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这是十番显见第七段的结论的几句话。也是在这一科里面最重的一节经文。上一次讲到: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关键实在是在这一句。我们凡夫就是不能转物,而为物所转。当然,身心两方面处处都有障碍。
所谓转物,上一次给诸位说明过,就是转见、相两分。物就是指的见、相两分。转见、相两分就是自性。我们通常讲物,大家立刻起这个概念:色法是物,相分是物,而不晓得见分也是物。这就是我们怎么想转都转不过来。为什么呢?见、相都是物,我们只看到了一半,要想转那一半,另外一半还不知不觉,那这一半怎么能转得过来呢?相从哪里来的?从见来的。转见才能转相啊。
在四分里面讲,转相分才能够证得自证分。证得自证分,这就禅家所讲的见性。确确实实见到见、相两分本来面目,禅家所谓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指的这个见、相两分。这才叫转物啊。
则同如来,
就是同于如来一样的见解。在大乘佛法里,通常我们讲转识成智,就跟这句经文的意思一样,若能转物,它用两个字,转物。一般我们讲,转识成智。就是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也离不开这个原则。
你看净土宗的法师平常教同修们念佛,在佛七里,我们常常听到有一句口头语,叫放下万缘,提起正念。或者叫放下身心世界,那是什么?也是转识成智。那么转物,就是放下啦,见、相两分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这才能转得了物,才能成得了智。
那么成智,也就是提起正念。在念佛法门里叫正念,这个地方讲,则同如来。提起正念就则同如来了。可见得,话有许多种说法,境界原来是一个啊。没有差别。没有高下;也没有等级;是一样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果然能够到这个境界了,那受用就不可思议了。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见了性的大菩萨们,所谓妙心圆明,六根互用,这是作用不可思议呀。纵然不能够亲证到这个境界,最低限度也能证到相似的境界。
相似境界好比学佛是免强及格了。还能过得去啦。相似境界都达不到,这就是差得太远了。我们自己应该要努力,要精进。
说到相似境界,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几句话是可深可浅。深讲,那是究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浅说可以把它浅到我们初证得的相似境界。这才有受用。受用就是平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从此以后,这个世出世间,一切境界当中,苦乐忧喜舍都不受了,都离开了,这个心多清净呢。
十法界不同的境界当中,在你眼光之下也同了。一切相无非清净相,一切心无非寂静心,你所观察的这个世间出世间,都是一味清净平等。这在大经里面称之为一真法界。
在楞严经里面称之为圆通。圆通就是一真法界。圆是圆满,通是无碍啊。清凉大师解释一真法界,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通啊。
今天所讲的这个经文是说自在受用了: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这两句就是从上文来的。没有上面两句修因,就不会有这两句的果证。一定要彻悟色心因缘和合。既是因缘和合,那必然是虚妄有生,虚妄有灭。生与灭的相都是虚妄相,而不是真实相。
好象我们这本书一样,我们把这本书订起来,这本书成了,生了,这本书生了。告诉你,虚妄有生。把这个线剪断,都拆掉了,一张一张的,书相没有了,灭了,虚妄有灭。
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生是把它装订起来,灭是拆掉而已。拆开来是它,装订起来还是它。一张也没有少。可见的,它的真相是不生不灭。
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切万法是一个理,没有第二理。这个理要看破了,跟诸位说,生死没有了。我们的生,好象这本书装订成了;死,好象这个书拆散了。都是虚妄的呀,不是真实的呀。就没有生死了。没有生死,那你还怕死吗?那你还有生死之苦吗?没有了。我们现在为什么把生死看得这么重呢?看得这么苦呢?就是怕,不明了真相。真相都明白了,晓得原来没有生死。
所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啊。原因实在是我们自己无知,迷惑,不了解万法的真实相状,被境界所转了。一但觉悟了,这个时候的心象万里晴空一样,了无障碍。
这个时候正象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了,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现在这个身是幻化空身呢,也就是法身。所以我举《坛经》里面跟诸位说,《坛经》里面说得好,精简。法身、报身、千百亿化身原来就是这一身。这个好懂。
六祖的话说得踏实,里面没有一丝毫玄妙之处,句句话啊,都说得很实在。所以《坛经》里面每一句每一字,我们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受用。
所以此地讲:身心圆明。永嘉说:无明实性即佛性,所以心圆明;幻化空身即法身,身圆明。身心圆明。但是这个理确实很深。诸位要是自己悟了道了,你也可以得到实际上的受用。
要教别人这么高的境界,恐怕初学的人不能接受。所以对初学要维持现前道德的标准,世间法的规律不可以破坏。那是维系世间秩序的。虽然不是真实的,那当然,连那个身心都不是真实的嘛,在世间这些道德概念还是真实的吗?虽不是真实,它能够维系现状,叫大家都能够得到安定,都能够得到安乐。
如果这个秩序要破坏了,众生要受苦的,要遭难的。那么这就是属于佛法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坏世间法,道理就在此地。佛法讲大慈大悲呀,实际上大慈大悲就表现在此地。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因此你看看,楞严经里面的境界说得这么高,而佛在第六卷的末尾,这四种清净明诲,那是从高处又降下来了。降在什么呢?降到教人家要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教你这个。这就叫不坏根本法;不坏世间法。
如果你觉得,我现在身也圆明了,心也圆明了,这此东西无拘无束了,那麻烦就大了。说实在话,决不是佛菩萨所表现的。也不是菩萨所教学的。诸佛菩萨教学,要记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就是佛法。违背了这一个原则,不是佛法。那么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众生在迷的时候,不晓得身心圆明,以为现前这个肉身,就是自己的身相;还认为在自己身体里面的有一个心相。心在哪里呀?心在这里,或者现在人说,能够思维、想象的这个心是脑,全都错认了。这个我们在此地不必细说了,这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征心这个文字,我们都读过,身内、身外、中间都找不到啊。心是如此,身也不例外。为什么是身不例外呢?我再举一个例子跟诸位说,你就晓得这个身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
今天有同学跟诸位结缘,每一个人得到一部楞严经带回家去。这一部楞严经印得很好,我是刚刚看过。我们就拿这一本书做个例子,这本书好比是一个人,这个书是一页一页的,如果拆开来重新一装订,甲的这一页装到乙里去了,乙的这一页装到甲里去了,那么这样子,甲本里的有乙本的,乙本里的有甲本的,这书到底是一本还是两本呢?你要说是一本,掺杂有另外一本的意思在里头。你说是两本,它装订是一本。
诸位要能从这里悟出这个道理,就晓得身非身呢。身是物质,拿今天讲是种种元素啊。这个元素今天到我身上来了,明天从这里跑出去到别人身上去了。我们每一天这个饮食,从植物、动物里面取到我们身上来了,再经过我们消化变成粪土,又营养到别的植物、动物上去了,就这么回事情啊。所以你仔细去观察,非常复杂啦。千万不要误会了,这个身是我的,如果身是你的,你每天也不必去进饮食。为什么呢?进饮食,别的物质也掺到你身上去啦,你也不必大小便,那才是你自己呀。行不行呢?不行啊。
所以要晓得什么是我们的身相呢?大千世界依正庄严是自己的身相啊,这个身才圆满呢。不生不灭,才能看出不生不灭。单单看这个身,有生有灭。你这看的妄相啊。你看实相呢?不生不灭。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一个道理。你能够如是观,这个观并不是我们在空想,不是的。你看这个事实的真相,这是用智慧来观察。真正把真相看明了了,身解脱了。身解脱在此地讲是身圆明了。
心相也是如此。心相在本经讲得多,心包万法;心包太虚。不但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心显现之物。心有体相用啊。娑婆世界是心之相,显现的相。十方无量无边恒沙国土也是自心所现的相。由此可知这心多大。虽然广大无边,能现种种现象,心清净的,心是不动的。那么我们要能够体会到真心,不动就见到了。所以底下一句是
不动道场啊。
不为外境所动。修行,诸位要晓得,只是两桩事情,就是两个纲领。一个是明理,理论上通达了,智慧开了。一个就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这就成了。就是两桩事情啊。
理明白不容易,功夫成就也不容易。但是这两桩事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明理,功夫才能得力;唯有功夫,那个明理才更透彻。所以一定要同时并进,才有好境界。单独一方面去精进,缺了一支腿,跟诸位说,你怎么精进都是在打转,团团转。没有离开一步。为什么呢?一支脚嘛,无法行走啊。
