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七大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此一节文是当机疑惑问佛,这科正式的发明性本具的相,这一切法都有法相,这法相哪来的?是性具,是性相不二,你要说性就得要说相,有相就有性、有性就有相,这是发明性本来就具足这个相。阿难问佛,「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佛当下也不说因缘、也不说自然,统统都摈斥、都不要,「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不知道佛这种义理是属于哪边?是怎么回事?说不清吶,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开导指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是阿难尊者的疑问,佛常说的因缘自然,怎么都不要了?他这么一问,当然是佛告诫他,应许给他宣说这种道理。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当时佛告阿难说,「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你起初发心的时候是厌离小乘法,声闻算小乘、缘觉算中乘、行菩萨道的算大乘,在藏教里分三乘,其实都在权教里头,都不是究竟的,到了究竟的地方完全不是,佛告诉阿难说,你还疑问,你不是起初厌离声闻、缘觉法,发心勤求无上的菩提,求最高上的佛果吗?「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我现今就用不着说那些声闻、缘觉法门,所以我开导第一义谛是成佛的法门,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你怎么自己又将世间的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看起来,你虽然听了不少,就像常听说某种药材的人,把真药拿来了,不认得了,根本就没见过,也不能分别,今天给你说大乘法,你一个劲的求,你这又闷得慌,为什么不说因缘果报?你这才出乎反复呢!「如来说为真可磷愍」,像你这样的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你现今审定实了,好好听着,「吾当为汝分别开示」,我当为你分别清楚开导指示,不光为你一个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还为将来求大乘法的人,「通达实相」,让他们也通达这个诸法实相,佛说到这里,「阿难默然,承佛圣旨」,阿难就默然不出声,就慢慢的承受佛的圣意旨趣。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佛对阿难说,「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就如同你所说的话,四大和合发明世间上种种的变化相,都是从地、水、火、风里变化出来的,说到这里又对阿难说;「若彼大性」,大性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性,「体非和合」,他这个本体,根本上不是和合有的,「则不能与诸大杂和」,他根本上就是地、水、火、风才能与四大杂和,水流湿,火就燥,一路找一路,所以说「若彼大性,体非和合」,这四大里头这个体要不是和合的,他哪能与诸大杂和在一块呢?他根本上是四大杂和的,「犹如虚空,不和诸色」,你看那个虚空,他无形无色,他和那个有形有色的色相不相和呀,因什么这四大和合参和在一块呢?他是一路找一路啊,都是地、水、火、风,他是互相参和的,根本上要不是和合,就不能与诸大杂和,他是一定的道理,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这虚空与一切世间上形形色色合不在一块,「若和合者」,怎么回事情呢?说「若和合者」,你就知道了「同于变化」,这是变化无穷,怎么变化无穷呢?「始终相成」,这地、水、火、风都参合在一块,「始终相成,生灭相续」,这是说和合者的话,要是这样同于变化了,世间上你看这四大假合,再加上空根识,这是七大,你要知道这种道理,就好明白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得认识、得明白,「若和合者,同于变化」,你参和在一块,这就是一个变化相,「始终相成」,从始至终互相成立,「生灭相续」,生了灭、灭了生,相续不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就像拿火摧的那个火轮子转,「未有休息」,没有休息的时候。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拿这个做比喻,水成了冰、冰化为水;生了灭、灭了生,生生灭灭没有了期、没有完,要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还去哪找佛法?

一、地大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你先不用说旁的,先观地大的性,发明如来藏性就是地大性、地大性就是如来藏性,是人分别开了,不承认!凡圣同体,自己不承认,「汝观地性」,你观大地的性质,「粗为大地,细为微尘」,粗相就是大块的地、细就是微尘-微细的尘土,「至邻虚尘」,更细了,佛说比微尘还细的叫邻虚尘,他与虚空差不多,似有若无的,这个地方的浊质太少了,「析彼极微色边际相」,再分析开了极微的色边际相,这就指着邻虚尘说,「七分所成」,在那个与虚空差不多的地方,还有点似有若无,还有点形迹,最微细的七分所成,这就成了邻虚尘了,「更析邻虚」,更要分析开了这个邻虚尘,就分析没有了,「即实空性」,就实实在在的就是虚空的性了,佛说到这里,说-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佛对阿难说,「若此邻虚析成虚空」,设若是把邻虚尘分成虚空,是不是越分越没有了,分没有了就成了虚空,若邻虚尘分析成了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当然你要知道邻虚尘分析来、分析去的分成虚空,这邻虚尘就成了虚空,当知虚空应出生有形有色的相了,「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今又问,由这个参和凑合的缘故,才出生这个世间种种的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说你当下观察观察这个邻虚尘用多少虚空和合而有,这也应当这么一问,说到这里又转过来说,「不应邻虚,合成邻虚」,邻虚尘是愈和愈大、愈和愈多,别看邻虚尘少,少能聚多,这还有一个理说不通,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又邻虚尘分析没有了,入了空,若邻虚尘入了空,这个理也说不通,「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这个邻虚尘总是有形有相的,虽然是微细,他总是有个形迹,用多少色相才合成虚空呢?能有这么个理吗?「若色合时,合色非空」,你若拿色把他合成一块,合成色就不叫空了,「若空合时,合空非色」,合色就不是空、合空就不是色,「色犹可析」,这个色还可以分析,「空云何合?」这个虚空怎么个合法呢?说到这个地方都是难题,说到这个地方就是到了显理性的地方了,这上边都是难题,都不好讲,怎么说也不对,特意的把这个意思举出来,说设若是与空合时,合空就不是色了,「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这个空是怎么个合法呢?到这里,前面都是难题,这道理都不好懂、不好分别,这就显出理性来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地方就是显理性,这个理性是不可思议,你要说出来就不对,这些事情举出来都是不好分别的,分别不开,你说怎么个分别法?因着这个就可以显出理性,你愈分别愈错,「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佛说你根本上就不知道,如来藏中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性色就是真空、性空说是真色,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什么知识你就能采取这个世间上循业发现的这些事情,「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世间人无知,迷惑了,说是因缘和合有的,要不就是自然有的,「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皆是识心分别计度的,都不对,这种道理,显出不可思议的道理来了,这个不可思议在哪里?就是显这个理性,如来藏中性就是色、就是真空,性空就是真色,他元来就是这个,

