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窍诀宝藏信

窍诀宝藏信




作者:渣巴智仁波切
译释者: 噶陀仁珍千宝六世˙贝玛旺晴
吉祥子谨记!


(一) 勿忘有三种
     恩重吾上师    大慈大悲佛  正念与正知
(二) 切记有三种
     授学方丈恩         传授法学间       戒律与誓愿
(三) 必要有三种
     身体必有心         床眠必有身          净心于从容
(四) 切忘有三种
     瞋恨处为敌        一切贪心处          痴如尸卧也
(五) 谨持有三种
     众聚不俩舌        独处持手严          平常执持心
(六) 守密有三种
     自身之功德        他人之过失          未来之愿行
(七) 不夸有三种
     短暂出离心        招摇与撞骗          实时之善业
(八) 禁处有三种
     群怨处勿往        喧闹处勿往       玩乐处勿往
(九) 不言有三种
   非信不言法     陌客不述史          言不过实语
(十) 不需有三种
     悲喜莫对友        言语莫轻为          诸事表里一
(十一) 不为有三种
      自大轻漫相      莫为背后语          欺他人不为
(十二) 不失有三种
      财富不失心      如法不失行          心语不失防
(十三) 不察有三种
      佳女身不察      友之事不察          己功德不察
(十四) 应合有三种
      言语应合和   衣帽应合宜          心性应如法
(十五) 不闻有三种
      他人赞诵语      迎新奉承语          愚昧无明语
(十六) 不祈有三种
      非份世间财      如梦名位间          如幻华妙相
(十七) 不谤有三种
      乡村礼敬者      他人买卖物          予我慈善师
(十八) 不赞有三种
      众所毁谤者      自大愚昧者           无明幼稚者
(十九) 不赞毁有三
      自身之亲人      未熟识上师           未熟识之众


渣巴智仁波切简介:

生于东藏果洛地区,小时即被认证为巴智仁波切第三世的转世并行坐床典礼。在大持明吉美嘉维尼固处修行大圆满前行,完成二十五遍十万次四加行,显、密佛法、西藏传统文化及大小五明都修行圆满通达。传法于果洛、德格等地;一生当中未曾盖过庙宇也不收任何弟子的供养,只同密勒日巴大师般的苦修。一次,上师朵钦则耶希多杰仁波切喝醉,打了他一巴掌,昏倒在地,醒后,两位同样证悟大圆满。巴智仁波切曾说:「朵钦则耶希多杰和吉美嘉维尼固同为我的两位根本上师。」
于果洛地区除讲经说法,并劝导此区以杀牛、羊或其它野生动物为生的人不再杀生。四大教派的「入菩萨行」大部份也都沿袭他的传承,因而广受四大教派尊重。仁波切熟背整部大藏经,东藏地区所有仁波切、格西、堪布等对他的成就非常恭敬和景仰,大部份都皈依其门下,旗下学习通达成就如巨榜仁波切者很多。圆寂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窍诀宝藏信略释


作者:渣巴智仁波切
译释者: 噶陀仁珍千宝六世˙贝玛旺晴



吉祥子谨记
此为渣巴智仁波切在平常生活修行时,鼓励自己的守律教义。用特别的方法将此世间及出世间法记录下来,作为后代修行者应铭记在心及实践的根本教义。
(注: 窍诀─ 特别、殊胜的方式。宝藏─如同珍宝的收藏。信─寄的书信。吉祥子─渣巴智仁波切之名。)



教义
(一) 勿忘有三种
恩重吾上师 大慈大悲佛 正念与正知


恩重吾上师
意指授予世间法和佛法教义的三恩上师,在显乘中指授戒、传经和讲经的上师,密乘中指灌顶、讲密和传授秘诀的上师。密续中曾说:「上师为替代诸佛菩萨为弟子加持的根本。」《佛子行三十七诵》也说: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其爱重佛子行」,所以上师传授吾等之恩,深重呀!