这个道理很要紧啊。功夫是怎么个用法呢?功夫是磨练。就是在人事环境当中,去锻炼呢。顺境里面,是锻炼不起贪心。再好的境界,没有一念贪心起来,那么你就在这个顺境里面,就得到定了,不动了。逆境里面去练,练不生嗔恚心。我们讲历事练心,这是两大纲领,顺境、逆境。这叫功夫啊。顺境、逆境能如如不动,你的理解一定能够清净深入,行解相应。
然后才能象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悟得万物是一体,这才是经上讲的身圆明了。万物是自己,万物是一体,通达一切物就是自心相。心与物是一不是二啊。了了分明,再没有迷惑了。这叫身心圆明。
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在受用里面,身犹如虚空一样。心寂然不动,万物都在身心之中,还有什么物能动心呢?这叫作不动道场啊。
大经里面有许多话,我们听起来感觉到不可思议。所谓微尘国土,自他不隔毫端啊。在平常这个话,我们实在是不懂啊,讲得什么啊?微尘国土,微尘是指数目啊。国土是什么?大千世界。
在这个太虚空当中,这个大千世界,假设这个大千世界就象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个太虚空当中这个银河系有多少?佛给我们说微尘数,无量无边。这个我们懂啊,我们也相信啊。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了。
自他不隔毫端
这个问题就不懂了。我跟你在这个讲堂里面,大概也隔了好几公尺啊,说不隔毫端,毫端是一根头发尖端,明明我们隔着这么大的距离,怎么说不隔毫端呢?这个话我们就不懂了。为什么不懂呢?我们身心不圆也不明嘛。所以就不懂。如果你真正证得心身圆明了,晓得万物是一体的,微尘国土原来是自心所现之物,那怎么隔毫端呢?当然不隔毫端。
世事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呢。
前面一句是空间没有了,是一不是十方了。后面这一句是时间没有了。过去、现在、未来也是一念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他才真不动。有十方有三世,那就还是在动,动有幅度有大小不同。真正到不动了,是十方三世没有了。禅家所谓粉碎虚空,坐断三际。这个三际就是过去时、现在是、未来时。这两句话也是楞严经上这两句话的意思,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过去读过,海幢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他在十住里面代表第六住,叫正心住。这是第六住的菩萨。经上有这样几句话,住不思议广大三昧,现大神通,从足到顶,这是示显神通,现十四种不思议树,同自身云,遍处一切身。这是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有这么一桩事情。理论要是不通,我们看这个事情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看小说,说孙悟空抓一把毫毛吹口气,能变几千几百个小孙悟空。这些小说也是有根据呀,也不是随便说的。所以他不是凭空想象的,这些的根源都在佛经上。我们读梵网经,读到释加牟尼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而第六住的菩萨海幢比丘所现的身相,超过了千百亿身,真正不可思议。理论就是这两句话。实在说,他能现的不可思议的分身呢,那么我们在坐的诸位会不会呢?你要说不会,错了。你要说会,你现在不知道。
实在跟诸位说,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是不二法门,你想想这个味道。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化身,他知道,不迷惑。我们自己也跟诸佛菩萨一样,无量无边的化身,不知道,迷惑。就这么回事情。如果不是这样的事情,那你成佛了,那你变千百亿化身,你还真有所得啦。为什么呢?我现在有这个能力啦。我现在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成佛就有这个能力了。那楞严经上为什么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成佛了,智慧没有增加一点点,能力也没有增加一点点。佛与凡夫迷悟不同啊。可见得,我们现前应化身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啊,就是自己不晓得。到成佛忽然晓得,原来如此,原来我早就是这样的啊。不是新得到的呀,本来就如此呀。所以诸位别小看了自己呀。自己确确实实是一切智者,成德万能者。我们学佛,就是因为我们迷,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原来是广大无边,现在是不知不觉啊。学佛学什么?学觉而已。不觉,你有苦受;觉悟了,就离开苦受,所以叫离苦得乐啊。在看底下一句,这是讲用自在了: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这个受用原来是广大无边。觉悟了,用就自在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门中有两句话,说心境寂灭,依正互融。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心是讲真心,真心是寂灭相。境是说境界,境界也是寂灭相。心境不二啊。学佛稍稍深入法相,跟你讲真心是寂灭的,你相信。虽然没有证得,因为常这么说嘛,你也不怀疑了。可是总是想到,真心还有个妄心,妄心是动的。无明是动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呀,境界为缘长六粗啊。境界是动相啊。
境界为什么是动相呢?迷了看境界是动相。当你不迷的时候,看境界不是动相,是寂灭相。我们用心动,看外面境界是动相。你的心要不动了,看外面境界就不是动相了,是寂灭相,清净寂灭相。这样说起来怕大家还有疑问,那心定了,看到这个一切世界相是不是都是静止的呢?如果要静止了,诸位想想那还有什么意思呢?看到一切人都象石头人、木头人一样,一个个都在那里不动了,是不是这个相呢?也是也不是。怎么说也是呢?确实是不动的。但是不动里面又有动,动与不动又无碍,是一不是二。
这是一桩什么事情呢?这象看电影一样,你看银幕当中那个银幕的像是不是动的?是动的。凡夫看到是动的。有智慧的人看到是动而不动,不动即动。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那个底片确实不动,如如不动。那底片拉得太快啦,你看到是个动相啊,实际上不动。你把那个电影底片打开来看,哪一张底片动呢?放在机器里头,速度转快一点,看到动了。
我们整个世界相就是这样的。所以动静不二,是一不是二。这是真相啊。我们现在迷啦,以为这个世界是个动的,不是一个静的呀,哪里晓得都是静的,没动。这个理论在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也很详细,到后来给我们讲,这些境界相为什么变现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都说得很清楚。佛跟我们说,随心应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啊。可见得它是不动的,确实是清净寂灭相。
依正互融,我刚才所举的这个例子,诸位可以能想象得到。前面举的例子,依报跟正报是一不是二。那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正报,我们身体依靠生存的环境是依报,但是这个依报,环境跟这个身体是一不是二。我们身体细胞新陈代谢,就跟这些自然的元素物质天天在那里换,好象那个机器换零件一样,天天在那里换。所以身体跟境界是一不是二。万物就是自己身体,自己身体就是万物一分而已。这是讲依报跟正报是一不是二。
诸位要懂得这两句话了,这一句经文就好懂了。所以这一毛端,一毫毛的尖端能含十方国土。这个国土就讲的大千世界,这一尊佛的教化区。十方国土那是无量无边呢。无量无边的国土就在这一毛端。一毛端就是十方国土。一毛端这是讲我们的汗毛毛端,这是正报最小的。国土是依报里面最大的,这是大小不二。为什么呢?小也是这些原素,大还是这些原素。
所以现在这些科学家是有专门懂得这一方面道理,在他眼睛里面看这个世界,看这个众生呀,是一不是二,都是一种原素,不过就是方程式排列得方式不同而已,其实是一桩事情。这话说得对不对呢?也对,但是偏在一面,没有看到全体。事实上决不是这么简单。那么他这种看法算是看到一面,是在运用上看到的,作用上看到的。
可是我们众生的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能力,如果达到这个能力呀,那许多问题都解决了。为什么呢?我们所求所需要的,都不要犯愁了。因为基本原素是一不是二啊。是相同的嘛。所有物质不一样是方程式排列得不相同而已嘛。那我们要黄金,用黄金的方程式组合,都变成是黄金了。大地都变成黄金了。现在缺少石油,你再用方程式一排列,好,那大海都变成石油啦。一切受用都可以随心所欲了。这好啊,太好啦。随心所欲呀。这个真是自在受用。
诸位想不想办到呢?我想没有人不想办到。这个事情要想让科学来办到,那不晓得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也可能永远办不到。纵然是办到了,一边可以办到了,另一边有缺限。有负作用,不是圆满的。可是在佛法里面能办到,不是不能办到。
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办到。你看看经上所讲的,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想穿什么样的衣服,想什么样的式样,想什么样的质料,什么样的花纹,随心所欲就在身上了。也不要裁缝,也不要制造,也不要耕种。想不要了,不要就没有了,又不要脱,又不要洗。多方便呢。想吃什么东西,东西就在面前,也不必种植,也不必料理,就摆在面前了。吃完了,那些杯盘都化作鸟有了,也不要去洗了。也用不着收拾了。你看那个生活多自在,一切受用都是随心所欲。
