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113】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面,我们讲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们大乘的修学次第,不管你是什么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个理论的架构,才有一个实际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么唯识学也不例外,它是先讲理论,再讲方法。唯识学对人生的理论,它主要建立一个宗旨,它说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就是「万法唯识」的概念。那么这种万法唯识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轮回当中,是谁在轮回?是我们一念心识在轮回。就是你为什么来投胎?因为心识把你带来投胎的,那么你到净土去,又是什么因缘去的?是你一念心识到净土去的。所以我们整个生命是由我们心识来主导,那么心识又是怎么来主导我们?在唯识学把它分成两块来观察:一个叫唯识相,一个叫唯识性。

  唯识学的经论,它是先讲唯识相。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会看到心识所显现的一个相状,所谓的因缘果报的相状。那么当然这个相状,你都可以感觉得到,比方说你今生有富贵的相状、有庄严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一种相状,这些都是过去的心的业力里面显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第一个,先从相状来观察人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当我们在了解相状以后,我们第二个再观进去,观察我们生命的本体,这个很关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么在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的本体是空性的,那么这种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这些相状的本质是空性?它说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无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里面,得到什么东西。简单的说,生命是没有结果的。可能你对你今生的生命很满意,因为你今生的善业表现出来了,让你富贵、让你庄严、让你眷属美满、让你健康长寿;也可能你对今生的相状不满意,因为你过去生临终之前触动了罪业,让它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多病、贫穷。

  我们人生的相状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本体是空的,因为它本质就是空性。

  比方说我们做梦,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说你做第一个梦的时候你是一个国王,你有很多的珍宝,你活得很快乐,当然你实际上有感受到国王的假相,有那种快乐的感受,但是你把善业用完以后,你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了,变成一只小蚂蚁了,因为你善业已经用完了,福报享尽了吧。那么你这个时候你做蚂蚁,就想:那我上一辈子的梦跑哪儿去了?我有没有办法把上一个梦的一些东西,带到第二个梦来?不可以!因为生命它的相状,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它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也就是说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都是借来的,你的快乐是向因缘借来的,用善因缘借来的,所以当善因缘释放完毕以后,对不起,你借来的,你就得还,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生命的本质是空?因为你的生命是借来的,它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来的,是吧。所以我们对相状后面的本质的意思说,建立一种无所得,人生是没有结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来之前,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个事实。我们一次一次的轮回都没有结果,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也是一个因缘的显现如此而已。

  那么从这个地方就是说:相状是可以受用,但是本体是毕竟空。所以从这个概念里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唯识的整个人生观,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这句话记下来,你就知道怎么观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无所得,人生只有过程,你好好把握当下的因缘,去积功累德;第二个: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你的心识变现出来的,心识举体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识自己变现出来,让你自己去攀缘它的,自变自缘。你跟外界接触的时候,是你自己的业力变现一个影像,然后再引导你的第六意识,去攀缘这个影像,人生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们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动,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能超越你的内心世界去攀缘心以外的东西,不可能!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我们从这个理论当中,我们知道,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然从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当中,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后,我们要开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说,到底我们哪里出了差错?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们会轮回,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我们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又得一个果报?那种相续的力量,那种生命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必须找出来,然后加以调伏、引导。所以这个修行就是实际的,我们开始面对自己了。我们以前的精神体力,都在向外攀缘一切的人事,现在是时候好好面对你自己了,我们应该找到我们内心的盲点,到了做一些调整的时候了,到了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的时候了。

  【114】什么是依他起性?

  这一科开始讲到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调伏跟引导,哪些功能是错误的,应该调整、调伏;哪些功能是一种功德庄严的,应该把它带动起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实际的一种内心的操作。

  好,我们看甲三的修行方法,分成三段:一、理观;二、事修;三、结示。这个结示请大家改成总结。那么乙一当中的理观,又分成三段:一、通达三性;二、正修止观;三、修学次第。先看通达三性,我们看一个问答:

  问:夫证唯识理而登佛果,从初资粮位至究竟位,具几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无分别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么我们开始在回光返照,我们开始修行的人,第一个一定要开始面对自己了。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从一个最初的资粮位,到最后成佛的究竟位,我们主要的是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主要是从第六意识的一个观照。我们知道,无分别智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生命是无所得,从无所得里面,建立无分别智。

  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在修行当中,它是先把我们内心世界分成三块,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该断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须把你每一个念头,它到底是什么性,你要很清楚。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的判断,什么是盗贼、什么是地雷、什么是宝藏,你才不会错用心了。所以这个三性在整个唯识的修止观是非常关键的,你要马上判断出来:哪些是你的错误的认知、哪些是一种正确的功德、哪些只是一个过渡的桥梁,你不用管它的。好,我们先把这个三性里面,第一个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托;他——众缘。谓宇宙万法,皆须依托众缘而得生起,即以赖耶种子为因,借诸众缘而生。万法既依托众缘而生,则所现如幻如化,无有实体,但有缘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么我们先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再讲它的义理。这个依他,这个依就是依托,这个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来,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缘。

  比方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变现出来?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业力,你自己的业力、众生的业力,那么也就是说,就是这个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众多因缘。那么什么叫做众多因缘?就是宇宙间的万法,就是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众缘而生。什么叫众缘?就第八识的业种子,还有我们临终的那个攀缘执著的心的结合,而所现的一种如幻如化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是空体的,它只有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业力的种子变现出来。那么这一部分,没有错,诸位,当你的阿赖耶识是个种子的时候,它有善恶的概念,只要这个种子变成果报了,这个果报就没有对错了,它对你就不能构成障碍。我们在乎那个种子,因为那个潜伏的功能,在临终是有引导性的。一旦种子变成果报,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为它已经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对你的来生没有影响了。

  诸位,我们以前都是把心放错了,我们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们注意果报,而忽略了我们第八识潜伏的那些种子善恶的功能,其实这个你错了。当这个种子变成果报的时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为它对你来生不会构成影响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这个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个业力这一块,通通没有对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这一块叫做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这个叫「依他起性」。它是依托你很多的业,当然这个业不是一块,它是一个族群的业力。你可能有一些布施的业,所以你富贵;但是你在富贵当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杀生,所以让你短命多病。所以你这个业是众多的业的累积,就显现了你今生的果报。那么这一块,你可以把它放弃,不要管它,过了就好了,这个对于你今生的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已经从种子变成果报了,这是第一个。

  【115】什么是遍计所执性?

  第二个是我们要注意的遍计所执性,我们把它念一遍:二、遍计所执性:遍——周遍;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

  那么「遍计所执性」,这种周遍计度执著,我们看它的解释:就是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不能了达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梦如幻。就是当我们的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本来这个果报,已经变成果报了,它已经对你不能构成威胁了,因为它那个种子功能已经被破坏了,但是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果报,就把今生的果报,执著是真实的,就心随境转,就把心住在这个果报当中,就产生了生命的盲点——我法二执了。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是对往生最大的障碍,那个执著的,执著那个假相的心态,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心接触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当然是感受,可能是快乐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没有形相的,一种直觉,那么感受很快过去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第六意识,它会产生一个取相跟分别,当第六意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它会把外在的相状,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影像,这是第一个,第六意识开始透过你的想象力,把外相转成内相,然后,再把它加以分别。这一分别以后,这个相状就有变化了,如果你是乐观的人,你的相状,会往好的方向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你的相状,就往不好的方向变化。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产生变化了,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在这里喔。那么一般人把相状加以分别以后,大部分的相状就过去了,但是有少数的相状被保留下来,就是它给你一个特殊的感受,特别是给你快乐的感受,或者特别痛苦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太强烈的感受,第六意识它的影像,快乐痛苦的感受,会刺激到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当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这个「我执」结合以后,那就构成你生命的盲点了。因为你透过取相分别到执著,那么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了。

  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就像放电影一样,它是从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这个都没有错,生命在释放果报都没有错。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取相这个也没错,你第六意识把这个众生的共业,转成你自己的业力,你自己受用影像,这个也没错。那么第六意识取相以后,开始分别,这个地方,错的还不是很严重,开始分别了:这个东西是好的、是坏的,把生命开始对立了,好、坏区分出来,安立名言了,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给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那么它会大到怎么样?惊动第六意识背后的老板,就第七意识出来,它把第七意识引出来,那么当第七意识出来的时候,它会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永远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种引导你轮回的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掉以后,我们会来投胎,因为你心中有太多执著的影像在里面,在误导你。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你最好在临终之前,把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干净。

  什么叫临终起颠倒?这个就是「颠倒」!你心中累积太多这种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临终随便一个影像出来,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爱取,这个就是一个问题点,就是盲点了。第二个,就是经过你的取相分别执著,那么这个影像就留在心中,变成一种遍计所执性了,这第二个。

  【116】什么是圆成实性?

  我们看第三个: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显此遍常体非虚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么圆成实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你错误的理解产生遍计执;第二个是正确的了知走上圆成实。

  好,我们看圆成实性,圆成实,我们先看这个成,关键在这个成,它是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叫「成」,一种成就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而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它普遍一切的时间空间,等到你得到以后,它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变化的。

  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二空的智慧,那么就着依他起当中开显的诸法二空真如的实性,那么这种实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实不虚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当我们遇到依他起的时候,你不生起执著,你知道它的本体是无所得的,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你就累积了一个圆成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它是解脱轮回的力量。

  所以诸位,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生命会累积两种力量:一个遍计执的力量,你的执著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你轮回生死;第二种力量是圆成实的力量,它会让你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两种力量都有。

  【117】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

  好,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安士全书》里面,印光大师也经常提了,讲到这个《阴骘文》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故事很长,我们简单的把它分成三块。

  那么印光大师他把这个轮回的一些问题,他举文昌帝君的相貌来解释。这文昌帝君的轮回,我们简单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他的相貌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安士全书》上说,说这个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时候,他都是做一个士大夫的,那么它用四句话来解释他的相貌,说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说他在这十七世当中,只要有人有急难,他会去救助他;他面对孤独的弱势团体,会尽量去保护他帮助他;别人有过错,他尽量包容他。所以他这十七世当中,他的缘起是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这十七世当中他的轮回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够做一些官,可能是一个大官、可能是小官,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士大夫,在生命当中相对安乐。

  那么这十七世的谦谦君子的相貌过去以后,后面产生变化了,第二段就是堕入龙身,他从一个谦谦君子的尊贵果报,变成一个丑陋的一个龙的果报。那怎么回事?因为他后来有一生,他的关键点,他不应该投生在帝王家,因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么他从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后来他投生在汉高祖的爱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儿子。那么文昌帝君他夹带十七世的善业,出来的时候那不得了,历史上说这个人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时候给人家算命,说这个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个,他有这种汉高祖很多的个性,汉高祖的魄力、汉高祖的这种智慧,他完全继承汉高祖刘邦的这种智慧跟魄力。所以汉高祖是非常喜欢这个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太子,就是汉高祖的原配夫人吕后,她生的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嘛,所以说不是说你有福报,别人也有福报。所以这个时候赵王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就跟这个吕后的太子就产生了矛盾,当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汉高祖刘邦说,希望把刘盈给废了,而立这个如意做太子。其实汉高祖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汉高祖非常喜欢如意,因为刘盈的个性,相对比较懦弱、无能。那么这个时候汉高祖就提议要废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吕后当然不同意了。吕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众,所以她就召集了当初跟汉高祖打天下这些老臣,比方说樊哙、卢绾、萧何等等,把他们集合起来,那么就说这个汉高祖这个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废长立幼!这个从周朝以来,皇上的继承者都是嫡长子继承的,哪有人用这个小儿子来继承的,这会引生夺嫡之争的,也会骨肉相残的,所以群臣就反对了,汉高祖刘邦没办法了,就打消了此意。

  当然这件事情就触恼了吕后了,吕后就认为是戚夫人搬弄是非了,引起这次的夺嫡之争。那么汉高祖当然他也知道吕后的凶狠,他也知道,所以汉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赶快把如意封为赵王,让他到赵国去上任,就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属地去了。那么汉高祖死后,吕后开始复仇了,她等了很久啊,那么汉高祖一死,当然她的儿子,由刘盈就继承为汉惠帝了,但实际掌权就是吕后了。

  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来,双手砍断、双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然后几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坏了,耳朵也被破坏了,然后就丢到猪里面,养猪的地方去,就跟猪生活在一起了,那么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赵王如意的复仇,她就用一个理由把赵王如意给召回来。那么赵王如意其实跟刘盈,就是这个汉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们两个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刘盈就知道,他母亲可能要对赵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让赵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连睡觉都在一起。但是这个汉惠帝刘盈,他有一个习惯,他早上会早起去射箭、去运动。吕后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个时段,那个时候赵王如意还在睡觉就下手了。所以刘盈他去射完箭回来的时候,看到赵王如意已经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后,吓了一身冷汗,所以刘盈没有多久也死掉了。

  那么赵王如意,当然合理的推论是被毒死的。那么赵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为他是有福报力来的,他不是一般人,就发了一个毒愿:他说我死了以后,我要变成一只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吕氏的家族来报仇。

  那么这是一个遍计执性,他把这种邪恶的影像抓着不放,本来这个影像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事情过了,他心中没有过,把这个影像牢牢的抓住,转成一种邪恶的愿力。

  那么这个时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愿,他要去投胎的时候,他经过一个山上,这个山上刚好有一对夫妇在祷告,这个夫妇年纪很大都没有儿子,就跟山神祷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现在不能期待有个儿子啦,现在他们俩就很虔诚,把一个人的头发,把另外一个人的血,混在一个碗里面盖起来说:希望山神赐给我们任何一个动物都没关系,至少是我们血肉之躯所构成的,不管你给我们什么动物,我们把它当儿子一样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么他们两个祷告的时候,非常虔诚。那么文昌帝君的神识,经过那个山的时候被他们感动了,就动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们那个地方的碗里面投胎。投胎以后,这个老夫妇,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开:哎哟,一条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个动物吧,拿回去养。那慢慢长大以后,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议的福报力,神通变化。因为他的投胎不是因为罪业,他只是一个错误的愿力而来的,所以他夹带他十七世的善业力,他能够飞天,变成一只龙。他来到人间,也可以变成一个人。平常就跟爸爸妈妈,人长的一样,但是肚子饿的时候,变成一只龙,就是一只大蟒蛇了,去外面吃东西了。

  但是有什么问题?这个果报体有障碍,因为它变成一个蟒蛇,就必须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吕氏又有一些冤仇,所以吕氏有一些家族,刚好也投胎同一个乡村,这个县里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个吕氏的他们的这个眷属,一天吃一个。那么吃其它也就算了,刚好这个县令有一只宝马,非常喜欢他的宝马,它也是吕氏的家族投胎的。那么这个大蟒蛇它就闻得到:喔,这是吕氏家族来投胎的,就把这个县令的宝马给吃掉了。这个时候就激怒了县令,一打听:哎呦,就是这两个夫妇养的,这个蛇是他们养的。就把那个两个夫妇抓过来,他说:我限你们三天之内,交出你们的这个儿子,否则的话处死,那么就把这对夫妇给关起来。这夫妇说我们的儿子是我们的命根儿,怎么能够交出来?宁死不交。

  后来第二天以后,有一个年轻人来拜访这个县令了,这个文昌帝君就变成一个年轻人,找县令理论,他说这个蛇它去吃这些众生,它有过去的因果,你不能因为它在还因果的时候,去判这两个夫妇,这两个夫妇没有错,他说他们在偿还因果,他就警告这个县令说:你最好少管闲事。作为龙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县令他就说:我作为一个县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这件事就这样办了。那么这个年轻人,这个文昌帝君,这个龙就警告他说:你啊,我看你是死相现前了。讲完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就消失掉了。那么到第三天早上的时候,这个龙就到那个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个县给淹没了,淹死了两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来,其他全部都死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邪愿而已了,这个有罪业,他除了吕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这个龙,它就不能再飞天了,从天上掉下来了,它就躲到湖泊里面去了。但是因为它有这个罪业的招感,后来它这个地方也不下雨,就干旱,湖泊也干了,它的那个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时候,流出血,长了很多小虫去咬它的身体,所以它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痛苦,那个小虫咬它的这个皮肉。

  后来有一天早上,因为他过去有一个因缘,他对释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时候,他遇到一个释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礼拜,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所以佛陀现前放大光明,为它开导因果的道理。这个时候文昌帝君的这只龙,就触动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忏悔,忏悔以后,就从龙身里面跳脱出来了,后来做一个人,后来慢慢慢慢学佛,受三皈五戒。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说生命是怎么来的?就是说我们截取他一段好了,它这个龙身是怎么来的?流转三界中,到底是什么因缘让它流转?

  「遍计所执性」!

