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癸三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是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之故,汝等便生三惑。即指前三难,是分别妄见,非真实知见耳。]不是真实的知见。[初反核起疑之端竟。

壬二喻释现起之疑(分二)

癸初空中华无起灭喻二 金中矿不重生喻(癸初又分三)

子初喻释二 法合 三 结成(子初又分二)

丑初翳差华亡喻二 空不生华喻

丑初翳差华亡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譬如眼睛有毛病而幻化出来的,以虚妄而见到空中有花产生。[幻翳若除,]我们有毛病的眼睛如果治疗好了;除就是这个眼睛的毛病好了,治疗好了,[不可说言:]你就不能这样说,不能怎么说?[“此翳已灭,]这个病眼已经好了,[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什么时候会再起眼睛痛的这种情形呢?[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因为眼睛痛,你就会看到空中的花,空中的花就是因为眼睛痛而妄现,这二法非相待故。

因为这两个都没有实体,因为翳跟花,二法皆无实体,所以,非相待故。意思是: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眼睛痛跟花,不是说有一个真正的眼睛痛、一个真正的花,没有!花就是因为眼睛痛;眼睛痛就是空中的花产生。因为病眼跟花二法皆无实体,不实在。正常的眼睛本来就没有这一些,我们如果用清净心,以佛性来讲,本来就没有山河大地、人身,统统是虚妄的东西。

[以清净眼,观晴明空,]看到天气晴朗的虚空,[是谓无翳。]没有毛病。[今云幻翳者,从无而有,故谓之幻。喻六识妄心,依八识虚妄变现,翳既是幻,既然眼睛有毛病,幻化出来,[见亦非真,故名为妄。]就像晚上做梦,这本来就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本来就不实在。这等于说我晚上做梦,梦到什么街什么巷,可是,本来就没有这个地方。你说:我明天睡醒后要去找那个地方!根本就不可得,本来就没有那个地方,那只是你作梦看到的梦境,就是这样。

[此喻妄生分别之见。]虚妄产生分别之见。[空华者:妄见空华显现,此喻分别所辨妄境。空本无华,即妄见空华时,亦本不生,]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你眼睛不痛的时候,就没有这种东西,是因为你眼睛痛才现出来。[皆因翳眼妄现。幻翳若除者:翳病]眼睛的病,[若遇良药,得以除灭。此喻闻佛法,顿悟识空。

]分别心是空。[识空翳灭,不可说言,此翳已灭,]颠倒分别妄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此喻颠倒分别妄见已灭,何时更起一切妄见:犹如问佛,何时复生烦恼耶!何以故者:乃征问之词。释云:翳华二法,非相待故者:翳时空不生华,但因翳妄见,]本来空中没花,是因为眼睛痛才产生这个妄见,[非华实有所生。]我们今天就是颠倒妄想,才实实在在有人生跟宇宙,不然实在是没有的东西,就是无明所生的产物。[翳华二法,皆无实体,非是对待安立之故。众生迷时,妄见生死,究竟众生,性自涅槃,故曰本来成佛。一翳差华亡喻竟。]我们人的执着,如果没有遇到佛法,颠倒梦想,到死也没办法!

[丑二空不生华喻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简单解释一下:就像空中的花,在虚空消失的时候,消失于虚空;灭于空时,这个“空”就是圆觉。这个空华比喻作无明,消失在圆觉清净心当中,一样的意思。你不能说:虚空什么时候再产生空华?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何以故?空本无华,我们的圆觉本来就没有无明这种东西,因为本性没有生灭,“起”就是生,就是没有所谓的生灭故。

[亦如空华:喻生死涅槃。虚空,喻圆觉净心。若悟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为什么?[是空华本无故。]那是因为我们眼睛痛,就是本来没有人生、宇宙这种东西,这是因为我们无明的业力所牵引出来的错觉。[以何以故征释云:空本无华者:喻净眼不见空华,而如来已了识空,]就是分别心本来就是本性的圆觉心。如来已了识空,就是说已经彻底的了悟,这个分别心当体就没有。[不见有法起灭。]“起”就是增加,“灭”就是减少,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保持这颗清净如如不动的心,这样就完成佛道。[以既不见华,孰为起灭?]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的眼睛如果清清净净的,空中没有花,什么东西灭呢?意思是:本来就没有无明,要怎么说灭掉无明呢?

本来烦恼就是空性,我空、宇宙、法也空,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到底是谁在起在灭呢?[喻如来于圆觉净心,真空实相之中,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在内心里面增加一点点欢喜;也不在内心里面减低一些些的清净,统统没有!本来就如此,烦恼自性本空,本无一切烦恼可得。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焉。]也没有灭。[初喻释竟。]我们如果用记忆的思想来讲,我们从小到大,只是这个肉体一天一天一直长大;不过,这是一个生灭法在增加、减少,以这颗心来说,我们从小到大,脑容量变大,思想增长,经验比较足够;但是,真如本性不增不减。

[子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生死是凡夫,涅槃是圣人;但是,你如果不放下涅槃,同样不究竟。所以,生死跟涅槃都要放下,不然,还是一样,执着一个涅槃,同样变成生灭法,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我们本性的不可思议的妙觉圆照,那么,离开一切华翳;华翳不是对待,因有翳而有华,翳无华就空。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迷见生死,似华起;]就像空中有华,表示好象有这个人生跟宇宙的真实体,似华起就是真的好象有人生。[悟得涅槃,似华灭。执则成有,不执成无,空本无华,起无起处,灭何所灭?]所以,我们保持空荡荡的空性,运用于一切世间宇宙,一切法皆空。如果说:我们只用一个虚空来比喻,放大胸量;用一个放大胸量来完成佛道,这是一种很勉强的讲法。我们说放大度量,放大度量它的根本意识的立足点,还是一个我执,因为大空而有大有,那也是一个方便的比喻。

见性之人,无所不空,不是说我放大我的度量来包容,那是一种譬喻法。大彻大悟的人,他根本就连空性的东西,连这个虚空在包容什么东西都没有,虚空粉碎,他所到之处,都没有时空的架构,哪里有什么我在包容你呢?用虚空来解释我们的度量大,这不是一个开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不是这样比喻,因为他连点都没有,就是说:他连感觉我在包容你,他都没有这种念头。连这个出发点都没有,也就是破除一个我执,就无我嘛。无我,你没有立足一个定点,没有一个固定点的存在,一切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东西。[妙明觉性,圆照法界,寂灭无二,离于生死涅槃,无明妄见,惟有空性独存,]离开这个虚妄之见,就是心错觉,产生执着,只有空性独存,[故曰:离于华翳。二法合竟。

子三结成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意思是: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不管你承不承认,虚空都存在那个地方。虚空到达不增不减,离有跟无的观念,不是暂有,也不是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我们要了解,虚空不是暂时有,也不是暂时无,何况我们的本性、如来的本性,圆觉随顺,随顺就是随顺真如门而入。而为虚空,虚空尚且有这种情形,何况我们平等的本性呢?

[上云:惟有虚空,离于华翳,即以虚空为喻。故告以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不是因离华翳而暂有,亦不是因有华翳而暂无。]不是这样。[此中虚空,喻圆觉净性,]统在那个地方,[恒常不变,即是成佛真体。]成佛的真体,[即此一喻,前二难自然而解矣!]前面两种困难的疑问,自然就解答了。[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关迷悟。此不因离华翳而暂有,]我们的本性也不是离开华翳就暂有。[显有华翳时,即有虚空。觉性,即是作众生时,]我们的觉性作众生的时候,[我法二执正炽,]“炽”就是燃烧,分别、执着得很厉害,就像火在烧一样,执恼,就像我们人的贪、嗔、痴三毒,像火在烧一样。

[而佛性如故,故曰:众生本来成佛,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来成佛,哪里说有一切无明存在?[又不因有华翳而暂无,]也不因为空中有花,或是因眼睛有毛病而消失。你的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有花,虚空还是在那里。[显虚空本有,不过为华翳所障覆。法中即是佛性本有,但为我法二执障覆,不妨说无明众生本有,复说本来成佛。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者:此约在缠]就是在烦恼当中[之圆觉。]在缠就是指众生位的时候,这个是指在被烦恼所束缚众生位的,隐藏起来的那个圆觉来讲的,就是说:就在缠的圆觉,在缠,我们就是被束缚起来。[如来,约心真如生灭二门,因随顺真如生灭二门之故,而能成立虚空,及一切法。犹言虚空尚不因幻华起灭而为有无,何况圆觉真常之理,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又岂随生死涅槃而起灭耶?初空中华无起灭喻竟。

癸二金中矿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销金矿就是说开采出来的矿有污点、有杂质,销就是把它放进炉子里冶炼。[金非销有;]它本来就有金子的性,不是经过大熔炉冶炼才有金。就是它本来就含有金,冶炼后才能得到纯金;如果你拿一把土去冶炼,炼了老半天还是土。金非销有,金子不是经过熔炉锻炼才产生的,是本来就有金性。[既已成金,]就是已经成佛了,[不重为矿。]就不再为众生,没有再变回众生的道理。“矿”就是比喻众生。既已成金,既然已经成佛道,哪里还会变成众生呢?就像深山里开采出来的金矿,把它锻炼成金后,金已经恢复本来,哪有可能再变成矿呢?[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意思是说:成佛永远不会变众生,经过无穷时劫,金子还是金性。[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不能说本来不是这样,不能这样讲。为什么?在为金怀本来就是存在的,如来圆觉也是这样子,如来圆觉本来具足。

[即此一喻,第三难亦涣然冰释矣!]疑问也消除了。[如销镕蕴金之矿,]“蕴”金就是藏着,含藏着金的这个矿叫做蕴。[令成精金,金在矿中,销矿金现,非销始有,]不是锻练才有。[虽假炉冶煆炼之功,金性要须本有。]不然你抓一把泥土去冶炼看看,它本来就不含有金,要如何炼成金呢?[既已销去矿滓,“滓”就是说不纯,所剩下来的东西。[而成真金,再不重为矿耳。]不会再变成矿,炼成金就是金了;我们成佛就是佛,永远不会再变成众生。[经无穷时,金性不坏者:此明在矿则隐,]在矿中,金性隐藏起来。[出矿则显,纵经无穷之时劫,而金性仍然不坏,不应说言。非本来成就。]不能说不是本来就成就的,意思是圆觉性本来就具足。[此释成金性本有也。]这就是藉着比喻来合这个法, “此法合”。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者:此法合。如来证极圆觉妙性,亦复如是。最初修行,须假般若观照之功,照破无明,以显觉性。矿喻无明;金喻觉性。金非销有,]把它锻炼过,这个“销”是放入大熔炉里面冶炼,靠着这个高温。金如果没有经过锻炼,佛性就显现不出来,也不是经过销才有,也不是经过熔化才有金,本来矿中就有金。[谓觉性非因修观照而有,未断无明时,本来具足,不是修生,但是修显。]不是因为修行而产生佛性,是因为修行而显现出佛性。所以,未断无明的时候,本来也是具足佛性,不是因为修行才产生佛性;但是,只是因为修行,才显示出我们的佛性,如果我们没有佛性,怎么修都不能成佛。[既已成金,不重为矿者:谓既证极圆觉妙性,再不复重起无明。]不再回复无明,[解答三难,异生本成佛道,]异生就是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又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二喻释现起之疑竟。

壬三显示浅难深造(分二)

癸一所造离念二 能造带情

癸一所造离念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无妄轮回,无所谓的生死轮回相,以及非轮回,非轮回就是涅槃相。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就是无所谓的生死虚妄的轮回相,以及所谓的涅槃清净相,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讲得实在是太好了!一切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性,已经脱离假相的佛性(如来),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叫做如来。妙觉的圆觉心中是什么情形呢?底下这句你就知道怎么修行。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很有修行,他就是很没有修行。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可修,亦无所谓涅槃,也没有所谓成佛,不迷就是佛。及不成佛,无所谓成佛跟不成佛,这都是对立性的东西,也没有所谓生死生灭的轮回相;也没有所谓清净非轮回的涅槃相,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

