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昌臻法师文集 (第三集)

昌臻法师文集 (第三集)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

在乐至报国寺第六期净宗培训班的开示

释昌臻




        佛昌臻这一次回寺以后,早就想给大家谈一谈,可是因为病的原因,到今天才给大家见面谈这个问题。我今天想谈的,就是《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讲两个大的问题:


一、易行。讲五点:



        第一点,念佛,三岁小孩,一教他都可以念。近现代天台宗的高僧倓虚大师本来是讲“教宗”的,后来他在香港办了一个“华南学习苑”,专门提倡念佛,他流传下来两本书,一个叫《影尘回忆录》,一个叫《念佛论》,在坐的同修可能都看过。他总结自己一生,自行化他的经验,说:净土法门比起参禅,比起学密宗,比起修止观容易得多,只要你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准能往生。

        第二点,净土法门,不拘形式,不重仪轨,修行不难,很方便。黄念祖老居士是邮电大学的教授,他是密净双修,也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说,四十年来,密宗成就的人只六个。所以他后来就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他还这样说,净土法门不仅上班可以修,上火线都可以修。这一点,净土宗跟禅宗很相近。《六祖坛经》上就这样说:抡刀上阵,也可以参禅。那就是说,上火线也可以参禅。因它不讲形式,不讲仪轨嘛,所以极为方便。

        第三点,净土法门下手易,成功高。说它下手易,因为它可以用妄心念佛,参禅就不行,参禅要离心意识参,这就很不好掌握。还有,修净土不必求开悟(当然能开悟更好,能开悟当然上品往生),可以带业往生,罪业可以带起走。所以,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产生大的恐怖时,认真地忏悔,至诚地念佛,十念也可以往生。只要往生了,便永远不退转。黄念祖居士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好象学生考大学一样,有些大学分数线很高,500分、600分才能上线,而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所大学,是放宽尺度,降低标准,150分就录取了。这话不是随便讲的,他是根据带业可以往生,十念必生,这都是弥陀的大愿啦!还有,只要一录取了,永远不会开除你,你学习再差,人家读四年,你读八年总要毕业。这个话也不是随便讲的,因为一旦往生,永不退转。往生是莲花化生,不是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当然一生就成就了。

        第四点,净土法门,可以一生了脱生死。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让众生了生脱死,出离轮回。不过,其他法门,你是上根利器,当然一生可以了脱;中、下根器的人,都要历劫修行,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往往一投胎受生就迷惑了,还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莲池大师在《往生集》里边,很感慨地说,他观察历来的士大夫(就是做大官的,才学非常过人的),往往前世都是出家人,但是一入胎后,十个人里头有九个人都迷了,没有迷的只有一个。他举了苏东坡的前世是戒禅师,曾鲁公也是一位做大官的,前世是青禅师,为啥子这些人根器那么好都迷了呢?原因就是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这说明了在娑婆世界了生死很难,也说明了修其他法门要一生了生死很难。

        第五点,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最契机的法门。佛陀早就指出: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期的人根性不同,只要持戒,就可以成就。所谓成就,当然是了生死、出轮回、证果位。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中国的唐代,就处于像法时期,所以禅宗的祖师大德出了不少。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进入末法时期了,《大宝积经》上告诉我们:末法亿亿人修行(上亿的人修行),罕一得道(少有一个人能够证果位,修行的人多,证果的人少),唯依净土得度生死(只有依靠净土才能够了生脱死)。原因在于我们这些人生到末法时期,一般地说,善根浅,福报薄,退缘多,所以,你要想修行,很难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在讲《弥陀经》时,他这样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这两句话,说得非常之重要,也非常之肯定。这些大德不是随便讲话。说明了末法众生离开了念佛,要了生死不可能,离开了念佛法门,你要度众生,也不可能。这是非常肯定的结论。

上面谈这些,说明了净土是易行的法门。



二、净土又是难信的法门。

下面我想简单地谈三点:


        第一点,说它难信,大阿罗汉都信不过,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当年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莫得人提问。为什么?理解不到呀!所以,《阿弥陀经》是一部很特殊的经典,叫“无问自说”。大家看佛经,没有哪一部经不是弟子提问,佛作解答的,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佛喊到舍利弗,叫他的名字。但实际上所提的问题,是佛提出来的,佛解答了。譬如,佛提出“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这是佛提的问题,不是舍利弗提的,然后佛解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是佛解答,自问自答。这个在佛经典中,其他经是找不到的。这就说明了大阿罗汉都还理解不到。所以,《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法会上,当机的(所谓当机,就是听众里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的对象)出家众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代表;菩萨众是以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为代表。这个说明什么?没有大智慧,不能接受净土法门,难就难在这里,没有大智慧,无法接受净土法门。这是想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点,明末的澫益大师(明末的四大高僧之一,也是最后一位,直到清代顺治初年才圆寂的),他年轻的时候参禅,很有悟性,著作很多,他认为净土法门是中下根性的人修的;到了二十八岁那一年,他害一场大病,自己才深深地忏悔,深深地感受到虽然很解悟,但是在生死关头用不上,不得力,这一下他才放弃禅宗,专修专弘净土,严持戒律,后来成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

        近现代的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山东济南人),医学很好,被称为儒医。在山东很有名,他后来学佛了,先参禅,参禅花了将近八年时间,但是他觉得自己没得收获,他又改学密法,也学了七、八年的时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跑到青海、西藏,皈依了十几位活佛。但是,修了以后,他还是觉得很不踏实,最后,他才皈依印光大师。皈依过后,不久,到了台湾。他本来不是做官的,他是跟孔德诚去的(孔德诚是孔子的后人)。**政府给他安了一个奉伺官,这实际上是一个空架子,一个名义,他那个机构也是很穷的,他就聘请李炳南居士给他当秘书。临解放时,人家无论如何要孔德诚到台湾,当然他也没有办法,他就把李炳南居士拉到一路。李一家在济南,家属都没去,他一个人到那里。当然很苦呀,生活也很苦呀!他就专修净土,后来专弘净土,台湾的净土宗得力于他的弘扬。我们知道净空法师都追随他。在净土方面,他是有大成就的人,他一直讲经,一直讲到97岁都还在讲,当然是上品往生。他晚年以他自己的经验劝告学佛的人,告诉大家说:如果你修净土法门都修不好,我可以断言你修其他的法门不可能成就;又说,如果我打妄语,我愿意堕地狱。这说明了这些大德苦口婆心呀,他晓得我们这些凡夫信不下去呀,把他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走转路。

