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净界法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有两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不可思议;第二个、是外在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一般来说,圣道门的修学,偏重于内在的心力,我们翻开金刚经、楞严经,乃至法华经、华严经,都是教导菩萨这一念心应该怎样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障碍,建立与诸佛一样的功德。

        那么这些经典所诠释的,就是把我们心灵的力量开发出来,以心力去创造你的生命──心力不可思议。

        而净土宗的修学,比较偏重于佛力。

        佛力是什么意思?就是虽然佛陀灭度了,或者佛陀不在我们身边了,但是佛陀有法身,祂的法身是常住、无所不在啊。佛陀清净的法身,祂有无量无边的大悲愿力,恒常在加持我们,只要我们肯忆念祂的圣号,我们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把佛陀的力量引导到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叫做转他成自。

        换言之:我们透过忆佛、念佛,把佛陀的力量转成我们的力量,做一种转换。佛陀的力量本来是佛陀受用的,但是透过种种的善巧方便,就能够把佛的力量转成我们的力量,这也就是一种佛力的加被。我们从本经的规划来看,它的修学宗旨,是把心力跟佛力结合一起。怎么说呢?智者大师在《观经疏》里面,用一句话来表示这个宗旨,说是: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智者大师是以一心三观,来统摄本经的观想念佛,它的次第是如何呢?首先,先观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当然,这个是修空观,在修习本经之前,必须先空掉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在娑婆世界打滚太久了,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很多的生命记忆,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痕迹。那这怎么办呢?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先把一切的妄想,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就是用空观的智慧,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修习止观,不能把心中的妄想消灭,还夹着妄想,那修习止观就很难成功。

        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知道两件事:第一个、破妄,第二个、显真。心中要把娑婆世界的相,慢慢的减少。本经就很强调你心中的相,观经里面说:你心中经常忆念什么相状,就会跟这个相状感应道交。它认为我们心中的相状,对我们生命是有引导性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忆念娑婆世界的相状,那你来生一定又回到娑婆世界。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娑婆世界的一切相状,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清净心。接下来做什么呢?

        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开始修假观。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提起本经的观想。比方说:落日观、宝树观、楼阁观,乃至阿弥陀佛观等等,从清净心当中又建立一个新的相状,来做生命的引导,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所以它是先修空观,破妄,再修假观,显真,这叫破妄显真。

       本经的结构很清楚的把心力观想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加持力,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五——池观(一)

净界法师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经文,辛五的池观。

    前面的宝树观,跟楼阁是不可以区分的,因为楼阁就在宝树当中,宝树是讲到住处的庄严。这地方的七宝池,是讲到受生的处所庄严。

    结前启后,次当想水。

    明标池体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次当想水,这里的水跟前面的水观,不太一样。前面的水观,水是沉静不动的,是一种寂静状态,因为那是观琉璃地的前方便,所以前面的水想是静态的。这地方的水是什么呢?是指八功德水,它是动态的。前面的水是要表显极乐世界的大地庄严,这地方的水,是要表显极乐世界水中的莲华,乃至于这里的水能够演说种种妙法,所以水是流动性的。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那么,怎样观八功德水呢?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首先标出极乐世界的水,是八池水,具有八种功德,它是澄净、清冷、甘美、润泽、轻輭、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具足这八种功德。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这八功德水,都是七宝化成的。这七宝,非常柔软而不坚硬。是从如意珠王生出来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是从云层下雨下来的,极乐世界的水,诸位看极乐世界庄严图像,八功德水中间,一定有画如意宝珠,然后从如意宝珠当中,就像那个喷水池一样,分为十四个支,喷出水来。

    如意宝珠的意思,是说八功德水,它的温度、各种味道、甘美等等,都能够随众生的心意,自在变化。从如意珠王出来时,分为十四个方向,古德解释十四支,认为这是一种表法,他把十和四分开来看,十是表示这八功德水,它是遍满十方,圆满的;四,是表示八功德水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这叫十四啊。

