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

如何在圣地积聚福德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错误:他们不做小的积聚福德的事,例如每日行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款给佛教大学,每个月供十万盏酥油灯,或兴建一座寺庙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资源之故。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做。
对初学者而言,积聚福德是要花点力气的。举个例说,有个从加州来的朝圣者,可能会想要把家里院子的花带到印度圣地来供养。在此要讨论的,并不是加州的花比印度当地的花更能积聚福德,而是把花从加州带到印度,一路上照顾的努力,以及为此过程所耗费的钱,能积聚福德。同时,在圣地向一个小女孩买朵花,是希望能帮助她,用她的花拿来供佛,也会因为这个供养而增加福德。或者你也可以有如此的发心:无论是谁卖给你花,愿他们因此而终能与三宝结缘。这类的发心是很深奥的积聚福德的方法,因为你是利用自己的福德,当作桥梁来让其它人与佛,法,僧结缘。

朝圣是一个极为强大的积聚福德的方法,甚至当你在作准备时,如存钱,计划工作假期等,都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发心上更浇洒上菩提心的露珠,以最高的愿心,愿一切与我们有关朝圣之旅所做的事,不只回向来净化自己的迷惑与痛苦,也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令得证悟的话,那么所有看似世俗之事,从打包行李,购买机票到绕行佛塔等,都会成为追随大乘之道者的圆满事业。
很多人常怀疑,忖度行善能积聚多少福德是否是自私的。虽然在积聚福德时,能够经常觉知自己是否自私是很重要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与发愿成为菩萨的人,如果能将你所创造的一切福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的究竟快乐,你的行为就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修 持


虽然佛教有许多由过往大师所撰写的修持仪式,仪轨文、祈愿文等,但是积聚福德与净化染污并不需要依赖仪式。因此,如果你比较喜欢形式单纯的修持,下面这些是你可以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假设你刚刚到达蓝毘尼,首先你该做的,是清除佛塔边上的垃圾与杂物。你不须要把整个地方都消毒一遍,只要把一小块地方清干净——环绕佛塔大约两尺宽的一圈即可。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纸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洁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话,稍微喷洒一些,然后开始做供养或做你的修持。

传统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灯,但你供的数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蜡烛,那也就足够了。而且你如何供养也无所谓,你可以将供品就放成一堆,也可以将它安排得很庄严。要记得的是,你花的努力愈大,你积聚的福德就愈多,如果只有两支蜡烛与四片花瓣,你还是可以将它们安排得很好看。

把环境清扫干净,供品准备妥当之后,你可以静坐观修,或念诵你最喜爱的皈依文或祈请文。
结束后,清除你带供品来所用的塑胶袋,而且不只是你自己带来的;在圣地把别人带来的垃圾清除,也是积聚福德的办法之一。要记住,重要的不是要消毒圣地,而是要清除你自己的染污。

你会在圣地遇到许多其它的朝圣者做供养,特别是像菩提伽耶这种热门的地方。有些人会以大量的供养来引人注目,这种做法可能会让财力较差的朝圣者产生钦羡与忌妒之心。这种行为是没有益处的,因为以奢侈的方法供养不仅无法积聚福德,事实上它是累积恶业的强大原因。因此,要永远修持谦卑之心,切勿炫耀你的财富或你做的供养,也切勿以任何方式张扬自己来引人注目。


皈依的修持


佛法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灵性修行,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皈依的修持。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齐备;依赖皈依之道,也确定让我们更进一步接近正见的开展。

皈依的关键要点,是要了解我们在修持时所专注的皈依对象,并非只是无生命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为佛、法、僧。
修持皈依所不可或缺的依止,是出离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这三种高贵的功德。所有这些功德都不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维系,即使对非常老练的修行者也是如此。因此,这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更具挑战性,而且常会沦为模糊、抽象的概念而已。然而,历代的修行者发现,要发展这些依止的最佳方式,就是向佛、法、僧诚挚而热切的祈请,祈愿我们不要引来任何障难,而阻碍了这些功德在我们心中开花结果。同时,这些伟大的修行者也忠告我们,要发展出真诚的出离心,我们必须思惟轮回的痛苦;要培养对他人的慈爱与大悲,则是要了解每一个人在过去的某个时候,都曾经是我们真正爱过的人。

