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谈深入学习入中论

下面继续阐述了达缘起理的作用:

为显此义。颂曰:
由说诸法依缘生 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

由于宣说诸法都是依缘而生,原本不落在任何边上,所以不是以各种分别能够观察到它们的实相。因此,以这个缘起正理,能够破除一切分别恶见之网。

唯由此缘起理,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余理。故此缘起道理,能断前说一切恶见之网。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

唯一由这种“诸法依因缘和合而现起”的正理,一切世俗法能够得以成立,不是由其他的正理。所以这个缘起道理,能够断除前面所说的一切恶见之网。像是承许四边生,或者承许诸法是常、无常、是有事、无事、是一、多、是来、去等等。唯一以这种因缘和合而成的体性立为缘起义,不承许一丝一毫的法有自性。
总之,既然诸法由因缘和合而成立,就说明一切法只是由诸因缘幻现的虚相,没有独自成立的体性。了达此理就能够遣除一切分别恶见。
以下引用教证说明:

如云:“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

就像《六十正理论》中所说:“如果某法依于彼因、彼缘和合而生,就等同于自性不生,或者说没有实法的生。既然自性不生或者没有实法生,怎么能说是‘生’呢?”也就是依靠因缘生,就能了知本来无生,所以说“生”即“无生”。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中说:“因缘和合所生的法,我说这就是空、无自性;既然此法不成立,那么它只是一个假名;既然正显现的此法无自性,也就不落有、无等的二边,所以称为中道义。”
就像《金刚经》中频繁出现的一种句式:“所谓……即非……是名……”其中“所谓……”指显现,“即非……”是说此显现法的空性,“是名……”是说这只是一个假名。也就是“现空不二”。不是现外说空,也不是空外说现,因此既不落于有性,也不落于无性,以远离二边的缘故,称为“中道义”。

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此中无有生自性,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

佛经当中也说:“如果是从因缘和合而生,就表明是无生,这里面没有任何生的自性。如果某法依于他缘而生就说此法是空性。了知空性就是不放逸。”
下面讲了达缘起理能够灭尽虚妄分别的理由:

若不许自性,无自性中即不有前说之生。要有自性,彼生乃有自然生,或自生、他生、共生、自在等生。复有生已安住之常,及坏已断灭等分别,余则不尔。

如果不承许自性,在无自性中就没有前面所说的生。因为要有自性或者自体,才能把它的“生”安立为自然生、自生、他生、共生,或者自在天等生。而且有了此法的“生”,之后才有它持续安住的“常”,以及有它的“衰损”、“断灭”等的分别。如果一切法没有自性或者自体,原本不可得,那么这一切生等的虚妄分别都会息灭。

为显此义。颂曰:
有性乃生诸分别 已观自性咸非有
无性彼等即不生 譬如无薪则无火

为了显明这个道理,偈颂中说:诸法有自性或者自体,才会生起缘它体性差别的各种分别。如果已经观察到万法都没有自性,那么既然无自性,也就没有生。既然没有生,就不会有其他常、无常等体性的安立。所以,自然能够远离二边或者四边所摄的一切戏论。就好比有薪柴才会出生火焰,没有薪柴就没有火焰一样。
意思就是,认为诸法有自性,才会有缘它的种种虚妄分别。譬如,某法有它的自体,我们的心就会对它的体性做出各种判别。比如它到底是自生、他生、共生还是无因生?以及它是一是多,是常是断,是来是去,是好是坏,是染是净等等。这一切的戏论分别都缘于认为此法有自性。如果观见它本无自性,就再不会出生任何虚妄分别了。
下面讲无所见即是见真实义:

由前所说道理,成立诸法皆无自性。故瑜伽师证圣道时,以无所见之理而见真实义,于诸法上不见有尘许自性,即无始所习色、受、善、不善、有事、无事等分别,皆得息灭。

由前面所说的道理,成立诸法都无有自性、或者说无自体、是空性。因此,瑜伽师证得圣道,契合实相的时候,以无所见的方式现见真实义。也就是在诸法上不见有丝毫的自性。无始以来所串习的色、受、善、不善、有事、无事等的一切分别,全部无余息灭。
其实,所谓“见真实义”,就是在无所见上安立的。就像《入行论·般若品》中所说“无缘极寂静。”也就是能所全部消亡,一切虚妄的现相全部没有。由此也能证明现在的心识和境相都只是假立,真实中本来没有。
下面以比喻说明此理:

如眩翳人涂以安膳那药,灭除毛发等分别,即所得果,非令毛发等相转成余性为境也。

就像有眩翳病的人涂了安膳那药,由此眩翳消失,毛发等的相及缘毛发相等的分别立即寂灭。这就是涂安膳那药所得的果。而不是让先前的毛发等相转成其他体性的境相。
要知道,毛发等是本无而见为有的错乱相。所谓“见真实”,就是错乱相消除、没有了,而不是把先前毛发的错乱相转成其他相。同样,凡夫的妄识会见有种种相,这些显现叫做“世俗”。所谓“见真实”,就是面前的这些境相全部没有了,而不是先前的境相变成其他性质的相。而且,由于有境相才有缘境相的分别,现在境相没有了,就再不会有各种分别了。
下面进一步讲灭尽诸分别是观察空性的结果:

是故颂曰:
异生皆被分别缚 能灭分别即解脱
智者说灭诸分别 即是观察所得果

所以偈颂中说:凡夫都被虚妄分别所系缚。意思就是,凡夫的妄想、执著接连不断,因此心一直处在虚妄分别网当中出不来。能够灭尽虚妄分别就是解脱。智者们说,寂灭一切虚妄分别,就是观察空性所得的结果。
换句话说,先前不知道诸法是空性,所以会不断地现起分别执著。现在了知诸法无自性,自然能够寂灭一切分别。

由诸异生不能如是了知法性,被分别缚。故诸圣者由能如是通达法性,即得解脱。故破尽一切分别见,即是龙猛菩萨《中论》等中观察之果。

由于凡夫众生不能如是了达诸法空性,以此被虚妄分别所系缚。所以,圣者们由于能够如是通达法性,以此就能得到解脱。因此,破尽一切分别妄见,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论》等的论典中观察所得到的结果。

如云:“若法有自性,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彼是此所破。”

就像《四百论》中所说:“如果诸法有自性,那么见空性有什么功德呢?过去由于执著诸法有自性,由此被虚妄分别所缠缚。彼虚妄分别是此见空性的所破法,所以见空性后能够破除一切虚妄分别,这就是见空性的功德。”
下面进一步讲,破除虚妄分别是龙树菩萨在《中论》等中观察的结果:

是故颂曰:
论中观察非好诤 为解脱故显真理

所以颂文中说: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通过种种门观察,破除各种分别戏论,并不是因为喜好诤论,而是为了让众生从虚妄分别中解脱出来,从而显示诸法空性的真理。
要知道,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破斥从外道乃至内道的一切实事宗,不是因为龙树菩萨喜欢破除其他宗派,而是因为要想显示空性的真理,必须破除一切实事宗的承许。

龙猛菩萨于《中论》中广为观察,当知非好诤论,为降伏他而说。《中论》观察显示真理者,谓念云何能使有情无倒通达真实而得解脱耶?故如是说。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非常详细地观察内外道各种宗派的主张。要知道,并不是龙树菩萨喜欢诤论,为了降伏他人故意这样遮破。这是《中论》中,以观察来显示真理。当时龙树菩萨造论的时候想:怎样才能让一切众生无颠倒地通达真实空性义而获得解脱呢?以这个缘故,遍破内外道的一切实事宗。
下面有人对此有疑问:

问曰:汝于论中岂非列举敌者所许而广破斥,故汝造论是为诤论,云何可说唯灭分别为所得果?

有人提问说:“你在《中论》等的论典当中,难道没有列举敌者所许而广为破斥吗?可见你造论纯粹是为了诤论,怎么能说唯一息灭虚妄分别是所得的结果呢?”

答曰:此诸观察虽非为诤论而发,然由显示真实义时,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暗自息,故我等无咎。

中观师回答:论典中的种种观察虽然不是为了诤论而发,但是由于显示真实义的时候,与真实义不相符的他宗本性非常脆弱,也就是经不起观察,所以自然被破斥掉,而无法建立。就好比接近光明的时候,黑暗自然息灭一样。所以我们没有过失。
也就是说,在显示真理的时候,凡是不符合真理的立论,自然会被破除。所以,我们没有贪自嗔他,故意破坏他宗的过失。

颂曰:
若由解释真实义 他宗破坏亦无咎

如果是为了解释真实义而破坏他宗,这样也没有任何过失。

如云:“诸佛虽无心,说法摧他论,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就像《四百论》中所说:“诸佛虽然没有要破坏他宗的斗争心,但是在说法的时候会摧灭他方的邪论。因为在真理面前,他方邪论自然会被摧坏,就像野火自然会烧毁薪柴一样。”

若为诤论而说法者,决定无疑,嗔他有过宗,爱自应理宗,必不能灭贪嗔分别。何以故?

如果以斗争心来说法,那么毫无疑问,嗔恚他方有过的宗派,以及爱著自方应理的宗派,必定无法息灭贪嗔分别。为什么呢?

颂曰:
若于自见起爱著 及嗔他见即分别

如果对于自宗的见解生起爱著,以及对于他方的见解发起嗔恚,这样正是落在虚妄分别当中。结果会怎样呢?

