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什么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净土止观安心法

佛陀的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净界法师

    那么空观的智慧是我们的目标,那么它的过程呢?方法呢?我们来谈谈方法。

  这个法就是让我们达到智慧的一个过程,就是法门,我们来看看这个解释,什么是法呢?是一种轨持,这个轨呢是轨生物解。第二个任持自性。一个法的安立,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有它自己的体性。比方佛陀说生死法它就不是涅磐,说涅磐就不是生死,它有它的独立的体性。第二个,它必须要对方理解,它必须要有一个解释的规范。那么这个规范让众生能够理解,这样子才构成法,它有它的特性而且它这个法描述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原来这个是杂染法,原来这个是清净法,原来这个是生死,这个是涅磐,我们能够很快的把它区分出来,它能够让大家产生理解的,这个叫做法。

  那么,简单的说佛法就是宇宙人生我们怎么成就觉悟的一个过程,它的法门,这个地方开出来天台宗的法,有四个次第: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引生我们的信心,那么教法当中所诠释的道理,业果的道理,这种空假中的道理,是一种让我们理解。那么透过这个理解我们付诸行动就是修行,有这个三皈五戒,这个六波罗蜜等等修行的法门,最后成就功德的果证。那么当然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教法,这个最重要,教法,如果你对教法不理解你就不会珍惜,你不珍惜,你修行就没有力量,你悠悠泛泛了。

  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教法,那么佛陀的教法跟一般的教法有什么差别呢?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宗教,它的教主都安立了很多的教法。那么从佛陀的解释来说,一般外道的教法是没有传承的,他们往往是在禅定当中自己的一个概念,然后他在禅定当中有所觉悟,那么他自己就讲出来了。比方说,外道很多的持牛戒,持狗戒,外道有的向牛学习,向狗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看到牛死了以后升天了,看到狗死了以后升天了,他不知道这个牛跟狗是因为过去的善业起现行了而升天,他以为是牛跟狗的行为使令它升天了。所以他要他的弟子向牛学习,向狗学习。那么佛陀的教法绝对是要有佛陀出世才能够宣说出来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经典,第一句,如是我闻,这些道理不是阿难尊者我能够有这个能力的说的,是我听闻而来的,那是一种传承。

  那么这个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在唯识学讲的比较彻底。它说,佛陀的教法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是佛陀的清净的大般涅磐的心中透过他的善巧方便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它等流嘛,佛陀的大般涅磐,清净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觉悟的真理是不能形容的,所以这个道有两种:第一种道是离言说相的,道可道非常道,佛陀的道是不能描绘的,不能解释的。但是不能解释那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啦,所以佛陀必须要善巧方便,透过语言文字来加以形容。比方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打妄想?佛陀说,真实的心性像大海,是广大的,我们打的妄想像一个水泡是狭隘的,我们只在乎眼前的生活,那种执着,所以就叫水泡,你放弃了水泡,你得到了更大的大海。所以佛陀很多的譬喻的语言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我们放弃我们心中的欲望,我们是可以得到更多东西的。那么这些教法就是从佛陀的大般涅磐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叫清净法界等流正法。

  佛在世的时候,诸位可能知道有一位很有名的护法,叫做须达长者,他是佛教里面的大护法。那么他生前就证得初果了,证得初果他有四不坏信。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以他就宣布所有出家的僧宝只要你有所需求来到我的庭院,我一定满你的愿,那么这个比丘如果有需要,他就走到这个须达长者的门前,那么他说我需要一个杯子,这长者就送他一个杯子;我需要一个钵,长者就送他一个钵;我需要一件袈裟,长者就送他一件袈裟。

  但是这个须达长者是一个大富长者,他的庭院广大好几个殿,所以这个比丘在这个须打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他门前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只鹦鹉,这个鹦鹉就赶紧飞到内院去,跟长者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那么长者知道了,比丘来了,就赶紧出去,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所以每一次,比丘往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呢,这个鹦鹉就负责通风报信,做这件事情,一方面也随喜赞叹,赞叹这个长者对三宝的护持。

