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以燃可燃法  说受受者法

及以说瓶衣  一切等诸法」

燃和可燃是因待而生,就是因缘而生。因缘生法分两方面讲: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待因缘生。既然没有自性就空,空没有自性才能容纳因缘生。因缘生所现的法,假。既然假的,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

所以说起来,空就是假,假就是空。空的,我们叫法性;假的叫法相。约法性讲,是空。空就是假,所以这个空不归断灭。约法相讲,一切法相是假,假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所以不堕常边。不堕常边,不堕断边,称为中道。

如果约性宗讲,说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中道。约相宗讲,是假,假就是无性,所以假而非假,非假而假,也是中道。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以燃可燃法」,燃可燃是因缘法。「说受受者法」,受是我,受者是五阴,这是根据︿本住品﹀下来的。

所以我们看《中论》,它各品都有脉络。我们按照世间法讲的话,《中论》虽然算是有二十七品,有其逻辑性,有其一贯性。逻辑性就是一品跟着一品下来的。一贯性就是说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和《心经》说的色即空,空即色,一个道理。所以说三论宗,我们说它根据般若嘛!

受受者也是因缘相生,因待而有。︿本住品﹀讲过嘛:「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受,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有这个事情啊?我有啊!苦受乐受,谁受?我受啊!这个「我」就是本住。这个本住,这个我,先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有,先于苦乐诸受而有,所以他称为神我。这是外道的观念。

可是我们知道,受和受者因待而有,依他而起,是因缘生法。受者那个五阴,是因为我而有的。我是因为五阴身心而有的,不能脱离。如果离开五阴身心、苦乐受,那里有我啊?如果离开我,谁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谁受苦乐诸受?它因缘,因待而成。所以他说:「以燃可燃法,说受受者法。」都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唯识的名词,就是因缘生。

「及以说瓶衣」,瓶和衣也是一样。瓶是泥巴烧的,瓶没有,是以泥巴的因缘而有。泥巴也没有,是以瓶的因缘而有。不以瓶的因缘,它仅仅叫泥巴,不能叫瓶。衣,是布织成的,布是线织成的。衣是以线的因缘而有,线的因缘以衣的因缘而成为衣,才能披在身上。如果不以衣的因缘,没有衣啊!你们大家穿衣服,谁披线来?

这么说起来,它有两种法:线的因缘变成衣,现法是衣的法相,假的。衣既然是假的了,空的。

「一切等诸法」,不但瓶和衣是如此,一切诸法也是这个样。

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面前的讲台,有没有?我说它是空,你们谁说它是有的?讲台是木头做成的,如果讲台不空,没有木头,还有讲台。它以木头现的讲台相,这个相是假的,因为它空的嘛!知道它空就知道它假了。讲台是不是空的?没有木头,就没有讲台。可是现的讲台相,我坐在讲台后面,这个相是假的。假就是空,空就是假。

再譬如我们讲堂。讲堂有没有?讲堂是空的,因为讲堂是钢筋、水泥做成的嘛!如果讲堂不空,没有钢筋、水泥,应该还有讲堂,那你拿讲堂我看一看。既然讲堂空,钢筋、水泥现的假相,就是假的。假就是空,空就是假。

再看外边的山。山是沙石、花草、树木组成的。因缘所生,那山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没有沙石、花草、树木还有山,那个山在那里?所以山是空的。山是空的,沙石、花草、树木现的相,假的。

大的讲完了,再讲小的。原子是空的,原子是电子的因缘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既然原子是空的,电子现的相是假的,我们称为原子,仅仅有名字,没有事实。

大家懂了吗?你好好思考思考。如果能想出一法离开这个原则,你告诉我。谁想到了?

没有一法不是空即假、假即空。所以一切诸法也是一样,不单瓶和衣如此。

我休息休息……趁这个机会,你们可以思考思考。

既然是空,所现的相是假,怎么会有这个假呢?「假」,华严宗讲唯心回转,都是我们心现的相,唯识宗讲唯识所现。不相信你们想一想,你看到我这个讲台,那儿来的?你的心变现的,唯识就说识所现的。

一切假相,我们深深体会到,它有一个共同点─无常。不相信,放眼看,你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譬如说桌子,一秒钟一秒钟变坏。人,一秒钟一秒钟变老。这是它的差异性。

一切法性,它的性都是空的。桌子没有啊!你面前的桌子,如果没有木材,没有铁腿,它是空的。有木材有铁腿,假的啊!无常的。你们体会到这一点吗?

讲到这儿了,我说一点。你不要贪恋,你现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贪恋有一个结果││自食恶果。如果看透他这一切空的,自然不会贪恋了,那叫大乘。体会到无常,是小乘。

我们再看最后一偈:

「若人说有我  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这是还应︿本住品﹀的开始。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一品︿燃可燃品﹀,是从︿本住品﹀下来的。如果有人说有我,他不得佛法味。

︿本住品﹀外道就说过了:「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受,谁有如是事?」我有啊!这︿本住品﹀说的,外道所说。

所以要是有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比如你说本住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能看不能听,耳能听不能闻,鼻能闻不能说,舌能说不能想,六根各差异,那么说应该有很多个我了。你所说的神我是一个嘛!那么说应该有六个了。所以说:「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相宗就是差异,性宗就是同。异而同,同而异。那么说起来,我们仔细研究起来,你说有我,不对,无我也不对。

不相信我们看一看。「我」能够思惟有作用,对不对?这么说起来,如果说我有思惟有作用,不对!无思惟无作用也不对。偏边了!常断二边。

如果说我有思惟有作用,思惟作用是无常的,是不是?你说我是无常的吗?我活着,十岁是我,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还是我。死了以后,轮回六道还有我啊!所以无常不对,唯识宗说那是第七识。

你要是说常也不对,常就无思惟、无作用,就常了。可是无思惟、无作用,断灭,形如龟毛兔角,没有,还不对吧!

谁设个方便说出它的办法,怎么不常也不断?你们有没有人想到啊?

随缘就是无性,无性没有思惟没有作用。无性就是随缘,随缘就有思惟有作用。是不是?所以无性随缘说我,随缘无性说无我。随缘无性说无我,无我而非断;无性随缘说我,我而非常││这样才得佛法味。

他这里说:「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从有我边破。

如果我们给他加一个颂:「若人说无我,诸法是空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才对啊!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下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本际品第十一

大家看(本际品)。所谓本际,是说众生生死有开始有结果。众生是本,生和死是际叫本际。如果按法来说呢,众生狭隘,法说就广泛了。法是本,法有生有灭,生灭是际,所以称为本际。

佛曾经说过,本际不可得,所以说众生生死不可得,佛的意思是讲空,讲法性。外人执着,说:既然佛说过生死不可得,众生生死不可得,那众生是有啊!因为有众生,才生死不可得嘛!