    简单说:就是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每一个方向都是常乐我净,所以叫做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每一支流,都是七宝妙色。前面有说水是七宝所成,所以水是七宝色。七宝池它的本质当然是七宝所成,但是水池的岸边是黄金为渠,池底有金刚的宝沙。智者大师解释说,为什么池底是金刚沙呢?因为这个水,是佛的不生灭心所变现出来的──金刚不可破坏,表示坚定而不可破坏的意思。这里,先把水的相貌讲出来,其实主要是要讲两个重点:一个是水中莲华的庄严,一个是水也可以说法。所以下一段文,才是水观的重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五——池观(二)

净界法师

    莲华庄严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当然有它的功能德用。在每一个水池当中,都有六十亿的七宝莲华,而且每一朵莲华的体积,它的周围有十二由旬那么大。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马上去住楼阁,不是这样,一般是先在莲华待一段时间,到后文九品往生就会知道。有些人时间长,有些人时间短,就像我们投胎娑婆世界,也不是马上就生活了,而是在母胎十个月。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它是莲华化生,你品位愈低,你待的时间就长一点,你品位高,你就早一点华开见佛。总而言之,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在莲华化生,所以必须介绍莲华。

    水演妙法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莲华跟水的配合,是有作用的。这个摩尼宝珠流出来的水——流注华间,它在莲华的华瓣当中流动,而且还流动到岸边的宝树,顺着树的上下流动,不是静态不动的。那么水一流动起来,就有声音。这个声音是做什么的呢?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乃至于赞叹诸佛相好。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这里主要是诠释极乐世界所说的法。当然,佛法跟世间法最大的差别,就是佛法有解脱分,它有解脱的功德,能够让我们了生死!如果你信外道,它的教义只能够让你升天,但不能了生死。所以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就是它有空性的智慧。

    对于空性的智慧,天台宗的诠释,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以众生法为所缘境:它观察的所缘境,是以空性的智慧和众生法为所缘境。好比小乘法,它是从苦谛下手,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年纪大一点就有感觉,你现在的相貌跟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体力也不一样。

    所以,虽然我们得到人的果报体,不管你福报大不大,心中就是没有安全感,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其实,我们都是娑婆世界的过客,是随时准备要离开的客人啊!

    《楞严经》上说,这跟你到一个地方去挂单一样,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住娑婆世界的,这就是无常。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走,这也就是一种死亡的威胁,所以福报愈大的人,面对死亡愈害怕,因为他不想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你好不容易来娑婆世界投胎,得到一个果报体,刚开始很不习惯、很陌生,你在生命里面搞了三、四十年,对家庭环境熟悉了,跟你的亲属也熟悉了,再不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之后,业力风把你吹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你又出生,出生的时候又很不习惯,然后你又熟悉了,又死掉了。

    所以我们在三界中飘来飘去,这就是无常的怖畏,也就是一种痛苦!因为你没有一种安稳性,我们人性对于快乐的诉求,就是寻找安全感。所以我们的快乐也叫安乐,能安稳才有快乐嘛。但不幸的是,身为一个人,你就永远缺乏安全感,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不知道这个业力风,要把你吹到哪里去,你不知道。因此,小乘的空观认为:无常就一种是痛苦;因为痛苦,所以是无我,没办法做主;因为无我故空。小乘的空性,就是从无常去观察的。

    这地方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就是从众生的五蕴的身心世界而切入空性。其次,大乘的空义有两种: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前面小乘法的空性,是从苦谛切入,大乘的空性是从道谛切入。这道谛的所观境,是以心为所观境,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人生不是绝对痛苦,也不是绝对快乐。

    大乘佛法看人生,人生是无自性的,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人生对我们到底是一种负担呢?还是一种功德呢?就看你怎么去经营。如果你明白道理,能够假藉这个臭皮囊来积功累德,这个人生对你是有益的。你会因为今生的生命,而到极乐世界,创造你来生的功德庄严,也是靠你这一生。当然,你也可能把人生给糟蹋了,你攀缘、执着,结果把人生搞得满身的罪业,那么这个人生对你来说,就是一种障碍了。