  你不能说它是业力,它造的可都是善业,它就是一种坚固的执著产生愿望。

  诸位,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业力,是你曾经的人生经验里面有些影像,你抓着不放,挥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认为这件事情是有结果的,你对这个影像有所期待,这个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龙王就是这样来的,一念的遍计执变现了龙王的果报,一念迷生死浩然。后来它那一念的执著被释迦牟尼佛开导以后,它彻底放下了,转成圆成实性了。知道这个东西是过往云烟,过去就过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后,它龙王果报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所以轮回的根本,与其说业力,你不如说执著更为直接。没有执著,这个业力不能串成果报的。

  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性,是整个往生的人要面对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些影像你是挥之不去的,它经常在你的心中出现,而且你期待这个影像在来生是有结果的,你违背了缘起法则。缘起法则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没有结果。但是你认为它有结果,那就是执著了,因为你违背了真理。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是真相,但是我们把这个相状抓住,我们期待这个相状有它相续的结果,这个就是你相续的力量,你对来生的那种期待就是轮回的力量。

  就是说本来是无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这个尘埃。人生的相状,人家刺激你这没有错,这个因缘果报嘛,相状永远没有错,是你抓着相状不放。所以是这个遍计执,问题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显现过去的业力,这个业力释放完它本来自己会消失掉,那么为什么在你的心中永远没有消失掉?因为你把它抓住了,而这个就是你临终的地雷了。

  什么叫做颠倒想?就是这个,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带有执著性的妄想」,这种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两三个,但是只要有一个出来,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因为你的佛号的力量,绝对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么?破遍计执,不是破相状,破你的执取。你把相状放掉就好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讲无分别智之前,先知道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什么。那么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遍计执,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复到你内心的平等。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你之所以不清净,是你自己去惹尘埃的,所以破遍计执,开显圆成实,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

  好,那么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118】无分别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面,我们看到正修止观。

  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无分别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么?当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我们要面对我们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种种的果报,所谓成败得失。所以说果报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身为第六意识,它有个问题,它会产生一个错觉,它认为这些果报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它认为这个果报是有结果的,是有所得的。所以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的前提是要来自于第六意识的错觉,所以第六意识的错觉,给第七意识让它执著带来很大的空间。没有第六意识的布局,就不可能有第七意识的执著,所以你看我们今天是先从第六意识下手,因为你今天让魔王有机可乘嘛,第七意识如果是魔王的话,你第六意识为魔王创造了它活动的空间嘛,你第六意识不攀缘,第七意识能执著吗?

  所以很多人他跟我提一个问题说,既然第七意识出了差错,为什么我们不对治第七意识?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冷冻起来,你第六意识对人生是一种错觉,你一直认为人生是有相续的,就是这结果还有相续的。你这个东西用完以后,你对这个影像有一种相续的期待,可能你想要去要报酬,你可能想要去贪爱它,这种相续的攀缘心,你不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第一个。所以攀缘心是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觉。

  第二个你攀缘以后也就罢了,你开始安立名言,把它分别产生一种人世间的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当你开始攀缘再加上你的分别以后,第七意识就开始活动了,就产生执著了,它就把你所攀缘的所分别的影像,就把心住在上面,这个时候就是一种颠倒妄想。一般的妄想不可怕,但是它已经变成一种强而有力的、坚固的颠倒妄想,这个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把我们的生命从这一期带到下一期,就是这个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那么这一块就是我们整个无分别智所要破坏的。

  【119】怎么去修无分别智呢?

  我们看丙二的正修止观。那么这有两段,我们先看窥基大师的《幽赞》,先把它念一遍:

  《幽赞》云: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遍计执」。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如虚空,名「圆成实」。我们来看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这个无分别智怎么修呢?从闻思修所成的这种妙慧。那无分别智它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闻所成慧」。佛教的修行都是要有传承的,你不能够说你闭着眼睛,就自己想出一套方法来修止观,不可以的。你要听闻佛陀的教法,佛陀虽然离开我们人世间了,但是他临走之前,他把他心中所觉悟的道,都放在文字里面了,留传后世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欲知山上路,需问过来人」,我们一定要如实的学佛菩萨的教法,从教法当中建立一种正知见,知道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什么是解脱的根本,其实这两个根本都在你一念心当中,你不要向外追求,问题不在别人,是你自己出差错了,你自己仁者心动嘛,你动攀缘心了嘛,你不能怪人家去刺激你呀,相状永远没有错,依他起性没有错,是你自己仁者心动嘛。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听闻当中,知道我们的地雷在哪里,宝藏在哪里。

  第二个「思慧」。闻慧它只是一个「理解」,到了思慧以后,它变成一种「胜解」。因为你开始去如理思惟了,那么这个时候的胜解它会产生调伏力跟引导力了。它会对你的遍计执,心中的执取产生调伏,对你内心的这种好的圆成实的功德、空性的功德、放下的功德,慢慢产生引导。所以这个思慧,就有调伏引导的力量。

  就是前面的闻慧只是一个正见,思慧就转成一种正念,到修慧它是正念跟正定,引申到正定了,有禅定了,它就能够在定中断惑证真,转凡成圣了。

  所以这个无分别智有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三种智慧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漏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怎么观察?观察从因缘所生的这种色心诸法的假相,有三个:「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纯粹从业力所变现的人事的相状,就。好像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那是因为眼睛有毛病、有业力,把花变现出来。但这个虚空中的花本是什么?它不会持久,它刹那刹那生灭嘛。所以虚空中的花,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暂时存在的这些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它可能现出一个美丽庄严的花,也可能变成一个丑陋暗淡的花,这个花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的虚空的清净心当中变来变去,这个都没有错。

  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出在第二个。那么愚痴的凡夫在这个虚空梦幻的花当中,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缘它,攀缘的结果就产生执著了,就好像说你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花,其实这个是体性跟相状都是毕竟空的,叫「遍计执」。那么我们在观察花的时候,我们就忘了虚空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这个花是不错哦……当然我们的执著,不是全盘的执著,你对某些花产生执著。就是你从小到大你不可能对所有影像都执著,但是你小时候会留下一些影像,让你在心中数数的现行。让你挥之不去的影像,这个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经住在上面。诸位,影像是没有力量的,所以在《楞严经》一再强调,妄想,颠倒妄想为什么有力量?因为你给它力量。所以有人问佛陀说:既然是妄想,那它为什么牵引我去轮回?佛陀说:妄想是没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灵,你赐给它力量,因为你执著它,所以你赐给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权交出来的,你本来是自在的,本来没有轮回嘛,所以本来是没有轮回,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轮回。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轮回是我们自己去攀缘招感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没有轮回是正常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影像产生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种轮回的力量,叫「遍计所执性」。这个地方一定带有影像,也带有你的感觉在里面,这个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觉,去触动你的内心,这个感觉可能是痛苦的,极度痛苦,也可能极度的快乐,让你不肯放下这个影像,这个叫遍计执。那怎么办?佛陀的无分别智,就必须破坏这个执著,在依他起上,我们观察我法本空,就是说:你要告诉你,你抓这个影像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影像本来是个假相,你为了执著这个影像,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说,当我们执著这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为我们老是被这个心中的恨跟爱来主导,我们为了让这个爱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够有相续的结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惨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影像放下就好,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力量,是你给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观二空,你就把虚空的本质找回来。只要你把花给放掉,这个花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你不需要把这些影像把它破坏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生灭相。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很重要,叫「离相清净」。诸位不要对相产生破坏,以后你会后悔。所以我们无分别智破坏的是什么?是你的「执取」。因为这个相状以后还非常好用,后面会讲到,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你还得要借这些顺逆的相状,叫做「顺逆皆方便」。也就是说你后半段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还得借这个相状,来成就你的功德庄严。

  当然我们现在从一个离开轮回的角度,这个相状你不能碰它,现在不是你碰相状的时候,你没这个本事。佛法意思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

  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观察这个影像本来就是生灭的,你抓这个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你累积了轮回的力量,因为它这个遍计执就是轮回的根本。那么你放下影像以后,你的心就恢复到原来的清净了,这个清净心就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一种解脱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对三性的观察。

  那么这三个概念大家建立起来了:我们破的是「遍计执」,我们要成就的是「圆成实」,整个破遍计执成就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状来修行,你都是在从相状的执著到放下。

  【120】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

  好,我们来看一看,它前面讲到观念,后面讲实际的操作,那么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的观法、唯识的观法,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总说。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好,我们这个无分别智,所谓的唯心识观,就是这个万法唯识的观察。就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当然我们刚开始做不到一切时一切处了,至少你一开始,你先拨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你在佛堂里面,先有一些行门的拜佛静坐,先做一些止的工作,把妄想停下来,然后这个时候你就开始起观了——「知唯是心」。你知道说:其实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所以它是什么?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一种业力的释放,所以这个是怎么样?人生没有结果的,只有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让你自己来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变自缘」,你第八识释放一个影像,让你来攀缘,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今生的遭遇没有人需要负责。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那就是过去的你来负责。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业力嘛,你不能够说:欸,他伤害了我,你这样子讲就不对了,什么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释放一个影像,但是受不受伤害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这个,你可以不取这个影像,所以我们第六意识还是有主导权的。

  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释放者是第八识,接受者第六意识,全部都是内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断除你的向外攀缘的心。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这是你学唯识学的第一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内心发生,不管是变现影像、不管是攀缘影像,都是你内心的事情,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当然你从佛堂里这样思惟,离开了佛堂以后,你若心住念,你还是要想办法,让心安住在一种这样的观察、这种念头、这种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观察。你要观察:这一切的人事,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识变现一个业力的影像,让你第六意识来攀缘,不要使心去攀缘外境,而不自觉知。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可能要去佛堂里面去培养一种正念,然后离开佛堂以后去历练,慢慢慢慢地去告诉自己:其实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内心的影像,在念念当中,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你一旦想到这些攀缘外在的人事以后,你还得要把心抓回来,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内心永远知道是自己内心自己产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它没有太多分别,所有的分别,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说:断除你向外攀缘的心,断除你有所得心。一个人要能够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开始培训内观,这是很关键的。如果你不知道内观你就很麻烦,临终的正念对你来说就很遥远了,你的心还在向外攀缘,你就离临终的正念就非常遥远,你临终不可能有正念,因为你平常都没有正念,临终哪有正念?正念是栽培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要培训自己内观,知道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自己去攀缘。就是你必须把向外攀缘的心,把它变成向内观照,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121】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让它产生对立!

  好,观照以后,这是断攀缘,第二个断分别。我们看第二段,它有两个次第:二、别明。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好,那么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它是两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断除你向外的攀缘,让你内观;第二个断除你心中的分别。

  那么你要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说其实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产生长、短、好、坏、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种种的概念,这种想法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外境根本没有这些差别,而起于分别。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把这个外境安立了名言,让它产生对立,诸位,要执著一定要产生对立:哦,这个花很好、这个花不好;这个人很不错、这个人很不坏、很差,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人世间它在释放影像,本来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里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对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识坏就坏在:它为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等于是为它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布局,第一个向外攀缘、第二个虚妄分别。你说这个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会讲话说:冤枉,我就是一个杯子,我那样就是那样,对不对?所以,所有的好坏,所有的对立的概念,首先我们要知道,外境没有好坏了,它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它那样就是那样。那么好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是第六意识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别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往下看,当知一切的外境,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产生分别的概念,它本身没有长短好坏有无的概念,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对立相。所以我们在观察,其实一切法的对立,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离开了第六意识的对立,一切法就没有差别。所以我们第六意识,第一个向外攀缘影像,第二个把这个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让它产生对立。我们看总结:

  三、结劝。常应如是,守记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那么我们应该要经常观察:「知唯妄念」。所有的影像,第一个你去攀缘它,你认为有所得,你认为它有结果,你认为它是实在的,第一个。攀缘来以后,你还要把它加以分别,然后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对立的世界,最后让第七意识来执著,产生了生死的业力。所以这一切都是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它们两个合作无间造成的,这个跟外境其实没有关系的,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分别智」。

  【122】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呀,它的态度是这样,它不直接从第七意识下手,它从第六意识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错,因为你挑战第七意识,你不见得是它的对手,但是第六意识很好控制。就是说:你不向外攀缘,不要加以分别,第七意识就动不了,它的概念是这样子。第七意识的执著要第六意识给它一个很好的环境,它必须要攀缘它、分别它,它才有办法执著的。

  举一个例子,这是唯识学常用的例子。说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儿子,那么当然这个妈妈对小儿子是比较宠爱的。有一天这个妈妈她经过老大的房间,看他读书的时候,看了一眼,就发觉老大在看书的时候,在书桌上睡着了,手上拿一本书,她就:唉呀,叹一口气摇摇头就走了;那么经过老二的房间的时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书桌上睡着了,也拿一本书,她很高兴点点头也走了。

  然后,晚上她先生回来就问说:欸,今天两个兄弟用功情况怎么样?这个妈妈说:这个老大实在是没善根。怎么?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不拿书本没准还不会打瞌睡,一拿书本就打瞌睡,你看这个人。这个老二呢?老二不简单,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连打瞌睡都舍不得把书本放下。

  这个妈妈对两个儿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别:一个是懈怠的,一个是精进。其实她看到一个同样的相状,但是她把这个相状切成对立的,一个是她喜欢的,一个是她不喜欢的。

  这就是为什么会把第七意识请出来后续,它已经动了第六意识的攀缘和分别,我们合理的推论,她一定会产生执著,未来一定启动生死的业力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识的节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识不能为它做这些的布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缘,但这个很难。第一念就把执著给切断,我们不能要求一开始就不攀缘,因为攀缘心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很好奇:哦,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但是你起码你攀缘到影像的时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别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对立的世界,你要永远知道人生没有好坏,把今生过了就算了,随缘消旧业就可以了。

  这就是说,我们在今生走过以后,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尘埃,每一个尘埃都是生死的业力。

  好,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断攀缘,那至少你断分别,不要产生太多的名言分别。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事都不分别了,但是如果你发觉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经常出现,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会扰乱你的心思,可能让你特别讨厌或者特别欢喜,那么这一条路你就要切断了,这一定是一个强因,你已经产生执著了。这一条路一定有地雷呀!诸位,我再讲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这个道路给切断,如果你发觉有一种分别,你经常会出现,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念头一起来的时候,会深深的触动你的念头,让你喜欢它,让你深恶的讨厌它,这个道路你要切断,这个分别你要切断,你不能再触动它,这个一定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你先断那些已经形成执著的,就是言语道断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切断了,第七意识就没办法执著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第七意识的执著要第六意识帮它铺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别。

  【123】第一个离所取相,第二个离能取相!

  好,我们把这个修行的无分别智说明了,就是破除带有执著的妄想,那么最重要就是无分别。我们看它的次第,丙三的修学次第,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道前基础;第二个:成就观行。我们先看第一个道前基础: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我们在修习这个无分别智之前,修止观之前,要有一点基础。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首先我们在修止观之前,要有福德资粮,你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资粮。因为你的福德力有亏损了,你身心世界就躁动,因为你的内心有太多的罪业呀,你很难静下来观察,因为罪业是躁动的。所以你要想办法让你身口意的罪业,要降到最低,这是第一个:减少罪业,增长善业!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个,智慧的资粮。你要有闻思的正见,你要了解什么是遍计执、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圆成实。那么你必须有一些正见跟福德,这两种资粮来作为观照的基础。菩萨对这两种资粮,是「善备无边际」,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你这种准备工作做的越好,你的观察越深入。

  那么『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那么从智慧的角度,你要对法,这个法包括了生命的缘起、业果,包括生命的空性,在整个因果当中,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法,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象,当它结束了以后,它也随因缘而消失掉了。人生的因果是没有结果的,它只有过程的释放,这是第一个对缘起的理解。

  第二个:空性。那么对这种缘起跟空性的道理,你要产生一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义趣唯言类」。其实人生的好坏、成败、得失的对立的概念,这种义趣其实都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唯识学很重要有一句话叫「唯识无义」,一切的生命的概念,都是你的心识安立出来的。好坏、成败、得失的概念,是我们自己安立的,它没有真实的概念。好,这个是我们在修道之前的基础,看第二个成就观行。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那么《摄大乘论》里面又提到这个观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到方法,第二讲到次第。方法,什么叫修无分别智?「若知诸义唯是言」,你要知道你心中对人生的概念,好坏的概念成功的概念,什么叫成功什么失败,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对立的概念,业力本身,它本身本来就没有带这种概念。所以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你的名言安立出来的。所以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就能够随顺于、相似于唯识的真理了,那么你从唯识的真理的随顺当中,就能够亲证这种二空的真实法界了。

  我们本来安立名言,让自己堕落到一种虚妄的法界,我、法二执的法界,现在你只要把名言破坏了,你就回归到二空真如的圆成实性的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是指的能取的我、我相,跟所取的,有能取相跟所取相。那么也就说:你要破执著,你必须要破你的分别,因为你一定是先有分别,才会有执著。

  我们再看下面的次第:「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那么他在破相的时候,在唯识的角度先破所取相,所取的人事,是你的心安立出来的,所以离开了心,这个所取的相状,根本就没有好坏的概念,就破所取相。第二个,再破能取相,这个能取的我,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这个我它也不可得,因为心性本来清净嘛,它哪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执著?所以智者了达能取所取的相状都毕竟空,就平等的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空真如的法界了,就安住在圆成实性了。

  所以它离两种相:第一个离所取相,第二个离能取相。

  这个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两个相状,唯识它是先离外相,再离内相,它先修外空再修内空,但是这个方法不一定好。圆教的思想:天台、楞严,比较高端法华、华严的思想,它是先修内空,再修外空,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最好是先达到内空,观察正念真如,我们知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人生本来就没有轮回这件事情,先内空然后再观察外空,那么再破除,在没有轮回当中,你不要去执著如梦如幻的影像。内空叫做「正念真如」,它就观察真如;外空,是观因缘的「缘起性空」「因缘性空」、。站在内空的角度来修外空,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断除生死,站在本来没有执著的角度来调伏执著。所以它这个我们从性相圆融的角度,我们站在真如清净的角度来破遍计执,这个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今天的空性有没有问题?这个很关键哦,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是一个新的概念,你要先破坏旧的概念。你不把你过去生,轮回当中留下的杂毒破掉,你就直接修信愿,你这个信愿夹杂了执著。我们一定是先排毒,然后再重新的给自己养分,所以这个无分别智很关键。先清除心中的地雷,后面我们再讲到怎么建立菩提,建立净土的概念。

  【124】禅净双修对我们是不是有助益了呢?