[一切如来:约出缠妙觉果体,]已经离开烦恼的那个,出缠就是已经离开、摆脱了烦恼,摆脱了我法二执叫做出缠。已经摆脱了我法二执,妙觉的果体,[其所造离念。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这句话也很好,一个人若能离开一切执着,那么,他的心的平等性就如同虚空。我们如果离念,这个念,念念都是执着的。离开一切善恶、大小、高下、贫富对立的念头,凡是起心动念,都是执着的念嘛!对不对?离念相者,简单讲就是离执着者,简单讲就是这样。离执着者,他的胸量等虚空界,“等”就是跟虚空一样的大。简单讲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起心、不动念,不擅加刻意的把它划分。凡夫可能没有办法做到这样;但是,凡夫要赶快的调整我们的情绪,要随时调整自己,进入与空相应的思想。要能够把这个有化作无的力量,这样佛道就快完成了。

千万不要让这些仇视心、不满的心,填塞我们的心中,事情过后,前一秒钟过,这一秒钟就不执着。我们虽然还有习气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更加的圆满清净,其中不容他,不容他就是不杂,一滴尘不染;中不容他,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故谓之妙。圆照法界,灵觉不迷,故称圆觉真心。]所以称为圆觉真心。[绝诸对待,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以菩提涅槃,皆属对待。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证涅槃,体虽即真,名因妄得,]体是无形的体,虽然说是真的;但是,安立一个名字上去,又变成虚妄的东西,名因妄得。名字还是因为虚妄的对立衬托出来,而得到一个涅槃的假名,[故皆无之。]简单讲,涅槃本无一切相可得,既然无一切相,哪有涅槃可名之呢?既然无一切相,哪有涅槃?生死当下空性就是涅槃,所以,生死涅槃等同虚空,就是这个道理。[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此的示圆觉性中,]的示就是直指目标,正确的指引;此的示,就是正确的来开示我们。我们的圆觉性中是什么呢?[本无生死涅槃之相。]

悟到生死本空,当下就是涅槃。[成佛,是涅槃不生不灭,非轮回相。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灭,妄轮回相。前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故皆无之。]统统没有,[若有少见,则迷圆觉。]少见就是动到一点点的执着,你只要认为有法可得,叫做少见,若以为有法可得,一点点的法可得,有涅槃可得,也是少见。你只要落入观念,统统会迷惑了我们圆觉的本来面目。所以,扫地就要扫干净,如果要修行念头就要放得很干净;修行要有一个很大的关键,就是要有很大的志气,肯放得下,不计较,过去放下,现在空性,未来不可得、不可知。过去不用去想它,现在是生灭,当下现在就是在灭,无一法可得,每一分一秒都在变化;既然一分一秒都在变化,不值得我们执着。你今天所有的执着,变成明天的后悔,这样我们今天的执着,也是变成痛苦。我常常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最后尚且能够解决,为什么一点纷争不能解决呢?这样是不是痛苦了我们自己?

[《华严经》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所造离念竟。]其实经典句句都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句句都叫你见本性。只是你一直团团转,转不出来而已,怎么绕就是找不到目标。两眼无神呆呆坐在那里,其实就在眼前,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明心见性的人说:太容易啊!不见性的人说:太困难!踏破铁鞋无处觅,大彻大悟的人说:得来全不费功夫,连功夫都不要用到。所以,但息妄念,别无圣解,只要息妄想就是了!以前有一个高僧大德都修这一句:还有吗?这一句[还有吗]就是高僧修到开悟的用功处,他常常问:还有吗?这是什么典故呢?这是起自一个丛林里面,他教了一些徒弟很调皮,就是不听师父的话,老是忤逆他。这个师父誓愿要明心见性,而他的徒弟如果做到让师父生气,师父就问:还有吗?意思是说:还有没有更让我生气的?这样听懂了吗?还有没有那种会让我生气的?所以,他常问徒弟:还有吗?他的徒弟听不懂。

这种功夫不简单,你知道吗?意思是:会让我生气的功夫,尽量使出来;另一个是修什么呢?随他去,就是修随他去。他徒弟来说什么,就:随他去!任何事情都不挂碍!所以,祖师大德开悟,都是专修一法就开悟,我们就是不能专修一法,于法若有见,对于一切法,你只要动到念头;所谓见就是指分别心,你只要动到分别跟执着心,此则未为见,那还不算见到我们的佛性。你要到什么功夫,才真正见到佛呢?若无有见,扫除一切,连动念、宽恕说:我在忍辱,都不可以。

因为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佛说忍辱,即非忍辱,是名忍辱,连“忍辱”这个观念都不可以。你说:我今天忍耐、明天忍耐、后天忍耐,只是一直压抑;压抑到最后,你就会爆发出来。我常常说:修行不能用忍耐的,连忍耐的功夫都不可以有,连忍耐的念头都不可以有,本无的东西,你在忍什么?压抑不住,你就会发疯、爆发出来。修行不能用压抑的,人家如果对不起我们,功夫比较差的,你就想:这是我前世欠你的,要被你这样打;这是我前世欠你的,要被你这样骂、要被你这样忤逆,功夫比较差的是如此。对不对?功夫好一点的就效法耶稣,人家打左边,你就连右边给他打!这是属于中等的修行。

如果大修行人,打下去,一笑置之。像佛陀,人家要害他,脚指头被石头砸到流血,佛连动一个念头说:“我恨你提婆达多”都没有,统统没有!你想佛是何等修行,《金刚经》讲:身体被节节支解,人家拿刀子割他全身,他统统没有动到一个嗔恨心的念头,这是何等的功夫啊!何以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没有办法,我先举手,我没办法。只要有一支蚊子叮我,我就想打它了;手还是会过去,没办法,我们要做到像佛陀这样,讲真的,很困难!所以,讲来讲去,在座诸位还是要念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癸二能造带情(分四)

子初举胜彰劣二 举喻显情三 戒息妄心四 重明妄义

子初举胜彰劣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但诸声闻就是说:我们来举这个声闻的例子,就拿那一些声闻来说,叫做但诸声闻。所圆境界,以声闻所圆满取证的境界,是偏真的空的境界。声闻只是修到我空而已,所圆就是声音认为最高圆满取证的境界,是偏空涅槃。所以,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离开六道轮回嘛!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毕竟还是无法到达他所亲证的东西,因为他的亲证还不到究竟,只是他觉得他所现出来的涅槃圆满而已。再解释一遍,终不能达到他所亲证所现的涅槃,这句意思是说:他所现的涅槃,他虽然有亲证到了涅槃,但是,毕竟无法到达佛陀究竟的圆觉心、圆觉的境界。还不能达到他自己所亲证的,因为他只有证到人空,还不圆满。他所悟到的还不圆满,自己证的境界,还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思惟心就是凡夫心;何况你用凡夫之心,测度如来圆觉的境界,我们怎么有办法用凡夫之心,来测如来圆觉的境界呢?

[此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前闻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辨就是想要清楚的去了解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变成生灭性。你尚未出轮回,用生灭心;用生灭心要了解佛的圆觉性,佛的圆觉性也变成生灭。[此举声闻人,已断见思,]已经断见思惑,[已出轮回,想必能辨于圆觉,不致流转也。]不会变成生灭,[故呼善男子而告之曰: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者:诸声闻指一切小乘人,闻佛四谛]苦、集、灭、道[声教,所圆满取证,偏真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因为怕度众生,不敢留惑来润生,因为不敢,所以,[以声闻人,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注意!七识已伏,只伏我执,不伏法执。

七识有两种:我执跟法执,微细的法执他没有办法,所以,阿罗汉还有法执之见。所以,同样证得阿罗汉果,意见还是会不合,办为他只断我执而已,未断法执,何况我们凡夫说要没有是非?哪有可能的?师父只能说:若能减少是非,这样就很好了!师父不讲不才华,太闲就会讲是非,不然他不知道要做什么?烦恼的众生,他会牢骚跟抱怨,整天如果头着没事坐着,偶尔拜个佛,如果有朋友来,就把他的烦恼讲给别人听,就很委屈,一讲起来,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所有出家人都没用,排斥别人,不然他要讲什么?在座诸位!你冷静想想看,你不觉得你那些亲戚朋友来你家坐二、三个小时,听他讲三个小时,看看哪一句话是有内容的?都是无聊的东西。整天都是:人家女儿怀孕了、哪个男人怎么样、谁的先生怎么了、他们的会钱又如何了、出家人是怎么样没修,一讲起来,全台湾省、全世界他最有修,又最有修养、最委屈!有一个人来讲:你们出家人怎么样,怎么样,讲了很久,我问他:你讲完了吗?他说:讲完了。我说:讲完了换我,既然我们出家人做的不好,那么,你来剃度出家,当我们的模范!

他吓得转身就想走了,连剃度都不敢,还跟人家讲什么?第一个,连这个勇气都没有,你毁谤什么三宝?你说我们做得不好,来!你就应该来做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持戒。因为你一讲起来,大家统统没持戒嘛,来!应该如何持戒,你讲给我们听听看!所以,有时候,我们人就是这样,狂妄自大,夜郎自大,别人的痛苦,比他更甚十倍,他的痛苦才一分而已,一讲就很委屈。别人对他的大恩大德,他都不会想想过去人家对他恩重如山,只想着:你这一点点对不起我!这样就不得了了!所以,俗话说:千万不要得罪一个小人,就是这样,你宁可得罪一千个君子;一千个君子,他不会报复,得罪一个小人,你麻烦大了!事情就严重了!那么,阿罗汉的功夫不错,但是,尚未究竟,七识已伏不行,[现前身心语言,皆悉断除灭尽,沉空]什么叫做沉空?落入偏空叫做沉空。

[滞寂,“滞”就是不通,滞寂就是说不前进,不再继续前进了。沉空,沉浸在其中,沉入我空的状态里面,就是沉浸不出,浸在寂灭里面。[灰身泯智。]灰身就是把这个身体除掉;泯智,也没有所谓心智的问题,没有这个色身,当然就没有这个智慧,这只是指小乘的涅槃,无余涅槃。阿罗汉还存在这个色身,叫做有余依涅槃,灰身泯智叫做无余依涅槃。有余依就是他虽然证得阿罗汉果,断我执,但是,还有这个色身,叫做有余依。剩下的余,有余依,还有所依靠这个身心。譬如说:舍利弗在世、目犍连在世,他们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还有这个果报身,还没有报尽,叫做有余依涅槃。如果是灰身泯智,“身”就是色身,“智”就是所谓的心,除掉这个身心,那么,就是所谓的无余依涅槃,进入无余依涅槃。[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作涅槃。]为什么叫全体无明?因为还有法执,微细的法执还没有掉。第八意识的微细,阿罗汉也还没有办法。

[以小乘人,无明名字,]不曾听过[尚且不知,但保守偏真,不前宝所,]“宝所”就是菩提道,最究竟的菩提道,就是佛。这个“真”就是空性,偏真就是只断我执,不断法执,偏真又名偏空,偏空涅槃。保守就是不前进,不继续断惑;但保守偏真,只是固执自己的断了这个烦恼,享受那份清净。不前宝所,他不要继续度众生,因为太辛苦了!我今天如果出生在小乘国家,可能也是证得阿罗汉果就停了,因为我也是很懒的人。能免则免的人,因为度众生度到会怕了,我拼命的度,众生是拼命的攻击。有时候我常跟你们讲:菩萨!再让你们批评也没几年了,因为我不会常常讲经,再批评也没几年了;有一天你如果发现,连让你批评的机会都没有,你就要开始烦恼了!我会跑去深山跟猴子一起住,去给猴子看,去度那些猴子。你知道吗?猴子也是可以教的,日本人给一只猴子穿上西装,打领带,打扮成人的模样,这只猴子还会抽烟,也会跳舞,很可爱!