    所以,大乘佛法认为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大乘的空性是这样解释的,小乘的空性是认为人生没有价值,他赶快要到涅槃去,小乘是用悲观的思想来诠释人生。因为他用无常观察生命,人生就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呢?你终究要死,今生荣华富贵又能怎么样呢?空欢喜一场!所以小乘的思想认为人生是一场梦,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梦。

    大乘佛法看人生就没有这么悲观,大乘佛法说: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看你的心是觉悟还是迷惑,由此带动截然不同的人生。总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人生观,是从道谛来观察,它强调方法,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人生就有价值;你不懂得方法,胡思乱想,你的人生就充满了障碍,这就是大乘的空义,是向内心观察的。

    净土法门持名念佛—它不是以心为所观,而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也就是以四谛里面的灭谛,直接趣入佛的涅槃。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虽然人生充满了障碍,但是我可以透过正确的忆佛、念佛,而进入到佛的功德庄严中,这就是他力门,果地教。

    直接观佛的相好庄严──即众生心,投佛觉海。我虽是业障凡夫,但是透过正确的观想、观像、持名,就可以受用到弥陀的功德。这就是净土宗的空义,它是建立在自他不二的平等基础上。因此,净土宗的空是什么呢?是空掉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生佛不平等的错误观念。事实上,我虽业障深重,但是弥陀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万德庄严,也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建立在感应道交──就是把自跟他之间的障碍消灭掉!所以,同样是空性,每个人诠释不同:小乘的空性,从悲观的无常去诠释;大乘的空性,从一念心性去诠释;那么净土宗的空性呢?从感应道交去诠释。而这些大小乘法义,极乐世界都有宣说,所以才说:有时候宣说苦、空、无常的小乘空性、有时候宣扬大乘诸佛的相好,都是由八功德水的流动,来演说这些妙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五——池观(三)

净界法师

    结归佛力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总结观名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前面讲到流水会说法,这地方又讲到另外一种演说妙法的方式。是说:这个如意珠王,能流出八功德水,但是这个如意珠王又能够放出微妙的金色光明。这光明是做什么呢?这光明能够化作种种颜色的鸟,这些鸟的音声特别的清亮高雅,能够赞叹佛、法、僧。赞叹佛陀有说法之恩,赞叹法有开慧之恩,赞叹僧有住持之恩,赞叹三宝的种种功德,这是八功德水想,名第五个观想。

    此处池水观,主要是在诠释两样东西:第一个、莲华,就是我们受身的地方。而这莲华主要是在表达两个道理:首先,莲华以什么为住呢?当然是以八功德水为住,所以谈到我们受身的处所是安乐的、如意的。因为八功德水有如意安乐的功能。

    其次,在这个池水中,你能够听到的水声、还有鸟类的种种说法,使令我们的道业能不断地增上。其实极乐世界的殊胜微妙,它是五尘庄严,色、声、香、味、触。但是看过经文之后,依报的部分已经快结束了,发觉佛陀在诠释极乐世界的庄严,偏重于两尘:

    第一个、色尘,眼根所对的境界。

    比方说:关于极乐世界的光明相,佛陀讲了很多光明相,甚至为了观想光明相,佛陀先讲落日观,还有佛陀头的前后都有圆光,那个圆光就有点像落日,那种光明很温和、柔软。

    清净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琉璃地,还有庄严相,那就有种种的七宝庄严。当然它的光明、清净、庄严是互含互摄,光明中有庄严,庄严中有光明,互含互摄,这是色尘。

    第二个、声尘,现在慢慢讲到声尘,就是音声说法。极乐世界所发出来的音声,包括天上的奏乐、百宝色鸟鸣,以及八功德水流动的音声都在演说妙法。经文所描述的大都是极乐世界的色尘和声尘。至于触感怎么样、食物的味觉怎么样、诠释得少。