  那么,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他观察这个鹦鹉的业报将尽。他就跟阿难尊者说,你早上托钵的之前先帮我做一件事情,你赶紧去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跟那个鹦鹉开示四句话,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这个四圣谛的法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衔佛陀的慈命,就到了这个大富长者的门前一站,这个时候那个鹦鹉又要去通风报信了,阿难尊者说来来来,我有事跟你说,你先下来下来,不着急。他就跟鹦鹉说啊,佛陀要我告诫你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鹦鹉听到这个法以后,起大欢喜啊,在树上绕树七次,七次以后再飞到长者的面前,通报阿难尊者来了。那么这只鹦鹉后来没多久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被狐狸吃掉了,比丘都很伤心,说我们当初啊去长者门前托钵的时候,要东西的时候,都是靠它通报的,感他的恩啊。

  那么这些比丘就跑到佛陀那里说,那这个鹦鹉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个鹦鹉在死亡之前,听闻佛法心生大欢喜,赞叹,所以他呢先到四天王天,再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乃至于到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诸天七次的往返,七次的往返。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夜摩天,夜摩到兜率,那么七次往返诸天以后,最后一生投生在人世间,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自己觉悟成就辟支佛。

  也就是说我们听闻一个世间的概念,你学心理学,学科学,听完以后就会变成一个知识,但这个知识它到你的心中呢,它并不能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破妄显真的效果,没办法。但是你把佛法听进去,诸位你来这个地方学习佛法,即便你今生非常懈怠,你都没有如实的去做但是你也功不唐捐,因为你把佛法的道那个种子种进去了。佛法的功德它会产生一种乘,它会运载你,你总有一天你的善根发动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它让你不得不学佛,你不学佛都没办法,如果你的善根成熟以后是没有烦恼能够抗拒的。

  所以这个教法它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因为它是从佛陀的涅磐的心中流露出来的,是佛陀施舍出来的,它有引导你趋向涅磐的力量,这个叫做清净发界等流正法。那么我们透过这个法门的修学我们就能够达到全面的觉悟,所以佛是一个目标,法是趋向目标的一个过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三个修,我们晚一点讲,学,因为这个次第要先学才有修。先看学,我们先把这个学念一遍。

  释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名之为学。

  好把这个修也念一遍。

  释修,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

  那么佛法的修学它有理观和事修,理观就是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学主要的是学习两个事情,第一个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如何破妄显真?这个叫做学。那么这个学当然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了,透过智慧的观照,我们能够调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导归菩提。安住力,调伏,引导力这个是我们整个学习的重点。那么你的心地法门成熟以后,我们就有资格从空出假来修,修六波罗密,那么修六波罗密呢,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积集资粮,在历事练心当中,一方面消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一方面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个叫做修。所以它这个次第是先有理观再有事修,先学习做好内心的调伏,引导,然后再有所谓的付诸行动。

  我们把最后的概要做一个总结,先把它念一遍。

  释概要,概总括大纲,要,删繁取要。

  那么当然佛法很多,我们说佛法是甚深广大,我们希望对一个初学者,提起它的大纲,找出它的扼要,那么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那么发心、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它里面都没有牵涉到任何的行动,就是还没有行动。佛法说,就打开你的眼睛,先有目标。发心就是设定目标,第二个正见,就是作好智慧的观察。你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不要反应太快,记得,在反应之前先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学佛,你要进步,真的你反应要慢一点。因为你的直觉都是习气嘛,你的直觉都是错的,而且大部分都让你后悔,因为我们就是没有智慧,才会流转生死嘛。所以在佛法的角度里面,在菩萨戒呢,第一念的差错,它不怪你,菩萨戒第一个直觉上的烦恼不怪你,你第一个念头起烦恼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你的光明没有观照,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了,你懈怠。因为直觉性的犯错不能怪你,因为你没有办法控制啊,但是第二念你没有对治,表示你没有做好心地法门。所以佛法是从第二念开始对治的,我们没办法就做到第一念,第一念一定是你的习气。所以这个发心和正见这两科,是一个理观,把你的基础打好,然后修行就是付出行动,就是你这个基础打好以后,那就是个人选择,你喜欢修什么法门,这个基础打好了,你把它喜欢盖一个茅棚或者一个豪宅都可以,就看你的人生规划,看你的时间长短。所以这个修是有选择性的,但是发心跟正见是共同科目,你要好好学习,这两科你要学会了,你从今以后你就知道怎么样面对人生了,你的态度不一样了,而这两科也是成败的关键,发心篇和正见篇。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说,其实我们无量劫来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我们看看我们的过去,我们做过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样的一种轮回的一种生死情况呢?因为我们没有作好理观的智慧。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没有办法超越生死,不能达到波罗密,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了,所有你不要小看前面两科的心理建设,那个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所有的基本功,这两个基本功你建立起来,你修六波罗密,修六度法门,每一个法门变成波罗密,你建立这个基础,你提起佛号叫做临终正念。前面两科是重点,发心跟正见,观照力跟誓愿力,这个理观太重要了。