「生起菩提心」在我们的修持中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尽己所能,随时保持慈爱与大悲的态度。生起菩提心的一个方法,是思惟在此轮回生命中,某些生命所承受的可怕的痛苦;例如一些年幼的女孩们,经常是未满八岁就被人从家中绑架,在黑暗、窒息、拥塞的卡车中,被载到很远的地方,卖给妓院。我们很难想象她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恐怖,或者她们父母亲所受的苦,但我们应该尽力去想象。可能更重要的是,思惟那些绑架者,由于他们的无明与愚痴而犯下这种严重的恶行。如此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象这种情境,让那个禁闭着我们冻结之心的坚冰城堡开始融化,直到最后完全消融为止。

当我们忆念三宝的功德时,事实上是在思惟一切现象的实相与真谛。初学者可以从忆念世尊佛陀开始。单纯地忆起他的诸多名号,就是很有力的修持。我们也可以忆起他的故事,以及他生平中一些决定性的重要事件,例如当他还是悉达多太子时,他剪断了一头美丽长发的那一刻。如此忆念,我们终究也能了悟一切现象的实相与真谛。

忆念佛的最高修持,就是接受一切有情众生——不只是人类而已——都具足佛教徒称为「佛性」的本具之善;而如此忆念,与究竟的皈依修持是非常相近的。

相对地说,皈依可以是如下的各种可能:你可以想象佛陀安坐在蓝毘尼缤纷花园里的一株树下;或者在心中复诵佛陀的名号;或者复诵与佛陀相关者的名号,例如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波阇波提⑨、父亲净饭王等;你也可以想象他们曾经走过的森林与树丛,地上撒满了由珠宝装饰的象腿所踩碎的莲花花苞,当皇室成员走过时,大地一如毛毯般柔软,空气中弥漫着弹不拉(tambura)琴弦所弹奏出来的音乐;或者想象佛陀细心地折叠他的僧袍,在清冽的水中洗涤他的木钵,在心中持续复诵着他的名号。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念诵释迦牟尼佛咒:


Tadyathaommunemunemahamunayesvaha

他迭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


⑨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她在摩耶夫人往生后抚养悉达多长大,后来成为首位剃度的比丘尼。
当你忆念法的时候,不要只限于念诵圣典;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佛陀开示的真谛,例如:诸行无常;任何人终将死亡;无论我们此生积聚多少财富与资产,它终将溃散;一切建造必会崩塌;我们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会离散。同样地,记住一切现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显现并非事物的实相;我们所见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感知的结果,它并不真实存在。

我们对僧的忆念,是当我们想到那些深信并积极追循智慧真谛之道,并且有意识地生起菩提心的慈爱与大悲的一群人。
皈依的修持与降服及获得庇护有关。举例来说,下雨的时候,如果你不想淋湿,你就在雨伞下寻求庇护。相同的,如果你害怕痛苦,不想要承受执着于幻相之苦,只要寻求庇护(皈依)于真谛,就能让你从一切的失望中解脱出来,而那种失望是因为皈依于错误的真谛所产生的。
皈依的效果或结果,是你会了解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的);了解一切现象都是幻相;了解你周遭的世界是你自己感知的产物;也了解不论智识上或实际上,每个人的感知都不同。你不接受这些真谛,你就会像建造沙堆城堡的孩童,当城堡崩塌,孩童必会哭泣。
传统上,修行者一边在心里静默地修持皈依,一边在身体上做大礼拜。这是对治骄慢非常好的方法。做大礼拜是把全身伸直投向地上,或以四肢以及身上最尊贵的地方——额头,一起碰触地面。如此做,是象征你将自己降服于佛、法、僧的庇护下,并且将你最珍爱的宝贝——你的身、语、意——供养给他们。

在圣地修持皈依,你应该坐下,不要挡到别人行进的路线。试着想象一切诸佛与菩萨都在你面前,但是如果这太难(亲见一切诸佛与菩萨实际在面前的是很稀有的),你也可以在心中之眼专注于他们的形貌,而且以全然的信心,知道他们并非无生命的塑像而已,而是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所有这些证悟者都满盈智慧,他们可以看见轮回的一切。绝对没有任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特别对我们这种最无明、最染污的众生,他们的悲心广大、讯如雷电,而且他们的威力巨大,能够把我们从这无尽轮回的痛苦中连根拔起。