大慈大悲佛
同正等正觉,通达轮回涅盘真性的称为「佛」;佛不离开慈悲心及空性两边,在悲空双运的境界中普渡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世俗的看法是指指导我们解脱方法的上师,而释迦牟尼佛为创始佛教的根本上师。
实际上,「佛」是我们的本性,经上也说:「如来藏性、本性、体性、自性,都是我们本来存在的清净智慧。」如此,打坐是纪念自身的本性,供佛、拜佛等善业是为了纪念佛陀和奉行佛陀的教诲。
宁玛巴大圆满法里提到众生为「自性圆满佛,何需求外相。」成佛破我执,在打坐中不可有分别心,应知自性就是法界,法界中本无佛和众生的分别、也没有善和恶的分别,而到此一境界,所作所行都是智慧的游戏且利益众生。
初学者要依佛法的道、果、善、恶教诲,不忘佛陀的恩慧,明白所有法都是缘起的现象。如佛陀所说:「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法」,靠自己的能行善,更不可忘记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诲,如实去做。


正念与正知
「正念」是能真实了解善、恶的分别,并时刻嘱咐什么是可行、不可行的事情的心念。历代成就者说:『「正念」就像是「监视者」,用来观察自己所犯的错误。』如有「正念」,可反观自心,认出自己的错误;平常处事、打坐、修行都要依「正念」,这是非常必需的。修学密乘者需能「定心」,才可得成就,而定心的首要条件也就是「正念」;如无「正念」,即无「定心」,慎之!
「正知」如守护、保卫我们身口意和正念善、恶分的恒心。入菩萨行说:「心无正知者 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 不复住正念」。阿底峡尊者也说:「谁没有正念与正知,谁就没有佛法与成就。」如无正念与正知,就算有机缘得殊胜法门,修行也得不到成就。这就如同贪心的人,梦想把月亮摘下摆在自己的家里来排除黑暗般的不可能。所以,我们应铭记正念、正知的实质意义和功德。


(二) 切记有三种
授学方丈恩 传授法学间 戒律与誓愿


授学方丈恩
传授经、律、论等佛法,接受皈依、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密法灌顶、口传等的恩师,不可忘呀!日三时、夜三时,都应以虔诚、坚定的心祈祷上师。


传授法学间
佛经八万四千法门是教授我们解脱的路,三藏中的律藏是我们对是非之辨的准则,佛经正法是我们的导师。历代大成就者曾说:「经论是我们无声无怒的上师,时刻伴随我们左右、为我们解惑。」我们应谨记在心,听闻佛经、思考其意、如法修行。


戒律与誓愿
律部有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正学律仪、沙弥律仪、沙弥尼律仪、勤策律仪、近事律仪、近事女律仪等八种别解脱戒律。
在菩萨戒里简述有「愿菩提心」的戒律是发四无量心,「行菩提心」的戒律是行六度波罗蜜。
誓愿是密乘三昧耶戒。密宗于事部、行部、瑜珈部、无上瑜珈部内,都各有不同的戒律,虽然戒律甚多,但简述之,最重要的是「上师身、口、意的戒律」及「十四根本堕」。学密者需严守戒律,破戒则伤害自身及来世,应实时忏悔。


(三) 必要有三种
身体必有心 床眠必有身 净心于从容


身体必有心
既然人身难得,得到暇满人身是件欢悦的事,也是前世所修的福报,但「人身」本身并不具足学佛的所有条件。首先,当修正自己的心,心若未能转恶为善,所得人身福报,也会化为乌有。《入菩萨行论》内说:「惑贼不正知 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 会堕诸恶趣」。因此反观自心、常修正德,才是真实的人身珍贵难得,才真实明了「身体必有心」的真实意义。


床眠必有身
意思是:睡眠的时候,身体也不可放纵呀!要以释迦牟尼佛涅盘般的卧姿:卧如狮子,向右侧躺,左腿迭于右腿上,心中观想一朵莲花,莲花上有自身上师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心不放逸,这也就是简单的「睡眠瑜珈」法。平时,睡眠就是不做恶梦,也成善业,所以身体在睡床上有其意义和功德,不可轻忽之。


净心于从容
修行时所持的心,应不松不紧,将心中的一切罣碍放下,也就是「定心」。当凡人心中的贪﹑瞋﹑痴升起,便执着在色﹑声﹑香﹑味﹑触五境混合中而造成心的不自在,如能了悟空性,就没有这些烦恼。众生外相虽雷同,但不同之处在内心里,从前的成就者说:「内奸在家中,佛陀在凡中,若无智慧眼,不可言是非。」因此,没有通达空性前,不作是非语,应依清净心,从容观修矣!