  好,那么我们等于删繁取要,把整个佛教的理观跟事修删繁取要的跟诸位作一个简介,到这里等于是解释标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出世,世间的光明即将打开,众生的生命即将改变!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个教主略史,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历史。

  这个地方有三大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无量寿经云: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我们先把这段文消释一下。那么佛陀来到人世是怎么来的呢?佛陀是依止清净的法身,那么同时在无量的世界示现成佛。那么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关键,在这个现,示现。

  佛陀度化众生有两种方法:第一个佛陀成就一个净土,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比方说阿弥陀佛采取的方式就是这样,他先创造一个净土,他提出一些条件,怎么样能够往生,他把条件提出来,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然后慢慢地教化,这是在净土成佛,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秽土成佛,这个就很困难了。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采取的手段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是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陪我们也是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有娶妻的过程,我们待会会看到佛陀也是娶妻,那么示现所谓的八相成道,然后曾经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佛陀宣扬他的道理让我们觉悟。所以佛陀的度化众生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佛陀主动来到娑婆世界,来到秽土;第二个佛陀把我们接到净土去。

  那么释迦牟尼佛采取的方法是在无量秽土当中示现成佛。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几种情况,他不是乘业而来,他是乘愿而来。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从法身当中变化一个应化身来陪我们成长,那么在成长过程当中,佛陀把它的道理讲出来,然后记录下来流通后世,是这个方式。好,这是总标,我们看别明,别明当中有八段,先看第一个入胎相:

  入胎相

  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那么佛陀的出世,当然就有一个父亲和母亲,因为他既然要示现,那么为什么佛陀要有一个父母呢?其实理论上佛陀来人世间,他不需要父母,理论上,因为他没有那个业力,没有业力就没有入胎的问题。那有人就问祖师说,为什么佛陀要出生呢?要纳妻呢?这个是这样子,如果佛陀没有经过母胎的出生,这有个严重问题,就是佛陀不是正常人。假设佛陀能够从石头跑出来的话,那么我们会觉得他跟我们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他说的法我们做得到吗?他如果没有感同身受的陪着我们示现从母胎里面出来,就会连带的我们对他的法产生质疑,说这个法太高深了我们做不到。所以佛陀他必须遵从,遵守凡夫流转的规则,还是有一个父亲母亲,因为他要让我们知道他跟我们完全一样,他当初是一个凡夫的时候,他也是从这个过程而来,也是颠颠倒倒。后来学习佛法,出现了光明,然后才做一些生命的改变的。所以佛陀必须有一个父亲母亲,那么就告诉我们他跟我们的过程是一样的,他也曾经流转过。

  那么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我们看经典上说处兜率天,弘宣正法。凡夫他有入胎,但是凡夫在胎中,这十个月是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佛陀在摩耶夫人的母胎当中,他表面上住在母胎,但是他同时他是在兜率天为众生说法。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胎之前,他也不是只是在母胎待着,他同时在兜率天为诸多的天人,菩萨来宣说佛法。那么等到他入胎的因缘成熟以后,舍弃了兜率天宫才降神母胎,从母胎里面那么才真正的出来。