这么好的世界我们不要,呆在娑婆世界受苦,糊涂到所以然啦。人家为什么能办到呢?我们听到了,好象比那个奇幻小说还要奇幻。它为什么能办到呢?有道理。那个地方的科学登峰造极了,都圆满了。刚才说了,一切物质是方程式的组合,它随心所欲地组合。而且头脑比电脑还要快。一刹那之间,一切所需要的都现前了。
所以你要懂事这个道理,你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经典上所讲的那些事情是事实,不是骗人的。为什么呢?理上讲得通,不是做不到。那么问题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去得了,决定可靠地去得了?而不是没有把握在这个地方念佛。决定有把握。人人都能去得了。永明延寿大师说的万修万人去。但是诸位要记住,如法地修学。你要不如法,那你去不了。要说到如法修学,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我们图书馆,这个最近办了一个空中讲座。明天起开始播讲,每一个星期天播讲半小时。时间是晚上九点半到十点。我们这里书还有,诸位要是要的话,你们在这里拿,或者是送给亲戚朋友,到这个时间去听。这一部经里是学佛的入门的一部教科书,里面提出四个问题。这都是我们学佛顶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讲师承呢。我们学佛能不能有成就?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得了去不了?你要跟着一个好老师,那个老师本身确实能去得了的,那你跟他可靠啊。那个老师说,我自己没有把握啊,那你跟那个老师的时候,那希望就很渺小了。老师是过来人,那带路没有问题,决定可靠。老师自己还在那里摸索,还不晓得正确的方向、目标,我们跟在他后面,那有苦吃了,要走许多冤枉路。这一点关系相当大。
初学的老师,大智度论里面有说,这个欧阳大师那个内学院院训里头有说,江味农金刚经讲义里头有说,印光大师文钞里面也有说,要跟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正知正见。有教学的善巧,要跟这种老师。而不是以有修有证为标准。他有修行,他证得阿罗汉果了,但是怎么样呢?他不会说。好,他自己是成功了,你跟着他,他不会教你,你跟他也是枉然啦。另外一个老师没有证果,但是他知见正,他能说,这初学跟他就有利益。
初学是什么呢?我是要你指路的呀,你到过那是你的事情呀。你有能力指我的道路,这叫善知识。所以不是以修行证果的人为善知识,这是要注意到的。他不能讲解,没有辨才,解决不了我们疑问,指不明我们的方向,他就是成了佛也枉然。他成佛了,对我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要初学人选择老师,这是第一个要义,
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本生经里面说了,但即舍身,罗刹可师。罗刹,恶鬼啊,但是什么呢?他懂得几句佛法,那几句佛法确实是正知正见,他自己还是无恶不作的罗刹鬼,只见正了。罗刹要吃人,好,我这个身让你吃,你得把佛法教给我,这是佛示现教给我们,怎样去选择善知识。一个有修有证禅定功深的人,他见人不想讲话,你问他,他也不理你,你跟他一辈子,那也不行。还不如跟那个罗刹。跟那个罗刹鬼的时候,你还有受用。
所以《阿难问事佛经》里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讲老师。学佛能得到事事如意,第一因素,就是他有好老师。学佛失败,结果没有成就,第一个因素,也是他没遇到好老师。当然,有修有证能说善道,这是一等的好老师。一等的遇不到,就要有一个能说善道,正知正见,选这个老师。这个是成功失败第一关键所在啊。
可是诸位要知道,那个能说善道的老师,在现在很多。我讲那一部小经,也引用了楞严经不少的话,楞严经里面四种清净明诲里面就讲了,佛讲这个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个里面能说善道的有哪些人呢?有魔,有鬼,那个鬼不是饿鬼道的鬼,就是我们一样的人,我们讲鬼头鬼脑。他也是人,跟我们在一起,他心是鬼心,他不是人心。魔也是人,也长得很好,他心里头是魔心,他是魔。有魔、有鬼、有妖、有邪,有这四大类。末法时期,都在僧团里面,在家、出家有这四众,能说善道。都披上袈裟,在法座上讲经说法。这就麻烦大了。你要有慧眼,能认识。你要认识了,行,没有问题。他虽然是魔、鬼、妖、邪,我们能得到正法,刚才讲了,罗刹可师嘛。你所讲的这些法,邪正,我能够辨别,正法,我取法,我效法;邪法,我听了之后,我不照做就是了嘛,这就得利益。
如果你要不能够辨别,这个老师怎么讲,百分之百的服从,百分之百地依从,那问题就大了,那就要上当了。他可能说一百句佛法里头,说九十九句是正法,有一句是邪法。那你就上大当了。楞严经,我讲经之前告诉诸位,是照妖镜啊。你能够熟读楞严,你就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有这个能力,我们就自在了,我们就能有成就了。
末法时期,在今天,法弱魔强啊。魔的力量强大。末法时期,我们能遇到正法,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决不是偶然的。善根福德因缘薄弱的人,都跟到妖魔鬼怪走了,都是跟着那些人的信徒。表面上学佛,实际上学的是妖魔鬼怪,自己不晓得。自己晓得,他就退出来了。正是他自己不晓得。这一点诸位要特别注意。
我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讲三归依。多少同修都是要归依啦。究竟三皈是什么?不知道啊。归依了,什么叫归?什么叫依?你从哪个地方归?你依靠什么?真正归依了,心里有主宰了,有依靠啦。试问问,我们归依了,我心里面有依靠吗?真正归依了,心是定的。不会散乱。为什么呢?他有依靠了。这要说这一生,六道轮回生死茫茫,你已经有了依靠了。你有了方向了,有了目标了。当然你就有主宰了。真是佛在经上说的呀,末法众生有一些是有名无实啊。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大师给我们讲的太明白了,你看人家讲三归依那一段讲得多好。皈依佛,他那上面不叫归依佛,叫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六祖大师是讲义,完全是从义理上讲,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清净。归依三宝就是,心里面常常依靠觉不迷、正不邪、清净不染。这叫三皈呀,确实有了依靠啊。我们要依靠觉,要依靠正,要依靠净啊。见到佛法僧,就想到觉正净。这是真正归依处啊。不要见到佛菩萨像的时候,跪在那里去祷告,佛菩萨你保佑我吧。不灵啊。见到他礼拜是对的,佛菩萨,觉,我要觉,要不迷。这就保佑啦。不迷就不做糊涂事呀,就不造罪业了,不受恶报啦。佛没有骗人嘛,是你自己迷惑颠倒,自己骗自己,那有什么法子啊。所以一定要闻正法。
这几句话,境界广大,理论太深了,古人所谓是:
汇万物为自己,把自他不隔毛端。
这在华严经里面,是属于事事无碍的法界。佛法里面有说,须弥纳介子,介子纳须弥。跟这一句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一句所讲的,比那个须弥、芥子讲得还要博大。须弥山,这个地方是讲十方国土,比须弥山大得太多太多了。这一根毛端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太多了。芥菜子虽然小,比一毛端还不晓得要大多少倍哩。所以这个地方经句尤其是广大。
若一念在迷,
我们心被境界所转了。
那就象阿难在前面所讲的这个境界,我们的见性就受了障碍,受了拘束。
要达物唯心,那就解脱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所以确确实实是能够含摄十方国土。十方之大,一毛端之小,是大小不二。也正是维摩长者所说的,入不二法门。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这是这一大科阿难尊者请法之辞。在十番显见这是第八段,显见不分。我们从这个以前几大科读下来之后,晓得阿难尊者,他这个是疑虑重重。都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又生一个问题。他这种表现,实在是代表我们一般凡夫的知见。如果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以为都懂了,不再去穷究了,这是没有能够深思,含含糊糊地就过去了。另外一种是确实明了了,彻底没有问题了,行。两种人,一种是最高的智慧,一种是糊涂人。中人根性总是要追根究底。
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阿难尊者这样好学,勤于发问,这是非常良好学习的态度。我们一般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譬如讲经,或者在佛学院上课,老师在那里讲,滔滔不绝,一部书从头到尾都讲完了,都没有学生来发问,这些学生比阿难尊者高明多了。如果是阿难尊者也听课,那问题太多了。俗话常说啊,学问学问啊,怎么个学法呢?就是勤于发问。不问,疑虑解决不了。解决一个疑问之后,也可以说是终止在这一个疑问上,不能突破。我们看阿难,他这个态度就是有突破性的。
这个疑问是从前那一个疑问来的,前面问题解答了,于是乎从这个解答里头,又产生了疑问了。这些启示,我们都应当要懂得啊。这是修学必须要具备的态度。《华严经》里面有:菩萨问名品,不问就不会明白,问才会明白。
这个问题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听前面佛说:
见精妙明,成汝见性啊。
指这个见性是你自己本人啊。又听说前面讲的: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呢?
