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正法久住〉 大悲法师

〈正法久住〉 大悲法师


正修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心随境转,心定,守一,一心不乱,一条慈悲大道在眼前,光明无限。——大悲法师

要注意,只有永远认识自己,作自己的主人,才是正道;应明白,佛成在人格,人成,即是佛成。——大悲法师

不要停在,是非处境,若是停在,是非处境,越向里走,越会是非,而且,越向里走,越会使人疯狂;有智慧者,见境离境,应无所住,以不辩为解脱,超凡脱俗,慈悲喜舍,走般若智慧地路,大智大觉地路。——大悲法师

佛陀用他的教导唤醒众生的觉悟,众生无一不是通过自身的觉醒、奋斗、修行,而成佛!——大悲法师

大道无形相,真正的佛,也是无形相的,分身千百亿,变化万千身,随缘度众生。本无生灭,自心本净,外邪不入,是大智慧,是大觉悟,是大慈悲,是大愿行,是大寂定。定心贵已,不在外缘,事非围绕,心无所住,清净无为,无所不为,只在般若心,佛心放光明。阿弥陀佛!——大悲法师

请不要太在乎自己,其实自己终将不在世间。请看破永恒的生命,那就是合和宇宙、大自然界、青山绿水、百态众生、世间人类、乃至菩萨佛陀,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践行,圆满福德般若智慧地心灵。自身即佛地不生不灭之心。无量寿无量光明。——大悲法师


当你来到人间的时侯,你的起心动念已经开始了,第一次的哭声可以当做对来到人间受“苦”的哭诉。当言,人间决非只有苦,有苦必有乐,苦与乐都是因为心有分别,如果心无分别,何来苦乐?人类生命的开始,是从人类生命的本能开始的,“分别心”从此时已经开始,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不饿;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最应相信依靠的人;谁对我总是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小心哭诉提防的人;此时也正是“ 我识”的开始,一切都从“我”的认识开始。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此时之人,多是“ 内觉”的,仅是人类先天智慧脑,本能脑,潜能脑,右脑,的正常工作。而左脑,后天智慧的存入,启动,将跟随年岁时光,起心动念,念力点的偏重,智愚之间的成长差别,由内觉多,变“ 外求”多。内觉多,多生智,心能转物;外求多,多生欲,心随物转。前因后果,智慧圆成,总得正果;反之 人欲无崖,苦是因果。

童年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光,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心念,就是学习,这个起心动念,,念头,念力,在一定的年轮,定念守一,起着发奋图强的重要作用,离其道而归之,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起心动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此讲,人的一生中,能常久定念于一处,有一念三千,无所不能之力量。

当明白,起心动念,念力的重要,善于换位思考,换时间,换视角,换境界,换角色,知佛心时,此时,开始真正明白,修佛,应先管好,自已的心,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即是般若。佛心是不动的,无念为功夫,无念法常存,所谓无念,实是守一,比如,学佛,修佛,念佛,做佛,一心不乱,久之心念能恒久,内心世界改变了,外表也变得沉静,谦和,包容,慈悲。在中国,毛泽东面部的变化,成功建国的前后,尤其是晚年,非常明显。念力定是禅,禅是看破放下,自性清静圆明体。 修佛之要不在外求,而在自心明心见性。即心做佛与佛同心;即身做佛与佛同体;即口做佛与佛同音;即意做佛与佛同悲;一念即佛无限慈悲!修行成佛全在人格!

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类,人类的精华是智慧,智慧的精华是禅定,禅定的精华是内觉,即:人类先天智慧的认识,决不是外求的,而是内觉的,从自身内在的,无量般若智慧的开启。千万年来人类自性的本能,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空含万有,无所不能。自性清静圆明体,世代相传,无量寿,无量光明。阿弥陀佛!