(四) 切忘有三种
瞋恨处为敌 一切贪心处 痴如尸卧也


瞋恨处为敌
忘却敌人的存在,是伟大的成就。如有敌人存在,心中的瞋恨就会升起,如何去克服对敌人的瞋恨心?佛说:「六度波罗密的忍辱。」意思是说: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不要记在心里。众生无明太重﹑智慧不足而作出伤害的事情,实在可怜呀!他们之前所作善业,会因此而消失。《入菩萨行论》内说:「一瞋能摧毁 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业 一切诸福善」所以勿让瞋恨存在呀!敌人勿记取呀!应将一切善业功德回向敌人及有情众生。


一切贪心处
不可贪色﹑声﹑香﹑味﹑触等五欲,贪此五欲造成十不善业(杀﹑盗﹑邪淫﹑妄语﹑离间语或俩舌﹑恶语﹑绮语﹑贪欲﹑瞋和痴),行菩萨道就是转恶为善,去除无明烦恼习性,维持正念,如《佛子行三十七诵》说:「烦恼串羽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而行之,是为正途。


痴如尸卧也
睡眠要分段,夜分三段,只取一段。睡眠逾时,只徒增无明。隆钦巴大师曾告诫我们:「过多的睡眠,增长了愚痴,造成各种疾病,人生虚度,智慧减弱。」,减少睡眠,精进修行,是我们应谨记的呀!



(五) 谨持有三种
众聚不俩舌 独处持手严 平常执持心


众聚不俩舌
莲花生大士传云:「口是恶业的仓库,念知是把锁,锁是扣住仓库的门,如影相随不可离。」就如:口里无刀,但恶口﹑粗语能像一把刀,尖锐的去刺伤别人的心。《佛子行三十七诵》云:「粗语伤害他之心 失误佛子之行义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是故于人多嘴杂处,应慎言以勿造种种口业,切记!


独处持手严
闭关或学习时,身体不可浮动,身动心亦动,心动烦恼生。如身体平和轻松,心自然而定,「定心」为修行的根本。这就如盖房子,根基扎稳后,其他部分随时可盖,因此,心定下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很容易修习。


平常执持心
历代成就者说:「圣人的心,自在没烦恼;凡夫的心,复杂多烦恼。」
身和口是心的佣人,心持善,身与口是为善;心持恶,身与口是为恶。「心」是所有善﹑恶的「主」,佛学﹑修行一切以「心」为主,心性觉悟就是成就。因此,随时反观自心、修正心念就是能「执持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六) 守密有三种
自身之功德 他人之过失 未来之愿行


自身之功德
平常不说自己的功德,也不宜观察自己的功德,应随时省察自己的错误。如果执持自己的功德,会产生骄傲的心;有傲慢心,就见不到他人的德相功夫,就得不到殊胜的功德。历代成就者说:「骄者的心是不会增加功德的,如同气球上是留不住甘露水般。」俗话也说:「骄者必败!」切记!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11-21 20:5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他人之过失
学佛人的身、口、意要清净,不议论他人的错误。《佛子行三十七诵》有说: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所以要以清净心尊敬他人,对金刚师兄弟与其它上师不可任意批评、谈论是非。佛法是
「自净其意」的功夫,并不是找他人错误的,应谨记!



未来的愿行
自己对佛法和世间法未来的理想,不可宣说。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不勉强其结果,如法修行者,虽有结果,但不必眷恋果位;对修习密乘者而言,未来修密的理想是不可宣说的,否则修行上会产生障碍,谨记之!