分别不灭,即是系缚,终不解脱。

虚妄分别不灭就是系缚,终究不得解脱。
反过来说:

若时说法不为诤论,颂曰:
是故若能除贪嗔 观察速当得解脱

如果当时说法不是为了诤论,而是如理地观察真实义。就像颂文中所说:如果能够远离贪嗔之心,客观、公正地观察空义,必定能够快速得到解脱。

如云:“智者无诤论,彼即无所宗,自宗尚非有,云何有他宗。”

就像《六十正理论》中所说:“了达空性的智者没有任何诤论,因为他自己没有所承许的宗派。自宗尚且没有,哪里会有相对的他宗呢?”

又云:“若汝爱自宗,他宗则不喜,不能证涅槃,二行无寂灭。”

《四百论》中从反方面来讲:“如果你爱著自己的宗派,那么对于其他宗派就会不欢喜,这样就不能证得涅槃。因为堕在爱自憎他的二边心行当中,无法寂灭虚妄分别。”

经云:“若闻此法起贪爱,闻说非法动嗔心,被憍慢摧成颠倒,由憍慢力受众苦。”

《三摩地王经》中说:“如果听闻自方的空性等法,生起贪爱心;听到对方说的非法,又动念起嗔恚心;并且自以为高于他方,现起骄慢心。那么自身被骄慢摧坏,就会成为颠倒的心态。由于骄慢的力量,往后还会感受众多痛苦。”
领受空法应当息灭自心的一切虚妄分别,不再计执自他等法。如果闻说空法之后,生起爱自嗔他之心,或者骄慢斗争之心,那就与空法完全相背离了。

如是已以圣教正理明法无我。

到此为止,已经以圣教和正理两种途径阐明了法无我的空义。


[1]《中论》:“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前面大家认真学习了《入中论自释》,我也是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做了讲解。但是,如果你只学到一些书面知识,那就太不值得。要知道,学习《入中论》的目的在于“入中”,就是入于离一切边的中观正道。对此一切时处当中都不应当忘记。
具体怎样才容易观空性呢?

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

依据圣教量观修“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无论根性利钝,只要遵循佛的圣教量,依着闻、思两种慧渐次观修,就会很容易观空性。也就是把“空性”断定为“无我”义。之后在一切时处当中明了“一切法无我”,把“我”空掉。也就是把根本的“无我观法”遍通一切。这一点简要、便捷,容易把握,是大乘的基本教义,并且成为一切上上修法的根本。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我们的心只要一提到“我”,立即就会卷入我执当中。由此就会引生自他对待,各种是非、得失、善恶、染净等的戏论,以及功利主义、表现主义、成就主义等等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达“无我”,并且无论在行、住、坐、卧,与人相处,还是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总之一切时处当中,都能提起“无我”,和过去心里时时提起“我”的做法直接相反。这样你的心就不会被“我”占据,就很容易契入真实义。

依圣教量来看就更清楚了。首先,佛说的大乘四法印当中,核心就是“诸法无我”,它是其余三法印的枢纽。这里的“无我”并不仅仅局限于补特伽罗无我,包括一切法无我。得到了这个法印,就像手握一把单刀,能够直接悟入诸法实相。具体来讲:
第一法印“诸行无常”:由于没有“我”,就不能成立“常”。有本体才能安立常住,没有自性成立的本体,只是因缘聚合忽然显现,就没有所谓的“常”。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由于“无我”,有漏蕴无法自主,完全随着烦恼和业的力量运转,所以有漏法都是行苦的自性。
第四法印“涅槃寂静”:因为“无我”,所以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自性成立的法才有它的出生和坏灭,既然没有自体,也就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有了“无我”观,就知道诸法不生不灭,本自寂静。就像《入行论·般若品》的最后,寂天菩萨反问:在自性不成的一切事当中,哪里有得和失?怎么会有苦、乐、利、衰?观察这个世间,有谁出生,有谁死亡?一切法本无生灭,就像虚空一样。像这样了知无我,就知道诸法本来涅槃寂静,不需要再去创造一种涅槃寂静。

而且,“无我”能够贯穿一切《般若经》所诠的深义。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金刚经》,其中四种“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比如“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像憨山大师所说,只要谛观“无我”,其余三种相自然寂灭。

为什么呢?首先,没有“我”,就没有“我相”,也就不会有相对的“人相”。或者,“我”是主,其他“人”是客。主没有自性,就是无“我相”。客也没有自性,就是无“人相”。就众多法来看,其中的每个法都没有自性,所以是无“众生相”。从时间的相续上说,每一刹那都没有自性,所以是无“寿者相”。

也可以说,这个世界无非是时空交织而成的现相界。从横向来看,这一切林林总总的现相,在主上面无有自性(也就是无“我”),所以无“我相”;在客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人相”;在众多分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众生相”。以纵向观察,由于一切相续无有自性,所以无“寿者相”。这样来悟入诸法空性是一条捷径。

所以,“无我”能够统一一切的空法。如果不单提“无我”, 虽然我们学了很多空性法义,但是你的心很可能仍然无法把握要点,很难把这些意义统一起来,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一切空性法义汇归在一个“无我”上,它就像一把单刀一样,你可以时时提起、使用它。因此说,观修“无我”是悟入空性最直捷的途径。

以无我遍观空性的方法

观空性的方法非常多,但是都可以归摄在观“无我”这一个要点当中。
什么是“无我”呢?《大乘义章》中说:“自体名法,法无性实,故曰无我。”一切事物没有真实的自性或自体,这就是“无我”。比方说,桌子、椅子、电脑、书,包括整个地球、太空上面无量无数的现相,这些事物都叫做“法”。这里面每一种事物都跳起来说:“我”、“我”,好像它们全部真实存在。但实际上,法界的一切现相,都没有自体,这就是“无我”。

关于“无我”的分类,如《十地经论》中所说:“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意思就是,“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其中把自己的五蕴身心执为“我”,叫做“人我”。了知身只是五蕴假合,没有常、一的“我”,叫做“人无我”。执著一切法有“我”,或者说自性成立,叫做“法我”。通达诸法只是因缘所现,没有自体,叫做“法无我”。

以下具体讲述:
一、无四边生。如《中论》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以无“四边生”观空性,可以通过观“无我”而契入。
首先,没有“我”的缘故,诸法不是自生:因为诸法本来无我,怎么能安立从自体出生自体,是“自生”呢?同样,诸法不是他生:因为其他法也没有“我”,怎么会由“他”而生呢?诸法不共生也一样:因为能生的“自”和“他”都本来“无我”,怎么能生果呢?最后,诸法不是无因生:以诸法“无我”的缘故,就有因缘和合而显现,所以并非“无因”而生。

因此,在“无我”上可以含摄四种“不生”。也就是诸法连“我”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生”呢?譬如以种子、水、土、阳光等和合,生出一朵花。其中种子没有“我”,水、土、阳光等也没有“我”(也就是没有自性),既然因缘都没有自性,又怎么会有因缘聚合真实“生”果法呢?实际上这就是“无生”。像这样,通过观“无我”,就容易观无生的空性。

二、离八戏论:如《中论》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以远离“八戏”观空性,也可以由观修“无我”契入。
首先,没有“我”的缘故,一切法不会有真实的“生”。既然没有生,就不会有真实的“灭”。而且,因为诸法本来“无我”,就不会有它的“常”。没有“我”,也就没成立过任何一法,所以不会有它的“断”。同样,没有自体的“一”。因为“一”是在各个独自成立的法上才能建立,但像一本书、一辆车、一个杯子等,无不是由条件和合而成,所以没有真实的“一”。也就是这些法都没有“我”或没有自体,这样怎么会有真实的“一”呢?而且,没有“我”,也不会有真实的“异”。因为所谓“异”,必须要有两个真实存在的法。但是一切法本来无我,不成立实有,怎么能成立两个实法的“异”呢?并且,没有“我”的缘故,哪里会有什么法“来”?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法“去”。所以,“无我”可以含摄八“不”。
虽然我们的心识好像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显现,它们不断地生,又不断地灭;既有个体的一,也有群体的多;并且不停地来来去去;或常或断。但是,这些都只是我们虚妄分别的计执,只是戏论,并非真实。其实,这些妄执全部来源于你误以为诸法有“我”。由于认为这些现相有自性,有各自的本体。所以会不断地见为一多、生灭、来去、常断、增减、染净等等。现在反过来,通过观“无我”,就容易悟入“八不”空义。

三、“六如”观: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 “六如”观空性,也可以由观“无我”来趣入。
首先“如梦”:没有“我”入睡,也没有“我”成梦,同样没有“我”灭梦。这里,最初由于迷惑入于睡梦当中;之后梦中显现一幕幕的现相,好像有各种的人物,也有纷繁复杂的情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梦里根本没有“我”。不仅没有补特伽罗的“自我”,包括一切境相、心识等的诸法都没有“我”。既然没有“我”成梦,怎么会有“我”灭梦呢?所以,“梦”也是无我的一种比喻。只要懂得无我,就能通晓“诸法如梦”。
其次“如幻”:没有“我”变现幻相,也没有“我”远离幻境。首先幻师念咒加持石块,刹那间观众们见到空中万马奔腾,很多的蒙古士兵骑在马上,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厮杀。但是一观察就会发现,这里面正现的马、士兵、以及各种各样的行相全部无我。由于没有“我”在变幻,也不会有幻事灭尽。像这样,通达“无我”,就能明了“诸法如幻”。

