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对治五阴魔境有什么功德呢?

净界法师

    戊三、结劝钦诲遵修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而弟子们应该怎么去奉行。

  遵循传承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磨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不要说十种,其实在整个五十种阴魔的魔境当中,释迦牟尼佛你怎么知道这五十种魔境呢?佛陀讲出传承:过去十方诸佛,他们在修习圆顿止观当中,他们依止他们觉明的始觉智慧,他们判断出来,定中所观察出来的。

  意思就是说这五十种魔境,是十方诸佛过去修行的经验,过来人的经验。

  善知魔境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地方讲到我们在对治五阴魔境的功德:

  破恶与增善:五十种魔境现前,假设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它是虚妄境。你知道这是虚妄的,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顺从妄想,我要顺从真如,你只要生起这样的观照,那有什么好处呢?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一方慢能够调伏烦恼,你一旦不顺从它,它就完了,你也不会落入邪见,这样子你自己的五阴魔境慢慢销灭,内魔销灭,当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么厉害他也不能强迫你。我们之前讲过,魔王他顶多就是在前面挖个火坑,在火坑上面摆满鲜花,很多庄严之物要你去跳。但问题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办法啊!魔王不能将你推下去,他没有那个能力。所以说,我们内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魔王波旬)自然摧碎,乃至大力鬼神(魔王眷属),它们就褫(夺取)魄逃逝,他的气魄就消灭了,就逃逝了。为什么呢?邪不胜正,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当中,他在黑暗当中,黑暗怎么敢去跟光明抗拒呢!魑魅魍魉更小的鬼神,当然更不敢出声,魔王、大力鬼神,一些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为你心中有光明。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所有的功德都不会缺少,都能够俱足,即使是下劣种性二乘之人,也能够在正念真如当中,慢慢增长你的大乘善根,而趋向大般涅槃,永远不会有任何迷惑产生。

  这地方是破除邪见颠倒而增长善根,这是讲到本经的功德。

  劝修护持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假设在末法当中,众生去佛久远,而且自己障深慧浅,这个修行人他不能够完全的通达大乘的一心三观,什么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够完全明白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在这过程当中哪一个地方有火坑要小心,他也不知道,但是这个人也不简单,他有善根喜欢修学《止观三昧》。但是他对这止观法门不是很清楚,过程当中哪一个要小心他也不知道,汝恐同邪,恐怕会堕入到魔障当中。那怎么办呢?

  佛陀说有一个方法,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就好好的持楞严神咒(长水大师说,持咒心也可以),假设你也没办法持诵怎么办呢?将咒写在禅堂,或带在身上,仗持咒力,因为咒有金刚藏菩萨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动你。总而言之,如等应当钦奉十方如来真实的教诲,能够究竟修学《首楞严三昧》,这是佛陀最后最圆满的正确的修学轨范。

  这地方是说,我们过去学很多的止观,比方说唯识止观、四念处止观,其实这样的止观都是在枝末上对治烦恼。本经的特点,它是从你烦恼的根本,从你的不生灭心下手,你把烦恼的根斩掉了,你就好处理了,其它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就比较好处理。所以你看天台宗它的十乘观法,第一件事就是真正发心,它那个真正发心,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这个!它是发起不生灭心。圆教的真正发心是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它是真实的发起: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地方真如发心修学,因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应该要顺从它,念念顺从真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

净界法师

    丙二、更断余疑

  到这里佛陀等于讲得差不多了,前面的破妄显真,会四科融七大于一心三昧,把四科融入到一心真如,然后讲到正助二行,二十五圆通,乃至五十种阴魔,整个过程都讲得差不多了,佛陀最后再断除最后剩余的疑惑。

  (分二:丁一、疑问。丁二、答释)

  前面的五十阴魔它本来就分二科(一、正明禅境。二、更断余疑)

  丁一、疑问(分三:戊一、领前法。戊二、腾三问。戊三、总请答)

  戊一、领前法

  阿难尊者领受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悔,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阿难尊者完全听完佛陀说的五十种阴魔之后,他可以说是非常的欢喜、也非常的受益。所以他以感恩心身业顶礼,而且意业遵奉忆持不失,将整个法门的过程忆持不失。这时在法会当中白告佛陀:

  戊二、腾三问

  腾,生起最后三个疑问

  (分三:己一、问阴本妄想。己二、问并销次第。己三、问诣何为界)

  己一、问阴本妄想

  五阴为什么就是妄想呢?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第一问:

  佛陀啊!你在本经当中说五阴的差别相,五种的虚妄相都是我们的妄想所成,但是我亲近您老人家这么久,佛陀讲那么多观念,讲中观讲唯识,佛陀顶多是讲五阴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顶多也讲五阴是因缘生啊!怎么说五阴是妄想呢?你过去都没提到这个观念,现在怎么会提到呢?

