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祥法师:修正见得安乐,修邪见受大苦

妙祥法师:修正见得安乐,修邪见受大苦


《优婆塞戒经》:“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就是说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你修得正就受于安乐,你修邪见就受大苦恼。我们有时候说:我今天非常烦恼。那就看一看你做的事情是否正的。应该查找这个原因。

过去有一个同修,后来也出家了,在没出家之前,我俩认识。有一天他去找我,他跟我说:“我今天来非常不顺利。”骑自行车时,车旁边有一个推沙发到市场卖的人,他的自行车一歪,把人家沙发扎个眼儿。新沙发不能卖了,人家非跟他要钱不可,让他补偿。他说:“我把兜里的钱都掏给他了,人家一看我实在没钱也就算了。你说这是什么原因?”我说:“你早晨做什么了?”他说早晨没做什么,只是和他同修,或和他妹妹吵了一架。我说这不就是吗?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你修邪见受大苦恼,因为在家做了不善的事情,出外必然有不善的行为跟着。所以我们出了事情埋怨谁都没有用,要检查自己。“因修善业得大自在”,一个人修的是善业,你到哪儿都没有恐惧,到哪儿都自在,所以说“得自在已,众生亲近”。

你得到自在以后,所有的众生都喜欢你,都愿意和你亲近,愿意和你说话。为什么呢?因为你修得正,身上就散发一种正气,就像香气似的,谁不愿意接近?你要修恶业,就像鱼腥味,沾得满身都是,谁见你都捂着鼻子走,谁都不愿意亲近。这个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自己可以观察。

一个人如果心善了,人类和其它众生都会与你亲近的。过去有一个徒弟,我有一个浴巾,上面绣两个大蝴蝶,本来是准备盖着的,后来我告诉那个徒弟,你把它烧掉。为什么烧掉呢?因为众生的形象也是自己父母的形象,所以不应该盖在身上,盖在脚上,这都不应该。他听话,后来就真去烧了,他刚把这个浴巾放在炉灶上,这边点着火正烧着,他出来到门口,当时就有两个再不就几个大蝴蝶,非常大的蝴蝶,围着他前后转,在他手里飞。就是说什么呢?如果修的是善业,有一个善心,所有的众生都会跟你亲近的,就这个道理。




资料恭摘:妙祥法师 《吉祥经》讲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法句经》有这么个偈子——《法句经》是被南传佛教信奉为“经典”的一个经典,他们说这个是佛亲口所说的。《法句经》是这么样讲的: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意思就是说即使人活到百岁,远离正念不持戒,还不如守住戒律有正念,有禅定活一日。大家可能以为:“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大家都有这种概念,说:“为法灭身只可能是说一说,除了佛菩萨能做到。”

  佛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生存呢?我们生存在世间,首先就要有正念。什么样的正念呢?应该有什么样的决心呢?就是我宁可不活百岁,就哪怕活一天一夜,也要守持戒律,正禅定。你有这个决心,才能在世间上获得正念;如果没有这种心,你想获得正念,是不容易的。比如说三心二意,又想获得正念,又想多活几年,甚至生命和正念相互冲突的时候就不持戒了,就远离了。这样你想获得正念是不可能的,想获得正念就得有这种决心:哪怕我不活一百岁,我活一日也要守持正念,这样你才能获得正念。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就是有邪念还虚伪,没有智慧,“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不如生一日,见微知所忌。”“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

  第一句就是持戒,要持戒。第二就是要去掉虚伪,要有智慧。第三叫精进。第四要知道哪该做哪不该做,第五要知道什么是甘露,为了甘露而放弃长寿。还有为知道大道义,就是说对寿命要不管不顾,也要学这个大道义。你有这种决心,才是真正的吉祥。吉祥从哪儿来呢?就从我们的正念来。如果我们没有正念,想获得吉祥是不可能的。这个正念也来源于我们的决心。

  《法句经》讲的这些,都是让我们有正念,不是说只让我们活一天一夜就完事了,别活到百岁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让我们为了获得正念而宁可舍去百年的寿命。有这个决心就必然获得正念;如果没有这个决心,你想获得正念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来之非常不易,要互相地争夺,就像自己和自己在斗争,勇者胜。你要是胆小了,退却了,就不行了,肯定失败。如果你不管不顾地、拼命地追求这个正念,它必然获得。也就是说我们为了正念,要远离一些功名利禄,这样的话,我们会获得真正的吉祥。