再说“如影”:影相的出现没有“我”,影相灭尽也没有“我”。比如,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就会出现影相。正现的影相没有自性,没有“我”,或者说没有什么“我”成为影相,也就没有“我”灭尽影相。

其他的“如泡”、“如露”、“如电”也应当这样作观。由于没有“我”,所以没有自性成立的水泡、露珠,以及闪电等虚相,也没有这些假法的坏灭。一切法都是如此。

所以,“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一切法都没有“我”,只是梦幻泡影,是无而现的一个相,原本不生不灭。就像梦里明明有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事物,但是仔细观察,一丝一毫也得不到。一切法也是如此。看上去世界在不断地变幻轮转,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境相出现。早上一出门,就看到整个城市川流不息,纷繁复杂的境相层出不穷。其实,一切法跟梦一样,只是缘起的幻现,没有自性。如果还想不通,可以这样想:刚才明明什么都没有,忽然入梦,之后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法,它们会有自体吗?这样就明白一切法本来空性。

总之,就在正现的相上面,去观察的时候,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叫做诸法无自性,或者诸法无我。应当这样了知“无我”而观空性。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实有的法,一切显现全部没有“我”。因此也没有它们的生灭、来去、增减等。

这样明白之后,我们应当开始歇下虚妄分别,不要让自己的心再跟过去的戏论缠在一起。应当成为应成派的随持者。也就是虽然处在世俗场合当中,但是你的心开始不再染著,不再搞戏论。全部是随顺他方承许,自方无承许。无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对你来说,心都是空的,你必须这样行持。

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就要知道这只是随顺世俗,心里无有挂碍。比如你坐在电脑前,手指不断地敲着键盘,但是你心里不要认为这里有一个真实的电脑,我在做实有的事情等等。应当“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再说,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虽然看上去跟别人一样,但是你心里的想法跟那些人不同。他们自己心里承许一切法。比如他们想:前面有一辆车,我们要到商店里,这次买彩票中了很多钱,今天买了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别人都羡慕我,我很风光……他们会不断地分别高低、好坏、是非、长短等等。但是在你看来,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毫无自性。你心里一定认清楚这一点,这样在面对一切现相的时候,才能空掉分别执著。对此你能够有一点点领悟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修无念行、无住行。

四、身空法空:如同《佛说海龙王经》所说:“见已无吾,诸法无我。自观身空,不疑诸法空。” 先观自己的身没有“我”,再看周遭的一切法,就知道同样全部无“我”,是空性。也就是以无“自我”契入“诸法无我”。

首先,把认为是“我”的这个最执著的身心聚合体观空。或者说先断定身体没有“我”。然后按这样反省:过去我为了这个身做了多少事情,曾经为了装饰这个身体,为了让这个身体看上去更年轻,更漂亮,更时尚,更有风度,买过多少化妆品,逛过多少服装店。为了保养这个身体,多少次在超市里精挑细选,采购各种食材;然后下厨经过复杂的烹饪,最后在餐桌前大快朵颐。每当听别人说到自己的时候,马上竖起耳朵,只要跟“自我”有关的事,心里就非常在意。别人稍微捧自己一下,立即就成了云仙(飘在云里雾里的仙)。稍微说一点不是,一下子就跌落下来。心里只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喜欢别人的欣赏、赞叹。希望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切都是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现在发现竟然没有“我”,甚至连身也没有。就会明白自己过去是多么愚蠢!现在反问自己:以后我还应该在这个虚假的皮囊上面花费那么多精力,浪费那么多时间吗?

这样之后,你对于这个身就应当有一种应成派的样子。别人再怎么说你,你都说:OK!这时候自己不再进入角色,而是住于一种超然的心态当中。比如别人说:“你越来越年轻、漂亮了。”由于你知道根本没有“我”,所以不会特别高兴。别人说:“你怎么变黑了,还有这么多皱纹。”你心里也没有执著,这样就不会感到失落。

其实,只要认为这样的身心是“我”,就永远见不到真实的自己。因为你的心已经被这个“私我”占据了。你总是认为“我”应当如何。比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哪种生活,“我”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等等。诸如此类,你一直有自方的承许。结果就是,遍于十方三世的本性显不出来。要知道,本性一现前就是正等觉,一切平等无碍。而且这里面包含无量无边的妙用,一切本自安住,只要你不去做障碍,自然会显发。但是,你心里的我执时时刻刻都在障碍。现在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再迷失了,不要继续作茧自缚。

知道身心上没有“我”,进一步要观诸法无我。入座观一切法空,后得位的生活当中,也要以诸法无我的正见摄持。无论是穿衣、吃饭,还是待人、接物,在做任何工作、处理一切事情的时候,你都要记得一切法无我,不要迷失,不要再跟过去的实执缠在一起。或者说,不要让自己的心跟这些现相黏合,不要让这些法入到自己的心里。

应当像看幻术那样。首先心里要非常清楚这些都是幻相;之后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心,不要迷进去,这一点非常关键。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打比方说,一个演员在演戏。如果他正演的时候,心能够脱开,不陷入角色和剧情里面,他的心就是正常的。如果演来演去进入角色,让自己的心入到戏里面。比如,有的人演多了,迷惑了,假哭就成了真哭,假夫妻做成了真夫妻。因为一切都是心,心陷进去就当真了。还有些人,虽然戏已经拍完了,但是他的心一直沉溺在戏中角色的心态当中,几个月都出不来。这些就是在戏里迷失的表现。

同样,我们也要知道,在生活当中,面对这一切幻化光影的时候,应当怎样演戏。那就是——千万不要入戏,不要让自己的心陷进去。对于一切都不要在意,不要往心里去。真正观空性比较得力的时候,才能保证不陷进去。那时候,吃饭不会落在吃饭当中,穿衣也不落在穿衣里面,做什么事都不再迷进去。这样自己的心不入到幻化的现相里面,对一切事没有执著,才不会痛苦。否则必定会出生许许多多的苦,因为执著就是苦患的根源。印度的大成就者帝洛巴曾经对那洛巴说:“儿啊!你要知道,现相没有束缚你,是你的执著系缚了自己。” 所以,我们应当作应成派的随持者,在一切时处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许,只是随顺世间生活。

五、五蕴皆空: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 观“五蕴皆空”,也可以通过“无我”这一把单刀契入。

也就是先通过闻思对于“无我”生起定解。当你通过观察,把一切法都看透了,认定诸法都是“无我”;之后就要拿着这一把“无我”的单刀,对于色、受、想、行、识全部观为“无我”。度越每一种蕴上的苦厄,远离颠倒梦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首先,“照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蕴”指一切有质碍的法。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还有无表色。或者说是十方三世自他远近无数种类的由四大组成的法。

认定好了对象之后,就要把一切色法全部观为“无我”。也就是见到一切色法都信解为“无我”。虽然色法很多,但是只要把它们会归到一起,一次性地全部看到它们“无我”,都是平等的,也不会很复杂。比如,对于眼识所见的色尘,也就是一切的形状、颜色,包括内在自他的身体、外在的器世界,全部见为“无我”。可以先从自己的房间看,桌子、书、电脑、墙壁、壁画、地板、花……了知整个屋子里的事全是“无我”。像这样,逐渐把所有形状、颜色所摄的法观为“无我”。对于其他声音、味道等也一样作观。

或者可以先把“我”空掉,那么其他的法也就沾不上了。因为只要“我”一出现,与它相连的法就有了,之后“我”的各种妄动就停不下来。打比方说,到了一个舞厅,如果有个“我”,那么在你心里,“我”就成为周围境相的中心。之后,“我”会很想和那些漂亮姑娘们跳舞,生起爱著之心。然后就会前去邀请,由此出生一系列的攀缘、执取,出生得到或得不到的坏苦或者苦苦。同样,我们身处红尘世间,就像在一个舞池里面。周围的漂亮姑娘代表所贪的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欲。如果你的心里有一个“我”,那么“我”就会被这些五欲所吸引,就会发生进一步的攀缘、执取。一旦你心里作为中心的“我”空掉,它就不再发生影响,周围的境相对你也就不会产生很大作用了。所以,观“无我”,进一步观色蕴皆空,就能远离颠倒执著,也就远离了苦厄。

我们在生活中调练的时候,就要以应成派自方无承许,随顺他方承许的方式行持。也就是你一定要开始学着说“无色”,千万不要把心混在里面。看到悦意的色法,不要著在色尘上;听到悦耳的声音,不要著在声尘上;喝杯茶,不要著在味尘上……总之,在任何处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许。
当然,在这个世间做一个人,暂时跟周围的人还有共同的因缘。那么也只是持随顺他方的态度,不能迷进去。比如,朋友们邀请你去听音乐。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观察: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还是从琴弦上出来?或者从别的地方出来的?其实声音根本没有来处,所以声音是没有的。像这样,自己对这些法没有执著。如果朋友们问你:“怎么样,贝多芬的音乐很棒吧?”你就说:“OK,无生曲。”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你也要观察眼识所缘的色境无我,就像木人看电影那样,不要迷在里面。人家问你:“这片子不错吧?”你就说:“OK!幻化光影。”总之,一切时处都要提起正念,不要陷入色蕴当中。

