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
                      净界法师

    我曾遇到一位一贯道的道友,他问说:师父啊,你们寺庙有没有打佛七?我说:有啊,你想参加吗?他说:对啊,我想参加!我就问他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对净土的庄严了解吗?他完全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你念佛干什么?他回答说:师父,你不知道啊,我做生意工作很忙,但是忙完之后我念佛,心里感到很安定。他用念佛来安定内心,当然这样只是种下未来一个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产生强大的救拔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种念佛,我们不叫净土宗的念佛,因为他没有观照力,他的佛号缺少一种引导的力量,没有信心跟愿力的引导力量,要往生净土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有一位老菩萨,这老菩萨以前是做生意的,因为先生往生得早,所以她一个人做生意,很辛苦才把子女抚养长大,到了晚年她就专心念佛,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去做。

    念了几年,她总觉得不相应,她的心跟佛号好像有距离,就是没办法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应。她就去请教她的师父说:我念佛那么久,佛号怎么还是不相应呢?

    师父问说:你是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一边念佛,有时就交代儿子一些事情。师父说:你没有真正的念佛,你的心没有真正产生强烈的皈依,你还在攀缘心中的妄想。

    她说:怎么办呢?师父教她说:你现在遇到任何事情,要讲三个字:随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也就是说,这个老菩萨以前是住在妄想念佛,所以佛号的加持力很有限。

    之后,她就专修随他去,慢慢慢慢…不随妄转,她真实的万缘放下,一心提起佛号,没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在《净土圣贤录》称她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除了放下外境,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妄想,心力很重要。

    净土宗,它把来生看得比今生重要,如果这件事情,不影响你往生,你就可以做;如果这件事情做了之后,你今生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但是会牺牲来生,你就不能做了!

    当你面临抉择,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就在考验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

    所以净土行者,他宁可牺牲今生的安乐,也要保护临终的正念,有这种决心的人,才有资格叫做:

    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如果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佛号也很难念得好!

    念佛,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应,不是讲究数量多,数量多你的本质都是妄想,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你拿沙去煮饭,煮了半天叫热沙,不能叫热饭;你没有产生真实皈依的心,如何感应道交呢?我们一定要有观照力的引导,产生强烈的信愿,然后来带动这个佛号,这才叫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能够成就临终的见佛,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是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 用心力来启动佛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要以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现前!
                       净界法师

    甲二、正文

    分三: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前面甲一前言,只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做一种概略的介绍,以下我们讲到正文有三科,就是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第一个、观佛号的功德以生信。第二个、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第三个、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所谓的信心,主要是观察名号的功德,才能够断疑生信;在整个四十八愿当中,我们从五个地方来观察。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名号产生信心、产生强烈的皈依呢?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我们提出五点的观察: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五

    丙一、消除灾障(光明无量愿12)

    经文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佛陀对我们众生的加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第二个是放光。放光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这段经文是说:假设我成佛之后,我身上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两种:一个是常光,一个是放光。

    常光是经常显现身上的光明,比方说我们看佛像,祂的头顶上面有一个圆圈,那个叫常光,经常存在的就叫做常光。

    第二个是放光,就是遇到特殊的因缘,一般都是佛陀说法之前,众生有障碍,佛陀放光,或者讲经到一半,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开始疑惑时,佛陀也放光,为了要让众生生起信心,这个叫放光。

    这地方的光明是指什么?是指常光,就是说阿弥陀佛身上的光明,就算是有限量,最低的限量也不能够少于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是一亿,就是百千亿亿诸佛国者。

    佛陀在经典中,都是以一个佛国为单位,那是很大的世界,一个佛国表示什么?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光明能够照了百千亿亿的三千大千世界,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无有限量:祂的光明特别的广大。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百千亿亿诸佛国,没有限量;因地愿力不同。

    第二个,无有障碍:一般的日月光明遇到墙壁,是照不过去的,阿弥陀佛的光明可以通过墙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障碍它的光明。

    第三个,摄受众生:

    台大电机有一位教授,他用电子仪器做一个实验说:打坐的人,身上有强大的能量,会放出光明;没有打坐,身上的光明就比较微;但是你一念佛,那个光明更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祂本愿的力量,可以跟众生分享,能够摄受一切念佛众生。

    在念佛感应录中,有讲到一个故事:

    四川某地有一片竹林子,竹林里住一个老人家,因为年轻人都到城市去工作,他就守在茅棚里面,每天编竹器过活。有一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有二个鬼在聊天,其中一个鬼说:啊呀,我明天就要解脱了!另一个鬼问说:怎么回事呢?明天有一个卖煤炭的,他早晨把煤炭卖了之后,下午会走到这个地方,他肯定会来这里喝水,我就趁机把他拉下水,做我的替身,我就解脱了。啊呀,那真是恭喜你了!这个编竹器的老人,听得很清楚,到了隔天下午,他一方面编竹器,就老是往窗外看,看看是不是有人过来。

    到下午的时候,真的有一个人,挑了一些没有卖完的煤炭,就走到大石头旁,把担子一放,歇歇脚,之后就跑到水边喝水…但是喝了水也没事,又挑起煤炭走掉了。到了晚上,这个编竹器的老人,又听到二个鬼在一起讲话:诶,你不是要解脱了吗?怎么还在呢?啊呀,真是的!那个卖煤炭的人真的来了,也跑到河边喝水,但是他每喝一口水就说:啊呀,这个水真好,阿弥陀佛!喝一口水,阿弥陀佛。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身上就放光,我不敢靠近啊,就把这个机会给错失了,喝水就喝水,干嘛要念阿弥陀佛呢!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本来就存在,四十八愿的真实功德本来就存在,所以这里的不取正觉,意思是说,假设他没有成就这种功德,他就不成佛。那么现在他已然成佛了,所以这四十八种力量当然是存在的,你只要把你的因缘准备好,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功德。

    当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开始摄受你了,就好像这个宝库已经存在,只要掌握到它的密码,就可以把宝库之门打开,这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佛号。

    所以当我们念一句佛号时,我们要深深的相信,自己就已经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了,这是第一个观察-- 观察名号的功德!

    我们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念佛,就会产生不同的功德。

    那么我们所要建立的第一个心态,就是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必须要百分之百的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不能有一点的怀疑。

    比方说在黑暗当中、在恐惧当中,心中会感到不安稳,这很正常;但是当你把佛号提起来,你还是感到不安,那表示你没有真正念佛,你还活在你的妄想中。

    所以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跟阿弥陀佛的那种感应力量,是不是真实的建立起来了。当然,我们之所以恐惧,可能是我们对于名号不够了解。

    愚痴是佛法修学当中,最严重的过失跟障碍。如果你烦恼重、业障深,只要让你了解佛法的真实道理,你一定可以得救;要是你愚痴颠倒,没有善根,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善根最主要的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以信为本--‘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要以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现前。

    这一点一定要知道。你的信心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净界法师

    丙二、增长福德(闻名得福愿43)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愿力,是偏重在今生消除灾障,这一愿是偏重在来世的福报。

    可能这个人念佛,并不是想要求生净土,只是用念佛来增长福德、消除灾障的,那么这样的闻名得福,还是有它的效果。


    我们看阿弥陀佛所发的愿:设我得佛,假设我成佛之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的当下,只是一种虚愿,还未成佛,但是现在阿弥陀佛已然成佛了,所以这些都已经变成实愿,一种真实的愿力,具有真实的功德。

    祂说他方国土,什么叫他方呢?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他的根机是谁呢?是诸菩萨众,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了凡夫菩萨,也包括了圣位菩萨,从经文来看,是偏重凡位菩萨。这些菩萨做什么事呢?闻我名字,这个闻,古人解释叫闻持,就是说你听闻之后,不但有一点信心,而且还能够受持不失。

    也就是说,这个佛号在你的内心世界,有某种程度的相续,叫做闻持,你对它有信心。其次,你对佛号有一种忆持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你经常在共修当中,或是在定课当中,能够把佛号受持而不失。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以下讲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尊贵家。

    所谓尊贵家,在古人的解释当中,包括三种:第一个,有权势;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三种具足。那么你因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学问,受到世人的恭敬赞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对于这一段文,古人解释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个愿呢?为什么需要福报大呢?因为在菩萨道当中,你福报大才能够受人尊敬,而且有利于度化众生。

    你看声闻众的阿罗汉,他们都穿得很简单,但是所有的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身上都是挂璎珞。

    《佛说八大人觉经》也讲到一个观念说:菩萨不能让自己太贫穷,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你太贫穷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难弘扬佛法,所以菩萨要福慧二足。因为福报大,讲话就有摄受力!你以福报的力量,再加上本身的智慧,正法就能够弘传出去。因为你福报大,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宣扬佛法人家会听得进去,是这个意思。