  师父:欸,请说。

  学员:那师父请问,这个净土也是依他起的吗?

  师父:是。

  学员:就是我们……

  师父:但是它是清净的依他起。依他起有杂染的依他起,比方说轮回;这个佛菩萨叫清净的依他起,还是要分一下。

  学员:对。那我们实际上,用一个清净的依他起,去代替一个杂染的依他起?

  师父:是的是的,是的。这个转移你的心态,对对对。因为大乘佛法是转识成智,它不破坏心性的功能,它是把你攀缘娑婆世界的心,把它……我们不要说攀缘了,把它忆念净土,其实就是攀缘,忆念,叫忆念,是这样。

  学员:那这里边我们讲真如,跟禅宗讲的自性是一是二?

  师父:是一样的,一样,是的。

  学员:那这样的话,禅净双修,是不是会是有助益了吗?还是说……

  师父:因为你现在你念佛人,你不修空观,有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轮回,我们心中已经留下一些问题了,一些盲点了。盲点你不处理,它是不是永远存在?还容易起颠倒,你知道吗?因为你每一次的轮回,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两个影像在你的心中,执著在里面,对不对?那么这个就遍计执,就这种轮回的力量。当然你也可以不管它,但是你不管它,它不会放过你,所以你如果这个东西你不清除,你就直接修信愿,你的生命就两种力量了:一个是往生的力量,一种是轮回的力量,是吧?那临终就难说了。

  所以净土宗的人,你不用空观来清除地雷,你的临终就充满了变数。你看往生的力量强,还是轮回的力量强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佛人,关键在哪里?我们不是一张白纸,然后开始念佛。我们已经轮回很久了,我们有太多的生命的经验,而每一次的经验,都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些带有颠倒执著的妄想。也就是说,我们对娑婆世界有太多的贪念,那么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呀,如果你不处理的话,它是个大问题。当然你也可以不面对它,但是你不面对它,关键是它也是存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员:那最后能不能请师父,抽时间带我们拜一堂八十八佛?因为我们一直都不知道正确的拜法。

  师父:我们讲唯识学的课程,请坐请坐。

  【125】唯识的真如跟《楞严经》的真如一样吗?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提到一个概念,就是随缘消旧业,就是说尽量做到不攀缘,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的时候,好比说我今天选择到美国来念书,或在台湾念书,做这个抉择;或者说好比说我今天晚上选择来听这堂课,或在家,这种抉择,都会造成后续产生境相上,就是很明显会感觉到不同的地方。那这种事情会让我们有种错觉,误认为说,我们对于果报是某种程度上,是有种掌控力。那我们实际上,历缘对境有时候,又不得不去做这些取舍,那要怎么去解释说,这个都是果报变现的,我们没有任何掌控力,应该要从什么角度去切入?

  师父:「攀缘」,它的一个定义是对结果,你来美国读书是个结果,还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结果,你结果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 「结这叫果」,是吧?佛教的攀缘是针对结果,因地我们不叫攀缘,因地叫做「如理思惟」。我们现在讲的是结果,你来美国读书,这个结果还没有出来嘛!这是你的因地嘛,来美国读书不能讲结果嘛,你可能会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糟,是吧?在因地你要如理思惟,佛教的攀缘是针对结果,你要去执著它的结果。过程因地不讲攀缘,因为你不能什么事都没有分别,那你就会傻傻的,对不对?你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嘛,你要能够善能观察诸法相嘛,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嘛。在因地的时候,你要知道善恶因果嘛,什么事情对你的修行是有帮助的,什么事没有帮助的,你要趋吉避凶嘛。在因地上你要分别嘛,但是结果要放弃。这个问题在结果,你不能对结果有期待,因为人生是没有结果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你要善加抉择。好请坐。

  学员:师父吉祥、慈悲!然后上一堂课,师父有讲到说过程经历,然后结果靠业力,然后您也有提到说,第七意识,如果第七意识不被启动的话,第八意识业力它也不会有作用。所以我的问题是:如果今天第七意识被启动,然后第八意识业力没有的话,那经历之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父:第八意识的业力会没有?你再讲一遍。

  学员:就是如果第七意识,如果第七意识没有被启动的话,然后第八意识的业力,也不会有作用,所以那现在的话,那如果这样的话经历之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父:那就是无生。你至少轮回结束,轮回就自动会结束。轮回结束有两种结果,第一个如果你走小乘的路线,落入偏空涅槃,如果大乘就到十方净土去了,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你走大乘一定往生十方佛土,比方说西方净土或者东方净土,还有很多净土。你只要把第七意识的执著给调伏了,你的轮回的力量就结束了,三界的轮回就结束了,这个时候你的人生你就有资格叫做「随愿」,你就有愿力了。你业力没有消之前,你根本没有资格谈愿力。但是你有愿力了,那你就随愿往生十方佛土,那随你的愿力了,你是一个自在的人。但是你如果执著启动了第八识,那你就不得自在,你没有资格说你要愿生哪里去,因为娑婆世界不会放过你,关键在这儿。所以不管你要去哪里,你要先解决娑婆世界的问题,我们必须把轮回的力量降低,你才有资格谈往生这件事情,因为它是确实存在的东西。

  学员:师父慈悲,那唯识这边叫「圆成实」,它也是亦名「真如」,那请问师父,跟《楞严经》上说正念真如,这两个真如有不一样吗?

  师父:《楞严经》的真如,它是偏重在内空是本来清净,它是不需要修的,本来清净是吧?本来清净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只要你忆念它不迷惑就好了。《楞严经》的真如是正念、是内空、是本来清净。唯识的真如是你要去修,你要断分别,才会去开显这个清净,要离相,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停下来,它那个清净的圆成实才会显出来,它是修来的。唯识学的空是外空,它要破遍计执。那么《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空是:它是本来就清净,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就好,知就可以了,本来就清净你就不需要修的吧,它是一个理性。但是我们今天谈的,这种无分别智,所选的真如空性,是要修的,你要去努力修的才有的,没有修就没有了。

  学员:师父,弟子对那个空跟有,概念不是很清楚,《心经》上说这个色即是空,就是相状本来就是空,为什么说下一句它是说空即是色,为什么说空就是相状?

  师父:因为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才会让缘起有机会显现。如果生命不空,我们先反证,假设你的生命不空,假设你的这个生命是有自性,那你来生还是这样子,那就违背缘起了。你不管造善造恶,你永远保持原状,所以你必须要安立在本性是空,才能够建立缘起法,这两个是互相证明的,因为有空才有缘起,因为缘起所以它是空。假设你的生命不是空,那就违背缘起了,那就是自性有了。说你这个生命有自性了,那糟了,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你还是这样子,不管你造善不管你造恶,那就没有因缘了,这个因缘法就不建立起来了,一切法是有自性的,那么生命就恒常不变了。所以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才会一切法毕竟有,因为空所以才有资格谈缘起,才有办法缘起。因为缘起所以空,这两个是一体的,所以缘起所以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有办法缘起,它要不是空它就有自性了吧,有自性怎么缘起?

  好,最后一个。我们可能这一堂课上完,再上一堂课,我们会针对空性做一个研讨。如果你有空性的问题的,这一块是很关键哦,如何把轮回生死的绳子,从你的心中解开来,这个很关键,我们在下一堂的下一堂课,下礼拜二会做研讨。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的理解对「遍计所执」的理解,就是说我们看到相状,然后我们也有分别,我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可是我心知道我自己知道,我起了这个念头,我是喜欢的,我贪着,然后我不喜欢的我起瞋恨心,可是就是我现在要对治的,就是说我不要去执著那个相状,继续进去是不是就是要破这一关?

  师父:对对对。

  学员:就是分别都还是没错,我应该是有分别的吗?

  师父:不能够分别,你一分别你就会产生执著,但是到分别还不算执著,到了执著的话就是,我一定要得到它,就到落入遍计执了。但是等到这个时候,你要断它就难了。断烦恼、调伏烦恼跟调伏火是一样,当火没有烧的很大的时候,你就要下手,你不能变成森林火灾了,所以当它变成执著就很难去动它。

  学员:可是分别不是一种自然反应吗?

  师父:不能讲自然反应,这是不自然的反应,非常不自然!因为你就多事嘛,你不能把错误当做自然,那你就完了。它是不自然的,它违背真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分别,是你自己给它分别的,你自己多事。我们要想办法让这个宇宙人生还它本来面目,不要加上你的加油添醋,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好好的把今生走过去就算了。不要在人生里面加太多的加油添醋,你会给轮回增加很大的力量。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那么这个空性的法则是很关键的。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九

  【126】调伏力的两个重点!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五面,四十五面我们讲到乙二:事修。

  我们净土宗的修学,我们主要的宗旨就是追求临终的正念,千念万念为了是追求临终的正念。那么事实上临终的正念,跟我们平常的正念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平常的正念,它的作用是表现在第六意识。我们平常的正念,你只要调伏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烦恼就好了,因为第六意识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能够打个佛七,或者你能够专心的用功一段时间,你会发觉平常的正念,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所以净土宗很多人产生错觉,他从平常的正念的容易,他就推论临终的正念也是容易的,这个是净土宗一个很大的盲点。因为你临终的正念,它除了第六意识的问题以外,它要面对第八识的生死业力。所以古人说,临命终的时候,那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不是算今生的帐哦,算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的帐。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是人临命终时,阿赖耶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的种子,都会现在你前面,那么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当然它的问题就复杂,它要内调烦恼,外调生死业力,它是内忧外患,它双重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我们迟早有一天要面对阿赖耶识的,迟早,因为它不会放过你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在临终到来之前,你要具足两种的功能:第一个「调伏力」,第二个「引导力」。我们怎么去调伏第八识,怎么去引导第八识,让整个生死业力能够顺从弥陀的本愿,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要做的功课了,除了调伏妄想以外了。

  那么调伏力,我们前几次的课程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调伏我们八识里面的生死的重罪。我们不能够在我们生命当中,累积太重大的罪业,这种杀盗淫妄的罪业。临终的正念是有条件的,你一定是身心没有障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临终之前,把我们身口意的罪业把它忏除干净,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在你生命还没有结束之前,赶快把阿赖耶识里面特别重大的罪业把它处理掉。

  那么这个处理的方式,在大乘佛法当中有三个法门:就是忏悔、皈依、发愿。你要有一个忏悔的心,这个忏悔的心当然主要就是你要怖畏当来的果报,生起怖畏的心;第二个:皈依,我们在忏悔过程当中,一定仰仗三宝的加被,你要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一个忏悔的法门来引导你;那么第三个当然发愿,你能够尽未来际,奉持如来的戒慧,绝不再犯。所以你透过忏悔、皈依、发愿的法门,你可能经过三个月的加行,或者是一百天、一年的加行,你就很容易把这个罪障给忏到让它沉淀下来。所以我们临终正念的第一件事情,你要赶快处理你的罪业的问题,你不能让它相续下去。

  那么第二个就是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不障碍你往生的,叫做「表层妄想」,这个妄想不可怕,你只要佛号提起来,它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种妄想是特别坚固的,叫做「颠倒妄想」。

  【127】颠倒妄想的形成是有三个次第!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取相。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的业力,我们会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当中,我们取到我们自己业力相应的相状。如果你善业起现行,你会取到一个如意的、美好的相状;如果你这个时候刚好罪业起现行,你当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违背你心意的相状。当然这个取相都没有错,凡是业力显现出来的东西,在佛法里面叫做「依他起自性」,这个是没有错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分别」。第六意识把我们取到的相状,根据我们个人的习气、思考模式,安立名言,这个时候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相状经过你的解读以后,它产生对立了。所以你怎么解读人生,这是很重要的关键,面对人生容易,解读人生难。因为你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产生固定的相状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安立名言以后,你的相状产生对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识产生执著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就住在这个相状,那么当你的心有所住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产生变化了,这个相状就开始主导你了,就产生颠倒了。

  为什么叫「颠倒」呢?因为你得到这个相状的讯息是错误的,它不是原来的面目,它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错误的名言的安立,经过第六意识的错误解读而产生变化了。所以这个颠倒妄想假设你不除的话,它就是容易在临终的时候刺激你的生死业力,让你的生死业力得果报。每一个人都有颠倒妄想,有些人表现在财、有些人表现在色、乃至于名食睡,就各式各样的颠倒妄想,那么这些都是让我们生死业力得果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这个颠倒妄想的处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个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别、执著。那你说我现在不要取相了,不对!相状没有错,你不能够说那我现在开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缘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相状没有错,而且相状在后面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借相修心,它还有很好的用处,所以取相没错,错不在取相。所以,你不能从取相下手,因为它没有错。佛陀说的你没有病,你不能给它吃药,不能无病饮药的。

  那么有些人到了执著的时候再来对治,太晚了!你只要惊动了第七意识这个魔王出来活动的时候,你第六意识就没办法对治它了,这个火都已经烧到整个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车叫来来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无济于事。一个人堕入颠倒当中的时候,是谁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这种坚固的执取在活动了再来对治,晚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在我们生起颠倒妄想的过程,取相、分别跟执著,最佳对治的时机在「分别」,断你的分别,叫「无分别智」,你只要不生分别,第七意识就没有活动的空间。我们有些道路已经走得够深够远了,我们的心当中有的道路,已经离真如本性越走越远了,这条道路该是封闭的时候了。所以为什么佛陀要你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你再分别下去你只会在这个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只要觉得哪一块因缘你一直分别的时候,它很快带动你的烦恼,贪、瞋的对立的烦恼,这个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已经形成颠倒妄想了。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些分别、有些妄想是没关系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满了地雷的,这个妄想你必须暂时把它封闭,就是「断相续心」。所以伟大的佛陀要我们在生命当中,你开始检讨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须要断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碍的,你必须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检讨。

  那么总而言之这个调伏生死业力,包括调伏重大的罪业跟调伏颠倒妄想,这两块都是在我们临命终之前,你必须要做的两大功课。

  【128】菩提心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引导。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趋向两个方向:第一个趋向无上菩提,第二个趋向西方净土。现在我们来谈谈引导的功德。

  好,我们看事修。那么前面的理观它是调伏颠倒妄想,它直接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灭我们心中一切的分别。因为它本身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理观」。但是这个事修,它必须要即一切法,它必须在有相的因缘当中,去历练、去观照,所以它叫「事修」。它要借因缘的假相来修学,来修学什么呢?修学菩提心、修学往生的心,这个叫「事修」。那么这当中分成两段: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第二个:依净土门成就信愿。那么这两个都是属于在因缘当中来修学, 「事修」叫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依圣道门来修学六度。这个地方有五种因缘:

  一、因缘;二、殊胜;三、方便;四、利益;五、助成。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六度的成就的因缘。这个地方有分成三段:一、对治障碍;二、成就功德;三、成办利他。先看对治障碍。

  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谈一下,我们以前在没有修菩提心之前,我们第八识是受谁主导呢?对了,受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攀缘心,攀缘人天快乐的果报,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叫做:「享受人生」。

  我们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让自己这个自我意识来享受,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生死。那么这种享受的心,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因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别心来带动,你不打妄想你怎么享受人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乐少。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来,就是说我们把人生美好化了。我们可能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过一次的快乐的经验,然后你就拿那个经验来看所有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能够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快乐的影像,那个影像支持着你,让你继续走下去。

  但是这个影像,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破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菩萨自我意识这个道路被封断以后,它就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个生死这么多的善恶的业力,该往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引导我们业力的一个力量出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重新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不能受自我意识引导。

  那么这个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第一个依法而发心;第二个:见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第三个:悲众生苦。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当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发心了,悲众生苦;第四个:哀圣教衰。看到佛法在末法时代,代代的相传,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萨的一个使命感,为了护持正法而发菩提心。

  那么这四种因缘都能够使令一个菩萨产生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了。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种攀缘人生为动力,现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动力。

  【129】如何对治难发菩提心?

