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仁清法师:这是神我外道

仁清法师:这是神我外道


有的人这样宣传:只要是听他讲法的,不能再听别人的法;只要是见过他的,就不能再见别人。他就这样讲:“你们要是离开我这里,你往生不了我可不管。”“为什么呢?”“因为我发愿了,所有来这里的我都给你助念,只要是我助念的,都会上品上生。”八十岁的死了,他帮着助念;九十岁的死了,他也帮着助念,这是他的愿啊。

  有一个人跟我说:“我想到其他寺院去参学,不敢。”我说“为什么呢?”“我那个老师说了,他发愿,所有和他见面的都助念,决定上品上生,但是离开他呢,就不给助念,就不能保证往生了。”我说,“你这个老师慈悲心很大啊,不过有一点,你回去跟你老师写一份协议,协议内容很简单,就写一句话:‘老师啊,我死了以后你再死’。”

  如果他这个老师非常厉害,他送谁谁上品上生。也就是说,所有死的人,基本上都叫他送往生。那就好办了,我先死啊,我死了他给我助念,他先死了我找谁啊?这个人一听,“对呀,他死了我们怎么办?合着他死了,世界上就没有往生的人了?”不是念佛能往生,是他让你往生,你就往生;他不让你往生,你就不能往生。那完全是贡高我慢,刚愎自用,打大妄语的神我外道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很多佛教徒都会知道佛教讲空,“四大皆空”、“诸法皆空”、“诸法无自性”、“当体即空”、“法无我”、“人无我”等等诸如此类,讲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经典,特别是般若经典当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于并不明白佛教讲的空义,往往把佛教称为虚无主义、顽空主义,甚至依此推断出“因果也空无所有”的“断灭见”,从而于了脱无缘。那么,在究竟主张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认为:“法者,规持义,规则义”,《因明学》认为:“法为量识所缘”,即:“存在”、“有”、“所量”、“所缘”、“所知”等都是“诸法皆空”和“法无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点的种种“物”(存在)。《俱舍论》把一切的存在(法),归类为: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五种。

  “法无我”、“人无我”实际就是常说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无我”的这种因明学遮遣描述法(也译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为“非遮”和“无遮”两种。前者在遮除所破后,会有其它法能立。如说:“这个胖子白天不吃饭”,“这个胖子”应该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饭”,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饭”的意思。而后者(无遮),在排除了所遮后,不会立另外的法。如说“虚空”,在遮除了“质碍性”后不立余法,“法无我”、“人无我”则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后不立别法。

  《入行论》云:“不触观察之实有,于其无实亦不执”。用无遮法“某无我”来描述“法空”、“人空”,更能体现佛教的“空亦空”、“毕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颂》云:“以执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轮转于轮回”。《天台宗》认为:“我者,自在义、自主义、自由义”。《四百论疏》中月称菩萨把“事物不依赖于其它因缘而得以独自存在的本体,称为我”。而“我”这个词,则是由印度外道如数论派沿用而来,他们认为有一种“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认为有一个离开人的五蕴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实际上有“本体”、“本主”、“当体”之义,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万法)的本性,即本来特质、特性,《中观论》云:“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总上,佛教讲的“空性”,并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谛),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据佛教中观般若的宗义,我们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实际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缘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缘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单一独存的特性。(不以观待而有)3、事物是恒常不变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万法并不具备以上几个“特性”,这就是“诸法皆空”、“法无我”、“人无我”的真实含义。

  否定、排除了万法以上的几个“特性”,就懂了佛教讲的“空性,”缘于“空性”而修持止观(禅定),当达到现观(直接体悟)“空性”时,你就是“见道位的圣者”,即证果的圣人,如果连佛教到底空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可能成为堕入“常、断二边”的“邪知者”,更遑论了脱、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问:师父,经常听说,佛讲法有了义与不了义之说,是何意?