    龙树菩萨说佛陀有二种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报。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众生分享的;你说你念佛,希望阿弥陀佛把智慧送给你,不可能的事;但是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累积的波罗蜜善业力,祂的福报可以跟大家分享。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等于是分享阿弥陀佛的福报,平常你也没有做什么布施、持戒…但是只要你肯每天念佛,即便你没有求生净土,来生也一定生尊贵家。这里的福报,我们要拣别一下,它跟世间的福报还是有点不同。

    《楞严经》上说,一个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就空正见的菩萨修习善业力,由善业力所成就的福报,是一种轮回性。

    什么叫轮回性呢?因为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心中夹杂爱取烦恼。我们期望因为这样的善业,而招感来世的安乐,对来世的安乐有所期待,这样就形成印光大师说的善中有恶。因为爱取烦恼本身就是一种恶法,这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用有所得的心来修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但是因地当中,有夹杂恶念,所以你肯定会放逸;那么一放逸,善根就退转,就造业了,到第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也就是说:第一生造业,第二世享受福报,产生放逸,第三生堕落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第三世的三恶道报,其实跟第一世是有间接关系的,因为你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爱取烦恼;虽然第三世的堕落来自第二世的放逸引生的,其实是第一世种下恶因的。

    所以《楞严经》上说,我们凡夫修善叫轮回性-- --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你刚开始造善的时候,夹杂恶念,你也没发觉,第二世福报现前的时候,肯定会放逸,结果第三世堕落到三恶道。在三恶道受苦时,你又起惭愧心,恶中有善,因为起惭愧心又开始修善,又从三恶道解脱出来。三恶道出来之后,又开始修善,又夹杂爱取…变成一种人、天、三恶道的循环;这就是所谓轮回性的善业。

    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不具足,所以凡夫所修的善业,就有三世怨的危机,这是约着我们业力所成就的福报。

    但是念佛所成就的福报,就不同了;忆佛念佛所成就的福报,这个不是轮回性,这叫菩提性,因为那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摄受的,这个福报是清净的,不会使你放逸堕落。

    《楞严经》很重视因地的发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楞严经》说: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热沙,你用米去煮,才能变成饭。

    所以在佛教当中,修善业是一回事,你的心态才重要。

    这个地方的福德,并不是善业所成就的那种福德,而是闻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成就的,所以这个福报是清净的,是随顺于菩提的;也就是说你在福报现前时,你会运用福报继续去积功累德,去提升自己;这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弥陀佛名号,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科的善根坚固。前面是讲世间的福报,这里是讲出世的善根,就是说我们闻持名号,虽然我们也不见得往生,但是对我们来生修行有什么好处呢?

    丙三、善根坚固(闻名不退愿47)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所加被的根机,是属于他方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之外的国土的发心菩萨。

    这个菩萨能够闻持,相续受持我的名号而不忘失,就能够决定成就不退转无上菩提。

    凡位菩萨在菩萨道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善根的退转。

    好比我们刚开始学佛,看到三宝时,会很恭敬虔诚,慢慢的时间久了,就没有感觉了,好像跟三宝有点距离;再过一段时间,三宝的因缘就消失掉了。为什么?因为善根是生灭法,不进则退。

    所以我们平常没有在三宝当中熏习,善根就会慢慢退转。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听闻、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成就不退转。

    所谓不退转,在蕅益大师的《阿弥陀佛要解》中,提出了四种不退:

    第一个、位不退:这是初果圣人,入于圣流,不堕凡地,阶位不退。
    第二个、行不退:是指恒度生不堕二乘,他的菩提心坚固,他的菩萨之行不退,不堕落于二乘。
    第三个、念不退: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全归中道的不退。

    那么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三种就是一般的判教基准。蕅益大师另外提出了究竟不退:他说一个人经常念佛,不论是至心或是散心,不论是有心、无心,或解、不解,阿弥陀佛名号一经耳根,假使千万亿劫,毕竟因此而得解脱。这个就是究竟不退。

    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不退,比较偏重第四个究竟不退,就是说:阿弥陀佛名号的音声,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只要你听到这个音声,这个音声就会从你的耳根,进入到你的阿赖耶识去,变成一个种子。

    这个种子代表什么意思呢?致使将来跟阿弥陀佛产生一种感应的力量,祂的本愿默默的加持着你。当然,不一定是在今生表现出来,总之在未来生命当中,你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因缘永远存在,叫究竟不退。