这是外人偏执。我们都认为生死相续,人生以后就死,死以后就生,相续不断。其实是空的,那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生不是死,死不是生。死既然不是生,不能续生;生就不是死,所以生不能续死。生死不能相续,所以在生死之间又立中。生有、本有、始有、中有。「中有」我们就说为中阴身,不立中阴不能相续起来,其实都是空的。

现在我们就开始讲他的论文: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大圣是佛,佛说过啊!生死本际不可得,生灭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始就是生,终就是死,如果约法来说叫生灭。生死本际没有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有始才有终嘛!没有始那有终?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他这里说到法,没有始就没有生,没有终就没有灭。生灭当中有法叫住,既然没有生,没有灭,那有住?这是说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可是这个是没有的,是空的。根据有为法又立无为法,所以没有生、住、灭三相的是无为法。既然有为法没有,怎么能根据有为法再立无为法呢?所以有为法、无为法皆空。前面已经讲过了。

「中当云何有?」就是没有生、没有灭,住怎么可得?有为法有生住灭,这是佛方便说,明空理。生住灭不能相续不断。

生不是住,因为住是静相,生是动相,它不同。生也不是灭,很明显,生、灭相违背的。所以生不是住,不是灭。

住不是生,刚才说过,生是动相,动的现象,住是静的现象,所以说住不是生。住也不是灭,灭了就不住了,相违背。

灭不是生,灭了怎么生呢?灭也不是住,很明显就知道,要是说住就不灭了嘛!

这么说起来,生、住、灭三相成有为法,那是空的嘛!不可能的。有为法既然不可能,根据有为法又立无为法,无为法也不可能。

有人或者说,你说得乱七八糟!佛明明在经上说过嘛!法有二种,有为与无为。你怎么说有为、无为即空呢?和佛说的不同啊!

大家要知道,这是龙树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不错!佛说过法有二种,有为与无为。他说有为,并不是说实在有有为,恐怕众生执着无为空,才说有为有。他说无为呢?也不是说实在有无为,是怕众生偏于有为,才说无为。恐怕众生偏于有,说无;恐怕众生偏于空,说有。众生错会意,说佛说有为,实在有有为;佛说无为,法实在有无为。所以这就是众生难度之处。

要是法有有为与无为,那佛就不应该说一切法毕竟空啊!般若所说的。不应该说一切法无所有啊!不应该说一切法不可得啊!也不应该说一切法是假啊!

我们知道,佛说有为法就是一切法,佛说无为法就是一法。佛说有为是假,假自然空,众生执着为有。佛说空,一切法空,自然现的相是假啊!假即空,空即假,这是佛的本意,众生妄执。

明白一点说,佛说法有有为与无为,为破有为说无为,为破无为说有为。所以智慧者闻一知十,愚痴人闻一执着于一。佛说有为就执着有,佛又说无为就执着于无。所以般若说,一切法相皆空,不可执着。众生又迷惑了,说一切法相空,我们怎么修呢?

修念佛,念佛不空;修禅,禅不空;修戒律,戒律不空。我请问大家,一切法空,你怎么修?有谁知道?

佛有胜方便。一切法空是般若所说,般若还说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修的话,修空有个办法,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是修。无住心如如不动,无相法是不取于相。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还是般若啊!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自然无所得。有所得是有住心啊!有相法啊!

那或者有人再问,无住心是什么心呢?如果你发生这个问题就很好了。

简单说,无住心是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就近乎无住心了。你想一想,贪有生、有灭、有当中;瞋有生、有灭、有当中;痴有生、有灭、有当中。如果没有贪,就合乎经上所说的了。没有贪,就没有始也没有终,没有中间;没有瞋,就没有始没有终,没有中间;没有痴,就没有始没有终,没有中间││这个叫契合中道义。

有人修中道,错了!中道怎么可修?什么叫中啊?天台说得好─离边不住中。你看他经文就知道了。假使有始,执着常边;假使有终,执着断边。大家都仅仅知道离于常断二边契合中道,不究竟。如果离于常离于断,有中道,中道就是中间了。

所以《中论》告诉我们,中当云何得?常、断、中皆不住,叫中道。既然是常、断、中皆不住,那不是无住心吗?我们假名叫中道。那不是无相法吗?所以第二偈说:「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先后共亦无,就是离边不住中。

我休息休息,喘口气!

前面两偈是大前提,他先明大前提,然后破。破的次序是根据什么次序?先后共。开始先破先,再破后,再破共。大家看看就知道了,你就可以把他本意的脉络摸清楚了。先、后、共,开始是狭义的破,以后广义的破,破到一切法,这是这一品的意思。我们详细把他的脉络弄清楚,就不迷惑了。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这是总说,是龙树菩萨的主张,我们就说是他的大前提。

如果按照世间法讲起来,他也有他的脉络。这两偈是大前提,破先后共是小前提。归结到一切法皆破,结论。大家看他这个颂的意思,可以看出来。

「若使先有生  后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后有生者

是则为无因  不生有老死」

「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这是破常边。破先,生是在先嘛!死是在后。「若使」,假使。假使说先有生,先有堕于常边。以后有老死,那么把生和老死分开了。换句话说,没有老死就有生。既然没有老死就有生,反过来说,没有生就有老死,不合理了。最后一句他是呵破它的短处。

你说先有生,有生的时候,一定没有老死。有生的时候,没有老死,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老死就有生。这个还不明显,一般人不容易会到。没有老死就有生,换句话说,不就是没有生就有老死吗?没有老死就有生,还不迷惑;如果没有生就有老死,就很明白了。

大家知道,老死从那里来的?生的因缘有老死,没有生怎么有老死呢?这一偈他说,先有生不对。

讲到现在了,大家入情况了没有?

大家要知道,《中论》有一贯性的。《中论》讲性空,性空从两方面说,因缘空和对待空,是一贯的。其实因缘空就是对待空,对待空就是因缘空,掌握它的要点。

常边不对了,他这儿破先。再破后,后是死。这是狭义的破。广义的破就到一切法了。

「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其实这一偈,不需要多费解释,说得很明显。如果先有老死,老死没有因啊!老死从那儿来?生才有老死啊!譬如你生个小孩子,小孩子病死了。没有小孩子,怎么就有小孩子病死呢?

这一偈很明显,我们就看到他破先后破完了,不要问,一定破共。因为他前面说过,先后共亦无嘛!你如果把他的前后脉络弄清楚,这一品他的来龙去脉,了若指掌。如果你弄不清楚,糊里糊涂,不知道它讲什么!

譬如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本际不可得」,就是先后共不可得。他先破生死,说生没有始,也没有终。接着讲假使没有始没有终,「中当云何有?」你要想到,这是有为法。你如果不会入有为法,后文破一切法的时候,就糊涂了。

他就是说,生住灭皆没有。假使法有,就有生住灭,法空怎么有生住灭?所以他接着说:「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这是他破有为法。

进一步的认识,既然破了有为法,无为法也被破。

可是大家要知道,有为、无为皆没有破。谁知道什么原因?谁知道?他破见不破法。破有为、无为,破你的见啊!

