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成佛所需要的

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成佛所需要的

修密法的也是要受菩萨戒。那么举一个莲花部的三昧耶戒,那里边怎么说呢?它就是说,“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就是内密、外密、还有三乘的法、戒都要受的。“外显内密及三乘,正法各各作受持”,这是我们经常念的,那么这些,不但是内密的、外密的戒,那个根本乘的、就是大乘的那些戒都要受。

“受咒律仪须誓受故”,因为受三昧耶戒是要发誓受的,就是誓戒,要誓受的。“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但是在这个里面有少部份的开遮跟大乘的、或者是二乘的戒里面开遮有一些少数的不同,极少部份的开遮的不同,那么他就说一切都是不同的,“犹如寒热遍相违者”,好像水火不相容的那样的看法,就是表示自己智慧太少了,太浅薄了。那就是说,固然里面稍稍有点开遮不同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三昧耶戒受了之后,菩萨戒、别解脱戒等等都是要受的。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
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少分的、极少部份的开遮一些不同的情况之外,“诸正至言”,那么就是佛说的法,都是“随顺”的,没有违背的,没有互相矛盾的。

我记得以前我们看一个杂志,欧洲一个学者,他不是佛教徒,是一个佛学家,他研究了三藏十二部,基本上都看了,看了研究了很多年,最后的结论呢,他说:“佛说的经典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矛盾百出。结果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智慧太少了,就没有看到宗大师的《广论》,如果他看一看的话,或许他会把这个错误的观点至少可以取消一点。佛说的话,都是一致的、随顺的、没有矛盾的。
“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那么你要“趣”,就是得到,“上上三乘”,这上上、下下就是相对而言了。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你要得菩萨道,你就菩萨乘的“五道”,那么你必须完具缘觉乘的五道功德;你要具足缘觉道的五道功德,必须完具声闻道的五道功德。那么假设你要完成声闻道的五道功德,那也必须完成下士道的那些功德。那就是说上上乘把下下乘,即上面上面的,对下面下面的所有的五道的功德都要有的。那就是前面一样。大乘里面包括一切下面的一些都是他的支分。
“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
“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对于大乘道,“《佛母》”指《大般若经》,不管过去、未来、现在的佛,他成佛都是靠六个波罗蜜多的共道,没有其他的。就是成佛都要经过修六度菩萨道,那么你说密乘不要菩萨道的那是不对的。三世诸佛的共道都是六个波罗蜜多,不是其他的。

“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这个六度,大乘的六度是趣向成佛陀道,就是要成佛道的栋梁。有的地方这个“栋梁”翻“桥梁”,就是“主要的”。栋梁也好、桥梁也好,都是“主要的”。要趣成佛的道,这个六度是最主要的,不能舍的。
“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金刚乘中亦多说此”,密乘里面也多说这个话,就是说不能舍掉六度了。“故是经续二所共道”,那么就是说,“经”就是显教的,“续”就是密部的,这个显密两个共同的道,就是波罗蜜多乘。假使上面再上密咒的不共的,就是说金刚乘里面除了波罗蜜多之外,还有不共的,更多的。什么呢?就是“灌顶、三昧耶律仪”,这个再加上去之后,还有“二种次第”:生起次第、圆成次第,再加上它的一些“眷属”。那么密法的东西加上去之后,“故能速疾趣至佛陀”,那就是说成佛会更快一些。

密乘并不是说离开显教的另外一个法。这个误解,现在的人还是很多,总以为密乘好像不是佛教,是la ma教,甚至婆罗门变种等等这些诽谤的话。那么就是没有学《广论》,所以学习《广论》呢,诽谤的话就可以避免了。
那么仅仅是因为要快一些成佛,金刚乘在波罗蜜多乘的共道之上、六度之外,再加上那些灌顶、三昧耶律仪、生圆二次第等等,这个目的是快一些成佛。
“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假使说你认为金刚乘里,只要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好了,够了,“共道”那些波罗蜜多的六度是不要了,那是极大的错误。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假使说我们没有得到“如是知解”——就是前面说的金刚乘也不能舍弃波罗蜜多乘,波罗蜜多乘又包括下三乘的一切法。这个知见假设没有得到的话,他于某一种法得到“一分相似决定”。就是说对整个的佛的圆满教理没有看到,只于一部份执着,而且是“相似决定”,他自以为搞懂了,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懂,是相似的懂,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懂,就要诽谤其他的。特别“于上乘”,假若发一种相似的胜解,有定解生起来,他以为这个是对的。就像密法里面他只是要三昧耶戒,灌顶之后,下边的波罗蜜多乘就不要了。

他发起这种“胜解”,就诽谤,“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那么在下乘的佛的教法不要了。就是说,假使说是上乘的,就是波罗蜜多乘的,他就以为这个是最殊胜的,修大乘,二乘就不要了,他就诽谤下乘的法道;假使密乘的,他就认为这个是最殊胜的,得到这个呢,他就诽谤下乘的,不但声闻缘觉乘的,乃至波罗蜜多乘的度彼岸也不要了。“如其次第”就是这个意思。“如其次第”,就是上上乘的对下下乘的那个次第都诽谤都不要了。

对金刚乘来说,“诸度彼岸”六度也不要了。当下就彼岸,没有来去增减相。那么再说,就是金刚乘里面,“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执了无上部是最好的,那么下三部——瑜伽部、理部、事部的或者作部的这三部密法也认为不需要了。
这样子做的话,“则当集成极相系属”,这个话也是很长一句话,这样子做要积集一些,“极相系属”,就是很容易联系到生起什么特别重的产生异熟果的毁谤正法的深厚业障,就要产生这些业障。毁谤之后就产生很苦的异熟果了,毁谤正法了,那么这些毁谤正法要产生的异熟果,联系起来了,“极相系属”,马上就会联系到产生这个业障的。
那么为什么要产生业障呢?是什么样的业障呢?其中的根据呢?下边第四科会说,毁谤正法的那一科。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所以说,前面讲那么多,我们应当依靠善知识,“一切正言”,就是佛所说的法,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要的支分或者是一个缘,这个道理要起定解。就是一切法都需要的,成佛都需要的,没有矛盾的。

我们汉地也有嘛,有些根本乘说大乘非佛说,大乘说二乘是“焦芽败种”,就是不能成就的。这些话都是把道理没搞清楚才产生的一些。那么我们说“焦芽败种”这个话是佛说的嘛,他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开始你不肯修,就直接叫你修大乘,你不行。那么修二乘,引你修,那么二乘,他就高兴了,就修了,修到那个地步他不走了,到此已究竟了,那就要骂了,“你是焦芽败种,你怎么走了一半就停下来了呢?”这个是呵斥,是呵斥他已经到了那个地方不进取,并不是说修这个法就是“焦芽败种”。那么既然修这个法是“焦芽败种”的话,佛何必要劝他修呢?修了半天搞成功了,“你是焦芽败种”,那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这个是有密意的。开始他心量小,大乘接受不了,那先把这个法修起来,修到成功了,他心识改变了,再指出他:“你这个是焦芽败种
了,不行啊!还要往前走哇!”这个《法华经》讲得很清楚,一看就知道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