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问如何不受五欲六尘的障碍,而能专心修学佛法?

请问如何不受五欲六尘的障碍,而能专心修学佛法?



  净空法师答:我们学佛不能成就,就是被五欲六尘障碍了。五欲六尘为什么会障碍你?无非是贪着。经读多了、听多了,对于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自己也会讲,为什么还会被它障碍?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为什么忍不过?习气太重,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重,没有在此下功夫。

  现代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古时候不知道要强多少倍,风气之坏是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找不到的,所以许多圣贤的经典都提示我们有世界末 ri。我们冷静观察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不是末 ri的征兆?愈想愈像!我们很不幸生在这个时代。

  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慈大悲应化在这个世间救护一切众生,他用什么方法?《了凡四训》和《阿弥陀经》。《了凡四训》教导你「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然后《阿弥陀经》再教你老实念佛,如此就能度过这个大劫难。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我们必定会受外面境界的障碍。

  佛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归纳起来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决定要避免障难,才能在这一生当中走出六道轮回。有这个缘分,就帮助别人,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没有这个缘分,我们想帮助人,别人不接受,还要找许多麻烦,我们就赶紧退出,保全自己的清净心而不受污染。我们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这是第一要事。为什么敌不过五欲六尘?总是自私自利在作祟,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是非人我,我们的心不清净、心不平,这个障碍了道业。

  中国传来了鬼神都在学佛的讯息,这在台湾、外国都有耳闻。在新加坡,我们看到「佛教居士林」的陈光别老居士,往生时冤亲债主附在同修的身上,这是我们亲眼见到的。我们有几位同修在中国受戒,也遇到灵鬼附身,说出地狱道、饿鬼道那种苦难的状况,他们要求受三皈依与听经。还有中国大陆同修告诉我,有同修作梦梦到树神、竹子,作梦看到树裂开了,竹子也从当中裂开了,好象在讲话,也求受三皈依。

  树木花草本身不是鬼神,是植物。植物何以有灵性?是鬼神附体。佛告诉我们,树的高度有一个人高,就有鬼神依附在其中,把它当作房屋住在里面。年代久了,就像中国笔记小说的《聊斋志异》、《子不语》讲的,树已成精了。我们知道,鬼的寿命很长,鬼道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如果也以人间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算法,鬼道的寿命是一千岁,一千岁不只是我们一千年,而是要乘好几倍。所以,佛一再劝勉我们不可有贪瞋痴,不可造恶业。

  现在外国人都晓得,树木花草喜欢音乐,大概喜欢树木花草的这些人,死了以后就依附在树木,这是《易经》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到哪一道投胎是何种力量主宰的?爱好,就是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什么嗜好,你将来就会走向这个道路。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放下,心里面所有一切的贪恋要舍得干干净净,对娑婆世界才真正没有留恋,往生佛国就无障碍。这些东西有障碍,千万不要看轻了,这关系太大了。

  树木花草有灵性,喜欢音乐,我们如何帮助它们学佛?我们放佛曲给它们听,也可以播放讲经的录音带,鬼神众都能听到。如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有鬼神众要求听经一样,我们二十四小时用电视播放录相带来供养鬼神,同样可以供养树木花草这些众生,确实是冥阳两利。连鬼神、树木花草都想学佛,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就是要我们发愤努力,这个启示很重要。

  学佛,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与大众一起共修一定要遵守「六和敬」。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人与生活环境的树木花草要和睦相处,人与天地鬼神要和睦相处,要彼此尊重,彼此敬爱,互助合作,这是天道,这是性德。违背性德,违背天道,果报就在三途。人生非常短暂,几十年一剎那就过去了,古人讲的「聪明人有前后眼」,不只看眼前,他能看到过去、未来,才算是真正聪明人。我们若常想到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对于眼前五欲六尘的诱惑自然就淡几分,不会把它看得太重。我们与大众往来的应酬是逢场作戏,这是随缘,这是不坏世间法。放不放在心上?决定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净,心上只有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念佛人。

  与大众相处和光同尘,随缘当中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人就是菩萨。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从迷惑颠倒省悟过来。省悟过来的人不为自己,念念是为众生,念念是为正法久住,这是真正回头的人。你还有私心,还要为自己着想打算,纵然是为别人,你没有真正的觉悟,还有苦难要受。真正觉悟才真正脱离苦难,苦难是从迷惑颠倒、造作恶业来的,这个恶业就是损人利己。实在讲,损人决定不利己,但是他认为是对他有利益,殊不知是大错特错!真正佛弟子要有佛的弘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以善巧方便利用一切机会帮助人觉悟。