这个意思是说,指阿难在这里起疑问了,假如见精周遍一切,见精就是自己的真性,见性周遍一切啊,是自己的真性啊。那真性不是在我面前了吗?好象我这个身很小,我这个见性很大啊,我这见性包着我的身啊,我眼睛也见到我的见性啦;耳朵也听到我的见性啦。那这不是变成身与心对立了?心在外面,心能见我啦。所以他这个疑问是从这里生的。
必须要了解疑问是从哪里来的?然后看世尊的开示才会有味道。
科题显见不分,阿难把它分了,身跟心分作两回事了。阿难这种见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凡夫分别执著,必然有错误,这么一个错觉。可是大乘法里面,确实有些没有这些错误的感觉。那是什么呢?大乘种性。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所代表的,是小乘人。小乘人分别执著特别的重。那我们看看当前的根机。虽然大家都是讲学的大乘佛法,发的都是大乘菩萨心,分别执著重的依旧是属于小乘。大乘不分别,不分别是智慧,不是迷惑;是明了,不是不明了。
在中国佛教,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上跟其它国家的佛教,都不相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在悟,不论是在禅宗,或者是教下,都求开悟,以开悟为近因。这是真正大乘法啦。
现在你看西洋,佛法也传到西洋了,连日本的佛教,跟我们中国的佛教不一样。日本佛教所走的路线,在经典里面分析呀,研究啊,搞得是这一套,现在所谓是科学的方法。
那个科学的方法用在佛经上,跟诸位说,佛经变成科学不是佛学。要懂这个道理呀。无论你怎么样去分析,怎么样去发明,不能开悟。换言之,你就把三藏经典都研究透了,你烦恼不能断,我执不能破,有什么用处呢?
小乘的目的破我执;大乘的目的破法执。这是成绩啊。小乘见思烦恼,见惑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取得小乘初果须陀洹的资格。那个外国的佛学故事很多啊,试问问他,八十八品见惑,他断了几品?不但一品没有断啊,还要增加多少倍。为什么会增加呢?分别、执著、妄想而增加的,愈迷愈深呢。
那我们看看佛经,拿楞严经来说,释迦牟尼佛不是跟阿难在分别吗?在辩论吗?你要仔细看清楚,他们的辩论,道理越辨越明。辨到最后,是通通放下啦。所以阿难才开悟啊。如果辨到那个结论就执著了,那就坏啦。要辨到最后有没有结论呢?没有结论。到最后你看,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理明白了,妄想断了,分别执著舍弃了。这样才入不二法门啊。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啊。
所以一开端,阿难就提出他的问题:
若此见精,这个若是假设的话,实在讲事实是如此。
必我妙性,必是必定,这一个字是肯定的语气。必然,就是我自己的真如本性。下底两句就是问题目了:
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从这两句话,诸位要是细心一点,也能够观察到阿难尊者的境界。那就是前面七番,阿难尊者懂是懂了,没悟。为什么呢?如果要悟了,楞严经就到此为止了,后头就没有了。
你不是看那个五祖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悟了,下头就不要讲了,下头就没有了。阿难尊者跟我们一样,听是听了,没开悟,没有入这个境界啊。
再跟诸位说明,学佛不悟是不行的。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世间讲为学,为学日益呀。博闻强记,世间法啦。佛法不如此,佛法是道,为道要日损,心里可不能急,要天天放下。
为道的目的在清净心。心里面有东西就不清净了。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才清净啊。
心里面有了佛法了,佛法染污了你的清净。佛虽然跟我们说了佛法了,绝对不叫我们把他老人家所说的那些,耳朵听进去,装到心里面去,记在心里面,佛没这么说过。佛教给我们的是,教给我们受持——是离言说相受持,佛讲的那些都要离开;言说、文字;心缘,心缘是心里面想的这些道理,也想不得。全都要离开,这是佛法。这样才能见性啊。才不至于错解如来真实义啊。
所以从阿难问题一提出来,你就要晓得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下面这是解释:
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第一句正是怀疑周遍的见精,必定是自己真性。那么自己真性反而在身外了。换言之,身外见性啊。那这身外的见性既然是我,这个身内的心又算个什么呢?我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啊。身外的见性是我,身体之内的心那是什么呢?所以他说,我今身心,复是何物呢?那么这是听了以前佛开示,他提出这么一个疑问: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这是阿难带着有反驳的意思在。
现前自己这个身心实在的呀,如果说自己的身心不是自己的真性。现前的身心确确实实能够分别见性,能够理解见性,所以说:
分别有实,
它有实在的功能。那么再看看身外的见性好象还没有这个能力哩。彼见无别,那个身外的见性,它没有分别啊,它不起作用啊,它不能分别我现前的身心啊。所以说:
彼见无别。
那么这个里面就有亲疏的差别了。这是阿难听了前面世尊的开示之后,他的感想。我自己这个身心知道痛知道痒啊,有分别一切法的能力呀,它明明看起来很亲切的呀。那在外面周遍十方的这个见性,没有觉察到它有分别能力,它来分别我的身心。
它既然不能分别我的身心,跟我这个能分别的,那就是差得太多了嘛。亲的是自己呀,疏的它能是自己吗?这个意思依前文所讲,迷心有用,妙心反而无用了。于是乎,不敢承认周遍的见性是自己的妙心。
我们千万不要看到,阿难这很呆啊,很笨呢,愚痴啊。我们连阿难还不如啊,周遍法界的见性,我们有没有承认是自己呢?好,纵然是佛说得不差啦,没错了,我听了,我懂得了,我承认了,你能亲证境界吗?那个承认是口皮上的承认呢。心里面还是两回事。这种承认是做不了数的呀。
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承认呢?一般讲见性了,明心见性。这才是真正承认了。佛所讲这个境界,自己亲证了,确实是自己的境界,一点都没错,不是我假理想啊。确实亲证。如何证得呢?诸位必须要记住,转八识成四智才证得。
今天上午,我们讲华严经提出两句话,老生常谈呢。我也是常常提醒诸位,真正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看经听法要懂得消归自性呢,不重记闻呢。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要晓得转识成智,才能悟入,那才叫功夫。
参禅是转识成智;念佛也是转识成智;持戒也是转识成智,持咒还是转识成智,这叫学佛。如果目标不是在转识成智,通通叫盲修瞎练。
念佛懂得转识成智,就证念佛三昧,一心不乱呢。参禅晓得转识成智,明心见性。功夫才得力呀。否则的话就象古人所讲的呀,此处用不上力呀。无论用什么功夫,不得力。怎么晓得不得力呢?象金刚经上讲的,烦恼不能降伏,妄心不能降伏,就是不得力。所谓得力,就是能够降伏妄想,降伏妄心。那功夫就有效了。
那么阿难尊者从前面一直到现在所表现的态度,都是功夫不得力,没有上轨道。虽然与释迦牟尼佛反复在那里辩论,我们在旁边旁听的,哎,听得都很有道理,都有些人觉悟了。他自己参加辩论的,因为那个执著,分别执著解不开,还迷在佛的言教之中。
迷在言教里头啊。他迷在这些言教里头,他有一个好处,他想钻出来,处处发问啊。有些人迷在里头了,不问了,不问就死在教下啦。那个可怜啊。他还有一点可取处的是,他想钻出来。有疑必问,钻出来。那么下面一句: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这个周遍的见性实在是自己真心,反而现在被我看见了。那么:
见性实我,而身非我。实是我心,我是主宰的意思。令我今见,是令我现在这个身体:
身体为彼所见,彼既然是能见,
那么它是周遍的见性。周遍见性是实,是实在的我,而现前分别有实的这个身,反而不是我啦。他的疑问就在此地。为什么周遍见性是我,我自己能分别、能够有觉知的现前的身心,反而不是我呢?下面这句就有味道了。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这就说到前面了,要是见性既然在身外,又能够见我自身,那么换言之,岂不等同物能见我吗?物能见我,在前面跟佛已经辩论过,佛指出这个见解是绝对错误的。
那么现在为什么又不错了呢?原先阿难提到物能见我,佛不承认,破除他了。那么现在又说见性周遍,那见性周遍见到我了,那不是见性在外,它看到我了,不等于物能见我一样吗?这个意思就是说,佛的开示前后矛盾。佛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哪里会讲两样话啊?实在是阿难自己把意思会错了。
佛前面所开示的,诸位要记住,是无能所,无内外的见性呢,这才是真我啊。
阿难所执著的是有能见有所见,有内见有外见,完全搞错啦,把佛的意思都听错了。
那么由此可知,听法不简单。释迦牟尼佛法年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是他的随从侍者,跟他那么多年,听佛说法,还会把意思会错了。
现在佛灭度到现在三千多年了,我们打开这个经本,看这个经典,或者看古人注解,这个意思不会错,稀有啊。
佛弟子把意思会错了,佛晓得,想方法找机会把它纠正。现在我们把这个经义错会了,谁来替我们改正呢?这是大问题啊。
所以在今天讲修行,讲学佛,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你譬如说,不要说一部经了、一部论了,甚至于说一章、一段,就有很多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讲法。哪一个讲法对呢?哪一个讲法是正确的呢?没有人敢下断语。
所以古德那一些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利益一部分众生,全都收到藏经里面去了。我们如果没有智慧,读一部经,看一家的注子,问题还不大。读多了,看多了,问题来了,张三这么说的,李四那么说的,甚至于两人说的完全相反的,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怎么办?
现在外国人学佛,他就学这些。看看古人怎么个说法,自己想出一个、一套理论把古人驳倒,这叫研究佛法。这个事情太难太难了。
经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我也跟诸位说过,经没有讲法的,如果说这个经有讲法,那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有所说法啦。可是佛明明说了,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可见那个经是没有讲法的呀。没有讲法就无诤了。有讲就有诤,你这样讲法,他那样讲法,就要打架了,就要诤了。无讲就无诤。
为什么叫无讲呢?经都是破除我们疑惑的。疑惑破除了,心清净了,心定了,就不诤啦。诸位要记住这个原理呀。它不是增长我们分别的,它是消除我们分别的。它不是增长我们执著的,它是破除我们执著的。不是增长我们妄念的,它是消灭我们妄念的。
如果我们错用了,增长分别、增长执著、增长妄念,这叫什么呢?古人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呀,三世佛冤啊。照着这个文章来讲解这个经的意思,三世诸佛都流眼泪,喊冤枉。真的喊冤枉啊。
所以大家要晓得,我在这个地方讲,也是讲而无讲啊;你们诸位在这儿听,听而无听呐。诸佛就欢喜了。我要在这里是有说有道,你们在这里是有听有闻,诸佛都流眼泪。这就是佛法跟世间法完全不相同的所在。
所以拿世间的方法来研究佛法,那佛法都是世间法,绝对不是佛法。佛法能够解决世间问题,现在用世间法解决不了世间问题,只有是更添麻烦,不能解决问题,增长邪恶知邪见。
邪知邪见所造的是胡作非为呀,果报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我们读这一些经文,确确实实引发很深的感慨,佛陀在世就不容易了。佛灭度后,这样久远,必须要晓得我们的障碍,我们的困难,然后我们才有能力有方法求突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有能有所,对立的,有我有法,有心有境,全是对立的。这是疑虑病根的根源。古人有说,圣人无我,唯无我才有无不我啊。法身无相啊。无相之相哪里有自他呢?这个事理,如果要会得了,一切颠倒议论,都消除了。阿难的可爱处,刚才我也说了,他迷、他愚、他不明,但是他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他没有开悟,求佛大慈大悲,在给他开示。他是决心要明了这一桩事实的真相,肯求佛给他开示。
那就是我们承认周遍法界的见性,确实是自己的妙心,怎样才不把自己的这个身心排除在以外?再有一个,见身又如何不是前面所讲的物能见我?前面说认物为己,这个地方讲认己为物。前面就妄中则真,就自身也谓之物。所以前面经文讲,我们也应该还记得住: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啊。
这一段讲到以真融妄,即万物莫非自己呀。正是跟中国古人所说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是一个意思,一样的境界。这是诸法实相啊,是真相啊。那么我们现在对于一切法的真实相,迷而不觉。我们看看下文,世尊对他开示的: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我们一段一段地来说。阿难尊者问的意思虽然很多,但是很多意思里头,只有一个重心,只要把这一个重心解决了,他那其余的疑虑都解决了。
重点在哪里呢?见在我前,这个见就是见性周遍。这个是他这一番疑问的根本,好象周遍见性在我的眼前。那么佛开宗明义就把他否定了。是义非实。这个道理不是真的,不是实在的。下面面我们看佛,佛就万法一体,来破他这个在前的错觉。
见性既然是周遍圆融,哪有前后可得呢?如果有前有后还能算周遍吗?所以见性在前是错误的,绝对不是事实真相。我们看下文: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这话说得很妙呀,刚才说了,周遍是无方所的,周遍是无迹象的,周遍是无法指陈的。如果说是果然在前,在前就是一物了,就不是圆融周遍了,是一物就能指得出来。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阿难你说这个见性在你面前,假如见性真在你的面前,你见到见性了,那见性一定有个相状,既然有个相状,当然有个所在啊。既然有个所在就能指得出来。那么好了,你指示给我看看,你把你在外面的,那周遍的见性,指出来让我看看,在哪里?下面说:
且今与汝坐祗陀林,
楞严法会是在祗树给孤独园开的,所以佛是就近取喻,我跟你现在坐在祗陀林呀。
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
这是树林啊。
明者是日。是太阳啊。
碍者是壁。这坐在讲堂,有障碍的是墙壁。
通者是空。门窗是空,所以能够通达。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这是佛就眼前事事物物,是在眼前的,无论是大而宫殿;远处恒河;小一草一叶,在我们面前,一桩一桩都能指得出来的。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前面举的例子这是说话的大前提呀。你看样样都能指得出来呀。
如果你说你那见精也是必定在你眼前的话,那么你也应该用手,象指一切物象一样,你指出来给我看看,哪是你的见精。指不出来啊。见精是个什么样子啊?怎么可以误会见精在眼前呢?