「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心量之大小都发现出来,就说科学,这些不可思议的研究,都是从这里研究出来的,就是看你的知量怎么样,「循业发现」,循顺着你造什么业,他现什么相,说「世间无知」,这是呵斥迷惑,迷惑为因缘和合成的,因缘别离了就没有了,要不就说是自然有的,这都是随情说,这是「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都是拿知识的心分别合计酌量,「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但是你可以说出来都没有真实的义理,到了究竟处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地方还得要慢慢的会,这是显这个理性,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出来的都是假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

这一段文是破妄执,明藏性就是火大性,并没有旁的,这里破妄想执着,佛对阿难说,「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这火性当然没有我了,什么东西叫火?借着外边的缘,有什么烧什么,烧完了就完了,他也没有个我,所以寄托在诸缘上,他没有一个名字,什么东西叫火?「汝观城中未食之家」,佛对阿难说,你看城中还没吃饭,「欲炊爨时」,炊爨就是做饭,做饭先要取火,「手执阳燧,日前求火」,这阳燧好比当时的火柴一样,手拿火镜合艾叶一照,对准太阳就生出火来,这名字就叫「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你无论什么事情,一开口就说是和合的,这个道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是和合的好叫和合,不应当和合的,统统的都叫和合,这个道理讲不出,这里有一个比例,「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一众人不是一家子人,他要一家子不算一众,就算一家,

「众虽为一,诘其根本」,你要问起他们的根本来,「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就「如舍利弗,婆罗门种」,这是最清高的一个种族,「优楼频螺」就翻木瓜林,是他的名字,「迦叶波种」是他的姓,翻龟字,有念丘,这是他的姓,姓龟,也说姓丘,这是各有姓名,这是聚在一块和合为众,「乃至阿难,瞿昙种姓」,瞿昙就是佛俗家的种族,「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这是三个地方,你不是说和合吗?这和合得挨着才叫和合,你离好几万里还叫和合吗?所以这个地方佛驳他,说彼手执着火镜于日求火,佛问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火若是从日来的,只能烧你手中之艾,说从日来的火不烧你的手,只烧你手中之艾,他还能选择着烧吗?

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若火从日来的,「来处林木皆应受焚」,所有来处之林木都应受烧了,那是一定的理,「若镜中出」,说火是从镜中出的,「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这也是个理,说不通,「纡汝手执」,勉勉强强拿手抓住他,「尚无热相」,连个热相都没有,「云何融泮?」还能融化吗?绝没有这种事情,「若生于艾」,若火生于艾叶上,

「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若是从艾里生的,就不必借镜子、日头(太阳)的光明相接,然后火才生出来,当然这个理不合,「汝又谛观,镜因手执」,镜子在手里拿着,「日从天来」,日头(太阳)在天上,「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这个火是从哪里游历来的?「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你哪能说是和合有的?这个日与镜子距离多少万里,这怎么叫和合呢?「不应火光无从自有」,也不应当这个火光,无故的就有了,这个道理怎么说也不对,这就显这个理性,这种道理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想思议就是妄想执着。

三、水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词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佛住的地方名室罗城,人物丰盛的地方,这地方有外道的老师叫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这是光说四个人的名字,这个等字就多了,有九十六种外道,这些个人的名字都称「诸大幻师」,怎么称他叫幻师呢?幻是无常的,梦幻泡影,这四种都是不能常在的,他们在世间上会这个法就是暂时的,不能长久,所以他与佛法比,他就差的天地悬隔了,佛法为永久的事情,外道的幻法有点灵验,一转眼就完,不能耐久,但也有点灵验,不然谁相信他,

「诸大幻师,求太阴精」,这些个诸大幻师求太阴精,他用月亮的精华,「用和幻药」,用这幻化的药,当时好看,不能耐久,「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方诸就是从月中取水的珠,用来承受这月中的水,你就说这水是哪礼来的呢?「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这底下都说不通,「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都能向外流水,要说能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果然若从月中来,那必得取盘子的方诸,就用不着了,月里头自己会出水吗?「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若是月里头出的,不用盘子方诸去接,「不流,明水非从月降」,所以就发明明明白白的水,非是从月里头降的,说是「若从珠出」,若是从求水的珠子出的,

「则此珠中,常应流水」,这是一定的道理,珠子里出,常常地得有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珠子处常常的流水,就用不着等待白月昼宵,「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若水是从空中生的,空没有边际,水当然也没有边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皆都被滔滔大水所淹溺了,「云何复有水陆空行?」从虚空有的也说不通,「汝更谛观」,你更要审实观察,「月从天陟」,月在天上行,「珠因手持」,珠在手持着,「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承珠的水盘是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水从什么地方流到此地,「月珠相远」,月亮与取水的珠子两下距离很远,「非和非合」,也不是向一块参和的、也不是向一块凑合的,「不应水精无从自有」,还不能无故的自有,若没有,水精从哪里来的?怎么说都不对。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佛对阿难说,「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你们自己心里尚且还不知道如来藏中,如来藏中是什么?「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如来藏这个意思包含的很多,如来藏中性水是随缘的、究竟的随缘有个不变的真空,再转过来说性空是不变的、真水是随缘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统统都是,说看因缘足不足,「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他随着有什么业现什么相,这个地方把这个说开了,「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世间人没有知识,都是人的一点知识的心分别合计度量,但有言说都无真实的义理。

