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五停心观 [妙境法师]

我们没有修不净观的人,没有得圣道的人,以不净观来说得圣道,和一般的有一点不同,因为得初果的人还是有欲的,得初果、得二果的人还是有欲。但是,没有得圣道,而不净观成就了,没有欲;就是欲虽然没有断,但是被不净观的力量把它制伏在那里不动,就是这么回事。虽然是凡夫,但是可以没有欲;他是圣人,但是还是有欲。这个地方有这个问题。所以,他的不净观,把欲制伏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去见那个女人,忽然间苦、空、无常、无我的四念处的正观一出现,就证阿罗汉果。他不需要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不是,一下子得阿罗汉果。这个事情,还有这个分别。

所以,修行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圣人做师父,你要好好学,在教义上好好学,你也会知道这些事情,知道这些差别。不然的话,就感觉到:哦!我得圣道了、我得初果了、我得二果、得三果、我得四果阿罗汉了。就会错认消息,就有这个问题。「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一切名为烦恼不净」。

云何名为速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法性。如是名为速坏不净。

「云何名为速坏不净」,怎么叫做速坏不净?「谓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是五取蕴。「取」这个字是执着的意思,就是烦恼。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蕴,是因烦恼而有的,所以叫做「取蕴」。同时,它又会生出烦恼,所以叫做取蕴。五取蕴是「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法性。如是名为速坏不净」。

这个「无常、无恒、不可保信」怎么讲呢?「无常」,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生理的、心理的这二种东西,都是剎那剎那的变坏,剎那剎那的变异的。像这个灯光,我们的肉眼钝,看见它一直在光,实在那个光是剎那剎那灭的,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是剎那剎那的灭,所以叫做无常,它不是一个常恒的,不是个常住的。「无恒」这个「恒」是什么意思呢?「无恒」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假设能活一百二十岁,过一百二十岁就是死掉了,所以也不是恒,这叫做无恒。

「不可保信」,就算是我们能活一百二十岁,寿命就是能活到那个年岁的左右而已,也不是决定,有时候可能多几年,也可能少几年,也会变的,总而言之,差不多到时候就要死掉的,所以叫无恒。「不可保信」,就是我们能活一百二十岁,这个一百二十岁,也不是决定不死的,遇见特别的因缘,非时而死也会死的,就是遇见一些意外的因缘也会死掉的,所以叫做不可保信,不能说我决定能活一百二十岁,也不是的,是不可保信。

「变坏法性」,这五取蕴是无常、是无恒,是不可保信的,是多诸苦恼的,所以是变坏法性,这个法的体性是变坏的。「如是名为速坏不净」。

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

「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前面说有这么多的不净,是六种不净。这六种不净,如是六种不净,你若能够如法地去修行的话,能清净贪行所缘,能把我们内心贪烦恼的活动能清除去,就使令我们不贪了,不贪。不贪的时候,心情会自在得多。我们有贪烦恼、有爱烦恼的人,一有点什么事情,心就要去攀缘,就想要知道怎么回事,怎么怎么地,心就要向外动,心里面寂寞烦躁。若没有贪烦恼的时候,没有这个事,不感觉寂寞、不烦躁,没有爱烦恼的人是这样。「能清净贪行所缘」,这个不净,是能清净贪行的所缘。

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欲、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是名五贪。

「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欲、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是名五贪」,有五种贪。第一个是内身,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有贪爱心。这个「欲欲、欲贪」怎么讲呢?对于内身这个身体是我们所爱的,所以叫做欲。但是分二种,一个是轻微的欲,一个是重的欲。轻微的爱,叫做「欲欲」;重的爱,叫做「欲贪」,这样意思。这二种烦恼都叫做欲,但是轻微的叫做「欲欲」,重的叫做「欲贪」。

「二于外身淫欲、淫贪」,自身叫做内,外面的身叫做外。对于外身有「淫欲」,就是属于轻微的;重的,叫做「淫贪」,执着不舍就叫做淫贪了。

「三境欲、境贪」,前面是指正报的身体说的,这是指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所需要的,我欢喜有好房子住,穿和吃都要好的,欢喜穿好的,衣食住各方面这些贪欲。境欲、境贪,也是分轻重的分别。

