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照的四步功夫

观照的四步功夫




                                    

一一临济正宗 乘一法师

第一个问题:如何观照?
好多人观不起来。观照是保任,是不间断地保护,不管你是否已经明心见性,保任功夫是一样的。刚开始打坐,心比较乱。
观照的功夫分四个阶段:
第一是开始时未养成观照的习惯;
第二观照的习惯逐渐养成,但有时还看不到起念;
第三每个念头起来当下就能看到;
第四事情还没来你就知道,照着它空,念头起都起不来,即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觉所觉空。

第一步功夫:修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经常念咒,达到念不出来,就是闻所闻尽。经常念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念到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咒能脱开,能功夫做成这样,粗的妄念歇下来,就比较好观照,妄念很多没办法观照。这时的观照就是观咒、听咒,一心念一心听,把粗的妄念降服后。

第二步功夫:修观自在菩萨法门,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觉所觉空,这是第二步功夫。好多人功夫做不上去,念咒时观不起来,首先你要知道观哪?观是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的那个念的头上,那个念的头上是空灵,就是那个念还没起来,一念不生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东西、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了了分明,你观住它的时候,念头一起就能觉悟。像猫捉老鼠,猫伏在那里,老鼠一出来,就抓住它,我们的心一直观照在这个念的头上,念头一起就一觉照,觉照念就空了,这样做功夫。体悟一念不生,前念已过,后念未生,中间的空档就是念的头,观照它,念头一起就觉,觉是所有念头毕竟空,一起来就毕竟空,一觉就把它空掉。如果一觉空不了,说明你的力量不够,道理还不明白。

起心动念毕竟空,外面境界毕竟空,一觉就不要跟着念头想下去,跟着念头想下去,就是没空得了。开始时会忘记观照,第一步要做到不忘记观照,这很重要!时时不忘记观照自己的念头,观照起念前面的那个念头,观照你了了分明的灵知。

有些人做事情时,一下子被其它事情拉走,忘记了观,这是大忌。不忘记观是第一步功夫。一忘记观,念头就跑出去很远,想了很多事才觉,这是你已经忘记观了。一旦发现,赶紧回来,不要再想下去,不要再起烦恼。凡夫妄念起习惯了,时时观照它还不习惯,这段时间要做功夫,看着它,它就不起念,老鼠一露头就逮住它,你忘了,它就出来,跑一圈,再拉回来看住它,看看又忘了,又拉回来,多次反复,做很长时间的功夫,才会念头一起就能看到。

     开始念头起来看不到,是因为忘记观照,不忘记了,念头起来就能看到,这与每个人的修行有关,有人可能前辈子观照功夫做的很熟,生下来就会观照,小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是两个人,一个是打妄念的人,一个是看住他的人。他没学过佛,说明他前辈子已经学过观照的功夫,我们前辈子如果没有学过观照,那就从头开始,开始很难观,经常忘记,一定就是不要忘记观照你了了分明的灵知。

第三步功夫:每个念头起来当下就能看到。观照自心是观照自心那个念的头上,妄念一起,一觉就空,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观照的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基本上不会忘记观了,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你都时时回光返照你的心,保持心空灵的状态,如果能不忘记观,大多数时候,念头起来你都能看到,不跟着它走,就观着它,一觉就空了,你知道念头因境界而来,是第八识翻出的种子,你就觉:这是空的,我不跟着走。

任何事情,我不跟着上当,不跟着烦恼,不跟着想下去,一觉就空。功夫做到这样,元音上师讲:如果能够观照你的念头,看得住,念起就觉,毕竟空,不跟着念头想,每个念头你都能看住,做得了主,你的分段生死就了了。
    人有两个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变易生死,为什么六道轮回?一个胞胎,自己做不了主,跟着业力轮回,因为你对念头没看住,境界来了就粘上去,粘上去你就投胎了。每个念头毕竟空,不跟着,那胞胎的生死你做得了主,能了分段生死。这样继续观照,所有事情毕竟空,事情没来前就知道毕竟空,念头起都起不来,这需要禅定力和智慧,用禅定力和智慧来观照,念头没起来是空,念头起来也是空,做到这步,基本上能看住这个心,能觉这个心和所觉的境界都是空,觉所觉空。