四、风大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此一段文发明风大性即藏性,要除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哪里还有风大性?离开风大性,哪个地方还有如来藏性?以上这段文,分开说是破妄执,妄就是虚妄不真,拿这个不真的当真的,你就抓住不松手,把妄破除了,把他推倒了,才能显出真面目来,佛对阿难说,「风性无体」,你看这风性没有自体,「动静不常」,风吹起来就是动、风销了就是静,这说动静不能常,这说风大的性,「汝常整衣入于大众」,佛对着阿难说,你常常入众做道场,整顿衣服,「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僧伽黎能是僧众的大衣二十五条衣,当人披这衣时,衣角动及旁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就有微风拂人之面,说此风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破这个妄执,「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此风是从衣角而出?还是从虚空发出来的?还是从人面生的?这是三个问题,「此风若复出袈裟角」,先说此风若是从袈裟角出的,「汝乃彼风」,你天天都披衣入众,当然袈裟里有风,你彼袈裟你就是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衣服里有风,当然是摇动了,衣服就不能附在你身上,就离开你的身体,就飞腾了,这是说风出袈裟角的理由不对,「我今说法,会中垂衣」,在法会之中披着衣下座,「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你看看在我的衣里什么地方是风所在之地?「不应衣中有藏风地」,我这衣中不应当有藏风之处,这样,「若生虚空」,若说风生在虚空,

「汝衣不动,何因无拂?」虚空是个不动的,你这个衣要是不动,「何因无拂?」说风生在虚空也说不通,「空性常住」,虚空的性是个常住的,谁看见虚空摇动?「风应常生」,虚空是个常住,风也应常生,有虚空就应当有风,「若无风时,虚空当灭」,若不刮风时,虚空是常在的,这道理说的真实,这一定给推FAN,若无风时虚空应灭,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说虚空能生风,风要没有了,虚空也应当没有了,「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说风销灭谁都见着了,这个虚空销灭是个什么形状?这话说不通啊!把这个道理都推FAN了,这就是破妄执,破人的妄想执着,「若有生灭,不名虚空」,这个话站不住,若有生灭,他就不叫虚空,虚空哪还有生灭,是不是?「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这个更说不通,「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再转过来说这风是他自己生的,生在被刮风的面上,

「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若从你的面上生风,他不能吹自己,应当拂汝面,这道理才对,「自汝整衣,云何倒拂?」你自己整衣,怎么刮着自己?「汝审谛观」,你仔细审察审察,「整衣在汝」,整衣在你这一方面,「面属彼人」,面属于对面的人,彼人是对面的,「虚空寂然,不参流动」,虚空是个寂然不动的,他不参与流动性,「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是从哪里来的呢?「风空性隔」,风与虚空两种性质不同,风是动性、空是静性,他是隔离的,「非和非合」,也不参和、也不能向一块凑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他生不出风来,风是风、空是空,也不应风性无所从来,自己就有,说完了,破尽了,都立不住,说到这儿就显理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上边说的一些都说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呢?佛对阿难说,「汝宛不知,如来藏中」,你宛然不知道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风是从性中生的,性风他是随缘、真空是不变,你别看那个风,那个究竟的真空是不变,这是随缘不变,「性空真风」,性空是不变,真风是随缘,这两句就是这么讲,「性风真空」是随缘不变、「性空真风」是不变随缘,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你看这变里就有个不变、不变里就有个变,这是一定的,「清净本然」,你看这个样子不变又变、变又不变,这是热闹了,「清净本然」,清清净净的一点捣乱的地方也没有,是本然就这么样,你没清净过,你就心思是捣乱起来了,「周遍法界」,全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怎么个理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的心,这众生的心是一切唯心造,你要知道,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知觉达到哪里,那个事实就做到哪里,「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阿难,如你一个人微微的一动,衣服有微风出,他这是天然的,微动就有微风出,「遍法界拂」,遍法界全都这么拂动,「满国土生」,这个满国土中都生出风来了,「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是怎么个道理呢?「循业发现」,你有什么业就现什么相,要不圣人在世间上常劝人学佛、学圣、学贤、学公道作正直,就是为的是「循业发现」,人的心术要不好,早晚得倒霉,自己害自己,也不管是哪等人,也不管是外国人、中国人,一概而论,那是丝毫也不许错的,这话包括的太远了,「世间无知」,世间人没有知识,「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认为是因缘和合有的、自然有的,这都不对,「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都是你学的那点知识的心,分别、合计度量,你说的全不对,你不能说这件事情一定是怎么的,这是「循业发现」,这句话是最要紧,你造什么业现什么相,一点客气也没有,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单单的就怕你没有言说,你说出就不对,到后边说入无言说道,阿难尊者快开悟了,尾后还有几段,阿难尊者一开悟,大家要注意,善根深的随着一看就开悟,这个事不希奇,这一段就讲到这里。

五、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此一段文第五大科,发明空大性即藏性,这虚空有多大,这个藏性就多大,分四段,第一段先破妄想执着,佛对阿难说,「空性无形」,说空的性理没有形相,「因色显发」,因什么知道有虚空?因为有这个形形色色显出没有形色的虚空,是因色显发,是这么个道理,底下就说事实,「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说佛住的地方室罗筏城「去河遥处」,佛说法的地方离恒河不远,这里说离河很远的地方,「诸剎利种」,这都是皇族贵族,都是皇帝本家之人,「及婆罗门」,婆罗门是清净种族,自古以来,佛经都有说,佛降生都在婆罗门家,很高贵的、很清高的,当下还是如此,「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毗舍是商人,首陀是农人,颇罗堕是利根人,就是九流之数,旃陀罗就是下等人,在印度最没有地位的,「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新创立安居的地方,要安居人民就得用水,要凿井的时候,出土一尺,于中就有一尺的虚空,

「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这是一定的理,「虚空浅深,随出多少」,这个虚空浅深随着出土的多少,出的多,虚空就深;出的少,虚空就浅,拿这个先做个样子让人好明白,这个题目注重在虚空,佛借着这个,破除人时妄想执着,破执总得说出一个事情来,说「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这是三个问题,第一论到去土能可以出空,虚空是因出土才有的,第二个问题是因凿所有,得拿铁凿子凿地才有虚空,第三个问题是无因自生,没有因由、无故地就有虚空,这是三个问题,底下佛解释。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设若这个虚空是没有因由,自己就生出虚空,这又说不通,「未凿土前,何不无碍?」你未凿土前因什么障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唯独见着大地都遮住了,迥然没有通达,所以说「无因自生」不对,「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再说若人出土的时候有的虚空,应当一边出土一边入空,「若土先出,无空入者」,若是只见土出未见空入,「云何虚空因土而出?」你出土多少人皆看见了,谁看见虚空入进去了?