怎么知道不破法呢?佛说过一切法空,空怎么可破?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怎么可破?一切法假,假怎么可破?他破的是众生遍计执见。因为众生听说无为法就执着空,所以他说有为法来破。众生执有为法为有,所以他说无为法空来破。

他破的次序,引申涵义到常断二边和中道义。破先有生,「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你要想到,他这是破常边,常边没有,仅仅是众生的常见。「不老死有生」,这还不明白;「不生有老死」,就很明白了。

常边破了,再破断边。「若先有老死」,老死是断啊!「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就没有因了。「不生有老死」,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破了常、断二边了,再破他中执,执着当中。我们知道执着常边的是凡夫,执着断边的是二乘,执着中道的是大执,皆破。

所以下面一偈,就破那个共了。

「生及于老死  不得一时共

生时则有死  是二俱无因」

生和死,不能一时共有。我们看到生死就想到,生死就是生灭。所以大家看佛经要有丰富的联想力,敏锐的联想力,如果你没有,叫「死于文下」。

生和老死不能一时共,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生灭不能一时共,再可联想到有为、无为不能一时共。一时共就是有为、无为两个都有,其实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无为是无性,有为就是随缘。无性就是随缘,所以无为就是有为;随缘就是无性,所以有为就是无为。

有为就是无为,有为空;无为就是有为,无为也空。所以说一切法皆空。正因为有为空才现无为,正因为无为空才假现有为,皆不离般若。般若说空是真空,假现有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我们就看出来,《中论》不过是发挥般若。

生死不能一时,因为生不是死,死不是生。如果生也是死,那不存在。小孩子生下来就死,没这回事。死也不是生,年老了死了,生没有死。

不过这个法看怎么说。这个法,天台家发挥离四句、即四句。生就是死,「离生」之一句。死就是生,「离死」之一句。既然离生离死,当然也「离亦生亦死」。离亦生就是非生,离亦死就是非死,这样说他也「离非生非死」一句。

离四句就是即四句。离生就是「即死」,离死就是「即生」。既然即生即死,当然也是「亦即生亦即死」。亦即生就非死,「即非死」,亦即死「即非生」。所以离四句就是即四句,这个经上说过,天台不过发挥的,他说离,离相,即是即法。经上不是说过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嘛!

讲到这儿,时间到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再把最后一偈念一遍:「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时共。」如果一时共的话,「生时则有死,是二俱无因。」是二俱无因,它是对待空因缘空。生对待死才有生,生空。死对待生才有死,死空。换句话说,以生的因缘有死,死空;以死的因缘有生,生空。这就是因缘空。

生与死二俱没有因。要是一时共的话,皆没有因。

看到这首偈,要从两方面会:从妄见方面会都是错的,被破,破见。从法性方面会,就是缘起无性,无性缘成,对的。无性,不可破,因为无性就是缘起有嘛!缘起不可破,因为缘起有就是无性空嘛!

我们讲到这儿结束,大家都明白了没有?有不明白的可以问。

《中论》有其逻辑性,下面讲︿观苦品﹀,其实它是根据︿本际品﹀来的。生死为苦,就接上来了。

我们现在下课!

大家看《中论》。

「若使初后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戏论  谓有生老死」

初后共,约人讲,生死。生为初,死为后,共为众生。如果约法讲的话,初为生,后为灭,共为法。人法俱空,所以《中论》讲性空。这些都没有,所以他讲「是皆不然者」,都不是,不然就是「不是」。

为什为人法都空呢?比如我们拿十二因缘讲,古德有一句话:法中无我也无人。不相信,我们看十二因缘,无明生行,没有生我,没有生人;行生识,也没有生我,没生人;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找不到我,找不到人,所以人空。如果有人的话,他应该说无明生人,他没说。

或者有人说,固然是没有人,可是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个法啊!也没有。十二因缘「法」没有,我们从还灭十二因缘就看出来了。老死从生来,生生老死嘛!如果生不生,老死空,老死没有。生空,从有生的。有也空,从取生的。取也空,从爱生的。爱也空,从受生的。受也空,从触生的……往上说到最后,都从无明生的,都空。

或者有人说,那既然从无明生,无明不空啊!无明是虚妄,虚妄怎么会生呢?虚妄没有嘛!你说有无明,不对啊!无明实有的话,应该说真如啊!怎么是说虚妄无明?所以从十二因缘法,我们晓得人空、法空,无生,所以佛说无生法。

小乘人证到人空,获得解脱。他获得解脱以后,急取涅槃,恐怕再受苦了。大乘知道法空,所以证到法性。法性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所以六祖说,论见性,不论解脱。那是简别二乘。

我们现在了解到初后共皆不然。人法二空,空人、空法叫空二我。空二我就除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除二障,就了二死,分段死、变易死。所以一切法皆空,皆无性。

「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说有生老死,皆是戏论。所以《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那什么是戏论呢?我们大家生活在戏论里边。戏论是不实之论,没有实在的。简单说,戏论就是有所得心,一产生有所得心,就有一切法了。一切法唯心所转嘛!

有所得为戏论。空无所得,无所有无所得。那我们就知道了,五阴无所得,所以说五阴皆空嘛!你执着五阴实有,有所得,戏论!六根无所得,执着眼耳鼻舌身意实有,戏论!六尘无所得,执着色声香味触法实有,戏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所得,执着它实有,戏论!四谛无所得,苦集灭道因缘生法,执着四谛实有,戏论!十二因缘无所得,我们刚才讲过了,执着实有为戏论。六度无所得,它因缘生法,执着它为实有,戏论!佛的十力无所得,执着实有,戏论!佛的四无所畏无所得,执着实有为戏论。十八不共法无所得,执着实有为戏论。佛无所得,执着实有为戏论。

说:「你胡说八道啊!智谕!佛怎么无所得呢?」《楞伽经》讲过嘛!无佛无众生。不相信你看《中论》他说过,︿观如来品﹀他讲过了,他说:「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没有戏论,就无所得嘛!人呢,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慧眼是观空的。慧眼不在眼根,在心意识,要是执着戏论就破了慧眼了。「是皆不见佛」,执着戏论的,都不能见佛。大家不相信,你翻翻︿观如来品﹀看一看。

或者有人说,你讲皆无所得,我们不要修了,一修就是有所得嘛!它有一个方法:虽然修,无所得;虽然无所得,不碍修││就是般若。

现在我问大家,怎么样修不碍无所得?无所得不碍修?有谁知道?

很简单,我不是讲过了?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无住心无所得,无相法无所得,这就是修。归结一句话讲,真空无所得,妙有就是真空,妙有还是无所得。

你掌握到这个要点了,有一个好处。我们讲完一部《中论》,没有说一字。虽然没有说一字,可是讲完一部《中论》。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样?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把它销归自性,先信、后解、立行、取证,这样可以了生死。

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活,是不是生活在戏论里面?譬如说,人无所得,实在的吧!人既然无所得,那有漂亮、不漂亮可得?男众看女众,女众看男众,看他漂亮,发生爱着心,祖师禅叫「头上安头」,虚妄上加虚妄!