学佛的人,应明白的,起心动念,守一是根,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三法印,是释迦牟尼佛,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推其因,研其果,观其现实,而悟出的真理。即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一切,均属无常。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

涅槃寂静: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没有大死则没有大生,在无常无我的正修中不断灭我利他,使自身生命智慧在不断的新生中获得无上般若智慧。

“空”,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空也是三法印的基础。佛学讲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佛学上所讲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叫我们不要执着,“ 有”这一相,这一事。主张除“外迷”,启“内觉”,破除我执和法执,自然就可以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苦”佛学中,除了对空的认识外,也讲到了苦。大智度论上说:“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外苦亦有二种,一为恶贼虎狼之害;二为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 涅槃经上说有八类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TOP

修行人首先应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有些人之所以对于眼前微薄的财富、地位感到稀奇罕见,原因有三:

  一、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因为没有见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富有的人,也不知道古今中外历史上真正有财富的人。

  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前几天我也讲了,在20世纪70年代,我家乡有一辆自行车,一次耍坝子的时候,全乡的人都去和它合影,好像自己已经有了自行车一样。当时我们公社还有一辆东风拖拉机,很多人都去和它拍照,感觉就像自己已经开过它。其实,今天的执著就是明天的梦,对现世没有必要特别执著。

  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说无忧树之果的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了,却没有真正相信。如果对因果深信不疑,即使看到全世界非常有名的领导、明星等富贵之人站在台上,台下有几百万人、几千万人欢呼,也不会产生羡慕之心。因为自己知道,这是暂时的因缘,只不过这个人依靠方便方法能吸引人注目而已,他死的时候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要么火葬、要么水葬、要么土葬、要么天葬,灵魂离开骨肉的身体后,如果没有善法陪伴,唯有恶业随身,前途将一片迷茫。这一点,看看很多明星和领导离开世间时的悲惨情景,就会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一定要领会华智仁波切这些特别生动的金刚语的意义。

  由于明白了这些道理,很多人常对我说:“您给我加持加持,让我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确实,如果我们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对出世间特别向往,极端厌恶世间,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财富多如龙王、地位高如虚空、威势厉如霹雳、容貌艳如彩虹而让人们特别羡慕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

  如《正法念处经》云:“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容貌端严、种姓高贵、财富圆满、身心快乐等世间一切圆满,都具备不稳固、不可靠等无常特性,所以智者不应该信赖。

  前面华智仁波切也引用过他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所说过的话:“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因为在他的境界中,就像《百业经》里面所讲的一样——黄金跟牛粪等同,所以,对世间圆满没有一点贪著。

  《正法念处经》亦云:“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真正的智者视金钱和粪土一样,对世间不会有忧愁,一切都以正知正念而行,世间贪嗔痴等烦恼毒蛇根本不会咬伤他,始终处于特别快乐的状态中。如果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就能做到这样。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但也没有必要过于贪执世间任何一法,否则特别可怜。

  有了出离心的同时,还要不断积累如梦如幻的资粮。当然,为了今世的受用圆满,精勤积累资粮,对世间人而言,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沾不上出世间正法的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是一位希求解脱果位的真正修行人,就必须像前面三番五次所强调的那样,做到如丢唾液般抛弃现世的一切贪执,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唯依静处,罹患疾病、乐观对待,遭遇违缘、冷静处理,死亡临头、坦然面对,就像米拉日巴一样精进修法,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可能一举两得。

  此外,若想获得出世间成就,还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不能呆一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学到,生起烦恼就离开了。一定要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对佛法产生定解,从而活到老修到老。

  我们学院有很多高等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有些还留过学,工作也特别让人们羡慕,但他们都放下了世间所谓的成功而出家修行。虽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个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他就会尽早选择修行的道路,这是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可惜的。当然,特别贪著世间法,不信因果、前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真正的佛弟子,要懂得运用佛法,降伏自心,要下定决心,勇敢做好人…

  
   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的佛教徒当中,多少人能够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地去修持呢?以百分比來算,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六十吧!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种感性信仰,把佛法当成业余兴趣而已,并没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开示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恶取舍的教法。

   你是「名符其实」的佛弟子吗?