「若无出入」,若说没有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虚空与土就成了一体,没有差别相,能这么个样子吗?「无异则同」,若没有特别的因由就相同了,「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这又推倒了,这里还有说不清的地方,「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凿若是能出空就不应当出土,你怎么只见出土,「无见空入?」「不应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又说不因凿出土,这个理也不对!

你说「凿自出土」,你怎么见空?说出土也不对、说出空也不对,这个道理就是不可思议的道理,你要见到世间一切道理都不可思议,你就会修行,谁能见到不可思议,谁就能修行,「汝更审谛」,佛对阿难说,你更要审谛,这个谛当个真理讲,这就引导三谛之理:有真谛、俗谛、中谛;由三谛之理又发生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不能常止才修观,有空观、假观、中观,这都是三次第,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他是独一无二的,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一心三谛,这是佛法。人不能直接修佛法,就得由次第的法门,从空观、假观、中观研究出个真理来;有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你把这个理说真了、说实了,才叫谛。你要明白这个理,根性慢的人,就得由次第而入,先观真谛、后观俗谛、再观中谛;要是上根利智的人,观一境三谛,一种环境就是三谛之理,一心三观,一心就是观空、观假、观中,没有次第的那些事情,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你得向这真理上审察,向真理上起观念,这才能修行,底下再解释正文说「凿从人手」,凿是由人的手拿着「随方运转」,爱向哪里拿就向哪里拿,这与虚空有什么相干?「土因地移」,这个土看着地高了就把它平矮了,移动移动,「如是虚空,因何所出?」若这样说又不对了,「凿空虚实」,凿子是实在的,虚空什么也没有,一虚一实,这两样「不相为用」,谁也不给谁使唤,谁也借不上谁的光明,「非和非合」,也不是参和、也不是凑合,要这么一说,虚空怎么来的?「不应虚空,无从自出」,无所从来,他自个儿就有个虚空吗?下面开权显实,把这些推FAN了说真实义了。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这段文这是发明大均,把五大先均匀了,说「若此虚空,性圆周遍」,虚空性无处不到,周遍世界,哪能说凿个孔就出个虚空,「本不动摇」,虚空是不动的,不能说是凿出虚空来,「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后边还有两大的文,一共是七大,他都得归成这一个理,当知现前这五大均开了,都是一般大,地多大虚空多大,水多大、火多大、风多大,他是一般大,是循业发现,哪个地方都有地、水、火、风、空,均名五大,因什么大呢?哪都是!「性真圆融,皆如来藏」,这就归在佛法上,不是你拿思想想到的、说到的,「性真圆融」,性是个真的,谁看见性?万物都有性,有名无相,你要说出相来就不是,哪个相上还都有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体用会到一块名叫如来藏,「本无生灭」,谁看见虚空从哪里生出来?从哪里灭了?你说把墙孔堵上就灭了,不是那个事情,你得从根本上解决,各处都得说通才行,

「阿难,汝心昏迷」,你的心昏况迷惑了,「不悟四大元如来藏」,你没醒悟这四大根本就是如来藏,根本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哪能找出一定变、一定不变?世界上没有这个,就拿人说,自己看不出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旁人一看你肥了瘦了,你没有地方说一定是怎么的,「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你观察这个虚空是从哪里出的?从哪里入的?还是不出不入?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文显理,佛诃斥阿难说,「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你完全都不知道如来藏中,性觉是随缘的,性觉的根就是个真空,随缘有不变的真空,性空不变就是真觉,所以说性空真觉这是不变随缘,就起一个真觉,「清净本然」,这个清净不是现造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周遍法界」,全世界都是这个样,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有什么知识,你打世界上得什么好处,当时科学发达也是这个意思,都是人心造的,「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循就是随顺,众生造什么业现什么相,「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世间人无知,惑为因缘生的、惑为自然有的,这全不对,皆是你的学识的心分别计度。

六、见大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这一段文发明第六大根大即藏性,说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根大性,什么叫根?这是最要紧的!这地方大家要注意,造天、造地、造人,都有个根本上造的,你自己有个根,这个根是最大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多大,地、水、火、风、空多大,这根性就多大!你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撂下,你要纯粹的见、闻、齅、尝、觉、知,就是胜义根,成佛作祖就靠他!佛对阿难说,「见觉无知」,说是你的眼看见了,你这个知觉,怎么叫无知呢?

他见不自见、觉不自觉,说看见了,你看见了什么?眼睛见着外边的事情,你见着你的见了吗?你见不着你自己的见、觉不觉着自己的觉,那么怎么才见?怎么才觉?你得有一个对相,你就见着了、就觉着了,说「见觉无知」,什么是对相?「因色空有」,不是虚空就是形形色色,所有世界都是形形色色,空就是虚空,说这个见不自见、觉不自觉、知不自知,他要所知道的、所明白的,因色空才有-有色有空,佛对阿难说:「如汝今者在只陀林」,佛住在只陀林,常与诸比丘弘扬佛法,「朝明夕昏」,这是说所经过的境界,「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这句话要紧,六根就在这个见上代表就都有了,不用多说了,一个就代表六个。你看世间上,一会儿就黑暗了、一会儿就光明了,谁知道这个光明?谁知道这个黑暗?就因为有见,才能分析得开,说此见这就是破这个妄想执着,「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这个问题,说此见为复与世间的明暗相、与太虚空,还是为同一体、为非一体?这就是妄想执着,这个见不是和旁的东西一样的,这地方得要看重了,或是相同、是不相同呢?转过来说,或是不同、还是非不同呢?