所以说:「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

大家听明白了吗?有谁不明白可以问。

往下看:

「诸所有因果  相及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于生死  本际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际皆亦无」

这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本际是有所得心。不只是本际,《中论》二十七品皆是破有所得心。不相信你翻翻看,都是有所得心,他破是破他的戏论。

戏论是什么呢?不是法性,是众生妄见。所以说破见不破法。法不可破,没有嘛!法是空的,怎么可破?

或者有人问,说无为法空,无为法没有,有为法不空啊!

有为法叫法相,法相是假有;无为法是法性,法性是真空。假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假有。般若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我们从他的文上看起。因果,佛法是因果法。唯识宗讲,佛法唯有因果,没有法。无明为因,行为果,没有法。行为因,识为果,没有法,只有因果。生是因果生,灭是因果灭,于法无所有。

这个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从对待空,对因说果,对果说因。再还有一个角度,从因缘空,你如果知道空了,叫见性。

因果不会是有,因果是空。先有因不对;先有果也不对;因果并有了,也不对。「是皆不然者」嘛!因为它对待而有的。

「相及可相法」,也是「不然」,也是戏论。相是以可相的因缘而有,相是能;可相是以能的因缘而有,可相是所。能所对待空,也可说因缘空,它不可得。要假使说能所可得,是你的心可得。一产生这个心,法随着转,心生则法生嘛!

譬如我们看一看。首先我们晓得,能对所而有,所对能而有。这里面有三个情形,都不然。先有能,不然。如果说先有能,没有所怎么会有能?错了!能不可得。如果说先有所,不对能,怎么有所?也不然。再假设,能所都有了,都有了不必对待,要是不对待,没有能也没有所。皆是戏论。

我们总说一句,有所得心落于有法,所以「相及可相法」也不然。

「受及受者等」,受因为受者而有,受者因为受而有,前面讲过了嘛!受者是人。受,五阴身,没有人怎么有五阴身?没有五阴身,怎么有人?它是空的。

人空,怎么知道人空?因为五阴身才有人嘛!没有五阴身,人空。五阴身空,因为有人才有五阴身啊!所以说五阴身空。五阴身因缘所生,假现,假现是妙有。人是因五阴身所现,也是假现,也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嘛!

仔细想起来,「我」不可得。不相信我们看一看,假定说有我可得,父母生我才有我啊!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那里?你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天边,要是那么说已经有我了,何必等到父母生?再讲一句话,父母生我才有我,当初父母都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在那里啊?

父母生我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无自性嘛!你执着为实有,就为戏论。所以佛说无我法,不是佛说无我法,本来一切法无我。佛不过是他先知道,告诉我们就是了。所以「受及受者等」,也不然。

「所有一切法」。我们看一看:房子,无我,空的。房子是钢筋、水泥造的嘛!如果不空,没有钢筋、水泥还有房子。既然没有钢筋、水泥就没有房子,房子空。空怎么有房子呢?因缘假现,就是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空不可得;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妙有也不可得。你要是说妙有可得,那是你不会到真空。不会到真空,叫不见性。

再譬如说山,空的。你说山明明是有嘛!那是你戏论,妄见,有所得心。山是沙石、花草、树木组成,如果山不空,没有沙石,没有花草、树木,还有山。

地球是空的,地球是山河大地表现出来的。如果地球不空,没有山河大地你拿那个球来我看一看。这么说起来,现在进入太空时代,太空是空的。太空是很多天体构成的,星球构成的。如果说它不空,没有星球没有天体,还有太空。

或者有人说,那一切空,不错!可是太空实在有吧?我问大家,空可得吗?你说空可得,是你的心啊!心所变现的。换句话说,你认为可得啊,空了就不可得嘛!所以三论宗讲性空。这么说起来,不只因果,它有限度的举几个例子,不只是相及可相,受及可受,一切法皆如此。

我说一切法空,有谁不相信?不相信,你举出那一法不空?

或者有人说:「一切法空可以说,涅槃不空吧?」你忘记了,涅槃就是那个空性嘛!

我说一切法空。我再说一句话,一切法假,表现出来都是假的。谁说那一法不假?你发表出来我听听!

既然是一切法空,一切法假,我说一切法不可得。谁有本领说有一法可以得?

既然一切法不可得,我再说一句话,一切法皆是戏论。所以他讲「非但于生死」,不只生死戏论。「本际不可得」,生死的本际不可得。什么是本际呢?本际,以法讲,前际为生,后际为灭,法为本。以人讲,人为本,前际为生,后际为死。既然人完全是你有所得心,生死也是你有所得心了,所以说是戏论。一切法本际也不可得,所以他说:「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

我们看起来,《中论》所说的,皆是破戏论。

打铃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要大休息,过年了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苦品第十二 

这是外人有问题,外人说:佛说过世间皆苦,你说一切法空。不对!苦有自作,自己作;有他作;有自他共作;有无因作。

这个错误和前面讲得差不多。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作」有生的意思,执着生法就是执着「有」法。

龙树菩萨就回答了: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

「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四种作法。「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我们知道果法是因缘生,法不孤起,因缘而起,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都违反因缘生。
 
既然果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都是空的,你怎么能说苦是有呢?

下面继续破他。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

「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苦不自苦,因缘生苦。要是自己作,不从缘生了。「因有此阴故,而有彼阴生。」五阴身心,身心就有两种苦:身苦、心苦。人死了,堕落畜生道,苦了!或者堕落饿鬼道,苦了!都是因缘所生。「有此阴」,有人道的五阴身心,「而有彼阴生」,才有畜生饿鬼道的五阴身心。假使苦要是自己作的话,不从缘生了。那人道投生饿鬼道、畜生道,就不合道理了。

「因有此阴故」,就是有人的五阴身心、天的五阴身心,「而有彼阴生」,才有饿鬼、畜生、地狱的五阴身心。六道里头有三道是乐,人、天、阿修罗;有三道是苦,地狱、饿鬼、畜生。有天、人、阿修罗的五阴身心,才有地狱、饿鬼、畜生的五阴身心啊!

这么说起来,不是自作苦。

外人抓住机会了,他说,既然是此五阴身心有,才生出彼五阴身心,那是说他作啊!苦是他作的。

龙树菩萨就说了:

「若谓此五阴  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  从他而作苦」

这一句按照我们习惯,他的话还没讲完。他的意思:如果有此五阴,差异彼五阴,那么说应该可以说从他作苦。可是实际上没有差异,此五阴就是他五阴,没有差异。此五阴为因,他五阴为果,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全因就是全果,全果从全因来。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一部分果从因来的,一部分果不是因来的,不可能的。

我们举个例子说:海里的水是因,起万重浪是果。可是实际上,全部分的水就是全部分的浪,全部分浪都是水。不可能水成一部分浪,不成其他部分浪,不可能的。

第一重浪水成,千万重浪无不是水成。所以华严宗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要是这么说起来,怎么会从他生呢?他没有差异嘛!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懂很多的道理。举个例子说吧!佛有佛的智慧德相,我们也有,和佛一样。怎么知道呢?因为佛是众生成的嘛!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被妄想障住,不知道就是了。佛具大神通,我们也有大神通。什么原因呢?有众生的五阴身心,才有佛的法身。

或者有人说,你说的不对啊!因为五阴身心不是法身,你怎么能说,有众生的五阴身心,才有佛的法身呢?