据信,佛具足了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这是以象征性的方法,试图将不同的哲学概念与我们这种心智有限的众生沟通。然而事实上,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是没有边际而且完全超越数字的。换句话说,在整个轮回的存在中,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非佛」的;而对于那些积聚足够福德的人,即使是见到一片秋叶飘落地上,都能激发出离心与虔敬心——在这种情况,你可以说那片落叶本身就是佛的化现。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一提到「佛」这个字,在心中立刻就有了一个「人」的概念。尤其这些圣地都与悉达多太子有关,因此我们很自然地认为佛就是一个人。然而,如此想象的话,我们就是在量化佛;而究竟上,佛无法量化,也无法被时间、地点、性别所局限。这表示,如果你看到或听到任何东西,它启发了智能与菩提心的慈悲在你心中生起,那么你可以说那就是佛的示现。把这个想法放在心上,在比较实际的层次上它可以帮助你想象佛有金身、穿着传统的僧袍、手持触地印⑩(bhumisparshamudra);他由全体圣众所环绕,包括佩戴庄严的菩萨众、阿罗汉众、比丘众与在家众等。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爱的形式,例如西藏唐卡风格的,或某种汉传的绘相。如果你喜爱文化上比较正统的,也可以从印度的绘画上去寻找灵感。


⑩或称「降魔印」,释迦牟尼佛在证悟时,以指触地,以大地为证。
无论你希望佛以何形相出现作为你的皈依对境,想象他站立或盘坐在你面前,生动鲜活,然后对他行皈依。如果愿意的话,你也可以绕行佛塔、寺庙或整个你所造访的圣地,作为你对证悟功德有着无止尽胃口的象征动作。
为了帮助你进入修持的情绪,你可以念诵《随念三宝经》:

顶礼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所应合掌,所应礼敬。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在任何时候大声念诵或默念经文,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因此毫无疑问地,在圣地念诵经文会有很大的果报。
然后,再念诵能启发你的任何皈依祈请文,例如:
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自己也可以就在圣地当场信手作一个祈请文,或许更为有效。传统上,你应该在皈依祈请文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你愿意皈依于佛、法、僧,另一部分是你请求他们的保护。你的祈请文不须要有优美的文辞,也不必受限于某种诗词规律、或其它任何规矩。只要以自己的话,表达出你受到保护与帮助的愿望;而且,如果你太害羞而无法大声说出来,在心里默想这此字眼也可以。

皈依佛为指引,皈依法为道路,皈依僧为道上的同伴,然后请求他们保护你免于世俗的灾祸,例如得到严重的病毒感染、染上瘟疫、遭遇车祸,以及各种不幸的意外,例如吞下塑胶牙签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请求他们保护你免于你一己的私利、自我中心、无止尽的欲望、乌云般的无明、毁灭性的嗔恨、分别心、二元念头、不净观、以及所有其它许许多多蒙蔽我们的障碍。

我们初学者常在皈依佛的时候,把他想象成救世主,因此我们的祈请文都会显得有点卑微。事实上,从一个观点看,我们没有理由不应该祈请世俗的幸福,像是健康、良缘、事业成功、甚至我们的足球队胜利等等。毕竟,输掉一场足球赛,很容易会让我们掉入郁闷的心情,可能有好几个礼拜都无法想到佛法的事。所以,虽然我们应该牢记欲求身体健康、个人财富、球赛冠军等,不是一个真正想要超越世俗生活的人所应祈请的方式,但是我们只不过是凡人而已。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求世俗的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稍微转移一下世俗祈愿所强调的重点,例如祈请我们能获得保护、免于身体不健康,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来帮助他人;或者祈愿我们拥有权力与金钱,所以我们能护持佛法等等;如此一来,本来是我们自私的欲求,就会转变为能够利益他人最深奥的泉源。理想上,你应该永远将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在你的祈请文中;最低限度,你至少应该包括你的朋友与所有认识的人。而且不要只是祈愿他们在世俗上的努力得到好运,也要祈愿他们能与佛法结缘,证得正觉,解脱亿万有情众生。

最后,要让皈依更为深刻,你在念完祈请文时,想象所有诸佛与菩萨都融入于你,因此你自己与你所皈依的对象成为无二无别。花点时间安住在这个状态中。最后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从究竟的观点而言,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并非一个住在天堂,对我们做出审判、处罚、奖赏,实存于外在的全能庇护者。

如果你修持大乘之道,在你以皈依奠定了修行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受菩萨戒的时候了。伟大上师们造访圣地时,他们通常都花最多的时间在受菩萨戒,或至少重新受戒。根据大乘的传统,在受戒之前,你应该先积聚一些福德,例如念诵七支祈请文。


七支祈请文


大乘佛法提供了一个结合智慧与方便的绝妙法门,它既容易做,又能带来殊胜的成果。也许你认为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你能力所及的极大牺牲,比如供养你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实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办不到。所幸,大乘之道有智慧和方便来适应所有的修行者,而非只是富有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品的方法,可以积聚与实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实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
「七支供养」就是这些殊胜法门之一,它包含了七种不同积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目的。这些供养是: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福德回向。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经典或法本里的「七支祈请文」来念诵。


