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这是小乘圣人修行法,证到极果阿罗汉,我念的六句话,「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这四句话-苦、集、灭、道,人在世间是离不开的,苦集是凡夫法、灭道是圣人法,这非字不用讲,非就是完全不是。佛先说苦、集、灭、道,人有八苦交煎,我也常说,不说到这里也就不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谁能离得了?生下来就哭,因什么哭?他不好受才哭;老苦,你看我这个样子,走路还得人帮忙,这就是老苦,不论老少有了病就是苦,谁敢说我没有病?到临死更苦,还有四苦:爱别离苦,你好爱他,他死了,离别了;怨憎会苦你越烦他越离不开,你天天怨他憎恶他,天天还得聚会,不聚会没有饭吃;还有求不得苦,你看人没有儿女,求儿求女,求不着也是苦,最后一个是色身的苦,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有这个色身,我不知道旁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有衣、食、住,你没有这个不行,有这个身体,他不能独立,非有帮忙的不可,没有吃的、穿的、住的,你怎么活着?人生活为这衣、食、住,得受多少苦处,你不受苦不行,所以说五阴。色阴就是有形相的身体;受阴就是要享受衣、食、住;想阴,你得想主意,什么事情也得有思想,光想不行还得去实行,这叫行阴;人家能行你不能行,还得先学知识,这叫识阴,先念书学知识,好吃饭穿衣住房子,你看这一个身体多苦,这叫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八苦交煎。
你到了佛法上,不但不是乐、也不是苦,非苦,到这个地方苦是从哪里来的?召集来的,「非苦非集」,人人都学佛,哪有这些苦楚?所以说成佛不算是妄想、也不算高求,是人人的本份事,成佛怎么讲?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觉,这个知觉不是胡思乱想,有了正经的道路了,大家别看成佛太高了,我们还能成佛吗?人人都有成佛之份,就是这种好事,人不信的多,你要相信那得多少世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里说苦从哪来的?是从集上来的,你自己招集来的,自己做什么业受什么报,要想去苦,知苦就别招集了,苦就灭了,知苦断集,怎么断法呢?得慕灭修道,你得羡慕这个佛道,把一切的烦恼都销灭了,就证了寂灭了。
所以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先说这个非字,非苦啊!你就不能够受世间上五阴炽盛苦、八苦交煎了;非集,就不能招集了,你明白这个佛法,哪能招世间上的苦?这个苦都是自己找的,人自个儿找苦,他不苦也不行吶!非灭、非道,要想去苦集、要想不受苦,你得有个道理啊!你得学个道理才不招集啊!把道修成了,就证寂灭的佛法,你灭除一切烦恼成就佛道,知苦断集,想灭烦恼就得修道,苦、集、灭、道这叫四谛法,「非智非得」,你得有这个智慧、羡慕这个寂灭,你就得修道,这个地方得有智慧,有智慧然后才能得证四果阿罗汉圣人位。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这一段文是说六度法门,这是大乘法,随跟着就是佛法,「非檀那」,这是梵语,都没翻,这是最尊重的意思,原来的音声不肯翻,解释是一样能明白,这先说六度法,大乘法是先以六度入手,头一度就是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大乘法最要紧的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都行要施舍,「非尸罗」,第二是尸罗,完了再解释非字,这非字容易解释,尸罗就是戒律,学佛的人,不管大乘小乘先持戒律,大乘有大乘戒、小乘有小乘戒,这里说的大乘菩萨戒,「非毗黎耶」,第三是毗黎耶,就是精进,「非羼提」,羼提是忍辱,「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我们简单说就是智慧,禅那寻常说就是止观,这叫六度,这都是行菩萨道必须要用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你没有智慧也不能度化人,因禅定你才能修行,
所以依六度能可以离苦海到彼岸,「非波罗蜜多」,波罗蜜多直接着翻就是由苦海到彼岸,从苦海里头可以到在彼岸上,以六度可以离苦得乐,就是这么个意思。上边都加个非字,这佛法有泯的时候、有立的时候,泯就没有六度相,所以这一个非字就是诸法空相,这就表示空,并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顽虚空,这是在有上说空,叫妙有真空,说到波罗蜜多,已经离苦得乐了,这个功夫已经修成了,这底下又说-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是佛法,刚才六度是菩萨法,「怛闼阿竭」就翻如来,平常说如来佛,印度话叫「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字是空义.阿罗诃翻应供,佛的十号之一,「三耶三菩」翻正遍知,这个正理普遍的、没有不知道的。这个大涅槃与二乘涅槃不同,涅槃这两个字翻不生不灭,他这里分析有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阿罗汉与缘觉都叫小乘圣人,他也有两种涅槃:活着的时候是有余涅槃、到临命终时叫无余涅槃,把世法俗业都销灭了,到这地方叫不生不灭,这是二乘人的二种涅槃。这里说如来十号,文来的简略,一提这三号,其余的也都明白了,解释的时候不得不说一说,「非大涅槃」,这是对着小乘说的,大乘涅槃也有两种,
就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小乘只是了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没了脱,变易生死是分段生死的根本,这个地方他还没了脱,这里说大涅槃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一齐了脱,都没有了,又「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这专说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常是永远常在、没有生死;乐是永远安乐、没有烦恼;我是永远没有变化;净是永远清净、没有污染,这是佛的四德,把佛经上要紧的名词都集到这里来,为发明佛的果位,这里加一个非字,这个地方先不用说了。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是俱非」,以着这个俱非,这是承着上边说,非小乘、非大乘、非佛法,加上个非字,「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这叫世、出世在一块,出世也不离世间、世间也不离出世。佛是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世间,众生这个缘要熟了,随时教化,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说到这里已经结成了。