你没有想一想,五阴皆空嘛!五阴皆空,那个空不就是法身吗?所以如果是此五阴、彼五阴差异,可以说从他作,可是此五阴、他五阴没有差异,怎么说彼作苦呢?不是从他作。

我问大家,苦从那方面作啊?谁知道?苦没有作啊!一切法空故,一切法无生故,怎么有苦作呢?

它也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也不是自他共作,也不无因作,一切法无作。你如果懂了这个道理,称为无作三昧。

因为什么没有作呢?一切法空嘛!空就没有作。你明白这个道理叫空三昧。

一切法没有作、空,所以不可以愿求;愿求一切法,就违背这个道理了。那叫无愿三昧。

下面龙树菩萨再深入讲解了。

「若人自作苦  离苦何有人

而谓于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苦是什么呢?苦是五阴。五阴是谁?五阴就是人。人是谁?人就是五阴。离开五阴没有人,父母生我,生我五阴身心。如果离开五阴身心,求人不可得,所以五阴就是人。怎么称为人呢?因为它是五阴身心,没有五阴身心就没有人。

举个例子说。譬如你,你是五阴,如果说离开五阴有你,你在那里?离开五阴,拿世间法讲句话是抽象,没有东西嘛!大家懂了没有?如果离开五阴有我,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那里?

这个法出来两种法,有谁会到了没有?五阴现身心,假,假相。既然是假,没有自性,没有实在的就空,叫真空。

所以我们看龙树菩萨破他,原来根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说。真空,没有自作;妙有,假相,也没有自作。所以他:「若人自作苦,离苦何有人?而谓于彼人,而能自作苦。」

《心经》讲过,谁会到了?《心经》怎么说?色即空,因为色是假相,假的不是真实就是空;空即色,空不是断灭空,因为它是假相才说它空,所以空就是色。

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那个道理?所以说「离苦何有人?」离开五阴,没有人。离开苦,苦是五阴,人是苦者。离开苦,没有苦者;离开苦者,没有苦。

大家想想,这和以上所讲的各品,一个道理嘛!他不过怎么呢?他把一句话变了很多方式讲就是了。

既然苦就是人,人就是苦,那怎么能说人作苦呢?人不作苦,什么道理?对待空。对待空,不是说没有苦,没有人;有苦也有人,因缘假。

大家掌握住这个要点,《中论》不过讲因缘假就是空,空就是因缘假,不过讲这个东西。二十七品,它换了很多方式讲就是了,从各个角度看。

下一偈:

「若苦他人作  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  何有此人受」

上面一颂说自作不成功,因为苦和人是一个,这一颂说他人作苦也不成。他的道理,都是用五阴就是人,人就是五阴,都是用一个道理。

如果苦是他人作的话,「而与此人者」,他人作的苦,送给这个人。那么说的话,「若当离于苦,何有此人受?」离开苦没有此人受嘛!此人就是苦,苦就是此人,对待空。仔细看,他还是说五阴即人,人即五阴。《心经》讲五阴皆空嘛!所以五阴皆空,空即五阴,是对待空。

我们把它倒装看,离开苦,没有此人受。换句话说,离开五阴,没有此人。那这么说起来,你说他人作,离开苦没有此人,谁受呢?谁受这个苦?所以他人作,而与此人者,不合道理。

「苦若彼人作  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  而能授于此」

这是说离开苦,没有人。既然没有人,此人不能受。没有人,别人也不能把这个苦给他。这个意思和上面那一颂是一样。上面一颂,没有此人受。这一颂,要是离开苦,也没有彼人把这苦给别人。

到这里了,自作不对,没有此人受嘛!他作也不对,没有人能把这苦给别人嘛!自他都破尽了。

我们把破自作、他作讲完了。下面还是破自作、他作。

「自作若不成  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自作苦要是不成功的话,怎么能说彼作苦呢?你没想一想,彼要是能作苦的话,也就是自作苦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嘛!因为什么原因呢?自对他讲是自,他对自讲,那个他还是自啊!

大家懂这个道理没有?你想一想,这个道理就通了。我对你讲,我是自,他对你讲,他还是自。所以他说:「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其实这个道理都是我们迷惑,因为我们受的教育:自、我、他,不能改变,其实是我们错误的观念。你想一想,我对他讲,我是自;他对他讲,他也是自啊!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不能支持了,等我身体好了,多和大家讲一点!

「苦不名自作  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  何有彼作苦」

这是说法不自作。现在讲,他也不作。我们知道苦是怎么来的?苦是因缘来的。因缘来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不自作。既然没有自性,也就没有他性。因为他性对他来讲也是自性,所以也不他作。

它这首偈里头,少用文字,有省略。

首先讲苦不是自作,因为法不自作法。什么是法呢?色受想行识是法。不自作法,怎么不自作法呢?法没有自性嘛!法是因缘生的,没有自己的性质,没有自己的性质是没有这个法啊!所以不自作法。

既然是法不自作法,彼亦不作苦。彼是什么?彼就是法嘛!法没有自性,彼亦没有自性啊!没有自性是空,空怎么能作苦?所以他讲「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

这个「彼」就是上面说的,苦不自作,亦不从他作,因为他没有自性嘛!没有自性,怎么能作苦呢?所以他说:「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他没有自体,怎么会有他作苦呢?

这首偈里头,他把自作苦、他作苦都破尽。

第一句,他说:「苦不名自作」,没讲出原因来。第二句讲原因,「法不自作法」,因为他前面讲过,果法是因缘生嘛!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所以法空,不自作法。如果有人说法空,空作空,那不等于废话吗?

既然是法不自作法,没有自性。彼也是法,也没有自性,所以他说「彼无有自体」,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自己体性是没有这个法啊!所以他最后一句讲「何有彼作苦?」怎么会有他作苦呢?

这偈把自作、他作破尽。

再看下一偈。下一偈,他也省掉文字了。你要深深体会他的意思,你要是依文解义就糟糕了。

「若此彼苦成  应有共作苦

此彼尚无作  何况无因作」

他说「若此彼苦成,应有共作苦。」因为上面破过自作、他作,根据上面那一偈来的。假使自作、他作这个苦成功的话,那么可以说有共作苦。他省掉一句说「自作他作都不成功」嘛!

既然自作、他作都不成功,所以他说「此彼尚无作」。自作苦、他作苦不成功,都不能作,何况无因作?他这一偈很明显省掉很多文字。自作苦、他作苦、共作苦是有因作苦,有因都不成功,何况无因呢?所以他直接讲了「此彼尚无作」,都不成功作苦。「何况无因作」,有因不成功,何况无因呢?

他的要点在那里呢?大家掌握他的要点:苦这个法是因缘成功的。因缘成功就无自性,无自性就空;空就是因缘成功,所以因缘成功就是假。还是那个要点。

你要是走对路就容易了解,如果偏执有法,就糊涂了!