  己二、问并销次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第二问:

  五阴要销除的时候是一并,还是要一个一个,先破色阴再破受想行识,是要一个一个销除,还是同时销除?

  己三、问诣何为界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第三问:

  这五阴的相状到底它彼此间的区分是什么?比方说,色阴是从什么到什么?

  比方我们讲净律学佛院,净律学佛院到底从什么范围到什么范围之内都叫净律学佛院?离开这个范围就不是净律学佛院,它有个范围,五阴亦复如是。色阴的范围是什么?受阴的范围是什么?要把界线厘清。

  阿难提出三个问?

  戊三、总请答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陀拢总的回答:

  惟愿如来依止心中的大悲心,一方面为了整个法会大众来作清净智慧的依止,更一方面让末法障重的众生为作将来的正法眼藏,一方面加庇当时的众生,一方面加庇来世末法众生。

  丁二、答释 (分二:戊一、正答所问。戊二、结劝传示)

  戊一、正答所问

  (分三:己一、广答阴本妄想。己二、超答诣何为界。己三、追答并销次第)

  己一、广答阴本妄想(分三:庚一、总明。庚二、别示。庚三、结成)

  庚一、总明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佛陀说: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

  我们众生本来面目是精真妙明,精纯而不夹杂,真实而不虚妄,而且是俱足无量的功能德用(妙明),俱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本觉),周遍法界(圆净)。我们一念心性俱足这五种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这五种功德它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所以它非留生死及诸尘垢,它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当中,停留在烦恼尘垢当中,不可能永久的。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真实的东西它本来没有五阴的,没有五阴是怎么生起呢?是妄想生起。乃至就是说,不要说五阴,那个五阴它是有相状的,乃至于无相的虚空,都是妄想所生起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推论,斯元本觉妙明真精,斯指的是五阴的相状。它的根源就是我们本觉妙明真精当中,妄以发生,一念妄想的启动,才产生这么多依正二报的世界,这种情况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佛陀前面说,演若达多他起来的时候,他也不看自己的头,他不摸头,他只看镜子的影像,结果这个镜子很模糊,他看不到头,他就认为他没有头。

  他意思就是说,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镜子,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他只去认应镜中的影像,而不去认他自己的真如本性,影像指的是五阴的假相,而忽略了真如本性。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事实上五阴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只就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佛陀为了要从众生的妄当中,所以安立了因缘。也就是说,佛陀是为实施权,而说因缘法,所以因缘法是为实施权。外道迷于因缘而说自然那更是颠倒,连因缘法都不究竟何况是自然呢!彼无相的虚空尚且是真实的心中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况是五阴呢!所以因缘自然这二种教法,都是众生虚妄的计度所产生的,因缘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是它是不究竟的,诸法因缘生这一句话是不圆满,应该说:诸法是妄想所生才是比较圆满。诸法是指有漏之法,所以一切都是我们众生妄想之所创造。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

  佛陀为了使令众生知道五阴是虚妄之法,所以只好说五阴是因缘所生之法,这只针对人天二乘根性而说。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实际上能生起五阴的妄想根本是无所有的,更何况由妄想所生的因缘之相,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阴是妄想所生,妄想根本就没有原因的,那你说五阴还有呢?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何况是那些愚痴的外道,还把它当作自然。

  他意思就是说,连因缘生都不究竟了,何况是自然呢?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总而言之,从圆满的教法当中,五阴是妄想所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妄想只是一时的风吹草动!

净界法师

    这观念我们把它作个总结:

  佛陀说法,不是什么人都讲一个法,他是不同人讲不同法。不同法当中有权法跟实法二种差别,权法就是方便,比方有些人他没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产生对立,要嘛就是对,要嘛就是错,那没办法,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

  那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依止虚妄相而说的。

  比方说,你看大海,大海本来很清净,突然间风一吹,撞到石头产生水泡,这个水泡本来是没有,它本来就是一念的妄动才有水泡,但是你跟他讲说没有,他也没办法接受。说:好吧!那就有吧,那这个是什么呢?它是很多因缘嘛!因为有风的因缘,它去撞到石头,所以就变成水泡。

  佛陀在讲因缘法的时候,他是假设很多的因缘而创造的五阴,说因缘生。说:这水泡有没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当然是有,不能说没有。这是佛陀依止虚妄相而说法,但是依止真实义来说法的时候,佛陀讲话的口气就不一样,这个水泡本来就没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大海哪有水泡呢?佛陀到《楞严经》说水泡是没有的。

  他说:你前面说诸法是因缘生,水泡是因缘生,那是为了方便说。

  所以你要知道究竟义是当体即空,但是方便教法里面说诸法因缘生,到了究竟义是诸法本是本自清净,本来无生。所以诸位要把这二个观念弄清楚,在方便当中,我们安立了因缘生,到究竟义的时候,一切法本自无生,本自清净,本自无生。

