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仁和慈悲

关于仁和慈悲

孔子曾说过「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真正的仁者,他行使任何公私一切事物,他必然是以大局着想,去其私心,而且一切以利益他人为要项,绝不夹私怨或贪图私欲,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

世俗之人大多以「我」为主,碰到利益攸关之事,多先想到如何防卫自我、保卫自己,都是讲我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这时鲜少顾及旁人、现况和心理感受,对事物的看法也多半如此,皆用自己内心和直觉好坏去评论和判断人事物之一切,殊不知如此厘测之结果,有时候会伤及无辜、损己人德。

孔子针对此点也曾说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已经了解施行仁爱的重要,那这个人行事做仁也绝对不会离谱到会去伤害自己,或不做出利他的人的事端出来。

佛教中所讲的慈悲,就是儒家孔子所讲的仁爱心,人其实只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要如同停靠在岸边的大嘴翠鸟一般,只想到猎取活命物品,而不管物品叼衔和吞食下去的重量和负担,对鸟而言,猎食是一种本能,对人性来说,一味追求自己所需要的,而没有用同理心去替周边的人设想,这个就是没有仁者之风,也缺乏慈悲心。

人不能过着像章鱼一样的生活,章鱼为了要产卵,他们会寻找一个不受攻击、保护自己的隐身处,但他们只顾防卫自己,而忽略了自己也需要一边补充养分,最后产下的卵,除了不健康外,数量也没有预的多,最可怕的是,等到其他觅食的大鱼来了以后,最后也把它吞食。这个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智慧又缺乏慈悲的后果。佛教并不鼓励太过追求完美,或是悲观到放弃自己,一切需要吻合中道思想,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太正向或太负面,都不是美好的人生。

人其实只要学习胸怀千壑,心无点染,对一切众生用感恩代替埋怨,用爱和宽恕去交换伤害和怨怼,多相信你身边的人其实都是生来帮助你的,你就懂得回报以爱,要知道喜爱有缺陷的自己,才是对自己真正的慈悲,每一件事情都要求完美,其实有些是从自私获得,时刻反观自心,内省自己缺点,对他人就是一种慈悲,就是一种仁爱,与其带着假面具在呻吟冷漠中和别人相处,不如卸下外在的武器,转化内在的心防,用「真心」、「真诚」、「真爱」,真正的用同理心、感恩心去爱每一个人,当真爱生起的时候,你才会看到慈悲的身影,就如同慈母钟爱她的独子一般。

这是我香‧隆立嘉措的想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