这个理很深很深,这种深理,不能用思维去想。你不要以为,我头脑很明白了,我多想想,这个道理我就想通了,假的道理啊,可以想得通;真的理想不通。心意识里面的道理能想得通。超越心意识——真如本性的道理想不通的。想不通的道理叫悟啊。
那么由此可知,研究佛学要去用脑子去想去,那就完了。诸位千万不要误会,参禅要离心意识参,研教就不要离心意识吗?
研教要不离心意识,不能开悟;参禅用心意识参,是野狐禅,口头禅呢;研教要用心意识,跟诸位说,那是佛学,不是学佛。
学佛跟佛学大大不相同。佛学是什么呢?现在世间人把这个经书称之为一门学问,叫它作佛学。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啦。
用世间的眼光,世间的方法来对待它,它是世间法,不是佛法。这些经典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是世间里人心意识变出来的。
如果你要是离心意识,那就是佛法。这里面有很深的佛法。刚才跟诸位说了,思维不得的。几时离心意识,恍然大悟啊。这道理就都明白了。
由此可知,障碍我们周遍见性的是什么?就是心意识。它是我们的障碍,我们在用它,那怎么会开悟呢?我们首先想到这是障碍,不用这个障碍,这才有开悟的指望。佛说种种法,皆是善巧方便。句句话都是诱导阿难开悟的道路,指出他开悟的方向。
阿难当知。
当是应当啊,应当要晓得啊。
若空是见,你要说这个虚空就是周遍的见性,
既已成见,何者是空。
好,那虚空都是你的见性,那虚空变成见性了,那什么叫作虚空呢?虚空在哪儿呢?
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若说眼前的这一切万物都是我的见性,好了,见性已经成了万物了,何者是这些物象呢?这是世尊出题难尊者啊。叫他要觉悟啊,知道现前,凡所有相,莫非皆是物象啊,无形的也是虚空啊,虚空也有相貌名字啊。除此之外
别无指陈。
所以说,如果虚空是见精,见精既然成了虚空,那我们又指什么叫作虚空呢?物象要是见精,什么又叫作物相呢?这些话,我们都要象经上教我们微细揣摩啊。
佛这段话,顺着阿难的执著,顺着阿难的分别迷惑,来考问他的。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还是执著身心、见性是物象。既然是物象,当然各个有自己的体、相、作用。所以才生起这个疑惑,没有能开悟啊。悟了晓得是一体呀,悟了晓得是不二啊。所以佛在此地故意难他啦,问他:见性在哪里呢?指出来给我看看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淨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佛出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很难啊,很不容易啊。这是叫着阿难,你去微细披剥万象,这个披剥拿今天话讲是分析,你在一切万象里面去分析,务必要把那个精明净妙见元,把它分析出来,拿出来让我看一看,这六个字很要紧啊。见元本来不染,不杂叫作净。本来不即不离叫作妙啊。见精它的性质就是净就是妙。
后面这三句话意思是说,把这个精明见元就象其他的物象一样,清清楚楚地分明无惑,分明就是清清楚的,没有一点疑惑,指出来,这个东西跟其他的这些物象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是指示阿难一条破迷开悟的路。(觅心了不可得)
下面是阿难的答复。当中,我们也能看阿难渐渐地,这个境界趋于佳境。所以楞严经上,你看问,问得非常高明,实在是有些问题,我们想不出来,纵然是我们想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也问不出来。他能想到,这样巧妙地发问。
佛的答复更妙,所答都是指出他的出路。那我们要学,就是在这些地方学。我们学开悟的道路啊。我们要求,求一个破迷的路径啊。决不能死在文句之中,古人所谓是死在句下,那就错了。
要在句下得一个活路,得一个出处,这才能超越。这个才叫作学佛。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倒数第七行,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经文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我们读这一节之前,必须要记住,前面阿难与世尊问答这些话。
这个一大段,科题是(八:显见不分)。阿难的疑惑是见与物象混杂。所以佛才教给他辨别的方法。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阿难会有这样的疑问呢?这个疑问不但在佛法上,纵然在今天科学里面,这个问题还是存在。现在科学里面有个问题呀,就是精神与物质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譬如说动物与植物的界线,能不能划得很清楚?植物与矿物的界线,有没有办法划得清楚?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阿难此处的问题就是见精与物象,物象在我们今天看就是值物与动物,相分。见精就是精神的这一部分。一个是讲心,一个是讲物。实在讲很不容易划清楚。你要是问为什么不容易划清楚,那么在佛法里很简单,因为性与相是同一个根源的。我们眼前所能够感觉到的这个精神的世界,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的世界是阿赖耶的相分,这两分都是从无明业相里面转变出来的。诸位要是稍稍懂得一点唯识的道理,就晓得佛法将这个问题解释的很透彻。那么这是一切众生,凡是观察到这个现象,一定会起疑惑的。
世尊给阿难的解释,说得头头是道啊。我们听了千万不可执著。为什么呢?执著就是病啊,执著就是迷。听了佛的开示,不执著,不分别,这才是悟。悟才能得其真相。迷总是偏在一边。这也就是讲的大乘或者是一乘里面困难的地方。
在本经,我们看阿难尊者,阿难的确是相当聪明,我们看到他这个聪明程度,他的智慧,确实是比我们高很多。那他为什么不开悟呢?那就是佛法里常讲的随语生解。
佛一说,他马上随着这个言语,他就生解、就起分别、就生妄想。这是阿难所以不能开悟的地方。这个我们能常叫作死在言下。那么象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学习。学个什么呢?学个不随语生解。不随语生解这个境界就高了。那是什么回事情呢?那是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所谓返闻闻自性,就是不随语生解。所以能够得到真相。性成无上道啊,这是得到真相啊。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实在说,观世音菩萨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修行范例。我们应当细心地去体会。
那么这一段之前是世尊,因阿难不能辨别见分与相分,所以就教他,你在物象里面去分析,把这个精明净妙见元,把它分析出来,如同物象一样,清清楚楚指给我们看看。
诸位要晓得,物象里头有没有见呢?当然有见。如果没有见,我们怎么会见到物象呢?虽然有见,可是你又分析不出来。
这个里面有两番辩论。这是第一番,阿难就说了: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
就是精舍,佛讲经的讲堂,这是讲近处。
远洎恒河,讲堂是说近,恒河是说远。远近一对。
上观日月,日月是从高处。
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远近上下,仔细去观察,全是物象,没有见精啊。这个时候阿难就讲了: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
正如佛所说,菩萨都做不到。何况阿难尊者示现的身份,是有漏初学声闻,就是须陀洹的地位。菩萨都办不到,须陀洹,他能办到吗?
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这个自性是讲的自体。下面是佛同意他的话:
佛言:如是如是。一点都不错。
佛复告阿难。佛再叫着阿难。
如汝所言。象你刚才讲的话,
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这是就阿难前面一番观察上说的。你已经认定了,在万象当中没有见精。佛就随他这一个认定。为什么呢?这一个认定还不见得是真实的,所以在反面还要试探试探。看他的认定究竟是否正确。所以再从反面问他。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
这个象是物象,殊是差殊,不一样。
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这一句是问话,意思是佛再告诉阿难,说你与如来现在一同坐在祗树给孤独园,不妨再仔细观察观察,眼前的林园,乃至日月山河,这些种种千差万别的物象。如果说,这里面必然没有见精明元,意思是说这里面果真没有这个见精,接受阿难所指,那么一切物象之中,确确实实没有我们自己这个见精啦。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这一句话很重要了。你再向万象之中,一一地去分析发明,认定这个里面,确确实实没有这个见精?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这样一观察,又觉得自己的见性遍满虚空万象,无处而不在。下面就说得好啦。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这个确实啊。
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果树就是我的见性,那为什么叫作树呢?