  这个为什么处胎都在兜率天?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欲界天太过放逸了,下天,欲界天,四天王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都太过放逸。那么三乐天呢?色界无色界太过骄慢,因为他禅定高深所以很难教化。那么在三界的诸天当中,只有兜率天稍微好一点,他没有下天的这个欲望的放逸,他也没有上天的虽然清净但是高慢心太重,所以兜率天相对是比较好的。所以贤劫千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嘛,对不对,所有的贤劫千佛都是在兜率天等待降神母胎的。因为他的这个兜率天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好,我们看出生相。

  出生相

  约西元前六二三年,中印度迦毗罗卫国,岚毗尼园,无忧大树。姓释迦,名悉达多。经云: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出生的时间,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三年,这是根据南传上座部的说法。那么这个时候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西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这个五百年的时间。而这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历史学家叫做轴心时代,又叫做黄金时代。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年当中,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他们的精神文明的导师。比方说,中国的孔夫子跟老子,古西腊的柏拉图跟亚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印度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是在这五百年同时出现。所以这个五百年叫做轴心时代,这个是人类的文明的一个启动的时代。那么释迦牟尼佛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在西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这五百年时间是人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那么他出生以后,是什么地方出生的,在中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是个小国家,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有十六个国家,他们是分裂十六个国家,那么其中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那么他出生的是在岚毗尼园,就是摩耶夫人在花园散步的时候,她走到一棵大树叫无忧大树,那么她把手放在这棵树上,这个时候她的右胁就出现一个白色的气体就出生了。那么他是姓释迦族,他的名字叫悉达多,悉达多太子。我们看这个经典的描绘,先看他的出生情况,从右胁生。生为一个尊贵的佛陀,当然不能从产门出现,他就是从无忧大树,摩耶夫人她的手靠在,她说她要去采一朵花,那么采花的时候把这个手一举,这个右胁就出现了白色的气体就出生了,从右胁生。

  出生以后发生什么事?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那么佛陀出世以后出现三个很特殊的情况,走了七步第一个出现强烈的光明,听说在周朝的时候,那些太史有看到在印度这个地方有出现一个很大的光明,在历史上有记载。那么这个我们合理的推理应该就是佛陀出现的时候,光明显耀,普照十方,那个光明佛陀的身体出现强烈的光明。第二个无量佛土,六种震动。这个世界,这六种震动,他的本意是六个方向,东西南北中间还有边缘,它的表法,表示六根的震动,眼耳鼻舌身意即将改变,所以产生震动。

  那么这段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出现的三种瑞相,现行七步,光明普照,六种震动三种瑞相。那么出现三种瑞相以后,佛陀就说话了,佛陀会自己作预言我为什么出生呢?佛陀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我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他有说我来得人世间我要陪一切众生流转,那么最重要的是我要在这个地方示现成佛,来宣扬佛法,来教化众生。那么讲完以后,释提桓因跟大梵天就侍奉在佛陀的旁边,诸天产生归仰。

  我们凡夫肉眼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天人不一样,天人是有天眼通的,在经典上说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不一定知道他是一个佛陀,但是天人会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人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人是大功德的。但他当然不知道这是佛陀,所以他看到这种大功德的人出现,诸天跟我们凡夫最大的差别,你不是修善就能够升天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到了六波罗蜜会说,修善可以保住你做人,你要升天要有德行的,你要有点修持。诸天一个很最要的德行,他是随喜赞叹,诸天不太会嫉妒别人,你比我好我就尊重你。所以你如果只有修善,你没有德行你升不了天的,你连欲界天都上不去,所以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们很自动的供奉,这个人是个大功德的境界,所以就供奉悉达太子,在这个小婴孩的旁边候着,那么诸天内心对他产生很多的皈依。

