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抱怨就是在吸引不幸

抱怨就是在吸引不幸


我们知道,汉语里面有个成语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成语的原意是说,一个千里之长的坚固大堤,如果最初任凭小小的蚂蚁在大堤里面做窝,大堤内所围挡的堤水就会不断地侵蚀进去,蚂蚁窝就会渐渐扩大,最后甚至会冲垮整个大堤。这个成语的引申意思是在告诫人们,对那些会导致大zai 难的小事,最初就要小心翼翼,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如果因为是不起眼的小事,最初就不加控制,等到慢慢发展到一定规模,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zai 难的降临。



抱怨就是在吸引不幸

1、“怨”得其反

抱怨给人们制造zai 难的原理与上面所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原理基本相同。大多数人的抱怨,最初可能只是起源于心里对某件事情的担心。由于这些人心里潜藏着一个非常愚蠢的观点——“自己抱怨一下,向对方发出警告,就可以让自己所担心的事情不发生”,正是基于潜伏在自己内心的这个可笑的潜台词,他们就开始“抱怨”了。

实际上,“抱怨”一旦发端于心、出言于口、付诸于行动,不但不会像这些人心里所期望的那样——消除所担心之事,反而会使得本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变得可能了,本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变得更加可能了;如果不停地抱怨,所担心之事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得越来越大,最后真的就成了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抱怨者的抱怨最初源于担心与恐惧,一旦将抱怨的行为付诸实施,内心的危机感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加剧。这就是智者常说的:“如果你大声真心地喊‘痛’,内心就真的会受伤;如果你不以为然,不把外境的伤害当回事,伤痛就不会真的进到你的心里来!”同样,抱怨就等于在大声真诚地喊“我内心有危机感、有担心”,于是危机感、担心等负面情绪就真的会浸染自心。由于抱怨者心中所知道的消除危机感的方法就是抱怨,于是为了降低心中加剧的危机感,抱怨者就自然会加剧抱怨。所以,最初内心的危机感,或者说担心与恐惧,或者说不满与挑剔,就是大堤内小小的“蚁穴”,而后来的抱怨就是不断侵蚀“蚁穴”并且使得小小“蚁穴”成为大洞的“堤水”。只要“堤水”锲而不舍地冲击“蚁穴”,“蚁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样,只要持续不断地抱怨,内心最初小小的危机感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无以容忍的地步。

此外,被抱怨的人最初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去做那件你所担心的事情。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抱怨,使得这个人不得不本能地自卫。为了自卫,此人别无选择,就本能地、下意识地选择“让那件你所担心的事情发生”来回应你喋喋不休的抱怨。人心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来回应他人的抱怨呢?心理学家会告诉你说:“人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在一个人际关系密切的环境中,会按照周围人对他的品质定位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你对某人喋喋不休的抱怨,就是对此人的品质定位——你就是那样的人,你就会做那样的事。”所以,我们的抱怨,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阻止他人做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反而会使得他人“不得不做”我们所担心的事情。

所以,抱怨吸引不幸之事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基本方法就是——一方面加剧自己内心的危机感,使我们仿佛觉得,所抱怨的事情真的就是那么可怕,也真的会发生;另一方面,抱怨还是对他人品质的一种定位,这种定位真的就会迫使他人做出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出来。

2、“怨”溃蚁穴

例如,在本博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拿破仑三世和尤琴之间的美满婚姻就是这样被尤琴的担心与喋喋不休的抱怨所摧毁的。拿破仑三世娶尤琴为妻时是法国的皇帝,尤琴也是伯爵的女儿,拥有美貌与名声,而且拿破仑三世当时是真心地爱着尤琴,甚至不顾周围顾问大臣的反对。人们可以想像,当时他们有多相爱,他们的婚姻有多美好!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他们的天作之合,为何最终走向了破灭呢?