        昌臻也有一段走转路的沉痛教训,我想谈出来,希望同修们引以为鉴。我由于家庭的影响,接触佛法,也相信佛法。最早就有一位大德,他曾劝我,“末法时候要想学佛只有修净土”,他拿了很多净土的书送给我。我当时一听,非常反感,心想净土法门有啥子修头?那是认不到字的那些老太婆莫得办法了才修那个。我很不以为然,虽口头上没敢这样讲,但思想上非常抵触。所以,他说的一番话,我根本没听,他送的书,我连看都没看。我也搞不清楚净土讲的什么,思想上非常反感。自己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有点文化,看了一些佛经,我就想参禅,当时皈依的是上圣下钦老和尚。他是成都大慈寺的方丈,是禅门一代宗师,清末在扬州高旻寺就挂了破参牌,那时候就开悟了,经过证明以后挂牌(挂牌,一个是让大家学习有一个榜样),这很不容易。当时四川是几千人的大丛林,年轻僧人里头只有两位,一位就是他老人家,另一位是无穷和尚(后来当过宝光寺的方丈)。我们有这个缘法,他又跟我们的前辈有关系,所以,他对我们这些晚辈很爱护,他也教了我很多。但是,道理虽然懂得,就是下不了手,这个很难呀!要离心意识来参。这样搞了几年,可以说连门都没摸到。当然,记了些名相。这下我自己才承认,自己不是上根,在事实面前,自己才晓得自己是狂妄自大。

        可下一步又走错了。当时又有一个想法,想学密法,想到密法可以得到上师的加持,有个靠山;另外又想到密法可以发神通,想学点神通。当然这种动机都是非常错误的。当时,也有这个机缘,皈依了上普下钦上师,他老人家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早年参禅就开悟了,后来学密法,得到了宁玛派、噶举派的传承,那是很了不起的。他也给我传了几着法,这一修,才晓得并不容易;当然,我是得到他老人家很大加持的,帮我消灾免难,这个得到了;但是,学法方面就没有学到东西。这一晃,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自己才逐步地醒悟,才认识到自己不是大根器,承认自己学那些东西不行,这才读净土的经典,读印光大师的“文钞”,我觉得找到门路了。我谈这一段自己走的转路,希望同修们引以为鉴戒。

        第三点,净土法门难信,举不甚举,这里谈几个。我出家十年来,接触到的同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几种怀疑。一种,好多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都怀疑,他们说莲池大师说:“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跟佛提出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是有矛盾吗?这个问题应咋个理解?首先要把解门跟行门搞清楚,佛法是解跟行都并重,但是有区别,又有侧重,莲池大师讲“一门深入”,这是讲的行门,指导修行必须一门;“深入经藏”,是讲的解门。行门与解门各有侧重,不能抓到那个话来反对这个,那是错误的 。还有一层,“深入经藏”这四个字,不能理解成博览群经,“深入经藏”是深解义趣,也就是经常念“开经偈”里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见,不然,为什么“深入经藏”能够“智慧如海”呢!解了如来真实义,才会有智慧嘛!这智慧是本有的。所以,这跟博览群书研究佛学是两码事,那个叫世智辩聪,你把佛经读得再多,写的论文再漂亮,头头是道,引经据典,莫得用处。佛法要解行并重,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你说得天花乱坠莫得用,了不了生死,出不了轮回,学佛的目的是这个,这跟攻读博士、写论文是两码事。还有一层道理,佛法跟世间的学问完全不同,世间的学问,学理工的不懂文史哲;佛法叫做心地法门,千经万论,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都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净土经典提出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跟其他宗派讲的原理莫得区别,是一致的,都是讲解这个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明悟自心,彻见本性。所以古大德这样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世间学问就不可能。莲池大师提出“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未必莲池大师还未深入经藏,还没有智慧如海吗?这个道理,大家认真地想一下!知识分子往往容易犯这个毛病。印光大师的弟子,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留学生,他们请他谈一点很玄妙的哲理,印光大师说,那个了不到生死,“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换题目就是改变法门。这些人都深信不疑。

        还有一些同修怀疑这一句佛号太简单了,怕不保险,所以自己诵这样经、那样咒,甚至有些还要兼修其他法门,认为多加些东西,才能增强保险系数。这个看法是错误的,那叫杂修。杂修,要想今生成就,绝不可能,必须一门深入。这个问题,我想不详细去阐发了,我们印有《念佛现世十种功德利益》那篇文章,其最后我引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头的一篇《念佛不专一》,上面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好多同修都犯这个毛病,表面上是在修净土,其实,遇到啥子zai 难来了,他不念佛号,要念《大悲咒》才消得到zai 难;超度亡魂了,要去放焰口,念佛不顶事;忏悔罪业了,要拜梁皇忏,认为念佛不顶事。这个,他都举了很多,这个都叫念佛不专一,实际上也就是并未懂得净土法门的原理。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凡夫,连大阿罗汉都不懂,我们懂啦?

        还有一些同修怀疑,说这个法门好是好,要求做到一心不乱,但我们这些人一天到晚都很乱的,往生怕没有希望?!这个怀疑,也是不必要的。妙莲长老是当代的净宗大德,他是很有成就的人,他说:“至诚恳切”就是“一心”,你至诚恳切地念佛,做到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到了临命终时,肯定佛来接引,这个就叫带业往生。并不要求你做到一心不乱,能做到一心不乱当然好,做不到也没关系,但是必须按按照这个做─至诚恳切,这是念佛的秘诀。所以我们在危险关头,紧急关头,你念几声都有感应,因为那个时候至诚恳切。五逆十恶的人,他看到地狱相现了(平常认为这个是骗人的嘛,哪有什么地狱!那个时候亲自看到了,梦中看到了)那阵吓慌了,那个时候念佛至诚恳切到了极点,一下就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并不难。当然必须持戒,这也是妙莲长老讲的。我们出家师父(比丘、比丘尼),我们不要说“具足戒”,最少“沙弥十戒”必须守好,守不好“沙弥十戒”,决定堕落,绝对堕落。“沙弥十戒”就是四条根本戒嘛,淫、杀、盗、妄,另外加上不著香花、不过午餐食,不坐卧高广大床,这个是解决我们对物质欲望的要求。我们既然想了生死出轮回,你还去贪着五欲,贪着物质享受,那就成问题了。所以,要乐道安贫。什么是道?持戒修行就是道。你精神生活充实才能安贫,精神生活空虚,当然只有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那是生烦恼,造罪业,不但往生不了,恐怕下一世人身都保不到。我们在家的居士同修必须守好“五戒”,守不好五戒,下一次人身都保不到,你还能往生吗!但是,光守五戒还不行,五戒守好了,你也只能是人天道的善人,你下一世在人天道亨福报;守好“居士菩萨戒”也不行,还出不到轮回,必须守“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出家人的戒,也是考虑了在家人不可能按出家人那样天天守这个戒,佛法是非常近人情的。一个月只有六天,守六斋日,这个并不难作到。佛经上说明了把这个守好了,你修净土法门,可以中品中生,还不是下品。在这里我奉劝在座的居士同修,一定要守好这两个戒,守好“五戒”保人身,守好“八关斋戒”,是往生的保证。

        还有人怀疑,说念佛人死了以后,是不是往生这个问题说不清楚,还是个怀疑,这个说法毫无根据,我们看祖师大德咋个说的,彻悟禅师(净土宗的祖师)他这样说,临终的瑞相,就是往生的验证,那是客观标准,不是凭哪个说。妙莲长老说得更具体,“死了有瑞相,一定生西”。他这一篇开示在《往生有份》第二集上,他谈得很清楚。这种种瑞相,并不是好难,譬如说,死了过后象睡着了一样,面部的颜色很好,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肢体柔软,这都是瑞相,只要这样,这都是往生了。这里我不详细解释,请看我那一篇《临终念佛往生》,我引证妙莲长老那篇开示,这可消除我们的怀疑。

        往生净土是最容易,了生死最容易。当然,如果下品往生,只能说到那里去修行,就是说只要录取了,不会开除你,成绩再差吗,多读一些时间,多留几级,还是要毕业嘛!