  那么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看很多的伟人出世都有瑞相,何况是佛陀。因为为什么佛陀会光明普照,为什么六种震动呢?因为佛陀的出世表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世间的光明即将打开,众生的生命即将改变。我讲实在话,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你就是一天过一天呗,该干啥,干啥呗。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没有佛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没有人出家来住持正法,就没有僧宝,那么这个就是黑暗世界,每一个人完全跟这自己的感觉,各凭本事看谁的福报大,就是在娑婆世界里面,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

  所以佛陀的出世表示了法宝的启动,所以普照十方世界,光明普照十方,表示这个世界上即将出现光明。第二个众生学习这个智慧生命即将改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开始要改造了。我们不再跟着我们感觉走了,我们开始学习内观,改造自己的思考。所以这个就是他的一个瑞相,有这个表法的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的成长,说明佛法不离开世间法!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三个童子相。

  经云: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那么佛陀出世当然有经过成长过程,既然是示现跟凡夫一样,他就有一个成长过程,他就有童年的时代,但是在童年的时候佛陀对算术,这个算计就是印度的算术,诸位都知道印度是算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对于这个算术,文艺,文艺就是这个各种工巧技术,还有射御,射御就是他的这个骑马射箭属于武术,还有博综道术就是学习,当时印度的这些吠陀,古印度的这些哲理,吠陀经典等等,奥义吠陀等等,那么佛陀是示现,所以他从小就表现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艺,是描绘这个意思。我们看第四个纳妻。

  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纳妻相。这个纳妻是有一个原因的,释迦太子出生以后,根据印度的习俗,他们大富人家都要找相命师来算命。当然净饭王也不例外,身为一个国王,他就找了五百个仙人同时为释迦太子看相。那么这五百仙人看相以后,都觉得这个小孩不简单,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种美好的相状,所以这五百个仙人就做出两个结论:说这个人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出家,在世俗里面待着,那么是转轮圣王,统理整个印度;如果他出家那么就会成就无上的觉道,在这个修行上会有大成就。

  那么这个净饭王就紧张了,说到底他是出家还是在家呢?这五百仙人没办法决定看不出来,总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那么净饭王说谁能够看得出来呢?五百仙人说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得出来,只有我们的老师阿私陀仙人。说你能不能把你师父请来呢?这五百仙人就坐下来忆念他的师父,所以这阿私陀仙人就现前。

  现前以后这个阿私陀仙人就深入的看这个小孩的相状,看完以后就痛哭流涕,他说这个人,他是三十二种相,你看他每一种相具足八十种好,这个人肯定要出家的,他不是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只有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他一定要出家。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因为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我再也没有因缘见到佛陀了,佛在世时我沉沦,他成佛以后我已经不在人间了,他为自己感到遗憾。那么这件事情也给净饭王一个警惕,因为净饭王毕竟是世俗人,他希望他的儿子要继承他的国王的位子,要光耀门庭。

  所以净饭王为了留住佛陀,使令他不出家,他做了两件事情。在经论上说,第一个,他盖了四个宫殿,春夏秋冬,春天住这个宫殿,夏天,秋,冬四个宫殿,让他感受到非常的如意的境界。第二个在他十七岁的时候早早让他结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头,这个就是他纳妻的一个因缘,因为阿私陀仙人预言这个小孩一定会出家,也一定会成就无上觉道。净饭王为了避免这件事情发生,他就盖了宫殿而且给释迦太子纳妻。

  那么纳妻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的比武,游于后园,讲武试艺。这个比武我们解释一下,那么净饭王为这个太子纳妻,他是找到邻国输檀王的大臣叫执杖,这个执杖的女儿叫耶输陀罗,容貌端庄具足德行,但是这个耶输陀罗同时有八国的国王都来提亲,也是个小国家,他不敢得罪其他人恐怕产生纠纷,所以只好要求公开比武,以公平的方式看谁能够得胜,就把女儿嫁给他。这比武的方式就是挂一个圆盘,看你能射多有远。那么一般的王子都射到二十里,提婆达多射了四十里,孙陀罗难陀射了六十里,佛陀射了一百里。所以这个佛陀就是得胜了。所以在比武当中他就娶了耶输陀罗,娶了耶输陀罗以后,他的生活是什么情况呢?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佛陀在四种宫殿当然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当然这个地方说明说佛法不离开世间,他必须要经过,他才能够觉悟。所以这个纳妻相,八相成道一定要有的。那么从人生的快乐当中体验它的过失。佛陀必须以身作则,来证明他的法是正确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出家,即将八相成道!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五个,出家相。