  答:大恩佛陀讲经说法49年,所说佛法以大乘的观点大概分为三个时段,称为“三转法 lun”。初转法 lun讲了有别于外道的“诸法实有”,即“苦、集、灭、道”四圣谛等。二转法 lun讲了“诸法空无自性”的大般若经等。三转法 lun主要以三性说明诸法的存在与不存在的如来藏,如《解深密经》等。

  对于这所有的经典,不同的宗派有着不同的认识:唯识宗把经文能“如言而取的究竟之谈”,称为“了义经”,把还需要做解释、引申的权巧之文,称为“不了义经”。

  中观自续派认为:除了“如言而取”外,同时是“讲空性的”才是了义经。

  中观应成派则认为:只要是讲“空性”的就是了义经。

  天台宗把大藏经称为“权实教典”,就是说的“权巧的方便说”不究竟的“不了义经”和“圆实的本怀义”究竟的“了义经”。

  由上可知:“了义与不了义”,可以简单地认为是“究竟与不究竟”,可分为:1、了义经与不了义经:A、讲有情众生(情世界)都能成佛的经典,如《妙法莲花经》等。B、讲无情众生(器世界)都具空性的经典,如《大般若经》等。否则为不了义经。

  2、了义修法与不了义修法:A、修六度万行或真言乘直取佛果的为了义修法。B、仅修人天福报或仅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者为不了义修法。

  3、了义行果和不了义行果:A、究竟的佛果为了义行果。B、人天的福报以及二乘的阿罗汉或辟支佛等为不了义行果。4、了义行人与不了义行人:A、发“为利有情而成佛”的菩提心而志求佛果者为了义行人。B、只发心自利的自了汉或只求人天福报者为不了义行人。

  可见,了义与不了义有着很多的内涵。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指导我们的正确修行。比如有人发的不了义的心,去修了义的净土法门,是非常可惜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诽谤正法」这是我们讲的重点。为什么呢?根据这几年来我跟很多佛弟子打交道,我发现很多的修行者因为不明佛理的原因,在非常的精进的修行过程当中,同时在造诽谤正法之恶业。就是说,一方面他念佛求往生西方,另一方面正在造作往生不了的那种障碍,正在造往生西方的障碍,就是这个含义。

  《遍摄一切研磨经》之谤法内容

  什么是诽谤正法?

  什么是诽谤正法呢?我们还是从经上找根据。有一部经典叫《遍摄一切研磨经》那里面有一段经文,先给大家读诵,再慢慢展开。

  《遍摄一切研磨经》当中有一段经文,是这样说的「曼殊师利 毁谤正法 业障细微 曼殊师利 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与其一类起善妙想 与其一类 起恶劣想 是为谤法」。这是一段。接下来是「诸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我们先把后面这一段放下来,先解释什么叫做诽谤正法。

  在《遍摄一切研磨经》当中,释迦摩尼佛叫到文殊菩萨的名字,文殊菩萨翻译文殊师利,也可以把它翻译成曼殊师利,因为它是音译,用汉语汉字发印度话,文殊师利也是他,曼殊师利也是他。所以有的经典把释迦摩尼佛翻译成释迦文佛。释迦摩尼佛、释迦文佛只是翻译的不同,但是他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同一个个体。

  在这里释迦摩尼佛对文殊师利说「曼殊师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就是诽谤佛教正法的这种业因是非常细微的,为什么呢?是非常多的。因缘是非常多的。那个意思就是稍不慎重,就容易造下诽谤正法之正因。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根据不同根性的众生,由不同的因缘缘起,而从自性当中流露的真实的东西。一切的佛法都是正确的。而不像有人说,某一部经典讲对了,某一部经典讲错了。如果我们认为佛讲的哪一部经典没有正确,或者我们看不懂,是说明了我们的业障重,我们自己尚未理解如来的真实含义,这是我们个人的问题,不是佛经的问题。这个理念大家一定要有。

  佛陀在经上,实际上讲经说法就是针对不同根性,说了不同的法。对于根性呢,一般情况我们可以分为五种。

  众生的根性之人乘

  第一种就是「人乘」。就是乘啊,乘法的那个乘啊。我们这里念‘乘’sheng‘人乘’就是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间。

  古代也是有这种人。你说:“你成佛吧。”他可能不信,成佛是别人的事,成佛是干什么,不懂,也不理解,他没有信心。包括我们现在也有人这么说:“我是想来世再做个好人”。干什么呢?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好好孝敬我妈。”