        总起来说,上面对于“净土易行难信”这个问题,只能说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大家不幸生到末法时代,但是,也很幸运地能闻到末法众生对症良药这个法门。昌臻自己也是很辜负佛恩,辜负师恩,走了很多的转路,才算是把信心坚定了。自己也在佛前发愿,也在师父面前发愿:有生之年,一定专修专弘净土法门,决不动摇,决不改变。最后,我引用圆瑛法师三句话:“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跟在座的同修们共同勉励!




        谢谢各位!

(刘咸光根据录音记录 2002年5月1日于乐至报国寺)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做人的基础 学佛的捷径

做人的基础 学佛的捷径

释昌臻 2003年4月



        佛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中国近代少见的高僧。他一生自行化他,开示做人和学佛的总纲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学佛修行的捷径。

1936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人心惶恐,社会不安。佛教界在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参加者达数千人。敦请正在闭关的印光大师莅会主法,念佛七天。第八天,应信众请求,为授皈依并做开示。在法会所作几篇开示,都是阐述做人和学佛的要道,概括有如下三要点:


一、 阐明因果规律的重要性



        这几篇开示,反复阐述因果的原理,引证因果的事例,揭露谬说的由来及其危害,目的在树立人们对世出世间因果规律的正确认识。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向大弟子们说:“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谛 [①]法有什么疑问,可立即提问,不应有怀疑而不求解决。” 佛陀这样连说三遍,没有人提问。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怀疑。那时,阿(音:漏)楼驮尊者用他心智观察他们的内心后,向佛陀说:“世尊,月亮可能变热,太阳可能变冷,佛说的四谛法,永不会变。” [②] 四谛法就是阐述世出世间因果关系的真理。佛陀当快入涅槃时,问诸大弟子对此有无怀疑,足见其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具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大阿罗汉,所以深信因果律是永恒真理,丝毫没有怀疑。

        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③]这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④] 诸佛成正觉,是种熄灭烦恼惑业、出离生死轮回的因,结的是涅槃寂灭的果,是修因证果。众生堕三途,是种贪嗔痴的因,结三恶道的果,也是自种因,自受果。所以皆不出因果之外。

        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 [⑤]可见,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⑥]这里明确提出,连罗汉以上,具足神通的圣人,都逃不脱因果,我们凡夫还能逃脱吗?!

        但是,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甚至有些僧人、居士也轻视因果。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虚云大师在《参禅要旨》中早就提出,“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先决条件。学佛的人若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真令人为佛教前途担忧!

        必须指出,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此,印祖的这些开示,今天来看,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重视奠立做人基础



        佛法以人为本位,学佛先学做人。印祖提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这就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做人的重要基础。

        做人从家庭开始,从起心动念下手,从日常生活做起。“敦伦尽分”,“敦”是尊重、和睦的意思。“伦”是伦常、伦理道德。“尽分”,就是各尽其应尽的本份、义务。如父慈、子孝等。做人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必须“闲邪存诚”。“闲”,防范、制止。“邪”,邪恶,包括种种妄想。如三毒、五欲等。“存”,存养、保持。“诚”,诚意、正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妄想,保持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做人的准则、是佛法的纲领。“诸恶莫作”,从严守五戒做起。今天社会上的坏人、犯罪分子,都是犯了五戒。杀人是犯杀戒;抢劫、贪污是犯盗戒;乱搞男女关系、嫖娼是犯邪淫戒;诽谤、诈骗是犯妄语戒;酒后肇事、吸毒、贩毒是犯酒戒。不守五戒的人,现世要受舆论批评、国法制裁;死后必堕三途,难保人身。能守五戒,现生就得到护戒善神的保护。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守好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善神保护,还有什么zai 难不能消除呢?只要能守好五戒,“众善奉行”就不难做到。众善奉行以十善为准:

        1、不杀生而护生、放生;
        2、不偷盗而行布施;
        3、不邪淫而修梵行(净行);
        4、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5、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6、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7、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
        8、不贪而修不净观;
        9、不嗔而修慈悲观;
        10、不痴而修因缘观。

    能够认真守好五戒,积极奉行十善,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就是实践人天乘修行的纲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所以不要把这四句话看简单了,这是修出世法的起点,修菩萨行的基础。

三、 指出学佛修行的捷径



        本来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尤其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退缘多。纵能修行,不易证果。《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少)一得道(证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选择法门必须契时、契机。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器,就应当契时:1、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2、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3、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得好:“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⑦]圆瑛法师为禅门宗匠,早年宣讲《楞严》,被称为“楞严独步”。中年梦佛嘱弘扬净土,他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说:“故余归心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说:“我曾从北平真空禅师学参究法,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同参八年。后至重庆,复学密法于贡噶活佛、诺那活佛,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无成。确信印光祖师(后皈依印祖)之提示,依旧专修念佛一法。” [⑧]他九十七岁尚在弘法,晚年常说:“诸位修净土不成功,则可断言修其他法门皆不能成就。若离此法门你们能成就,我即为大妄语,即入地狱!” [⑨]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易行道。正如印祖所说:禅净两宗之间,“比较其难易,则有天地之别。” [⑩]并引证清末前世为禅僧的彭蕴章、何桂清、张费三人今生享大富贵,广造恶业,终归堕落。以及民国初年自知前世为僧的清末探花吴隐之,不屑念佛,甚至连佛法也不信的事例。启人深省!所以明代高僧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来才华出众的富贵中人,前生多是僧人。……可是,投胎后便迷惑不知回头的,占十分之九;不辜负前世因缘的,占十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达的人,也在所难免呀!如戒禅师身后是苏东坡,青禅师身后是曾鲁公,哲禅师身后,贪恋富贵,苦恼更重……古今来的善知识,劝人舍离五浊恶世,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这个缘故。” [11]

        再引证唐代圆泽禅师,已有所证悟,能知过去未来,“尚且不能了脱生死,……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难;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还常常舍佛力而仗自力,真是莫名其妙!” [12]末后,印祖一片婆心地说:“愿一切人,仔细思考这五个人的往事,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从而自利利他,以修净业,方可不虚此生此遇也!” [13]

        修净业的纲领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真为生死”,修行的目的,必须真实为了脱生死,而不是为求消灾免难和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发度众生的大愿,方与弥陀愿力相应。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叫“老实念佛”。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达到“求生净土”的目标。这就是学佛的捷径,修净的纲领。

        印祖这几篇开示,始终贯彻、反复阐明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恳切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奠定做人的深厚根基;在此基础上,持戒修行,了生死,出轮回,才有可能实现。在选择法门上,肯定地指出末法众生,只有修净业,是最稳当、最直接、最契时、最契机的法门。印祖一生,再来示现,悲愿度生的本怀,在这几篇开示中,和盘托出。言语平常无奇,句句切实可行。我们果能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现在就能消除业障,息灾免难,增长福慧,所求如愿;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现前,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净土,一生了脱,永不退转。


开示原稿为文言,由李隆莲居士发心语译,并加注解,又得隆盎居士校阅修改。目的在方便阅读,以期普及。但由于我们智慧浅薄,水平有限,难免有误。敬祈诸大德不吝指正,为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以戒为师 从我做起

在安居中浅谈持戒问题

释昌臻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参学,在寺内开展学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学修制度。

作为丛林,早晚上殿,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动。报国寺这些年来基本上依教奉行。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现象。希望同修们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加以改进。

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们一道学习,感到歉咎!