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这个意思不必多说了,可以类推。底下是总结。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这样再一观察呢,好象一切万象当中,无非就是是啊,都是我的见性啊。没有不是见性啊。佛也承认了:
佛言:如是如是。
这就是显示:无是无非是的道理。明白无是无非是,才能够真正见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这里面哪有是哪有非呢?后面这一段,佛同意他,无有一物不是自己见性。可以证实见性遍一切处。
因此说是说非,都是过失。为什么呢?有是有非,一定是对立的。才有是有非。如果是一体,诸位想想,哪里来的是非呢?那么见与相是一体。诸位要记住,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唯识里面告诉我们,万法唯识,识是能变,万法是所变。能变与所变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这个里面如何去分一个是与非是?
如此可知,这个众生无量无边错误的观念,矛盾的思想,都是不明了这个根源,而生起来的。如果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一切疑问都没有了。
经里面虽然是说得相当清楚了,古德唯恐初学不能体会这个道理,所以举比喻说。象贤首大师经师《指章》里面所讲的,那就是从比喻说,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我们要拿这个比喻来解释这一段经文,诸位就更容易懂了。比如这个金器,器皿,我们到这个银楼去参观,这个金器做了许许多多这个花样,千万种的样式,美不胜收啊。
那么我们在这里把金比作见性,把器比作物象。我们要是在这个里面去找,譬如说这些首饰、手镯、耳环之类,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说了这些名字。我问问金在哪里呢?在这许许多多这些器皿当中,我们去看金,你要只看到那些,这个是耳环,那个是耳缀,这个是手镯,没有看到金,没有看到黄金,著相不见性啊。我单单要金,你拿个手镯来,我不要手镯,我要黄金,前面第一个比喻的意思。
第二个比喻里头观察,原来器器皆金呢。离了器找黄金,找不到啊。离了金找器也找不到。原来金就是器,器就是金。
那么由此可知,离了物象找见精找不到,给诸位说,这个见精明元不会独立存在的。你说我什么都不见,我一张眼睛,那你总看到虚空是吧,那虚空还是境界呀,还是物象的一种啊。这个关系就跟金与器的关系是一样的。
所以性在什么地方?性就在相中,性与相是不二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因为我们不能够契入这个实相的境界,真实的状况,所以在里面起虚妄的分别执著。这是自己迷失。
这一段的开示,对我们修学用功,关系很大。我们对禅不能见性;我们念佛不能得一心,可以说都有这一些障碍在。假如我们真正晓得,性相是圆融的,物我是一体的,这个见性一心那就很容易成就了。
我也提醒诸位过,学佛,尤其是大乘佛法,一定要以一心做基础,不管你学的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不论你是学哪一个法门,根本是一心。没有一心不能契入。所以佛学佛法称之为内学,一心是内呀。不知道这个原理,我们的功夫就没有着力处。
有了基础了,一定要善友的帮助才能成就,成就要靠善友。谁是善友呢?除自己之外,皆是善友。要懂这个道理。正是华严经所讲的,你看华严经里面,修行人只有一个,善财童子,学人就孤家寡人一个,除他之外,依正庄严无非善知识。
我们天天讲修行,天天希望成就,假如我们对于这些根本的原理、原则都不晓得,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我们还一肚子不高兴。
说你盲修瞎练,你一肚子不高兴,那就证明你确实是盲修瞎练。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到一心嘛,你心为境转嘛。说你盲修瞎练,你如如不动了,你才有这个功夫啊,你心在境界里头动了,不行啊。
佛说一切经,无非就是说明这些道理,道理懂得了,我们要在境界里头练习,练什么呢?练不动心啊。所以境界无非善友。在境界里学个如如不动。了了分明,那是智慧,般若般智照啊。如如不动是功夫,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象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心性本来就是光明清净的,虽然我们今天在凡夫地,并没有染污。说染污,那叫说名染污,并不是真正染污。
所谓染污就是迷啊。迷而不觉说之为染,并不是真的染了。我们衣服是染脏了,还要去花一点时间把它洗干净。这个心染污了,你是一觉就了了,不必要费功夫啊。问题就在你能不能觉悟?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豁然贯通?
譬如说前面我们念的这两段经文,如果诸位豁然贯通了,我问问你,你的身心是什么样子呢?见性遍于万物,见性是自己呀,那万物不是自己是谁呢?所以告诉你,法身!不生不灭啊,报身、应化身也不生不灭。你信不信呢?这两段经文,你要是懂了,相信了,你相信我们现在应化身也是不生不灭。
诸位千万不要误会,一说到应化身就是自己的一身,那错了。山河大地一切身都是自己一身啊。没有生灭啊。楞严里面说的好啊,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些话只许意会,不能分别,更不能执著。才能够得到受用。
我们凡夫就是迷久了,积非为是,这个积非就是我们讲的常识,我们的习惯。在我们常识里面,总是有一个是有一个非嘛。就说前面讲的两段,总有个是有个不是嘛。怎么无是又无不是呢?诸位要晓得,有个是有个不是,这是二啊。
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啊,你看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门,二不是佛法啦。一个是一个非是二,不是佛法啦。有我有你是二,不是佛法啦。这越讲越玄了。好了,无我也无你啦,真相确实如此。
你那个身上没有我的见精,我怎么会看到你呢?如果你就是我的见精,为什么又叫作你呢?那这个话里,你套套,套着反复去揣摩揣摩,你才能明了这里头的味道。然后才能够证实无是无非是,才是实相。有是有非不是实相。这里面渐渐地就露不二法门的境界了。华严经里面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再请看下面经文: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这一段文是说明当时在会的大众,非无学者,就是还居在学地,无学是毕业了,非无学者,是正在修学期间的这些学生,他们的程度还浅。听了佛前面所说的话,心里面慌了,没有主宰了,这是虽然把话听清楚了,意思没有会通,才有这个现象。
不知是义终始,这个是义,就是佛叫阿难尊者就万象当中,破除见精,阿难做不到。又叫阿难就在万象当中,指出哪些没有见精?阿难又办不到。
说有,分析不出来,说没有,也不能够证实出来,说哪个没有?这就是无是见无非见而已呀。这个是义就是指这个啊。
那么佛对于无是见无非见都同意了,都印可了,这使大家茫然了。如果佛说,这个对,那个不对,大家听了没有问题。两个都对了,反而叫初学的不知道究竟哪一个对?这究竟哪一个对,就是众生的执著。不执著的都对了。
诸位要记住这一句话,不执著的都对了。执著的都错了。这里面有很高的智慧。如果说一切都不执著,我们眼前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因为我们起了执著,所以才有十法界,才有四圣六凡,才有三善道三恶道。
一切都不执著了,法界只有一真啊。是不是真的有一真呢?连一真也没有。为什么?那一真是对十法界讲的。没有十法界,哪有一真法界?所以,可见这一真是不得已而说的。相对建立的。
要讲到实际理地,那就是禅宗的讲的话了,把嘴巴挂在墙壁上。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嘛。开不得口啊,说一真也错了,哪来的一真呢?
那么这一节经,经文的深度,由此,我们能够揣摩到一些。诸位能够稍稍会通几分,都有很大的受用。真能会通几分,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那个分别心,执著心,是非人我心,就会淡一些了。这就是功夫;就是好境界。这些心,如果天天是增长,跟诸位说,绝不是好境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生的是凡圣同居土。实报庄严土没分。什么时候到实报庄严土呢?到不二法门的时候,才入实报庄严土。
那么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能够舍分别、舍执著,现在就是不二法门,那我们这个念佛求往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你要晓得省多少事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按部就班,从凡圣土、到方便土、再到实报土,这个时间要好长好长。在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弥补,可以把时间缩短。
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一切事无是无非。晓得这一个理,观察到万事万物没有一定的是,也没有一定的非,无是无非是。学着什么呢?样样不执著。在境界里面学着事事不动心。那么这个是智慧呀。虽然不是佛知佛见,这是接近佛知佛见。
行门里面,一定要慈悲一切、恭敬一切、利益一切。虽然这样做法,决不著相。为什么呢?无是无非是。天天修福,修的是三轮体空,这是称性的福报,福慧双修啊。要这样修法啊。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地去做。
在大乘菩萨法里面,大乘菩萨是以孝顺心为基础,孝顺是戒呀。大乘菩萨无论见什么人都是用孝顺心。孝是什么?孝是一体。何为孝心呢?孝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孝心。
你看孝那个字,中国造字是有学问的。上面是老,下面是个子。这是两代呀,两代合在一起是一,当中没有界线,没有代沟啊。代沟是外国人才有啊,中国人没有。所以孝心是一体之心。
顺心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心是孝顺心啊。如何能与众生做冤家和对头呢?欺枉一切众生呢?那是违背了法性,违背了真心。这在佛经里面叫颠倒行事啊。颠倒行事尚且不可,那颠倒学佛还能成就吗?