看他最后一偈。

「非但说于苦  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  四义亦不成」

「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非但说苦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不成功。「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外万物,他是换了一个名词,外万物就是「法」。我们要会,直接给它说,一切外万法,四义亦不成。一切法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都不成功。

大家看出来他的原则根据那个讲的?前面讲过,有谁看出来了?这就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

这个「作」就是生的意思,他这是讲无生法。大家想想就知道了,无生怎么有作?一切外万物,都是这个道理。四种义不成,这是讲前面讲的无生法。

怎么入无生呢?一切法空,所以无生。在大乘、小乘都修无生,空三昧。空就是无作,无作三昧。无作无愿,就是无愿三昧。因为空法、无作法,你于其中有什么愿求呢?有愿求的都是傻瓜,所以它叫无愿三昧。

这一品(观苦品),讲到这里讲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行品第十三
 

下面我们看(观行品)第十三。

这是外人说:「龙树啊!你说一切法空,不对!」经上说过,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相相。谁知道行是什么相?行是造作相啊!识是了别相。既然行是造作相,是有行啊!你说无作,怎么对呢?明明经上说行是造作嘛!所以他难问。

外人就说: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取相是虚诳,虚诳就是行。所以他说「诸行妄取故」,诸行是妄取啊!既然是妄取,是有其行,有其行是有其作啊!是名为虚诳,所以行─虚诳。实在有的,你说它空,不合道理啊!

外人不知道经上这么说,虚诳妄取相,因为一切法无相。

首先我们了解,大家知不知道一切法无相?总说一句,无相就是实相。有谁说那一法有相?我看你们了解了没有?

一切法无相,什么原因无相啊?谁知道?因缘生所以无相嘛!法是因缘生的,没有自己的相,都是因缘相。因缘相还是无相,所以因缘相,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大家想一想,不还是无生法吗?

我再说一句,作是因缘作,灭是因缘灭,作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于法无所有,所以就无相。于法无所有,所以就空。于法无所有,所以无生。于法无所有,所以无作。于法无所有,所以无灭。于法无所有,所以没有分别。大家懂这个道理吧!

所以佛说,取相皆是虚诳法,不实。外人会错意思,说:佛说过嘛!虚诳妄取相叫行啊!其实那个行是空,因为妄取相,相有生灭,所以众生虚诳落入生灭。妄取相不实,不实就无生,无生就无灭。本来这个法不生不灭,因为虚诳妄取相,所以众生才落入生灭。

生灭是无常,不生不灭是常。生灭没有,无生无灭;无生无灭也没有。这是什么道理?无性随缘见生灭,随缘无性无生灭。随缘无性,佛的法身;无性随缘,佛的报化身。

一切万法,法尔如是。众生迷,不知;圣者觉悟,才明白。无生无灭就是生灭,所以无生无灭空;生灭就是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空。众生迷不知,执着为有,外人也执着为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是法身。觉悟了以后,常是六道常是法身。迷了以后呢?虽然常法身,常六道。

我们大家就在这儿不能通过,大家都有法身,可是落入六道。抖擞精神,挣扎过来,就觉悟了。所以佛在经上说虚诳妄取相,是造作行,那是说空啊!外人错会意,会以为有。

我们知道,生死涅槃,毫厘之差。透过去,涅槃;透不过去,生死。实在是毫厘之差。恳切一点儿说,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不是因缘生死啊?生死是因缘,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自己的体性就是涅槃啊!所以生死即涅槃。

你生烦恼,是因缘而生啊!因缘生的烦恼,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体性就是菩提啊!迷了就是生死,就是烦恼;觉了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大家学佛,学的什么?学那个觉。觉就是佛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嘛!所以觉就是佛。如此觉者,是名学佛。

所以学佛有几种人:一种人,名字学佛,名义上学佛。其实他学的都是迷,唯有凡夫是这个样。又有一种人,学佛学觉,只求自觉,不求觉他,小乘。还有一种人,自己觉悟以后还求觉他、觉别人,菩萨。佛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共,我们假名它叫中道。所以佛自觉共二乘;觉他共菩萨;觉行圆满,不共。所以我们学佛要学觉,一步一步往上爬。

打铃了,我们再讲一偈就休息。

「虚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  欲以示空义」

这是龙树菩萨回答。「虚诳妄取」没有实在的东西,于中何所取呢?因为一切法因缘生,没有自己的体性,没有所取嘛!所以他说:「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我们大家都是取着啊!在虚诳当中想取着一点儿东西,不知道一切法空。取着于空,无所得。空,无所有。所以说起来,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既然如此,所以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分别。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休息。

有谁不明白?有问题可以问。没问题,我们下课!

继续讲《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今天从:

「诸法有异故  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我们首先知道:法有差异,是法相,无差异是法性。法相虽然有差异,可是法相是幻化的,所以差异而无差异;法性虽然是无差异,可是法性就是缘起,所以无差异而差异。先把要点提出来,使大家知道。

龙树菩萨讲「诸法有异故」,诸法怎么有异呢?法是有为,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生相不是住相,也不是灭相;住相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灭相不是生相,也不是住相。所以说有差异。既然生住灭三相差异的,生住灭三相如幻如化的,都是无性,所以他说:「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下面半偈,他恐怕外人执着有个无性法,所以他说:「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无性法不是有,因为一切法空。一切法性空故,这个空是指法性讲。

法性空,有人或者疑惑法相不空。他不知道法相是缘起的,缘起没有自性,没有自性也空。所以他后半偈讲:「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外人还是执着有法,他就问龙树菩萨了,就是下面一偈:

「诸法若无性  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年  而有种种异」

他问「诸法若无性」,要是法无性的话,「云何说婴儿,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他举实在的例子反驳。他说如果照你的说法,法要是无性,那怎么有婴儿呢?有婴儿就是举人为例子,人有婴儿时,在地上爬的时候,有童子时,壮年时,老年时。

这是很浅显的例子。譬如说,大家空不空?如果你说大家也空的话,为什么有男有女?有老有小?这是外人立论点,既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就有差异啊!

外人这个立论点,我们可以知道,他着相!实在说,无为法是法性;有为法是法相,所以才有生住灭三相。外人就着于法相了,我们说他着于有法。要知道,法相不离法性,法相还是无性,那就叫依他起;如果你执着法相是有,就是遍计执。

如果你会到有为法皆是缘起,缘起就是依他起。既然是缘起的法,此法一定是无常,生灭无常嘛!要是无常,就是无为,无常法无性嘛!会到无为,就是见性。

我们举个例子说。讲台是缘起的,不要问,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法性。大家是缘起的,不要问,是无常的。山是缘起的,不要问,是无常的。记住原则,凡是缘起法都是无常。所以《中论》说:「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一切法差异─无常。

这个很重要啊!我们学佛就在这里下功夫,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知道缘起法无常─初了生死,了解生死。你考虑,接触的事物,如果都是缘起的话,不要问,它一定是无常,就了解生死之因了。

如果执着有法,落入遍计执,随着生死走。知道无常就是无性,无性就是圆成实,叫了脱生死。看你功夫用得到不到。我们藉持戒念佛,求这个法。

所以我们就知道,外人说:「诸法若无性,云何说婴儿,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你看一看,遍计执性。