    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蕅益大师说,就像一个人吃了金刚钻石,永远没有办法被消化掉一样。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究竟不退的公案:有一个老人家,年纪大了之后,家里的子女对他很不孝顺,他很感概,就想要出家。来到寺庙,舍利弗尊者就用神通力观察他的善根,一看,八万大劫都没有善根,心想佛陀说过没有善根的人不能度化,度化也没有用,不能证道,就请他回去。

    这个老人家很伤心,家里子女不要他,僧团也不要他,就在寺庙外面哭泣。哭着哭着…佛陀就回来了,佛陀当然明知故问,说:你为什么哭呢?他回答说:我想出家,里面的师父不让我出家。佛陀说:那没关系,我亲自为你剃度。

    剃度之后,如法的随佛修学,证得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弟子就问佛陀:佛陀不是有说过: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佛陀说:你们(阿罗汉)只能看到他过去八万大劫;事实上八万大劫之前,他是一位柴夫,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老虎的追赶,慌张的爬到树上去,老虎一叫的时候,他惊吓念了一声南无佛,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所以他跟佛陀结下了一个得度的因缘。跟佛陀结缘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佛陀度化众生是看因缘,佛陀度化众生有亲疏浅深的差别。

    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诸法因缘生,你说这个老人去寺庙出家,僧团不接受,为什么他哭着哭着佛陀就刚好回来,为什么我们在外面哭的时候,佛陀不回来?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跟佛陀有结缘,不是佛陀偏心。如果你在三界流转当中,你跟佛陀完全没有结缘,这件事情就非常不吉祥。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业障重,但是你跟三宝没有结缘,你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

    修行最怕的就是没有善根,你就算你烦恼轻薄,是世界上的好人,没有善根,那也没有用。智者大师说有四种人:

    一,根利遮轻,善根强,烦恼淡薄最好,这个人肯定很快成就圣道。
    二,根钝遮重,这个最糟糕。
    三,根钝遮轻,没有善根,但是也没有什么烦恼,这是世间的好人。
    四,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重,这个人还有救的。

    也就是说,我们跟阿弥陀佛结缘、跟十方诸佛结缘,最快的方式就是忆念祂的名号,你把它的名号不断的念出来,创造一个音声再听回去,这叫做究竟不退--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当你因缘成熟时,佛陀就会出现,这就是一种善根的加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必须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弥陀佛的本愿上!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德、善根不退,都是约着我们现生的角度来说;以下的第十八、十九愿,是说名号的功德能够成就临终的接引。前面的念佛都是偏重在信心,以下是有愿力。

    丙四、十念必生(十念必生愿18)

    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实在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叫作愿王,是愿中之王。

    净土宗因为有第十八愿,才形成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句佛号的功德,能够普遍的加被-- --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

    所以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赞叹有加,他认为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核心思想,我们这一愿,就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说明:善导大师把这段愿文分成三小段:第一个根机,第二个法门,第三个利益。

    一、根机:

    这一愿所加被的根机是谁呢?是十方众生。这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解释说,是指我们一般的罪恶生死凡夫,他加一个‘罪恶’,不只是生死凡夫而已。罪恶生死凡夫意思是善恶掺杂,就是这个人,他平常遇到好因缘修善,但是遇到恶因缘的刺激,他也是造恶,所以叫做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这个地方是指这一愿所加被的根机,不完全是造善的凡夫,而是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

    二、法门:

    这样的人,他修什么法门呢?他修三个法门:

    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欲生我国’,第三个‘乃至十念’。

    在信愿行三资粮当中,善导大师特别重视至心信乐,他认为这个是主轴思想。

    至心信乐这句话,善导大师用四个字来代表,叫做顺从本愿。跟印光大师一心归命的意思一样。

    他说念佛的时候,关键点是要放下自我意识,完全百分之百的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能有任何自己的看法。

    顺从本愿,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标准:

    第一个,你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就是说,你要好好的向内反省,我们是什么人啊?我们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生生世世在三界当中,不断的流转,累积很多很多的生死罪业,就算从今天开始,不吃饭也不睡觉,每天好好的拜忏修止观,直到命尽为止,我还是不可能成就圣道。不是我不要,是根本没办法成就,就算我今生尽最大的努力,还是不可能了脱生死的,这是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你要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你要百分之百相信我自己做不到,谁能够帮助我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祂每一个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祂一定可以救拔你到净土去。

    这是顺从本愿的标准,善导大师也提出两种障碍,叫作不顺从本愿:

    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啊呀,我业障深生啊,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你没有顺从本愿,你念佛还打妄想,你是活在妄想当中!