    每个人都这样,从观不起来到最后观得起来,要有恒心做功夫。最主要的是不要忘记观照。一般是事情来,跟着说是非,忘记回光返照。最重要的是看住你的心,如果能不忘记观照,就有了观照的能力,逐步把功夫做上去。

“空而常照,照而常空”,大珠和尚讲,没有事情不要找事情,使你的心时时保持空灵的状态,时时空灵观住它,叫“空而常照 ”,照而常空,时时保持空,就是大愚祖师讲的,“寂照照寂”,寂是空,照是看住它,看住它空灵,空灵又不要空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空的时候还要照着它,就是空而照,寂而照。

第四步功夫:事情还没来你就知道,照着它空,念头起都起不来,即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觉所觉空。

做功夫身心非常舒服,妄念根本起不来,事情到你这就是空的,空的事情就是有的事情,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空不二,大智慧显现,空智极圆。空的智慧圆融无碍,境界到你那都毕竟空,毕竟空能显现万象,起心妙用,起心妙用也是毕竟空。“空智极圆”不要着在空上,我心本来空,所空的境界本来空,不能着在空上,不要认为我已经证得空之念,这叫“空所空灭”。“空所空灭”最后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顿然超出,世出世间”。是说不要认为我已经证了空,连证了空这个念头都没有,能生灭的心就歇下来,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自性就时时显现,寂灭现前。

做功夫关键有恒心。开始当然观不起来,但要有恒心,不怕妄念起,就怕忘了观。禅宗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忘记觉悟,就没办法了,妄念到处跑。上座一心念咒,一心听咒,下座时时观照,这样做功夫。
《楞严经》分为五部分
                                  一一乘一法师

我闭关最后一年,专看《楞严经》,《楞严经》十万多字,茗山老法师用小楷手书,没有段落,开始看不懂。《楞严经》十卷,不像金刚经分几品,有标点,有段落,它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字,又那么深奥,看后,很难把这句讲什么,那句讲什么连贯起来,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这部经怎么这么难看、难懂?我就看憨山大师、宣化上人的注释,还有《正脉论 》,再回过头来看《楞严经》,有点明白了。明白一些后,觉得《楞严经》,无标点也不分段,看起来累人,为让以后的人看起来更省力,我把它分成五部分。

五部分为:
第一部分:见道位;
第二部分:修道位,就是修楞严大定;
第三部分:行道位,就是行菩萨道;
第四部分:果位,证到佛果;
第五部分:助道品,就是你从凡夫到成佛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处理,照见五蕴皆空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境界?五十种阴魔出现,怎么处理?叫助道品。
   
分五部分后再看《楞严经 》,就能从头到尾讲出来,看了前面知道后面,看了中间知道两头,清楚明白。《楞严经》看懂了,再看其它的经都一样。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是自性的流露。你深入一部经弄懂弄透,所有的经拿来你都懂,所有的经只要讲了题目,你知道这部经大概讲什么,广学多闻就真正办得到。无论是修行,还是看经,如果制心一处,没有办不成的,人心太厉害,心力最大,心叫般若波罗蜜多心。

修佛要一门深入,还要广学多闻。专注一个法门,并不是其它的不学。比如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选择其中一部了义经,把它融会贯通到血液里面,这部经从头到尾能讲出来,一部通,部部通。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不了义经也是了义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见性的人为何悟后迷?