   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佛法的重点是明瞭取舍的智慧,知道应该断除的是烦恼,也知道对治的方法。或许就是因为佛法强调身体力行,要对治烦恼,所以大部分的人会觉得满困难的。

   反观其他宗教会强调,只要有信心就足够了;但佛教并不这么认为,还要真正实修,以对治法来调伏烦恼,所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许多称为佛教徒的人当中,真正名符其实的有多少?可能并不多。

   我们身为佛弟子,佛法中的很多道理,例如慈悲、智慧,尤其大乘佛教的慈悲还是很广大的,要对一切虚空众生有慈悲,并且有伟大的菩萨六度法门,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到什么。有时反观ji 督教的朋友们,他们却做到了很多慈悲的事情。

   有些人會自诩为佛教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徒有虚名和傲慢,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会有许多伤害。祖师们再三告诫我们实修的重要性,佛法不是一种学问,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哲学理论,佛法是要用在我们的心性上,去修持和体验的。

   许多人长时间的听闻、思维佛法,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重新检查自己学佛的动机,看看佛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心中。

   人身难得,別做地球的垃圾

   仔细想想,到底佛教徒的问题和困难出在哪里呢?首先在于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因此,我觉得道次第的修学,首先提到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日本人聊天,其中一个人说道,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字的忍辱,另外一个说是四个字的忍辱,日文当中的忍辱有两种说法,第一个人说真正的忍辱是两个字的忍辱,第二个人说不对,应该是四个字的忍辱,总之两个人因此吵起架來了。他们嘴上说谦让、安忍,但是行为却完全相反;有时,我们口说佛法,但却没有真正做到,不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基本做起,首先要知道身为人、得到暇满人身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不然就会像之前所说的「可惜」的事情之一:得到暇满人身,不用来学佛,却平凡的死去,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多佛弟子接触学习佛法,却似乎把佛法当成了一种消遣和兴趣,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而没有把佛法真正用在心上,实际地去修持。世界上的人口愈来愈多,不懂得珍惜自身价值的人,就像是被丟到世界上的一個垃圾,只是增加地球的负担,不仅如此,重点是糟蹋了自己生而为人的难得机会。

   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在模仿別人,过着他人的日子,从未想过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一个佛教徒,刚开始甚至不需要思维太多皈依、因果等高深的哲理,而应该踏实的从最基本的「人身难得」开始思维,思维经典中提到的八无暇、十圆满,或者就是静下来想一想身为人的珍贵价值。

学佛要做好人,不是做怪人

   我想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作为例子,这个人他六、七岁时被授予了一位尊贵上师的名号,之后就离开了父母和幼年的玩伴,进入到一个非常严格和约束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在讲的是谁了吧!他具有尊贵上师的名号和责任,然而这些并非他刻意求得的,完全是意料之外。从此他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也无法再过一般孩子或一般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想,也挺让人难过的。

   换个心念来想这整件事情,每当我坐在「噶玛巴」的法座上修法或授课的时候,都觉得对自己是一次提醒。提醒什么呢?并不是提醒「我是噶玛巴,我很了不起」,或者「我就是噶玛巴,是个大成就者,我过去生一定积聚了好多福德资粮,我满了不起的」,并非如此。而是提醒我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懂得珍惜和把握,都可以做出利益他人的事情,满足众生的愿求,能为世界的和平安乐,做出贡献」。

   其实我能做到的一点利他的事情,力量并非来自「噶玛巴」的名号,而是来自身而为「人」的一种潜能,这种能力你我都有。在「噶玛巴」名号的提醒和启发之下,我看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即使压力很大,忧心的事也多,但是让我看到了身为「人」的独特潜能和价值,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发掘出自己独特的潜能和特质,好好地过一个有承担和价值的人生。

   死亡无常、因果业报、轮回过患等等思维,是在帮助我们认清身为「人」的特质和责任。慈悲是在告訴我们:若是能够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价值,尽力地去利益他人,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他人。所有佛法的口诀,都是在帮助我们回归到「人」的本身,认请「人」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

   我们时常忘了自己身为人的本分,但又不是鬼,就成为非人非鬼的情況。例如有些学习密宗的法友,家人并不是佛教徒,他也不顾家人的感受,自己在家里设立佛坛,放置铃杵和关盖骨等等法器,然后每天清晨起来结手印、修法、搖铃、打鼓等等,家人还以为他是不是被魔鬼附身了。

   学佛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奇怪的人。其实真正的佛教徒是什么?真正的佛弟子就是一个人,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懂得透过佛法降伏自心,慢慢的消除傲慢、嗔心等烦恼之后,成为家中最好的那个人,最好的亲人。