此次安居学修的安排:学习戒律;学习《十善业道经》、《菩提道次第论》;另外安排共修念佛。这一部经和论,是指导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论,应当深入学习。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铠甲,应当系统地认真学习。供修念佛,是解行结合,落实在行上。总的说安排较为恰当。

今天想就自己对持戒问题的一点认识,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策勉。讲五个问题:

 

1、认识戒律的重要性,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而戒为基础。修学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发慧。摄心为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三业清净,不为外境所动,易获定力。因定便能发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下手,从持戒做起。

下面引证三段佛陀的金口开示,以加深认识: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语译:“比丘们!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并爱护戒律。如像黑暗中遇着光明,贫穷人获得财宝。应当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导师,和我住世一样。”

解释:本经是佛陀对出家弟子的遗嘱。一开始即提出,我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罗提木叉”,意为“保解脱”。保证持戒人获得解脱。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痴、无明。贫人得宝,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语译:“佛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证道果。反过来说,在我身边,虽然时常见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远不可能证果。”

解释:澫益大师说:“不能持戒,则同室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语译:“不能持戒的人,虽同处一室中也像相隔万里;假如能守戒,虽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时代一样。”因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时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第子!”

语译:“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槃涅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如果不守净戒,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解释:佛弟子与魔眷怎么识别?看他有神通,会讲经说法吗?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国以神异迷惑人的莲生活佛,指出他财和色上过不了关,断言他是魔外。

下面举两则公案为佐证:

一则是,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某地,有毒龙为害。曾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后一位出家人来,劝毒龙离开,毒龙果离去。众人问他有何神通,他说并无神通,平时持戒甚严,对轻戒也不敢违犯。说明严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龙天拥护。所以,毒龙敬畏远离。

一则是,波罗奈国,甲乙两比丘结伴步行往见佛陀。中途缺水干渴难受。忽见路傍有水,二人急往饮用。甲见水中有虫,戒律禁用,不敢饮用。乙认为目前不饮水,不能维持生命,无法见佛闻法;情况特殊,不要执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终不喝。二人继续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识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见佛,佛很嘉许并为说法,即证果位。乙后来也到了,佛故意问有无同伴,乙便叙说甲执著,以致死亡不能见佛。佛即告知,甲已证果,并指责乙破戒的行为。说明戒律是保护法身慧命,不是保护躯壳的。所以,受戒时发誓:宁舍身命,决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丧真逐假。

通过上述三段经文和两则公案的学习,使我们明确: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

戒律是僧团的法律,是僧团活动的准则。它使僧团保持六和敬,保持纯正。有纯正的僧团,正法才能长久住世。

戒律是僧众法身慧命的铠甲(防弹衣)。修行是一人与万人作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三毒五欲。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将相虽然具有学问才能,虽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敌人,甚至在财色面前会缴械投降。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防护,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准则,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没有戒律的规范,僧团就不可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也就名存实亡。既然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佛弟子就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2、持戒与因果



近代高僧虚云大师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严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来修行人没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获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发现并用以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佛陀初转法LUN,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讲的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世出世间因果的总纲。《遗教经》最后,佛将入灭时,对弟子们提出:谁对四谛法有怀疑,迅速提问。大众都默然。阿 楼陀尊者代表大众回答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所以,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星云大师说:“因果比电脑准确。电脑虽准确,会发生故障,因果律永远不会出故障。”还有人说,因果比窃ting器厉害。窃ting器你不说话,它没法记录;因果只要你起心动念,它都能准确记录和储存,实在厉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业清净,知足常乐。这样的人,一方面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刻行善利他,广结善缘。在此基础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证果,无可怀疑。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严持戒律。甚至轻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地什么犯戒的事都敢做。目前,僧人队伍中,出现贪污三宝钱财,甚至卷款潜逃,通缉在案;也有乱gao男女guan系,甚至嫖娼的。这些佛门败类,哪个明白因果?哪个相信因果?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因果!因为证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脱嘛。凡是毁戒的人,因善神离去,生前困厄重重;临终恶境现前,后悔莫及;死后必堕地狱,长劫受苦。


3、持戒与摄心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戒律用来规范三业,三业以意业为统帅,身、口二业为士兵。(见《四十二章经》)意业清净,则三业俱清净。所以,《璎珞经》说:“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为戒之体,持戒能令内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妄去真显,如水清月现。戒体就是从菩提心中显发出来的。戒体具有愿断一切恶(摄律仪戒)、愿修一切善(摄善法戒)、愿度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师关于持戒重在摄心有精辟开示,说:“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净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妄想的“想”字,“心”上有“相”。如如不动,则无相;起心动念,即有相。而我们“阎浮从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经》语)所以说,恶业如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纳。《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可见,起心动念,吉凶已定。因为起一念,作为善恶种子,已落入八识田中储藏起来,遇缘即起现行,而出现善恶业报。善念恶念,鬼神均能察见,何况诸佛菩萨呢。

 

4、持戒与道德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偈语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先学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人格道德圆满无缺,便是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道德的准则。所以说,戒就是道德。当代高僧、香港宝莲寺住持圣一法师在《梵网经菩萨戒略注》中说:“戒就是道德。不问你有大才华、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他引据小乘经典中记载,某国一个大臣,平时很受国王尊重。他想了解国王尊重他什么?去盗窃国库钱财,被捕并判死刑。他这时对国王说,现在我知道:人们尊敬我的,不是才华、学问,而是道德。现在才知道,道德可贵!请允许我出家。后国王允其请。

这故事说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华、学问,而是道德。更何况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试看古今的高僧大德,那个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高尚的人格道德从那里来?从持戒修行中来。值得我们学习。

 

5、学戒为了持戒。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



个别同修学了戒律,不是用于反省自己,而是用来找别人的缺点毛病。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业,要从自己做起;“摄心为戒。”要从起心动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摄心。念佛法门的要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说:“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增订印光大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书一)

澫益大师俭查自己持戒不够,舍比丘戒持沙弥戒。弘一大师甚至说自己只能持五戒。两位大德这样做是谦虚吗?是他们也犯戒吗?都不是。而是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从起心动念上下功夫的原故。正是我们持戒修行的榜样。

古人出家以后,学戒五年,打好基础,五年以后,再学教理或参禅。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比丘,实在差得太远。暂不说具足戒,起码认真守好沙弥十戒。一个边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么配称他是合格僧人?!这种人必然走向堕落!