下面龙树菩萨破他:

「若诸法有性  云何而得异

若诸法无性  云何而有异」

这一首偈,我们看出来,古德判为纵破。

如果说诸法有性的话,有性是决定啊!婴儿决定是婴儿,不会地上爬,匍匐时就是地上爬;匍匐时决定了,不会到童子时,乃至不能到老年时。那怎么有差异呢?再一个角度看,如果会到缘起,会到诸相如幻如化,如幻如化不是实有,他怎么会有差异?所以有性不能差异。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如果是诸法无性,我们知道法是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如果法无性,是没有此法,就是空。空怎么会有生住灭?「云何而有异?」

他这个偈里头,有两个字,可能是翻译人的巧用。他说有性呢,「云何而得异?」无性呢,「云何而有异?」一个用「得」,一个用「有」。可能翻译人为了提醒大家:有决定性的话,怎么而得异呢?如果法无性,是空的,空怎么有异?我们大家注意到,我们看这点就想到,作者或者翻译者,很费一番苦心啊!我们不知道是作者的意思,还是翻译者的意思。

诸法要是有性。从缘起边说,法有生住灭。如果法有性的话,违背生住灭,违背有为法。或者有人问,不违背有为法,不就对了吗?那不违背有为法,就有生住灭,就有变异,变异如幻如化,就无性。

所以了解以后,横看龙树菩萨讲得对,竖看还是龙树菩萨讲得对。

下面一首偈,龙树菩萨说:

「是法则无异  异法亦无异

如壮不作老  老亦不作壮」

「是法」就是一法。换句话说,一法则无异,它是一个嘛!一法怎么没有异呢?一法就是那个无性,所以没有差异。这从那儿会呢?从缘起法无性会,「是法则无异」,直接说。

我举个例子提醒大家。大家看过华严,华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还记得吧!一就是法性,一切就是法相。一即一切,那告诉你法性就是法相;一切即一,法相就是法性。一即一切,华严宗又有一个说法,一是因,一切是果,这就是那个「因赅果海」啊!一切即一,就是「果彻因源」。

所以我们借用它这个思想,来贯通「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怎么「异法亦无异」呢?差异法都是缘起,凡是缘起法都有差异。缘起法无性,还是没有差异啊!

所以大家注意到,不可取相。相有几种呢?一切法非一相、非异相,不是一相也不是差异相。非一异俱相,也不是一相、差异相同时俱有的。因为「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所以「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壮」。

这一句可以从两方面会,壮不作老,老不作壮,从圆成实会或遍计执会。

我们先说从圆成实会。壮无性,老也无性,他怎么壮作老、老作壮呢?那不合理的!

再从遍计执会。假使说壮有定性,定是壮,万万年还是壮,不会变成老。有定性,就破坏生住灭了,破坏生住灭就破坏有为法。根据有为法立的无为法,有为法被破坏,无为法也被破坏。我们说这个人,有为与无为全破坏,落入断灭。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问,有疑问举手就可以问。其实有疑问是自迷,法不迷人,人自迷。

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一颂:

「若是法即异  乳应即是酪

离乳有何法  而能作于酪」

如果一个法有差异的话,那么牛奶就是乳酪;可是你买牛奶,买不到乳酪,它不是一法。或者有人又迷惑了,说一法没有差异,二法有差异吧!二法如幻如化,缘起无性,还是没有差异。这一偈破异法。「若是法即异,乳应即是酪。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乳酪,牛奶做的,不是另外一法啊!假使离开牛奶,那有乳酪啊?

这偈有两层。第一层我们知道乳酪是牛奶做成的,没有差异。没有差异,他说一切法空啊!所以第二层我们就会到了,乳酪从牛奶做出来的,没有另外一个法。这么说它无性啊!无性还是空啊!

总而言之,他说法性空。他说法性空,容易会到。那差异法是什么?有谁知道?差异法是法相假。空即假,假即空。

唯识宗从假边说,说依他起;从性边说,从空边说,叫圆成实。净土宗也如是,念而无念,假即空;无念而念,空即假。

如果你能会到这个地步,假就是空就是真,假也真。会不到,执着有法,真也假。一切佛法皆如此。

譬如以律宗会通华严,一即一切,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一切即一,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

打铃了,我们再抢着讲一偈。

外人执着有法,他听龙树菩萨这么一说,他说了:「照你的说法,一切法空,可是空是有法吧?有这个空法吧?」他不知道,如果空是有法的话,空就是有啊!还是执着有法。

龙树菩萨说:

「若有不空法  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你所说的这个空,是对待不空立的。有不空法,和不空法相反的,就是空法。两边都着有,实在没有一法不空。一切法都是有为,既然是有为,都是生住灭三相。既然是生住灭三相,那都是无性。无性就没有「有法」,有法没有,怎么能根据有法立空法呢?譬如我们说无为法,没有啊!那是根据有为法立的。没有有为,怎么有无为呢?很微细,你稍微马虎一点,就错误了。没有有为,怎么有无为?

我们换个方式讲,没有法相,怎么有法性?没有一切,怎么有一?没有依他起,怎么有圆成实?大家了解了吗?

今天时间到了。

大家要开开你的智慧之门啊!没有生死,怎么有不生不死?没有念,怎么有无念?没有众生,怎么有佛?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我要是支持得住,我坐在这里说一个小时也说不完。

好!现在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行品﹀最后一偈。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大圣是佛。佛说空法,是为叫众生离诸见。如果你离见的话,不见有也不见空。见有是凡夫,见空是二乘。不见有不见空,就离两边。如果你还见空,「诸佛所不化」。众生执有,佛说空化他;如果众生再执空,那颠倒甚深,所以诸佛所不化。

或者有人问:「怎么样不见有不见空呢?」知一切法性,随缘无性。随缘是有,无性是空。随缘无性,有即空,所以说不见有;知道法性,无性随缘,空即有,所以就不见空。知随缘无性,不住常边;知无性随缘,不住断边。不住常边,不住断边,就合乎中道。可是也不住中,如果你住着于中,还是边见。

随缘无性是佛法身,无性随缘是佛报化身。随缘无性,拿念佛法门讲,随缘是念,无性是无念,契入随缘无性,就是念而无念;契入无性随缘,就是无念而念。这就获解脱。

什么叫解脱?不被烦恼所缚,谓之解;得自在,谓之脱。如果你知道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就不被烦恼所缚了,可以得到自在了。

这一偈是最后一偈,大家对(观行品)有问题可以问。

没有问题,我们讲下面一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合品第十四
 

现在看(观合品)第十四。

这是外人问,说龙树菩萨啊!你说一切法空,和经相违背。《阿含经》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十二因缘接着说,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这个不空啊!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阿含经》讲,眼缘色生眼识,就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触。触有六种,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这个触是见。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听。鼻缘香生鼻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闻。舌缘味,生舌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尝。身缘触,生身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觉。意缘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知。

六种触也叫六触身,都从五阴身心来的。就是见、听、闻、尝、觉、知。经上简单说,就是见闻觉知。这里头有三科,都根据五阴来的。
 

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这个叫十二入。如果再根据眼缘色生眼识等等的,耳缘声生耳识,那个叫十八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称为三科,都是有为法。

这么说起来,经上这么说,龙树菩萨说一切法空,就不对了!