真正能够把色蕴观空,就不再有缘色蕴所生的苦厄。由于不会继续在这些色法上面计较分别,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好的东西而欣喜,也不会由于失去什么事物而忧愁,总之再不会有这方面的障碍、苦恼了。

其他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也是一样。“照见受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受蕴”,指领纳所触境相的一切心所法。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感觉”。包括六根接触六境与识和合,所生的六种感受,或者可以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对于一切感受也要观为“无我”。最开始建立了一个“我”,认为有“我”在领受各种各样的感觉。其实“我”根本没有,感受也同样没有。或者可以直接观受没有“我”,自体不成立。总之,不要把感觉当真。

然后,“照见想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想蕴”,指缘境取相的一切心所法。比如想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净的、染的……总之,包括“我”所执著的一切妄想。比如你坐在那里打妄想,心里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一会想这儿,一会想那儿,生起各种取相的心所。认清楚“想”之后,对它也要观为“无我”。因为一切“相”本来没有,无论是想好还是想坏,全部是错乱。或者说,由于本来没有“我”,也不会有“我”的想。
现在应当重新审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我们非常习惯的生活方式,要看清楚那些心理状态的错误之处。小时候一上学,老师就教我们要想这个,想那个。尤其是知识分子,想法更多,心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而且我们从无始以来,没什么事的时候,或者心稍微有点空闲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打妄想。甚至不该打妄想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根本停不下来。像这样,经过无数次的串习,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必刻意,自然就能发动,就能无中生有的想像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建立各种各样的概念;然后发生种种的计较分别。心完全陷入这样一种错乱的状态当中,还一直认为很有意义。

其实,这些思想全部是虚妄、错乱的。因为那些妄想全部建立在“我”的基础上。而“我”本来没有,所以再多的思想都只是自己添加出来的,就像虚假的阳焰水一样。而且那些妄想根本没有意义,全部是垃圾。认清楚之后,你再习惯性地打妄想的时候,立即要提醒自己:“想”也是无我,打妄想只是一种迷乱,没什么意义。由此截断妄想。

对此有人会问:缘佛法取相不也是“想”吗?心里难道不应该有佛法的思想吗?对于这个问题,暂时来说,缘佛法“想”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对于佛法不应当是虚妄的“想”,而应当出生决定的“见”。也就是不要混在“想”里面,最后应当回到本来的真实义当中。也就是一切都应当归于零,只有归于零才能契合空性的量。因为“空”就是零,而且它是最大的,包含一切。只要还有一点执著,就没办法归于本来面目。这也正是“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的涵义。所以我们应当誓愿做一个无心道人。当然“无心”不是让你堕在顽空当中,而是在随顺世俗的时候不会往心里去,同时又能处理得很好。

其实,懂了应成派对于世俗的承许方式,也就懂得该怎么生活。打比方说,作为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有自方的承许,就会认为,“我”把佛法的思想通过嘴巴说出来,听众在下面听到后很有收获,很欢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建立实有的意义之后,就会计较各种得失,会出生种种烦恼。比如大家很喜欢听你讲法,对你高度赞叹,你心里就会感到很舒服,在人群里也会觉得很有面子。并且会常常随着心里的妄相陶醉不已。甚至考虑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更好地凸显自己。由此引生种种的计划、追求。进而发生贪染、傲慢、竞争、嫉妒、焦虑等等的烦恼。这时候,你的心已经被这些虚妄的相紧紧束缚住了,成了妄想分别的奴隶。这都是“自方承许”害了自己。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知道,讲者、听者,以及讲法这件事都没有“我”,没有自性,心里深深确信这一点。之后随顺世俗因缘如理如法地讲解。讲完之后心里也是空的,不要耽著在那些相上面。这样“随顺他方承许”就不会出生烦恼、过患等等。像这样举一反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应成派的方式来行持。逐渐领会、熟悉之后,就再不会缠缚在颠倒梦想当中,也不会再无意义地感受苦患了。

再说,“照见行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蕴”,指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以及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在名言当中也只是一种假立,人们对它不会有太多的执著。所以我们主要观相应行“无我”,也就是各种善心所、烦恼心所等都无有自性。

“行”是造作的意思,或者说是“我”所执著的习气,也就是各种习惯性的错乱心态。这些习气已经串习成一股力量,一遇到境缘就会发动,所以叫做“行”。其中相对比较好的,对现世、后世有利的,叫做“善心所”。相反,成为现世、后世苦患根源的就是“烦恼心所”。
其实从究竟上来看,无论是善恶哪一方面的妄动,真实之中都是空性,根本没有“我”的缘故。要知道,之所以发起各种行动,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一个“我”。凡是对“我”不利的因素,我都要遣除;凡是对“我”有利的因素,我就要争取。任何时处都要为“我”而行动,这样就有了种种的“行”。比如,在贪爱者的眼里,好像世界上有无数的美女,因此他会不断地追求。在嗔恚者的眼里,好像世界上到处都是敌人,因此他要把一切自己看不惯的,不利于自己的对象统统消灭。像这样,在我们的身心上,发生过无量无数错乱的行。

现在就要反过来,也就是观修“无我”,由此止息随之而来的“行”。或者直接观一切行无我,自性不生等等。在生活中,同样要学着以应成派的方式行持。

首先,自方无承许:也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心再跟“私我”混在一起,要变得正常一点。原来总是迷在“自我”里面,遇到不同境缘的时候,都会为“我”采取各种行动。现在知道“行”只是一种妄动,就要把这一切的行全部停止下来。由此不再落到这种戏论网当中,就会有一种超然,就能远离苦厄。

这时候你再看这世间人们那些共同的行动,像是去哪儿玩,到哪儿吃一顿,或者看电影、电视,去跳舞、唱歌等等。或者像那些事业心重的人,每天为了创造功绩,发展事业,取得学术成就等等,不停地奔波行动。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了知“无我”,所以不断地为自己而行。但是你要看到这里面根本没有“我”,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要把一切观为无我。像这样远离颠倒梦想。

同时,随顺他方承许:毕竟处在这个世间也要随顺暂时的因缘。比如遇到因缘,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做。但是你不要像其他人那样,要看到这些事物只是梦幻泡影,是假的,不要在里面迷惑。

最后,“照见识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识蕴”,指八识心王。也就是“我”所执著的心灵。“识”,就是指对境相的了别,它也是虚妄的法,本来无我。世间人常常说到的心灵,基本上就是指前六识。但这也是虚假的相,真实的心灵并没有被人们发现。

现在大多数人心比较粗,会耽著外在色、声等法。也有一些人心稍微细一点,这样的人就会执著内在心识的品质。比如认为:其他人都很庸俗,很粗浅,只关注外在的物质,而我是一个心灵主义者,我有超出常人的欣赏品味,有不一样的高尚情操。比如会想:今天欣赏了印象派的画作,用心捕捉那些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又去听了一曲交响乐,体会里面特殊的思想意境,那种心灵的震撼,实在是太美妙了。或者想:我现在正在禅修,虚妄分别全部泯灭,只有一个明明清清的心,这就是我的本心。这个境界太殊胜了……像这样,很多人自以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其实还是执著了一个“我”,仍然超不出虚妄分别。

要知道,心有很多层次,真如妙心才是它的本性,而不是分别妄识。所以,要知道识也是“无我”,也要空掉。就像曾经有一个禅和子走到酒楼下,听到楼上一个妓女正在唱:“你既无心我也休。”当下豁然大悟。所以,一定要空掉心识,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我们正在见的时候,不要著在见上;正在闻的时候,也不要著在闻上等。在自处的时候没有我,也没有任何承认。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只是随他方承许。

总之,观一切身心五蕴都是“无我”, 之后就要在观念上革命,要彻底地改变。原来认为整个世界全部是真实的。大到星系,小到粒子,这一切的色法,以及感受、思想、行为、见闻觉知等的心法,全部自性成立。现在就要完全翻转过来,要知道这些全部“无我”,自性不成。由此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度越生死苦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以无我而成就利他

《金刚经》这样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其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译为有情,或者勇识。《佛地论》中说:“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意思就是,通达无我真理的觉悟者,必定能够利益一切有情。所以,真正觉悟了无我,不仅能够度越苦厄,远离颠倒梦想,而且决定会发起利他。这就是观修无我的作用。

要知道,唯有执著“自我”,能够障碍利他心的显发。如果心里念念耽著有一个“我”,就会害怕“我”吃亏、受伤害、失去利益等等。结果利他的心就发不出来。如果心里没有“我”,就不会去计较什么。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去利益别人。

过去有个妇女,由于对自我的执著很少,不会生起呵护自我的心,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家人,完全尽到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责任。后来有个人对她说:“你怎么这么傻啊?只知道对他们好,都不知道呵护自己。”她听了之后想:“是啊!我为什么不给自己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多享受生活呢?”结果她生起了这一念私心,之后行为就不一样了,不再忘我地利益家人了。这就是“我执”毒素的作用。