说到这里,不用讲了,一说都知道了,佛又对阿难说,此见你要知道,别拿这个妄想执着给污染了,「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这就是说妄想执着了,你拿见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就错啦!「则明与暗二体相亡」,这明和暗二体互相亡灭,怎么说呢?「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若说见与明暗等都是妄想执着,说不通,再说「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这个见绝不跟着明暗虚空走,这个见,就是一个造世界的一个法宝,就在自己身上,你想成佛作祖的一个真正的至宝,这个地方最要紧的,这个地方不弄清楚了不行,说「必一于明,暗时当灭」,这是说一体,完全不是一体,说「灭则云何见明见暗?」你这个见要是跟着一块灭了,哪还能见明见暗呢?

「若明暗殊,见无生灭」,设若是这个明和暗不同,明是明、暗是暗,这个见没有不同,这个见就是见,「见无生灭」,不生不灭,永远是这样,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一云何成?」你拿见与明暗虚空比,这不是差的太远了,这地方把妄想执着都破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前边说见与明暗等一体是不对的,这里再说「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前面说是一体不对,说非一体也不对,「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你这个地方转过来说非一体,就是离开了,离开了也不对,这也是妄想执着,你离开明暗虚空,你分析这个见的起头,从哪来的?做何形相?没有啦!说「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你是离不开的,你要离开了就错了,你要离开,见就显不出见来,有名无实,此见等于龟毛兔角,说「明暗虚空三事俱异」,这三样不同,「从何立见?」他与见有什么关系?从哪里立出见来?「明暗相背,云何或同?」你说同也不对,明与暗相背他就不能相同了,

「离三元无」,离开明、暗、虚空这三样,什么也没有了,「云何或异?」还说什么异?还说什么不同?什么都没有了,用不着说不同,「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你能分开哪是空?哪是见?从什么地方分开这是我的见?哪是空?「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你见着暗、见着明,这个见性不能改变,明暗能改的,明来了,暗就没有了;暗来了,明又没有,见性不能改,「云何非异?」见与世间上旁的物件不同,你怎么说非异呢?见哪能和世间上的东西一样,这个地方把这个见就说尊贵了,要紧的保护这个见!承认这个见!「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你要微细详审!详审!审谛有三谛理、审观有三观法,审谛有真、俗、中三谛,审观有空、假、中三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这都说开了,这都各有来源、各有边际,

「如是见精,因何所出?」怎么叫见精呢?精就是精纯不杂,纯粹的见,没有旁的参杂,所以叫见精,说「如是见精,因何所出?」以上说的四样各有来源,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这四种都有来源、都有根源,这个见精从哪里出来的?「见觉空顽,非和非合」,再者见有知觉,虚空是顽梗不灵,虚空与见这两样不能参和在一块、也凑合不在一块,「不应见精,无从自出」,再者说各有来源、各有本位,这个见精从哪里来的?不应无所从来。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见字代表六根,也有用两个或三个字的时候,「若见闻知,性圆周遍」,这个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本不动摇」,不是从东摇到西边、从南跑到北边去,是个整个的,哪个人都有见、闻、觉、知,都不承认这么大的用处,大家都知道,见在眼上成了习惯性了,越熏越迷惑,「当知无边不动虚空」,你看无边的虚空都知道了,「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和这个见搁在一块,「均名六大」,均在一块这个名字就叫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根大,

「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说这个见与地、水、火、风、虚空,这六大分均了,都是这么大,本来没有生灭,佛对阿难说,你研究佛法没研究到好处,沉沦下去,「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你根本上不醒悟见、闻、觉、知,你自己把自己湮没了,不知道「本如来藏」本来就是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你当向自己观察观察,你自己的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从哪里生?从哪里灭?「为同为异?」与哪个相同?与哪个不同?「为非生灭?为非同异?」你怎么说都不对,他根本上不是嘛!他与旁的东西不同,见、闻、齅、尝、觉、知这个名字叫六根,造世间人类万物,都是这个根生出来的,你知道什么东西皆有根,「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汝曾不知」,佛诃斥阿难说,你从来不知道,「如来藏中,性见觉明」,性见就是随缘不变,性见看见什么?这有个如来藏,要是说如来藏就是见、闻、觉、知,他没有真主宰,拿什么见?说「性见觉明」,这是随缘不变,发出见来,根本上他有个觉明,「觉精明见」,觉精是不变随缘起了名字,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两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东西不是这么一点,他是周遍法界,世界多大他就多大,就是人的见、闻、觉、知,只说见代表六样都是这样,就能与七大并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茔然」,你就是这一个见根,遍周法界,余者都代表了这个听,就是闻,耳听、鼻齅、舌尝、身触、心知是「妙德莹然,遍周法界」,说「妙德茔然」,妙德是这分功德说不完没法说,说妙到极点,「妙德莹然」,茔然就是普照一切,都是这个样子,然就是统统一律,「遍周法界」就是这么大的,这个能力「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圆满这十方的虚空,宁有方所吗?「循业发现」,有什么业力现什么相,我们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根大,根本也不往这上头想,根本也没这么用,他是循业发现,我就知道耳朵听、眼睛见,旁的不知道了,要不知道就显出见性来了,你要常知道,要演习,说演习出来了,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佛呵斥世间人迷惑,或说是因缘和合的,或说是自然的,「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就是世间学的那点认识的心,拿这个分别合计度量,「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道理除非巧说,佛怎么巧说呢?曲引旁征,从旁边说出来的,不是直接说佛法是个什么样。

七、识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段文是发明识大性即藏性,这里指明如来藏妙真如性,向你自己身上的认识去找,佛一共说了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二十五位大士都证圣果,识就是人的知识,在第七大中的识与别处的知识不同,这个识最大,这个识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知见上来的,往往有人说,某人有知识,这个知是知、识是识,这个地方分析开了,你要问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个总法,不明白就是识大性,这个识与前六识又不同,这是根本识,说这个识大性怎么发明?这道理就在这里,你一说就错,一说就给人添疴,是怎么回事呢?得要曲引旁征,他明白这个道理从旁边征问,不能直接着说,直说就错,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一举念这佛法我明白了,错啦!大家要注意,佛说法破处就是显处!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对的地方不说了,让你自己心思,这是怎么个道理?