沙弥十戒,这次大家又学一遍。下面想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4条戒,杀、盗、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罗夷罪。如刑法中的死刑,杀头不能复活,所以不共住。我寺曾处分两名,在戒律面前,住持与清众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决不共住。我愿意接受僧团大众的监督。

3条不淫,9条不非时食。这两条戒是关闭生死的门户。淫欲是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语)意思是淫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出离六道轮回。饮食是生死的助缘。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儒家也指出,饮食男女是生死关。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过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不等于“吃素”。必须三业清净才称为“斋”。八关斋戒要求一日一夜动一淫念,持斋即不清净。正因为要求严格,所以时间虽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6条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8条不坐高广大床。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业,修行人必须把这些东西看破放下,才能谈了生脱死。古代修行人,著粪扫衣,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就以近现代高僧说,弘一大师从日本携回的雨伞,使用数十年,补上无数补丁。先师上离下欲留下的床单也是补丁无数。自己对照,深感内愧!去年在寺内垃圾池里,发现有还能使用的僧鞋、僧袜,和尚未吃完的袋装奶粉。令人痛心!经典记载,有三个偷吃供果的沙弥,在地狱受报。过去没有学戒,总认为果报太重。学戒后才明白,供果虽微,是属于十方三宝之物,所以果报最重。

7条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从消极方面讲,道家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儒家主张非礼勿视。先师生前,居士供养的彩电,不让僧众看,他自己偶尔看一下。先师圆寂后,大众师要求看电视,当时要求只看新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后来未能遵守,只好卖掉。目前寺内电视,只供放有关佛教的录像用。从积极方面讲,修行人必须培养、充实精神生活,不贪求物质享受,有道可乐,自能安贫。

10条不持银钱戒。目前物欲横流,寺庙也受冲击。我们认为,泰国法身寺对僧众不发现金,只供应生活必须品。这种做法有利修行。我们参酌这种作法,首先保证伙食营养卫生,四季分发生活必须用品,提供简易医疗。至于衣单费不准备多发。目前寺内,个人收受供养金我最多。自己修持不够,怕引起贪欲,导致退堕。所以把供养金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一部分作差旅使用。决不储蓄,避免增长贪欲。

总的说,通过学习戒律,要解决两个问题,认识戒律是一个人与万人作战的防弹衣,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学戒是为了持戒,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也只有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获得真实受用。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无尽的追思 永恒的典范

无尽的追思  永恒的典范

纪念先师离欲上人圆寂十周年

释昌臻




先师离欲上人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但上人一生持戒修行,安贫乐道;弘法利生,慈悲济世的精神,永远给我们留下学习的榜样,永远指引和鼓舞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前进。

上人一生自行化他的精神,同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这一纲领是符合的。作为佛弟子,必须一方面,持戒修行,安贫乐道,以净化身心,启迪智慧;同时,又必须弘法利生,慈悲济世,以利益社会;培植福德,修福修慧,利己利人。这是实践人间佛教必须遵循的道路。

对于上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切实履践,依教奉行。我想提出两点认识,与同修们共勉:

一、必须持戒修行,安贫乐道,才能净化身心,启迪智慧。佛法是教育,是认识人生、破迷开悟的教育。学佛先学做人,人格圆满就是佛。古来大德有句名言:“有庙无道,不能兴教。” 意思是庙子虽然修得好,要是没有道,不能振兴佛教。什么是道?持戒修行就是道。持戒修行的人,身心清净,精神生活充实,不贪着五欲六尘,自能安贫乐道。上人一生,严持戒律,精进修行,有修有证,智慧超人;布衣蔬食,乐在其中。居士们供养高档的用品、食物,均变卖用于建庙。1991年荣昌居士们看见上人床上用品破烂不堪,为其购一套高档被盖等物,他坚持不用,仍卖掉作建庙经费。至今留下的补巴旧床单,和追随他几十年的风火蒲团等,正是启迪后人最佳的教具,和无价的精神财富。当时报国寺虽然房屋破败不堪,食宿条件很差,道路泥污难行,但是,从远道来亲近上人的人,真是络绎不绝;而报国寺正是有这位得道高僧而闻名于世。

佛、法、僧三宝,以僧宝为枢纽。因为佛宝、法宝是超时空的永恒真理,是历劫常新的。所以,佛法之兴衰,实取决于僧宝。太虚大师说得好:“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僧会卑污,佛法衰替。” 目前物欲横流,,寺庙也受冲击。个别僧人贪逐五欲,道德败坏,损毁佛教形象,引起社会评论,深堪慨叹!赵朴初会长生前多次提出:“佛教当务之急,第一是培养僧才,第二是培养僧才,第三是培养僧才。” 培养什么样的僧人?培养持戒修行,安贫乐道,人格高尚,利益社会的僧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振兴佛教,为了成就道业,我们应当以上人为榜样,力争做一名优秀高尚的僧人。

二、弘法利生、慈悲济世,就是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社会人群。因为,一个持戒修行、身心清净的佛教徒,他必然是关心他人,热爱社会的人;必然是忘我利他,受人尊敬的人。上人一生,慈悲为怀,随缘施化,处处以身示范,深受人们敬爱。上人虽是禅宗大德,但鉴于末法众生,根机浅薄,为了普度有缘,四十年代即在成都建“离欲念佛堂” ,化度无数。上人虽言语不多,而感人至深,往往一、二句话,使人改过迁善,终身受益。其摄受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上人精通医术,在弘教之余,凡来求医者,不问贫富,有求必应,治愈不少疑难怪症,深受患者感恩戴德。乐至报国寺编印的《离欲上人遗方》,已再版六次,索取者甚众,遍及海外。上人在圆寂前夕,口中反复念着:“人人平安!家家平安!” 这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的菩萨情怀的自然流露。报国寺近十年来,在助学、扶贫、救灾和其他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先进集体” ,这都是上人的教导所至。当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今后必须继续努力,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宗旨,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缅怀上人的言传身教,它将永远鼓舞我们在自他两利的修行道路上前进!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教戒律学概论》序

《佛教戒律学概论》序

释昌臻



戒、定、慧是佛法的纲领,而戒为基础。《楞严》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入手,从持戒做起。

佛陀入灭时,谆谆告诫:“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珍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佛遗教经》)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持戒可除愚痴无明,故如暗遇明。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故如贫人得宝。

《涅槃经》更明确指出:“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破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非常清楚,佛弟子与魔眷属的区别,关键在是否持戒。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的防范,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规范,僧团就不能依律摄僧,和合共往。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将会名存实亡。

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为深信因果,严持戒律。明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可是古今以来修行人没有不是从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成就道业的。因为,“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 “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虚云大师开示录》)而“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印光大师文钞》)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时刻止恶防非,随处广种善因,修因证果,获得解脱。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和不信因果的人,不可能认真持戒,甚至会蔑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后胡作非为。遭致社会指责,影响佛教声誉。言之令人痛心!这些佛门败类,谁个明白因果?谁个相信因果?但可断言,他们可以不信因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因果!凡是毁戒的人,因护戒善神远离,生前将遭种种厄难;临命终时,恶境现前,恐怖张惶,后悔莫及;死后终堕地狱,长劫受苦。经文具载,何用怀疑。