  十九岁出家,参访五年,苦行六年,三十岁成道。经云: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缨珞,谴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那么我们先看看他的出家的过程,再谈谈佛陀出家以后的修学情况。先看他的过程,过程当中有三段。先看佛陀出家的因缘,他为什么出家呢?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佛陀纳妻以后正如经典上说的,他是可以说是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享受世间的快乐。但是有一天佛陀他出外去旅游,因为佛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宫中,那么有一天他想去外面走一走,就带了侍从,打开了城门,就到外面去了,就跟老百姓接触了。那么他看到老百姓的情况跟宫中不一样了,他见到四种情况对他产生很大的启示。

  第一个,他看到了老人,容貌憔悴,行动缓慢。人,饶汝千般快乐,你也是会老的,精神体力会衰弱的。所以你要慢慢慢慢精神体力快衰老的时候,容貌变得憔悴了,行动也变得缓慢了,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看到病人,举身颤抖,喘气呻吟。人,你再怎么快乐你一定会生病的,人有病痛的,病痛折磨你的时候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全身颤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三个死人,世人抬举,号哭送之,大家哭哭啼啼的送这个死人的尸体。

  那么这个释迦太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以后呢,他又看到了第四个人叫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所在以他就做出了比较就说,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享受我的快乐,但是在快乐当中我必须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因为我们在快乐当中我们一定会产生爱取,娑婆世界的快乐是充满了陷阱,它一定把你吸进去的你跑不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我现在快乐,享受快乐我就要生生世世受老病死的折磨,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假使我能够体验到无常的道理赶紧跳出来,我可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虽然我需要短暂的痛苦的修学,但是我换取一种永恒的安乐,所谓的功德庄严。所以他就体验到这个人生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它只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这个一时的快乐却深藏了老病死的这种祸患。所以他作出了重大的选择是什么呢?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了一时的快乐,他希望追求永恒的安乐。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老病死以后做出的选择。

  那么他是怎么出家的呢?服乘白马,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是偷跑出家的,利用晚上的时候带着侍从骑著白马,穿着这个宝冠璎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呢,他把这个宝冠璎珞脱掉以后呢,让这个侍从带回去,这是他出家的因缘,骑著白马利用晚上的时候出家。

  那么出家以后呢,舍珍妙衣,舍掉这个珍贵的衣服穿上坏色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这个行如所应就是做印度修行人所应该做的事情,行如所应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的出家,根据记载是十九岁出家,那么他三十岁成道,所以他出家修了十一年的时间。十一年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他先参访五年,他到处去参访。因为诸位你要知道,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非常高的国家,我们叫做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修行人。那么他参访的这个修行者主要分成两类: 一个是苦行外道,修苦行的;一个是冥想外道。苦行外道的概念就是说啊,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这个说对了,那么你要赶快把痛苦结束掉呢,你就要让生命痛苦,比方说你睡觉呢,睡在有刺的树枝上;比方说你整天泡在水里面,他们认为说让色身痛苦能够消业障,这个是错误的,痛苦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这个色身是无辜的。所以他这个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缘。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修禅定让自己无想。诸位要知道你什么都不想,你一时不起烦恼,但是你问题没有解决,这个如石压草。佛法是要转识成智,你要出现光明来对治黑暗,不是把它压住而已。所以外道他也看得出来我们经常打妄想会创造烦恼,所以就干脆就不打妄想,所以就产生禅定啊。那么这两种的修行呢,一个是苦行一个是禅定。当然对佛陀有一些帮助有助道,但是呢,都不是一个成道的因缘。我们待一会会说成道的因缘是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要有智慧的。但是当时没有佛出世啊,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只能够透过这个苦行跟禅定来做一些基础工作,那么这个是一个出家的情况。