  那么这样的一个菩提心,在生起的过程当中,这个《摄大乘论》的无着菩萨,把它分成三个重点。我们今天会谈到三个重点的菩提心:第一个是自受用的菩提心;第二个是他受用的菩提心;第三个是自他圆满的菩提心。

  第一个我们先从因缘当中,来谈谈自受用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有三段,先讲到这个对治障碍,对治障碍当中,我们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对治不发趣。我们把它念一遍: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那么不发趣,这个发趣就是不发起菩提心。那么为什么叫「发趣」呢?因为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趣向菩提、趣向涅槃。那么有些人菩提心他发起来很困难,他发不起来,佛陀就帮助菩萨,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波罗蜜多。

  就说你发不起菩提心怎么办呢?你多布施、多持戒。因为有些人为什么发不起菩提心呢?因为他贪着世间的钱财,贪着地位跟及着室家。及着室家就是贪着这个家庭眷属,这种儿女的私情,他很难发起菩提心。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六度的时候,其实是在「借事修心」,主要是在帮助自己发菩提心,初心菩萨都是这样子。那么我们透过布施我们慢慢慢慢知道,其实我们把一些多余的财物,布施出去,我们把我们过去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布施出去,我们发觉我们并没有因为这样子而产生痛苦,我们活得更快乐。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说:我们以前对东西是过度的执著了,不是你真正需要它,而是你的妄想认为你需要它。通过你透过布施,你会慢慢从无贪当中,而生起一种成佛的愿力,这第一个,这个从布施。

  那么持戒呢?持戒它的重点在「少欲知足」,就是我们会从很多很多的物质当中,知道知足感恩,也能够帮助我们发菩提心。

  所以佛陀安立布施的无贪跟这个持戒的这种知足的善根,他帮助一个很难发菩提心的人他容易生起菩提心,就是对治你发不起菩提心的人,你要多修布施、多修持戒,是这个意思。

  【130】如何对治退失菩提心?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那么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以后,因为这菩提心刚开始,我们刚开始是很生疏,因为我们以前都是用欲望来带动我们的修行。我为什么愿意努力的去修行呢?因为我可以透过修行,让我享受五欲的快乐,以前是用欲望来带动。那么现在变成无所求,因为所有的欲望被无分别智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佛的愿力、往生的愿力,那么这种愿力对我们来说,我们在操作还是比较生疏的,所以很容易在顺、逆的因缘当中,得到破坏。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要在保护菩提心的过程当中, 「忍加修辱」跟「精进」,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以前在修无分别智,这个空性智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当我们把相状离开的时候,所有因缘也就离开了,所以你回到空性的时候,你是风平浪静的,一念不生的,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就是那一念的寂静的法喜而已。但是当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一开始从空出假,你开始面对人群的时候,诸位,一旦你接触众生,那就是接触你的因缘。

  因缘就有好坏的问题了,就是对立的事情了。有些人跟你结了善缘,有些人跟你结了个恶缘,当然结善缘的人,他会赞叹你、鼓励你,但是如果过去生跟你结恶缘的人,看到你这样子发菩提心,他毁谤你、刺激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那么有些众生跟你生生世世结恶缘的,他看到你发了菩提心,他就来破坏你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安忍不动,你要修忍辱波罗蜜。

  不过当然这个忍辱波罗蜜,它也不是强忍,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就是说你要修这个自他平等。佛陀在对治瞋心这一块,他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对立,你永远都不要跟众生站在对立面,永远不要。就是说当众生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思惟: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那么他这样的心情也没有错嘛,他站在他的角度他想保护自己,所以他释放一种负面的身口意,那如果我今天是他的话,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也会跟他一样做出同样的举动,因为离苦得乐的心情每一个人都有。

  所以我们从这个同理心态,其实我们也没有比他好多少,只是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如此的思惟,我们就可以成功的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给消灭掉了。你一个家庭,做先生有先生的立场,做太太有太太的立场,做子女的他也有他的定位,所以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上,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保护自己。当然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角色来思考这件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是很正常,因为他想要离苦得乐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透过这种同理心的思考,我们可以慢慢的调伏我们不跟他站在对立面,这个就是修习忍辱波罗蜜。

  第二个就是在长时间的善品,就是解行的功课当中产生了疲倦。前面是面对逆境的一个修学,安忍不动,但是顺境的时候也要小心。

  因为你顺境的时候,你会产生得少为足,就懈怠了。所以菩萨要以精进的心来激励自己:我们要走的路还非常远,我们离佛菩萨的功德,还是相当的有距离,所以我们应该要鼓励自己不断的进步。所以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面对顺、逆的因缘,逆境:采取保守的忍辱波罗蜜;顺境:我们应该要多用精进波罗蜜,抓紧这个美好的暇满人身,好好的积功累德,这个是对治退还。

  【131】如何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我们来看第三、对治失坏: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

  那么你能够透过这个布施、持戒发起的菩提心,透过忍辱、精进让菩提心增长广大,你还得要注意,不要让它产生一种内在的破坏。

  前面的退还是外在的顺境因缘的刺激,这个破坏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障碍。

  比方说散动,你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你不可以让你自己整天处在一种非常散乱攀缘的阶段,就是说你什么功课都不做,这对你的菩提心就非常不吉祥。因为你长时间活在这种人事的忙碌当中,你的心是散散乱乱的,就是佛陀说的你这个水没有一个池塘把它保护起来,这个水都流失掉了,你内心的能量,念力太薄弱了,你很容易失掉菩提心,因为你正念力太薄弱了。所以你不能长时间处在散动的阶段,你一个人或多或少要有一点功课,佛号、咒语或者听经,把这个心摄持摄持,就是这个心你不能老是不管它,你要好好的去调伏它、管管它,这第一个。

  第二个、邪慧。这个人他在做功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邪见颠倒。

  在《小止观》里面讲到一个邪慧说,当你在做功课用功的时候,有时候会起一个颠倒说:哎呀,我为什么要在这边拜佛?为什么在这边打坐呢?我应该去干一点实事多好呢,现在那个地方在办慈善事业,我应该去参与呀,我们应该做一些慈善的资粮,而不是在这个地方,空心的静坐、空心的念佛……你自己会产生这个颠倒。那么这个智者大师说,你要思考,你现在的定位是在自受用的菩提心,你这个时候不宜有太多的外缘,所以当你生起一个错误的念头,跟你当下的修行不相应的时候,你自己要如实了知,赶快把这个念头消灭掉,这是不能产生邪见的颠倒。那么透过我们的一个专注跟正知,来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132】自受用菩提心它有什么功德呢?

  我们看最后,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成就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有什么功德呢?我们把它念一遍: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那么前面的四波罗蜜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慢慢的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你要不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慢慢的心就寂静下来。那么再经过禅定的专注,它就能够成就不散动成就。那么以这个不散动的寂静的心做基础,我们再来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觉知诸法的真实义,我们更清楚的知道:生命是无所得。我们以前透过佛法的听闻、思惟,我们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你自己变现一个假相,然后引导你第六意识去攀缘,攀缘以后就产生很多的分别。如果是你满意的相状,你就赞美它;要是不满意的相状,你就呵责它,然后再启动第七意识去执著,就造成了一种人生的生死相续。但是前面的了解,都是属于文字上的思惟,那么透过你前面的六度的慢慢的修行,那你开始观照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慢慢的心寂静了,那么观察诸法真实义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空性的道理就更深刻的体验:原来人生只是个过程!人生只是让你来做一个历练,不是让你来受用,所以你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对佛法的功德,产生更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有智慧的观照。所以在自受用的功德的菩提心当中,它主要的成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跟智慧相应的菩提心。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以前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是活在我们个人的欲望。我们为什么愿意做义工呢?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愿意牺牲我的精神、体力,我愿意牺牲我的睡眠来做义工呢?因为我们有一种需求,我们希望能够透过这个做义工的善业力,来招感来世的快乐,那么这种有所得的攀缘心来做善事,那么这个叫做「善业」了。就是说你这个事情做完以后呢,你来生得到一种快乐的如梦如幻的果报,然后就结束了,对你来说你的生命一点都没有增上。但是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不一样,你是法法消归心性,按照《法华经》的说法叫做「万行一心」。你把所有的六度的法门,会归到一念的菩提心了,由菩提心的修学,又增长你般若智慧的观照。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在修六度,在修一种善业,但是你发了愿以后,你现在是修一个善根,那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自受用的菩提心,佛陀在经典里面比喻作「大地」。你心中有一个大地,来摄持一切的草木、摄持一切的善法。举一个例子,我们来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有一个公案,谈到佛陀在持戒的时候所发的菩提心。

  佛陀有一生他是做一个龙王,佛陀在龙王那世,在龙宫里面享受很多五欲的快乐了。那么它有一天就想,它每天把这个世间的快乐一天过一天,它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所以它应该来追求佛法。所以这个龙王,这因地的菩萨龙王,就从大海当中就跑到陆地上,就变了一个人的样子到寺庙去听闻佛法,听完佛法以后它又受了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它想说:受了八关斋戒,它也不好回到龙宫去了,那种放逸的境界,它就跑到树下去静坐,在树下静坐的时候,因为疲累,长时间的静坐就打瞌睡了。

  打瞌睡以后,因为它的这个畜生道的报通,在打瞌睡以后,它的正念失掉以后,它的神通力就失掉,就变现出这个龙的原形,就是一条很大的大蟒蛇。这个时候有一个猎人经过的时候就看:哇,这个蛇的皮真漂亮!

  他拿这个刀子就切了它身体一块的皮,把它剥起来。那么这个猎人,在切这个大蟒蛇的身体的时候,当然蛇就惊吓了,因为它很痛嘛!它想说:这个小人物,我要吐一口气就把他给毒死了,但是它想:我这个时候发的菩提心,我受了这个八关斋戒,我要守住我的戒体、守住我的菩提心,所以它忍住了。忍住的时候呢,他这个猎人把这个皮切走了以后,这个时候这个龙就想要慢慢的爬到海边,回到它的龙宫去疗伤,但是它流了很多血,就招感很多的蚂蚁来吃它的肉。这个时候它快到海边的时候它又思考:如果我回到海边去,那我身上这些蚂蚁都得要死掉了,所以它就把身体就布施给这些蚂蚁,然后发愿:愿我今生用血肉之躯来供养这些蚂蚁,我来生成佛以后,用佛法的法味来度化他们。后来这些人就变成佛陀的这些子弟们。

  那么我们今天要说什么事情?就是说当一个菩萨,在依止菩提心在修善法的时候,他的善法是怎么样呢?它是一贯的、它是互含互摄的。这个公案,本来是在赞叹菩萨的持戒波罗蜜,但是你认为这个持戒当中,有没有布施的功德?当然是有,它有施舍的心嘛!它有没有忍辱的功德?当然也是有;它也有精进、也有禅定、也有智慧。

  诸位你会看到,我们凡夫得果报的时候跟圣人在得果报不太一样,我们凡夫得果报,它是片段的。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他身体就不好;有些人可能身体很健康,但是相貌就丑陋。就是我们用攀缘心在修善业的时候,他得果报的时候,它是一码归一码,一个果报归一个果报……但是你看佛菩萨的功德一出现的时候:他要是庄严,他一定健康;他要健康,他也一定富贵。佛陀的功德,它是互含互摄的。

  这样讲好了,佛陀的功德,这个果报一出现,菩萨的功德一出现的时候,是多元化的。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有菩提心的摄持,所以他每一个法都坚固的。也就是说他不像我们凡夫,修布施的时候,他就尽量发脾气吧,是吧?他就只是在修布施嘛。但是菩萨,因为他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他也会兼顾到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带有过失。它这个水果一旦成熟以后,它只有甜美的味道,没有任何的杂毒。为什么?

  因为他有菩提心的摄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如果不发菩提心,你修六度的时候你很容易带有攀缘心。攀缘心的时候,你一旦有因缘刺激你,你就容易起烦恼。所以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一定夹杂烦恼,不是贪就是瞋,要不然就是高慢、就是嫉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果报,永远充满着残缺,就是人生永远不圆满。

  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用自我意识的攀缘心来修善法。我们因地的时候每一个善念,都夹杂了很多的烦恼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水果虽然有甜美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一些毒药,你必须要好坏都吃下去。就是因地夹杂嘛,夹杂、杂染嘛,所以人生永远不圆满。

  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就是说你修菩提心有一个好处:你在修布施的时候,你一定会兼顾到其它的善法;你在修忍辱的时候,也会兼顾到布施、持戒。所以这个菩提心,会让我们因地减少过失,在果地的时候,它能够产生面面俱到的功德。那么这个是讲到自受用的菩提心,就像大地,有一个大地来摄持一切的草木,让所有的草木都能够正常的发展。

  【133】成办利他——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叫做一心万行!

  好,我们看利他的,下一段:成办利他。这个地方有一段这个《摄大乘论》的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那么前面的菩提心,我们是偏重在自受用的菩提心,就是菩萨只是利用六度,来成就自己的菩提心。那么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他开始利他了,那么这个菩提心,他开始从这个自受用的因缘,开始去观察众生的根机,做一些利他的事业了。我们来看:『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

  菩萨长时间的在前面的修习布施,他有一定的资粮力,所以他开始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会把他的资粮的资具,跟众生分享。为什么呢?因为摄受众生,众生需要生活的资具,菩萨以资具来摄受他,建立一个很好的一个因缘,让这个众生对菩萨心生欢喜,就容易去摄受他进入佛道。所以菩萨先用布施波罗蜜多来摄受有情,这第一个。

  第二个用持戒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能不生毁害』。那么当然众生在成长过程当中,有时候有烦恼,有这个烦恼,就会对这个菩萨产生一定的伤害,那么菩萨因为他有这个持戒的功德,他不损恼有情。我们受了菩萨的戒体,当然它的根本在于增上惭愧,增上惭愧当然它有自调跟调他。「自调」,自己这一块呢,就是杀盗淫妄酒根本重戒;那么在利他这一块呢,佛陀开出了五条戒,不损恼有情。第一个:说四众过;第二个:自赞毁他;说、毁、悭…… 第三个是:悭惜加毁罪;第四个:瞋心不受毁;第五个:谤三宝戒。这五条戒都跟口业有关系,诸位。所以菩萨在整个修行当中,他一定是善护自己的口业,不出恶言,不损恼有情。那么因为你一损恼有情,你就跟众生结恶缘,你就很难去度化他。所以菩萨有戒波罗蜜的摄持,他能够有这种一定的这个调伏力,他虽然不能马上去利益到对方,起码不损恼众生,不跟众生结下恶缘,这第二点。

  第三个『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菩萨有这种包容、宽恕的这个胸量,能够忍受众生的毁害。当然这个地方,菩萨他也能够知道,因为瞋心的过失了。其实菩萨道,你稍微生起一点贪念,你贪念世间的一些物质,伤害不大,但是你生起瞋心,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菩萨道是有三个大忌呀,菩萨道,菩提心哪,它最怕三个东西,我们后面会说到,第一个瞋心、第二个高慢心、第三个嫉妒心。这三个会直接伤害菩提心的根本,会破坏菩提心,所以这个忍辱波罗蜜在菩萨道是特别重要。因为你一念瞋心起,你就火烧功德林,你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费掉。你菩提心一失掉,你所有的善法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因为你所有的草木依大地能够生长,如果你把大地给弄没了,你所有的草木,就枯萎的枯萎、凋零的凋零,你又打回人天的有漏福报了,这个果报里面全部带业,带了生死业。所以我们为了保护菩提心,你要小心你的瞋心,瞋心的火,这是忍辱波罗蜜。

  第四个『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菩萨有那一份的坚持的意志力,勇往直前,所以他能够承办经营他所应作的事业,可能他到人世间成立一个念佛堂、成立一个讲堂、带个佛七等等,就是成就这个佛法的事业,还得靠一点精进。『即由如是摄利因缘』,由这个摄受利他的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那么菩萨透过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使令众生的善根慢慢的成熟,对于大乘佛法,有所接受,有所堪任。那么从此以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安定不下来的,菩萨用善巧方便,让他做做功课,让心定下来;已经定下来的,菩萨告诉他种种的智慧的观照,那么产生内观、产生解脱。在解脱当中先求开悟再求成熟,先明白道理,最后才证得真如。

  那么前面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是一个菩萨的智慧来摄持。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他从利他当中,在蕅益大师的这个开导说,菩萨在从一个自受用的菩提心,到利他的菩提心的时候,这个菩萨成就三种功德力:第一个福德力的增长。菩萨在利他当中,他的福德慢慢的增长广大;第二个慈悲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包容的胸量扩大了;第三个方便力。菩萨经过长时间在人世间的历练,他对各种有情众生,他需要什么东西,他的善巧方便门的操作更加的熟悉了。

  那么在《法华经》它举一个例子说,它说我们这个自受用的菩提心,好像一个车子,你看这个车子什么都没有,就是空空的一个车子,因为你这个时候以自修为主吧,那么你开始在利他的时候,你开始在帮助有情、在调伏众生的时候,你这个车子多了一些资具了,多了一个床座了,有这个床座有茶几,墙壁又多了一些花蔓,外面又种种的伞盖的庄严。就是说你开始用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来庄严这个车子,让这个大白牛车,不但只是一个车子,它更加的庄严、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殊胜。所以在成办利他当中,菩萨也是不断的增上。有三种增上:福德增上、慈悲增上、方便增上。也就是说前面的菩提心叫做「万行一心」,那么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叫做「一心万行」《法华经》是这样规划的,就是从万行回归到菩提心。那么从利他的角度,从一心的菩提心又开展出万行。

  好,我们休息一下好了。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

  【134】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使我们不得自在!