在南美洲给猴子穿上裙子,放上音乐给它们听,它们就会跳舞,不过它的舞蹈都是随便跳的,一直跳就对了。有一个法师跟我讲:法师,度众生度久了,实在心灰意冷,很疲劳!最主要是众生不好惹,事非多。在座诸位,你今天冷静想想看,是不是很希有跟难得的因缘?我今天若想停止讲经,一下子就能切掉,怎么不可以呢?我切掉犯什么戒?我没有啊!我怎么不可以切掉不讲经呢?很简单的事!说停,明天马上就可以停,让你讲,你要讲什么?放下,到时候你就欲哭无泪,我不骗你!

真的!所以,我们众生就是这样,虽然是佛弟子,不知道要团结,佛教已经很没落了,不会团结!山头门户之见那么重,要团结才对,要掌握因缘、掌握机会。[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这句话反过来,虽有亲证到涅槃,但是,不究竟的意思。[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分别之凡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耶?意谓小圣真智,尚不能至自证境界,]还无法达到他自己证得的境界,因为他未证得圆觉。[何况凡心,不及真智真觉,又超前理,辗转悬隔,]一次又一次的,“悬”就是架空,由高处隔阂到上下叫做悬;左右叫做“隔”就是画十字架的距离,叫做悬隔。今天才知道悬隔是这样解释。[其何能造耶!]怎么能够造作呢?怎么有办法达到呢?[初举胜彰劣竟。

子二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萤火就是萤火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萤火它不是真的火,似火非火,那种萤火如何烧须弥山呢?[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大”绝对,[终不能至。】

举喻如萤虫之火,似火而非是火。喻有作思惟,非是出世正慧。欲烧须弥之山,须弥,]中国话叫妙高,[此云妙高,世间第一山,八万四千由旬高,]一由旬是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是四宝所成。劫火方能焚烧,]才能够烧,[而凡火莫烧,况萤火乎?故云:终不能著。]烧不起来,[此喻圆觉为四智之总,]四智之总,所谓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欲证圆觉,惟凭佛慧方可。]你只有靠佛的智慧才有办法。[下以带情。]带情就是带着一分的执着。[以轮回心:即颠倒分别妄心。生轮回见:即颠倒分别妄见,均属于情。]都属于执着。[入于如来,大寂灭海者:即如来所证,一切种智之海。竖穷横遍,广大无比,寂然不动,灭诸形声,]不可以由外,或者由音声去求。[不可以相显,]也不可以用外相显。[不可以言诠,]也不可以用语言讲。

[即不思议境界。]有时候我晚上打坐的时候,都会这样赞叹佛:佛的空性智慧太伟大了,我在大学一年级的心境,到我出家以来阅读藏经到今天,对自性上的认知,对佛的感恩跟赞叹,这种心境是太不可思议!凡夫要悟到佛的境界,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像我就要搞二十年。大一到今天,1971到今年是1992年,十七、八年的时间,你想想看,我们还是很用功的一个孩子!所以,我一直在想:有缘的我就教他自性的东西;功力不够,或者是根机不够利的,干脆就叫他念佛就好了。因为实在是没那么简单,要悟到自性平等性,这实在是不容易!因为我们今天所听的,都是一些名词而已;要平等、要无分别心,其实不见性,这个统统是名相,都是这种分别、执着的东西。你们只得到一个相似、大概是这样子,但是,那个不是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没有所谓大概,本来的面目是清清楚楚,他讲出来是斩钉截铁,一点疑惑都没有,听懂了吗?那叫做明心见性的境界、心境。如果是年纪大的,或是根器不够:来,你念佛!你就执持佛号,没有办法,因为来不及了,你要把这个搞通,没那么简单!

不思议的境界,时间久了,功夫用下去,你真的会体会到那种安祥、空性的东西。以前念个佛,怎么样都压不住;一直想要压,阿弥陀佛!不然就要数数目,要用读数的。你想,我要打坐来用功,就是要强迫压抑,因为不了解本性上是什么东西。现在念佛就不一样了,现在念佛根本就不用拿念珠,也不用闭目打坐。我现在修行法门,念头,培养无间断的念头,那声音就出来,阿弥陀佛……一路念下去,你不喊停,它就一直念去,就一直念,为什么?因为内心里面只存一个,没有什么好执着的嘛,你不念佛,你做什么?这是本命原则,这是你生死的根本,你不念佛做什么?打妄想你又能得到什么?二十年才懂得两个字:放下,谈何容易?二十年才懂得“放下”这两个字是什么东西。但是,熏习也是很重要,凡夫的修行就是这样,虽然理论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执持佛号,尽量不打妄想,只能讲尽量啦![万用具含,谓之曰海。]一切都包容叫做海。[此显分别心,不能证入圆觉,密责前三种问难之非,]就是说:你用分别心,根本无法进入圆觉清净之心。[故云:修不能至。二举喻显情竟。

子三诚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如果断无始轮回的根本呢?你一定要用真心,所谓真心就是空性,绝对空性、非常安祥,安祥到连安祥都没有所谓的轻安的执着。无量的欢喜心,不然轮回也没有办法。

[此警诫止息颠倒分别妄想之心。这是警告要停止颠倒、分别妄想之心。[是故者: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之故。你兴轮回见,简单讲:轮回心就是分别心。什么叫轮回?轮回不是只六道轮回,轮回的意思叫做重复。你今天不高兴,一下子高兴;明天你不高兴,后天又高兴,这个就是重复的一种错觉、执着,叫做轮回心,不是去转世叫做轮回。我们现在每天都是生活在轮回里面,早上起床、吃饭、大便、骑机车上班,下班看电视,晚上泡牛奶喝一喝,睡觉;起床后吃饭、大便、骑机车上班、看电视、下课、泡牛奶、睡觉,明天又起床,又继续,这叫做轮回,听懂了吗?如果没有听到佛法,现在在家里画得五颜六色了(法师指化装),开始夹眉毛,整天在美容院里保养,拍打全身,拍得劈里啪啦响,一样,一定的!

我如果当女人也是一样,不过五十步笑百步,对不对?没有学佛,天地万物都是这样,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同情没有学佛的人,讲真的;学佛的人也不用贡高我慢,因为你的功夫还不够,不是听到佛法生死就解决了,还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所以我常说,一切修大乘行菩萨,及末世发菩提心众生,先断无始以来,轮回根本。]轮回的根本就是放不下,生灭刹那执着、起心动念,培养放下爱欲的执着、放下那一分感情的执着、这个生灭心,每一个动点的执着,轮回马上就断。[此指第六意识,颠倒分别,妄想之心。依惑造种种业,依业受轮回果报,故谓之根本。《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本性清净,我们的光明之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用一切妄想,分别心叫做妄想,这个分别心不是我们真正的本性,[故有轮转。” ]就是有生灭。[即指轮回根本也。三诫息妄心竟。

子四重明妄义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只要你有思惟、有所造作,这个思惟都从分别心、第六意识起,[皆是六尘]都是六尘。[妄想缘气,]妄想能缘之气,就是妄想能够产生执着的气分,缘是主动的接触;妄想缘气,不是说我们这个妄想攀缘这个气,不是这个意思。妄想变成能缘的气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能之气,“气”就是气分。[非实心体,]不是我们真正的本心,就是第六意识心不是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心是清净心,没有分别心。[已如空华。用此思惟]就是前面所讲的空华,用这种分别心,[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就像空华又结空的结果,为什么?重复的妄想,所以,[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你发的心如果错误,你永远不会成佛,永远没办法完成佛道。所以,千百万修行人加起来,不如一个大彻大悟的圣者。为什么?你没有大彻大悟等于零,他也没有大彻大悟,你想想看,一群没有悟的人,关上一百年,他会悟吗?你看有可能吗?一群没开悟的人,你们他们关在一起,还是不会开悟,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引导嘛!今天我们众生也是,如果没有佛来提醒我们的觉性,我们永远是众生,虽然有佛性,没有作用!所以,感恩佛陀。所以,来常住作做点事情,不要哇哇叫。

[此明妄无实体也。有作意之思惟,乃从有意识之妄心而起,皆是缘六尘之妄想,妄有能缘之气分。于中积聚似心非心,]累积起来;积聚就是重复的生生世世的,第六意识一次又一次的分别作用,似心非心;像我们的心,但又不是我们的心。[非是真实心体。若果是真实心体,离根脱尘,本来无念。今此识心,]什么叫离根脱尘?就是一切根尘都不能束缚他,根尘一接触,他因为有念,所以,离开根、脱离尘,当下就无念,这是真实的心体。[今此识心]我们现在每天所用的分别心,[托尘似有,]依靠这个尘,所以,我们分别心[离尘实无,故言:已如空华。空本无华,病者妄见。]生病的人虚妄看到。

[用此思惟者,识心也。辨于佛境者:]这是不可能的,[离心、意、识之境界,]“心”是指第八意识,指所谓的集合,集合一切;“意”是指第七意识,是指执着;“识”是指第六意识,指分别,统统是指分别的意识。所以,心、意、识是指第六、七、八意识,也对;但是,也可以统统讲一样是分别。看你是站在哪一个角度来讲,心站在哪一个角度命名为意的境界。[犹如邀空华,复结为空果也。辗转妄想者:如前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辗转皆是妄想,而求其不轮转,无有是处。]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的,请问师父!什么叫做明心见性?他就是这样问,他想要用推测的,听懂了吗?我到底要想像说明心见性那个本性是什么,那个想像也是什么?也是妄想。永远没有答案,唯证相应,听懂了吗?除了你自己证到那种境界,唯证相应,不然讲到死去活来,他也一样不晓得在讲什么。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种种的分别、种种的见,叫做巧见。虚妄的浮心,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虚浮之心就是不真实的心,我们每天都在用这种心,不是用放下、清净的心。多诸巧见,就是种种的思量、分别,加上一些小智慧、小聪明,而在世间,以轮回心,生轮回之见。所以,[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说:你这样问不恰当,不是正问,因为本来就是当体即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此显无胜用也。以六识之心,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浮泛之心,不是实真之心。多诸巧见:善能种种思量分别,故谓多巧见。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以圆觉之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曰: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三显示浅难深造竟。

壬四结答问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说:你这样问不恰当,不是正问,因为本来就是当体即空。

[如是三种,颠倒分别,非是正理之问,乃属邪思所测。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由不知众生,本来具足成佛之觉性,因随染缘,故有无明。虽有无明,佛性不失!二、若诸无明,众生本有,]我们的无明如果本来就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回答说:[由不知众生,虽起无明,乃属幻有,究竟非实,达妄] “妄”就是无明,如果通达了无明,[本空故;本来就是空性,所以说:本来成佛,[而说本来成佛者,知真本有故。]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有。

[妄性无体,]妄性就是无明,无明本来无体,没有一个永久性,只是来我们本性挂单而已,安单之后,明天就要走了,要迁单了,是流动性的东西。[真原还在也。]真还是在。[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十方异生就是一切十方的众生,本来成佛道,后来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众生呢?[由不知佛性,]在烦恼当中无明,但是,离开烦恼,[在缠出缠之差别,在缠许有无明,出缠如金出矿,不重为矿。]不会再变成矿了,矿就是还没有冶炼过的。[故责其非正问也。初长行竟。

辛二偈颂(分二)

壬一标颂二 正颂



壬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标颂竟。

壬二正颂(四段,前三全同长行,后二句全别。)

【“金刚藏当知:]金刚藏菩萨!你要知道,[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如果有开始、结束,就变成生灭了。有开始就有结束,就变成生灭法了,所以,无始无终。光是看这一句,就知道佛教比ji 督教伟大太多了。ji 督教还有上帝创造这个世间,用七天的时间创造这个世间,世间还有一个开始;光是佛讲的无始无终就赢ji 督教千百万倍!