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尤琴的心里很有可能是这样想的:“真是太好了!万人景仰的法国皇帝,居然成了我的丈夫,而且对我是如此的钟爱与痴迷,我也是如此深爱着他。我是多么地幸福啊!我多么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啊!怎么样才能永远和他在一起呢?最大的威胁就是其他女人向他献媚、博取他的欢心了,万一有其他女人想不怀好意地靠近他怎么办呢?我可不能让这些女人有机可乘,我得步步紧跟着他、监视他、并且警告他,他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指责他、批评他。”尤琴心里的想法大抵是这样的。所以,尤琴实际上是因爱而生担心,因担心而有危机感。为了消除内心的危机感,她错误地采用了抱怨的方法,而且这种抱怨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持之以恒。所以,她内心的危机感,在自己的抱怨声中变得越来越沉重,而抱怨的程度也随着危机感的沉重就越来越升级了。

而贵为一国之君的拿破仑三世,当然也感觉到很委屈。他心里很有可能是这样想的:“我是如此地深爱着你,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娶了你,而你却无端地抱怨我、指责我,在我的大臣面前让我难堪。”满怀委屈的拿破仑三世最后对尤琴的抱怨再也忍无可忍了,他心里很有可能是这样想的:“好吧!既然你如此怀疑我,对我不放心,害怕我离开你,那我就真的离开你。”于是,拿破仑三世就真的做出了背叛尤琴的事情。

就这样,本来一件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由于尤琴的内心有了担心、害怕的“蚁穴”,并且又不停地用抱怨的“堤水”去冲击这个“蚁穴”,于是担心害怕的“蚁穴”就越来越大了,最终拿破仑三世与尤琴婚姻的“大堤”就这样被担心害怕的“蚁穴”以及抱怨的“堤水”给毁掉了。

3、“怨”由心生

心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秘密》这本划时代的巨著中告诉人们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而来的,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又说:“思想是有磁性的,有着某种‘频率’。当你思考时,那些思想就会发送到宇宙中,它们会像磁铁般,吸引所有相同频率的同类事物。所有发出的思想,都会回到源头——那个源头,就是你自己。”

我们知道,一个人抱怨的前提就是心中要想着“所抱怨的事情”,此时,“所抱怨的事情”就成了抱怨者的“心像”。这个“心像”是有磁性的,会吸引与之相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发生。抱怨的时间越持久,这个“心像”在心中所保持的时间就越持久;一个“心像”在心中保持的时间越持久,就越能成为现实。这其实就是佛陀所要告诉人们的存在于心灵之上的大秘密——也即无欺的因果法则:心中长久地持有何种心像,就会吸引何种外境发生。所以,以后每当我们心中开始担心的时候,立即就要警觉起来,并告诉自己:“担心就是蚁穴,抱怨就是用堤水冲击与放大蚁穴”;或者这样对自己说:“担心与抱怨就是一块磁铁,它会吸引不幸之事的降临”。

我们要用什么办法来对抗内心的担忧与害怕呢?要学会感恩与热爱!对现前的美好,如果你不想失去,并想使之变得更好,首要条件就是感恩与热爱现前的一切,感恩与热爱是维系美好现状的最佳选择。当初,如果尤琴懂得了“抱怨吸引不幸,感恩维系美好”的深奥道理,那么她与拿破仑三世的美满婚姻肯定能维系到老。

愿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有缘人,都学会用感恩代替抱怨!(文:演谐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抱怨显示了你的无力感(powerlessness)。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把快乐附着在他的行为之上,所以你就把力量给了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你觉得你为他而改变了,可是你有一个隐藏的议程(目的------hiddenagenda)------"我改了,所以你也应该改。”他不是不了解,他还不改是因为你希望他改,他探悉到了你的意图。

期望是一种负面的能量,它只会带来失望。

你被囚禁在这个情境中,没有人规定你要留在这里,但是你忍受它,被它囚禁。

对任何事情有期望都会让你受苦。关系的两大杀手,头号就是期望,其次就是“要对”!

“期望”是说,如果得不到,我就会失望、伤心、难过。而“希望”是说,我希望你能这样做,但是如果你没有做到,我也还是很OK。如果我们只有希望,没有期望,日子会好过很多。期望就意味着落空,而希望可以激励我们朝自己想要的目标迈进,如果没有成功,我们还是可以活在平安喜悦之中。

我们的关系遇到困难时------无论是跟谁------投射出来的结果都是我们跟自己内在某个部分的关系很差。而这份目前不好的关系,只是来帮助我们修复内在那个部分的创伤。