(七) 不夸有三种
短暂出离心 招摇与撞骗 实时之善业


短暂出离心
了知世间轮回过失,所以我们移向究竟涅盘的方向而修,这是一件何等的善心。但如无恒心,两三天就改变自己的心意,这会产生内心的障碍,就如:有一天生起出家的心,告知大家,因为世间无意义,所以要出家,但过一段时间又改变心意.....,这对自己的戒愿就消失了,他人对自己的言行不一,也会产生无礼而怀疑的态度。


招摇与撞骗
平常是有诚信的人,但如因小事骗人,以后所说,就无法取信于人。因此,平常小事要谨慎,大事要严肃,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实时之善业
离开菩提心的实时善业,夸大告诉周遭的人,一次的善报会成熟,以后善业的功德会因此消失,《入菩萨行论》内云:「其余善行如芭焦(或曰水树) 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数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善业功德消失有四种原因:

1.没有回向的善业。
2.实时的善业,夸大予人知。
3.邪愿的回向。
4.后悔所行的善业。
这四点要非常注意,时刻提醒自己。


(八) 禁处有三种
群怨处勿往 喧闹处勿往 玩乐处勿往


群怨处勿往
有怨恨的地方不可去,滋事打架的地方不亲近,否则会如他们一样的造恶业。怨恨自己的地方也不去,因为他人瞋恨而自己又不忍辱时,只会造成两方的伤害而徒增恶业。这些情况下,如想帮助他人,那么应以善巧方便的法门行之。


喧闹处勿往
自身如无成就,不可到喧闹的地方,因心容易散漫,且易看到别人的错误而作批评,多增恶业。自己如常有「比较心」,同样也会遭到他人相等的对待。吾等修习菩萨道的人,对他人的辱骂要忍耐的,如《佛子行三十七诵》说:「何者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益友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这样,才是内外合一、真实的菩萨道修行者。


玩乐处勿往
授持沙弥戒与比丘戒的僧侣到玩乐的地方,即是破戒,且善念和正念也会破灭。寂天菩萨曾慈悲的告诉我们:「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初学者应聆听寂天菩萨给我们的教义,玩乐处不去。需知,如他一样的大成就者到任何地方,眼见之处都是净土,不会产生玩乐的心,所以也不会有过失的产生。反之,我们应谨慎选择停留处呀!


(九) 不言有三种
非信不言法 陌客不述史 言不过实语


非信不言法
十四根本堕云:「于未成熟诸有情宣说密法,说为第七堕。」不任意向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的人谈论佛法、传述密法与灌顶,否则就是破了上师与弟子间的三昧耶戒,如未能及时忏悔补救,果报为下金刚地狱。因此,注意上师与弟子间的戒律是非常重要,慎记!



陌客不述史
对不熟悉的人,如他没有主动询问,不可解说自身修行的过程、见地和密法的传承,否则,如其不以为然,只是徒增彼此的恶业。


言不过实语
不可思议的话不可说,如:大地变黄金,天上种田等夸大的言词,这就如说谎了,别人也不会相信。


(十) 不需有三种
悲喜莫对友 言语莫轻为 诸事表里一


悲喜莫对友
兴致来时,也不需将自己的秘密及以往的事情告诉他人,避免来日有争端时落人口实,古人曾告诫我们:「应观察朋友九年,或观察身受危及时朋友的态度。」。平常就是自己有不快乐或不高兴的事情,对朋友也不以粗语或不好的态度相向。应知,口舌是非、悲喜都是无常,自我叮咛及省思是必要的,以免后悔莫及。


言语末轻为
言而有信,话既说出则不可轻易变动。如无诚信,朋友亦无法以诚相待。


诸事表里一
事物的表相和内心的想法要一致的,对戒律和三昧耶戒等尤需言行如一。


(十一) 不为有三种
自大轻漫相 莫为背后语 欺他人不为


自大轻漫相
学佛的人,不因有财力、权势、学历、祖望、名位等而执着,如是,就会产生傲慢心。佛陀说:「学佛的心,要像狗一样的谦卑、忠诚,要像桥一样的坚忍负重,要像大地一样的包容万象无有分别。」此譬喻不可有傲慢心,要能有容乃大!