                                                  一一乘一法师
见是见到了,过段时间又觉得不是,那是因为你没有明心,没有明心慢慢地就被旁边人否定了,完全明心的人谁都动摇不了他,所以说见性一定要明心,明心的人一定见性,见性如果不好好参悟,容易悟后迷。


明心是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真理本来具备,不是你悟了才有,不悟没有,本来就有,是你没悟而已。净土法门讲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的道理就是:佛性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无生的道理悟清楚,你才会完全承担。
   

真正的明心见性是永远不退,你怀疑,一定没有明心,真正明心是初地菩萨,怎么颠倒都不退转,犯法、犯戒,变来变去,转来转去,最后都会转回来,完全明白了可以救自己。迷者师度,悟者自度。真正明心见性了,师父传法就传完了。明心见性的人,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都明白,碰到问题,你可自修自证。对于明心见性,一定要自己承当,悟明白后,习气再重也是七上人天,能圆成佛果,颠倒不到哪里去,成佛有期。
   
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是我们的佛性,念头生起,念头毕竟空。如果念头起来,每个念头都超越二元、超越相对,进入绝对毕竟空、毕竟有的境界,那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人们对这点总是把握不住,不能首肯,它在哪里?总是找,不知道就在你这个问处!你能问的就是,谁起的念头?就是佛性,没有佛性怎么能问,知道是它就是抓不住它,又上当了,元音老人说:当下一把擒来。没办法擒,擒不来,一把擒来就是当下承当,一念不生的那个就是我们的佛性。元音老人说:不要抓就在你面前,它逃不走。真心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打坐时,气脉运转的问题。好几个人问,师父我气胀起来,坐不住,我是跪在那里,还是起来走?
千万不要观气脉!有的腰胀痛的不得了,然后要把气运转出来,这完全是气功!天天叫你们不要搞这个名堂,你们还是这个习气,前辈子也好,这辈子也好,无量劫也好,练气功上瘾了,叫你放下,就是放不下,当外道当习惯了,叫你当内道还不愿意当。你也懂得道理,但是气来的时候你就跟着气走,总想把气往别的地方转。

身体、气脉的变化,你能够做到不理它,是最高明的。只要忘记那个地方有气,忘记那个地方还有痛,啪,就散开了。你集中在那个胀痛的地方,它不会通。你的意念在那个地方,就着相;心中心法是无相法门,不要用意念去通,靠意念去转,转了半天,只能通一点;你无意念通一片,佛门是无相修法,整个身体都通。

练气功是大周天小周天通通而已。一定要忘记意念,一心集中在咒上,一心念咒,一心听咒,忘记胀痛的地方,忘了就过去。最好的办法是把意念转了,全力以赴地念咒听咒,把那个地方忘记,忘记就通了。
   
如法用功,自然成;不如法用功,成不了。如法就是按师父讲的,修心地法门,进入无相,把念头集中在咒上,最后能、所脱开,咒也没了,完全进入空净的状态,身体都没了,身体毕竟空,把咒提起来全部都空,不要跟着习气走。如果追求有相,还执著那个气,精气神最后变成了精气鬼,失去人身,落到鬼道里,什么时候能上来,一定要觉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8-1 23:2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当体即空有四个理由:
一、无常是空。无常是变化、生灭的

二、缘起性空。一切万法因缘和合而成,由缘起的各种条件构成,万法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叫自性空。每样东西都由微尘组合,而东西并不是微尘,是众多微尘的组合,每样东西没有自己的属性是自性空,就是大乘讲的缘起性空

三、唯心现量之空。大乘认为:万法唯心现量,物质世界是心所映现出来的,一切东西唯心所现,因为心毕竟空,故一切万法毕竟空。

四、小乘讲析法真空。按此法最后分析到邻虚尘,邻虚尘无量无边,无法继续分,就是空,不是空有的空,是绝对的空。说它没有又是邻虚尘,说有而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是绝对的空,有量有边是相对的。譬如某东西有量有边,就是有,既然有,就有空相对,无量无边就一个,有量有边就多个,无量无边是绝对空,无量无边的有是绝对的有。有量有边可以比较,不绝对、不究竟;绝对、究竟和毕竟是一个意思,故毕竟空也是毕竟有,无量无边的有就是毕竟空,无量无边的空就是毕竟有,空有不二。