礼拜


我们以大礼拜来摧毁我们最顽强的外壳,那就是骄慢。一个人若是骄慢,证悟的功德就无从增长;而缺乏证悟的功德,菩萨的利生事业就会受到阻碍。除此之外,骄慢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而且它还造成许多层面的伪善。
想象你能将自己的身体数量倍增,因而有成亿成兆的你,在皈依对境面前做大礼拜。佛陀说,这个做法能让每个想象的大礼拜都积聚完全等量的福德。


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方丈阿阇梨。⑾


⑾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24-25偈颂。供养


对治悭吝的方法是作供养。悭吝是根植于一种与贫穷完全无关的贫乏心态;这世界上有许多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他们总觉得缺少某些东西。器量狭小是悭吝的一个副作用,一个器量狭小的人无法发展出吸引他人所必要的庄严特质。

你能供养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事实上是无边无际的。虽然「无限的」供养在我们耳里听来,好像就是我们应该进行大量、繁复又美妙的供养,但它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一个无限的供养也可以非常小,比如一个名叫「月官」的小男孩所作的供养。月官家境很穷,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被迫去乞食,以免饿死。有一天,当月官出去行乞时,他注意到路旁的寺庙里恭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他被这尊菩萨像的慈悲面容所吸引,于是把当日上午乞得的一些米粒洒向菩萨像的手上。令他诧异的是,无论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供养,米粒总是从菩萨像滑落到地面。他再供养一些,米粒还是从菩萨像的手中滑落到路上。月官开始担心,是否观世音菩萨由于某个原因而不接受他的供养。他不断朝口袋深处再掏出一些米粒来供养,直到最后一粒不剩。至此,月官感到十分沮丧,他眼含泪水、满怀歉意地向观世音菩萨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供养你了!」就在那一刻,这孩子深信观世音菩萨事实上就在他面前的专注力量,让菩萨像活了起来,并且以紧紧的拥抱来安慰他。很显然的,我们都应该做实质的供养;不过,想象的供养或许更为重要。在你的心中和眼里,观想堆积成山的所有传统供品,以及其它任何你想得到的美丽、贵重、令人喜爱、或非凡的东西,比如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或北京的紫禁城、优雅诱人的艺妓舞娘或魁梧全副武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让你的想象尽情飞扬,而且不要局限你的供品只在自己的文化所欣赏的范围内。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唯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⑿


⑿寂天菩萨《入菩萨行》,第二品,第1-23偈颂。忏悔


接下来,为了拆解「我执」的藏身之处,你要揭露忏悔恶行;这是反击嗔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你的堕罪深藏在黑暗的隐密之处,那就好比你身患重病,却不告诉医生哪里疼痛;隐瞒如此重要的讯息会让医生无法作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你忘了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或者不完全确定从佛教的观点何者属于恶行,你也不用担心,就尽己所能地忏悔就好了。想象你在诸佛与菩萨面前,他们知道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你在他们面前揭露所有你感到羞愧的事情和念头、所有我不该做的事情、不该想的念头,或甚至你在未来可能会做的事或会想的念头,不要遗漏掉任何一件。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念诵寂天《入菩萨行论》中的忏悔文。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⒀


⒀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27-31偈颂。以及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⒁


⒁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63-65页。


随喜


随喜他人的成功,也许是积聚福德最简单的方式;这好似有着大量的福德在你的四周,就等着你去拾取。当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你只要随喜他们的善行,就能积聚海量的福德。对治嫉妒——这个让我们受苦的最荒谬、最可悲的情绪反应,随喜最强而有力。当你看到他人的美貌或成功时,不要沉溺于嫉妒,要随喜之;并且记住,这两种功德是他们过去世安忍与布施的结果。

同样的,在你的朝圣途中,想想你认识的每一个具有良善特质的人,随喜他们所做的善事,不论是经营医院或是创造美妙的花艺;也随喜他们所享有的结果,不论是名望还是美貌。而随喜诸佛与菩萨的佛行事业,更是特别有力。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⒂


⒂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1-4偈颂。


请转*轮


我们处于末法时期,对于五浊恶世以及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无明,最有力的对治方法,就是请诸佛与菩萨转动*轮。
佛陀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灭入究竟涅槃,因此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继续请佛教导我们?
首先,在日常生活里,每当我们遭遇困难,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请求我们尊敬或信赖的人给予帮助。在目前的状况,我们在轮回里普遍面对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明,所以我们应该去请教确定能解决这无明的那个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请教佛陀?又该如何请教他呢?」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应。「他现在并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我们要等到未来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吗?」很遗憾的,这样的问题完全错失了重点。