莫为背后语
对周遭的人,如朋友、同事、金刚师兄弟等不说谙中语,应以方便法门转述。背后语对实质并无帮助、也无利益,反易让双方产生疑虑之心。也不可执着言之有理的骄傲,而对他人作背后的评断。闭语修行,自我检视,才是断舍我执、友爱他人。


欺他人不为
欺负他人罪恶极大,不知人皆有佛心,众生皆是平等,这就是无明;因自大而欺负他人,就是贪。对他人的言行有异意而生起怨恨心,就是瞋。与他人有冲突,为他败我胜而落井下石的害人,就是痴。故知,欺负他人,烦恼无量,恶报无数将成熟。


(十二) 不失有三种
财富不失心 如法不失行 心语不失防


财富不失心
以财富发心布施给有钱的人,如同锦上添花,应济施穷困的人。学佛的人,以印经、放生、供养苦行僧、盖庙宇、兴建闭关修行中心或舍利塔、帮助学院、医疗布施或老弱妇孺等,是为有意义的以财富变成道德的方法,如此生者有功德,逝者得善报。生是为众生,事事为佛行,是为学佛者的襟怀。


如法不失行
不如法行事人的种种,不可信耶!口中说的是佛法,行为却饱含政治或个人利益的世间法,这种人只是藉佛法之名来巩固自己名利之实,外观看来虽是具权望的人,但作为不如法,不可信仰他。
基本上,在结法缘前,上师与弟子应相互观察三年,双方都应相互确定没有认错,否则都犯了戒律,《事师法五十诵》告诫我们:「彼师及弟子 当互审其器 若不先观察 同得越法罪」。授法后是不可再观察上师,应依持「清净心」学习。


心语不失防
众生皆有个人隐私,这是不可告人的,否则就像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样,将会对自己产生伤害。因此,要时时谨慎!


(十三) 不察有三种
佳女身不察 友之事不察 己功德不察


佳女身不察
不论男或女众都不可察看异性的身体,因易起贪欲。如过于察看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会执着而生起贪心,衍生烦恼心念,以致错误的行为百出,应谨慎呀!



友之事不察
凡夫皆有过失,所以不看、不探讨他人的错误,做一位有道德的人,只检视自身的缺失,修正自身不当的习气,凝聚功德。如只是观察、批评别人的过失,不见其功德,这是无知的盲者,怜矣!也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心的不清净而烦恼不息,所以应谨慎勿为之!



己功德不察
因有功德而产生自满和傲慢,这是愚笨且不如法的,应及时修正并在修持上多加努力。


(十四) 应合有三种
言语应合和 衣帽应合宜 心性应如法


言语应合和
参与任何团体的活动,言语不独断,需尊重多数人的意见。生活中,若非事情出于急迫,应多尊重、迎合他人的意见。


衣帽应合宜
衣服要符合身分及地方风俗习惯,不当的穿著和搭配,是违反佛陀的教义。因此平常的服装要如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性应如法
吾等都是佛陀的后代,要尊重佛陀的教义。佛法是求实、务实、依实理的,并不迷信,按照佛法的实理来修正自己的心,自心清净无垢、觉悟本性就是「佛」。所以修行时,要对照佛陀的教义反观自心,行入正道。


(十五) 不闻有三种
他人赞诵语 迎新奉承语 愚昧无明语


他人赞诵语
修行的众生,不可有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念头,此八风常为世人所爱憎,又能煽动人心,佛子行三十七诵有云:「诸众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等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无骄傲是佛子行」,我们需如此恒心努力的练习,不为其所动而坏了修行。


迎新奉承语
对待新、旧朋友不要有分别心,要用平常心;对旧朋友的态度应恒常如一,以如刚相识时的心相待且诚信不疑;对初识新朋友所说的话,也不可在未经深刻观察即盲目相信。