  现在这个世间科技发达,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全心全力将正法传播,不可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是吝法,障碍佛法的流通。佛法是要帮助人觉悟,你障碍了,你得愚痴果报,这种业因果报一定要清楚。我们念念要为众生,不要为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圆融、谦虚恭敬,对自己决定有利益。若自以为是,态度傲慢,言语刚强,没有不失败的;只有处处忍让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在团体里面,最重要的是接纳别人的意见,对你一定有好处。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时间久了,我们看到许多例子,都是众叛亲离,没有人愿意再帮助你,古人讲的「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你的事业做得愈大,你的助手愈来愈多,你如何能得大众的拥护?总不外乎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要是用这个心,决定得大众拥护,这是本性本具的德能。不能错用心,错用心就会失败、堕落,所以用心要正、要善。希望大家在这些方面要仔细观察,知道这个世间哪些对我们有害,哪些对我们有利,有害的要远离,有利的要亲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问:是中国同修提问的。末学是出家弟子,最近遇到一位居士,彼此从未见过面,但都深刻感觉是别离已久的亲人,见面时很难控制情绪,障碍修道,我们怎么能把这种缘分转变为增上缘?

  答:这个情形有。大概锺茂森博士给诸位讲现代因果轮回,他举了很多外国的例子,有这种情形。确实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遇到了,那个情执还没断,所以会引起现行。在这种状况之下,你既然是出家修行,有两种方式,你有能力、有定功,你帮助他,帮助他学佛;如果没有这个定功、没有这个能力就回避,尽量不要跟他见面。等到什么时候你功夫成熟,你再去度他;现在功夫不成熟,远离的好,不要亲近。(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三 2006/5/19)

  问:大经上说,“淫心不出,尘不可出”。在家居士,今世真为生死,信愿念佛,当下应断淫欲吗?

  答:应该要断,为什么?这是贪心。如果真的淫欲的念头没有,你说淫欲的事还需不需要?除非是在弘法利生表法,如果不是属于表法,度化众生的方便,那就没有必要,这是我们一般常识可以能理解的。(之六十八 2007/5/18)

  问:弟子发愿出家后,淫欲心愈来愈重,难以消除。促使我去做那些淫欲的事情,弟子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是没这样做又很难受!于是愈来愈退转。请问弟子以前累世造了什么业,种了什么因,今世得到这种报应?

  答:没错,你要问过去种的是什么因?佛说,你今生受者就是的。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个话说得好。佛教给我们对治这种毛病,修不净观,你可以去看一看《安士全书》里面,它一共有四种,“欲海回狂”就专门讲这个事情,有许多对治的方法。可是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为什么?这个堕地狱,常常想到地狱苦,你就真的能回头了。宋朝莹珂法师犯戒破斋,他念佛能够往生,三天把阿弥陀佛念来,没有别的,他就是有个强烈的念头,地狱苦,想到地狱苦,非常恐怖。所以,同参道友教他念佛,他就真干,三天三夜不睡觉、不吃饭、不喝水,就是一直把阿弥陀佛念到,真的阿弥陀佛念来了。这什么?真诚心,怖畏地狱苦的心。他也是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阿弥陀佛真来救他,这不是假的。佛来了告诉他:你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后我来接引你。他就告诉阿弥陀佛:我的业障太重,禁不起诱惑,境界一现前我又要犯罪,那十年我不知道造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也通情达理,就答应他了:好,三天之后接引你。他没生病,三天之后真往生了。这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都值得你参考。(之七十九 2007/9/14)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以导执情。】

  “导”是疏导,疏导我们的分别执着,疏导情执,情执是迷,诸位要知道,情叫迷情。《楞严经》上讲得好,《楞严经》上佛讲一个情、一个想,情多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想就是观,观想,是属于慧;情是迷,世间人都向往多情。多情是什么?三恶道。他不想出头,情执那么深,佛菩萨眼睛里面这个很难度,恶道众生。现在在这个世间时间很短暂,转眼他就要去恶道去了,唤都唤不醒,不是佛菩萨不慈悲,是你自己不觉悟。所以我们把念头转过来,我们这一生得人身,为什么?来干什么的?来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吃苦受罪是应该的,是我本分的,令众生离苦得乐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要做的,你把念头这么一转,你超凡入圣。这个思想是佛菩萨的思想。