其实我们以理推寻,见闻觉知皆如幻如化,似有而实无。不相信,我们按照道理推寻推寻。

六触里头他讲见,其余从略。龙树菩萨回答说:

「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

见是眼根,可见色尘,见者眼识。这三个东西,各异方。见在内;尘在外;识有的时候在内,也有的时候在外。「各异方」,不同的地方。「如是三法异」,根尘识差异,「终无有合时」,不可能和合。

如果说三事和合有见,那一定是没有和合时没有见。大家记清了啊!既然和合有见,不和合没有见,我们知道根尘识里头没有见。怎么知道呢?如果眼根有见,一定要与尘、识和合。不和合,它没有见。

有人说,眼根有见。那么它有见了,何必和合?所以眼根没有见。色尘也没有见,色尘有见的话,自己就可见了,何必和眼根、眼识和合呢?眼识里头没有见,如果眼识有见的话,不必再和眼根、色尘和合了。因为和合才有见,不和合就没有见嘛!

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如果说眼根没有见,色尘没有见,眼识没有见,三个没有见,和合起来,还是没有见。不可能你没有钱,我没有钱,他也没有钱,你我他和合起来变成有钱,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这是依理推寻,我们就知道,外人的观念错误。

我所说的大家听清了吧?有问题可以问。没问题我们接着讲。

「染与于可染  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  皆亦复如是」

染,总说。眼贪色,生染;耳贪声,生染;鼻贪香,生染;舌贪味,生染;身贪触,生染;意贪法,生染。这是总说。

染与可染和染者,和上面见、可见、见者一样,这三事也不能和合。所以他说「亦复然」嘛!染、可染、染者没有和合。

或者我们要问了:明明众生有染啊!怎么没有和合?其实虚妄染,虚妄造业,虚妄受报。如果你知道虚妄的话,问题解决了。

一切法毕竟空,这里头没有染,毕竟空中无染嘛!根据染,又立净。既然染没有,净自然也没有。所以你贪染,虚妄;求净,也是虚妄。不贪不求,静静的,就是它。

贪染固然不对,求净也不对,所以「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不到这个东西。等到坐下来,平心静气,诚诚恳恳念一句阿弥陀佛,哎哟!就是它嘛!你刚一声「就是它」,找到了,又没有了。怎么没有?此法不可找,不可求嘛!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十二入里头,他仅仅讲眼色,还有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等等,所以他说余入。这儿我们知道他是略说。要是完整地说,应该怎么说呢?应该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如是,没有和合。「余烦恼」,烦恼有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烦恼,那是形容多。仅仅染生烦恼,是总说。其余的一切烦恼,也没有和合,所以他说「皆亦复如是」。

这一品,︿观合品﹀,和合,其实是我们错误的观念。法非和合不和合。法不是和合,亦不是不和合。随缘无性,非和合;无性随缘,非不和合。

我们根据这个道理,推演推演看看。既然法非和合不和合,我变个样子说一说。法非有为非无为,对不对?我再说一个,非法身非报化身,对不对?非念非无念,有人认为我说错的,可以举手。非生非灭,非众生非佛。

你想通这一点,叫通达。唯识立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我们净土宗只说往生资粮,其实往生资粮就是加行位。一旦生到西方就见道─通达位。处不退嘛!有三不退,广说有四不退。

我们不要牵涉太多了,牵涉太多了不好,使大家没有完整的概念。

所以说:「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看下面一偈: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异法,差异法才有和合啊!可是见等无有差异。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见等是因缘生。

他说和合,是把因缘生,看作为和合。如果两个法可以和合,其实没有。见等没有差异,什么原因呢?见等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无自性。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有差异?

所以看到这儿,你要马上依理推寻,他这个半偈讲的是因缘所生法。要是你不这么依理推寻,就糊涂了,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见等无有异」。

因缘生法没有差异,因为因缘生法无自性。

我们举个例子说。讲堂和外面没有差异。讲堂没有,不要迷惑,讲堂是因缘生法,钢筋、水泥盖成的;要是有讲堂,应该没有钢筋、水泥还有讲堂。所以讲堂无自性,没有差异。

山没有差异,它和非山根本是一个,没有差异。山是花草、树木、沙石因缘所构成,所以无自性。如果要是有山的话,没有花草、树木、沙石,应该还有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山和非山,和虚空一样,没有差异。

这么说起来,有那一法是差异?大家想一想。没有一法有差异,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嘛!缘生无自性,就没有差异。

大家想一想,我们和佛有差异没有?所以说《楞伽经》讲,无佛无众生。本来我们和佛没有差异,皆因为业障重,功德没有,所以变成众生。

那么说起来,你怎么成佛啊?业障重,要不造恶业;没有功德,要广修功德─就成佛了。

大家没有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还是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低下头来,平下心来,诚心诚意念一句阿弥陀佛,哦!就是啊!可是这个「就是」你不可想,你要是一想「就是」,不对了!因为又有了分别了。

所以「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会归,要理会到,因缘所生。「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异相,是什么东西?因缘嘛!因缘都是差异相。

所以大家知道,依乎理,依乎文。谈义理的时候,凭见地,见地有高有低。看文的时候,要有根据、了解。根据文,达到义理就真正了解了;如果不达到义理,叫徇文。所以佛说「义中有文,文中有义」嘛!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怎么异相不成呢?如果你直接会观文,就会错了。「异相不成故」,有人说,差异相不成,那是什么道理,讲不出来。

你先知道差异是什么差异?差异是因缘差异。既然因缘差异,为什么异相不成呢?因缘差异法所生的,无自性嘛!它怎么成立呢?愚痴人他认为因缘所生法,有。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会入义理了。因缘所生差异相,不成。

再会一会,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差异相是假的。假的没有实在,没有实在就空。随缘无性,假即空;无性随缘,空即假。这么会叫圆融。你不这么会,疙疙瘩瘩。

所以他说:「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根尘识无自性,没有根尘识差异,怎么能合?你要是说它和合,是你见它和合,那是你的见,不是法。见它不和合,也是你的见,也不是法。怎么办呢?放下你的见,不见和合,不见不和合。

怎么能放下见呢?经上说很多。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放下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放下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放下见。

大家看《中论》︿观合品﹀。

「非但见等法  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无异相」

为什么法差异相不可得呢?因为法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空中没有差异,这是总说。「见等法」─见、听、闻、尝、觉、知,都是因缘生的,没有自性。法没有自性,是没这个法啊!所以差异相不可得。

如果广说呢,五阴差异相不可得,十二入差异相不可得,十八界差异相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差异相不可得。一切有相法,差异相不可得。如果得差异相怎么办呢?那就有定法了。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他说:「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有法,自然有差异相;无法,没有差异相。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