愚昧无明语
人本有「利」和「害」两种思想,因「害」的念头而起瞋恨和利害心,深具此特性人说的话不可听信,因此种为无明无智的人,他所作的事情也会伤害别人。所以,以智慧来辨别他人所说的道理和用意何在,三思而后行,才是正确的。


(十六) 不祈有三种
非份世间财 如梦名位间 如幻华妙相


非份世间财
世界上有财富的人很多,但这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报,不是从我们手里抢夺来的。因此,不希冀他人的财富,不贪望世间的财富,常具知足心才是修行人最重要的。


如梦名位间
财富、名声、地位都是无常,没有一样是世间常住的。佛说:「万法入梦,亦无真实。」,所以,不可希冀高位、财富,应在自然所得的地位上,宏扬佛法,利益众生,效法佛菩萨的风范。


如幻华妙相
行菩萨道的人,不可在意华丽的外相,应求内心力量的发现。佛子行三十七诵云:「一切妙欲如咸水 如何享受越增贪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是佛子行」,依此意运用在生活上就不会误入歧途。 


(十七) 不谤有三种
乡村礼敬者 他人买卖物 予我慈善师


乡村礼敬者
地方的长者、寺庙的住持或团体的领导者,是受众人爱戴及尊敬的,如果单向的批评他们,会引起众人的不满和反对,也会造成自身事业和修行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不可任意批评这些人,慎记!



他人买卖物
他人买卖时,不可在旁任意批评好恶,而影响双方的交易。世间法本多不正当、不平等和不如法,我们无法完全克服它。印度月称菩萨曾说:「邪道是无边,因此吾不谈。」,所以,不论他人的是非、不断他人的虚实,是我们日常应谨守的呀!



予我慈善师
在历史上有道「尊师重道」,佛法律藏里也说:「律师,是何等重要!」,《事师法五十诵》告诫我们:「若彼求法者 于师生轻毁 则谤诸如来 常得诸苦恼」,因此毁谤上师,如破三昧耶戒(誓愿),果报为下金刚地狱,修习密乘者尤应谨慎!



(十八) 不赞有三种
众所毁谤者 自大愚昧者 无明幼稚者


众所毁谤者
对于作奸犯科、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不可赞美,否则社会大众会怀疑我们的动机及人格是否如同此人般,如此只会徒增烦恼。因此,要谨言才是!



自大愚昧者
对自大傲慢者,如小有成就即加以赞叹,只会让他的傲慢心更炽盛,甚者生出污辱他人的心。如此因些微的功劳赞叹,即能造成他人人生道上的伤口、障碍,所以应谨慎,不可随意赞叹呀!



无明幼稚者
对于无知者,不可任意批评和赞美,应给予不同于赞美的「柔性教育」;对待幼稚者,一般的柔性教育可克服他的不良习性,但实质上仍应「因材施教、刚柔并济」,从中择其适者为之。


(十九) 不赞毁有三
自身之亲人 未熟识上师 未熟识之众


自身之亲人
对亲戚和家人,不应过于赞美,否则易引起他人不信任而怀疑我们的动机;也不加以毁谤造口业而引起家族的不和善、多纠纷。此,徒然害人害己,双方不幸而已!



未熟识上师
传统上,密乘修习者寻找善知识为上师时,上师和弟子要相互观察三年,确认后才能互为师徒;未熟识上师前,对上师的对与错不可任意出口赞美或毁谤。释迦牟尼佛说:「无大神通者,莫测他人心。」众生无明太重,智慧有限,通常未看到他人的功德,只闻他人的错误和缺点,这都只是执着自己的看法和分别心罢了!



未熟识之众
不论凡夫、圣人、所有宗派等,如我们不了解,都不可以随便赞美或毁谤。每一位众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宗派信仰的自由,依自己的宗派修行或宏扬是正当的,但也绝不因此而破坏他人信仰的传承、上师和法门。应自心清净修行,平等对待有情众生。
以上教义,简要叙述乃在:「观看自心,检视自我。」切记勿忘! 佛法和世间法都含盖在此「窍诀宝藏信 吉祥子谨记」确切深意中───瑜珈士智美劳珠教诲如心之子希日,盼迅即依实而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