所以,我一看到佛经,我以前也去信过耶稣,耶稣教堂那边有在发糖果,我就去跟人家坐着分来吃,唱圣歌;我也是圣经班函授班的。后来看到佛经,发现圣经根本不能相比,这个教义跟教理真的是不能相比,没有办法相提并论。这个道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说上帝创造万物,上帝从哪里来?无言以对。喔!佛讲的:无始无明。[若以轮回心,]我们如果用生灭心,要来思惟、分别佛性,[思惟即旋复;]旋复就是转个不停,你转个不停,你只能到达哪里呢?[但至轮回际,]你只能到达生灭的边缘。轮回就是生灭,你还是在生灭里面团团转,[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的海。

[此以偈颂。长行长行就是指前面的连续讲的长行文。[先举妄相,此中先标真性。]先标出真性。[呼以当知者:令其留意也。如来寂灭性:即真性。寂,无声;灭,无形,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然有感则通,神妙莫测,非但无有形声,]不能以外形,也不能用音声。[并亦无有终始之相可得。生,为始,灭,为终,离却生、灭、始、终,常住不动也。]就是放下的意思,不必离,就是放下,不住身心。因为我们眼睛看的都是生灭,放下生灭,它就止息了。

你如果说:我逃离这个灭!那也是生啊;我逃离这个生,那也是灭啊。一样,生当下就是无生;灭,不要执着有一个灭,放下,它就是不灭。就是这样,你就常住不动。[若以轮回心,种种分别思惟,则圆觉之性,亦即旋复。此即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纵使尽思共度量,但至轮回边际,正见其生死垢心,未曾清净,不能入如来妙圆觉海,所以汝等,便生三惑。

【“譬如销金矿,]去掉杂质,[金非销故有,]金不是因为经过一段冶炼才有,金本来就有。[虽复本来金,]虽然恢复本来的金,就是恢复本来的本性,[终以销成就;]也是要因为经过锻炼,这个热炉的锻炼,金才有办法成就。[一成真金矿,]一恢复金的本来,[不复重为矿。】]就不可能变作矿,就是成佛以后,就不可能变众生。

长行云:譬如金矿,金非销有。此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谓金本在矿中,非销而始有。虽然本来是金,到底以去渣滓,而得成就。一成真金体,一成永成,不复重为矿;众生成佛之后,再不复生烦恼。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凡夫生死,诸佛涅槃。生死本空,如翳眼妄见空华,涅槃亦复如是。翳病若除,华于空灭。长行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前面我们讲过,凡夫与诸佛,同为是空华。[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辨圆觉,何况你要来了解这个圆觉性,终归还是虚妄的生灭轮回心,[虚妄者:]无有是处。再讲一遍:思惟犹幻化,你起心动念那个分别心,都是变化出来的,何况你要用这个生灭心,来辨别圆觉性,到最后还是虚妄的生灭心。“诘”就是问、了解,何况你要来辨别圆觉性是不可能的,何况诘,到这个地方,何况你要了解、辨别这个圆觉性,终归还是虚妄的生灭心,不可能达到圆觉。[此义颂辗转虚妄。长行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空华即幻化。长行云: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何况以此诘辨圆觉,岂不至虚至妄哉!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了此心,要先以一尘不染,无妄之心,你一定要先用这种心。若能了此心,你要先用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赤裸裸、圆豁豁的无分别智心,用这个心,然后求圆觉;然后你来求这个圆满的究竟正等正觉,才有可能。为什么?

[此义颂非为正问。长行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你虚浮心、你用分别心,虚浮都是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意谓:若能了达此心,乃是六尘缘影,虚浮不实,离却此心,以般若智光,圆照法界,然后求成圆觉,庶几可已。二征释迷悟始终竟。

己三深究轮回根本(分五)

庚初 弥勒启请 二 正陈请词 三 如来赞许四 承教静听 五 正答所问

庚初弥勒启请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乘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现在轮到弥勒菩萨要代替众生来发问。

[此请佛之仪,用表三业恭敬。

庚二正陈请词(分二)

辛初庆前辛二请后

辛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就是佛不可思议的本性、本体圆觉。[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这段意思是说:希望大悲世尊,为这些菩萨开发圆觉自性,令诸大众深深了解,为什么会六道轮回、会产生生灭?我们如果悟了,就能够分别邪正。而且能够布施给末世一切众生无畏;无畏,因为他有真正的智慧,当然就无畏,邪正分明。于大涅槃,生决定信,不退转,决定性。不会再一次轮转境界,不会再被它所转。起循环见,循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一次又一次的错觉,就是断掉,不会在这个生灭法里面产生错觉,简单讲就是要具足正慧。

[佛具同体大悲,为有情]有情就是迷了的世间[、正觉]是悟的世间,有情世间跟正觉的世间,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不生不灭,[二世间之尊。]就是佛,佛具足同体大悲。[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者:菩萨,指现前所为之机,如金刚藏等皆是也。圆觉覆于轮回,]就是我们的圆觉自性。“覆”就是被盖覆、被盖着,被六道轮回盖覆了。[非机不说,]没有对机,佛就不说;非机,如果不对机,你讲了就闲言语,多的,他听不懂,说法不对机。[故为秘藏。纵说亦不显了,]就算是说了,也不显了,也没有很显示出来。故为密藏。前致三难,]就是三问。[喻说法说,]用譬喻来说、用法来说,[重重开示,]一次又一次的开示,[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如云驶月运,]其实是云在动,月并没有动。[舟行岸移等,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船一行,岸好象从后面一直往前走,其实是船在动,两边的岸并没有动。船是譬如生灭法,岸是譬喻,我们如果用生灭心,就无法令圆觉性定住。

我们如果[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分得清清楚楚,不仅能利益现在圆觉会上与会大众,[不仅利益现会,兼亦遐被当来。]“遐被”就是远被,可以影响到未来。[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者:]我们现在就是末世,所以,末世没有地方可以参,就必须要依法,依佛所说的法修持。[能施末法之世,发菩提心,修行圆觉之众生,辨识]分别清楚,[修道之眼,以正慧决定,邪正分明,得无所畏也。]当然,我们如果悟到本性、圆觉自性,我们就有正确的智慧,邪正就分得很清楚,你就得无所畏。[涅槃、是佛所证断果,转二种生死而成,]涅槃是佛所证的断果,就是因断惑而证果,断果;转二死,转二种生死而成,[故名为大。]转烦恼障跟菩提障;转分段生死跟转变易生死,转这二种生死,故名为大。[生决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决定信心,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而起月运、岸移等循环之见。初庆前竟。]我们如果悟到这世间是生灭法,一念放下就进入不生不灭的空性,虽遭受一切果报,他不会感觉痛苦,能化一切境界,变成一种增上缘。过去有一个高僧,结婚之后才出家;以前古人都会有自己的画像,他出家之后,将他太太画像带着挂在前面,他没有放佛像,而是放他太太的画像;他的同参道友都毁谤他,瞧不起他,说他愧为修行人,感情仍然断不了。有时候这个高僧看他太太画像还会掉眼泪,更增加别人对他的轻视。经过十年的修行,还是没人了解他,到最后,他跟大众说:我要回去了!那些同参道友都很惊讶,他宣布他要入涅槃。

人家说:哪一个要入涅槃啊?说:就是平时,都将他太太的画像放在前面,每天看的那个!嗯?他这样能自知时至,样样都放得下?入涅槃时间到了,自己都知道?以前轻视他的人都赶来说:你且慢入涅槃,我请问你,你是出家人,怎么对感情还看不开?怎么把你太太的画像每天挂在前面。他说:我每天看这个画像,是感叹众生可怜,以前我也是束缚在感情里。那你为什么看画像哭?他说:我是怜惜她,不能像我一样出家修行,仍然在六道轮回。那你为什么连续看这么久,不看佛呢?他说:因为即心就是佛,佛不用我看他、怜惜他,我是以慈眼视众生。别人所看的,跟他的心境是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所以,他说莫以凡夫眼,测度圣人境,不要用凡夫的眼光,来测试圣人的境界。讲完后,一刹那之间,就离开这个娑婆世界,马上就断气了,就坐在那个地方。我们人的修持,常常会因为我们的爱见、执着;就是用我们的我见,以为别人都没有修行,别人所做的都违背因果,甚至会曲解别人,我们不必如此。我们修我们的,我们为什会六道轮回?因为在生灭法里面放不下,起循环见。别人有修没修,对我们不重要,我们自己有不有修行,这才是最重要,因为生死是我们自己要解决的事。所以,修行第一个要放下的就是爱见,经典就讲得很清楚了,爱见就是执着你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放下;爱见不放下的人,再怎么努力修行,一样没办法!再怎么努力修行,一样没办法!

[辛二请后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若诸菩萨及末世的众生,要进入如来的境界;大寂灭就是说:永远不会受动摇,因为他离一切相、空一切相,毕竟不可得的境界。海是比喻很大,没有尽端的意思,大寂灭海就是所谓的涅槃,大涅槃的意思。云何当断轮回的根本呢?要怎么断轮回的根本?

据前章,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弥勒闻说此语,心已明悟,代为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致问:]他怎么问呢?他问:[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我们今天要跳出轮回,要先断轮回的根本。[前云: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此云游于大涅槃海,具含万德,故喻如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前章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是的指六识,未曾显了而说,故请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按世尊答处,而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因为我们有这个欲望,助发我们的爱性,就是执着性。因为我们先天性就是有欲望,欲望加上爱欲的追求,[能令生死相续,此总陈所请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几种性就是哪几种根性?是声闻性或是菩萨性?或是外道的性呢?[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我们要回入轮回,就是为了教化众生,再来世间度化众生;尘劳当然就是众生轮回的地方。要设几种教化的方便来度脱众生?也就是要有二、三种。[

此别陈所请有三:一曰: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因前章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故此问轮回之性,共有几种?二曰:修佛菩提,几等差别?意谓既识轮回之苦,必须依解起修,速求证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几等差别?三曰: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上问大智修证菩提,此问大悲回入尘劳世间,当设几种方便,教化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削平寇乱叫做肃清,在这里意思就是除去对立、入于平等,就具足有智慧之目。所以,慧目肃清,这应该倒过来念。肃就是除掉,我们如果除掉对立,就能进入平等,你就有智慧之眼,叫做慧目肃清。古人写文章,有时候也用倒装句,还是要有一点文学的程度。[照耀心镜,]照彻我们的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能够圆满悟到如来无上的知见。

[惟愿如来,不舍救世大悲心,使断爱欲之因,得出轮回之苦。令诸修行,一切新学菩萨,以及末世初心众生,慧目]由这个正慧,然后除去敌对[肃清,照耀心镜者:]通过智慧的妙,所以,[有慧目,即能照之慧眼,不向外出流,]出流就是[攀缘尘境,乃向内返观,所以,要常常看我们的内心,观照我们的内心。[照耀心镜,以心净如镜,而能映现万法,了知法法惟心,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是谓正知,无所不知,正见、无所不见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境。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为这些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希望如来能回答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清净智慧之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永远断轮回。[心悟实相,]心悟到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很慈悲,有问必答。