「四色欲、色贪」,就是色界天的禅定,色界四禅,对于那也是有欲、有贪的分别。《瑜伽师地论》提到,你成就了色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如果你对于禅的爱着心太重,会使令你的寿命短,有这种事的。

「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萨迦耶」就是我见。爱着这个我,这个爱着心也有轻、有重的不同,所以也分欲、分贪。前三个贪都属于欲界的,第四个属于色界,第五个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这种欲贪的,都是爱着这个自我的。是名五贪。

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建立六种不净所缘。

「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不活动,使令它完全清除了。「除遣」是正在行动的时候,叫除遣。成功了,是「断灭」。当然,没有这种欲贪的时候,当然就没有欲贪的现行了。所以「建立六种不净所缘」,这是佛的大慈悲。「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建立六种不净所缘」,就是安立这六种不净所缘。

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内身欲欲、欲贪,心得清净。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

「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内身欲欲、欲贪,心得清净」,像前面列出来的三十六种物不净,你能那样去观察、思惟、修学,令于内身的欲欲、欲贪,心得清净。「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分这四种。

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四种相应淫贪,心得清净。

「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四种相应淫贪,心得清净」,外面有四种不净所缘,对这四种的淫贪就能够清除了。

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膨胀、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

那四外不净所缘呢?第一种,「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膨胀、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你在奢摩他里面,你修了奢摩他,然后就作意思惟这个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你这样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这个人青黄赤白,怎么怎么地,这个贪心就没有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

「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变赤」就是前面是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不净的东西,「变赤」就是这些不净──青瘀、脓烂、变坏、膨胀,这些都没有了,叫变赤。「赤」这个字二个解释:一个是颜色,浅红色叫赤,深红色叫朱。现在这里不当颜色讲,当什么讲呢?就是没有了,叫赤贫、赤手,或者赤体,就是身体不穿衣服了,叫赤体。就是这些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的境界都没有了,那个死尸上面没有这些东西了,叫变赤。

「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形色」就是长短方圆的形色没有了,你就不会有这个贪心了。

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

「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就不会再贪着这个妙触了。

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

「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依四种憺怕路来建立依外朽秽不净的差别。「乃至」就是有一段话这里面略去了,下文,就是下面再说这些话。

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类,不能超过如是法性。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

「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这个憺怕路怎么讲呢?「憺怕路」就是放死尸的地方,当然放在旷野什么地方。也有一条路,但是很少有人从这走,所以叫憺怕路。或者说这个「憺怕」就是指涅槃说的,你修不净观,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所以叫憺怕路,或者这么说。

「见彼彼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食啖就是这样意思。「便取其相,以譬彼身」,就取这食啖的相貌,以譬喻你所爱着的身体。「亦如是性」,也是这样的性质,「亦如是类」,和这类是相通的。「不能超过如是法性」,不管你怎么样美的人,你不能越过这个法性的。

「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前面是若于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就是这个意思。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此即显示所有变赤。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前面是一个憺怕路,这是第二个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此即显示所有变赤」,「变赤」就是没有皮肉血筋脉的缠裹了,那么叫做变赤。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这是第三个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是这样意思。这个就是后边「于妙触贪,令心清净」这个意思。底下是第四个憺怕路。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手骨异处、足骨异处、臗骨异处、膝骨异处、臂骨异处、肘骨异处、脊骨异处、髆骨异处、肋骨异处、颔轮、齿鬘、顶髑髅等,各各分散,或经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鲜白犹如螺贝,或如鸽色,或见彼骨和杂尘土。此即显示所有散坏。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手骨异处」,手骨在另一个地方,足骨在另一个地方。「臗骨」就是大腿骨的上一节,宽大的骨,「异处」。「膝骨异处、臂骨异处,肘骨异处,脊骨异处,髆骨异处」,髆就是肩,肩膀,「肩骨异处」,「肋骨异处,颔轮、齿鬘」,这个「齿」是一个齿一个齿,就好像是鬘似的。「颔轮」就是口里面全部的这些。顶髑髅骨,就是头骨。「各各分散,或经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鲜白,犹如螺贝,或如鸽色,或见彼骨和杂尘土,此即显示所有散坏」。