请转*轮并不只是以一般的方式请求法教而已,*轮转动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举例来说,*轮可能在你做非常平凡的事情时转动,比如正在看一局你最喜欢的连续剧、或见到一棵枯树、或读到一本书的某个章节等;因为任何能触动火化,点燃你的悲心以及对此生徒劳的了悟,那就是

「*轮转动」。佛法学子常在第一次翻阅神圣的法本时有所障碍,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然而到后来,积聚了多一点的福德之后,当他们再回去阅读相同的法本时,就会发现相当容易了解。这是诸佛与菩萨转动*轮的方式之一。

历史上说,佛陀曾经三转*轮。同时,佛陀也曾向我们每个人承诺,每当我们心怀虔敬,他就与我们同在。这就表示佛不曾间断地一直在转动*轮,而这种教法也永远不会停止。


普于十方佛,合常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⒃


⒃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5偈颂。


请佛住世


请求诸佛与菩萨住于轮回而不要灭入究竟涅槃,是我们反击邪见和怀疑的方法。轮回众生的心,是二元分别的;而二元分别的心,其本质充满怀疑;而怀疑滋生邪见。灵性追求者,耗费许多时间怀疑关于他们的修行、他们的法道,以及灵性生活的方式;这可能是我们多数人必须面对的最艰难的挑战;然而,怀疑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我们灵性修行的最终点。有人认为,我们的智能愈增长,我们的怀疑也就更敏锐;这很有道理,因为我们愈聪明,我们的怀疑也就会愈聪明。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怀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主要是因为它占去太多的时间。怀疑愈严重,我们就愈可能困在连续的自我遣责状态中;我们的注意力因而被导离正见,造成我们对业果定律失去信任,并且腐蚀我们对缘起、空性、三宝的究竟实相之信念。

怀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扰我们的心。你也许会困惑:为什么完成了这么多佛法修持之后,我的健康状况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为什么他不能消灭爱滋病、贫穷、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他们究竟有没有法力?真的有「来生」吗?我们第一个人真的都有佛性吗?许多类似的怀疑,只要我们听闻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过大部分的人也需要某种与逻辑推理无关的启发来增强信心,比如经历了某种超凡的体验,或遇见了一位具启发性的人物。通常,遇见一位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代表佛的身语意化现的佛教大师,这是最好的一种启发——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而我们所请求的,不只是具足全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圆满诸佛住于轮回而已,我们也请求那些能启发众人、体现教法、示现诸佛与菩萨一切尊胜功德的人住世;同时还要伴随着一切令我们振奋鼓舞的事件或活动,不管它们是多么不合逻辑或多么不切实际。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⒄


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6偈颂。


回向


最后,我们必须尽快地回向我们的修持和善行,才不致于浪费我们所积聚的福德。藉由回向,将福德给予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与证悟成佛,我们不仅保障了福德安全,也保证它会持续累积——就像银行存款的利息一般——因此,我们的善行就会成为我们的成佛之道。假使我们不立即回向,这些福德资粮可能被突发的嗔火,或任何其它折磨我们的极端恶行或恶念烧毁殆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⒅


⒅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7-10偈颂。


供品


净水是极为普遍的供品,你在寺庙或佛堂里,常常可见许多套的净水供养。水除了象征清净之外,它对所有形态的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供养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的重要心态,就是对供品不要有任何执着,而且当它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要毫不后悔。我们的心是易变的,无论从事多么有利益的活动,在月底结算时,也许有那么一刹那,我们会后悔不应该供养了一万盏灯,而希望当时应该控制在五千盏就好。相较之下,供养净水的花费就少很多,所以我们也就比较没有机会后悔。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⒆


⒆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18偈颂。


供灯也非常普遍,它充满着灵性的象征。我们遵循佛陀的教法的原因,是渴望获得证悟,而只有在我们调伏或修持了自心之后,证悟才会发生。正如灯照亮了周遭而让人得以看见,它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相同的,心不只了知他人,同时也了知自己。由于这个原因,灯是我们对于心最近似的譬喻;因此,任何有力量可以驱逐黑暗的,都可以用来作为供品。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⒇