[当尔之时,弥勒请问已竟,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赞其所问,近益现会,远被末世,故重言之。汝等,指弥勒等,乃能为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者:谓一乘如来知见,]一乘就是绝对、实相。在《圆觉经》里面讲叫做圆觉,所谓的圆觉,如来的知见。[此是甚深幽奥秘密之义,微妙难思。佛于渐教门中,]渐教有这个次第。[久默斯要,]久默就是不明宣,久久不开口,不明显的把它宣说出来,很重要的地方。[不常演说。今既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能令诸新学菩萨,洁清正慧之目。爱欲不萌于心,]“萌”就是发出,我们的爱欲发自于心。所以说,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法就是说我们依法修持,离欲尊,能够离开欲望、烦恼的束缚。爱欲就是一切欲望,深深的执着五欲叫做爱欲。那么,这个五欲就不萌,就不会产生在我们的心里。所以,还是要以法、真理,来洗清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无有翳病,]“翳”就是眼睛有病,看东西不清楚叫做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心众生,永断轮回。如下文云: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这四个字,[故有轮回。]“恩爱贪欲”你说你想要脱离六道轮回,恩爱就是指夫妻、男女、亲戚朋友的恩爱。弘一律师要出家的时候,他日本的太太抱着孩子,到虎跑寺去找弘一律师,弘一律师不跟她见面。

说:你就当作我得虐疾病死了!弘一律师出家以后,夫妻之情全部断掉,不简单!世间人讲:这是很残忍的人!但是,他能成为一代伟人,能够烧出一千七百多颗舍利子,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弘一律师火化的时候,金光万道,这是有记载的,恩爱断。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恩爱不断。所以,宁可让人说我们无情没关系,不要让人说我们不慈悲,那就很糟糕了!人家如果骂你:你这个人很无情!这样没关系,因为情是一种执着。如果人家说:你这个人很没有慈悲心!那就很糟糕!学佛的人竟然没有慈悲心!无情没关系,但是,不能没有慈悲。再来,贪欲,贪着五欲六尘,认为跟自己不合的就是魔。贪欲就是说:执着自己的欲望。与自己的看法相违背的,都把人家讲作是魔,别人都不对,占有欲嘛!所以,恩爱贪欲就包括一切。这个就是不能舍,舍不掉。所以,我常常听他们讲:师父,要放弃这个执着心,对凡夫来讲不简单!这一句也是执着,自卑。学佛要有志气,一定要发很大的志气。你要学道,除了要有智慧、有慈悲、你要非常大的志气!为什么?你没办法去阻挡每一个人,人家有权利要让你烦恼,你告诉自己:我有权利不烦恼!你有权力讲,我有权力不要听。很简单,一定要很大的志气,不然你会团团转!

这一点很多人没有讲到,你学道,除了要有般若智慧、慈悲心以外,还要有大志。很大的决定心,就是说要很有志气,放得下。菩萨!如果说:你今天有恩恩怨怨、纠缠不清的心理痛苦,你放得下,你能够吃亏,这样你渐渐就接受修道,进入佛清净的境界。有种种恩爱贪欲,使我们没办法放下。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单刀直入,很有志气,一切法唯心所造;学佛如果没有志气,累劫不得见性,一定是如此。要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这才是真正有办法的人!不然你要继续六道轮回吗?菩萨!“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你注意看这句话吗?简单讲:要断轮回,让它不生灭,你就是不能有恩爱的束缚、不能有五欲六尘执着的束缚,都不可以!

[爱欲既已不萌]发不出来,当然,[则翳病既除,空华自灭,故曰: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者:实相无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所有相是虚妄,云何我们在虚妄当中打转?在这个旋涡转不出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了解,这个“见”不当作看到,如果你悟到一切相当下就是空相,非相就是空相,你就见到你本来的面目。你不要解释说:如果你看到一切相,当下就是非相,变成用眼睛,它的含义不是这样子。如果你悟到一切相当下就是非相,就是空相,你就见到一切,见到一切什么?空性就是如来。[”若见诸相,离相而见,]离相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即见清净法身如来。]所以,修行不是很困难,怎么会困难?你见一切相,就保持如如不动的心,不受它影响;保持这颗清净心、智慧心,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禅宗开悟只要几句话就够了,哪需要搞二、三年?你就能见到清净法身的如来。

[众生未悟,翳眼妄见空华,实则空华本不生,毕竟亦无灭。今心悟无生,实相妙理,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为什么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因为生灭不着的意思,不着生,也不着灭,当然就没有生灭。[如是忍可于心,]“忍可”就是印可,就是印证于我们的心。这个不生不灭能够印证于我们的心,感受到这个无生的气息。[名具无生忍。讲来讲去,还是要悟到无生,才没有烦恼,无生就是没有烦恼生,一切烦恼就无生。为什么?充满了智慧、慈悲,而且他还有大意志,坚强的意志;我一定要坚强![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初长行二 偈颂(辛初又分四)

壬初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二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三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四 迴入尘劳几种方便(壬初又分三)癸初略明二 详示 三 结成

癸初略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正在谈恋爱的男女,或者是刚结婚;或是对感情放不下的,那么,看到这段你就了解,喔!原来生死轮回就是这样,你来照顾我,我来照顾你,因而不能脱离生死,顾来顾去,没办法!有人说:这样回去是不是要离婚,不然怎么办?不用,你就离一切相就好了,学佛不用学到去离婚,我可没有这样讲,是要你放得下!问:师父!放得下的程度是什么?是不是他去外面都不要管他、去喝酒也不要管他、去找女人也不要管他,这样叫放下?我说:这要管他,虽管他,但是,放下这个管。她说:那样怎么做,我都不会!我说:该讲的还是要讲。

问:这样是不是执着?我说:这样叫做妙有,不能说是执着,不然学佛的人,不就像死人一样了?徒弟闹翻天、打架了,来问师父:师父啊,他们两个在吵架!说:无所着!这样就完了、大乱了,这样就不得了了,任徒弟大打出手,不可能的事,我一定会处理,甚至会发脾气。但是,发脾气是建立在慈悲心、无所住之上,意思不一样。所以,这个恩爱贪欲我们还是要在这个地方彻底的解决。首先恭喜三种人:一没结婚的人,二离婚的人,三丧偶的人,我们这里还特别多。不用伤心,好学佛,恩爱减少,临命终往生的希望就愈大!有的人鼓掌:还好我先生死了,小心被邻居看到,还以为我们高兴先生死了,注意点,不是这个意思。

[善男子!一切众生:指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之众生。因界外法爱不亡,]法爱就是法执不断,分段生死是指六道众生;变易生死是指声闻跟菩萨,因为界外,就是三界外的法执不断,不亡就是不断。故下文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连你拥有的法,都不能有一点执着的心;渐次就是慢慢的,你就会完成佛道,慢慢的就会进入圆觉的状态。连我们今天学的法都要放下,智慧就好。[从无始际者: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起无明之时。心无初相可得,故谓无始际。]这是方便讲,不是究竟讲;究竟讲,无始是一种假设,没有无始。由现在推论过去,当然就是有无始,时间既然是一种错觉,无始就是一种方便,方便假设之点叫做无始,因为没有办法讲出一个开始。[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者:由发业根本无明,引起润生枝末无明。]由我们无始劫以来,发出来的根本无明,叫做微细的无明,又叫做生相无明。引起润生的枝末,枝末无明叫做见思无明,是声闻跟缘觉所修的。

[如,《楞严经》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 ]《楞严经》这部经太好了!讲《楞严经》会有魔障,圆瑛法师写《楞严经讲义》,写到最后五十种阴魔时中风,他大病两次,二次都逃过一劫。法师中风,丛林里面底下的法师,都在佛前燃香供佛,有的舍寿命要给圆瑛大师,他这本《楞严经讲义》一定要写;那时候还没有写五十种阴魔。圆瑛法师写这本《楞严经讲义》不知利益多少众生,开多少众生的道眼!我们的肉体会生老病死,这个魔不会原谅他,大众在佛前拜忏,回向给圆瑛法师,二次大病不死。到最后因为徒弟太虔诚了,一直做法会、一直拜忏、一直舍笛命,无论如何,要完成这本注解,后来病又好起来,继续写。这本《楞严经》的注解,是经过多少高僧大德痛苦的恳求,圆瑛法师才将它完成。我们现在的人,看经典也不会珍惜,没办法!现在的人,实修实证的人少,为什么?他不重法,他不尊师重道,根本没有了,那就什么都免谈了。

他没有根、没有虔诚心,不知道这个法宝是人家用生命换来的,他不知道。《楞严经》说:流爱为种,流就是说:我们有这个爱念,一个人在往生以后,对这个世间三界的爱念没有办法断,“为种”是为生死的开始,纳想为胎。因为我们每一天到晚想像,所以,这个想像束缚,变成一种胎,“胎”就是一种不自由的意思。流爱为种是一种执着;纳想为胎是把自己束缚在某一种观念里面,就变成一个有形的胎。“胎”就是不自由,失去自由。交媾就是男女行淫,交媾发生,一见到男女的精血和合,吸引同业。同业就是你造了什么业,譬如你造善业生天;你持五戒做人;你造畜生业,畜生业吸引过去,吸引同业。以我们现在所讲的,叫做归纳,归纳成一类。你是哪一类的众生,你就出生在哪一类,招感同业。以是因缘,所以,有这个生死,[由于欲境,]欲望的境界,[引动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故有轮回。初略明竟。]我们今天听到经典,我们知道,一切爱欲都是生死的根本,应当远离。

[癸二详示

【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就是因为有男女,公的、母的,有的是雌雄同体。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淫欲跟爱。

[此详示,指依报诸世界,及正报一切种类之性。]依报就是我们的环境,正报就是我们的色身,一切种类之性。你如果出生为非洲的羚羊,就注定一辈子要被虎、豹、狮、象吃;辛巴威是非洲的一个国家公园,一切动物都在里面散养,要成长一支狮子或者是金钱豹,要牺牲三百五十支羚羊!出生在非洲动物,要每天都过那种恐怖的日子,你如果能了解动物里面的生命的连锁,你会发现这个天地业力支配得好好的。人类不吃虎、豹、狮子,但是,这个自然的定律,弱肉强食,自自然然它就会淘汰。生态到某一种程度,它就会平衡。除非亲眼看到录像,你绝对想像不到,非洲的猫会钓鱼!猫先把它的尾巴伸进水中,一发现鱼来咬了,她很快就跑上来,把鱼拖起来,鱼被拖上岸后,猫马上就把它咬死。你看多厉害,我们的头脑还比不上那支猫。为了谋生,什么招数都有,很厉害!日本人给它一个评语:人类的思想,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动物的世界里面!