  当然我们今天研究八相成道,我们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说,佛陀他必须经历我们凡夫所经历的所有的事情,然后再在从这个地方觉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身为佛陀他也是经过结婚,也生小孩,最后再觉悟的,跟我们没有差别,既然佛陀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妄想很重,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佛陀做到了。佛陀讲这个四圣谛,如是道汝应修,最后如是道我已修,这个道路我走过了。所以诸位要知道,宗教跟哲学最大是差别:哲学它提出一个概念,人生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它没有办法,怎么做到?哲学家不谈方法,因为这是他的理想,但至于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佛法不是,佛法提出一个目标,它一定有方法,宗教师是可以实践的,哲学家是以佛法的说法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

可是这个八相成道是很重要啊,我们知道说,佛陀他也是经历我们人生所有的经历,最后他才成佛,关键是你要掌握他的方法,我们不怕你烦恼重,我们也不怕你业障深,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你如果能够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诸法因缘生嘛,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生命就做出改变。这个方法谁能够告诉我们呢?当然只有佛陀出世了。所以我们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屠刀拿了多久,我们不管你的过去,我们重点在你的未来。只要你肯学习,只要你肯照着这样去做,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你的生命就有变化。这叫诸法因缘生,人生没有自性。所以这个八相成道给我们启示很深,大慈悲的佛陀愿意从尊贵的法身陪我们流转,然后从流转当中他自己的觉悟,他自己走过的一个觉悟的道路,就是说这是如是道,这个道路是可以走的,是可行的,是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看看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当中悟到了什么?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讲到第六段成道相,那么这一科讲到教主略史,就是我们介绍释迦牟尼佛一生简略的历史。那么在这个佛法当中是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相状,一个是道理,一个是相,一个是道。所以古人就把佛陀的一生叫做八相成道。那么我们学习佛陀一生的历史我们要掌握两个重点,一个是相状,一个是它背后的道。相状是生灭的,相状是变化的,但是这个道理它是永恒不变的,是种真实的功德。

  但是我们必须要透过相才能够觉悟到道,所以叫借相悟道。比方说,我们一个黄金,你可以把黄金做一个杯子,它出现杯子的相状,杯子的作用。你也可以把黄金塑造一个佛像,它有佛像的相状,佛像的作用。所以这个相状是变来变去的,但是这个本质都是黄金,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佛陀所宣说的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我们从生命的现象当中去觉悟这种不生不灭的道理,你就成功了。

  我们看佛陀的历史,既然佛陀是示现来人间,他肯定是在宣扬他的佛法,宣扬他的道。那么这个当中有八个相状,那八个相状它有三种道,第一个安乐道。第二个解脱道,第三个是菩提道。佛陀的一生他有八种相状来启发我们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

  首先我们看佛陀的安乐道。

  佛陀的前面四个相状,佛陀的入胎,出生,童子相到佛陀的娶妻,生子,这四个相状我们看到佛陀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的快乐。佛陀出生在一个王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父亲为他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宫殿让他轮流的住,他娶了印度第一美人耶输陀罗,所以他不管是物质的享受,不管是感情的这种受用,都是显现一种安乐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后面一定有一个道在里面,这个是什么道呢?

  安乐道就是因果的道理,事出必有因!这个果报会在佛陀的生命中出现表示佛陀多生多劫,他是经过布施,持戒,忍辱,积集善业所招感的。我们一般人看到一个相状就开始分别,开始打妄想,这个人长得很庄严,我们就羡慕,嫉妒。其实你看到这个人庄严,庄严从忍辱中来,我们看到这个人是比较能够忍让的,他遇到事情不容易跟人家争执的。我们看到这个人很富贵,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过去生是喜欢把他的物品跟人家分享的,所以一个佛弟子他看到一个相状他马上会觉悟到它背后是有道的,事出必有因。

  所以我们看到佛陀的前面四种相状是非常的快乐,我们可以肯定知道佛陀是过去生长时间的积集善业,所以他出人世间的时候他不是不是生长在一个一般的家庭,他生长在一个大富贵的境界。这是第一种道,安乐道。佛陀的出生到结婚生子这一块,我们判作安乐道。