⒇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17偈颂。


供曼达


曼达<坛城>象征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之内所有事物的最清净形式。我们将心所能企及、能想象的一切东西都拿来供养,比如大地、水、山、河、城市等;我们供养这个世间所有的财富,以及天人、阿修罗的财富;我们供养一切被视为珍贵的物质,比如黄金与钻石等;我们供养一切被认为是强壮的东西,比如大象;我们供养一切被视为吉祥之物,比如孤沙草或酸奶等。传统上,西藏的仪式会以曼达盘、米粒和宝石等来供养,不过你也可以仅以抛洒米粒作供养,或者抛洒花瓣更好。当你这么做的同时,念诵任何一个供曼达祈请文。例如:香水鲜花芬芳地,须弥四洲日月严,谛观净剎供诸佛,普愿有情生净土。


Tramgururatnamandalapudzamegha串咕噜拉特那曼达拉普乍每嘎samudrasaparanasamayeahhung

萨目爪萨帕拉那三味耶啊吽


菩提心与菩萨戒


虽然「菩萨」这个称谓听起来令人尊敬而且难以达成,但其字音只是「子」或「佛之继承人」,并且不是那么难以达成。它不需要通过资格考试,也不需要完成什么不可能的任务;你所有要做的,只是发起衷心的祈愿,愿你能带领一切众生圆满证悟。要作这样的誓愿,还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在佛陀的圣地,在神圣佛像的面前?所以你应该好好利用时间,在每个圣地受菩萨戒(立下菩萨誓愿)。一如寂天菩萨所写的: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21)



(21)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9偈颂。
以及如人虽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脱者,畏者何不依?(22)

(22)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13偈颂。
不论你认为自己多么不完美、不清净而且耽溺于轮回,但是身为人类,你不可能从来没有过一丝善念——虽然极其稀有,但一定曾经发生过。如同寂天菩萨所写:

犹如乌云夜,刹那耀闪电;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23)

(23)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5偈颂。
无论善念如何短暂,它都是菩提心的种子。然而,假如你在受菩萨戒的当下,内心没有一丝善念自然升起的话,那就造作一个!造作一个善念,但是不要认为它不纯正而厌恶自己或这个善或这个善念。即使是一个假造的善念,也好过什么都没有,而且造作的善念终究会引导到真正的善念。

菩提心是人类内心在某种状态下所能产生的慈爱、大悲与善良;当它生起时,是无以言喻的美妙。这种美妙的心灵要能生起,我们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与外缘。因此,在做完皈依与念诵「七支祈请文」之后,我们就在受菩萨戒或修持菩提心的最佳状态下了。

由于这也许是你唯一一次身处圣地,因此切勿错过在这些神圣佛像面前受菩萨戒的机会。虽然你不一定需要在上师或某位圣者面前受戒,但如果附近正好有具格授予你菩萨戒的比丘、la ma或在家修行者,你当然应该跟从他们受戒。

大部分的圣地都充满了圣物,如佛的雕像或佛法经书。在这些代表诸佛与菩萨的圣物面前皈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要受菩萨戒,你首先供养花、香与灯。没有把种子种在泥土里,花就不会生长;只有种下种子,它才会萌芽、最终开成花朵。这是修行者在内心生起菩提心的最佳写照。为了让菩提心的种子在我们内心绽放花朵,我们必须先将它播种在福德田里。实际上来说,最重要、最需要培养的元素,是愿菩提心;因此,从今以后,你的整个生命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以成就一切众生的证悟为目标。然后念诵寂天《入菩萨行》的偈颂如下:


菩萨戒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24)



(24)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23-24偈颂。
念诵这个偈颂一遍,或时间允许下尽可能多遍,并且加以思惟。如果你疑惑:「我怎么可能成为菩萨?我永远无法割下我的肢体,拿它们来喂食饿虎!」别让自己感到气馁,因为,恰如寂天寂菩萨所说的:「……次第勤修学。」(……一步一步,我将依止并勤勉自修。)
至此,你已经受了菩萨戒。你可以为自己庆贺,为自己做了一件真正很有价值的事感到高兴。让你自己对刚刚完成的这件事加以珍惜,并鼓励自己;让你一想到菩萨戒就精神振奋;而且不断提醒自己,你今天有最好的理由应该开心。寂天的这一段话,对我们会有帮助: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喜成如来子。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垃圾获至宝;如此菩提心,如果我何幸!灭死圣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是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迎众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清凉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现在,你已令自己升座成为菩萨。怀着身为菩萨所带来的信心和喜悦,你现在可以向所有众生宣告你新的身份。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今于依怙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25)