  念念为自己,念念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三恶道的观念,极大错误的观念。我们在经教典籍里看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大彻大悟,福慧双修,他为什么不享福?甚至于他为什么不想改善自己生活环境?不是他不能,不是他做不到,轻而易举,无非是大慈大悲,做个榜样给我们后学人看,让我们在这里头大彻大悟。真正体会到,佛在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家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什么病?吃不饱、睡不好,饿病。为什么叫你常带三分病?时时刻刻有警觉性,生活过得太富裕,警觉心没有了,很容易随顺烦恼造作恶业,不容易出离。所以真正想出离,我们必须要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短短数十年寒暑不是很长,咬紧牙根,听佛的话,过一点苦日子好,一定有好处。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生活种种享受,没有羡慕之心;纵然我们有能力也能享受,决定不干,那决不是好事情。纵然你自己有道行、有定功、有智慧,可以做到事事无碍,问你有没有慈悲心?如果有慈悲,你就要给现在人、后世人做一个好样子。什么叫好样子?对他有利益的样子。有利益的样子就是苦行的样子,就是过一个平常生活的样子,平常生活当中,如果能够把水平降低,低到这个世间一般贫困人的水平,这个好!这是真正大慈大悲。最近我们有个机会,有些同修发心帮助我们建道场,我跟他讲我们道场建小茅篷,不要建豪华的殿堂。我们的生活愈简单、愈朴实,心愈自在。道场建得富丽堂皇,容易起贪心,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了;我这个地方不错,像皇宫一样。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不想去,我这个地方不比你差,岂不叫大错特错了?简简单单的小茅篷舍得容易,没有留恋的心,生活过得清苦一点、简单一点,对这个世间贪爱的心就减少,求生净土的意愿就增强。

  不仅为自己,也为众生着想。在家、出家多少修行人,看我们的样子,看我们的行为;我们这些修行人,看祖师的样子,看佛菩萨的样子,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当年在世,一生当中都是守住随缘而不攀缘,我们今天也要遵守。随缘,缘殊胜,有的时候也找麻烦来,也变成障碍。所以一定要晓得福报太大了、太多了,给一切众生去享、给大众去享,自己决定不可以享福。享福不迷是诸佛菩萨再来的,那个决定不是凡夫。但是诸佛菩萨在今天也会示现苦行,也不会示现去享福,这才是大慈大悲的示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听到科学家的报告,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科学家也实在是很了不起,我们不能不佩服,咱们比不上别人。他们发现宇宙,宇宙很大,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能够体会到的只是整个宇宙的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里去?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个空间确实有维次,他没有把维次放进去。我们能够探测的世间,能观察到什么?三度空间,四度以上我们就见不到,高维次的空间见不到。这个维次在科学里面说,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限制的,是无限次的。现代科学家真正能够用科学证明的,以前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他说至少有十一度空间存在,是见不到的。另外一种是佛家的讲法,譬如一个人修行,从我们人道,修得很好,修得很如法,他来生到天道;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层一层往上提升,到出了六道轮回;六道之外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都是不同维次空间。明心见性之后,十法界没有了,真正觉悟了,我们《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阿罗汉所证的是清净,清净,六道就不见了;平等、觉,十法界就不见了,但是他有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如果无明的习气都断了,实报土也不见,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实报土都在内,都没有例外的。那到哪里去?回归常寂光了,回归常寂光,没有了,宇宙没有了。这是佛法里面的解释,这个解释很圆满,你从常寂光变现出来,最后还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什么都没有。

  所以一切现象确实像梦幻泡影,不是真的。佛告诉我们,既然不是真的,你就不要执著,你就不要控制,你就不要占有,为什么?你起这些念头,那自找苦吃,那苦不堪言。应当把心量拓开放大,一切随它去,这个好!真的所谓是大而化之,你也得了自在。更应当要学的呢?学的是了解事实真相,彻底明了。真相大白之后,就譬如说你作梦,你忽然觉得我是在作梦,梦不是真的。梦里梦一头老虎它要吃我,一下想到是作梦,释迦牟尼佛曾经以身喂老虎,我也可以,你就一丝毫恐惧都没有,自性里面大慈悲心就生出来了,佛菩萨能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但是梦一定要醒过来,这是早晚的问题。醒过来就是见性,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佛是什么?佛是个清醒的人,醒过来了,菩萨也清醒了,还没有十分清醒,佛是真正清醒过来了。在十法界里面都在作梦。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