  人乘的思想,“来世再做个好人。”干什么呢?“我再找到我的那个媳妇,组织个和睦的家庭。”有没有这个情况?山盟海誓,指月为婚:“石头也炸了,我们也不分。”领了结婚证第二天:“走,离婚去。”是不是啊,一个为情所动啊“来世咱们再相遇,还是那样谈。”老调长谈啊,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当我们没有认识到佛法,或者没有那种根性和福报的时候,可能就是,他仅仅是一个人乘的根性,人乘的理念,人乘的根性、理念,那是个知见问题。

  还有一种行法也是直接得人身的正因。就是乘五戒之行法。乘五戒之行法也就是说,我们受三皈受五戒,持住五戒,其他的什么也不做。也不念佛求往生,也没有大菩提心,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佛。可能这时候他死了以后,因为这个功德和因缘,可能就得人身了。那时候真能得人身,至于他找到找不到他那个媳妇,那就很难说了。他能得人身了,但是他那个媳妇没得,就不好找了。

  看过《再世情缘》没有?玉林国师?除非跟那个玉林国师一样,像他跟他那个媳妇碰到一块。两个人一见,不行了,不行了。这个不行了是怎么来的呢?哎呀,愿力啊。以前嘛他们两个人就死去活来的喊,“来世我还找你。”他也说“来世我再找你。”一定找,你看吧,找了。乘五戒之行法而得人身,这是一种,人乘。

  众生的根性之天乘

  还有一种「天乘」,就是我想升天。民间的那个升天就是供玉皇大帝。杀个鸡:“玉皇大帝你吃,死了我去你那里。”杀个鱼也是。每年过年啊,往往都是这样。“好好伺候玉皇大帝,好好的供养玉皇大帝”,那个意思就是我们就能够升天了。“去了以后玉皇大帝认识了”。玉皇大帝说了:“啊!你来了,那次你炖的那个鸡不太烂。”是不是,认识嘛,是吧?这是民间的那种想法。但是民间的那种想法,说明了有一部分根性的人,确实是天乘的那种根性、那种理念、那种想法。

  在佛教当中,如果你想升天,天界有二十八层,你要想往生到天上,那么他那个正因是什么呢?你得行「十善」。只要你行十善,死了以后,你可能就往生到天上。你不用巴结玉皇大帝,照常能让去。因为何因何果吗。

  「十善」大家知道吗?十善:身三、意三、口四。身三是:不杀、不盗、不淫。这个初学佛的可能还是听不懂,那么老佛弟子一听就是啰嗦了,早就知道。

  身体的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体的三善业。意的三:不贪、不嗔、不痴。是意的三善业。口的: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那是口的四善业。如果你能保证这十条善业,死了以后你就往生天上。

  所以民俗的为了能求生天上,杀鸡、杀鱼供养玉皇大帝,那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为什么呢?你在杀鸡杀鱼的过程当中,又造了杀业。杀业这种业力,能缠缚着我们在六道里轮回,能缠缚着我们堕落恶道。何况玉皇大帝不见得就吃我们杀的东西。这是第二条了。

  众生的根性之声闻乘

  第三个是「声闻乘」。声闻乘是乘「四谛」之行法而得的阿罗汉果位。四谛之行法,而得的阿罗汉果位。这个大家能知道不?刚才已经讲了阿罗汉了吧。四谛就是讲的「四圣谛」。这个四圣谛在《涅磐经》是这样说的「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这个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的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恒常不变的。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冬天很冷很冷的,那个要饭的他也感觉到冷,那个省长他也感觉到冷。有人可能说了:“不,师父,省长那房子里有暖气。”那是他改变了缘,并没有改变温度低,人会感到冷的那种原理。这是一个比喻。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个声闻乘是修四圣谛而证得的阿罗汉果。这一类人,这一类根性的人,他们是这样修行的,得到的果位就是阿罗汉。所有的这些人,称为声闻乘的人。

  众生的根性之缘觉乘

  第四:是「缘觉乘」。缘觉乘就是乘的「十二因缘」的行法,而得到的辟支佛果。我们佛弟子肯定很多人都知道辟支佛是什么。修的十二因缘法而得到的辟支佛果。这就叫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