  请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面,我们看丁二的殊胜。我们这一科讲到这个对第八识的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的引导。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没办法急着去把所有的罪业消掉,你不可能马上把所有的善业都生起来,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马上去改变我们的业力,当然你也不可能跟业力做一个切割,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面对业力,这是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要去承当我们过去所留下的业力,但现在关键在怎么样?关键是怎么引导它的问题。

  我们过去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不是业力有问题,是引导的错误。我们过去用自我意识来引导,自我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攀缘、有所得,所以我们以前对人生的解读,从一种受用的角度来看人生。当然当这个自我意识,

  跟善业结合的时候,它创造快乐的果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当自我意识跟罪业结合的时候,出现一个痛苦的三恶道果报,这是我们所厌恶的。但是关键在什么呢?关键在我们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我们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来生要飘到哪里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识主导的人生,它有什么问题呢?它最严重的问题就创造了生死轮回,而且这个是一个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变它,它会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间,你看你的过去无量无边,对不起,你看你的未来也是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你以自我意识来修善业,虽然这个善业会让你得到暂时的快乐,但这个快乐当中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以有烦恼故。你一定会产生贪瞋的烦恼,因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个以有业障故。凡夫的快乐都带业,让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个有老病死故。你为了这个快乐,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这种快乐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你付出太多快乐太少,是得不偿失的快乐。所以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要重新的引导我们的业力。业力对我们影响不大,错不在业力,错在我们错误的引导业力。首先我们必须把自我意识给破坏掉,所以佛陀开出了这种空性的智慧,用无分别智把这个自我意识给消灭了。不能再以这种攀缘心、有所得的心,来面对人生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诉你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来,空空的走,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自我意识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弃。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识破坏,破坏以后那怎么办呢?我的生命,我那么多阿赖耶识的善恶业,怎么办呢?「无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导它,用愿力来引导,菩萨在佛前重新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重新发起了四弘誓愿。以这个四大愿望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标,开始修六度法门。所以他透过这种愿力的引导,开始透过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么当然他的生命也就变化了,从一种清净的无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当中,他又增长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135】发菩提心的过程跟未来有什么功德?

  我们来看看最后透过自受用、他受用的菩提心,他的一个过程跟未来有什么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把它读一遍: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那么前面的菩提心,透过自受用跟他受用,他有六种的殊胜,超越凡夫、超越二乘人。

  第一个:『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止故』。

  那么我们前面依止自我意识,虽然也能够断恶修善,但是它的依止是错误的、是有漏的。因为「自我意识」引导我们进入了生死大海,但是我们今天以菩提心为依止,引导我们趣向于菩提涅槃,这是一个不同的依止、不同的引导。就是你一开始的这个根,这个因地的发心就是非常殊胜了,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引导。

  第二个:『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这个菩提心,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菩提心,因为他从前面的万行一心,而开展出一心万行,他每一个菩提心,不是只是一种愿力,他还付诸行动。他有什么行动呢?六度的行动;从六度当中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是一个成办他的事业的殊胜。

  第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那么这个处所,就是说他的一个目标很清楚,他为了使令一切有情得到现世的利益,这个利益指的是来生的解脱跟今生的安乐。那么他从一种利他的慈悲,当作他的一个殊胜。

  第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那么菩萨当然他一旦从空出假,从空性的无相进入到六度的有相的因缘,他一定要遇到很多顺、逆因缘的刺激,那么菩萨怎么样来调伏他心中的障碍呢?他修无分别智。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不要太多的妄想,就是: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所以菩提心的好处,它不再论成败、得失。我们刚开始这个自我意识,我们的思考模式就对立的,讲到趋吉避凶,我们都是考虑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生死轮回。到了菩提心的时候是超越吉凶,你要把吉凶、得失放下,你就是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道理的,你把你的得失、成败、吉凶放下,你跟着你的愿力走,然后修无分别智,只求过程的尽心尽力,不求结果的成败得失。这个菩萨怎么来调伏自己呢?就是无分别智来调伏自己。

  第五个:『由回向最胜故,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那么菩萨在整个人世当中的六度,他积集广大的资粮,他怎么办呢?他把这个资粮回向到无上的菩提,不求人天福报。

  最后由清净最胜故,谓烦恼、所知二障,不能够障碍所成就故,他产生一种清净无漏的功德。

  那么这六种殊胜,当然从他的因地来说是菩提心,他做了一个正确的依止,那么最后会归到清净。

  【136】你要把苦乐的概念提升到清净跟不清净!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乐,离苦得乐,是吧?我们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们想要找一个依靠,找到一个解救的方法。

  我们一开始学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来到佛门。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都是一种苦乐的概念,离苦得乐,这个很正常,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想法。你要把苦乐的概念提升到清净跟不清净,就是有漏跟无漏的概念。当你要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你不能永远活在快乐跟痛苦,你这个档次太低了,你要把快乐痛苦放下,你才会追求到清净。

  举一个例子,佛陀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其实佛陀开悟以后,并没有马上起身来说法,他观察众生的缘起,应该要……在《法华经》说,他是应该开方便门呢,还是直接讲真实相呢?后来佛陀得到结论:应该遵循十方诸佛的方法,先开方便门,再说真实相。

  那么佛陀在整个思惟缘起过程当中呢,这个时候菩提树,因为佛陀一成就以后,他的身心世界是很大的变化,放大光明,大地六种震动。当然第一个知道的是谁呢?就是那个树的树神。那个菩提树上面的树神,树神一看:哎呀,这个人不简单啊,放出这么大的功德相状!树神他就带领了很多旁边的那些草木土地尊神,就拿鲜花了、水果了,来供养这个菩提树下放大光明的圣者,他说你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圣者。

  那么供养以后呢,他就问这个圣者说:我们这样供养是不是如法?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们都用诚心的心来供养,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你们要圆满的话,你们要发愿,你们不能只是供养,因为你供养是有所得嘛,你发愿的话就无所得了,就是从有漏转成无漏了。那么这些树神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发愿呢?他说你要发愿,你因为这个供养的因缘,你能够生生世世修行,能够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功德。你因为这个供养因缘,成就佛陀以后要广度一切众生,你要发两个愿,等于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个时候树神就领导所有其他的尊神,就在供养以后重新发愿,佛陀就赞美:善哉!善哉!

  所以说呢,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你的依止是很重要,你用什么心态比较重要。我们的内心,阿赖耶识如果它是一个田地的话,就是你的心在推动这个善法的时候,你用什么的种子种下去。现在我们已经不谈苦乐这一块了,谈有漏无漏。

  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我们的愿力走;

  第二个我们继续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来断恶修善。这两个最大的差别就是你以自我为中心,你就考虑到个人的受用问题,因为有一个我你就想保护它嘛!你想让这个我快乐。但是你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你付出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你要考虑的,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去。那么第二个:我们把自我意识彻底的放下,我不要这个我,我以空性来破坏自我,然后我重新发愿,我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当作我们生命的一个推动力,那么这个时侯你生命就反转了。一个是杂染的六道轮回,一个是清净的菩提道,你有两个跑道可以选择,关键是你到底要以谁为依止,这个关键在这个菩提心或者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的因地是很重要。那么一个牵涉到清净跟无漏,所以它菩提心的根本它是无所求,因为它没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嘛,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

  【137】有什么样的方便让我们的功德圆满?

  好,我们看丁三的方便。那么前面是一种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到圆满,自他的圆满。那么有什么样的方便,让我们在修的每一个善法当中,都能够达到佛陀一样的功德圆满,有没有什么方法?那么无着菩萨他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看看总标,我们把它念一遍,六种意乐,三种作意:

  (一)、六种意乐 。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二)、三种作意:一、爱重作意;二、随喜作意;三、欣乐作意。

  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初发心的菩萨,记得一个观念,你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先论心不论境。当我们种下一个菩提种子下去的时候,你先不要急着要让它开花结果,你先关心你这个种子种得对不对,种得圆不圆满。因为你种子是圆满的,你的果地功德自然圆满,它的速度只是你的精进跟懈怠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刚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先求自己的因地圆满,所以我们的心态就很重要了。

  这个地方无着菩萨说,你既然做一件事情,其实你可以做得更好,那么怎么办呢?改变心态!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了三种作意配合六种意乐。我们先看三种作意:

  第一个:『爱重作意』。这个地方就是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到珍重爱惜。你在布施的时候、在持戒的时候、忍辱的时候,你应该对你所修的一切的法,告诉你自己: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你要很珍重、很爱惜的心去做,这个地方是自受用功德的圆满,爱重作意。

  第二个:『随喜作意』。那么我们今生的能力有限,我们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能力没办法做,别人做了怎么办呢?随喜赞叹!他受用功德的圆满。如果我们透过随喜,我们可以把别人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他受用圆满,随喜。

  第三个:『欣乐作意』。就是自圆满他也圆满,就自他不二的圆满。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能够圆满六波罗蜜,叫「欣乐作意」。而每一个作意,都包含了六大意乐才能够圆满,就是爱重作意有六大意乐:广大、长时、欢喜、荷恩、大志,乃至于纯善。随喜、欣乐都是具足,每一个作意都具足六大意乐。

  【138】什么是菩萨的广大意乐、长时意乐呢?

  好,我们看看这个解释,那么什么叫做三种作意、六大意乐呢?我们看它的别明:第一个意乐,就是意乐所摄的「爱重作意」,就是六种意乐所摄的爱重作意。第二个是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作意」,跟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也就是说爱重作意包括了六种意乐、随喜也包括六种意乐、欣乐也包括六种意乐。先看看第一个: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就是依止自身的爱重,那么展开六种意乐。我们先看第一个,广大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第一个广大意乐,就是说要把我们的志向广大。诸位,我们讲过意乐,在修意乐的时候,先不要考虑现实问题,因为你的现实问题受到我、法二执的障碍,会产生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先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先放开来。我们现在先怎么样呢?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先说佛陀是怎么想的,我们就怎么想,先不要管你是怎么想的,你先看看佛陀在修六度的时候,佛陀是怎么想的,我们必须要先把佛陀的因种掌握了,你才可能开出佛陀的花果。

  所以现在已经不谈现实的时候了,我们来谈谈意乐。谈谈意乐,第一个,一个发心的菩萨,他即便知道,他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可以成就佛道。也就是说他不是今天学佛明天就成佛,不是这样子,他要经过长时间的运作,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那么在这当中他可能要经过每一刹那时间,要随时牺牲他的生命,乃至于用殑伽河沙,用恒河沙的七宝来供养如来,一直到安坐菩提座成佛为止,那么这个时候菩萨的布施意乐都不感到退转,都不感到厌足,这第一种心态——无有厌足。

  那么这个地方指的是布施,那么其它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亦复如是。在这当中每一个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大火,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而且菩萨在日常生活四威仪当中,又缺乏生活的资具,菩萨对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心,都是经常保持现行,不生退转,不会因为有大火的干扰,有生活贫穷资具的刺激,菩萨就产生退转。他菩萨这种持戒乃至般若的心,还是正念现前。那么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一定是要在空间上是广大的,不能有这种自我设限。

  再看第二个时间,时间的这个广大,前面是讲空间,这讲时间: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那么前面的菩萨在发大志向的时候,是依止广大的空间,这里讲的是尽未来际的时间。

  说菩萨在这当中无厌足意乐,乃至于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在这个广大的时间当中,是名菩萨长时意乐,这是时空无尽。

  诸位,它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心态不能画地自限,得少为足。你不能说:欸,我这辈子,我只要拜一百零八部的八十八佛就够了,不可以这样子。你可以只拜一百零八部,说我可能今生,我暂时拜一百零八部,但是你不能够以此为满足,这是很重要关键。

  就是说你必须让你的愿力是无穷的,虽然这现实生活当中,你必须有所选择,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你可能只是实践你一部分,但是你的愿力的布局是广大的。

  诸位你看那个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打开菩萨戒本你会看到,当你受了菩萨戒,你看菩萨的戒法很多你做不到,非常多你做不到,几乎大部分都做不到。那跟五戒、八关斋戒完全不一样,很多都是要你随喜赞叹的:这件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诸位,当你受了菩萨戒,当你走上了成佛的跑道,有一句话你就没有资格讲了,叫做:我做不到!你只能够说:我慢慢做!对呀,这个广大意乐就是说,它没要求你现在做,但是你不能够胸量狭小,因为你要以佛陀的种子为你的种子,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嘛。

  当你的心跟一个法接触的时候,你那个心的发起很重要,你用狭隘的心,你的功德就狭小了。

  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其实我们可以让功德更圆满。所以诸位,谈到发心的时候,它不是在讲现实生活了,先把你的烦恼拿开、先把你的业障拿开、先把你的老病死拿开,这些虚妄的让你障碍的东西都拿开,回到你最初的清净本然的真如心来发愿。发愿是理想化的事情,无量劫来的烦恼、业障、老病死折磨得一个人已经像是一个乞丐,所以我们发不出广大的志向,所以造成我们老是恶性循环,我们发的愿狭小,得的果报又狭小,得的果报狭小又让自己胸量更小。所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把所有的障碍都先拨开来,先不要考虑现实问题,用你理想化的清净心发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就是广大意乐、长时意乐。

  【139】什么是菩萨的欢喜、荷恩、大志、纯善意乐呢?

  好,我们看第三的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那么前面的这两个意乐,就是广大意乐跟长时意乐,它是一种心量的广大。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心态问题,就是保持欢喜心,就是前面六波罗蜜多,在饶益一切有情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心情呢?

  『深生欢喜』!

  那么菩萨自己的内心的欢喜,乃至于对所生起的饶益有情的心,你要更加的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就是说你既然要做一件事情,你就不要有埋怨,这个很重要。菩萨道就是说,你要做之前你先量力而为,你要么不做,要么你就欢喜的去做,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忏公师父有一句话叫:「随缘尽分,尽分随缘,不能强求」。因为你一强求,诸位,前面是一种理想的发心,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一定要量力而为,因为你超过你的负荷,你自然会埋怨,那就非常可惜了。因为你埋怨一起的时候,就回到自我意识了,你所有的善业都带业,通通带业,得果报的时候,你就不得自在,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个水果就不纯了。所以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请你先评估好,你是不是可以做,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量力而为,但是用最大的欢喜去做,保持欢喜意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四个『荷恩意乐』,我们再往下看: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那么菩萨在修六波罗蜜多来广益一切有情的时候,应该怎么思考呢?要观察有情对我们是大恩德的。因为有众生让我们历练,才能够启发我们菩提心的善根,而不是我们去施恩于有情,是有情施恩于我们,是名菩萨荷恩意乐。也就是说菩萨要心存感恩,那么这个地方的感恩心,主要是什么目的呢?就对治高慢。因为菩萨长时间的为公为众尽心尽力,为众生为佛教付出的时候,他有广大的资粮力,但是菩萨有三大障碍要小心的,我们前面讲过:瞋恨,就到处抱怨;第二个就是高慢;那么第三个就是嫉妒了。所谓的高慢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感恩,其实我们不是帮助众生,是众生来成全我们,你要换这样的思考,来对治我们的高慢心。

  第五『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那么前面菩萨经过广大意乐、长时意乐的一种真实圆满的发心,经过欢喜心跟感恩心,这个种种的历练以后,他有大资粮,这个时候菩萨应该怎么样?要回向!你不要老是惦记那些人天有漏的福报,你应该要往更好的方向去。所以『又诸菩萨,即以六波罗蜜多所集的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异熟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乐』,跟一切有情分享。那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功德释放出来,把我们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释放出来 ,跟一切有情分享,这是大志意乐。

  第六『纯善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那么前面是跟诸有情,得到可爱异熟人天的果报,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功德转成无漏的无上菩提,这个也是一种回向。前面是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地方是回向一切众生趋向无上菩提。

  宗喀巴大师说,他说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们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干,也不是这样子,我们也不是老是做恶,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资粮力很有限?因为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不到位,我们缺乏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乃至于大志意乐、纯善意乐,我们心量不够广大,我们的心态不够清净,所以造成了第一个果报狭小、第二个夹带业力,带业。所以现在问题是什么?现在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都没关系,你换个心态就可以了,用广大的信愿、用欢喜的心、感恩的心去做,这是一个转变你的心态的一个因缘。当然你的因地转变了,你的生命的跑道也跟着改变了。

  【140】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自受用的圆满,我们看他受用圆满,我们看己二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

  那么我们在一生当中,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做。那别人去做怎么办呢?对于其他的菩萨在修习六种意乐,在修习六度的时候呢,他在成就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种善根的时候,菩萨呢深心随喜,多加赞叹,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意乐。

  前面的这个爱重作意呢,我们是偏重在自受用圆满,这个地方讲他受用的菩萨的波罗蜜圆满,就是我们能够把他人的功德,把它透过我们的随喜赞叹,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生命来。因为你不随喜赞叹,你很可能会产生嫉妒,你一嫉妒的时候,你就跟众生的功德产生对立了。圆满的功德最忌讳对立,因为你一对立你就不可能圆满。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功德圆满,我们必须要随喜赞叹别人。

  己三:『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这个自圆满跟他圆满,两种的圆满,我们看: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那么菩萨呢,深心的希望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也希望自身六波罗蜜的功德,都能够具足圆满,乃至于成佛为止。也就是说我希望一切有情圆满,我也希望我自己圆满。那么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就是自圆满、他圆满,大家都圆满。这是我们经常在念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它是这样,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所以它对立的。所以我们一旦走入对立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个人世间啊,越来越多差别,就发觉人不同啊,越来越多,就是「无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见,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时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无差」。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圆满,再求他人的圆满,你会发觉你的修行,越来越整合、越来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别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觉得人生众生的问题越多,差别越大,那你可能错了,因为你在放纵你的颠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会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自他的平等越来越大,那这方向就对了。这是不同的二个方向:一个是趋向真如的一个整合,一个是趋向于自我意识的对立。这两个心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引导到不同的方向。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好,那么最后呢,无着菩萨做了总结说,如果有人对前面的六种意乐的这种作意修,乃至于产生一念的欢喜心、随顺的心,就能够产生无量的福德,而且消除重大的罪障,何况菩萨如法如律的去做呢?就是说你即便不去做,你乃至于对这样的一个法产生随喜赞叹,都有无量功德。

  我们刚开始在播种的时候,这金刚种子它这个真实,它有什么特点?

