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严法师谈成佛的方法

圣严法师谈成佛的方法

佛教,当然不是唯物论的宗教,却是无神论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论的宗教,虽然也有各种对于道德生活的教训,那是为了求得神的眷顾和救济,信徒们才去遵守那些所谓神的启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信的经典中记载的神,是宇宙间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们除了接受神的启示,没有别途可以选择。所以,他们是为信仰神有权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训,他们无权因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达到与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无权向神要求,非把他们救济到天堂去不可。

这在佛教,颇不相同,佛教以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由我们生活在这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业力感得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的无数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类的行为,结果,便形成一个让我们共同来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佛教不承认宇宙间有任何绝对权威的主宰神。

佛教,同样强调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释迦佛陀所说的法--成佛的方法,绝对正确,绝对真实。可是在你信仰之后,便该照着佛陀所示的方法,来实行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虽将佛陀视为崇拜的对象,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宁可说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来做,渐渐地,便能达到解脱一切身心苦恼的目的。

佛陀,是从一切的身心苦恼中得到了解脱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伟大人格,但是,佛陀的伟大,虽充满于时间与空间,却不占固定的时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释迦佛陀在世的时代,随缘开示,应机教化,所说的佛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出戒、定、慧三个项目的范围,我们学佛,其实就是学这三项。世间可学的东西很多,那些都是苦乐相对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变动无常的,所以佛教称其为有漏之学。戒、定、慧名为三无漏学,学这三项东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继续学到佛的程度为止。戒、定、慧虽分三个项目,事实上有连锁的关系,如同一物的三个支点,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须先有禅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禅定工夫,须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净,越可助成高深的禅定,在深定之中,便能产生超人的智慧;回转头来,再以智慧的判断和选择,来指导持戒的宗教生活,来鉴别禅定工夫的深浅和邪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忏悔有两种功能:一个是觉察自己的错误,改过迁善,不再重蹈覆辙;一个是好汉做事好汉当,心平气和,勇敢承担一切责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错误的、丑陋的、不检点的事,忘得特别快。所以,我们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时时忏悔,忏悔什么呢?忏悔那些已经忘记的、还未忘记的、已经觉察到的、还未觉察到的过错。纵使经过了千秋万世长时间累积下来的过失,我们也要一并忏悔,欢喜承担应负的责任。 

很多人会大言不惭的说:“我的行事作为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没有什么好忏悔的。”世间固然有许多行事正当、举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抛开不可考的过去世不谈,就在眼前当下起心动念间,我们不也经常在不知不觉间,犯下许多错误?因为,我们的习性里潜伏着贪、瞋、痴、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会表现在言语行为上,不仅伤害了身边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为所作所为都是爱孩子,结果往往爱之适足以害之而不自知。历史上也有许多择“善”固执的例子,固执于自以为是的“善行”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为行善。所以,忏悔的意义,是要我们在悔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醒自己抛开成见,站在不同的角度,检讨自己的言行,多多为别人着想。承认自己从过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觉间犯了许多过错,就能勇敢承担眼前的种种遭遇。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时候,总是怨天尤人,责怪老天爷不长眼睛、善恶不分、清浊莫辨;结果,不是灰心丧志,就是愤世嫉俗。肯忏悔,就能心平气和的承担zai 难,并且藉着zai 难,锻链更恭敬、更谦逊的心态,即使经过再多的打击,也还能保持对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说,所谓:“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照这么说,忏悔可使重罪轻受,只要天天拜佛忏悔,就可以消除业障、免除不受果报的责任义务,岂不是太方便了?拜佛忏悔,对消除业障的确有帮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为佛菩萨看你真有改过迁善的决心及诚心,出面替你担保,让你暂时不要受报;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样,逐次摊还。就像一个欠债累累的人,躲债躲到一个大富翁家里,这个大富翁出面向债主担保,请求大家给这个人一些时间,保证他一定会慢慢还债,请债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样的,佛菩萨只是做我们的担保人,并不帮我们还债,所有债务,还是得由我们自己一分一毫慢慢的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