这地方要不说开了,随便怎么销文,不知哪个对哪个,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先破妄执,阿难是当机众,佛是大慈大悲,循循善诱,还得替他问、还得替他破,还得让他听了明白,你说这个慈悲心多大,这是论识大性,佛问阿难说:「识性无源」,知识的本性没有源头,不知从哪来的,怎么个理呢?「因于六种根尘妄出」,这六根尘,是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说这六个识性没有源头,因什么呢?得说个理由,说从这六种根尘上出了这些识,是虚妄而出,借着根尘两边才发生认识,他不是单方生出来的,先把这些破了,最后显这个根本识,与前六识不同,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佛说法时有很多大菩萨、阿罗汉听法,佛叫阿难普遍观看此会圣众「用目循历」,这是佛慢慢引导他,你用眼目挨着看看,「其目周视」,眼往周围一看,「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这是第七识大分上,正是点人,让人开悟的地方,「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说像大光明镜一样,镜子没什么分析,这里头含着什么,你有了分析了就不是大光明镜子,是什么?就是镜子里照的影子,这要分别透了,「汝识于中,次第标指」,你这个认识在法会之中,次第标明了这是谁,「此是文殊」,这就是文殊菩萨,当时对阿难说,引导让他认识自己,这每个人都是自己不认识自己,若认识自已早就成佛了,「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这都是有名的圣人、有名的菩萨,佛指出来「用目循历」,一个一个挨着看,这是什么?

含着这个滋味,这都是影子,都是镜子里的影子,在这个地方要把心沉下去,就醒悟过来了,就认识自己了。在这地方先说两句闲话,就如同在镜中,这地方最要紧的,就拿我们屋里的人吧,有几十位,你看我、我看你,这都是在镜子里的影子,大家要知道这个镜子就不知道镜子了,大家要想,镜子不知镜子,镜子知道镜子的影子,这个人上当就在这个地方、迷惑就在这里,你总算这个影子是真的,真的是镜子他来什么照什么,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这个来了、那个去了,这都是客,这个主人不动,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个真性,你向我们说话,知道的都在镜子里头,你的影子看我的影子、我的影子看你的影子,拿着影子当真的,你不知道这个镜子才是真的,没有这个镜子,哪有这些影子?要悟这个理有三层,我也说过,可不常说,怎么有三层呢?

你看我们这普通的人,光认得镜子里的影子,不认识镜子,怎么的?他大得无量无边,他没有个影子,他怎么认得镜子,他就是认得有个数,其不知都是影子,所谓「终朝常对面,相见不相识」,你要问如何是道,「终朝常对面,相见不相识」,顶亲近不认识,这个道理怎么把他说开了,这道理就在这里,在镜子里头,都是各对各的,都是看镜子里的影子,不知道我们在镜子里,倘有一人-指学佛法的人,他明白了,还有怎么回事,他这就认识了,就知道形相是影子,影子是无常的,大光明镜子照出影子来了,得认得这个镜子,这就不错。要认得镜子,镜子又成了自己,所以在这上头起了观念认的是自己了,这个地方要明白,如同小乘人,认偏真理,偏到一边去,他不是中道,怎么是偏真理?这镜子是真的,影子是假的,偏在一面是真的,这还比普通的人强,普通人全不认得,光认影子,这是把影子掉下了,光认镜子,所以他高一层,这是四果阿罗汉把习气毛病去净了,证小来圣人果,再比他高一层的,是高在哪儿?

说不必离开影子才叫镜子,这镜子成的影子,影子也没离开镜子,连影子都叫镜子,他这都成在一面上去了,他那个镜子不是影子、影子不是镜子,这个明白了比他高一层,都照这个镜子说,这是第二层,第三层,这就高了,这是开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中道,你也别着在这个影子上、你也别偏在镜子上,镜子离不开影子、影子离不开镜子,离了影子没镜子、离了镜子没影子,你在这里不偏于哪一面,这就算是中道,这是三层的意思,我是略略的说一说,大家好知道这个意思。所以佛给阿难指出五个人:文殊菩萨、富楼那尊者、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这都是圣人,都在佛座下,「此识了知」,佛就问他「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四个问题,这是指着了知就是识,「此识了知」,了然知道了,打哪里知道的?「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四个问题,说完了阿难也不会问、也不会答,佛出的主意说完了,佛还得替他解说,他答不上来。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叫一声阿难!言语又转过来问:「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这就是驳的话,设若是你认识的这个性,生在眼睛看见的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若没有明、暗、色、空这四样,「四种必无,元无汝见」,你这个看见的见就没有了,大家想想看,明也没有、暗也没有、虚空也没有、形色也没有,你拿什么东西当见?显不出来了,「见性尚无」,你看见的见性尚且还没有,「从何发识?」你从哪里找认识?你有见好有见识,见性尚且还没有,打哪里还发出认识来?把这个认识给他推倒了,说识这个文前后互相借用,「若汝识性生于相中」,若是识性从相中生的,「不从见生」,说这个识不是生于见分,是生于相分,成立这个世界两大宗:一个见分是有知识,看见的见,一个相分有形相,你说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他从一面生的,「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你找不出一个相来,你这个知识从哪里发生?「若生于空」,一样一样的说,若是识生于空,「非相非见」,你若从虚空生的,不是相不是见了,「非见无辨」,你要没有见,还有什么辨别?还有什么认识?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你不知道明暗色空,你还有什么认识?「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形相没有了、所缘的境界也没有了,这个见、闻、觉、知也没有用,没有见、闻、觉、知,见识、闻识、觉识、知识更没有了,这一破到底,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怎么叫二非呢?也不是相分生的、也不是见分生的,「空则同无」,空就像没有一样,「有非同物」,有也不与物相同,「纵发汝识」,纵然你发生你的认识,「欲何分别?」你有什么用处?你还分别什么?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若说突然出的,也不是从明暗、也不是从色空、也不是无因有的,是怎么来的呢?若说无所因突然而出,这样更说不过去,「何不日中,别识明月?」你要这么信口开河,你没有一定的拘束,你若无所因突然出的,你不在日中认识月亮?有这么个理吗?在日头(太阳)里还看见月亮,这也说不通,「汝更细详」,佛问阿难,你更详详细细的「微细详审」,微微细细的都把他审到了,佛又告诉他说,「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你听听这话,这不是一破到底吗?说见寄托在你的眼睛上,相推在前边的环境上,可以形状出来的就叫有,没有相就叫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呢?你研究到这里都研究完了,你这个识的缘从哪里出来的?哪里还有识呢?