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

「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

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故,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故,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前面是朽坏不净。贪有五种,对治前二种贪。这底下说:

「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这二种不净所缘「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就是那第三种。贪有五种,那个第三种,对治那种贪心。

由观待不净所缘故,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由观待不净所缘故,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这是色界的贪心。

由烦恼不净所缘,及速坏不净所缘故,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是名贪行净行所缘。

「由烦恼不净所缘,及速坏不净所缘故,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是名贪行净行所缘」,这是总结这一句。

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通治所摄不净所缘。

「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总说能净贪行,「通治所摄不净所缘」。

今此义中,本意唯取朽秽不净,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今此义中,本意唯取朽秽不净」,主要是说朽秽不净,「所余不净」,就是苦恼的不净,乃至后面的速坏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其余一切的贪行所缘。这几句话就是结束前面这一段文。「唯取朽秽不净」,就是由苦恼不净以上那个文。以下的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这一段文,就是「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这二句话,结束前面这一大段文。阿弥陀佛!就讲到这里。

我们昨天把不净观的文念了一遍,若是想要学习不净观,《瑜伽师地论》上面这不净观的文,我感觉比较完善一点,就是完备一点,比其他的地方说得圆满一点。可以常常地读,把它背下来更好。你常常的这样子修习、常常静坐,常常这样子练习、思惟、观察,久了,它就会有作用。自己的贪欲心生起的时候,用它来对治。就像人练拳,练少林拳或者是什么拳,你练得特别熟悉的时候,贼来了的时候,你能抵抗他。这里说贼,就是自己心里面的贼,贪欲心就是贼。你就用不净观,可以对付它,心就会清净了。如果没有这种不净观,这个贪欲的大贼来了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是很不容易。

《法华经》上〈普门品〉:若多贪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念观世音菩萨比修不净观要容易了,因此不修不净观了,就念观世音菩萨,也是可以。

我感觉很多静坐的人,欢喜静坐本来是很好,可是,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共同的毛病,就是第六意识很懒。初开始静坐,妄想很多,很不容易调伏,但是有多少理智,要求自己勉强地静坐;时间久了,就会有多少功效,这妄想不多了,虽然有,但是不多。一天静坐几个钟头,多数还是能寂静住的。照理说,这时侯应该修观。但是,第六意识懒,它就不修,就愿意寂静住,很多静坐的人有这个问题。可是,从经论上看,从佛菩萨的法语来说,不修观,这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修止、修定,似乎是世界太平了,但是是暂时的,不能够究竟地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修观的。

修观,你常常地修观,你的根性就利。你只是修止而不修观,根性钝。利钝就是从这里分别的。有的人在佛法里面,有的人根性利,他先得初果,先得圣道。有的人根性钝,他就不能得圣道,先得定,先得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定。得了定以后,再学习般若波罗蜜修观,得圣道。利根、钝根都是能得圣道,但是有先后的不同。所以一定是要修观的。

修了不净观,若是成功了,我昨天说过,你的感觉不同。虽然没得圣道,但是感觉上不同。得了不净观,白骨观容易现前的时候,修四念处也比较容易。

云何慈愍所缘?谓或于亲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乐,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

「云何慈愍所缘?谓或于亲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乐,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前面是不净观,破这贪欲心。这底下是慈愍观,就是破瞋心,能够清净瞋烦恼。有的人贪欲心不大,瞋恨心很大,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就说这样的法门来对治。