动物求生的能力,碰到那种境界,它就有办法就会,很厉害!如果你是一条鱼,你就不会认为鱼戏莲叶是一种快乐,我们人都是一种虚伪想像的东西。到现在小学的课诵本,还写着淡水河多干净,把淡水画成绿色的,你去淡水看看,臭的!人都是虚伪的,其实在动物的生命里面都是残杀,每天互相残杀。你今天这一餐吃得好,下一餐在哪里不知道。其实看录影带也能激发我们的道心,你千万不要再来六道轮回了。一旦再来,会堕入什么身都不知道![卵、胎、湿、化,四类受生。卵,唯想生;]因为妄想而生。[胎,因情有;]情执重的人就转胎生,妄想重的人,心控制不住的人,以后出生做卵生。我们现在就是胎生,简单说,我们出生为人,就是上辈子母子的感情,夫妻、男女感情的执着,所以,这一世变成胎生。这样我们知道了,既然知道,执着就要放下,已经结婚的人,回到家里就应付一下,不要情执,一心一意,与其执着这个,不如执着阿弥陀佛。

[湿,以合感;]合就是说有水分的地方,跟水分相应的地方,他就会感召而出生投胎。[化,以离应。]离就是离开这个地方,马上应对另外一个地方而出世。譬如鬼道,人一脱离,有时候马上变鬼,有时候马上变天人;天人也是化生。人如果修善业,善业修得很多,我们一死,马上做天人。[皆因淫欲而为受性禀命之正也。]“禀”就是承,接受这个生命,你逃不掉的,没有办法的。我们今天很不幸来出生,不过,很荣幸听到佛的道理,还知道要来打八关斋戒,很好,真不简单![情、想、合、离四生,]就是胎、卵、湿、化这四生,[更相变易,]更相变易就是变来变去,我来变你,你来变我。

所以,你不要瞧不起穷人,也不要嘲笑别人长得丑,你今天虽然长得很漂亮,你有把握来世还会一样好看吗?所以,你如果希望来世相貌壮严,今生度量要放大,因为六道轮回转来转去,有时候,富有不必太骄傲,穷人也不用太过自卑感,为什么?风水轮流转,六道轮回,一定的![当知皆在轮回;轮回之事,贪爱以为根本。二详示竟。

癸三结成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因为种种的欲望,这个欲不是男女之欲,六尘的欲都包括在内。助发爱性,就是助我们的心,因为这个尘的境界,助发能爱的心,贪爱这个境界,所以,心境就能和合。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无量无边的生死,就一直连续下去。

[由有诸欲者,境也。不独色欲,而六尘皆在其中。助发爱性者,心也。由有尘欲之境,助发能爱之心,贪爱于境,则属惑。心境和合,则造业。依业故受报,无边生死,从此相续。故“肇论”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一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竟。

壬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癸一显爱相续

【“欲因爱生,]“欲”就是淫欲,淫欲就是因为爱生。[命因欲有,]我们这个身命,身体,也是因为欲不断,所以,有这个色身。[众生爱命,]执着这个命,[还依欲本;]还是依靠这个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爱欲为因,执着自己的生命是他的果报,因为有这个色身就有命。

欲,即淫欲;命,为身命。淫欲,原因贪爱而生,不爱则无欲。身命,]我们这个身体,[只因淫欲而有,无欲则无身,身尚不有,命将安寄?]他要寄居在哪一处?寄放在哪里?[然众生既已受生,莫不爱命,]众生既然已经来出生、来投胎,他就会执着他自己这个身命。[既已爱命,]他又有欲望,[还依欲本。欲本,即身,]我们的欲望,就是我们的色身,[以身为行欲之本故。]有这个色身才有办法行欲,[是知爱欲,为将来受生之因;]来世你还会不会来出生,一般人一有病苦就说:我下辈子不要再来出生了!可惜你不够资格讲这种话,因为我们的爱欲没有断;爱欲没有断,你就不够资格说:我不要来出生。我有一个同学的妈妈,他父亲常常打她,她母亲常常发愿:我宁愿做鸡、做鸟被人杀,也不要过这种日子!非常痛苦!他父亲常常对她拳打脚踢。我说:就算做牛来偿债也不用如此!被打成那样,看了真是令人胆战心惊!现在老了,年纪大了,不知道有没有改变一些?

那也算是欠他的,明明知道嫁给他会被打,为什么还要嫁给他,很奇怪!不可思议的因缘!女众要判断一个男众,讲真的,这是很简单的事。你如果遇到男众很会吹牛的,讲话都不实在,前后无法自圆其说的要小心。还有一点你要注意,有坏习惯,譬如酗酒的恶习性,赌博赌得很凶的,婚前就沉迷于赌博,他跟你说:结婚后我一定改!千万别相信!婚后二、三年或许他不会赌;三、四年后就会开始了,因为婚后三、四年一定会吵架,每次他一去赌,就会把这个责任推给你:就是因为你整天跟我吵,我不去赌博,你要我怎么样?等着发疯吗?男人很可恶的,自己爱赌博,还把罪过给太太承担,推说都是她引起的!我们这里的男众不会啦,学佛的不可能会这样。讲话要看场所,我们要有分寸,不然等一下骨头会散掉!讲真的,婚前要判断一个人并不困难。男众要选女众也很简单,第一不要选浪费的老婆,乱花钱,不知道节俭,一瓶化妆品、口红三千元,她都买得下去,她那瓶一画下去,看你要赚多久?太浪费的不好!

太瘦的,没办法工作的不好,没本钱,娶进来不到几天每天生病、感冒,没办法。要娶就娶一个很健壮的,有本钱,有感冒本啊,感冒还能工作。然后看她在家是不是孝顺父母,讲真的!其实要选对象不困难。但是,方法不能教你们,因为你们学佛,这样只是增加你们的束缚、执着。为将来受生之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爱欲,[爱命,为将来成身之果。]所以叫爱命为果。[此爱心所以不断,而生死所以相续也。]就是这个爱欲,[初显爱相续竟。]因此,我们要平淡的处理男女,我们对男女要有慈悲心,我要救他!但是,慈悲里面,不能有夹杂着一种执着,我慈悲,我要救他;但是,不能说要占为已有,慈悲里面不能夹杂着男女的一种执着性。当然,这个很难,很不容易,做到理性跟感情达到一种平衡,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癸二依轮分性(分三)

子初恶种性二 善种性三 上善性

子初恶种性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我们来出生了,因为出生之后,有这个色身,有这个欲望的境界,起诸违顺,什么意思呢?合我们的意叫做顺,不合我们的意叫做违背。境背爱心,这个境界违背了自己所喜欢的,叫做境背。这个“背”就是违。这个境界如果违背我们自己喜欢的事,他就憎,“憎”就是恨,话就开始乱讲了,不然就嫉妒,不能顺他的爱心,违背他,他得不到。境界违背了他所爱的,他就产生嫉妒,要不然就仇视、恨。所以,诸位,不可以听片面之词,就是这种原因,因为人在讲话是随着情绪的高低潮,有时候他也不很愿意讲这种话;但是,在他极度失去理性的时候,他不会顾虑到那么多,也不会顾虑到别人的恩,一下子就爆发,生气完以后很痛苦,我这样做不对!然后再来求忏悔、哭泣。境界一违背,情绪马上变得高低,不准!人要在理性的时候,讲话才会准;失去理性的时候,讲话都不准。有时候夫妻吵架,太太每次都要离家出走,穿好衣服就要跑出去了,其实她不是真的想离家出走,她是想:我们两个吵架,我要让你了解,我也是有个性的,你必须牵就我!有经验的男人,就会赶快拉住她,你不要走了,出去很危险!其实她不是真的要出去,她穿衣服只是要试试对方的反应而已,不是真的要出去。

如果先生跟她说:你走!死在外面好了!她本来不想出去,现在不出去,变成不好意思了,弄得她很狼狈。我只是故作姿态,没想到他真的赶我走!这下子不出去反而不好意思了。她反而希望你骂她:你敢出去试看看!她就很高兴,幸好,他还留我!可是,她又假装生气,其实很高兴,先生把她留住。你以为自己了不起,我早就想走了!很高兴,她又表达错误,想要表达自己很有个性:我早就想离开你了!其实在厕所哭得很伤心,烦恼得很,担心先生把她赶出去。

人的心态很矛盾,所以,当先生的,得记得拉她一把,这个电视剧都有演。我都是被电视教坏的,不然我是很单纯的人,怎么会讲这个?说:这个法师很奇怪,虽然没结婚,每次讲都好象身历其境过!真的如此,真的!我以前很单纯,自从看了很多录影带后,就不太单纯了,才知道原来人生就是这样拉来拉去,都是互相欺骗,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不可能比电影更多种种的假设。每一部电影都是一种假设,你知道吗?我看过好几千部了,你看看,哪一种假设都可能存在。恨、执着就造种种业,既然造业就会如何?产生地狱、饿鬼。

[此由于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为境;女,以男为境。起诸违顺者:言境有相背爱心,名违;相合爱心,名顺。若顺境、则恣情纵意,著乐无厌,必至为恶,姑置不论;若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等,造种种业,极重则堕地狱。谓地下有狱,拘系罪人,受诸苦报。次堕饿鬼,饥火交然,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五百世不能听到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次堕畜牲,亦云旁生,]讲来讲去,就是愚痴,[旁身横行故,愚痴成性,合为三恶道。文中不言者,取其文润成句,以二例知故。初恶种性竟。

子二善种性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知欲可厌,知道淫欲是不好,厌恶的,因为那会增加我们的生死。爱厌业道,“爱”就是爱慕修行,“厌”就是厌离恶业之道,爱慕修行,厌离恶业之道。舍十恶,乐修十善,叫做舍恶乐善;“乐”是指欢喜,非常高兴的去修十善,很欢喜心去修十善业。复现天人,便产生六欲天中天身,或者是人身。

[知淫欲一事,实属可厌,近则损身败名,远则招愆致堕。或阅经教明言,或闻善友开导,淫欲为恶业道之因,深生厌离。设有离淫之行,深生爱慕。舍恶乐(去声)善者:由于舍十恶业,乐修十善道,便生六欲中天,复现天人胜报。二善种性竟。

子三上善性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这个诸爱就是上品的十善,就是说你很爱修善,种种爱修善的观念,当然就是上品的十善。这是生六欲天之因,天上有五衰的现象,所以,到最后他还是得死。说:可厌恶故,甚可厌恶,还是得死,要六道轮回。[弃爱乐舍,]弃彼爱心,放下他行十善的一种执着,叫做弃爱。乐舍,喜欢修这个舍、放下。舍就是有定,就是指四禅、四空的八定。所以,弃欲界的爱欲,修十善的执着。乐舍,喜欢去修舍的一种禅定的功夫,指色界跟无色界。放下欲界十善,喜欢修色界、无色界的禅定。[还滋爱本,]这样子,还是有爱的根本。为什么?执着一种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色界、无色界是微细的四大,还是有身体,还滋爱本,还是一种执着。[便现有为]有为就是有漏的色无色界的法,便产生了有漏的色及无色界之法。

[增上善果。】]加强、增加了一种力量,十善之果,但是,还不得解脱,还是不能解脱。师父再解释一下:又知,我们这样便知道,我们修上品的十善,诸爱就是修天上因,要生到天上的十善之因,是上品的。可厌恶故,我们知道天上是无常法、生灭法,也不是究竟的解脱,所以,虽修十善得到天人,还是可厌恶,还是要放弃。弃爱乐舍,弃欲界天十善的修善的执着,乐,喜欢修这个舍的禅定的功夫。还滋爱本,“滋”就是增长,增长色界、无色界的一种微细四大的执着。便现有为,便产生了有漏的色界及无色界之法,增加十善之果而已,还是不能解脱,因为行十善,能得到天人身。

[又知诸爱可厌恶者:诸爱,指上品十善,为生六天之因。天上五衰卒至,甚可厌恶(去声),由是弃彼爱心,乐(去声)修舍定。舍定,即四禅、四空、八定。乐,是好乐。还同彼爱,故云还滋爱本。爱本,指上界身心。谓修色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身,受上上细身。修空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心,受上上细心。既有身心,还能生爱,故以爱本称之。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者:以修舍定为因之。便现有为,渐次增上善果。虽修舍定,终是有漏有为,非是无漏无为,故不得解脱。二依轮分性竟。

癸三结断应先

【“皆轮回故,]统统是轮回,[不成圣道。]这都是轮回,不能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一定要断掉这个贪,心中如果无贪、无所追求,这样就清净。及除爱渴,爱像口渴一样。

[首二句结上文,以爱舍爱,]以执着的心舍弃这个爱,一样[生死不断。]以爱舍爱,你只是舍欲界天,还是执着色无色界。所以,以爱色无色界的心,来舍弃欲界的心,同样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 ]“饶”就是假使,假使你修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也是落入禅宗所讲的第二筹,“筹”就是指抽签,第二签还是不能进入绝对,不能如实见,叫做第二筹。禅家第一签就是不起心、不动念,第二个签,便落入一种爱见的执着。