现在新一代的人从小被灌输要张扬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全都中了“我见”的毒。由于自我意识太强,人们变得越来越封闭、自私。普遍来说,越是发达的城市,知识程度越高,自我意识就越强,就越是自私、冷漠。因为彼此都有一个巨大的“我”横在那里,大家互相都不敢接近。或者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自我”的防线,对别人就会有所保留,对很多事情也会非常计较,这样彼此之间就很难相处。比如坐在公交车上,观察周围的人,几乎人人都很“酷”,目光都是冷冷的。你稍微有点什么动作,他的眼睛立即凶凶地看着你,好像碰到鬼似的。相反,通常情况下,在乡村、山区,那些比较纯朴的环境里面,人们的自我意识没那么强,人与人之间会比较容易沟通,心和心的距离没那么远,也比较好融合。这样“自我”的想法少了,彼此之间就好相处。

这样就知道,我见越重就越麻烦。那么深重的我执,不说做菩萨,连世间善道都达不到。世间善法里面虽然没有无我的教法,但是世间善法完全随顺无我之道。像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等,就是要压伏“我”,降低、减少对“自我”的执著。比如,爱国家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忠”;爱父母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孝”;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义”;心里尊重别人,就是“礼”。
过去由于有这个文化的导向,人们心里会认识到退让、奉献,让“自我”缩小就是好的;能够服务别人,忘记自我就是好人。即使无法全部做到,但是大家心里会懂得做人应当多付出,多尽职,多利他,这样才好。像这样,整体的导向就是减弱“我执”,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很好。

可惜当今时代,人们的认识完全颠倒,根本不随顺无我之道。相反,大家都认为不实现自我、抬高自我就不是人。像什么“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侵犯绝对不让他好过。不满足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就白活了……像这样,全部强调自我主义。结果生活处处不顺心,遇到一点小事就过不去,很难感到幸福 。

其实,只要还有“我”,就必定有“他”,由此会出现自他对立的情况,这样就没办法完全放下自己,无条件地利他。如果真正通达了无我,知道根本没有“自我”,自然能够彻底地放开,就会敢于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所以,我们要学着开始渐渐把“我”放下。时时提醒自己,没有“我”,之后努力做到爱他如己。也就是你以后不要再死死地抱着“我”不放。不要再想: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我的钱怎么能给他?我的名誉、地位怎么能让他享用?我凭什么要对他好?我怎么能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去帮助他?我怎么能为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等等。

应当拿着“无我”这把单刀,直接斩断“我爱执”的魔鬼。之后你就能真正无私地利他,无我地行一切善法。没有了“我”,再遇到什么样的人,也不会看成“他”。就像过去认为有“我”,因此会全身心地呵护自己,爱护自己。现在把“我”去掉了,天下的众生都成了自己。这样一来,别人感受痛苦就是自己感受痛苦,别人缺少安乐就是自己缺少安乐。比如,作为一个医生,为病人看病的时候,就当作是自己的身体,细心地治疗。就像自己身上有根刺需要拔掉一样,别人身上有根刺也应当拔掉。

无我故,心无所住

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常说,六祖是通过两个半卷《金刚经》而开悟。这两次都是因为听到这句经文。第一次是卖柴时,到了一个客店,听到有人在诵《金刚经》,听了半卷,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心当即开悟。第二次是在五祖弘忍大师面前,五祖半夜给他传《金刚经》,讲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大彻大悟了。之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当时六祖正是以无我之心,识得了心无所住,而能明明显显地出生此真如妙心。

不明了无我,心必定有所住。只要出现境相,心就开始执著,无论如何都只是“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就没办法契合本心。也就是说,过去由于用心的方式不对,所以生起的每一念心都有无明的成份,都落在虚妄分别当中。因为每一念都围绕着一个“我”,认为我应当去分别、争取,要努力打造全新的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等等。天天这样发动妄想,认为有实在的意义。别人叫你停下来还不愿意,认为会失去什么,害怕落后于他人。总之,由于没有住于“无我”,认为有此法彼法,从而引生种种分别执著,以及贪恋、嗔恚等的烦恼。所以说,过去生生世世都白活了,一直在做妄想家,做苦恼分子,没有一念契合真如本性。如果现在还不肯提起“无我”,只能继续走“有所住”的轮回之路,没办法回归本来面目。
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在一切时处当中提着一把“无我单刀”,不要像过去一样,一出现什么法,心立即去攀缘、执著。应当把一切观空,不要让心有所住。比如正在化妆的时候,就要想“脸无我”。既然脸没有自性,还会有什么妆容吗?或者你正在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想“身体无我”,那么依于身体的法自然也是没有的。或者当你得到什么名誉的时候,就要想:“名誉无我”,从而摆脱名声、赞誉等的束缚。

总之,一切法本来无我,如实作观能够止息一切戏论分别。这样你的妄想、执著的生活就会开始停止,你的妄想病、执著病就能逐渐痊愈。从此就知道到底该怎么生活了!

无我故,远离染净二边

如同《解深密经》所说:“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佛对文殊菩萨说:“善男子,你现在应当谛听,我要为你们简略地宣说不共的总持义,从而使得诸菩萨能够善巧地悟入我所说的密意词句的真实义当中。”

“不共陀罗尼义”指什么呢?经中又说:“善男子!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无论是惑业所摄的杂染法,或者远离惑业苦的清净法,我说这一切法都无作用,也无有“我”。因为一切染净诸法都是因缘所作,无有自性或自体。因此本来远离染净二边。既不是杂染自性的法,先前杂染后来变成清净;也不是清净自性的法,后来清净先前杂染。

一切法本来无我。因为诸法无不是因缘和合而生,而因缘和合的法本来没有。因此没有任何杂染法,也没有灭尽杂染的清净法。所谓“杂染”只是一种妄现。就像梦里的一切法现似存在,实际上一丝一毫也得不到。既然本来没有梦,也就不会有梦的息灭。也就是说,梦里的一切现相代表杂染。梦本来没有,说明并不是先前杂染,后来转成了清净,而是本来没有杂染。既然杂染本来没有,也就没有它的清净。就像本来无梦,也就没有离梦一样。

由于观待他者而成的法绝对没有自体,或者任何相对安立的法都原本不成立,因此一切法远离染净二边,本来清净。本来没有轮回,也没有灭尽轮回的涅槃,这就是诸法本自寂灭,本来涅槃。或者说本来没有愚痴,也就不会有断除愚痴的智慧,这就叫做本来智、自然智。

一般人认为,轮回里的杂染法全部自性成立,有作用,有“我”。比如有房屋、汽车等无情法,有人、狗等有情,始终觉得有这些法。其实,这只是被一合相骗了而已。比如,面前有一条狗,它的名字叫“阿黄”,见到人就会摇尾巴。结果你认为它是真实的,有作用,并且把它看作一个实有的有情。像这样,对于眼前的人,身边的事物,整个世界里的法,都觉得它们实有,有各自的体性,常常被错觉笼罩。

实际上,真正去寻找它们的本体,一丝一毫也得不到。比如,观察那条狗,你的眼睛就像一个高倍的显微镜那样去看,结果马上不见狗的相,只见到空间当中一个个悬浮的粒子群。再往细处观察,这些粒子也消失了。所以,组成狗身体的每个粒子都不是实法,只是假相,这样又怎么会有和合而成的真实的一条狗呢?

这里要发现到,凡是由各个部分和合的整体相,绝对不是实法,而只是对于多个部分的积聚安立一个总体的假名。所谓的总体是各个部分的总聚合,因此在每个部分上得不到它。这样把一个个部分都排除掉之后,始终找不到单独成立的它。这样就能断定:凡是由多个部分合成的总体法都是假立的,没有自体可得。

要知道,如果某法实有,就只有一体或多体两种情况。其中“多”由“一”组成。所以现在就要观察一切法的最小单位“一”是否实有。某法只要可分,就绝对不是“一”,分析到不可分时,就是无方分的微尘和无时分的刹那。

首先看空间上有没有独自成立的“一”。其实,凡是空间里显现的事物,一定有它的形相,否则根本无法呈现。所以空间里呈现的法全部有方分(有空间方位上的部分),因为只有各个方分彼此组合才能出现形相,没有上下左右等各个方位,绝对没办法呈现。

这样就知道,空间上绝对没有独立的“一”。因为“独一”就意味着只有它,而不观待任何法。但是,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边就没有中等等。如果一个法真的不观待上下等的方位,那么它一定没有任何形相。也就是说,凡是空间里能够呈现的形相,必定由多个部分合成。没有上下左右等部分,就没有任何面目和细节,这样的法永远不会呈现。既然这样不观待、独一的法在空间中没有显现,也找不到它的住处,那么这样的法决定是没有的。

由此可知,凡是在空间里能显现的物体决定是假法。这里面永远找不到独立的“一”。看起来好像所有的法都是独立的“一”,比如一堵墙、一根柱子、一扇窗户等等。其实这只是你的错觉,是你的心分辨不了假立的“一”和实有的“一”。当你的心计执这是“一”的时候,你已经搞不清了。而一直这样执取惯了,就陷在深度的错觉里误以为真。

比如一堵墙,当你走近它的时候,一堵墙的“一”不复存在,因为你只会看到很多的砖头。这时候又会误以为其中的每一块砖头是实有的“一”。进一步观察,砖头的“一”也没有了,成了多分的碎石粒。再继续分析,碎石粒的“一”也不成立,因为它也是由多分更小的法和合而成。像这样,落到更细的层面上观察时,心还是习惯性地把支分看成实有的“一”。其实这个支分跟那堵墙的情况一模一样,可以说它只是更小的“一堵墙”,同样只是多个支分的假合。所以这时候又要想,这也不是“一”,因为实有的“一”不是观待他法而假立的,这样的“一”不会呈现在心前,永远没有人见过它。要知道,空间中的一个法只有在心前显现,有它的形相,才能说有这个法。然而所谓的“一”根本无法显现,就证明它绝对没有。