    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祂是随顺我们婆婆世界的根机,六根当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眼根跟耳根。就像韦提希夫人当时跟佛陀说:我愿不见恶人、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就是指色尘,不闻恶声就是指声尘。释迦牟尼佛随顺众生的喜好,而偏重于色尘和声尘,其他的香尘、味尘、触尘没有特别提到,但事实上也是具足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六——总观

净界法师

    接着看第六科的总观,就是将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做一个总合的观想。

    经文分成两大段:首先说明因地的观法,其次再看果地的功德:

    辛六、总观

    举所观境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极乐世界是众宝所成的国土,众宝所指的当然是庄严,不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很多的泥沙、石头。而且在每一个区域当中,有五百亿宝楼,这些楼阁跟宝树有相当关系。极乐世界的楼阁,归纳成三类:

    第一个是树上的楼阁:这是天人居住的。天人不是住在地上,是住在八千由旬的宝树上。

    第二个是地上的楼阁,就是我们一般往生的人民,住在地上的楼阁。

    第三个是空中的楼阁。

    前面的两种楼阁是实体的七宝所成,这里的空中楼阁,是光明所变现出来的,变现种种的楼阁,让你听法跟修行用的。

    阁内庄严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楼阁的当中,有无量诸天,常奏种种美妙的音乐,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说法。

    楼外庄严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在楼阁旁边,有很多乐器悬挂在虚空中,就像天上的宝幢。不鼓自鸣,这些乐器不须要打击,自然会演奏种种的音声来。

    天乐说法

    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这些音声,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都是在赞叹三宝的功德。这是讲到因地的观照方法,再看以下果地的功德,先看经文:

    观成之相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总结观名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此想成已,此想是指包括前面的宝树、宝地、宝池都观想成就之后,我们就粗见极乐世界了!为什么叫粗见呢?因为相对于正报来说,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是比较粗显,不像正观正报──阿弥陀佛的庄严、观世音菩萨庄严、大势至菩萨庄严,那么的精致微妙,所以才叫做粗见,这是第六观。

    观成之益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如果我们能够把总观观想成功,就能够灭除无量劫的极重恶业。前面有讲过五逆十恶、谤法之重罪,只要你能够忆佛、念佛都能够消除,而且命终之后,必生净土。

    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能依照如此作观者,名为正观,否则,就是邪观。

    从第一观到第六观,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已经讲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往生三要素:戒行清净、实悟实修、誓愿坚定!

净界法师

    再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做参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净土三要述义》里面,有讲到一个公案:明朝时有三个兄弟,叫做袁宗道、袁宏道、跟袁中道,很有名。这三个人生长在士大夫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做官的,这三个兄弟非常聪明,很年轻就考上功名,考上举人、进士,做了地方官。但是他们三个人的个性,特别的刚正清廉,所以在当时的官僚体系当中,跟大家不合。后来他们三个人就在中年的时候,罢官隐居,专修念佛法门。在他们的传记当中说,除了念佛,他们还兼修止观、修禅观。之后袁宗道大哥先往生,袁宏道二哥也往生,只剩下他弟弟袁中道。

    有一天他弟弟晚课做完的时候打坐,就坐在窗户的旁边打坐,隐隐约约还看得到外面昏暗的月光,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一念相应入定,他的神识就飞出去了。当然禅定的神识是很清楚的,禅定心跟作梦的心不一样,作梦的神识是暗钝的。所以当他飞出去的时候,他看到虚空的云层当中,有两位童子跟他招手,然后他就很自然地跟两位童子一直往上飞,飞到一个地方,他看到有很多的宝树,这些宝树排列地非常整齐,一排宝树、一排街道;宝树之间的距离也非常清楚分明。再继续往前走,他就看到七宝池、八功德水,各式各样的莲华放大光明,再往前走就看到很多的楼阁,大大小小楼阁。当他走到其中一间楼阁时,那两位童子就飞下来,然后就站在楼阁的门前,其中一位童子就对他说:你在外面等一下!有一位童子陪他在外面等候,另一位童子就跑进去,之后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他的二哥袁宏道。他二哥说:唉呀,你今天来啦!就带他到楼阁里面去坐。袁中道就问说:这个地方是极乐世界吗?袁宏道说:对!这就是我们平常忆念的极乐世界。你现在看到的是地居,有分地居跟空居,我们是人道,所以你看到地居。再往上走,就是天人住的空居,比这里超过百千万倍庄严;那么再往上走呢,就是法身菩萨住的地方。