怎么叫做慈愍所缘呢?慈愍的所缘境是什么呢?「谓或于亲品」,这底下就解释。「云何慈愍所缘」,这是问,这底下解释。这个所缘就是或于亲品、怨品、中品,这三品是所缘境。亲、怨、中,就是和你或者有恩的人,或者有感情的人,这都是亲。或是父母、师长、兄弟、姊妹、朋友,一切的有感情的朋友,这都是亲品。「或于怨品」,就是彼此间有过利害的纠纷,结成怨恨了,这一类的人。「中品」就是没有亲,也没有怨的人,叫中品。这是三品人。亲也分三品,怨也分三品,再加上中品,就是七品。七周行慈就是这么回事。

「平等安住利益意乐」,对这三品人和自己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修慈愍观的时候,是平等地安住在利益意乐上面。「意乐」就是意愿,你的意愿就是要利益这三种人。所以,亲品也利益他,怨品、中品,都能平等地利益他们。你的心安住在平等的意乐上来利益他们,这就叫做慈愍所缘。

「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利益他们什么呢?用什么利益他们呢?就用下中上品的快乐来利益他们。利益的意乐,你有这样的动机,它就能够引发,能引出来下品的快乐、中品的快乐、上品的快乐,用这样的快乐来利益那三品人。这个下中上品的快乐,这个快乐是什么?是定地。「定地」就是得定的境界。这里边若说定呢,那么就是色界是定,后边有解释,有欲界、有色界,这二个世界的快乐,来利益这上中下品的人,到后边再说。

胜解是什么呢?定地的胜解,「胜解」就是有力量的认识,认识得很深刻、很有力量,就叫做胜解。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想我的母亲,我一下子就把我母亲的相貌想起来了,很容易就想起来。但是我若是想佛像,我们没有特别修行,我要想这佛像,想老半天也想不上来。这表示什么呢?就是对佛像的胜解没有力量,你对你母亲的胜解有力量。有力量,它就容易现出来。比如说我们想要静坐,使令内心能够明静而住,但是它就是不能明静而住,就是那个胜解不够力量,力量不够。

说定地,实在就是你内心的认识有力量,那就叫做定。你没有那个力量,定就是没有的。还说一样事,比如说是得到色界定的人,譬如说有一堆土,得了这个定的人,他说这个土是黄金,那它就是黄金,就是他内心的认识力量,那个观想的力量就是有力量,境随心转。我们没得色界定的人,得欲界定不行,得未到地定也不行,这个力量不够。所以,「解」也就包括了想,也是思想的意思,也是想象的意思。

「定地胜解」,有定地的胜解,就引出来下中上品的快乐。用这样下中上品的快乐,平等地利益那三种人,这就叫做慈愍所缘。

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

「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这是慈愍心所缘的境界。

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

「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平等利益,平等安住在利益意乐,这个利益的意乐就是利益的意愿,就是你心愿意利益这三种人。「能引快乐」,因为你有这样的心,就是引发出来定地的快乐来利益他们。

「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这二种。「利益意乐」就是慈愍心,慈愍心要加上一个「能引快乐定地胜解」,不然,你若是没有这个,利益什么呢?用什么利益人家呢?所以还要有一个定地的胜解,这个胜解是能引快乐的。「是为能缘」,这二种是能缘所缘境的。

所缘能缘总略为一,说名慈愍所缘。

「所缘能缘总略为一」,总起来,统一起来,「说名慈愍所缘」。慈愍所缘的大意就是这样子,这一段是总说。

若经说言慈俱心者,此即显示于亲、怨、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

「若经说言慈俱心者」,「若经说言」,这底下引经上,就是《阿含经》里有这个话,用经里边的话来解释慈愍所缘这件事。经上说「慈俱心者,此即显示于亲、怨、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经上说慈俱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此即显示」,这底下解释这句话。「慈俱心」这句话怎么讲呢?我们的心是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功能,每一种不同的情况都给它一个名字。这是慈、这是悲、这是喜、这是贪、这是瞋、这是懈怠、这是精进、这是昏沉、这是掉举,每一个情形都给它一个名字,最后就是心了。心是什么呢?这么多的心,就是所谓心所了,心所有善心所、有恶心所,有各式各样的心所,那么心就变成无记的了,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了。