当你想通了这个道理之后,就要遍观空间里的一切法。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山山水水、车辆、房屋,各种的有情,还是更小的粒子等等,凡是能够成为被观察的对象,一定有自身的形相呈现在空间当中。既然有形相呈现,就必须有各部分的和合,独一的、没有上下等部分的法无法显现。因为“上”一定要观待“下”才能出现,“左”一定要观待“右”才有,一个独立的、没有上下左右等部分的法就没有任何细节,因而无法显现。所以空间上任何方所、任何大小的相,全部是观待而现,没有自体。

时间上有没有独自成立的“一”呢?这也没有。因为任何一个果法,必定观待因缘而现。现在这一刹那的法,也是由前前分位的各种因缘和合而现。既然是一个众多因缘的共同作品,就绝对没有独自成立的体。既然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就必定在单个因缘上得不到它,而把单个的因或缘一一拿掉,也是一无所有,根本得不到它。

拿放电影的例子来说,无数的光线打在银幕上,下一刹那立即现起影相。这个影相是由光束、银幕等的因缘和合而现,脱开这些因缘绝对没有影相。每一道光里面也没有它,把每一道光都拿掉更不会有它。既然通过各种因缘和合,才能现出影相,就证明影相没有独立的体性。像这样,如果有独自成立的体,决定不需要观待因缘。即使没有因缘,也应当出现。但实际上,时间上的每一刹那都无法脱开因缘而安立。以观待的缘故,决定没有自体。

总之,凡是存在的法,决定由因缘所作。而因缘所生法决定没有自性。
通达此理有什么功德呢?经中说:“若有如实知如是者,便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善男子!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能够如实通达这个道理的人,就能永远断除粗重之身,远离一切烦恼。所谓的“粗重之身”,既可以说是由烦恼种子变出的身,又可以说是含藏烦恼种子的身,这是分别按果和因的情况解释。它是最沉重的负担。这个蕴的重担放下了 ,就能得到真正的休息。如果它没有停灭,就还会继续执著诸法实有,从中源源不断地变现各种错乱的相。

轮回里的一切现相就像迷梦一样,我们却认为这里面真的有很多法,它们各自持有自身的体性。并且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丰富,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生各种分别、计执。我们的心就像小孩追逐肥皂泡那样,在幻化光影里面不断地攀缘、求取,醒不过来。

又好像一个人喝醉了酒,一直在错乱当中出不来。而且是越来越错乱,越来越复杂。妄想的程度轻一点,世界就稍微清明一些,妄想程度重一点,世界就更加恶浊。妄想变得越来越强,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如果认清轮回的真相,心里不再起什么妄想,也就不会继续攀缘、求取,这样就能够恢复清净。一切法本来清净,不必再另外制造一个清净。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只要不再继续做那些搅扰不休的事,分别心的野马也就不会继续奔驰了。也就是说,你不要一刻不停地打妄想,不断地做轮回的错乱梦,应当像瑞岩和尚那样[1] ,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真正明白之后,就知道在轮回世间里,没必要发展很多事,也没什么要想、要商量的。你一定要换换脑筋,在这上面要有不一样的表现。
比如,别人问你:“怎么解决这世界上的问题?”

你就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当然,他们可能会觉得奇怪:我们写了那么多本书,有那么多位专家,开过那么多次会议,研究新的策略,推出各种方案,都没解决问题。在佛法里,居然这么简单就解决了?

其实,佛法是最省力的事,不需要你再去执著什么。因为一切事由心而生,心里没有了分别妄动,就不再有什么事了。既然本来没事,哪里还需要什么解决方案呢?

而且只要不再搞戏论,不再没事找事,一切的妄动就会自然止息。
比如别人问:“你有什么主张?”
你就说:“敝人无主张。”
对方再问:“你到底立什么宗?”
你说:“宗是什么?”
对方继续问:“难道你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吗?”
你就说:“连自己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自己的主张?”
你应当这样,不要想还要保留点什么。像这样,通达诸法因缘生,就能够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世尊所说的不共的总持之义。

以无我观空性的步骤

总的来说,以无我观空性。首先,通达经论的所诠义;然后,通过反复思维把它融会于心;之后,经常串习、运用,也就是依止所得到的正见反复修习,这样就能把原来颠倒的习气转换掉。


[1] 《明觉禅师语录》:“沙云:瑞岩有何言句?僧云:唤主人翁。自云:诺!醒醒着,他后莫受人瞒。”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最近我看了一段名字叫“空性的特性”的文章,感觉很有帮助。这堂课就借它里面的部分内容,来谈谈“空性的特性”。

从究竟上讲,不能谈空性有什么特性。要知道,所谓的“特性”,是指某法特有的性质,但是空性遍于一切法,根本不是万法之外的一种事,所以不能把空性跟万法对待起来看。这样一来,就没办法说它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法的“特性”。而且,“空性”没有任何行相,不是可分别、能计执的事,也就没办法想象,更不可能真正把它描述出来。

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常常会在这上面犯错误。很典型的就是:学了空性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佛教里的高层人士。平时喜欢跟人高谈空性,以能谈玄说妙为荣。并且会想:“那些人只懂得修修无常、皈依,很一般。我修的是胜义谛,每天都在观空性,禅修空性的境界好殊胜……”像这样,常常表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其实,这样的人跟空性相距甚远。尽管他口口声声标榜自己通达空性,实际只是一种粉饰自我的习气,用“空性”在作自我包装而已。这种情况不仅不是证悟空性,反倒成了入“空”的障碍。为什么呢?先前没说空性时,他还不会这样以空性增加我慢心,而说了空性之后,不但没减少执著,反而跟无明我执相结合,多了一层高傲执著。或者他认为,在万法之外另有一个空性可以观摩把捉,这样反倒成了障碍。结果一直拈牢不放,这样的执著病更难治。

要知道,“空性”到底是什么,这事只有亲证才能了知。唐朝的惟俨禅师说:“我跟你说倒也不难,你听了这些话就应当直下见去,这还好些。如果再作思量,却成了我的罪过[1] 。”意思就是,虽然可以旁敲侧击地讲空性,但这也只是一种方便,不能当成真正的空性。因为这只是一种假说,就像指月的手指不能当作真月那样。

禅宗不落言诠,直接以证量传授,最易显出空性特色。下面就借用禅宗语录略说几点:

一、本来现成

空性本来现成,天地万物无不是空性。桂琛禅师说得好:“佛法不是思量所能测度,你向哪里下口?(你想一口咬住空性,但空性是你咬的对象吗?)还有一法近得你吗?还有一法远得你吗?有什么法相同于你吗?什么法不同于你吗?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却要这样艰难而去呢?[2] ”本来不二,所以没有什么法离自己远、离自己近,也没有什么法跟自己同或不同。远、近、同、异都是在“二”的戏论上建立的。空性本来现成,说什么远近同异,自己在意根下作测度,都是自己作艰难而去。

马祖也说:“平常心是道,没有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3] ”所以“平常心是道”,你不要在这上面增添什么。这里也没什么造作,你不要总想着做些什么。甚至在修行上,你也总想修出个成果,得到点什么,觉得“无作无得”很没意思。其实法性本来无作。同样,也没有是非。“是非、对错”都只是妄情,这里既没没有要建立的“是”,也没有要破斥的“非”。取舍也没有。不必非要把什么取来,紧紧抓住,不肯放手。也不是要舍弃什么。这里没有个实法可得,也就没什么断常。从来没有一个法断灭,也不会有什么法常住不变。这上面也没有凡和圣。有“凡”,才有相对的“圣”。没有“凡”,也就立不出“圣”。如果你执著一个“圣”,也已堕入戏论当中。

有人问僧一禅师:“什么是毗卢佛?”禅师回答:“不超越。”一般人认为一定要超越,要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法性平常,本来现成,就在这万事万法当中。

接茶受食无异于传示心要。像赵州禅师,无论别人怎么说,禅师都说:“吃茶去![4] ”而且因为诸法原本现成,不用动身便已到家,不是非要跑到哪里才是家。[5]

而且,既然空性本来现成,那必然是不假修治。就像有人问水陆禅师:“如何是学人用心处?”禅师答:“用心即错。[6] ”意思是说,这里没有你用心之处,你用心去抓它,反而不是。这里不必以心去取著些什么。本来现成的缘故,根本不必刻意造作。
再说,既然空性本来现成,那就不是另外有个东西可求。所以,灵佑和尚说:“不道别有法教渠趣向。”意思是,我不说另外有什么法叫你修行趣向。

同理,空性天然不二的法性,没什么生灭、净垢、增减等的差别。正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不要认为空性有什么生灭。也不是先前受了染污,后来变成清净。悟了空性的人也没增加什么,还在迷惑中的人也没减少什么。包括地狱众生也不少分毫。

虽然空性本来现成,但是真正悟到并不容易。一般人生活在无明系统里,错把迷乱当真实,由于这种妄见遮得太久,积习太深,以至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出生妄执,把自己隔离在空性之外。所以,这事要悟也不容易。因此,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空性本来现成,就整天散乱放逸。这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就好比说,虽然电台的信号本来现成,无处不在,但是,如果自己的收音机出了故障,也没办法接收。同样,空性就像电台广播,无所不在,本来现成。但如果你自己相应不上,也只是空谈。所以要重视修行,不能落在豁达空当中。