   因果业报、轮回过患和无常的道理,并非只适用于佛教徒,每一个法教都在帮助我们认清轮回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一个深思死亡无常的人,知道一切都会变异、会死亡,因此会更懂得珍惜生命。

   每个人都有能力影响世界,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这个世界--这即是以人为本的因果业报的思维,如同科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指出,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都可能在遥远的北美形成一个飓风。世界息息相关,我们自身的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到家庭、社会,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所以我们要珍惜人的价值,明瞭人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的。

放轻松,自然就快乐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我们的心太混乱了,无法平静下來,因此我们想要得到快乐却总是得不到。我们以为快乐就是买一台新车,买一间富丽堂皇的豪宅,或者找到一个伴侶,结婚过日子。但是你会看到,有些人这些全都得到了,但也没有真正快乐过。

   我们一直以为快乐是要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或者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例如衣服反过来穿,或是碗倒过来放等等。然而快乐就在我们心中,降伏了烦恼,才能得到快乐;一个心中充满烦恼的人,就算躺在一张柔软舒适的床上,身边都是软软的垫子,还有人帮他按摩,他也不会快乐。內心不平静,所有想要快乐的想法都会被摧毀掉。

   我希望各位能够寻求內心的平静,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放轻松。但问题是没有人肯放轻松,总是有事,总是很忙。对于一个习惯放轻松的人来说,放轻松很容易做到;对于一个不习惯的人,你突然告诉他要他放轻松,有时反而会让他更生气。

   我听說达兰沙拉的邮局常常大排长龙,偶尔你会听到前面的人说:「喂喂!不要推,安静下来啦!別急!」大家一听到「要安静!」反而更急、更氣、更用力推。住在德里或是国外大城市中的人,一遇到塞車,就会气得捶方向盘、骂脏話等等,这都是没有放松。其实放轻松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人做到,嘴上說放松,但是一个比一个急躁。其实,心性本来即是平静、自在,由于我们习惯于烦恼,因此一遇到刺激的外缘,就会有过度的反应和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回到本来的自己,然后放轻松。身体放轻松,语言放轻松,慢慢的,心就能够自在。

第六、必须以精进的甲冑和勇气,使誓言坚定不变

   我们要有坚定的決心。常常我们心中好像常有两个人在对话,一个说:「去做吧!去生气吧!还手吧!別管那么多。」另一个好像在耳边提醒:「不可以生气喔!要柔和,因为你是佛教徒,要行善。」我们总是在两者当中徘徊。

   平时我们的主观意识都很强,强调个人的风格,你好像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在面对善恶取舍的抉择时,譬如说该生气?抑或不该生气时,我们却犹疑不决。如果你真的觉得行善是对的,也发誓一天之中不要生气,这时你将自己的身口意都交付給善的一方,就像签字发誓了一样。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決心,可以生气也好,不生气也好,很不稳定,有时好像一个大善人,有时却变成一个大恶人。

你的修行,比看足球賽还不如?

   要让誓言坚固,光靠发愿是不够的,我们总是口头说太多:要行善、要利益一切众生、要一生中成佛,但都不是发自內心的话。这种感觉就像是上呈的文件,总是没有给到主要签字的人,而在秘书或其他无关紧要的人手中传来传去;我们的修持、我们的心,就像那张漂浮不定的纸张,徘徊不定。

   我们决定了善的一方,就要用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如同仆人一般地去侍奉他。一个坚定目标的人,即是勇者;勇气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的决心带来的。

   就像我们看世界杯足球赛一样,你清楚知道自己支持的是哪一方,你的情绪投入,输了会大哭一场。反观我们的修行,有时投入程度,比看足球赛都不如,修得好也可以,修得不好也可以,很轻忽、很随便,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么是勇气?是指內心深处、徹骨徹髓的一种感受:你知道恶是不好的,痛苦是你不要的,你有着强烈的决心,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消除恶业和痛苦。这种勇气需要慢慢培养,不会因为佛经中说烦恼不好,你就有决心将烦恼消除;仅仅阅读文字,无法把决心带出来,因为那些只是佛陀的感受,是他的体会,不是你的。唯有自己有所体验,真正明瞭烦恼带来的坏处之后,你才会相信佛陀的話,並且下定決心地去修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