非色灭空。意思是:不是把色灭掉才有空,色相坏灭了的空,是相对空,断灭空。好多人着在断灭空上,空和有就无法圆融过来。《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摸摸全有,怎会没有?在二元里理解一元绝对的世界就比较困难;尚未开悟,怎能理解超三界的即空即色、毕竟空毕竟有呢?你没办法理解、难以圆融。
   
不是以色来显色,也不是以空来显色,色就是空,它是自性自色,毕竟空就是毕竟有,毕竟色就是毕竟空。《楞严经》讲:色是自性自色,真色是自性之色,真空是自性之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爱恨是生死根,众生的病根。有爱就有恨,达到有爱无恨,那是佛菩萨的爱。有人说:我对你是永恒的爱,他傻眼了,着相粘上去,愚痴迷惑。《楞严经》讲:爱下沉就是欲望,欲望再下沉就是占有,占有再下沉就是斗争,就是嗔恨。一切众生为爱而想占有,占有不了就恨,想将其毁灭,毁灭不了,你争我夺就开始了。这是爱的沉沦。如何把爱升华?爱一切众生,爱升华就是慈悲,慈悲再升华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大慈大悲是成佛的根本,没有大慈大悲,不能成佛。 
   
大慈大悲是尽法界遍虚空无量无边的慈悲,是绝对永恒的爱,不生不灭。爱本来很好,但在凡夫这里变成六道轮回的根本,成了众生的病根。成佛就两条:一个慈悲,一个智慧。如果不起嗔恨心,爱不下沉而往上升华,见无所见,见一切境界如如不动,方契如如法。
   
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若见一切色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如果见一切东西都无所见,都毕竟空,那就是佛眼;众生见一切东西就执着一切东西,谓之众生眼,更无别眼。《茅蓬语录》曰:你对生灭无常的世界,要彻底没意见。没意见就不起分别执着,日子就好过。执着、分别就上当了,给五欲六尘、缤纷境界、娑婆世界骗了。娑婆世界的万法如如不动,你整天分别,心动不已,只能上当受骗。
   
你见一切东西都当真,有所见是众生眼,看一切东西都粘着,听到好话高兴,不好听的话就烦恼,上当了!其它五根也一样。若能见一切相,离一切相,听一切话而不粘着,闻一切味也不粘着,你的身、意都能毕竟空的话,你就是佛眼,不然就是众生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外无佛  切莫着相
                                   一一乘一法师
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明心见性的人都了解心力有多大,明心见性的人是圣人,是初地菩萨,初地就是登地,是见道位,就是见地已经到位了,学佛的见地以明心为见,以见性为地。你见地到了,这个地是我们的性地,你就是圣人了,习气再重也不怕,不会颠倒,即使颠倒也是暂时的,七上人天,必圆成佛果。圣人求心不求佛,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文殊菩萨显相给禅师看,禅师就说:文喜是文喜,文殊是文殊,今天打死你,自己作得了主。大祖师、修行成就的人就是大菩萨,为了弘法利生,会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救渡有缘人,在梦中、在禅定中,有时会看到佛、菩萨、元音老人,但是不要着相。
   
求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不要求外面的佛,心外无佛,你的心是真佛,愚痴的人求佛不求心,心思散乱,到处求佛,求灵感,求菩萨加持,求感应,这样离着魔不远了。上海有个修黄教的居士,他打坐很长时间,每天打坐都看到佛。他问上师:每天打坐,佛祖都显相,是假佛还是真佛?上师告诉他检验真假佛的办法:看到佛时,念嗡、阿、吽三个字,真佛如如不动,假佛立即消失。他照此办理,佛如如不动,他狂喜不止,觉得自己的功德、因缘很殊胜!就天天求佛显相,后来佛开始说法,我们知道法身佛无相也不说法。佛说:你的功夫可以飞天了,从窗户飞出去吧!实际上这是他六尘缘影,心不清静,心有所求反映在禅定中,非佛菩萨之事。他从窗户飞出去,摔死了。这是他自己和师父合伙害了他。


