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什么修行不求圣境,而只为恢复平常心

为什么修行不求圣境,而只为恢复平常心

不要频频问别人的悟境,不要谈玄说妙,见物奇乐,求圣境。因为关注自已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事,向外驰求多了,就忘了自已该做什么了。

        所谓的“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恒不变,修行要做到平常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般人认为平常心就是像内心平静、平衡就是了。那就理会错了。所谓的“平常心”一点都不简单。内心要真正地做到平等,必须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源。如果不能够超越“成、住、坏、空”也就是事物的“产生、存在、败坏、陨灭”的概念,想认识到生命的恒常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心”是客观存在而又不为常识所局限的,是普遍的而又超越的。不开发出我们本有生命的属性是难以认识到里面的内涵。

      假如我们真正的明白平常心的内涵,也自然不会追求所谓的奇奇怪怪的东西。就是说当您肯决一切理、一切法、一切事的根本,你就会知道所谓的殊胜境界、奇特圣境都是过眼云烟而已。

      你一定要去追求变换虚幻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追求虚幻,最后将一场空。当一个人孜孜不倦地追求虚无缥缈的奇景妙境,去跟人家比较境界,而不踏踏实实地开发和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时间会过得非常快,等过了几十年,自己才明白修行没有任何的解脱现量时,才猛醒自已追求方向错误了,已然为时已晚。

      所以修行真正能带给您的,就是平常心而已。明白平常心,而又能做到平常心,其实很不简单。

      古人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与众师兄共享,不断运粪出,这样修行得个啥,啥可得?按照佛陀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究竟圆满,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没有缺陷的,我们现在所谓的修行也就是让原本的自己重新恢复而已。

      修行对于圆满的生命来说,不叫修行,只是恢复你自己而已。修行有不同的境界,像《十地经论》里面有很多境界可以去体证,但那只是恢复自己过程中的风景而已,其实到了最终,你也只是找回自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