  诸位你要知道,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他就不再讲诸法因缘生,直接从无生当中去建立一切法,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为在因缘生,你顶多破妄你不能显真。你说这个水泡,是由风吹而碰到石头就有这个水泡,你这个讲得很表面,没有把大海的本质讲出来。但是讲诸法无生的时候,就把大海讲出来了,其实你要显真,不是破妄而已,要显真,把真如本性显出来,你才能够直下承当,才能够顺从真如,从真如当中开显无量的妙庄严功德海。

  所以到本经的时候,他不是要你去断恶修善而已,不是这样子那么简单,他要你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要承当这一件事情。你《楞严经》这一关你没有冲过去,你后面的《法华经》、《华严经》你根本就走不过去,那是要显妙用,你连承当真如你都不敢承当,你怎么修法华三昧、华严三昧?那是要显庄严、显妙用。

  《楞严经》它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来挂单的,你不要相信它。说,诶!我烦恼很重。你不能说烦恼代表你阿!那是一时的生灭因缘,不能说你烦恼很重,不然你拿出来看看!所以在《楞严经》当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妄想只是一时的风吹草动,你不要当真,它不真实的。大海当中偶尔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还是大海,这个观念诸位要清楚,你这个观念清楚了,你这《楞严经》就没白学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够承当,对你以后念佛、持咒、修六波罗蜜有很大的加持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经的特色就是要使令我们觉悟生命的真实相!

净界法师

    第133卷 讲义305面

  庚二、别示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佛当中的定位,古人讲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本经主要的特色就是要使令我们觉悟生命的真实相。这当中佛陀是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二部份来观察,第一个是属于真实的部份,第二个是属于虚妄的部份,这二个部份。

  这二个部份我们应该怎么去如实的观察呢?有二种差别:

  第一、从生灭跟不生灭这部份来观察,五阴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是我们没办法作主的,变来变去的。比方说,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跟前生的身心世界那是不一样的,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跟来生的身心世界也不一样,所以它是一个生灭变化的,而我们真实的心性它是不生灭的,永远是这样子。本经常常说,主人是不动的,客人是变来变去的,所以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不管你过去是由善业所招感的,或者是罪业所招感的五阴身心,总而言之,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它有一天会被无常所破坏,这是我们第一个觉悟:它是变化的。

  第二、五阴身心它基本上是带有过失的,从佛法的角度,我们众生的五阴是由烦恼所招感的,一念的无明妄动才有的。所以烦恼所招感的是一种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的五阴身心本质是苦的。说,诶!我平常有些快乐,这种快乐是夹杂过失的快乐,以佛法的角度,这种快乐不是安稳的快乐,是不安稳的快乐。说是一个美好的食物,里面有毒药,虽然这食物吃起来很甜美,但是长久来说终成大患。

  佛法对于有过失的快乐是持否定的态度,只有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那种快乐才是安稳的长久的快乐。所以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对你的生命要如实的了知二个道理:第一、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常败坏的。第二、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带有过失、带有痛苦,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

  这二种观念就带动整个本经的所有修学,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破妄显真,它的理由就是,因为虚妄的东西是暂时、是痛苦的,所以你肯定要破坏,你要离苦得乐,你要究竟的处理生命的问题,你一定要把虚妄的五阴破坏掉。所以破妄显真就变成整个我们《楞严经》修学的宗旨。但是实际上,破妄显真也等于是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宗旨,每一部经都是破妄显真,不过本经在破妄显真,它比较偏重在破妄这一部份,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五阴的假相,安住真如。所以本经从文字上来理解,你说它开显真如这一部份讲的不多,我们只能够说安住真如,破除虚妄。你要看《法华经》、《华严经》那就不同,它是把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完全显现出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那真的是在显真,显真如不可思议的妙用。

  但是本经我们来看,都是在教我们怎么样能够摄用归体,或者说把心带回家。本经是要我们从虚妄而回到真实,从真实当中再出发这一部分交给《法华经》、《梵网经》、《华严经》这一部分来说明。所以本经的定位就是破除虚妄扮演重要角色,把你的基础打好,说这个杯子你还没装甘露水,但是起码你先把这杯子洗干净,那你以后所做的六波罗蜜全部是一种成佛的资粮,全部是一种称性的功德。你没有经过《楞严经》的过程,杯子没有洗干净,你依止虚妄的心来布施、持戒、忍辱,所有的心都是虚妄的,杯子没洗干净,装的所有东西通通都是染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每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楞严经》这一关是必修的,是基础课程,因为你要先破妄你才有资格显真。所以本经在破妄这一部份,佛陀讲得非常详细,第一个你要怎么破妄,要怎么正念真如。第二、你在破妄的过程当中,真妄交攻,妄想会反弹,你要怎么办?你要如何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也就是说,你要怎么去安住,安住了以后,这过程当中遇到障碍又怎么去调伏。本经在整个破妄的过程当中,引导一个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讲得非常的详细。可以说,为我们未来行菩萨道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一个不生灭的基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