[报尽还来,]报应如果尽,福报若尽,又转回来,[散入诸趣,]诸趣就是六道,分散开来,各个走各人的路线,[况其下者,故曰:皆轮回故。所以不成圣道,常随生死流转也。是故众生,有心脱离生死,免诸轮回,先断除贪欲之心,则下界之生因迥脱。]“迥”就是全部,就是远远的摆脱了下界的投胎之因。[及除爱渴者:爱心临境,如渴思饮之状,及其断除,则上界之生因绝分,故结断应先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譬如菩萨要变化,不是以爱为本,他示现的夫妻关系,示现种种的世间,并不是因为父母的爱欲为根本。[但以慈悲]他是以慈悲的愿力再来,菩萨就是不同。[令彼舍爱,]怜愍众生,[假诸贪欲]假借贪欲,[而入生死。】]有的人看到说:他在行菩萨道,不过,他还是有种种爱欲啊!那只是示现的。

[此防难。]这是防止有人有疑问。[恐难云:]恐怕有人因为困难而问,有的人会怀疑,有所困难而发出一种好象疑问,这样问了:[菩萨涉世利生,]来到这个世间利益众生,[示有父母妻子,其于欲爱何?]是不是爱欲而来呢?[故防之曰:言菩萨,多皆变化,示现世间,不因父母所生,非是欲爱,以为根本,设有妻子,心恒清净。但以大慈大悲,愍念欲爱众生,]愍念欲爱众生,[令彼舍爱,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同凡夫,]跟凡夫一样,[同事利物,]同事,同一个立场,利益一切众生,跟你的立场一样。

所以,圣人外表看起来,也是跟凡夫一样。因此我说:我们与其将对方当作凡夫,不如把对方当作圣人。印光大师说:要将每个人当作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要不然我们的烦恼会很重。所以,别人看法与我们不同,我们就想:他是菩萨,他会这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是凡夫,我们不了解,这样也比较不会造业。同事利物,[假诸贪欲,而入世间生死,故菩萨常不离世间。现示者、悲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他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是爱欲,他有大智慧,怎么会贪着这种东西呢?[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竟。

壬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分二)

癸初断迷成悟二 因修显别

癸初断迷成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段讲得太好了。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修佛果菩提之道,能舍种种贪欲,及除憎爱。]简单讲: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间只是暂时借我们使用,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都不是我们的。[此言爱而兼憎者,何也?憎、爱是对待之法,境违于心,故生憎,]“憎”就是恨。[是知憎亦由于爱,故虽兼憎,]就是恨,[意但在爱。]说:我恨你,“我恨你”这是爱的一种。[欲爱是迷,且是轮回根本。今永断轮回根本,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圆觉境界,清净本然,由来无有染污故;不悟圆觉,终滞有为,]停在有为之上,[不能修佛菩提也。初断迷成悟竟。

癸二因修显别(分二)

子初总标二 别明

子初总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因为贪心、欲望,[无挥无明,]发挥就是产生无明。[显出五性]五性,凡夫性,声闻性跟缘觉,这个合而为一,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就是理障跟事障,理,对理路不清楚,事相迷惑,[而现深浅。】

善男子!一切众生:指厌凡爱圣,]讨厌凡夫之身,热爱圣人,[已发心修菩提之众生。平时只知六道众生,而说轮回,何以发心修菩提者,亦在其中?然厌凡爱圣,未离取舍,由厌舍凡夫,取证圣位也。前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因此本所贪爱,以为根本、发挥无明:]就是因为贪欲[助发挥扬,欲断无明。是以又显出五性差别,]如果要断无明,就产生了种种的差别性。[或凡夫性,或闻缘性,]“闻”就是声闻,“缘”就是缘觉,[或菩萨性,或不定性、或外道性,种种差别不等。凡、圣、大、小,不得齐等也。]齐等就是平等,无法平等。[依二种障,]就是理障跟事障。[而现深浅者:若依凡夫性,我法二执,极为坚固,名之为深。]我法二执坚固。[若依二乘人,已证我空,法执尚在,对前为浅。若依菩萨及佛,深浅相望可知。初总标竟。]这样我们就了解,深浅是对立性的讲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子二别名(分二)

丑一别明二障二 别明五性

丑一别明二障

,
【“云何二障?]什么是二种障碍?[一者理障,]对道理不了解,[碍正知见;]我们的本性本具足正知见,因为对道理不了解,我们的正知见发挥不出来,有障碍。[二者事障,续诸生死。】]续诸生死就是生死不断。

第一句是问[首句征,下释。理障者:唯识名所知障。所知二字非障,]所知就是本性具足一切,无所不知,所有一切都知道,叫做所知。我们的本性,所有的都知道,这两个字不是障碍,而是[被障障所知之理,]就是说被障碍,而障碍的是我们所应该知道,而变成不知道。再讲一遍,被障障所知,因为被障碍,障碍我们所应该知道的,而变成不知道的道理。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有佛性,因为对真理不懂,不了解一切天地万物,我们自性具足。[致令知见成碍,故云:碍正知见。事障者:唯识名烦恼障。]烦恼的障碍。[能障真如,起诸烦恼,致令生死不断,故云:续诸生死。一别明二障竟。

丑二别明五性(分五)

寅初凡夫性二 闻缘性三 菩萨性 四 不定性 五 外道性

寅初凡夫性

【“云何五性?]这一段是讲凡夫性,云何五性?前面说因为发挥无明,若要断无明,就有五种差别。[善男子!若此二障]理的障碍跟事相的障碍,[未得断灭,]还不能悟到理、断除事相,[名未成佛。】]未成佛,那就是凡夫,凡夫当然不成佛。人家说:这世间人都不跟人家讲道理的,而佛都跟众生讲道理,佛对于理论、理性很清楚;众生不跟人家讲道理,连卖东西也不跟人家讲道理。有一次,我在调整公路旁看到一个胖子,如果我估计没错,起码有一百二十公斤,是个男的,总是打赤膊。每次路过他那里,他总是拦下来,手里拿着三颗芭乐,就搁到你车里,也不跟你讲道理,不让你开车。然后就说:请你同情我,我三天没吃饭了!我想:那么胖,怎么可能三天没吃饭?每个开车经过的人,都被他困扰,你若不跟他买那三颗不能吃的芭乐,他就骂你,拦住你车子不让你走。我这些年来回走,遇上他十多回,每次都是同样的台词,强迫你,我都不跟他买,他就不让你关门。

结果今天台视报导出来,人家对他很不满,因为他都拦人家的车,就去请记者把他报导出来:卖霸王水果!那种人就是不讲道理,明理的人不会这样。话讲回来,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了三餐就是要拼,就是这样,反正也没有什么叫做对,也没有什么叫做不对的,很难讲,盗亦有道。所以,如果没有断理障,不跟人家讲道理,对理路、真理也不清楚,在事相上,他当然就不能配合,理、事这当然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所以,名未成佛。没有遇到善知识,怎么成佛?

首句征,下释。先释凡夫性,本以发修佛菩提之心,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二障未得断灭,故非五数。亦未发心遇教,故言未熏,名未成佛。若据“楞伽”之文,即当第五无性。初凡夫性竟。]这凡夫性,我们一看就知道。

[寅二闻缘性]

就是把声闻跟缘觉一起讲。[【“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所谓“事”是指因果,就是你要先守住这个因果的理念,事相因为是生灭法。因为事障就是说:你一定要清楚,贪欲,一定感应六道轮回的果报,所以,先断事障。事障就是不要造恶,持戒、了解因果、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事”就是生灭,指落入因果的一切法,要先守住因果。你没有贪欲,当然你的果报就感应三界外清净之身。[未断理障,]理障就是指无生的真空,无生的真空状态,还没有断掉法执,还没有断到对法、一切法无我的障碍。[但能悟入]什么?[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还没有办法安住[菩萨境界。】]还没有办法安住,他只是得到人空,没有得到法空。

[二熏成五性,]就是理跟事变成五种性,[文四,]就是文章只有写出四性,因为这一段是包含了二乘,[而二乘性,]把声闻跟缘觉一起讲,所以,文章只写出四段而已,就是:凡夫性、声闻跟缘觉、菩萨性、再来就是外道,不学佛的,还有一种不定性。[合而成一。若诸众生,仍指初发心人,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厌离生死,乐求涅槃,必须怎么做?[止息攀缘,]首先要停止攀缘,意思是停止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不是说我出去办事叫做攀缘、跑道场叫做攀缘。攀缘是指我们内心里面,不要做多出来的觊觎之想。不是说舍弃我的责任,什么都不要管,叫做攀缘,不是这意思。[永舍贪欲,但断六识三毒,]只要断六识三毒。

[先除事障,而出分段生死,保守偏真,]偏真就是偏空,只有守住、破除我执的偏空的涅槃。[止住化城:]化城叫做方便,只是暂时安住在方便的地方。声闻、缘觉只是方便而已,不究竟。[不肯进趋宝所,]“宝所”就是究竟的佛道。[故云: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法界,与缘觉法界。《法华经》云:“虽至长者之家,]长者是指佛,指把他带回来后,要引导他。他一下子不敢承认他是长者之子,就是说不敢承认我就是佛之子。你的本性就是佛,所以,[犹在后园除粪,]表示自己卑劣,[止宿草庵。” ]住在很破旧的地方。表示声闻、缘觉虽然进入佛门,但是,自己有卑劣心,没有发大菩提心,所以,犹在后园除粪,表示不敢与佛平等,只是安住在破草屋,表示不究竟。[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此科摄五性之二。二闻缘性竟。

寅三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泛”是指你想要游进、进入,你想要进入如来、进入我们的本性,[先当发愿]我们要发愿,[勤断二障;]就是要精进修行,断事相的障碍,跟理相的障碍;事相的障碍就是你要精进修行,之后在修行当中,要悟入无生。[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这样就能悟到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事相跟理体的障碍已经永断灭。[即入如来]入我们的本性。这“如来”不是说佛,你要说诸佛也对,因为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一样。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性。虽言末世一切众生,独指发大乘心之众生。志在菩提,故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泛者,浮木行也。]大海浮着一条木筏,竹子或者是木材所做的,它能浮在水面,运载我们由此岸到彼岸。你如果想要[入于如来,大圆觉海。取喻如海者,明其横无边涯,]很大很大,[竖无底蕴。]无边又没有底,[先当发愿精勤,以断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会障涅槃,所知障会障究竟菩提,所以要断。我们今天为什么在三界中六道轮回?因为我们人生观不清楚,我们人生会有什么?会有烦恼,烦恼就是所谓业。人家说:师父!我的业很重!业重就是表示他的障碍重、烦恼重。所知二障,[然二障,有分别、俱生二种。]就是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分别就是后天性的,俱生就是先天性的。

[同伏同断,非同二乘,根器狭劣,先断事障,急于脱离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所以说:六道轮回。[三贤位、已伏分别二障,]注意!底下所讲的他这个是根据唯识学,“三贤位”的旁边注明:根据唯识学来说,这样才了解。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因为根据判教,天台、唯识、华严,小始终纯圆,差别很大。问:唯识学为何没有十信位呢?因为唯识学将十信位摄在初住位,所以,在唯识学的菩萨位里面,初住就是代表十信,初住位要讨论十信,所以,摄十信为初住位。三贤位,已伏分别二种障碍,分别就是分别的烦恼障、以及分别心的所知障。[现行、]就是起现行。

[种习,]就是种子跟习气。所以,伏—起现行—慢慢断种子跟习气。[已能次第治伏,]降伏,[进成见道,]就是三贤位,[故云:即能悟入,菩萨境界。此指初地名见道位,]这是唯识的判教,唯识就是初地菩萨名见道位。[初地而至十地,渐次断灭事理二障俱生,]从初地开始,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菩萨,渐次断灭事理二重障碍,俱生就是先天性的,我们的种子跟习气就是俱生。[至等觉后心,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就是十地菩萨,唯识摄等觉入十地位,所以,没有另外开出一个等觉。唯识只有四十一位而已,十地,再来就是佛。等觉简单讲就是十地,金刚道就是十地菩萨;后异熟空,就是没有这个色身,没有这个障碍。

所有一切,方便有余土、实报壮严土,一切都进入常寂光净土的状态,平等。[则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者:谓证入佛位,以称妙觉故。满足菩提,及大涅槃者:此二转依号。]转生死变成大涅槃,[谓转烦恼满足,五住究竟,]除掉五住烦恼叫做五住究竟,掉五住烦恼,灭去五住烦恼。五住烦恼究竟空性,[以成菩提,转生死满足,二死永亡,]所谓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永远除掉。有的人没看过经典,不知道在讲什么,二死?奇怪,死一次就很惨了,怎么会死二次呢?[证大涅槃。三菩萨性竟。

寅四不定性]

不定性最重要的就是:遇到善知识,你就能成就;不遇到善知识,你就完全没有希望。不定性就是决定在外缘。[【“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有福报遇善知识,依善知识所说去做。[因地法行。]在因地修行当中,[尔时修习,便有顿渐,]那个时候修行,就有顿悟跟渐悟。[若遇如来]你如果遇善知识、遇到佛,[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遇到佛才能如此。我们想遇到佛?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就很不简单了!菩萨!遇到善知识,这是我们生死的根本。今天有一些信徒,四位男众来跟师父介绍印光大师签定的感应篇,这个很好,印一本八十,我随喜一千本。今天花了八万,因为他是忏公的徒弟,都是有正知正见的。这本感应篇我也很推崇,里面都是讲因果的事情,善谈心性者,绝对不离因果;了解因果者,一定了解心性。他们来,我今天也有所得,讲了两个活生生的往生例子给我听,遇到善的跟遇到恶的,那就有天壤之别了!