(25)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25-34偈颂。


四无量心


接下来是四无量心。在这个修持里,你祈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快乐、免于受苦;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愿他们永远具足快乐的因、免于痛苦的因,并且永不离于快乐。最后,你祈愿一切众生离于分别心,比如说,愿他们不再区分敌友、常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的修持,与究竟菩提心的修持非常接近。

有时间的话,你可以修持施受(Tonglen)。在这个修持里,当你吸气时,观想你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和焦虑;而你吐气时,观想你将所有的快乐、喜悦、慈爱与智慧,都给予所有的众生。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财诸受用、三世一切善。(26)



(26)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11偈颂。
在目前这个阶段,若要修持行菩萨心,你可以把朝圣之旅与所有你所供养的水、灯、香等,视为将菩提心付诸实行的第一步。至于究竟菩提心,如果你接受过教法了解如何修持,就在此时修习之;如果你未曾接受过此教法,就念诵《心经》一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需。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波诃。(27)

(27)般若波罗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然后,做为修持究竟菩提心的开胃菜,你可以静坐,注视你念头的来去,不作任何分别。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积聚福德,例如:
.造桥修路;
.提供钱财、食物和居所给穷困的人,提供他人讯息、甚至只是一个微笑;
.忆念佛、法、僧三宝;
.誓愿受戒;
.思惟慈爱、悲心与实相;
.修持安忍;
.禅修智慧。


佛陀亲自推荐了这些方法,并且说,如果以正确的发心来修持这些方法,会获得无可计量的善德之果;不过对于在家修行者,最好还是把重点放在布施、持戒和安忍的修持上。

布施包含以任何一切的方式对他人给予与付出,例如给予钱财、空间或保护。朝圣者可以藉由供养花、香等行布施。
根据佛教的修持,持戒一定与不伤害众生有关,这是能积聚大量福德的修持。如果可能的话,除了不伤害之外,你也应该努力修持帮助众生的戒律。虽然戒律并不局限于为了健康而不吸烟、不吃意大利面、不喝大量威士忌等,但对朝圣者来说,誓愿在朝圣途中不吃肉或不喝酒,会是很好的一件事。

根据寂天菩萨,安忍是累积福德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朝圣者一定会有很多机会修持安忍,特别在印度。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将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视为菩萨。既然我们不可能只从外相就知道谁是不是佛或菩萨,那么就不要分别。

另外一个方法,是在下次你的行程被打乱时——也许是巴士或火车延误了,这在印度经常发生——你自己这么想:「如果连这种琐碎的事情,我都没有足够的安忍来应付,那么我怎么能够承受地狱之火的磨难?」

朝圣的地点不仅吸引朝圣客,投机分子的大军也如磁吸般地涌现。像是白天看起来有义肢的断脚乞丐,到晚上就奇迹般地及时长出脚来,以方便他们走路回家;还有穿着酷似比丘的高明骗子。要如何因应这些机会而行布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举例来说,也许你决定在朝圣途中不给任何乞丐一毛钱,而到最后把剩余的现金分给大城市里情况更糟、更没机会获得温饱的乞丐;或者你把钱布施给妇女,因为她们的生活远比男人艰困;你也可以只赠送食物或衣服,或只给所有那些深陷贫困的人由衷的祈愿,而不给钱以免被他们花在酒精或药物上;或者你也可以决定把钱给予任何一个向你乞讨的人,不管他们看起来是否应得。

从灵性的观点来看,你对布施的对象所抱持的态度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记住,不论他们在此生是什么身分,在某个前世他们曾经是你所爱的人,或是爱你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为你流过血、流过泪,或甚至可能为了保护你而牺牲过自己的性命。由于我们不知道所遇见的人是不是菩萨(佛能以多种外相地示现),为了保险起见,你应该想象你所布施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觉悟者。这对于密续行者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曾经誓愿:视任何人都是本尊、所到任何处所都是坛城。如果我们在心中以这种想法来给予他人,我们的布施修持会变得更加深刻。
因此,作为一个声闻乘的修行者,当你看到一个衣不蔽体的乞丐坐在肮脏的街道上,你应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也必须睡在污秽的窄巷、只能吃别人丢弃的食物,你会有多痛苦?然后,当你对他供养金钱或食物时,会油然生起尊重,因为你了解他和你同为人类,只是他的生活状况远不如你幸运而已。

作为一个菩萨乘的修行者,你要记住,在无数的生生世世,你和这个乞丐已经结下缘分,他必定多次曾是你的父亲、母亲、情人或先生。然后,不管你的供养多么微薄,在心里发愿,希望藉由你布施所结下的这份业缘,能引导这位乞丐接触佛法。