,经文:“广学长技艺,善学诸律仪,”律法的“律”,威仪的“仪”,“能语彼言辞”能说其他各种的语言、词汇,“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有的翻译为“多闻与工巧”。佛住世时,教育以宗教为准则。教育多由口授,人们于口授中学习,须强记所述。显然地,他们必须有过人的记忆力和很好的理解能力,好学不倦,亲近善知识。现在南传佛教还是这样,都是要背诵经典的。咱们汉传佛教在这方面就差多了,很少有背诵经典的,背得也很少。像西藏,很多刚去学佛的,沙弥阶段都必须背诵经典。

  善于工巧即是善于技术、科学和手艺。佛陀认为知晓技术和工巧为真吉祥。佛陀所传授的知识和生计,皆是有道德的,都是正命的,不是邪念的。比如说杀生这些邪命生活,佛是不会传授的,传授的都是正命的。正命就是正业的意思。一个有工巧的人,不论是用其工巧为生,或只是爱好,皆不可以超出戒律的范围。比丘们也是如此,须有工巧,比如说有缝制袈裟的良好技巧和知识,这可称为一位比丘的真吉祥。世间也是这样,在世间生存也需要技术,但这个技术必须实在戒律的基础上去学习,不能搞一些伤害别人的技巧。

在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整个国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人民过着祥和的生活。后来王妃生下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孩,秀丽非凡,取名嘎希美女。她自幼就学会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并对释迦牟尼佛有无比的信心,还经常借父母之力供养三宝。长大后,嘎希美女美丽堪称世间第一,六国的国王都想要据为己有,都派使臣到梵施国王那儿希望通婚。梵施国王心里很不安,说:“我就这一个女儿,答应其中哪一位,其他五国必来挑战,将危及举国臣民。”他有些担忧,故没有答应任何一位国王。最后六个国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人。

  印度当时小国特别多,相隔不远一个小国,再隔不远又是一个小国,那时候国家特别多。他这个四大军队和我们现在的军队不一样,咱们是海陆空三军,他那个军队不一样,比如说有象军啊,还有马军等等这些军队,四大军队。嘎希美女来到梵施国王身边,知道六国兵临城下,就说:“父王,请不要担忧,您告诉六位国王,我将亲自挑选他们。”国王派了六个使臣将此事告诉六位国王,请他们收兵,稍候几日,准备参加候选。后来六位国王各自配戴宝饰,带上大象、财宝及眷属,几乎倾其所有,准时来到了鹿野苑。

  这个嘎希美女着妙衣宝饰,骑着大象,从每一位国王前走过,最后真诚地告诉他们:“我不愿与任何人过着世间真真假假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完离去。六位国王都深感失望,但又觉稀奇:这位美丽的女子,不贪恋世间生活,又不愿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居然情愿皈依佛陀。最后他们就半信半疑地尾随这个嘎希美女一观真相。

  见到佛陀后,她恭敬顶礼,祈求佛说:“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惟愿恩准!”最后佛答应了,叫来众生主母,这众生主母就是比丘尼之首,给她剃度出家,授具足戒,传授了佛法。因为她的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

  众比丘就问佛:“什么因缘,嘎希美女生在帝王之家?什么因缘,相好庄严?什么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什么因缘速证圣果?”佛说:“这是她往昔的愿力。在贤劫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时,鹿野苑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家的儿媳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她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借父母的力量,她建了一座经堂,供佛及僧。经父母同意,她得以出家,一生中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临终前,她发愿:愿我今生中,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能于生生世世中,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教法中出家,证阿罗汉果。这位发愿的比丘尼即嘎希美女,以其往昔的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对我生起信心,得出家为尼,证得圣果。”

  这段故事讲什么呢?就讲我们修道必须得有愿力,这个愿力必须得深厚。我们有时候发的愿都是一厢情愿的多,说我来生要得好果报,但今生的好处我还得要。而她发的不是这种愿,就像《法句经》中发的愿:若人寿百岁,不如生一日,守持戒律正意禅。由于她发愿非常深切,所以说来生的果报随着她的愿力就实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正愿,也就是这段经文,“已持正誓愿”的意思,如果发了正誓愿我们就会吉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