  「十二因缘」,在佛经当中也叫「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缘起」。实际上,我们放生仪轨上给那些有情众生所开示的那一段就是。它分为十二种:第一是无名、第二是行、第三是识、第四是名色、第五是六入、第六是触、第七是受、第八是爱、第九是取、第十是有、第十一是生、第十二是老死。

  它就像一个链条一样,使众生流转不息。如果我们断了这个链条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他就可能了脱、就有可能证果。但是,如果不是修六度万行、志求佛果的话,这样修行,最终求得的还是一个是辟支佛果,尚未圆满佛果。这是第四条。

  众生的根性之菩萨乘

  第五种是「菩萨乘」。菩萨乘也叫佛乘,也叫大乘,是乘「六度万行」而上达佛果。就是修六度志求佛果,这一类众生叫菩萨乘、也叫大乘。所以,佛讲了很多经,无非是度这几类的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仁清法师:修不同的法

  行不同的善 会有不同的护法护持

  接下来就是护法。护法,有一些我在讲大悲咒的时候讲过,护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不共护法。不共护法就是特殊的护法特殊的因缘下发的特殊的愿,他们护持特殊的经,护持特殊的人。共同的护法,只要我们是三宝弟子,他都护着我们,天龙八部啊护着我们。不共的护法,你修不同的法,行不同的善,会有不同的护法护持,这个一定要知道。

  我们所经常见到的很多修持者,往往是违缘不断,zai 难不断,烦恼不断。没修佛之前两口子打仗,修了佛了在佛堂里和同修打仗。和同修打仗,这个罪过是很大的,同参道友闹别扭,罪过很大。特别是有一些人,莫名其妙地就把一些过失、嗔恨,无论谁惹着他,都发到僧人头上,很多人。

  有很多人出了违缘,违缘哪来的?大家能明白吗?违缘哪来的?究竟意义上违缘只有一种,就是自己的果报。对吧?事相上有两类,哪两类?来自于内的,来自于外的。来自于内的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和无明业障,这是来自于我们内的,这一种烦恼习气和无明业障。要通过长期地修持,积福净障,转变心态,提高证量来净化。

  通过修持,对佛法原理的理解,对佛法教理的实修提高我们的证量,来净化我们来自于内部的烦恼习气和无明障碍。来自于外的有两类,或者是冤亲债主或者是魔障。冤亲债主是你过去结的那些不好的因缘,这一生当中一旦显现,他就显现一些障碍。

  这个很多人都会遇到,因为世间法就这样。世间就是由很多无奈的事相所组成的,这些无奈的事相就是某一种果报。魔障是多数针对修行人来的。你也不要怕魔障,魔障就是障碍你的菩提心,障碍你的清净心,或者是障碍就是改变你的发心、正见,改变正见,让你下道,或者是在临突破临成就的过程当中,魔障会显现。平常我们遇到的一些障碍往往是冤亲债主。

  我们现在很多人理解老是认为是冤亲债主,刮风了、下雨了、头疼了、感冒了,谁呀? 这个东西你得问医生了,医生说不知道谁,拿个药片吧,是不是?所以障碍两类,来自于内的也是通过佛法修、改变,来自于外的离不开我们的护法,“三根本”当中的护法。

  护法的方法、修法、仪轨、供养这一些,我们以后有缘还要讲,但是得要有缘。如果发心不好的话,供护法对自己也不好,但如果真正地是为了护持佛教,护持自己修持,供养护法,最起码还是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这里,因为仪轨的关系,它讲到“礼敬三宝三根本” ,第三个根本是护法。

“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

  因此,我们不需要疑惑:佛法是不是迷信啊?