学佛不要求感应,心觉悟就是佛。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不是说智慧的人,就不管身体了,我过午不食或一天不吃饭,最后胃不好了,没法修行了,不是这样,身体和心相比较,调整好心,身体随之就好调整了。身体很重要,当你不明白心的时候,要借身体来修。修行人一定要保重身体,但身心比较,心最重要,不要老从身体下手,搞气脉、明点那套,搞不出明堂的。要从内心的每个念头,时时观照,每个念头毕竟空,很快气脉就通了。心清净,没有念了,身体就通,心里烦恼多,身体就不通,调心是主要的,把心调清净,没有妄念了,身体就好了。


整天调身体,妄念很多,身体调不好,心也调不好,本末颠倒。我们要把心抓住,心是王,身是臣,把心王调好,身体自然好,不是让你只调心,不调身,整天念经,身体不管它。冬天很冷,有些人衣服穿的很少,显示自己功夫好,得了感冒,感冒后没法打坐,心很乱,身、心是一致的。
   
经云 :万法唯心所生,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心生,所以心为根本也。一切的罪业、善业功德都是由心所生。修行人以持心戒为本。心动念头:这人害过我,我恨他,要杀掉他!虽未动手,已犯心戒,恶念已动,早已破戒。持心戒,心要时时观住,如如不动才是。
  

不明心见性,从外缘修都是盲修瞎练,心外求法是外道。从大乘一佛乘究竟角度严格讲,二乘阿罗汉还不是正道是外道,因为他没有完全明白心地。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识根本就是明心见性,见自本性,识自本心,若不达此理,虚费力气,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不通达明心见性的道理,学法无益。


从外相上求是妄念,一切相毕竟空,不可得,把它当有,用毕生的精力追求,最后一场空,继续在六道上沦落。好多人认为有钱就有福报,天天做经忏赚钱,我的寺院钱最多,房子盖得最漂亮,我的寺院最有福报,我这方丈最有福报。


从外相上求,不从心地上用功,这是末法时期,是佛教的悲哀。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8-1 23:3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愿力  业力  神通
                                                   一一乘一法师



有个禅师说:神通就是把烦恼弄通!他不讲神通变化。《阿含经》讲的罗汉、阿罗汉,都有六神通变化。有人说自己有神通,如果没修行的人有神通,一个是报通,就是前辈子修的,这辈子有灵感;再一个是鬼魅附体,有也没用。神通力抵不过业力,连自己的业障都改变不了,有什么用?

而愿力能改变业力,愿力可以把业力伏住。发大愿,业力不起现行。般若智慧的力量最大,可以超越业力,断业力,超越因果,有般若智慧就没有一切烦恼,没有烦恼就是大神通。不认识真心,发大神通也会很迷盲,不能成道。


相是假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假相,都是因缘和合,由颗粒微尘组成,毕竟空!只有佛性是真的,它毕竟有,了了分明,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是大宝贝。相和性如同镜子和影子,镜子相当于性,镜子里所照的影子是相,镜子里根本没东西,但镜子能显相,我们的真心能显相,所显的相都是假相,水中月、镜中花,透过相看问题都是毕竟空。


法性和佛性一体。《金刚经》讲:本体一点相都没有,真空绝相,绝相是绝对的相,没边没量是绝对的相,没边没量是绝对的空,叫真空绝相。《华严经》中讲种种妙相庄严,是真心显现起的妙用,不能显现相就不是真心,能显相的才是真心,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有人说,真如会不会变易?真如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你不动的话,妄相怎么显,真如不变易,那凡夫是凡夫,佛是佛,凡夫的真如就没办法修成佛;明心见性的人说不动也对,说动也对,不明白的人说变化、不变化都不对,落在两边说什么都错。