爱人有外遇,不是他的行为伤害了你,而是你内心被激起的被背叛的感受让你无处可逃、痛苦不已,所以会采取一些手段对付他。对方说的话让你生气,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他说的东西勾起了你内心被贬低、无价值、被误解等不同的感受,引发痛苦的情绪,让你无法承受,所以你用愤怒反击回去,目的在于让自己不要感受到这份痛苦。

有些人的怨恨还不仅止于此,甚至是“转嫁”情绪,自己无法承担面临的痛苦,所以迁怒别人。有的时候反照出来我们内心阴暗的一面,我们不愿意去看,就愤怒地摔破镜子。不过,镜子永远不会“断货”,他们会源源不绝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你是否在不了解一个人,甚或是了解他不适合你的状况下爱上他?那你就是有上瘾症,也许对不被爱上瘾,也许对拯救人上瘾,也许对被虐待上瘾,也许就是对痛苦上瘾。这人就是你最好的老师,教你要去爱自己。既然苦是一定要吃的,何不学会自己的人生课题?如果学不会,同样的课题会再度出现,只是换个人来演。

改变自己的期待。

我发现,对我来说愈是重要的东西,我愈是无法从另一半的身上得到。

我为自己的感受负起责任,同时愿意去承受自己内在的痛苦,试着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安慰自己,心甘情愿地停留在那个从小到大我一直想要逃避的感受中:孤独与无助。当我不再视他们为洪水猛兽,愿意试着去与它们和谐共处的时候,它们也就不像以前那样时时来造访我,而且一来就赶不走似的。

诚心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有能力和它们在一起,不要另一半为它们负责,这是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必须仔细、冷静思考的一个话题------你为对方带来了什么?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成长?有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并且愈来愈自信?还是拿婚姻的保障、感情的基础作为老本,不断地啃噬它?

对一般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密关系里寻找童年时期的遗憾。如果你可以给一个人他童年时没有得到的那种爱:支持、包容、理解、关怀,那这个人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在亲密关系中,配偶其实在扮演两个角色:一个角色就是你的镜子,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以对方的种种行为可能映照出了你内在的一些特质,但却是放大了数百倍好让你看清楚。另一个角色是,他是来教你学会一些功课的,你应该把焦点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字放在我们最亲密的人身上------“应该”,而这两个字就是通往地狱的捷径。

很多人(包括我)把恋爱的对象当成生命的救星,片刻不想离开,耗费心力地投入自己生命的全部。但这是缓兵之计,最终,我们必须自己去拥抱我的内在孩童,做自己最好的伴侣,而不是在外面找慰藉。

你在生活中碰到的“怨憎会”,其实都是你的放大镜。你所讨厌的人或是某人有你所讨厌的特质,都是你的放大镜------把你自己也有的,但是不被你承认或接受的东西,放大数百倍,然后拿给你看,谁受得了啊!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振振有词地批评别人,但是别忘了,他的特质、习惯、态度、做事方式,如果惹毛了你的话,很抱歉,你身上一定有和这些一样的特质在呼应着。

对别人的问题常常可以一针见血开药方的我,为什么碰到关于自己爱人的问题时,我就完全失去了平时的从容淡定、智慧优雅、成熟干练?原因其实很简单,每次碰到自己深沉的心灵伤口时,我们就立刻退化成一个完全无行为能力的孩子,完全的自私、不讲理,只希望对方能给我们一个“奶嘴”------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微笑或是一句温暖安慰的话语,什么都行,只要别让我在这里撒泼哭闹没有人理。

但是抱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伴侣通常是自顾不暇的,因为他勾起了我们的伤口,我们过度、偏激的反应也让他进入到自己的伤口之中,变成一个无行为能力的5岁孩子,所以他立刻展现他的“自动防御机制”------躲到洞穴里,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

我的自动防御机制是攻击,而有些人是粉饰太平,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有些人则是逃避、躲藏。只要我们进入孩童的退化状态,每个人的自动防御机制就会被启动。

我终于学会了在两人发生争执(也许我还是说了不该说的气话),试着回到自己的中心,看到自己那个无助、脆弱的内在小孩正在撒泼瞎闹。其实你的反应跟对方是无关的,他的言行只不过勾起了你旧时的一个伤口,你不需要他为你过去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痛苦埋单。在这一点上,自我负责是非常重要的: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投射到对方身上,要他负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