当前,我们作为佛子,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明确学佛应从学戒入手,应从持戒做起,方能振兴佛教,成就道业。

大恩法师深感当前提倡戒律学的必要,发心编著《佛教戒律学概论》一书。对于佛教戒律发展历史和居土戒、僧人戒、菩萨戒的类别、内容、授受以及有关戒律的原理学说,均有精要的论述。全书体系严整,内涵丰富,文辞流畅,为学佛的人提供一本简明的戒律学读物。读后不胜随喜,谨为之序。

 

释昌臻 于四川乐至报国寺

 

2002年10月15日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七佛通戒偈》浅释

《七佛通戒偈》浅释

释昌臻



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三句话就概括了很多内容,把佛教的基本教理都包括进去了,这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领会、信受奉行。我也理解得敷浅,和同修们一起学习。

先把这四句话作个简单的介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这个诸就是一切。恶:就是坏事都不应该做。众善奉行,众善: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这个“意”是妄念,净化我们的妄想执着,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是诸佛教”就是说明前面说的这三句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也可以说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原则。

什么是戒?戒就是诸恶莫作,戒就是止恶防非,戒就是禁止作,不许作,作了就是犯戒。比如说杀生,你杀了就是犯戒!戒的含意就是偏于止恶,所以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作。

律就是“众善奉行”,就是提倡作,叫做“作持”,提倡作你不作也是犯戒,比如说护生,就是提倡做的,你不作,还是犯戒,所以戒与律严格的分起来就有这个不同。

这首偈语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实际上把佛法的精髓﹑诸佛的心传都概括进去了,说具体一点,它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从人天道,一直到出世法,它包括了修福修慧;它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纲领,它概括了三无漏学。所以这首偈语非常重要,它非常概括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的东西都包括进去了。

下面我们讲这首偈语的内容。

诸恶莫作就是一切恶业都不应该作,当然世间上的恶业也是无量无边的,佛法为我们概括了一下称为十恶,为十恶包括什么呢?杀生,偷盗,邪淫,为叫身三业,杀盗淫都是行为。

口业有四种:

第一,妄语。妄语中特别是大妄语,大妄语比如,你没开悟,你对别人说你开悟了,乱给人家说我看得见观音菩萨,可以和观音菩萨对话,这是大妄语,说这种妄语,命终之后必然堕地狱,这是不通忏悔的罪业,你要忏悔,没用处,非堕地狱不行。其次就是一般的妄语,为了个人的目的,个人的利益说假话﹑欺骗别人,这个也要受恶报,但没有大妄语那么严重。还有一种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不得不说假话,这个叫方便妄语。这里有个界限:动机是为了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利己就不行。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山上走,看见一只野免跑过来了,你明明看见野免往西跑来的,你却告诉猎人往东跑了,这还是说的假话,但这个假话的动机是为了保护生命,所以这种妄语不但不犯戒,而且是功德,因为你保护生命嘛。除此之外不该讲假话,特别是我们了解了妄语戒里面的大妄语,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佛所说的绝无妄语!那大妄语是要堕地狱啊!佛经上讲的如果是假话,那佛都要堕地狱的,所以从反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并建立信心,知道佛所说的绝无妄语!

第二,恶口。用很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别人,这个问题很易犯。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讲话,说老实话,我们犯的口业实在不少的,自己冒了火用很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别人,比如说我们听到别人骂架说:“你上街去给汽车碾死!”那么别人会不会受此恶报呢?自种因自受果嘛,他没有种那个因,就不会受那个恶报,不是咒骂得倒的,因果规律就是这样嘛。有的同修不懂得这个道理,他说别人天天在咒我,我说你是相信外道嘛,他咒你都把你咒得到受恶报吗?没那回事,你没种恶因决不会受恶报。恶口伤人了,自己就种了恶因,自己会受相应的恶报。

第三种两舌。两舌就是拨弄是非,说那种两面挑拨的话,害人也害己。害人,你给别人增添了矛盾,制造了烦恼;害己,你自己种了恶因自己必然要受恶报,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绮语。就是讲那些花言巧语,也包括黄 se的,下流的,不正经的话。污染了别人的心灵,自己也种了恶因,自己要受相应的恶报。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就是四口业。

意念上有三种恶业,第一就是贪欲。什么是贪?于一切顺境,于一切利益求取无厌永远没有止境,越多越好。第二就是瞋恨,就是瞋恨心,对一切有违自己心意的人事,起瞋怒心,发脾气,生怨恨等。第三种就是愚痴。愚痴不是指没有文化,好多人知识很丰富,这叫世智聪辩,但没有般若智慧,一样愚痴。愚痴,就是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三世因果,不相信这些真理,这种人就叫愚痴。这就是意三业,思想上造的三种业。

身作杀盗淫,口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生贪瞋痴。合起来就叫十恶,这十恶里意三业是主要的,这意业是统帅,身业,口业是士兵,我们之所以作坏事,这所以造口业,是因为你那个意念不清净,意念支配你,比如说一个经常想通过盗窃来发财的人,他的意业不清净啊,他没有去偷是没有缘法(条件),只要有缘法他就要干那个事。如果一个思想上清净的人,没有偷盗念头的人,他就有机会也不会干偷盗的事。所以说意业是关键,是统帅。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要针对自己的意业来修行,在起心动念上来下功夫。这十恶就是概括了诸恶在内,我们把这十恶制止了,那就是诸恶莫作了。

十恶的反面就是十善。我们只要能停止作恶,奉行十善就不难了,十善中三业,行为上的杀盗淫我们就把它变了,反过来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还要护生、放生。这一条的推广不仅是对动物应该保护它们,而且包括了我们在社会上尊老爱幼,扶持伤残、病人、贫穷,以及扶持受到zai 难的人,如此种种,都是这条戒的推广。所以说不杀生这个戒有积极的意义,推广这种悲悯心就会怜悯一切众生,积极作慈善事业,救济事业,公益事业。

第二条是不偷盗,推广施舍,从因果规律上讲,偷盗是种贫穷困苦的因,有的人不懂得,以为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装在自己的包包里,我就发财了,完全错了﹗你种了贫穷困苦的因,难逃贫困的恶报。反过来说,要发财靠什么?靠施舍。种布施的因,得财富的果报。这个道理绝对真实,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懂得。采取其他手段希望得到财富,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长久,我们要希望得到财富就是靠施舍。佛经上说布施是“舍一得万”,什么叫舍一得万?就是一本万利嘛,你施舍出去的是一个,得到的一万个,这叫做因小果大,春天下一粒种,秋天收万颗籽。布施的道理就是这样。