  我相信一般人学佛是很容易进入到安乐道,我们相信善业一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一定招感痛苦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我们相信人生是有真理的,生命是有规则的,这是第一种道,这个道对我们一般人不难。

  那么最严重的是我们现在要迈过第二个道,就是从安乐道把它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槛很多人迈不过去。这个槛你迈不过去,你就很难往生了,你只能变成世间的好人,你不能变成一个出世间的道人。所以从安乐道到解脱道是一个关键,非常关键。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做到的。佛陀一开始在这种快乐的世间,我们看他说,享受色味之间,在经典上说佛陀一开始也是陶醉在这种快乐的果报,但是他后来见老病死,悟世无常。

  佛陀看到了三种相状:老,你一个人福报再大,你一定会衰老,衰老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了,破坏了你的快乐;病痛,你生病的时候,你受用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出现的快乐感受,所以病痛也破坏你的快乐;死亡到来的时候,那更别说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整个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果报全部破坏了,你要失去一切。

  所以佛陀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生长在快乐的环境,佛陀也生长在快乐的环境,但是佛陀能够从快乐当中觉悟得更深的道理,他知道这种快乐是无常败坏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如果世间的快乐是安稳的,佛陀不要我们求生净土了,这个地方就是净土了。佛陀要我们离开娑婆世界,去找另外一个地方去,所谓的极乐世界,肯定有原因。我们不能够说娑婆世界完全没有快乐,这个的确也是不合理,娑婆世界的确有一些快乐,我们也同意。但是娑婆世界的快乐充满了太多的陷阱,太多过失。我们先不要讲娑婆世界的快乐让你放逸,让你造业,招感来生的三恶道,来生先不提,就算今生好了,娑婆世界的快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安稳,变来变去。从过程的角度它变来变去,从结果的角度,你一定要失掉。你死亡到来你肯定要失掉,这个对我们伤害太大了,我们一个众生对生命的一个最重要的诉求就是稳定。我们为什么要买一个房子?其实我们大可以租房子,我们拿这个利息去付租金都绰绰有余。因为我们租房子给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今天住这,明天住那。所以我们对快乐的诉求是一定要稳定。但是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没有稳定的快乐,这就是你福报越大你操的心越多。因为你知道快乐是催弱的,你随时会破坏。

  那么就是说,你今天买了一个房子很漂亮,但是这个房子在地震带,这个房子你会买吗?你只能够暂时住。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醒过来房子被破坏掉了。那么佛陀他能够从世间的快乐,他知道这个是善业所感,这个安乐道他能够觉悟到悟世无常。你能够觉悟到这个道理,那世间的快乐就不会障碍你了。所以看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而到最后的出家修道这个解脱道这一块,他是从现象里面去悟到它背后的一种真实的真理。就是道,就是无常的道。当然他成道以后他悟得更深了,他悟到了空性,真空妙有。所以佛法是从业果的道到无常的道,最后到空性的道。到空性的大乘的菩提道的时候,世间上没有好坏了。你如果是善加利用,人生的相状的历事练心就是你积集资粮最好的地方。你要是不会利用,人生的相状对你是一种伤害。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看学佛陀的八相成道,我们可以分成三块,前面的安乐道,我们知道佛陀是善业所感,从解脱道我们知道佛陀知道这个快乐是不长久的,是不能当一个依止处的,只能够暂时借用。所以佛陀选择了出家,修学解脱道。那这个解脱道,当然这个前面的出家我们知道,佛陀在解脱道中,佛陀当然是亲近了印度当时的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修苦行,第二个修禅定。那么这个虽然不是佛法的正道,但是也消了佛陀不少的罪业,也调伏佛陀很多的烦恼,所以不妨是一个助道。那么我们知道佛陀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包括苦行跟禅定的修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这个是他的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即将从一种解脱的这种无常、苦的思想要提升到一种真正的空性的思想,他即将成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