  说佛法是迷信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很多人站在佛法门外,指责佛法这样那样,其实不是在指责佛法,只是在指责我们自己错误的见解而已。

  譬如有人说:佛法说宿命论,不可能啊,佛法是反对宿命论的,如果是宿命论的话,就意味着命运是一成不变的程式,像一个方程式一样,不可以被改变。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啊,把坏的,改成好的,把好的,让它更加提升,所以,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恰恰是反对宿命论的。

  佛法也不是消极的,学佛人会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生发的精神,他们对人生的每一件事,都用佛法的智慧认识清楚,然后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引导,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因为佛法是积极的,佛法也不是避世的。

  有的人说,学佛都跑去出家了,学佛的人这个不管了、那个不管了。

  现在流传着一种佛系青年,动不动就随缘,其实这些佛系的随缘,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自己不想做的,随缘吧。其实就是给自己不去努力找借口,他们以为这是随缘,但佛法的随缘不是这样。

  佛法的随缘是自己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能做哪一些,该做哪一些,要努力地去做,这叫随缘。

  而不是一不想做了,就一句随缘,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所以,很多人对佛法存在着很深的误解,这些误解本身也说明了,我们佛法自身的弘扬是存在问题的,在这个时代,佛法没有被广泛的弘扬起来,所以,很多人对佛法还是陌生的,还是存在很多误解的。

  那么,今天大家到这里来了,我希望首先能够消除这些误解,要认识到佛法首先是一种精粹的智慧,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是一种圆融的智慧,能够让我们得到人生的种种的利益、殊胜的利益,佛法能够成办所有的利益,不管是世间的名闻利养,还是出世间的解脱,断除烦恼,佛法统统可以提供这些智慧。

  其次,佛法是可行的。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根性,都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在世俗社会中去修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法与其他宗教其他外道的区别标志是什么?外道和内典,‘内典’也叫内道就是佛教。外道是心外求法。‘外道’是一个中性词,是个名词而已。特别是当我们法师讲佛法和外道的时候,有一些从外道转过来的人听着似乎是不高兴,就老是认为佛教为什么还贬低人家。外道是中性词,绝对不是贬义词。

  外道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的修行者或者他们的理论。外道分外道的经典修法和直接的行持,也就是说法理和行持。释迦牟尼佛建立佛教的时候,古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为什么叫他们外道?他们种种的表现,种种的修持,包括他们所持有的理论,统统是心外求法。

  打个比方,有一种外道是修苦行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让自己的身体饱受痛苦,我们的土话叫自讨苦吃。比方说不穿衣服,不穿衣服暴晒到太阳底下。暴晒到太阳底下什么意思呢?是故意的给自己的身体带来痛苦,折磨自己。他们的那种理念说,有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他借由这个现有的假体,来故意的去吃苦,去自讨苦吃。以此达到消业的所谓的那种目的。所以他从身上去消业,这是心外求法。

  内典一般指的佛教。内典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五明’,通过五明,其中有一个‘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和内明。这个内明实际就是真实的佛教的理论和修法。这个内典呢?它是指的理论,通过内典指导的一切的行持,实际是佛教的正确的行法。当然,但这个法一般都是法理和行持,两条腿走路。法理是树立正知见的过程,行持是实践、实修的过程。就等于释迦牟尼佛说放生能得长寿的福报、能得无病的福报、能解除一切冤结等等。法理上说了放生功德很多很多。可是怎么去放?它有一定的仪规。什么时候去放?那随我们的因缘是吧?正规的去放生那是一种行持。可是这种行持是怎么来的?是通过明白法理而进行,所以我们的一切修法都是在法理的指导下进行,这是必然要知道的。

  外道和佛法的唯一的标志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内求法?经典上有一句话,说佛法‘心为宗’。佛法的一切修持都是在改变心,这个心我们在修学过程中理解到,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一种法意和它的很多很多的内涵。心也可以用平常我们说的那个‘识’来代替。心、意、识,这是唯识宗的词。心和意在这里不讲就说识。这个‘识’是什么?就是一种认识,就是一种心态。所以佛法修证最终成佛,成的是什么?心态的转变升华和圆满,心的转变升华和圆满。

  从这个解释上我们回归到佛法心为宗。佛教和其他外道的区别唯一的标志是以心为修法的根本。而且它是由空性的理念指导修法和证得。佛法的修行和外道其他法门的修行证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空性的理念,空性的修法和空性的证果。空性的修法,比方我们诵《金刚经》诵《心经》,比方我们做禅观、止观,根据空性做对境,进行的止观,这都是空性的修法。空性的修法来自于空性的理念。通过空性理念的指导,通过空性修法的实践,最后证得空性的果位。这个果位一会咱们展开。

  ——摘自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