一定要明心,相就是性,因你时时见相,故时时见性,不必到外边找,明白了就是见性,不要着相,光、佛、景等等俱不可得。着相就着魔,着魔会生病,会神魂颠倒、神志错乱。要认识本体,光、佛像等这是佛性显现,透过相知道佛性本体毕竟空,能认识真心本体就是见性。不认识真心,发大神通也会很迷盲,不能成道。


心可以起一切妙用,可以发光等等,不能发光的不算心体,光就是心,心就是光,光是心的用,心是光的体,合二为一是真正开悟,就是体、相、用一如,起心动念都是真如自性,体、相、用,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这是开悟,不再着相。心外无相,相外无心,不必到处寻找。

凡夫如何断生死根本
                                        一一乘一法师
男女的欲望是生死根本,尤其是无量劫来积累下来的因缘,如果碰到这些因缘,凡夫没办法摆脱,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主。释迦牟尼佛讲:所有佛弟子,在家居士都有家庭,出家师父最大的根本戒就是断欲,持断欲的戒,一般都把慈悲不杀放在第一,《楞严经》把不淫欲放在第一位,要成就楞严大定,不淫欲是根本。释迦牟尼佛是根据欲界众生的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欲界众生,淫欲是生死根本,佛讲如果碰到这样的因缘,你要发决定心了生死,那就是远离。你若粘上去,就没力量出离。有些人说我功夫很厉害,我试试看,我跟你讲,决定不可收拾,一试成千古恨,你是拔不出来的。
    修心中心法在家人修的多,出家人修的少,因为心中心法太大,出家师父要有相当的毅力。修心中心法,会翻无量的种子,在家人翻起种子来,很多因缘都可以消除,出家人种子翻起就不得了,会把持不住。在青田石门洞,有个出家师父种子翻起来,没法忍受。打电话问上师怎么办,上师说:你到山顶上,对着虚空大喊大叫,拼命念咒,念到没力气,空了才回来。
    在家的男众女众,佛在世时,分得非常清楚,女众有女众的精舍,离男众有一定的距离,不能随便接触。南传佛教是释迦牟尼佛传的基本仪轨,佛的形式、戒律,基本上是南传佛教传下来。现在有人参加南传佛教在中国的内观禅,男众和女众10天的禅观期内,分开两院,多看一眼都不行,吃饭、打坐时,男众女众也分开,彼此不能说话,你参加过内观禅就会很独立。内观是观自己身心的每个变化,内观能提高心的灵敏度,慢慢的,身心变化,每个念头起来就能看到,这是内观。佛在的时候,好多人一修内观,就证阿罗汉,这个法也是佛祖传下来的,反正男女间隔很远。在这方面,无论在家众、出家众,真正提高功夫,要断生死根。
    男女接触多了会生情,情生爱,爱生执著,执著生占有心,占不到就嗔恨,嗔恨发生斗争,斗争是烦恼,是生死根,这是爱的下沉。«楞严经»说:爱往下沉就是六道轮回,是三恶道的根。你如果远离爱,并不是没有爱,一切诸佛菩萨并不是没有爱,若发大慈悲心,爱就是好东西。修行人如果没有爱,没有慈悲心,不能圆成佛果。

爱要不断提升成为博爱。孙中山提出博爱,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博爱是爱所有的众生,再提升是慈悲,慈悲比博爱更高一点,“慈”是给一切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再提高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同体的,一切众生都要快乐,不管众生和你是有缘没缘,看他痛苦都要让他解脱。同体大悲是爱的升华,爱的升华是永恒,爱的下沉是斗争,有爱就有恨,爱恨是烦恼,是生死根本。缘来了要远离,而且要使自己的爱不断升华,这是凡夫断生死根本的办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