可能的话,你也应该记住,你自己、这个乞丐和这份供养,全都是幻相。如是了解,丢掷铜板给他的这个简单的行为,就会成为最深刻的布施修持。

而密续行者,则要想象这个乞丐与自己的上师或本尊不二,而行布施。

至于供养僧尼,无论他们是真是伪,你所积聚的福德主要是依于你的动机而定,而与他们的真实身分不太有关。乞丐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假和尚,很有可能就完全没有别的办法了,才会穿上僧袍来行乞,为的是养活他的家人,或急需药物来缓和他的母亲疾病末期的病痛。所以,先别急着谴责这个假和尚;而且还要记住,许多所谓的「真」和尚,他们开着奔驰轿车、戴着劳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链。我们宁愿不要怀疑或挑剔遇见的每一个人,而只是单纯地对僧袍(它象征佛、法、僧)表达尊敬;纵使和尚是假的,你也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当佛陀还是菩萨时,他在某一生转世为一只有着漂亮蓝色鬃毛的动物。这只动物天生就喜欢出家人,常常跑到他们身上,依偎在黄 se的僧袍里。有一天,一个奸诈的猎人假扮成比丘,将一支毒箭藏在袍子的褶层里。当这只动物跳到他的腿上时,他一刺便把它杀死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挺悲惨的,不过这只动物在那一刹那对僧袍产生的喜爱,却积聚了累劫的福德。

在朝圣途中,参访寺庙可以让我们有许多机会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项:
.尽你所能地供养,这是修持布施;
.以谦虚的态度供养,不引入注目、不夸耀、也不为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做,这是修持戒律;
.假如寺庙管理员纠缠你,要你给的更多,不要对他们心怀恶意,这是修持安忍;
.充满喜悦地供养,这是修持精进;
.供养时,不受到自己的虚荣心、不安全感、骄慢等影响而失去专注,这是修持禅定;
.视你所供养的一切,不论大小,都是如梦如幻,这是修持智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身为初学者,不论我们做什么,很粗率地说,我们的灵性道路一直就是个「假装模拟」的法道。在佛教里,有许多种的灵性法道,例如出离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等,不过要随时都能够「真正」体验所有这些法道,是极为困难的。过往的伟大上师对我们的建议,是要以发愿开始,愿未来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真正的出离心、虔敬心,大悲心等。藉由这么做,我们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曾经有位老妇人,她看到一个有钱的商人,以一顿豪华的午餐供养了佛以及全体随从。当她注视着那些装饰得极为漂亮的桌子、金色的盘子以及许许多多精心摆设的菜肴时,她不断地希望她也能够做这样的供养,可是她几乎一无所有,没有钱能使自己的愿望实现。然而,只因为希望与发愿,据说她积聚了不可估量的福德。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智慧因而无法了解空性、仍然受制于时间、空间、方向、质量和数量的人,发愿是为我们所设计的修持法门。这个修持,是提供给那些心智受局限、只能假设「一切众生皆成佛」也许有可能性的人。想要在世俗的层次上帮助一个人,就已经让我们迅速地精疲力竭了;所以,「永远」一直帮助「一切」众生的想法,似乎只是诗意梦幻一般地怪异而不真实。然而,这种短视的见地只是缺乏智慧的结果。
《般若经》里提到,有位菩萨经过多年努力行持菩萨道之后,他告诉佛说,他一想到获得证悟要花上这么久的时间,加上无数的众生都还未获得解脱,就感到气馁。

佛陀以一个譬喻回答了他:想象一个母亲梦见自己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她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在痛苦绝望中,她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救这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救这孩子,完全不是她在意的问题;要花多少心力来救他,也完全不是她的考虑。由于坚定的力量和专一的决心,她终于把孩子从河里拉上来。然后,她醒了过来。她为了救这孩子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以及她所投注的时间,都不曾存在过,甚至连她救了孩子性命的想法,也只是个幻相。

我们尚未发展出智慧来认清轮回的虚幻本质,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都是坚实、恒常而且真正存在的。因此,我们被彻底征服,甚至只是试图救渡众生的挑战,我们都无法鼓起勇气面对;然而,我们却有足够的福德,渴望追随菩萨之道。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呢?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方式,来开始一个我们目前相当确定的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如佛法道上的其它任何修持,我们以生起正确的动机开始,然后以发愿来巩固它。因此,当你在朝圣途中,若没有别的事做,就应该一再地念诵发愿祈请文。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舟者、船筏与桥梁!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有情众,资生大根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