总之,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现成”。不是只有特殊的地点、情况才有,它无处不在。所以,我们看很多祖师就是在穿衣、吃饭、担水、劈柴等,做一些日常行为的时候开悟的。这样知道后,起码方向上不会搞错。至少不会学完空性,认为:我现在就修一个空性,一切万法都是低等的,只有我修的“空性”最高深,与众不同。这种情况,明显是不懂空性“本来现成”的表现。如果这种偏执一直不改,执著病只会越来越加深,口里再怎么谈“空”也触及不到真正的“空”。反而成了“执空”的病人。

二、无执

空性不是执著处,你能执著的事都不是空性。道悟禅师说:“去!不是汝存泊处。”讲得明明白白,学人不可执著。我们的心执著惯了,一说起什么就会产生妄执。包括对于“空性”,也要起执著。我们的心习惯住在一个所缘境上,碰到什么就耽著在上面,对于空性也是如此。这时禅师就说:走开!走开!空性不是你停住的地方。

其实,“空性”就是真如,或者说是真如的异名。用“空性”这个词,就是为了让众生听到后不去执著。要知道,众生处处生执,因此只能用“空”这个名称来启发他,让他知道法性本来无执。意思就是,说到“空性”, 你就应当知道这没有丝毫可以把持、执著。
因此,匡真禅师也说:“举一则语,教汝直下承当,早是撒尿著在你头上。”意思就是,我如果举一则话,叫你直下承当,让你一定抓住这个话,结果你把这个执为真如,那就误会了。也等于我害了你,我在你头上撒尿。因为你把语言、分别的境执为真如,也就成了证得真如的障碍。所以《起信论》说:“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同理,古德感念自己的师父说“不为我说破,所以衷心感恩。[7] ”禅宗祖师们都不肯说破,因为说出来的都不是。就是要你自己去悟。若是说破,你很可能把它执实了,这样反而成了障碍。以这种方式,学人了悟后,就会非常感恩:幸亏你当时没为我说破,不然我今天就没办法开悟了。悟本禅师也说:“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无可执著,那么“有”和“无”都不是。如果你说“有”,就像一个僧人曾经问:“一尘含法界时如何?”投子和尚说:“早是数尘也。”这个僧人正问的时候,已经在执著“一微尘中含摄法界”这个名言,所以投子和尚说:你早已经是很多尘垢了。同样,如果你执著一个“澄澄绝点”,也已经成了心识的境,并不是真如[8] 。如果你专门学这些话,这是鹦鹉学舌,并不是你的实证境界。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以这些话来装点门面,诳惑别人,那就造罪不浅了。再比如,有一僧人问:“吞尽百川水,方明一点心。如何?”阾珏和尚说:“虽脱毛衣,犹披鳞甲。”“吞尽百川水”,但还有这“一点心”,就像虽脱了毛衣,还披着鳞甲。这还不是!这“一点心”也要吞尽才行。

同样,“无”也不是。如果你说“无”,比如双峰禅师说:“据某甲见处,实无一法可当情。” 仰山禅师却说:“你解犹在境。”意思就是,你的解还在“境”上。既然没有一法可当情,你为什么还著在“无一法可当情”这个法上呢? 因此寂天菩萨说:“胜义非心境。”

三、无得

证得空性时,你自己就是空性,所以空性不是你所得的对象。在现证的时候,并没有“主客对待”,哪里有什么得或不得?假如有所得,那你已经处在空性之外了,能说证到空性了吗?

《永嘉证道歌》中也说:“不见一法即如来。”由于自己跟诸法已是一体,哪里还有什么法和非法呢?《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智慧的所得。石头和尚也说:“真物不可得。”真东西不可得,可得的全是假的。居遁禅师说:“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如果说我得了什么,会了什么,那就成了毫不相关。绍修禅师也说:“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是凡夫。”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圣人法成了圣人所会的对象,那就落在能所二取当中,也就成了凡夫法。

所以这里不能拟议,也无可趋向,它并不是你所得的对象,这不像我们读世间书,或者做世间事业,最终得个什么。它是无所得。但也不要落在偏空上,《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果以无得而得。

四、心无能所

智禅和尚说:“能所俱绝,名为见性。”能所都没有了,才叫做见性。雪峰禅师说:“尽大地是汝。”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能”,此外还有个“所”,或者说这边是“我”,那边是“法”,你就在诸法之外,就不能说“尽大地是你自己”了。

总之,对于证得空性的人而言,万法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本源,所以说空性外没有自己。如果你认为空性外还有个“我”,是“我”证得了空性,那你早已误入歧途,因为你把空性看成对象了。其实,前面说的“无执”、“无得”,也是因为“能所不二”。所以这上面没有可执的事,也不成立所得的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不可思议

空性难以领悟的原因是只有亲证了才知道。此外它不属于什么,既不是口里谈的,也不是心里思量的。只有机缘成熟,你丢掉执著时,才容易体会。

一般人习惯于用自己已知的经验,来想像未知的事。但是已知的法全是错乱,怎么可能用它来想象一个未知的事呢?这样去想象、推测,结果就是,越是用心去求,执著反而越深,离空性反而越远。

相对我们凡夫已知的经验来看,空性当然是不可思议。正如《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含摄了一切身心世界的现相,而这些竟然都是空性,这对于已知的经验来说,实在难以理解。我们会认为,所见、
所受、所想、所知,样样都很实在,为什么说它们是空性呢?《金刚经》中说:“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等,这也同样让初修的人摸不着头脑。又像法融禅师所说:“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我现在说的无心之处,并不是跟有心分开的。而且“即心是佛”和“非心非佛”竟然是一回事,一般人也搞不清。又说“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等等,实在都难以思议。

为什么佛菩萨、祖师们非要这么说,不能讲的简单点,让我们都能体会呢?其实,这里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

想想看,假如你吃过辣椒,而一个人从没吃过,他现在问你,辣椒是什么味道,你能怎么回答?你只能说,很热却不单单是热,像火,但又不是火,有点麻,却又不是麻,有些疼痛,但也不是疼痛,比较刺激,也不完全是刺激……像这样,如果你说像火、热、麻、痛等等,由于他从来没吃过,你说一个“热”,他有可能认为像夏天那样热,你说像“火”,他又理解成炉灶里的火,像这样,他理解的早已不是辣味。说的很多,听者只
用意识去想象,再怎么也不是辣味本身。到这时候,最好是让他自己亲自尝一下,那就“辣味自知”了。

所以,为了不搞错,只能是对于口中说的、心里想的都一概破斥,因为空性自身是没办法说出来的。因此空性也一样,不是凭语言、分别就能了达,也没办法把一个可思议的东西等同于它,那样早已离题万里了。

很多人想:你一定要告诉我空性到底是什么,说了我好记住,然后我就认认真真地按那样去修。但问题是,空性实在说不出,根本没办法说到它。如果说它是什么,让人产生误解,把错的当真,那样问题就更大、更麻烦了。只能告诉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没办法说,否则很可能越说越走样。

空性的不可思议,在于它不在日常经验的范围里,也就是“胜义非心境”。所以没办法适切地表达。具体来说,日常经验中总有个“我”来领受,或者有个心来了知,其实这就是能所。而悟入空性的时候没有能所。既没有能感受的心去领受,也谈不上什么悟境经验,更不用说怎么去描述它了。所以,空性到底怎样,只有亲证才知。光是强记、分析、思维,跟瞎子摸象差不多,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

而且,一提到“不可思议”,一般人容易执著一种渺茫、玄妙、难以捉摸的状态。其实,“不可思议”就表示什么都不是,不可执著。结果很多人听了之后,反而执著一种难以思议的玄境,这样难保不被玄杀。换句话说,你在那里天天谈玄,其实早已被“玄”杀死了。正如古德所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增上慢空见如芥子许。”执著顽空比执著“有”更可怕。执著实有,反正一切都有,修一点就得一点,这个还没那么可怕。但你若是著了顽空,或者执著虚无飘渺、玄玄妙妙的境界,整天揣摩、想象一个“空”,很可能会处在空的幻觉里,变得神神叨叨,精神不正常。

六、离知见解会

空性本来现成,随处都在,不必刻意寻找,它就是你自己。只是一般人被无明障蔽,虽是自身上的事,却也很难体悟。


要知道,无明我执是我们学空性所要灭除的对象。但如果你对此辨别不清,在方向上不是破无明我执,反而习惯性地用无明我执来学空性,结果“无明”和“空性”结合在一起,或者说,“空性”会成为你无明我执所虚拟的一个东西,而且进一步串习成一种改头换面的“空”方面的无明我,由此出生很多知见解会。

比如你认为“我知了什么、见了什么、解了什么、会了什么”,这个“空性”是什么样的等等。像现在一般的知识分子,学佛之后就喜欢谈空性。本来空性什么都没有,但他们口中谈的空性,足够装满一个图书馆。其实,他只是分别意识对空性产生知解,不是真正的空性。