第三条不邪淫而修梵行。梵行就是修清净的行。合法夫妻以外的淫秽行为叫邪淫。合法夫妻非时非地行淫也是邪淫,这要特别注意。什么是非时?大致说来,凡有损对方身心健康的时间(如对方有病未愈,或生理因素等,)凡属菩萨及一切贤圣善神诞忌日等,叫非时。什么叫非地?如郊野露地,神庙佛寺等地,叫非地。详见《寿康宝鉴》一书。人无邪淫,心则易净。

不绮语而说朴直的真挚的有益的语言。我们给别人讲的语言都是有益于别人的身心,使别人受益,这样你内心清净了,自己也种了善因,别人也得到了好处了,这就是口业四种,我们把它改变过来,不造恶而行善就可以等到很多好处,自己在谈话中就种了很多功德。

另外意念上的三业,第一是我们不贪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不去贪求这些东西,我们认清楚这些东西会使自己造罪业,使自己种地狱因。“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都是拖我们下地狱的啊!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就自然会远离五欲它就害不到我们。这样我们的贪欲自然会减少,这是对治贪欲。

第二是对治瞋恨心,就应该修慈悲观。慈悲观就是建立在一切众生都和我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我们认识到人我一体的道理,你才会培养出同体大悲的思想。因为一切众生同我们一样,无始以来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他们与我们都有父母等六亲眷属的关系,只不过你迷在里头不晓得,你哪一天开悟了你就会明白,这些众生在过去生中和我们都有很深很密切的关系,在无量的未来时间里,他们恶业满了也会得人身,他也可以闻佛法,修菩萨行而最后成佛。从未来来看他们都是未来的菩萨,未来的诸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当然就不敢起瞋恨心,就要竖立慈悲观,用慈悲观来看待一切众生,这也是修忍辱波罗密的一个根本观点。不建立这个观点,忍辱就没有基础。

对治愚痴就要修因缘观。因缘观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消灭,一切都决定于因缘,也就是一切脱不了三世因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作那些愚痴的事情,用因缘观来看待问题,比如人人都喜欢的金钱财富,这还是因缘问题,所以说人生有几种东西,比如金钱,强盗抢得起走,但是你带不起走,临命终时一个钱也带不起走。《参考消息》上刊凳的一个美国人叫汤姆逊,他有很多财富,他要死了,在临命终时,要律师给他做个证明并留下遗嘱:他死了之后,要求把这些钱取出来放在棺材里面,他的坟墓用钢筋混凝土来修造,并请两个保安来守坟墓。这个就叫愚痴!当然这个人不是没有文化,但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愚痴,因为他不相信因缘观,金钱是不能用这种方法带走的,你硬要带走,就是下世再能投胎变人但你迷了,你怎么能知道你的坟在何处?这是不可能的事嘛。

有一种东西,强盗抢不起走,你也带不起走的就是知识,学问,你死了一个都带不起走。还有一种东西是强盗抢不起走,你必然要带起走的,那就是你所造的善业,恶业。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它是紧紧地跟随你走,也可以说它是支配你往那里走,你死了以后到那里?是业力支配啊!所以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很重要啊!万般就是一切东西,包括金钱,亲属种种,将不去就是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你造的善业,恶业紧紧地跟着你,这不是你愿不愿带的问题,你甩都甩不脱。我们能够建立因缘观,就不会干这种愚痴的事情了,以上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具体内容。

第三句话是自净其意,自是自己,净是净化其意就是指的自己的意念,也就是妄念。常住本心是清净的,用不着你去净化它,而妄想、执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大障碍,所以清除妄念是学佛首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对治妄想执着,你能把妄想执着解决了消除了就对了。所以叫“妄去真显”,妄想消除了真心就显露了,我们说念佛法门叫我们念一句佛的名号,这叫做以妄治妄,你一直念下去,念到底最后就对了,明白什么?明白“原来弥陀念弥陀”,明白念佛的心就是佛,真心就显露了,这就说明妄去真显,其他的一切法门也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对这三句偈语作了个简单说明。下面就想分析一下这一首偈语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纲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纲领。人道天道,要想保持得人身,或者得升天道去享福,必须遵循这两条纲领。不修,保不倒人身,不修,更不会升到天上,所以说这两条是做人的基础,学佛就是学做人啊!人做好了才能够谈学佛,如果做人都有问题的人,根本不配谈学佛,学佛也不相应,这个问题是作不了假的,你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阴倒干坏事,表面装好人,那不行啊!

但是,光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出不倒轮回,只能说你是一个世间的善人,因为你仅仅限于修的世间的善法,你得的果报也就是享人天福报,在人道天道享福。这是第一类,人天乘的人就是修的这两句话。

第二类,“诸恶莫作,自净其意。”这两句是声闻、缘觉修行的纲领。声闻、缘觉,戒行精严,如果这点作不到,他就不可能独善其身,他正因为戒行精严,自己身心清净了,他才能够自净其意,把妄念清除了,所以他们修持各种各样的净化自己内心的种种法门。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好多人都是修三十七道品。在现在来说修净土,修禅宗,修密宗都是修自净其意的好方法,当然修得好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掉自己的妄想执着。业障清除了,智慧就开发了,就达到自净其意。比如念佛的就达到了一心不乱,参禅的就达到了明心见性,这就达到了自净其意的境界,这个境界达到了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就可以证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因为他能自净其意,他种了了生死出轮回的因,与前一种就不同了。他种的出世之因,就会得出世的果报,他就会超出三界了,他就不会到人道,天道来受果报,就是声闻、缘觉的果位。这是第二类声闻、缘觉的修行纲领。

第三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就是菩萨乘修行的纲领。菩萨与二乘就不同了,他就多了一条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就是自利利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发菩提心,就是用出世的精神来办入世的事业。什么叫出世精神?这出世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无我”。什么叫入世事业,概括起来就是“利他”,所以“无我利他”就是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就是福慧双修,所以这三句就概括了修福修慧,概括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概括了自利利他,这三句话做圆满了就成佛,这修菩萨行就是种成佛的因,所以也叫种的菩提因,最后成佛就成菩提果了。

我们看这短短的三句话就包括了五乘修行的纲领。佛法这么妙啊,我们可细心领会,语言这么简单,内容这么丰富。

下面我们谈一下这首偈颂是我们四众弟子必须修行的纲领。首先我们说学佛先学作人。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目前有些人天天跑庙,烧香,拜佛,希望发财,甚至于希望赌博得胜,希望炒股能赚钱。这种人佛菩萨会不会保佑?如果这样都会得保佑了,那把佛菩萨说“歪”了!你要想得财富,应该寻正道,因该按因果规律办事,那么你就应当把你的财富拿来布施,拿来救济,你一个人,你一家人吃喝玩乐,穷奢极欲,还要更发财来满足你的贪欲,这可能吗?这个符合因果规律吗?决不可能,佛是觉悟了的人,佛不是神,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修成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觉悟了就是佛,迷就是众生,我们虽然迷着,但我们的自性是佛啊,我们的自性本没有失啊。所以,我们去掉了妄想执着,我们就可以成佛,学佛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神秘的事情,人人都该学佛,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个道理必须明白,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佛陀是希望大家都成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往生净土,在这所大学里学习,通过去掉我们的种种贪瞋痴,然后精进学佛,最后人人都达到佛的境界。所以很清楚,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思想,言论,行为,也就是以佛为师,佛就是我们的导师。在我们这个世界,佛灭度了,我们要以戒为师,这个七佛通戒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我们的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从这个七佛通戒的基楚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戒为师,你才能由迷返觉,你才能去妄显真,你才能由凡夫进入圣人的领域,凡夫是不觉,二乘圣人是自觉,但是不觉他,因为他没有众善奉行,而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觉行还未圆满。所以,学菩萨修行是种菩提因,最后的果报就是成佛。