  就是它你这个种种下去以后,它永远不会破坏。你今生在人间,它跟你到人间,假设你没到净土去 ,你万一弄得不好到三恶道去,它的金刚种子也到三恶道去。所以有些人他为什么在痛苦当中 ,他很快从痛苦里面弹出来?因为他有佛种,佛种它不允许一个人在障碍里面待太久。但是你如果没有佛种,你没有栽下一个佛的觉悟的种子,你到了障碍的地方,你就缺乏反弹的能力。

  诸位,为什么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他五逆十恶的罪业这么重,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弹?蕅益大师解释:这种造恶的凡夫,能够在业障现前的时候产生反弹,他一定有佛种的,金刚不坏的种子。烦恼不能破坏它、业障不能破坏它、老病死不能破坏它,所以它只要一念的,你只要一念的相应那就不得了,何况你去让这个佛种不断的增长广大。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事呢?真能破妄!因为你今天栽培这个佛种,是随顺你的本性的,是你本来应该有的东西,我们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违背本性的,离家出走。

  好,我们今天把这个菩提心讲完了,先讲到这里,后面还有它的利益跟助成。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菩提心的一个修学的心态。

  【141】如何克制、对治这个瞋恨心?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刚有说,就是修菩提心时候,菩萨没有资格说我做不到,可是后面在讲意乐的时候,师父又说我们要量力而为,那到底要怎么样?

  师父:好,请坐。你在发心的时候,讲意乐的时候,你要广大,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要判断。但是他判断他是怎么样,他是暂时不做,他没有说完全不做。比方说这件事情,你菩萨你刚好在做一个修行,你比如在念佛,念得很好,那你同参说:欸,某某人啊,我们去哪里干什么好不好啊?你可以拒绝他的,但你拒绝他的时候,你是做如是作意:我现在必须要自修行,我暂时拒绝他。他能够在不坏菩提心的情况之下拒绝他,是可以的。因为初心菩萨以自修为主嘛,因为你现在的阶段是自受用的菩提心。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定位嘛,就是实践的时候你要现实,但是发心的时候你要广大,要超越现实,这两个是可以调合的,所以它叫「随缘尽分」嘛!随缘就是要考虑现实,尽分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就是理想化的愿力。随缘尽分,尽分随缘嘛,这两个不冲突啊!随缘跟尽最大的努力,这两个没有冲突。

  学员:师父刚刚提到说这个忍辱,不要强忍……

  师父:不能强忍,强忍你不会持久。

  学员:对,不要站在对立面,我想是不是请师父指示一下,如何克制、对治这个瞋恨心?

  师父:对啊,瞋恨心你不能去对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对立面。就是说你不能把他当假想敌,其实他呢跟你是一条线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你也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角度,他想离苦得乐,对不对,是吧?我们以前是个生死凡夫,我们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我们也会产生相同的反应,所以我们没有比他好多少。你必须找到同理心,首先你先不要管他行为做了什么,先把他的行为先放下,先看他的心态,其实他的心态跟你的心态是一模一样,你以前也是想要离苦得乐嘛!难道不是吗?对不对?我们在没有修菩提心、我们没有放下苦乐之前,我们也是诉求,也是想离苦得乐。

  就是说先不要管他说了什么,先不要管他做了什么,先考虑他为什么这个心态,他是用什么心态做的。其实他只是想保护自己嘛,那我们也是一样啊。我们也曾经是这样做,我们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偶尔会牺牲别人,对不对?难道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吗?

  所以我们就找到同理心嘛,就是说他是一个生死凡夫,他有这个心态,我也有这个心态,所以自他平等,我们没有比他高明多少。先不要管他行为,因为他的行为,只是一个他发泄的管道而已,关键他的心态是想离苦得乐。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想伤害你,他只是想要保护自已,先把我相人相的对立拿掉,跟他找到一个共同的立足点。

  其实他的立足点,我们也曾经想要离苦得乐,所以追求安乐此心同,是吧?所以你不能放纵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它一打妄想,那就没完没了。第六意识它可会打妄想了啊,你要是让它分别这件事:他讲过什么事情、他说了什么话,那就糟了。你要让第六意识的名言停下来,就必须要做正确的思考。你要让第六意识打妄想,那就不得了,那就问题就严重了!到时候又刺激第七意识出来执著,那就完了,那就无解了。

  诸位,等一下我要再讲几句话,第六意识很重要啊!诸位,你不能等到第七意识执著了,再来处理事情,所以第六意识关键,我们即将面对很多很多的顺逆的因缘,你怎么解读人生是关键。我们不能选择人生,人生你没有选择权,你今天会遇到什么人做你的眷属,你会碰到什么事情,那对不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你没有选择权,但是你有解读权,怎么解读你说了算,因为第六意识是自由自在的,你如果能够正确的解读人生,你今生可以把很多的障碍闪过去。就看你的第六意识在安立名言的时候,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安立它,你怎么去解读这件事情。好,你是不是有问题?你请说。所以第六意识是关键,善用第六意识。

  【142】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

  学员:师父,有个问题跟上次课程有关,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啊?

  学员: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哈……希求净土你是用自我意识到净土,还是发愿?你是发愿去的吧!你到净土去是为什么呢?为了成佛!你该不会只是为了离苦得乐吧?

  学员:这个我想各种发心都有吧。

  师父:你要为了离苦得乐那就不好了。我们后面会说,不能为了离苦得乐,你到时候会到天上去,因为离苦得乐是档次很低的诉求。你要为了菩提、为了圣道而到净土去。

  学员:师父慈悲,这堂课的前半段,师父在我们上的课程内容,着重在以无分别智来空掉我们的烦恼。

  师父:对,因为你没有空性,你就谈不上菩提心。因为你不把自我意识空掉,因为它是熟境界,你菩提心就生不起来了。因为自我是一种想要保护自己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放下自我。

  学员:是。那今天这堂课谈到发菩提心,那以后将来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用各种观想的方式,去对治这样的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后面如果能够再加发一个菩提心,就是说我今天受如是苦,然后也希望众生,一定有众生是跟我一样也受相应的烦恼,那我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部分,要注意加发这个部分来增长菩萨道?

  师父:当然这个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讲六种意乐只是一个原则了,但是大方向,无分别智很重要。就是说有些路,有些分别,你不能再分别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错误的分别,就颠倒妄想;一种是如理思惟。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管好,你就成功的把自我意识转成菩提心了,就是第六意识了,它的关键在这里。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识,其实第七意识是很被动的。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它虽然可怕,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它没有主动权,它不能主动干扰你,要不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为它布局,第七意识能够活动吗?

  所以第七意识虽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主动干扰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虚妄的名言分别,帮它铺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识很重要。你怎么去解读人生,所以你要不断的学习,遇到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很重要,你要往哪一个方向去想。

  当然第一个先安住自己,先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无所得,这是空性是很重要,所以为什么天台宗讲: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把空性放在第一个?你要把有所得先放掉,这个是关键,你一旦有所得,你很容易跟众生产生对立面,然后就会有一些特别喜欢的东西,特别不喜欢的东西就出来了,就对立了。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你要永远告诉你自己: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你要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你才有资格谈菩提心。所以空观的智慧是很关键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员:是,弟子的意思是说,以往我们修学的态度可能只求离苦得乐,所以可能烦恼对治完就算了,可是对一个菩萨行者来说,烦恼对治完是不是再加发一个: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心,这样是不是更……

  师父:那你还要愿成佛道,菩萨还要求菩提、求往生,我们是先求无分别智,对不对?先从无求,然后有三求,菩萨有三种:求福德、求菩提、求往生。但是这三个求,是建立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

  好,那我们下礼拜二,就下一次,我们把菩萨的无求,无分别智,跟求菩提的菩提心,这两个做一个研讨。另外这个讲完以后,我们开始要讲求往生的问题了,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对净土产生好乐,那么这个地方先谈到菩提。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一

  【143】我们临终时的往生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大的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当它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变现果报,让我们来受用。那么这种力量,在经论里面解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它说这阿赖耶识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无始劫来,你每一生都会储存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是一种生死的力量,它可能会由此有诸趣,这种力量可能会推动你到六道轮回去,这种力量也可能会把你推动到涅槃的因缘去。所以阿赖耶识,如果说把它比喻作一个机器的话,它有两种开关:第一种开关,是打开来是通往生死的力量;另外一个开关,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么现在的关键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让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它是一种往生的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在《楞严经》里面说,它说第八识本身,它没有决定权。它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够决定说:哦,我要到生死轮回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净土去,第八识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决定权,关键在你第六意识,也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的相状。

  在《楞严经》里面说,假设我们今天面对人生的时候,是一种背觉合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攀缘性的、主宰性的,我们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乐,那么这样子当然你就把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往生死轮回那边跑过去了。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一种,我刚刚是讲背觉合尘,现在我们相反就是背尘合觉。假设你的心态是把人生的因缘放下而开始内观,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用道理来解释这件事情,你开始起观照了,而不是动感情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把第八识产生一种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会现前,但是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会产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号带往娑婆世界得果报;它也可能你在临终念佛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它把你的佛号力量把你带到净土去。所以诸位,你最好检讨一下,你阿赖耶识现在它到底是累积了一个什么力量?

  原则上,如果你对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很重,你阿赖耶识的力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你临终你很难返转的;如果你现在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内观的,用理智来观照因缘法,那么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你现在储存的力量是往净土的力量。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对人生的价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变现什么相状,你这个相状是快乐的相状、或者痛苦的相状,在佛教里面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是生灭法,这个东西很快就过去了,就像你做一场梦,你今生活得快乐,也是一场梦;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场梦,它很快会过去的。佛法很重视你将往哪里而去!佛教不重视你的过去,但是它非常重视你的未来,它也不再重视现在,因为现在是一时的。所以你的心态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们就对娑婆世界,是用攀缘的心还是观照的心,就决定你未来的来去了。

  【144】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观!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们今天先来谈一谈空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空性的研讨,我们先谈一种通途的问题,再来谈个别的问题。我们先来谈通途的问题,很多人对修空观,还是有疑惑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就是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观,这是很重要的。

  在唯识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马上肯定自己说:哎,我要发菩提心,这不对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资格谈提起。所以唯识它的态度,当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观有三种观法,大小乘有三种观法:

  第一个从无常切入。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

  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因为它这个在修空观的时候,它夹带了苦谛的思考,它不是运用一种中道的平常心来修空观,它是夹带苦谛的思惟来修空观。因为它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它这种空观,天台宗智者大师给它一句话叫做“灭色取空”,它是把相状毁灭了,然后再进入空性。

  所以这个地方对整个大乘来说,你要修菩提心,你这个时候要借相。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假借的,你用相状来修空观,叫从假入空;你用相状来修菩提心,叫从空出假。所以相状是可以借的,但是无常观把相状给破坏了。你这个药如果经常用的话,对你以后修菩提心会有困难。所以无常观修得太厉害,古德说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你对积集资粮没有兴趣,反正它都是无常的吗!所以无常观的这个空观,它的好就好在药效猛利,但它的缺点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这个法门适可而止,操作适可而止就好,这是一个空观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唯识学说的,从因缘来修空观。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第六意识去攀缘它,其实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所以因缘性空。

  那么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计执,就是你不能分别,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够去解读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读,你不解读就是最好的解读,就人生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因果的显现,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无分别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让你的心去住在这个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净土方向去引导,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这无分别智就是说,它等于是把你对娑婆世界的整个攀缘的心,整个门关掉,把门关掉了。

  因为你没有办法分别,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资讯,你就没有办法去解读人生,你没办法解读,你就不能执著。

  所以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话,叫“唯识无义”。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成败得失,它只是因果的显现,成败得失这四个字,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概念是你捏造出来。所以它那个破名言,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来的,而且是毫无意义,这个时候你对它的执著攀缘就断了。我们不可能去攀缘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吧,因为它不值得你攀缘,它毫无意义。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不破坏相状。诸位,它不坏相,就是相状还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动,它是破坏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乱解释人生,因为你一解释,你就想要去执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业力给带动起来了。所以人生只能够轻轻地走过去,你不能够动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来生,唯识的意思就是这样,用在实践你的理想。我们以后会讲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实践你的愿望而已—历事练心,积集资粮。所以唯识学就是说,它从无分别智里面切断了你任何的攀缘心跟执著的心,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执著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个唯识学厉害,它不坏外在的相状,它把你的分别心停下来,这个是唯识的空观,比无常观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这是从因缘切入空性。

  第三个是从真如,本来清净。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嘛,本来什么就没有,你今生来这里,你也没有得到什么,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本来就不增不减嘛,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嘛。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走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只有过程,就是本来清净,当然这个观法是比较微细了。

  这三种空观都可以,但是我们今天强调是第二种:修无分别智。破坏你对人生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们先把无分别智解释完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你至少要知道怎么操作,可能你还很生疏,至少这个操作方法你要懂。无分别智就是唯识的空观,就是断除你的分别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人生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要对人生加油添醋,就是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缘的假相上去。

  【145】净土的缘起跟这个无分别智如何结合起来?

  学员:请问师父,那个净土本身也是缘起的,那我们怎么把它跟这个空观统一起来,跟这个无分别智……按说它也是一种名言。

  师父:净土的缘起是清净的缘起,我们今天要破坏的是杂染缘起。就是说杂染缘起你不能碰它,你一碰它就恶性循环。因为杂染缘起你一碰它,你就会产生攀缘。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我们去接触它的时候,我们不会动攀缘心,它是怎么样呢?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个是清净的法界缘起,这段话我们再说明一下:

  这缘起不同,这是弥陀本愿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业力所招感的,因为业力所招感的东西你太熟悉了,你不能碰,因为你自己业力变现的东西,你太熟了,你一碰你就没完没了了,那生死大梦你就一直做下去了。娑婆世界的业,为什么不能碰呢?因为它是业力所变现,就很容易牵动你的烦恼。比方说你在走马路的时候,你看到黄金,你很想把它捡回去,对不对?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不会想把它捡回去,因为它不是业感缘起,你会欣赏它、赞美它,但是你不会有一种攀缘想要取着的心,这两个缘起不一样。因为娑婆世界的缘起有杂毒,它有过失的缘起。它这个是一个苹果很漂亮、很甜,但是里面有毒药,所以你碰不得。娑婆世界的快乐,每一种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任何的一个苹果你吃了,你就准备生死轮回了。娑婆世界的水果通通不能摘,全部只能够走过去,不能摘,因为这个水果你吃的越多,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

  学员:所以说空观并不是破一切名言,而是只是针对娑婆世界的名言?

  师父:娑婆世界名言。对对对。好的名言,我们赞美极乐世界、赞美菩提心,这种名言还是要保留。等到后面会讲到,后来又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佛菩萨的教授,就是所谓的法的教授。好,请坐。

  【146】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想问,就是说我们不要对外境起分别嘛,那我们就是说,不要在外境分别的时候,那我们是看我们自己的内心,那我们内心起的那个念头,也不一定是对,对吗?

  师父:我没叫你看内心的念头!我要你看你安住内心的道理呀。念头,当然你不能观你的念头,念头也是情绪化的。你要安住你的空性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你要安住那种道理的那种正思惟,安住在道上,一种真理。

  学员:那我们平时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要如何来做事情?应该是有一个……就是有一个轨道,来依止来做吗?

  师父:做事情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要去分别它就好了,你不要在结果上去分别它。

  学员:那是听自己内心的道理去做?

  师父:对,因为你听闻佛法一定总结一些道理,比方说无常、因缘观、本来真如,对不对?你要忆念这个道理:哦,这是无常的、这是缘起性空的,你要去从这个道理上来调伏自己的分别。

  学员:上堂课师父说过,就是差即无差无差成差,那可以请师父再解释多一点,怎么样来操作?

  师父:因为你向外攀缘呢,就是无差成差了,人生就用得很复杂了,你要是向外攀缘就是这样。本来人生是一个如的境界,它是一个一真法界,你就把它切成一小块:这是我喜欢、这是我不喜欢的、这是成功、这是失败……你就产生对立的思考了。对立了以后,你一定会产生执著,你不可以说:欸,我先去分别,我最后再来不执著,不可能!你分别后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你不能分别,你一分别以后,后面就完了。执著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现在唯一能够下手的就是无分别。你一分别完你就完了,你控制不了自己了,你一定会执著了。所以很多人讲说看破放下,你要放下,你一定要无分别,你一直分别,你不可能放下的,关键在这里。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个问题问一下,因为我看网路上提到说无分别智,它有分根本无分别智跟那个唯识心观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说你如果入禅定以后,你的根尘识都不产生分别,那个才真的是无分别智,那因为我们是修净土也没有禅定力,对不对?那是不是其实……

  师父:不要把标准讲的那么高了,我们现在叫做闻思,就是随顺无分别智,随顺嘛,对不对?哦,我们至少也是在调伏状态嘛。那你讲说完全遇境都一念不生,不可能。我们第一念一定会生,就修第二念,第二念的无分别智。

  学员:那我的意思就是说用我们的那种般若的那个观照来近似于那个无分别智?其实我们没办法达到,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我们是凡夫,就算我走路,我看到马路绿灯,我停下等绿灯,我不能说我无分别,红灯就闯过去,所以说我这个时候就说近似今找我名言上我可以用的,比如说计度分别,应该是近似这样子操作就可以是不是?