不仅如此,由于产生了很多空性上的知见解会,就会使得无明更盛,我执更强。比如,没学空性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一般。学了空性之后,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会想:我懂空性,我明白了一个超出一切,非常高、非常了不起的“真理”;我现在是空性方面的权威,完全超过世间的学者、外道和小乘行人……像这样,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把自己封为“空性之王”。过去只是认为,自己在世间法上很不错,但现在觉得,自己已经在佛法的顶峰——空性上摘取了桂冠,并且戴到了自己头上。所以,他会觉得自己更光彩、更耀眼,在人群当中更是显得不同凡响。像这样,他现在的我执比原来更强,我慢比从前还高。

要知道,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就是执著,不是断除执著。而空性是不可琢磨、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以惯有的方式,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诠释空性,之后就把这些分别心的产物当成空性,认为自己已经悟了空性,会到了真如……这样搞完之后,就觉得我现在差不多开悟了,应该写一本空性的书,来教导世界上的一切可怜众生。然后编出一套“空性论”。把它设计得非常完善、无懈可击,在论述上严谨、精密,在意义上玄深、独妙,向世人昭示这就是空性。

其实,从前到后,整个这一套都是骗局。你已经被自己骗了。那些只是你的意识在暗中操作,全部是分别妄见。只有当你歇下狂心、无我无执的时候,空性才肯显现。而你现在只是意识执著,如果还用自己的知见去解会空性,只能让“空性”成为你新的执著对象,不仅不会断除执著,反而会形成障碍,甚至误入歧途。

下面的一些语录都是在说这个意思。比如玄沙禅师说:“何处更有一物为汝知见?”哪里更有什么东西被你知见呢?师护禅师也说:“不要领会。”我们说领会了什么,其实早已落入能所,而你仍然在用心去抓一个所缘境。又如文益禅师所说:“不知最亲切。”现在的人喜欢说“我知道”,生怕别人不了解,以为他不知道。其实,不知才最亲切。

璘和尚有一句诗:“个中生解会,眉上更安眉。”意思是说,你心中生一个解,会一个意,就像在原有的眉毛上再安一个眉毛,又加了一层障蔽。所以,你不要再用你的妄识去揣测、想象,也不要认为,我现在已经解会得很好。其实,对于经验的执著恰恰是障道因缘。所以,没有必要执著过去分别心的经验,认为那个很宝贵,放不得。

有个僧人问:“如何是沙门所重?”道膺禅师说:“心识不到处。”心识能到的地方都不是,沙门所重的是你心识不到的地方。所以,你再怎么聪明,多么会写文章,意识上能左攀右缘,搞得非常精细等等,这些都没有用,因为沙门所重的是心不到之处。

天皇禅师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也是这个道理。见则直下就见了,如果去揣摩、猜测,早已有了偏差。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

需要特意知个什么。像是穿衣、吃饭、睡觉、走路,这些样样现成。不知同样井然有序,同样妙用无穷,不用了解、不用功夫,自然而然都会。比如,每个人都有新陈代谢,但不是人人都必须把这些研究明白了才能活。实际上身体自己就会做这些。再比如睡眠,每个人每天至少进行一次。也是自然就会睡觉,用不着了解。如果你一定要研究清楚,到底自己是怎么失去知觉而睡着的,可能最后只有失眠了。这些都是知识分子的毛病,什么都要去寻思、琢磨,很喜欢寻求一种知识、搞出一个答案。当然,如理闻思得到正见是很重要的。而且暂时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修单空也必不可少。但要知道,这些修持的方向是在逐步减少你的妄执。最终确实是“以无得而得”。



七、周遍

空性周遍在万有中,不偏在人、我、净、垢、时间、空间等的任何边上,所以万法都是同此空性。这空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真如。要知道,我们常说此法是空性,彼法是空性,但这不是指空性有很多个不同的体,一个事物有一个空性,十个事物有十个空性。要知道,空性的体性本来不

二,不可分割。
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一个芥子中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芥子自身的体性成立,当然不可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就连两个芥子也不能包含。但芥子没有自性,是空性,所以能含容一切法。

另外,空性虽神奇但又十分平常。现在的人喜欢用“神奇”这个词。这就表明,人们内心深处喜欢不平凡,会被神奇的事物吸引,这样就跟空性相差甚远。实际上,空性虽然微妙,却又极其平常。

一切无非法性,灵云禅师是见桃花而悟道,洞山禅师睹水影而开悟。所以,空性周遍,在在处处都是空性显露。

八、无我捷径

有人问:既然空性不是修成的,是不是就不用修了呢?这也不是。对于没开悟的人来说,修持戒定慧,能够减少造恶,减少杂念,这样就容易开悟。因为,天天造恶业,心一直很散乱,这样是很难开悟的。所以还是要修。但不是说,空性是由修持新生出来的有为法,而是由修契合到它、证到它。总之,开悟之前一定要修,开悟之后也要修,最终达到无修。

那么,我们初学的人该怎么修才能接近空性呢?
景岑禅师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说到,“我执”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如果由它来当家做主,你就会忘失自性,把“我”当成本来的人。

“我执”是思想和判断的根本。一切的想法、判断、行为,都是依我执而来。但它隐藏得很深,所以很多人不了知一切妄动都是从这个根源中发生,反而认为它很宝贵,结果一直保护它,完全被蒙蔽。

其实,你所说的每一句话,起的任何一个念头,包括做出的一切判断,都是以你最舒服、最习惯的方式在做——即“我执”的方式。而且,多生以来,这种想法、做法、判断方式已经形成非常强的习气势力,已经认同它了。在这之外,人们不会用别的方式去思考、判断等等。

“我执”总是让你觉得一切法真实,让你自以为是。其实,所有的妄动都是因为它而发动出来的。因此,它正是轮回的根本,是修证空性所要解脱的对象。如果没从“我执”中解脱出来,那“空性”就只停留在口头上面,而不会有契实证量。

所以,证悟空性的最大障碍就是“我执”,给你制造混乱的也是它。只要有个“我”,就会有一个所执著的点,而且它很难辨别,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如果你看不清它,就必定被它骗得很惨。

打比方说,如果你的那些思想、判断,全部由“我执”里面出来。那样的话,你的思想越是复杂、精细,就越是自以为是,离空性也就越远。因为这些见执已经形成了知见稠林。你若是放舍不下,它们就会成为障碍你见真实的直接因素,并且越来越难以清除。所以,千万不要再幻想在我执里编织些什么,要认识到,“我执”是最需要消灭的对象。

如果能够直接抓到它的要害处,把“我”空掉,就很容易观空性,很容易契合真如实相。空性是一种证量,是一个实际体现,不是言语,也不是知见解会。其实,空性就是法界,所以你不能把它私有化,成为你自身执著的一个事。另外,由于你发生烦恼妄动的中心点就是“我”,只要空空无“我”,就没什么执著了,一切就会开始变得正常。从此之后,你再不会偏执在哪个点上,这样才能回归本来,才显露空性。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空性呢?

九、空性的证量

我们现代人喜欢口口声声谈怎么证悟空性,其实我们根本不晓得证悟是怎么回事。空性虽然不可思议,却也不是含糊笼统,随便说说的事。也不是单单不去修持,就是证得空性。是否悟入空性是有具体证量的,没这个量也不能冒充。

按照书上说,最初悟入空性,要有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出入等的证量。就像禅宗公案里所讲,像是“露地白牛[9] ”、“桥流水不流[10] ”、“东壁打西壁[11] ”等等。又比如米拉日巴祖师能在虚空中行走、从石头等中穿过,这些都是证悟空性的具体显现。

十、空悲不二

佛被称为两足尊,这有多种解释,这里解释成空智和大悲就是佛的两足。

其实,空和悲就像一物的两面。悟了空性的人,由于了知天地万物无不在此空性中,就会对于一切众生,自然兴起无缘大悲,想要救拨他,并且会在实际行动当中随缘去做。

相反,如果自以为看破一切,什么都不执著,觉得众生再怎么痛苦都是他们自找的,对此没有悲悯心,也发不起利他心。这样就能证明,他根本没真正悟入空性。或者说,修空性的人,不论你有多么安乐光明境界,如果你的心没转成慈悲,其余的验相就不可靠。

[1] 《联灯会要》:“僧问:‘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师良久云:‘吾为汝道亦不难。只宜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思量,却成吾罪过。’”
[2] 《景德传灯录》:“师曰:‘诸上座!不用低头思量,思量不及,便道不用拣择。委得下口处么?汝向什么处下口?试道看,还有一法近得汝,还有一法远得汝么?同得汝异得汝么?既然如是,为什么却特地艰难去?’”
[3] 《四家语录》:“示众云:‘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4] 《禅苑蒙求》:“赵州问僧:‘曾到此间否?’僧云:‘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僧:‘曾到此间否?’僧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曾到且从,不曾到如何吃茶去?’州乃唤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
[5] 《正法眼藏》:“赵州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投子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6] 《天圣广灯录》:“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
[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一闻法语,即契初心,然后知先觉之不吾欺。则师于我,实有解黏释缚抽钉拔楔之力也。唯当拗折竹篦,如烧禅板,庶可少报不为我说破之恩耳。”
[8] 《五灯会元》:“问:‘澄澄绝点时如何?’师曰:‘这里不着客作汉。’”
[9]露地白牛:《景德传灯录》:“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逈逈地,趁亦不去也。”
[10] 桥流水不流:《景德传灯录》:“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11] 东壁打西壁:《济颠禅师语录》:“济公坐禅椅上,令取文房四宝来,写下一绝辞世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