净界法师

    庚二、别示

  这一段是佛陀回答,五阴本是妄想所成,前面是总明,这以下是别示。

  (分五:辛一、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辛一、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

  前面佛陀在讲到五阴魔境的时候,佛陀是把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这个名词讲出来,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色阴是坚固妄想,它的理由在哪里,佛陀没有详细的说明。这一科佛陀就解释它的理由,为什么我们内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坚固妄想所变现出来的呢?佛陀把这理由讲出来。

  体因想生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这地方把色阴当中其中一个部份,最重要的我们的身体来作说明。我们的身体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首先是因为父母的情爱之想,就是你要投胎必须有父亲母亲彼此之间情爱之想。其次,汝心非想,则不能来。这当中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爱憎之想,比方说,我们今天是一个男众,我们对女众有贪爱心,对男众有瞋恚之想,而女众刚好相反。总而言之,我们今天会来投胎,我们自己要动一种很坚定的憎爱之想,这样子就在想当中就去相续我们的命根。我们死了以后,为什么又创造一个色身?因为这当中有三个人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第一个、你父亲的想像力;第二个、你母亲的想像力;第三个、你自己的想像力。三种想像结合在一起,就把我们今生的色身创造出来。

  引喻详释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佛陀譬喻说:

  正如我前面讲的一个譬喻说:我们内心想像酸醋的味道,我们口中就引生口水,我们心想像我们登于高山当中,我们足心就产生酸涩颤抖的相貌。但实际上悬崖并不现前,酸醋的东西也没有真实的现前。我们的色身如果假设跟虚妄的想像没有相通的话,我色身是色身,你的想像就是想像,假设是彼此不相通,那口水又怎么因为你的想像酸醋而产生呢?

  我们的色身基本上是深受我们的想像所牵动,所以这个色身它的本质是想像,跟想像有关系,因为你是从想像而生,所以你就会随想像而变化。

  结示立名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我们的色身是我们的一个坚固的妄想。

  坚固就是说,你那个想像是很明确,很坚定。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你那时候心中对娑婆世界有很坚定的贪爱想像,我们就来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临命终的时候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产生很坚定的想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你就到极乐世界去投胎了。从本经来说,强调临命终的一种坚固想像所创造出来了,当然从唯识的一种等流性,你临命终的想像就是你平常累积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的色身是跟我们的想像力有关系的。应该是这样讲,你今生的色身是你前生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说:我来生要去哪里呢?你不要去算命,你看你一生当中,你大部分都是往哪一个方向想。一个人大差不多到了四十岁,最多五十岁,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画出来了,因为你平常都在那个地方想像,点点滴滴那种坚固妄想已经把来你来生的色身,来生的外在环境这个图画已经画了差不多了,除非你用很大、很大的止观力量彻底的忏悔改变,否则你大概是往那个方向走。

  所以我们说,你前生的想像创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创造来生的色身,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净界法师

    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它也是想像,但是它是虚明,没有像前面那么的坚定,它是一种比较虚妄不实,变化不定的一个想像。

  转想成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正如前面所说的,当我们心中想像自己临于高山之想的时候,我们的身形就会产生一种酸涩的感受出现。你没有真正爬到高山,但是你这么一想,你就会产生这样一种酸涩的感受。

  结示立名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于我们心中的想像,就会产生感受的生起,而这个感受能够牵动我们的身体感受的自体。也就是说,我们现前不管是顺境中增益的乐受,或者是在逆境当中这种折损的苦受,这二种的感受在我们心中留动奔驰,这就是我们虚明的第二妄想。

  前面的色身是可以去碰得到的,身体可以碰到,耳朵可以听到音声,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见闻嗅尝觉,五根都是可以接触的。但是这个想像就是完全是一种比较不是那么明确的一个物质存在,因为你感受变来变去的,一下觉得快乐,一下觉得痛苦。所以它本质是妄想,是比较虚明的,是种变化多端的想像,创造我们一时的感受。前面是一个长时间的想像,我们想像有二种,一种是你经常这样想的,长时间的想像会影响到你来生的正报依报,但是你偶尔打打妄想,这个一时的想像会影响到你来生很多的感受。比方说,有些人吃榴梿,他一吃榴梿,他就产生乐受,有些人一吃榴梿就很痛苦。榴梿它本质没有快乐痛苦,就是完全你想像出来的,你认为它好你就很快乐,你觉得它不好,你就很痛苦。物质本身不能创造快乐与痛苦,是你的想像自己创造自己快乐,也创造自己的痛苦,但是这种感受是比较虚明的,比较变化多端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