理善之又善,「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你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你这是一份慈悲心,你要立「楞严道场」给世间人销灾免难,救护末劫沉溺在苦海的众生,你既然替众生问,当然我给你说,「汝今谛听」,你审定实了,用心听着,「当为汝说」,当然我给你说一说,佛说到这里,「阿难大众,唯然奉教」,阿难与大众唯然奉教。以下宣说根本成法,先总说。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诉阿难,立道场以戒为根本,「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你往常听我说过,不是现在才听到,毗奈耶就是律藏,学佛的人应当学佛的戒律,毗奈耶中宣说修行的法,有三样决定的真实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佛对他说立道场入手修行的这种道理,这个毗奈耶就是律部里头,宣说这个修行有三种决定义,丝毫也不许错的,「所谓摄心为戒」,头一样就是持戒,心里不要胡思乱想,把心收摄住了,这就叫戒,你要胡思乱想就是犯戒,怎么个理呢?非戒不能修行,「因戒生定」,有一定的戒律,有许多不可以做的,你注意,记在心里,时时的保守,把心摄住了,有什么好处呢?「因戒生定」,修禅定的功夫,是以持戒为根本,不受戒没有定力,你有戒行心不乱想,自然就有定力,因有定力,
「因定发慧」,自然的发出真正的智慧来,戒、定、慧叫三学,学戒、学定、学慧这是三次第学,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不管是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必得这么入手,「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个名字叫三无漏学,详细说就是身、口、意三样,身不守规矩、口随便乱说、意随便乱想,这都是漏落的地方,身所戒的三样是杀、盗、淫,口所戒的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恶口是不逊之言、绮诘是不相干的话、妄言是指空为有、两舌是斗构两头,打官事闹饥荒,意有三:是贪心、瞋心、痴心,一共是十大恶,要把十大恶去了,就是十大善,下作恶这叫止恶,你要再行善事那更好了,十恶转成十善,这就是修行的真法,这叫三无漏学。以下别示四重以障无漏,先牒征,后详示,初详示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