  师父:对对对,你说对了,计度分别,正常的分别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计度分别,然后多事。

  学员:然后再将有执著部分尽量把它,就是师父提到的,我喝咖啡……

  师父:你不要管执著,你不分别它就不会执著了。

  学员:好,谢谢师父。

  学员:师父刚刚提到那个灭色取空……

  师父:灭色取空,毁灭的灭,灭色取空。

  学员:我想请教师父一下,那个如果说我们的相状是有遍计所执产生……

  师父:遍计所执性

  学员:那如果说这个事情过了,或者是说这个所攀缘的已经消失了,

  这个相状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但是如果这个相状是依他起,它产生了的相状,如果说要把它是不是很难甩掉?

  师父:你讲大声一点,你把麦克风靠近一点。

  学员:就像是说我们身边有那个眼耳鼻舌都是我自己的,天天看着它,天天用着它,怎么样去把它观空呢?就像《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就是你少去分别它呢,你一定要面对它嘛!但是你少去分别它嘛,你要减少分别,你一分别你就一定会执著,一执著就产生对立: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你少分别,就这样子,就是少去分别它,否则你会惹很多尘埃。就是说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业力,它不一定,你也可能安全闪过去,但是你一分别它,你就糟了,它就是一个业力了。

  学员:因为照依他起之说……

  师父:依他起它只是现出一个相状,它又没叫你去分别,对不对?是你自己要去分别的了。依他起身为第八识,它只是把你的业力变现出来,是你第六意识要去分别,最后惊动了第七意识去执著,是吧?第八识没错嘛,关键就在第六意识,管好第六意识这很关键。

  你要临终无障碍,你一定要把第六意识管好,它一定要在你的管控当中。第六意识一旦不听招呼你就完了,你不可能往生了。如果第六意识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佛号念得再怎么样都没有用了。因为你第六意识失控,你乱分别,你就招感了无量的业力,你就跑不掉了。所以管好第六意识很关键,第八识它不归你管的,因缘果报这是一个天然的轨则,它该出现就会出现,不该出现就不会出现,是吧?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灭,佛陀也知道,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采取行动也没有用,是吧?所以第八识是你不能管它,你要管好第六意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员:是,我会往这个方向……

  师父:对对对,这很重要。你第六意识你一旦失控,你第六意识只要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今生就完了,你全部都毁了。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不可能!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但是至少你有本事断相续心,就是念头起来的时候,你马上觉察,断相续。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你不可能连第一念的分别都不起,不可能,但是就算你不是先知先觉,至少后知后觉吧,是吧?至少你觉照的功夫要生起来,然后你什么时候生起,把相续心给断了,这个就有办法了,就是第六意识在调伏状态,你开始在调伏它了,它本来是一个猴子到处攀缘,慢慢慢慢……它慢慢慢慢,这个攀缘心静下来了,这个是好现象,它调顺了,调柔善顺了,这个时候你生死业力就转了。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下就是说,就比如说我们人生下来之后,就要有成人的教导,就是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那么就是从小我们就要有分辨心?

  师父:分辨智慧,对对对。

  学员:再比方说孩子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他学习的好上大学,你会恭喜,有这个欢喜心;这个孩子假设要是走了偏路,吸毒、参加帮派,那你会一路跟着他,就是阻止他说这个是错的,那这个也是分别?

  师父:这个是分别,但这个是正确的分别,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学员:这个可以保留。

  师父: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就像刚刚你说的,看到绿灯再走过去,对不对?你不能看红灯走过去,我不分别,不能这样讲对不对?正确的分别是要保留下来的,这种分别是属于正确的、如理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虚妄的,尤其是会创造对立的,我相、人相对立的,好坏对立的。

  学员:谢谢师父。

  【147】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好,我们这里有几个有关空观的问题,我们解释一下:

  网络学员:师父在课堂中说明圆成实性的真如是后修所得,与《楞严经》的真如有异,又提到凡夫对依他起的时候,或起遍计执、或起依他起观,而成圆成实,是否代表圆成实性为生灭法,要修才有?那么讲义中又说,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圆满的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师父:这个无分别智,它在成就圆成实性,无分别智是生灭法,因为你修的时候你会慢慢进步吧,但是它成就以后变成不生灭法,它是开显不生灭的空性。因为真如的空本来就是空的,一切法本来就是“如”的境界,它的存在不需要假名的,不需要名言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安立下去的:哦,这个是叫做成功、这叫失败。那么真如的空性,一切法离言说相,本来是一种实相,所以我们恢复了它原来的相貌。

  所以无分别智在修的时候是生灭法,但是它成就以后是不生灭法。这样讲好了,月亮本来就存在嘛,对不对?但是我们阴天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乌云嘛,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我现在用风把乌云给吹走了,这个风在吹的时候是不是有动作?是生灭法吧。但是乌云吹走以后,月亮出来,你不能说月亮是生灭法,它本来就存在嘛!它以前是被乌云遮盖住嘛。月亮是什么样?它是不生灭法,它也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你把遍计执破了,你只是恢复它本来面目,不是说,哦,这个面目是你创造出来的,不是这样子,你只是恢复它本来的样子。所以过程是生灭,结果是不生灭。因为一切法本来就离言说相嘛,是我们人太聪明了,就是自作聪明,安立很多名言,创造很多的对立,就产生爱憎取舍,然后就启动了生死业力了。

  【148】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这种粗重的分别?

  好,第二个问题:

  网络学员: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也特别的快,弟子请问师父,面对这种粗重的分别,已非单纯的自我说服就能够解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师父:一般我们修无分别智的空观,要兼修事修。所以你无分别智以后,后续要提起佛号,赶紧提佛号。空观的智慧,它相应的快,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很难相续,相续也太难,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哦!你要先修无分别智,再提佛号,为什么?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观,他就提佛号,他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你的执著是用佛号把它压下去的,凡是压下去的东西它一定会反弹,总有一天你压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观来照它呢,是一种对治,会破坏它的结构。所以如果你一辈子都不修空观,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别只是转移目标,把对这件事情的执著转到佛号去,那么换句话说你的遍计所执性、你的攀缘性一点都没有破坏,你只是转移而已,或者说压抑而已,这种压抑式的念佛,总有一天你会压不住的,总有一天,因为它是无始劫的习气,你念佛是短时间的几年的时间。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观的药,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来跟它压着,你总有一天压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观,你把它暂时调伏了,你不提起佛号,也不行。所以无分别智修完以后,赶紧提佛号,这个合乎大乘的中道——无住生心!这个是合乎中道思想的。我们把问题都回答完再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网路学员:师父在课堂中提到面对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限,应该放弃而寄托于来生。然则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念念在行为上的选择,也能够引发后续不同因缘的发生,比方说我们会产生对阿赖耶识变现的果报可以掌控的错觉,那么弟子请师父在道理上应该如何去理解?

  师父:其实我们今生的一些修行,你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断恶修善,你今生也会有一些美好快乐的因缘出现,这个是花报。但是为什么佛法要我们今生要全盘的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放在今生,你把精神体力放在今生,你今生已经是有漏了,它的本质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个水果,又怎么样呢?它的本质是轮回的果报,就是说虽然我们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人生也会产生命运的改变,但是你都不能去执著,所以今生要彻底的放下。

  所以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体力要完全放在创造来生上。也就是说你今生只有一个意义,你人生只有一个意义:为了创造来生而活!这是佛法的思考。当然这个是针对一定要往生的人来说了。诸位,为什么它要你放下今生?是这样子,韩信的军队只有三万的军队,项羽有十万大军,凭什么韩信能够打败项羽?最后那个时候,在垓下的时候,最后一战,韩信能够用三万的军队,打败项羽的十万军队,凭什么?因为他背水一战!他过河以后把船都烧掉了。

  诸位,你凭什么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去了生死,凭什么?你凭什么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去解决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凭什么?凭的就是你放下今生的那个决心——我一定要成功嘛。

  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在对今生的果报的一种攀缘,你的精神体力就分散了。本来你的精神体力就有限了,你面对又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你要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规划,他是有道理的。今生跟来生你只能够选择一个,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不可能“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你要选择,你又要享受今生荣华富贵,你来生又想求生净土?不可能,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决心。

  一个会往生的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水一战!因为你面对的敌人是一个无始劫的业力。往生与否只有一个字,就是你的决心够不够而已了。其实不是佛号念多少,诸位,你没有决心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也没有得生之理”,你要是决心够,一句佛号乃至十念就够了。所以一个人,如果你现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嘛,是吧?可有可无。

  所以我们在学唯识,你会发觉,你不能对今生有任何的缝隙,它无分别智就是所有的缝隙,把全部攀缘娑婆世界的门全部关住,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到来生去,你才可能成功的。

  网路学员:师父慈悲,请问师父,打坐两个小时后觉得腿疼痛难忍,这能不能用空观来对治呢?

  师父:你疼痛难忍应该把脚放下来了,不是修空观,它是依他起性,佛陀要你去对治遍计所执性。这个疼痛的感觉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不是你分不分别,你不分别它也是会痛,是吧?所以你无分别智不要随便操作,它是对治你心中的执取,不对治外境的。

  【149】为什么无分别智要跟净土宗结合?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空观的第二个主题。

  前面是讲如何修空观,第二个是讲空观的智慧跟净土的结合。

  为什么无分别智要跟净土宗结合?

  其实我刚刚也讲过了,因为无分别智就是关住生死业力的大门。诸位,如果你平常就放纵第六意识到处攀缘,你招惹了很多生死业力,你到临终的时候你这个门关不起来了,问题在这里。你平常都不收心,你临终的时候心就收不回来。所以一个人,正常修行人越晚年的心,越要慢慢的往内收,慢慢收,真的要收心。因为你攀缘的越广,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这个道理就这么回事。

  所以净土宗跟无分别智,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有些人说:欸,我不要修无分别智,我人生的经验……有些人人生经验当中吃了很多痛苦,对不对?他就用这种痛苦的感受,来激发自己往生。这样子可不可以?这样子会有问题,因为你人生的痛苦是局面的,你不可能在所有因缘里面都痛苦,你可能是某一方面有痛苦,某一方面没有痛苦。所以你不能从事相的体会,来激发你的往生,不可以。一定要从道理上的理解,因为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且你的体会也仅限于欲界的娑婆世界。如果你是用人生的经验的痛苦来激发你的往生,那对不起,诸天的感受你没有感受过,至少你今生没有感受过,你这个就是一个空隙了,就是一个漏洞了,你厌离的娑婆就不全面了。你厌离的是痛苦的这一块,娑婆世界快乐的这一块,你就没办法厌离了。

  所以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厌离娑婆,诸位,因为它不全面,一定要用道理的理解才可以,因为道理是涵盖整个三界的。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好,我们的空观的智慧怎么修?如何跟净土宗结合,到这里有没有问题?欸,请说。

  学员:师父,弟子请教一下,刚才师父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禅坐的时候腿疼那个问题,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可能也会遭遇一些身体不如意的状况,可能这边疼痛,那边疼痛,那平常如果腿疼的话马上就放下,然后佛号就念不起来,这个是不是……

  师父:其实临终的时候痛苦……请坐,唯识的意思它是这样,临终的时候,他诸根会先败坏的,在死亡之前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坏,他的阿赖耶识才会离开。它这个离开是前六识先破坏,当然六识要破坏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坏,六识破坏以后他第八识才能离开。那么你的六识一旦破坏了,你的感觉、疼痛的感觉,就几乎没有感觉了,所以临终的痛苦是心苦多于身苦。我们常常用生龟脱壳来比喻临终,其实临终的痛苦,因为他的根已经败坏了,他那个感官功能几乎都破坏了,你外面看,你看他很痛苦,其实他没什么感觉了。他那个识,因为你真正了别的是那个识,他那个明了的识已经都丧失了,所以他就是一个血肉的那个器官在而已了。他耳根也听不到声音了、身体也感觉不出疼痛的感觉了,但这个时候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呢?

  是心的痛苦。他茫茫然,尤其有些人对死亡完全没有规划的,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糟了。他把死亡当做毁灭,人死如灯灭,所以他恐惧,而且他不甘心啊。你看哪一个人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走的?说:欸,我真的该走了,很多人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怎么可以走呢?对不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对不对?所以他临终的时候痛苦,都是心苦多于身苦,是心里的挂碍多于这种痛苦最多了。

  我们一个人很奇怪,我们看到别人在死都没有想到自己,所以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哦,原来我也会死!那么他本身没有做好来生规划的人,他就会恐惧,这个痛苦就在这里,他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因为我们一般人的规划,都规划到今生嘛,是吧?小时候读书,立志读书、慢慢长大、找个好工作、然后退休生活,你大概就规划到这样子。但是你的生活规划只到今生,到死亡后半段是一片黑暗,这个就是你的问题点。你的规划没有规划到来生去,所以死亡会给你很大的恐怖、不安,这种痛苦在这里。当然净土宗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他是充满期待,因为我早就做这样的布局了,对不对?净土宗的人本来就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他把娑婆世界当客人,你想一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他要回家,他什么心情?你想,是吧?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说求生净土不能用人生的经验来发愿求生净土,可是弟子经常都觉得周围的朋友,很多都是因为人生的经验太痛苦了,令到他们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这样子就可以……

  师父:他可能只能够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资讯来自于人生的体会,你能够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为诸天你放不下,因为你没有体验过嘛!没有体验过你怎么放下呢?

  学员:那对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说如果他临终的时候有天人……

  师父:因为你不能靠事修来建立你的知见,你要用道理来建立你的知见,用道!不能用人生体会,人生体会只能够当做一时的激励。

  学员:这两个是不是有互相的……

  师父:当然不一样,你道理是全面的,你说无常那是全盘性的,放诸四海皆准的,你道理的理解是全盘性的,是不是?什么都是无常,什么都是无分别,对不对?但是你人生的体会只是其中你的一个小黑点,一个局部,你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当做你厌离娑婆的一个全部,它只能够当做你一时的激励。你没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我不相信一个人没有把道理参透,他能够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绝对不相信。他为什么来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缘,他有这种习惯嘛!那么你有这个病你也不吃药,你怎么会好呢?

  学员:我的意思就是说他人生的经验令他看透了,放下了,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师父:那他一定要结合道理,他一定有听到什么无常的道理。他可能一开始是人生的经历,但是他后来听到无常的道理,他的人生的痛苦跟无常道理结合,这样子可以,他一定要跟道理结合。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我们净土宗的有一个十六观,观境嘛,我想请问师父我们净土宗那个概念,观这个十六观,跟那个唯识有没有关系?不是唯识所变的……

  师父:你说十六观也是唯识所变?

  学员:我问的意思是是还不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观,观这十六观。

  师父:那观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修观嘛,他是熏习一个……比方说莲花观,熏习一个莲花的种子,是不是?那莲花的种子这个是跟净土有关系,他临终就容易感应道交,对往生有帮助吧。

  学员:那是唯识跟这个我们的净土宗,有点关系对不对?

  师父:有关系,有关系。

  学员:阿弥陀佛。

  师父:当然我们主要是持名,持名。总而言之它这个无分别智,其实它不能够说是修行的全部,但是是修行的一半。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这样子,它是先把娑婆世界的攀缘,这个门先关掉。但是你也不能把第六意识毁灭掉,不像二乘人是灰身泯智嘛,所以它把第六意识的能量,把它引导到就刚刚你说的修观,观照菩提心、观照净土的功德,它是这样子。它是背水一战,把攀缘的这方面的门关掉,它要你这块无住,但是后面还有生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往生的心。你必须把你的分别的功能,用在这一块,它是这个意思,并没有要你毁灭它的分别功能。就是说该你分别的,你好好分别,不该你分别的,你就不能分别。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二

  【150】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你的愿力,你要发愿!

  我们上一堂课,已经讨论了这个空正见。那么我们从一种有相的执著,要进入到空性的法海,你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无分别智”。我们如果是在一种生死的业海当中,那么佛陀的空性的三昧是在彼岸的话,无分别智就是它的船,就是你的工具。当你的生命要从一种攀缘心的业力,转成一种往生的愿力,无分别智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你不操作,你很难从过去的执著里面跳脱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念的佛号,全部是生死业力的佛号,他这个佛号上不去,因为你的攀缘心太重了。

  诸位,这个佛号虽然是万德洪名,但是你可别忘了,它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当你的心是攀缘的时候,这个佛号自然是充满攀缘,是心作攀缘,是心是攀缘,所以关键是你的心来引导这个佛号的方向。如果我们心态不提升,这本来是一个万德洪名,进入到你的攀缘心,变成糖果、变成人天福报,多可惜啊!

