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慧律法师 心灵的超越

慧律法师 心灵的超越


 有句广告词说:“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有些佛教徒就是有这种热诚,自己学佛便巴不得旁人也赶快学佛,逢人便说学佛的好处。这种热心传教的心态,着实可爱。只可惜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学佛”这类基本问题时,恐怕极少数人才能确切给予回答。
  学佛是追求心灵的超越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引一小段禅门公案。《景德传灯录》记载禅宗二祖慧可见初祖达摩断臂求法的故事:神光(慧可)长立雪中经夜,积雪高过膝盖。达摩才问:“你为什么站在那儿?”神光答:“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过去以来诸佛妙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真乘,徒劳勤苦。”神光为表明心迹,立即拿一把利刃,将自己的左臂砍了下来。达摩便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求亦何在。”故为更名慧可。


  慧可又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说:“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接着慧可又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老半天,拿不出他的心来,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这段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禅宗公案,清楚的明示学佛修行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依佛教的专门术语来说,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求“了生脱死,解脱自在”。
  换成现代话,就是追求“心灵的超越,解脱烦恼的束缚”。具体地讲,乃是学习“如何使心灵超越痛苦的智慧。”


——摘自《慧律法雨》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我们读了这些经,最重要的经义明瞭,怎么样修证?信解行证,行是修行,证才是自己的。我们今天只能够讲到信解,信解的程度都不深­,因为我们是属于记问之学。从经典上看到的,听善知识讲解的,不是自己亲证,所以我们相信信得不够深,怎么说不够深?不敢做。佛­教我们一切放下,我们不敢放下,这什么原因?信得不够深。如果真信了,他就真放下;真明白了,这是解,真明白了,他彻底放下。譬­如经上我们常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没有把这些相当作虚妄,还当真,还是不肯放下。经上讲得很清楚,幻相在前面不碍事,­碍事是你心裡头,你心裡真有这些相就糟了。放,不是把外面的相灭掉,不是这个意思,你心裡面那个相给它消灭掉,让你心永远恢复到­清淨、平等、觉就对了,外面境界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着,「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是白­念了,不起作用,问题在这裡。那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深入经藏。这个深入经藏,诸位要记住,就先选定一本经就够了,暂时不要再去找别的­。这部经要深入,怎么深入法?天天读,不要去想,或者天天听,听也不要想,听上一千遍,念上一千遍,人会开悟。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方法非常有效,你不用古老的方法,你就没办法达到境界。遵守古老的方法叫持戒,一心去听,一心去读,那叫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大悟,你与妙理相即不二了,这叫悟入,这个才重要。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是什么?接受考验。譬如有人好的东西来供养­,你有没有欢喜心?有欢喜心错了。有人来陷害你、来羞辱你,你会不会生气?一生气又坏了,禁不起考验。

为什么说禁不起考验?所有现象是假的,你何必当真?连歌利王割截身体也不是真的,所以忍辱仙人心裡没动,你割截,他心没动,他成­佛了,禁得起考验。我们这小小的一考验,马上被境界转,一桩不如意的事情要生气生好几天,你说冤不冤枉?遇到一桩好事也要高兴,­高兴几天,这不行!境界风一动你就完全不及格。一定要修到境界风动,我不动,你就成功了。那我受伤害呢?伤害就让他去伤害吧!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钱被人骗去,钱是假的,不是真的,到这个世间来没带一文钱来,将来死的时候一分钱也带不去,你何必认真?我们­产业他要霸佔,送给他吧!我有跟他有,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给诸位说,佛在经上讲愈捨愈多,你为什么不捨?对佛的话不相信,我­好不容易赚得,现在佛叫我捨,我捨了之后我就没有了。你试试看,你捨了之后后头就来了,来的比你捨的一定要多几倍,愈施愈多。捨­财得财富,捨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者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肯捨?

别人向你要,那有缘人!给他就好了,欢欢喜喜。他要是无理夺取的,也给他,我们命裡有的决定没有减少,真的愈施愈多。他拿去之后­,给诸位说,他命裡有,就这么多,不会增长;命裡要没有的话,他得到之后,得到你这个财,他一定是害病、遭横祸把这些钱花掉了,­他也得不到。他拿去享受什么?去害病当医药费,他这种享受的方法,他没有福。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人没有放下轮迴心,你就脱离­不了轮迴的关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