藏心俱即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上是说一切法如实空义,这又说一切法如实不空,什么就是什么,合在一块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这是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前边说的非完全就是说诸法性空,空是妙有真空,不是眼前这个虚空,这又说如实不空义是真空妙有,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以着这个该怎么样呢?「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就是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随缘里头藏着不变、不变里头藏着随缘,这就是说不可思议的道理,人人都俱足,我们人都是着在一边,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你要说亦有亦无就不明白了、就不信了,说非有非无更不信了,
所以以着这个「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他就成这个佛法,这就是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随缘里藏着不变、不变里藏着随缘,你不能说一定是个什么,世间万物也都是这样,我们人也是变就不变,你没看见他变、他无故的就老了,你说是无中生有,有中就成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即如来藏」,他是承着世出世故,你向哪里去找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如来藏「元明心妙」,元是当根本讲,根本上就是明明白白的一个心,不可思议,「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心造的,这个人的自尊自贵,哪个人没有心?也不管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统统都有心,有心你要会用,人人都能成佛。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承上边说「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说「即心即空」,空就是没有,随跟着说有,「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大」,这是说七大,这才说了六样,这个心是说的就是胜义根,这说「即心即空」这段文,上边说非,这是说即,即就是有,这个心是见、闻、齅、尝、觉、知,是胜义六根,还有六种胜义识,这识与根还不一样,到这七大上是从根本上解决的,所以这个心与其他的解释全不同,就依着这个「即心即空」,「即心即空」是依着这个「元明心妙」,以这个「元明心妙」,心就是心、空就是空,他怎么说七大?这才说六样,这见、闻、齅、尝、觉、知算是胜义根,算是一大,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也算是一个识,一个根、一个识,加上虚空、加上地、水、火、风四大,这正是七大,七大这是总说,底下又分开说-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指着凡夫法说的,「即色,即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这是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是十八界,前边说空,这里说有,就是凡夫所承认六根、六尘、六识,统统的都归在如来藏,是这么个意思,底下又说十二因缘。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佛说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十二支,念的这段文简略说完了,统统都归如来藏,「即明,无明,明无明尽」,明就是指的人心明明了了的,这个无明从哪来的?是从明上来的,这个人元来都是清清净净的、明明白白的,就是因自己不认识自己,拿世法一染,就不明白了,明就成了不明,「明无明尽」,说这个明和这个无明,统统的都到了究竟,该怎么样呢?无明就缘行,「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如是乃至」,由这个明、无明缘行,他这个人的心没有着落,这是说发起的话,由这个明就成了无明了,因什么无明呢?他一有对相就不认识自己的明,拿这个明就染了,由这上头就无明,明和无明都没有,「如是乃至即老」,「无明缘行」,行世间的事,「行缘识」,有这个认识,他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由过去的事情又成现在世,「识缘名色」,这就是人一坐胎的名字,由这个不明白,
所以这个人就投生了,「名色缘六入」,一坐胎就有六根了,六根怎么叫六入?就是眼能入色、耳能入声、鼻子入香、舌头入味、身上入触,这是前五根对五尘,心里头能入法,就是前五根对其五尘的法,他都入进去,就叫法尘,这是说由这个明就成了无明,「六入缘触」,人一生下来六根对六尘,小孩他什么也不明白就叫触,「触缘受」,人一生下来就要吃奶,「受缘爱」,谁给他东西吃,他就向谁好,「爱缘取」,他长大了爱什么他就取什么,「取缘有」,你取什么就有什么,今世有什么业,来世受什么报,
「有缘生」,这是说到来世,「生缘老死」,生下来,还得老、还得死,这是十二因缘,是简略的说,「如是乃至即老即死」,乃至是个超略之词,从无明上来的,明无明尽,「如是乃至」,把当中的几支超略过去了,「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又从今世到来世,这是十二困缘,是中乘圣人法,怎么就成了中乘的圣人呢?他是修还灭门,我们凡夫是顺生门,顺着就生人、逆着就生圣,怎么是还灭门?你要想了生脱死、成圣成贤,先灭这个无明,无明灭就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一起灭,这是还灭门,底下还有四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