  所以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够证得空性,但起码你得随顺,你不能完全抗拒啊!你对于整个菩提道、空性、菩提心,完全抗拒,那你怎么能够往生呢?你一定要往三界火坑里面跳,谁能够把你拉回来呢?不可能。不一定要断烦恼,但起码你的心,对于圣道的空性、对于圣道的菩提心、对往生的这种功德是随顺的,这个很关键。你起码跟阿弥陀佛是走在同一个道路上,你不能背道而驰,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要我们修无分别智,不是要你证得空性,起码你有这个决心,而且你也努力在做了,虽然你不断的失败,但是你绝不放弃,表示你是怎么样呢?我对这个真理是顺从了,这个是最重要了,论心不论境,那么你已经在进步当中了,你保持在一种进步的力量,每天在进步当中,这个最可贵了。那么我们修完空观以后,我们就要谈谈菩提心了,这两个是相接的。

  佛陀常常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当然身为一个凡夫,引导这个水流的是自我意识,我们以前用攀缘心来引导这个水流,现在攀缘心被无分别智给破坏了,但是你不能让水流停下来,大乘佛法永远是要保持活水,一定要真空妙有的。

  所以自我意识被无分别智破坏以后,谁来取代它呢?就是菩提心、往生的心!你必须要创造一个新的力量,来引导你的水流。我们是创造两个力量:一个“成佛的力量”、一个是“往生的力量”,这两个要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是用攀缘娑婆世界的心,来引导这个水流,你攀缘它,如果你好因缘善业现前,就到天上去;你攀缘它,如果你罪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去。不管怎么样都是攀缘,本质就是有漏。

  那么这个攀缘心被无分别智破坏以后,这个水流停下来了,但是你要重新再创造一个力量,把它引导到涅槃、把它引导到净土。所以我们谈谈菩提心,就是重新建立一个生命中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呢?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你的愿力”,你要发愿!

  以前我们是跟着感觉走,我们以前人生没什么目标,就是追求快乐。曾经有过给你快乐的感受,你就念念不忘,你就希望这个快乐再出现。我们以前是跟着感觉走,活在自己那种带有快乐的影像,不断的攀缘那个影像,然后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现在这个影像被无分别智破坏了,没有影像可以攀缘了,这个时候你开始立定你的志向,你到底希望你来生,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就开始可以规划来生。因为你摆脱了生死业力,你现在有资格叫做“开创未来”。你还在攀缘娑婆世界,你根本没有资格讲开创未来,你的未来就被生死业力给绑住了,你怎么开创呢?所以生死业力被无分别智破坏以后,你现在有选择权了,你未来要何去何从?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成佛了,发一个成佛的愿力。

  那么成佛的愿力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萨,你可以多缘诸佛的功德庄严,多读读《法华经》《华严经》、,赞美佛陀的功德,无量的功德三昧,然后你发愿:我有一天要跟他一样,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第一个,缘佛的法界而发菩提心。如果你是属于慈悲心比较重的那一种,你也可以缘众生法界:悲众生苦,哀圣教衰。多想想众生的痛苦,活在颠倒当中,那么你发起要度拔他的使命感,我一定要对他们做一些有帮助的事情。总而言之你缘佛道的功德发愿也可以、缘众生法界发也可以,总之你要许下你未来的誓愿,你的理想抱负是什么。因为娑婆世界业力被你调伏了,所以菩提心就是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这个就是“菩提心”。

  那么你有两种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受菩萨戒,最好的选择,有诸佛菩萨的证明,有同参道友的互相的摄受,在佛前缘境发心成就菩萨的戒体,这个是最好的。如果你因缘不具足,也可以在佛前自己发愿,也可以。你可以上网去找一下,菩提心的发愿文它有很多的仪轨,藏传佛教、显教的大师都有这些仪轨,你可以随便根据哪一个发菩提心文,来照他的文念也可以。

  总而言之,我们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心被消灭以后,你必须对来生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那么这个规划,菩提心发了以后,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初心菩萨的菩提心,叫“自受用菩提心”,要以内观为主,所以自受用的菩提心又叫做“愿菩提心”,它只论心不论境,你可能今生什么事都没有做,也无所谓,你只要把所有的修行,都会归到菩提心就可以了,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理想抱负有关。你这个时候的人生啊,从攀缘心变成历事练心,就是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利用所有的事情来帮助你的菩提心,就做这件事情。你只要看看你的菩提心,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就好了,因为成败得失对你来说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时候是法法消归菩提心。

  刚开始的菩提心叫“愿菩提心”,以增长内在的菩提心的愿力,加强他的愿力为重点,还不在于资粮力,愿菩提心是属于自受用这一块。那么可能你要经过五年的时间,或者十年的时间,你的菩提心站稳了,你的因缘也具足了,就有资格谈到行菩提心,你可以做一点实事了。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看你适合做什么,在佛教界里面,你是适合做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这个职位没有高下,你在这个地方开始利益众生积集资粮,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除了愿以外,还有资粮力了。所以我们前面的菩提心, “万叫做行一心”,在《法华经》给它一个词,叫做“万行一心”。把所有的万行会归到菩提心,只要对你菩提心有帮助的你就可以做,只要伤到菩提心的就不能做,它完全用菩提心的增减,当做你生命的指标。

  初心菩萨先不要管别人怎么样,先管你的菩提心是不是进步,但是后半段一心万行的时候,就考虑到慈悲善巧了,开始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考,他需要什么?——恒顺众生。

  所以这菩提心有两种修法:你如果是在自利的角度,那就是以愿菩提心为主,先守住你的本愿就好了;如果你是后半段了,你觉得你除了你自己的愿力以外,你可以多少做一点事情了,你可以转成行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其实就是你心中的一种愿力,由愿力取代对生命的攀缘。

  好,那么这块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修了空观以后,接着就是修菩提心了。它是一种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不要忽略,它是你生命中一个新的力量产生了。

  我问一下,诸位,你们受过菩萨戒的举手我看看。鼓掌,鼓掌!你不能够一天过一天啊,修行啊,它是先有目标才有修行的,你不是说走一步算一步,不是这样子的。佛教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要“以愿导行”。你要设定一个目标你才有资格谈修行,你没有目标,你根本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你的心就是到处跑,就是你还没上路啊,这个发愿很重要的,你不能拖哦。

  【151】我们如何来操作我们的菩提心呢?

  学员:请教师父一下,那弟子怎么会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差不多自受用的那个阶段,因为会怎么样觉得会足够那个信心,我可以出去行菩提道了?

  师父:这个很难讲了,没有标准答案。你应该多少会知道一点,但是五年是少不了了,每一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你不能发了愿,就赶快在外面到处跑,不可以。你一定要让那菩提的幼苗要让它增长,就是“止观”的力量。你要用止观来灌溉菩提心,让它至少生根,就是它不容易退转。因为你来到娑婆世界,来到人身的凡夫的世界那就很复杂了,弄得不好菩提心会失掉的,会被破坏。欸,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请教一下,这个菩提心的修法,事修上面是说我们譬如说受菩萨戒,这样一生一次,或者是说每天,譬如说睡前的时候,都要有一个时间来观想这个菩提心,应该是要怎么操作比较得当?

  师父:它有很多的方法,我们上次有开一个菩提心的课程,对不对?它有很多的偈颂可以背诵。那我们这次的上课也谈到,这个从布施去修,是吧?布施、持戒,但是它在修的时候呢,它在修布施在修持戒的时候,它是会归到无贪的善根。就是说你是不是从布施持戒当中,建立一种无贪的概念出来,让你去学习施舍,而不是重点是你送什么东西出去。它是借相修心,它观你的心,欸,我今年的无贪的心比去年进步了,你看到事情的执著度,执著的力道淡薄了。所以它菩提心它有一些眷属的,比方说无贪、比方说精进、忍辱,它也有很多的善根。它这个宝鼎,它下面有很多脚来帮助它的;我们在讲自受用菩提心有讲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要有一些安定的功课,你要有一些诵经、听经的法门,智慧也要不断的增长。所以它六度,它一开始是帮助菩提心。

  学员:是,听师父这样讲,弟子的理解是说:菩提心的修法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就忆念这个菩提心?

  师父:对,你要忆念它,对对对,你要忆念你的愿力: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要去拜八十八佛;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要去念佛、去持咒、去持戒。所以你所有的功德,是往这个菩提心上面去整合起来,否则你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就流到人天福报去了,就是忆念这两个字。

  学员:师父,弟子请教一个问题,那上次师父提到说,有漏种子跟无漏种子,我在发菩提心、我在事修,比如说我去做义工、做做善事,因为我们第一念很容易就分别,为了我自己,是否那时候我们是说,强迫自己说:我就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去做这个事,就强迫它第二念?

  师父:对对对。

  学员:变成这样子,把它转成这种念,这样我就慢慢就破坏它?

  师父:是的是的,是,一开始都是勉强,对对对,就是这样。不能做要它做,不能这样子想要它想,就是要第六意识听你的,听你的规划,就是训练第六意识在你的规划当中,你要训练第六意识顺从菩提心、顺从往生的心,就是训练第六意识。就是强迫,就是强迫,对,当然你要有一点善巧,它做得好的时候,鼓励它一下。

  学员:好,谢谢师父。

  师父:其实现在第八识已经不是重点了,诸位,现在关键是你第六意识的训练,你现在是第六意识怎么去引导第八识。生死凡夫啊,他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第六意识就跟第八识走,叫生死业力凡夫了。它第六意识它本来是可以主导第八识,它放弃了主导权,因为它第六意识到处攀缘,攀缘到第六意识妄想很重,它自顾不暇,所以临终的时候,它到处去打妄想。所以第八识本来要让你引导,结果你不引导,那对不起,那第八识来引导你,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带走了,随业流转了。净土宗不可以这样!净土宗要第六意识来引导第八识,随念往生。所以你就要训练第六意识听你的,你要给它一个愿望,那么在过程当中随时检查一下,你菩提心在不在、你是不是为了菩提心做这件事情、你菩提心是不是不断的在进步当中?你把心放在哪里,第六意识就会跟着你走,是这样子的, “作这叫意”。我们为什么对娑婆世界攀缘这么重?因为以前都把心放在那里。

  【152】第六意识有失智倾向的时候怎么办?

  学员:师父,阿弥陀佛!我有两个疑问,但是跟上一节课讲的有关,因为来不及问,我现在可以问吗?

  师父:可以可以。

  学员:就是上一节课师父有讲到,就是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要控制我们的第六意识,就是说断相续心。那我们如果就是提起佛号的时候,那还是用第六意识,还是要用第七识去执取佛号?

  师父:第七意识它听你招呼吗?第七意识不能用。第七意识的执著是……你就是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你做如理的思惟是,你告诉你自己:你的生命结束了,你要到哪里去。你要用第六意识来给自己一种很好的分别、很好的思考。你第六意识决定了,第八识就跟你走了。

  学员:是。我第二个疑问是:就是现在有很多年纪大的人,有这个失智症的问题,那这个失智症呢,是第六意识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第八意识里面的种子不见了?

  师父:你说这个是叫,我们叫做老人痴呆是不是?

  学员:是。

  师父:他这个老人痴呆可能第六意识已经出了状况,就很不好了。因为你整个生命的希望,都靠第六意识来引导,尤其净土宗,如果第六意识受到伤害,这个就很麻烦啊!他没办法如理思惟。

  学员:是,他是不能控制第六意识了吗?

  师父:他已经没办法如理思惟了,对对对,它已经不听招呼了,这就很麻烦了。

  学员:那他的断相续心,等于也是就没有办法做得到了,是吗?

  师父:第六意识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因为你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第六意识了。所以第六意识一旦进入到暗钝,一到失控,那这个往生的机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学员:有补救的办法吗?

  师父:我真的不知道了。因为你第六意识是关键嘛!因为你现在第六意识用思想来引导业力,你现在唯一的可能就这样子嘛。当然你要思想遇到障碍,那就很麻烦了。

  学员:是,因为失智的话,他可能不是马上就面临死亡的问题。

  师父:是的,因为他已经没办法判断: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他的判断力应该也会受到影响,是吧?那就糟了。

  学员:那有可能再找回来吗?第六意识。

  师父:它也不是失掉,他的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失掉了,它第六意识还在,但是它思考能力的功能失掉了,这就很麻烦啊。

  学员:那就等于没办法补救了?不能失智,失智不能去西方。

  师父:嗯,所以我们,所以福德资粮很重要。你为什么要拜忏、要持戒,其实这个东西,你的资粮力太差也不行,要回向。

  学员:OK。但是有失智的倾向的时候,那就表示他以后没办法去西方,往生西方?

  师父: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这个医学的问题由医学去处理了,反正你第六意识是关键。你要引导第八识只有靠第六意识,因为第七意识它不听你招呼的,前五识根本一点用途都没有。你现在能够往生,唯一的希望就靠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想象、如理的思惟。因为第八识它就是一个强大的业力,它何去何从它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识你不引导它,它会先等你,临终的时候第八识会先等你,等你来引导它,所以随念往生,第八识的业力还没有启动,它一启动你就完了。但是你最佳时机,在临终的最佳时机,你不引导第八识,对不起,等到第六意识消失以后,第八识它就来引导了。就是它给你机会了,你自己不引导,它第八识它给你机会嘛,临命终的时候它给你引导嘛,结果你不发愿,你就整天打妄想,好,那第八识:我给你机会了,你不引导,那我来引导你,你就只好随业往生了,第八识强大的业力出来了,就把你带走了。所以要往生,你要在第八识业力没有现前之前,赶紧发愿,用愿力来引导第八识。当然你不能起执著,你一执著的话,你就触动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去触动第八识,第七意识也会去刺激第八识的业力得果报,你不能有太重的执著。所以空观的智慧,无分别智也很重要。

  【153】厨房里会引来一些蟑螂蚂蚁,应该怎么办?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个事修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说咱们一个道场,道场里会有一些厨房,为大家做一些斋饭,那么有一些厨房里,会引来一些蟑螂蚂蚁一些东西。我有听过有一些道场,要请来杀虫的去杀这些蟑螂蚂蚁。那如果像咱们这种佛教的道场,怎么能杀虫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要遇到了,应该怎么办?

  师父:请坐。这当然不可以呀,不可以不可以这样。假如你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喷下去,它会死嘛,你知不知道?你知道,结果你又喷,这就杀生了,不可以。杀生是不能有理由,知道吗?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杀生是比较麻烦,因为它牵涉到一种死亡的业力,又牵涉到你跟它的互动。这个冤亲债主啊,你临终的时候,它会来干扰你的,它如果到鬼神道去就糟了。

  学员:像在美国,Government 会有一些人来检查嘛,他定期的会来检查这个卫生的问题,如果发现有,他可能会把这个道场关掉,那我也不知道,如果在 China、在台湾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在美国这确实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师父:你只能够说:这个我没有意见,你看着办。对对对对,就是这样,戒律的原话就是这样,佛陀说:我没有意见,你看着办。你不能够说:欸,把它怎么样,不可以。你不能动身口意,你就说这个事我没有意见,你要做什么,你看着办,只能这样子。这个杀业对往生是很大的障碍啊,

  诸位,这个问题严重哦,杀业。

  学员:我就是想对那位师姐说的问题,说一下我自己的那个经历,就是原来家里边也有蟑螂嘛,那不能杀它,就后来写《金刚经》去超度它,然后就慢慢就没有了,大概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我想这个肯定还是有……我们如果没有业力的话,应该也不会招感这个东西来吧。

  师父:你应该还有发愿,对不对?

  学员:反正我就是当时就是想说:那我不能杀它,我就希望能用这个方法来跟它解除这个恩怨,然后呢它就不要再来招惹我,我也不去招惹它。

  师父:非常好,对对对,你就是发愿,所以你愿力,你又加上资粮力,你又诵经。

  学员:对,我抄经,我抄那个《金刚经》。

  师父:是是,而且你应该很虔诚,感觉上很虔诚,力道下来很大。真的你要发愿,所以你的愿力可以转业力。

  学员:还有刚才那位师姐说那个,就是老人痴呆这个问题,我自己本身学医嘛,那我认为这个东西,因为现代医学它没有办法解决,那既然没有办法解决的病,它就应该是业力病或者是业障病,或者就是那种冤亲债主的病嘛,那应该也可以用诵经,或者什么样的办法来回向,希望能帮他积蓄一些资粮,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至少帮他积一点福,也许会有一点点帮助?

  师父:可以可以,最好是没有得到就赶快回向了,得到有点太迟了。

  学员:对对对,就是像师姐说,如果要是刚开始觉得有一点迹象的话,就赶快给他修福这样子?

  师父:对,因为你业还没有成熟,你赶快回向,很好很好。学员:那这个中阴身还有五通的嘛,它中阴身也有得度的这个方法,然后它是不是也有第六识,也可以听开导?

  师父:中阴身八识都具足。

  学员:哦,那像刚才那种老年痴呆的,是不是靠第六识。

  师父:不过中阴身超度这块啊,显教讲的少,所以这个问题我不回答。

  但是藏系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但是显教呢,它强调临命终的时候,它是在人的第六意识里面,就赶紧要往生了。但是中阴身是这个人是已经死亡了,它已经不是一个人,所以这两个传承不太一样。可能密宗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个我们就不谈了。但是从显教的角度,它偏重临命终的这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