这底下还怕人家说这个识和见性是两下参和的,佛又说「识动见澄」,这两种性不合,识是活动性、见是不动的,「非和非合」,一个动相、一个静相,两不相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不应识的缘故,无所从来,自己就出来,前边都是破人的妄执,恐怕人有这种心思,佛对阿难说,人都想不到,佛都给他想到了,把这个毛病都给去净了,最后这两句话,不应当识的缘由,无所从来,他自己就出来,哪能这么个样子呢?说这七大就从根本上解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麤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若说认识的这个心,根本是无所从来,是怎么回事?「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这得给他说出个比例来,说那识是从哪来的?成立这个识,把这个话都说死了,再把这些话推FAN了,都不能用,底下佛就告诉他说「当知了别,见闻觉知」,这是简略地说四种,眼见、耳闻、身上觉、心里头知道,若是说六根具足了,这里含着的两个就不说了,简略两个,见、闻、齅、尝、觉、知减去两个字,四个字一句容易明白,「圆满湛然」,你要问这个识性是怎么来的?怎么有的?他当然与前六识不同,是怎么来的?你的知根应当知道,了别分别开了,哪个人都有见、闻、觉、知,这不是浮尘根,眼、耳、鼻、舌、身、意是无常的,说到见、闻、觉、知,再多说两句话,好让人听明白,这道理难懂,我们想法让人明白,

所以不怕多说、不怕重叙,当知了别见、闻、觉、知是圆满湛然、湛然清净,「性非从所」,就在这一句话,这个性他不是有所来,人都知道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是造天地的根本,你自己得认识,造世界拿什么造?就是见、闻、齅、尝、觉、知,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到时候就得坏啊!「性非从所」,这个见性非从所来,不是有所出的地方,要由所生出的,那就不对了,人要知道这个地方,听经就不白听了,说知道认识自己最要紧的是见、闻、齅、尝、觉、知,不带啰嗦!我的见不在眼睛上、闻不在耳朵上、齅不在鼻子上、尝不在舌头上、感觉不在身上、知道不在心里头,得这么样才慢慢转过来,拿着这个做个比例,这是胜义根,浮尘根是不坚固的,眼、耳、鼻、舌、身、意到了时候就坏,你知道把这浮尘根都放下,你要认识自己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没有形相,是造世界万物的真材料,人要知道认识了,慢慢的自己就认识自己,见、闻、齅、尝、觉、知是自己,

常说「终朝常对面,相见不相识」,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见、闻、觉、知不认得见、闻、觉、知,总要找个形相,有句话说「喧宾夺主」,哪个是宾?哪个是主?大家要知道,这个地方要真放下,放不下还得练一练,有形相的是客,没有形相的见、闻、觉、知是主人,大家知道;因什么叫客?后来的就是客,先有见、闻、觉、知才有这个身体,先来的就是主人,这个宾主打哪里分?打这里就分出来了,「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没有所来,「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识与虚空再加地、水、火、风、根,均开了一样的名字,都是这么大,你要知道虚空多大,你那个见、闻、觉、知就有多大,这个地方是最要紧!要不给解开了,当时明白不明白,糊里糊涂的,这就错了!不对啦!

说这七大性均开了,这是造世界的东西,「性真圆融,皆如来藏」,这七大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在不变的时候就随缘,「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阿难,你没发明这个见闻、没发明这个了知,了知就是认识,你不了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在这里,「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你要不能悟这个,「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都不对!这个地方才显出人的天性,前头都是破妄执着,这底下就告诉他说-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文是显理性,人都是从性理上所生,根本都在这里,常有人说,这人太不对了,不讲天理,忘了根本了,这是骂人最厉害的几句话,佛说「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这是由性里头发出识,这是随缘,明知是不变,明明白白的知道,不随着那个识走,「觉明真识」是不变随缘,本觉是明明了了的,打这上头不变随缘,才发生了这个真识,这是说这个识是这么有的,「妙觉湛然,遍周法界」,这个人要自己认识自己,说「妙觉湛然」,是只有觉不许你分别,大家要不信,就常常的炼一炼、演习演习,你的心里什么也不分别,你看你做得了主吗?哪个人都做得了主!

你慢慢炼一炼,炼来炼去就炼出来了,这个妙字就是不可思议,「妙觉湛然」,湛清湛清的就是,周遍法界都是,「含吐十虚」,十方的虚空也可以说含、也可以说吐,他也可以在里头、也可以在外头,含是十方虚空在我的肚子里、吐就是我就在十方虚空里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有什么业现什么相!这是最要紧的,我们要造出世的业,不能成佛也能成圣成贤,你要开佛的知见,一样成佛!成佛是人的本份,那不是打妄想、也不算是高攀,你要说我要发个财,这都叫妄想,说做小官也是妄想,你要说我要成佛,独尊无二,这是自己的本份事情,人人有份!也不管富贵贫贱、男女老少,谁都是一样!这地方才叫平等,我们世间人造什么业现什么相,这是一点不会错的,「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世人迷惑不是说因缘和合有的,要不就是自然生出的,都不对!「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开悟妙心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这一节文是从六根、六尘、六识加上七大共二十五科,已经讲完,这里但说最后大众开悟,「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上来佛所说的一切法,法法皆非,法法皆妙,皆蒙如来微妙的开导指示,大家由这里就获大利益,就开悟了,「身心荡然,得无罣碍」,听佛说完以上七大的道理,真是彻底澄清,一点疑惑障碍也没有,身心坦坦荡荡的,「得无罣碍」,与以前大不相同,到了无罣碍的境界。底下是说三大:体大、相大、用大,「是诸大众,各各自知」,他们都开悟了,心里头自然就解脱了,不被世法据住了,在座的听众听佛说完妙法,自己都知道了,知道什么呢?「心遍十方」,平常人不知道心能普遍十方,只知心在肚皮里头,就是妄想习惯,不知道人的真心周遍,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是自己的心。人只知道心在身体里头,也并非不是,然而是从真心里化出来的妄想心,不知道身体里头本有的真心无量无边大,释迦佛是为了引导人,其实他早就成就多少万世的佛了,他示现成佛,夜睹明星悟道,都是说的这种事,真心遍十方无所不知,