真人真事往生的故事,今天我听了之后就说:我这些徒弟,差不多每个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头城,宜兰那个地方。有一个打猎的,后来得了肺癌,杀生,因为杀业得了肺癌。得了肺癌,看看也没希望了,他也没信佛,有一天,他去找一个拜佛的人。那个拜佛的人想:他这辈子也没吃素,都是吃荤,又杀生,也没有在修行,又是打猎的,只好送他一串念珠,说:我这串念珠跟你结缘。他说:等一下,你拿念珠给我,总得教我怎么念!拜佛的说:阿弥陀佛!当时,他的身体常常疼痛,痛到受不了!回去不多久,才二、三个月而已,人家来通知,说他已经往生了。结果往生时有多么不可思议呢?他儿子也没有信佛,去跟那个拜佛的说:叔叔!我爸爸从过年前两天,就看到佛祖在屋外站了一整排,手里还拿着一个碗公;他不懂,把钵说成碗公。

他儿子说:碗公里面有很多金银财宝,连续出现两天,要来带我爸爸!这个打猎的,完全没有学佛,得了肺癌、一辈子杀生,临命终前二、三个月才听到佛法,还只听到念阿弥陀佛而已,回去他就拼死命的念了,不念要怎么办?一定会死的啊!临命终,佛竟然还是现前接引他。所以,我们人如果有决定心、忏悔心,不可能不往生!听到这个故事,我说:我要讲给更多的人听,鼓励、勉励我们这些众生,无论我们过去造什么恶,赶快放下,不要自己产生自卑感说:我不能往生!不要有这种想法。那个打猎的往生以后,貌相非常壮严!第二个故事是在礁溪,这个人更惨,得了三种癌症。腰部以上的脏腑统统败坏,肺癌、鼻咽癌、支气管癌,上半身的器官都不能用了,病苦让他不时喊痛,受不了。每天都要注射吗啡,才有办法支撑下去。有一个遇到一个善知识跟他讲:你每天这样也不是办法,你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如果还觉得痛,就是你没有真正求忏悔,你如果还觉得痛,就是功力不够。念阿弥陀佛可以保佑你,又可以让你不痛!你就念阿弥陀佛谢谢!后面还加两个字,谢谢。

我说:你怎么这样教他,感谢阿弥陀佛宽恕我过去的罪过,阿弥陀佛谢谢!竟然有人这样念佛啦。然后他就照这样开始认真念,以前痛起来时,打吗啡也止不住痛,结果他当天开始念佛,隔天就不用再打吗啡了,不痛了。肚子本来胀得很大,也慢慢消了。到最后,往生时非常安祥,头顶都是热的,这不简单!还有一个住在屏东九如,他年纪很大才开始信佛,经教也不通,就念佛,他一辈子只学只个字:老实念佛,不怀疑。到最后他要往生时,很自在!他一辈子就是只学印光大师讲的四个字:老实念佛!听说临命终时头顶那个热度,很强的执度,相貌非常好看,念佛也没有念很久。

所以说,遇到善知识很不容易!所以,今天师父要跟你们邀功,你今天来到这间讲堂,我介绍一尊阿弥陀佛、介绍一个极乐世界让你求生,你就没办法报答我的恩了。不然你仍然是在六道生死的凡夫啊!我们要感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不是我厉害!所以,虽然我很没用,还能介绍无量无边的众生来念阿弥陀佛,来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要看别人的优点。讲这个就是要让大家起信心,决定信心,百分这害虫,我们讲堂的人发决定信,师父一直劝告,云何你不能下死功夫?哪一个不往生?何况说我们一辈子持戒念佛、明因识果,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不用担心。

[若言一切初发心众生,皆得证入圆觉,以其各各皆具如来种性故,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逢遇善知识,依彼知识,各各所修因地法行,而开导之,尔时依之修习,便有顿教、渐教之分。此不定性,在师]就是你亲近的师父,[不在根]不是在你自己。师父如果讲错,就像火车头出轨,后面的车厢都随之翻覆;师父如果讲对,依法,成就指日可待!所以,你去参加人家的讲经法会,如果听到那个人整天都在赞叹自己,你就要开始打一个问号了。整天都在讲他有多大的神通、多么的伟大,你就要开始打一个问号。如果这个人在讲经,他依法,那么,你就要给他打一百分;他依法,你就必须要跟他顶礼。他没有赞叹自己,法是圣人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我们怎么有资格说法?法是佛讲的,我们按照佛、祖师大德的注解,来讲、来解释。

所以,在师不在根。因此拜师如果拜错了就很惨![所谓闻熏成种也]听到之后,变成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成佛的种子、金刚种子。[成种也。顿教皆当成佛,非不定性。渐教菩萨,三祇]三大阿僧祇叫做三祇。三祇[行满,]三大阿僧祇劫,时间过了,[亦得成佛。声闻缘觉,有回心、不回心。]回心就变成大乘,不回心就决定小乘,永远是小乘。[回心者成,]我们要回心转意,不要自私自利。[不回心者不成,故此名不定性。若更求最胜大善知识,得遇如来,无上菩提,即最上一佛乘也。

亦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成果觉,因该果海,果澈因源。]“该”就是包,因地就包括了果地的觉海;果地就通达了因地的根源,“彻”就是通达。这句话意思就是在因地修行,他同时就包括果地的觉海;达到果地的觉海,他当然也是通达因地的根源,一样。[《楞严》所云:“十方婆伽梵,]婆伽梵就是佛。十方佛[一路涅槃门。” ]同一个路线。[故云正修行路。依此开圆解,起圆修,得圆证,根无大小,圆融无碍,皆成佛果,以同具圆觉性故。上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即此也。四不定性竟。

寅五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到邪知邪见的师父就惨了![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这是师父的过失,[非众生咎。]不是众生的过失。[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众生有五种差别性。

[此外道种性。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不成佛,何得有外道耶?若诸初发心众生,为求菩提,必求善友引导,]到处乱闯不是佛法,我早就告诉你们,到处乱闯不是办法,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是则内心虽胜,外缘不足,]这就很悲哀,你内心想要修行,结果外缘不足。[竟遇邪见者:]吴老师对我们讲堂也是大恩大德,对我们讲堂也是尽心尽力的护持。所以,因为他妻舅往生了,我们没有第二句话。那天他打电话给我,说:师父,我妻舅往生,要怎么安排?我跟他讲:一、赶快来请往生被;二、赶快撒金光明沙;三、赶快把三张咒轮放在胸口,四、赶快买一卷法观师领众念的四字佛号去助念。他回去后都按照这样做,结果说相貌无比壮严!很安祥!晚上打电话来说:完了,师父,很惨!他的眼睛没闭上,嘴巴也是张开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来了五个修密宗的年轻人,一来就把往生被拿开,把他的嘴巴扳开,塞进一颗舍利子,那个舍利子并不是佛陀的,然后眼睛也没闭上。

然后也没有念阿弥陀佛,却变成念他们的咒。我说:我不是交代好了吗?他说:人家要帮我们,我们就不好意思啊!我说:这医生不懂医理,好意要来给我们看病,难不成我们就给他看,让他开药吃到死吗?这无异于请鬼拿药单,真是功亏一篑。他问:师父!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按照我的方式,本来助念得很好,现在脸色、相貌都变了,变成嘴巴合不起来,眼睛也没闭上。我说:只好继续念佛了,不然怎么办?另外师父这里共修时,赶快帮你回向。我不是说密宗不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本来好好的念佛就好,为什么要换成念咒呢?简单讲:他本身一辈子没有修行,或是没有善因缘,四十六岁得癌症死!我今年四十,可怕的时间快到了!

所以,如果遇错人,碰到恶因缘,没有遇到善友引导,那真的会很惨。再堕落就是六道轮回,不是像联考,今年没考上,明年再考一遍,那不一样。来世你会变猪、猪鸭、变牛,或是变成非洲辛巴威、坦萨尼亚的老虎、鱼,做猫、狗,或是堕鬼道都不晓得,很惨!我听了之后脸色一沉,为什么都不听师父的劝告呢?我们要讲清楚一点,我们这里六、七十岁的老菩萨,你回去要交待清楚:我要按照师父讲的,都不能动我,一直帮我念佛就好,不能为我杀生,不能叫道士来,一切统统不行,一直念佛就对了!

念到全身变冷才能移动,一切仪式要简单,所有的钱都拿去做功德!这样的话,我说这个人很有智慧!要先交待好,如果像这样子,净土来搞一下,密宗来,也搞一下,马上脸就发黑了,死也不瞑目!善友很重要,你不靠你的子孙、不靠这些善知识,你自己多行?照样没办法!所以说:内心虽胜,外缘不足,竟然遇到邪见者。[谓知见不正。既遇邪宗,闻教熏心,积习成种,起诸邪悟:未得正悟,而于圣道,难起信心,是则名为外道种性。心游道外,邪执不移,由此障佛种性,不得成佛。

邪师过谬非众生咎者:意显此性定是新熏,属于邪师之过谬,,]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本性里面,变成一种固定性的东西,变成我们所熏习的种子,变成邪知邪见了。[非是本有故,非众生之罪咎也。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者:众生本同觉性,但以遇教成差,遂有大、小、邪、正之分,故知发心求菩提者,必须善辨宗途邪正,不可不审也。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竟。]我常说:学佛就跟看医生一样,报纸报导,有个医生吃官司。他有个病人,左眼白内障必须开刀,结果医生开到右眼去了,结果吃上官司。寻师就跟看医生,你如果找不到一个真正能治疗你病苦的,浪费金钱、精神、时间不打紧,还很冤枉,被当成试验品,拿我们作试验。

听说也有开刀后,把手术刀留在肚子里的,只能再开第二次取出来。那天还听到有一个人麻醉时出问题,去医院手术时麻醉药下得太重,经过一、二个月都没醒。后来虽然清醒了,却是迷迷糊糊的,站不稳,变成有一点点半植物人、半残废了,站不稳。好的医生当然有,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如果碰到这种半调子的大夫,你就真的很惨!我现在知道了,这跟佛法一样,学佛很认真想解脱,遇到不好、不对的师父就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