佛法是指导人生,指导生活,佛法是面向现实的,佛法绝不是迷信,佛法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但高出于世间,这个觉字就是高出世间,如果与世俗同流合污那就不叫佛法了,佛法给人信心,给人力量,佛法引导人走一条利己利人,修福修慧,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佛法的基础。所以,不能把他看得很寻常啊!唐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公案。白居易是唐代很有名的一位诗人,学者,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年在杭州当刺史的时候,他就很仰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他就专门去在拜访鸟巢禅师,想向他请教佛法。这位鸟巢禅师没有住庙子,他在一棵大树上居住,所以人家就叫他叫“鸟巢禅师”,他住处象鸟窝一样。鸟巢禅师他是很有境界的人,白居易一见到禅师就说:“禅师啊,你住得那么高,在树子上这太危险嘛!”禅师说:“我倒不危险,你才危险,因为你在做官,高官必险嘛!”白居易又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的要领呢?”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你这两句话,三岁儿童都知道。”鸟巢禅师说:“三岁儿童虽晓得,八十老翁还做不到啊。”

这就是佛法的要领,学佛的下手处。我们要学佛,必须要遵守这两条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从佛法的观点来说,利人就是善,人己两利,我们作的事又利人又利己,你这样作了有利于你现在,你也得到利益了,别人也得到利益了,又有利于你的下一世,因为你种了善因嘛,你当然就会得到善报,这是一类。还有能够进一步的做到损己利人,自己受损害希望人家得到利益,为了成全人,自己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个看起来,现在他吃了点亏,但是,这种人受到社会的尊敬,他感化了很多人,那就是功德啊。从现实来看,从未来看这种人当然就很了不得啊,能够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他种了这个善因啊,他未来的善报当然会很大。什么是恶,你损害别人的生命,财产,名誉,地位,种种利益,当然人家受害了,你也脱不了手,是迟早的问题,国法不容许,舆论要谴责你,因果更不会饶恕你。

我们再来分析,这种人损人而并不能利己,比如说毁谤别人,造谣诬蔑别人,别人当然受了损失,你也得不到利益。从现在说,别人把你看破了,不会对你这个人再有好感和信任。从未来看,你种了恶因,未来受一定的果报,这是损人而不利己。

还有一类,损人而利己,比如强盗,别人的财物你拿来据为己有,你得到利益了,你发财了。从现实来看,既然种下盗窃的因,必定难逃贫穷困苦的果报!

所以说损人来利己的,不论从现实,未来看都是要受恶报的。前面说了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而六道轮回正是十善十恶的果报。因为你既然种了因,就必然会有果,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果报身,就是来受果报的,你种了十善十恶的因,当然就会在六道轮回里受果报,比如说善道来说,上品的善就生天道,中品的善就生人道,下品的善就生阿修罗道,这就是三善道。恶报来说,上品十恶,堕地狱道,中品十恶,堕锇鬼道,下品十恶,堕畜牲道。

这个就是善恶业因与六道轮回的关系,非常这清楚的。下面想再谈一下“自净其意”这句偈语,看来很简单,实际这四个字就是佛所说的一切心地法门的要领。佛法叫心地法门,就是对治我们的妄心,也就是净化我们自己的妄想,本来众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但是妄想执着就不能证得。所以,佛出世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去掉妄想执着,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从哪里下手?就是从自净其意下手。所以佛经上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一切佛法人人都本来具足,也不是佛给我们的,本来具足,但是妄想执着把他蒙蔽了就不能证得,如果你到心外去求法,那叫外道啊,这叫做舍父逃走。我们本来就是佛的儿子,佛就是DA法王啊,你不在佛那里求法,你跑到外面去,也就是人人都有一颗衣里明珠,这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你身上有夜明珠却跑到外面去讨口,这就叫舍父逃走,舍弃自己的父亲到外边去讨口,不晓得衣里有颗明珠,你就不晓得自心是佛,是心可以作佛。所以,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说简单一点就是“去妄”,就是去妄心。真心就如一面宝镜一样,这个宝镜的功能能够照天照地,无所不照,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心,与如来是一样的,具有如来那种五眼六通,三身,四智都齐全的。那为什么我们拿不出来呢?这就是妄想执着,就像一面镜子被厚厚的尘垢盖着一样,当然他的功能就显不出来。学佛就是从自净其意下手,就是从去妄心下手。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时候,就留下两首很著名的偈颂。弘忍大师当时准备传法的时候(传衣钵)的时候,就叫他的弟子们,各人写一首偈颂来他看,谁开悟了,就把衣钵传给谁。神秀大师是很了不起的人,出家以前就是很有名的学者。出家后是寺院的首座。神秀大师就写了一首偈语,他这首偈语是:“身是菩提树”我们这个身体就象菩提树一样,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当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这个树子就代表觉悟。“心如明镜台”我们这个心就像一面宝镜一样。“时时勤拂拭”就是时时刻刻的擦拭它。“勿使惹尘埃”就是不要让宝镜染上尘埃。五祖大师认为他没有开悟,没把衣钵传给它。当时六祖惠能大师也提出一首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两首偈颂不同在哪里呢?神秀大师的偈颂是说的净化自心的方法,自净其意的方法,这是修持的方法。惠能大师的偈颂说的是妄去真显的境界,就是已经把妄心去掉了,真心显露了的境界,也就是开悟了的境界,所以,这两首偈颂,一首讲的是去妄,一首讲的是显真,我们不能认为神秀大师当时没有得到衣钵,他的偈颂就不好,不能这样看,这首偈颂倒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依教奉行的,我们就要做这个工作,时时勤拂拭,把我们的妄想执着消除干净,把宝镜上的法规尘垢去掉,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因为妄心不去,真心就无法显露。所以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能够把念头消灭了,打死就是消灭掉,什么念头?妄想、执着。许汝法身活,就是法身显露,法身就是常住真心。

净土法门是摄心念佛,这一句佛号就是最好的净化刘,净化我们的妄心,所以古人说:“投清珠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就是比喻把一颗颗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污水中,浑浊的水就会被澄清。“投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就是把一句佛号放到混乱烦恼的心里头,混乱烦恼的心就逐渐消除了,乱心消除了,真心就显露了,真心就是佛性啊。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把这个偈语作为我们做人修行的纲领,因为这首偈语是持戒修行的纲领,这个纲领也是福慧双修的纲领,自净其意就是修智慧,众善奉行就是培福德,所以这首偈语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依教奉行,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了度众生而往生净土,为了度众生而成佛。这就是按七佛通戒偈修行。

今天提出这首偈颂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勉励。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