    他讲到极乐世界的住处有三层,我们一般往生的是地居;再往上是空居,天人住的极乐世界;再往上去就是法身菩萨住的。袁宏道又说:我在娑婆世界修行的时候,虽然誓愿坚定,又有修福德(袁宏道著作了一本书叫做《西方合论》,有弘法的功德)。但是,我当时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两个过失:第一个、戒行不全,戒行没有持得很清净;第二个、情染未除,对于娑婆世界的情感没有彻底的消灭,所以只能住在地居。但是虽然生长在地居,还是可以飞行自在,亲近十方诸佛。他的弟弟就问他说:那你可以去天人、法身菩萨住的地方吗?袁宏道说:但能神游未得久住。意思是说:他偶而以神通力飞到天人住的地方,只能够做一些参学神游,不能在那个地方长住下来,只可以暂时的参访,但是他的神通力,还是可以离开极乐世界到十方诸佛去参访。

    他的弟弟又问说:你觉得在这里修行,跟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什么差别?他回答说:这里是无诸杂染,胜解易成。没有五欲的杂染。不像我们在娑婆世界,虽然很用功做功课,但是我们的修行老是进进退退。如同印光大师所说的:娑婆世界修行,如逆水行舟;有很多杂染的因缘不断刺激我们,才刚进步又退步了、进步又退步了,修行很难成就。那么在极乐世界,是无诸杂染,胜解易成。生活环境无有杂染,清净的智慧就很容易生起来。

    谈完之后,当他要离开时,就问他哥哥说:对于净土宗的修学者,你有什么建议?要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他哥哥临走前告诉他说:

    第一个、戒行清净。他说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因为戒行不清净,结果多为业力所牵。虽然你的愿力很强,信心也具足,但是杀盗淫妄,那是大罪业。他在传记里面特别讲到杀业,诸罪业中,杀业尤重!如果戒行不清净,往往堕入八部鬼神。虽然你有菩提心、有波罗蜜的善业,但是因为持戒不清净,容易堕入八部鬼神。

    第二个、实悟实修。这是修禅观以破妄。很多修净土的人,只强调把清净庄严的相状引进来,却忽略了要将心中的妄想消灭掉。好比这个杯子要装甘露之前,没有先把它洗干净,就直接把水装进来,临命终的时候,有杂染的妄想,也有清净的力量,两个都有,最后的结果是──心随妄转,因为妄想是熟境界,所以平常就要兼修禅观,实悟实修。

    第三个、誓愿坚定。往生的愿力要坚定。

    只要能够遵照他这三个法去修,不久必能相见,一定能够在极乐世界相见。说完之后,袁中道突然感觉从空中掉下来,又回到他的身体,眼睛一打开啊,竟是清晨了,已经出现阳光了。关于这个公案,诸位可以去看《净土三要述义》,讲得非常详细,他从极乐世界回来之后,特地把这段经历记载下来。

    所以才说:我们观想极乐世界庄严,一定要有经文的根据,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有一位大陆的法师,写了一本极乐世界游记,很多人看过。他说到了极乐世界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怎么样,这就不对!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女众相!我们所观想的功德庄严,一定要跟经典相符合,极乐世界的人民,都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我们怎么知道袁中道去的是极乐世界,而不是天界呢?其中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无诸杂染,胜解易成!天界也有很多的宝树、楼阁,那跟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呢?天界是一个放逸、杂染的地方,因为有五欲,所以一定有男女相、有放逸相。但是他说这个地方无诸杂染,这一定是清净国土!所以说,我们今天的皈依境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而这个依正庄严,必须以经典来做根据,这样就叫做: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