「见十方空」,看见十方的虚空像什么似的,「如观手中所持叶物」,就如同手中拿一个树叶。在这个时候,各各都听法获益,都知道我们人有三大,相大是般若的因,将来证般若的果;体大是以戒为因,将来证法身德;用大以定为因,将来将成解脱德,般若德是人的智慧成的、解脱德是人的放下一切、法身德就是遍满一切处,这是相大已竟,底下说体大。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说体大,「一切世间诸所有物」,到了这时候,就看见世间诸所有的物,诸般所有的东西,「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这菩提就是觉,也翻觉道,明是这个不可思议的明白,我们人的明白都是心里打妄想的明白,岂不知那都是妄想的因缘,愈扯愈多,元心是起始的那个心,这个心就是一个妙明,这个地方得要思议,思想思想!什么叫妙明?这个明白不是心里头打妄想,明白这个、明白那个,就是个现量的境界,你是哪样都知、哪样都明白,可是不去分别这些事情,这个地方是最要紧,明白与明白不同,这个地方叫妙明!不起分别!什么叫妙呢?不可思议!不是心里头思想出来的叫明白、口里头议论出来的叫明白,不可心思口议的明白叫妙明,「妙明元心」,起头的那个心无量无边,

「心精遍圆」,这个心纯粹了,不能够胡思乱想,纯粹的就是个知觉,遍圆就是没有不到的地方,「含裹十方」,把这个境界都裹在心里,这说性具的体大,以下就说用大,怎么个大法呢?这时候自己「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到这个时候反观父母所生之身体,犹彼十方虚空拿风吹来的一点微尘,「若存若亡」,拿风一吹,一会儿看见、一会儿看不见,就是这么样,底下说一个比喻,「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这个身体又如同湛清大海里流出的一个小水泡,「起灭无从」,人在世界上,拿佛法比较,说实了,如大海中一个小水泡,风一吹有了、风息了又灭了,这时才知道,我这个身体这么大,人常说佛法无边,到此结成都属于真因,有真因才有真果,不是虚妄的事情,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得着自己的本心,真是玄妙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大,「常住不灭」,这个时候才知道,我这个心是常住的,从来也没灭过,随着身体生减是妄心所造,不是究竟根本的真心,大家都开悟了,都得了利益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这是指着当机众,阿难代表说偈赞扬佛说的这些未曾有之法。

偈赞发愿

妙湛总持不动尊

阿难心里领悟佛的三德秘藏,所赞佛宝,妙湛是不可思议、湛清湛清的智慧成般若德,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理成解脱德,智慧、功德两样圆满成法身德,法身是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这是赞叹法宝,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王字是依他为主,世希有是赞扬三德秘藏之真因,世间少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阿难说,我跟佛学佛多年,竟都是颠倒的思想,到现在才知道以前不对,销除我多生多世颠倒,不明白佛法就是妄想颠倒,世间都是有生有灭的,以佛法才销去我亿劫的颠倒想。

不历僧只获法身

阿僧只劫这个时间最大,佛早已成正等正觉,释迦如来大权示现,说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劫翻无量数的大劫,不用经历三大阿僧只劫就获得法身,当时一听佛讲这个道理,从根本上就明白了,才得到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到这个地方就发愿了,我得着佛的这些好处,我也得让世间人都得着好处,我愿今证这个果位,我愿成宝王,怎么叫宝王?佛宝、法宝、僧宝,三宝之王就是佛,佛说的法就叫法宝,跟着佛学都叫僧宝,僧者众也,在家人也叫僧,你只要是佛弟子都叫僧,因什么得分开了?出家人就叫僧伽,在家人叫居士,居士也是最好的名称,士为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居于士位为人民的头脑人,这才叫居士,这个名字是清高,不但于高,而且还清,所以才有这么个名字。

还度如是恒沙众

我也跟着佛学要度恒河沙数的众生,印度恒河长四十里,宽窄不一样,河里的沙子和面粉那样细,发愿要度这么多人。

将此深心奉尘剎

将我得闻佛法的深微奥妙之心,佛说的道理我都得着了,我不将私自享受,也让大家知道,奉献于像尘土那么多的世界,一个剎是一个佛的世界,多的不可说了。

是则名为报佛恩

我能这样才算报佛恩,不这样做不算报佛恩,这是他得佛说法的好处,无形中赞扬佛法的力量,这个好处这么大。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伏在地请佛世尊为做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什么叫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五蕴变的:色、受、想、行、识,人都着在色相上,时间到了这个时候,染来染去的就浊了,人的享受、心里的思想、人的行为、人的认识都不接近佛法,就成了恶世,因为阿难得着佛法的好处,发愿先来此世界度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发愿度世间上一切的众生成佛,若有一个不成佛的,终不取涅槃之乐。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这三大,大雄是佛的法身、大力是佛的智慧、大慈悲是佛的方便,救度一切众生,我希望佛加被,详细审察审察我心里还有没有微细的妄想,好把他除净了。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请佛加被令我早早的成无上佛果,我在十方世界做大道场,度化众生,共成佛道。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就是虚空,你看虚空没有坏的时候,就是虚空坏了,我的志向也不坏、也不会退,烁迦罗就翻金刚,我这个心就像金刚一样,一点更动也没有,不能说了不算,我就得这么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