是义终始,
义是讲义理,这个终始,凡是这个义理浅的,从始就可以能见到终,由终不昧始。这是讲义理比较浅,一下就能看透。道理比较深,一下看不透,不是浅学之人所能够测度的。所以说是:
不知其终啊,也不知其始。
所以说: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楞严文章也确实好,把当时在会大众这些状况,可以说都描写得非常淋漓尽致。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表情。
那么实在说,如来把这个深义的终始是显示出来了。说真的,本是妙明。这是楞严前面我们读到,妄为色空啊,见于闻见。
第二卷,我们念过了,如果用唯识来讲更容易明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从真起了妄。无明不觉生三细,这就是妄为色空,以及见闻。
见闻觉知,是三细相里面的转相,色空是三细相里面的境界相。这是什么?这就是这个道理的开始,是义之始。
佛在前面说过,此见见缘,见是讲见性,就是见分。缘是讲万缘,是讲的相分。见、相两分。说:
元是菩提妙心明体。
元是它的本元,它本来就是真如本性清净之体,是义之终啊。
我们也是在初学的这个地位上,可是我们有信。为什么呢?读到楞严经这么深的道理,跟诸位说,这是说宇宙的开始呀,宇宙人生的开始以及归缩啊。
在今天一般的时候,在宗教上讲,在哲学、科学里面讲最大的问题,你看看世界上这些宗教家,这些哲学家、科学家,哪一个人能把一个开始跟终末的这个真相说清楚了?没有一个说得清楚的,没有一个说的是能叫我们心服口服。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宗教家说不出来了,找不到这个终始了,那怎么说呢?说上帝造的,是上帝造的这个开始。那我们就问上帝是谁造的呢?这问题就来了。
佛法里面说得这么清楚,佛法的好处,并不是佛给我们说说而已,哦,你听懂了,听懂了,我们就算了,不是如此。
要我们自己证实这个境界。证明什么?证明整个大宇宙原来就是自己。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的化身啊,化身是有迹象啊,法身是理体呀。没有变之前那叫法身呢,变了以后的那就是化身啦。
经上讲的是千百亿化身,还算多?不算多啊。无量无边的化身。做到这个真相了,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了,什么境界也不会动心了。虽不动心,什么境界都明了,决定不迷惑。这是我们一般叫佛知佛见啊。
这个时候的行为,都叫作普贤行,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普贤行也给诸位说,就是用今天这个经义给诸位说,无是无非是,是普贤行。这是平等心、是清净心、真正的慈悲心。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那么佛看到这些初学之人,心里面有惊疑不定这种态度,生起怜悯之心,那么来安慰他,那些已经证得无漏的,当然他们懂得,那些就不必说了。那么这个安慰是必要的。佛就说了: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佛这几句话啊,真正是苦口婆心,劝勉我们大众,开口几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五语,意思是一样的。令我们生起清净信心。
无上法王,
是佛于法自在的一种称号。意思是说,佛的言语句句是真实的。如所如说,如就是实际上境界是什么样子,佛就是这样说法,绝没有说是添一点或者是漏一点,没有,不增不减,这才叫如说。这是叫真实语啊。
不诳不妄。诳是带着夸张,没有这个意思。妄是不实在。正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是一样的意思。
非末伽黎,是指印度当时的外道,也就是我们前面所念到的迦詹、毗卢之徒,那么他们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议论,说有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他们这四种全是磨凌两可的,四种所谓是亦变亦恒,恒是不变的,就是又变又不变。亦生亦灭,亦有亦无,变增亦减。这些议论,都没有见到诸法实相。在诸法实相里面,佛给我们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常不断。
中观里面的八不中观就从这儿建立的。中观也是当时破外道的。所以佛所见到是真实的。
我们眼前的境界,为什么变成这么混乱呢?诸位要晓得,不是境界乱呢,而是我们心乱。正象六祖大师观风、幡一样,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啊。
我们现在天下乱了没有呢?乱,乱得不得了。是天下乱了吗?是境界乱了吗?不是的。我们的心乱了。如果你心是在大定当中,你看今天这个世界不一样,绝对不相同。
你所看的这个世界呀,跟诸位说,还是清净寂灭相。你几时看到这个境界是清净寂灭相了,证明你自己解脱了,你得大自在了。清净寂灭当中,找生灭也了不可得;找来去也了不可得;找生死也了不可得;找凡圣也了不可得。这是一乘究竟佛法。学佛一定要立志愿,取法无上。要精进要努力,要学最上乘。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汝是叫着阿难以及在会这些大众,谛是谛实,思维。佛决不会辜大家的。
无忝哀慕。
学生对老师有仰慕之心,老师对学生有哀怜之意。这哀慕也把师生这个一体的关系形之于言词之间。
那么十番显见到这里是第八段。可以说,经文讲到这个地方,逐步逐步接近不二法门了。接近到真实法了,纯真无妄啊。那么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关节。
这一关突破了,境界就好了。我们今天就正好刚刚到这个关节上,能不能突破呢?能的。底下文殊菩萨他给大家做了一个方便。文殊在大会当中代表智慧的意思。
那么下面这段经文,我们今天时间到了,下头这一段,下一个星期六再讲好了,这是到精彩的一部分了。也就是发明两种精见,是、非之义。就是完全给我们讲无是无非的道理。
可这个道理确实是很深。在一般的时候不大愿意讲。为什么呢?怕大家发生误会。误会到什么呢?是非都没有了,那是拨无因果,那就不得了。所以这个地方最怕是曲解。程度不到,告诉你有是有非。有善有恶。
这是到最高的阶段告诉你,完全讲纯真的,真如本性当中没有这些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是见了性才有真受用。
不见性,要是执著这些东西,心里还是有是有非,并不是无是无非的境界啊。听了佛说无是无非是,好了,心里马上就有一个无是无非是,还是有啊。并没有到这个境界,自以为到这个境界了,那是要吃亏的,会堕落的。
所以就是诸佛菩萨确实证入这个境界了,人家在行持上还是守戒律的,还是守清规的。
既然无是无非是了,他为什么还守呢?这就叫大慈大悲,佛法不坏世间法,最高的境界决不破坏那个幼稚园的制度,不能破坏。
你比如说吃饭了,那小朋友一定拍拍肚,好,那个大人到了那里,我也跟你拍拍肚,这是对的嘛。你要不肯,那小朋友会说,他都不肯,那我也可以不要了,那秩序不就是乱了吗?
所以入那个境界的时候,就要守它的规矩,那么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大慈大悲。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那么理论你一定要懂,不懂你怎么样?你固执。固执是二乘的知见,这个知见透不过的话,在我们大乘法里头,不能明心见性,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决定不能证得理一心。这个亏吃太大了。
要晓得这个事一心和理一心,在我们娑婆世界好象差距不大,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差距太大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方便有余土,要晋级到实报庄严土,是要费相当功力,也要费相当长的时间。那个地方有很大差距。
那么理要懂得,最高的理论要懂得,最基础的规矩要守定,理事圆融。理、事无碍啊。先学理事无碍,不要学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到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里面再事事无碍。实报庄严土以下,理事可以无碍,事事还做不到。事事无碍就惹麻烦了,你自己没麻烦了,那众生有麻烦。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