    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你说你福报不够,你不能往生。你没有顺从本愿!

    因此,以善导大师的标准,念佛的时候,不能有妄想,即便有妄想,也不能住在妄想,要住在佛号。他这个顺从本愿的标准是很高的,对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完全的靠上去,如果还住在妄想,以善导大师的标准,你没有真正的顺从本愿,你是在抗拒本愿!是你自己抗拒本愿,不是阿弥陀佛不救你,你自己把你自己障住了,因为你抗拒本愿!

    由于至心信乐的关系,佛号一旦提起来,你的心是百分之百的随顺服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你完全皈依在阿弥陀佛本愿摄受下。然后欲生我国,你有恳切求生净土的愿力,最后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十念是指临终的十念。不过这个临终十念,昙鸾大师解释说,也不一定是刚好十声佛号,就是一种相续的称念,乃至净业成就。

    三、利益: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除非你是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或者诽谤佛法、拨无因果等等,一个是罪业,一个是邪见。

    不过莲池大师说,即便你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只要能够至心忏悔,断相续心,还是可以往生。

    这里,说出了净土宗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随念往生的思想,也就是从四十八愿建立起来的。

    净土宗并不重视佛号的多寡,你看:乃至十念,即便不是十句佛号,从佛陀的语气来看,不是念很多佛号,重点在随念往生-- --临终的正念现前。

    所以这一愿,历代祖师把它判作为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只要十句佛号。

    但是,这个标准的重点在于至心信乐,核心思想是在这四个字,产生一种强烈的归依,完全靠着强大的信愿而往生。善导大师解释四十八愿时,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解释至心信乐,他认为这一愿的精神在至心信乐,在顺从本愿那四个字。

    也就是说,你必须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弥陀佛的本愿上,只要你活在妄想,你就不是顺从本愿,叫做抗拒本愿。这就是我们净土宗带业往生的主要根据,所谓随念往生,带着业种,不能带现行,是带业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五的临终接引,这是第十九愿。

    丙五、临终接引(临终接引愿19)

    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第十八愿,在中国祖师的判释中,善导大师认为这一愿是不可思议,但是蕅益大师及其他祖师是认为十念往生比较偏重于中、下根器的人,临终接引,比较偏重上等根器的人。

    第十八愿,它所摄受的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因为临命终时,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归依,他能够完全顺从本愿,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出离,相信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救拔他,所以念念之间感应道交。

    而临终接引这十九愿的态度不同,他的根机也不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是谁呢?

    是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这个菩萨他有一种愿作佛之心,并且有愿度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个是智增上的菩提心。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愿是怎么发呢?

    是从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所以才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他的主轴思想,是以上求佛道为根本。也就是说,虽然他发了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初阶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因为智增上的菩萨,是先着重自利之功德。

    另外悲增上的菩萨,他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轴,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他的思考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导。这样的菩萨他大部分时间做义工,跟众生打成一片。

    总而言之,这二种菩萨都是发了菩提心,而且不只是发愿,还有行动力--修诸功德,不断的积集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两种资粮: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有这样理想的愿景,而且是有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因为五浊恶世障深慧浅、充满了恶因缘,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整个求生净土的因缘是这样子。跟前面的罪恶生死凡夫,临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不同。

    像这样的行者临命终时,假设阿弥陀佛不跟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在其前的话,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差别,在整个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传承当中,善导大师这一系,偏重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而提出三业专修的思想-- --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一心观想归依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

    但是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是偏重于第十九愿,强调圆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认为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你为什么求生净土?是为了成佛而去的,那你想要成佛,一定要把你的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的圆修思想,是以第十九愿为轴心,开展出以一门而圆摄百千法门的正助合行思想。这没有什么对跟错,你是什么根机,你就修什么法门。

    至于第十八愿,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呢?在至心信乐--在信心;这第十九愿的核心思想在至心发愿--在愿力。虽然三资粮都具足,但是二种思考模式不一样,一个是对阿弥陀佛本愿,百分之百的至心信乐;一个是对净土的庄严,产生强烈的好乐。当然这是看各人的根机,不论是第十八愿,或者是第十九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都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

    这个地方我们要拣别专修、圆修,还有一个叫杂修-- 今日张三,明日李四,目标不明确,今天有人讲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讲密宗你就修密宗,对于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具足,这个就不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