现在把这么多差别的境界这样分析了以后,现在说到慈愍所缘这个法门的时候,经上说「慈俱心」,就是慈和你心在一起,叫慈俱心。比如说贪俱心、瞋俱心、喜俱心,就是各式各样的。现在说慈俱心,就譬如说你和一个好人做朋友,或者和一个坏人做朋友,大家在一起活动,可以这样譬喻。慈俱心是什么意思呢?「此即显示于亲、怨、中」,这就表示亲品、怨品、中品,这三品是你所缘的。「利益意乐」,就是你内心缘这三品人,发出来利益他们的意愿,这就叫做慈俱心。你想要对他们好,使令他们得到利益,你有这样的心念,这就叫做慈俱心。令他们得到快乐,你有这样的动机,你要做这件事,那就叫做慈俱心。

经上说慈俱心,「此即显示于亲、怨、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这就是《瑜伽师地论》的作者说的话,他解释经上的慈俱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复说言无怨无敌无损害者,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

「若复说言无怨无敌无损害者」,若是经上又说,慈俱心,无怨无敌无损害,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这是表示你那个慈俱心有三种相貌,有三个相貌:无怨是一个,无敌、无损害,这三个相貌。

由无怨故,名为增上利益意乐。

「由无怨故,名为增上利益意乐」,由于这个修慈愍观的人,你本身要没有怨,没有这个怨恨,那么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修慈愍观,叫做增上的利益意乐。「增上」就是强有力,有力量的意思,力量强大。有强大的意乐要利益那三种人,强大的利益意乐,强大的慈愍心。你若没有怨,就能做到这一点。

此无怨性二句所显;谓无敌对故、无损恼故。

「此无怨性二句所显」,这个「无怨」这句话究竟怎么讲呢?「二句所显」,用二句话来显示无怨的相貌。

那二句话呢?「谓无敌对故,无损恼故」,这是三句。无怨就是总说的,无敌对、无损害是别说的,用别来解释总,这个意思。没有敌对故、没有损恼故,那就叫做无怨。若是与人有敌对,与敌人对立起来,心里面想要损害他,那就是有怨了。

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

「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现在先解释「无敌对」,「无敌对」是什么意思呢?「不欲相违诤义」,就是不想和他冲突,不想和他起冲突,这就叫做无敌对的意思。

「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就是不想要不饶益,不愿意不饶益他。饶益就是多多的利益他。不愿意不饶益,叫做无损害。是这样意思,这么解释。

我说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有一件事,就是我们比丘、或者比丘尼,你的所有物,或者是衣、或者是钵、或者什么,这个土匪来,抢去了。抢去了的时候,我们出家人怎么办呢?你可不可以去把它抢回来呢?你可不可以?佛就说了,佛说:「如果你没有作念『我不要了!』你没有这个心情,你没有生这一念。土匪来抢你的东西抢走了,你不放弃你的所有权,他抢去了,你还可以去把它追回来,去把它要回来是可以的。如果你心里面作念了:『我不要了,就送给你了!』送完以后,后悔了又再去要,就不可以。如果再去要呢,你也可以就是用钱买回来。如果你若是放弃了所有权以后,你心里只是这样作念而已,放弃这所有权,你再去抢回来,叫做贼劫贼,就是你也是贼。他抢你的东西,他是贼,你若是放弃所有权你再去抢,你也是贼,是贼劫贼。」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有这么一段话。

我看到这里,我感觉释迦牟尼佛他说出来这个法真是厉害。你一动念,你心里一动念了就算数了。我们现在的人,心里动念不算数,说话也不算数,就是要签了字才算数。但是,看看我们释迦牟尼佛立的法,不是这样,你心里动念就算数了。那么他说出来这个法门,你看这个,说我的瞋心很大,就修慈愍观,我这个贪欲心大,我就修不净观。这件事,其实表面上看,看不出来什么。出家人一天这个事情,现在的出家人,那又是一回事。就说是修慈愍观、修不净观、修四念处,或者你修首楞严定也好,就是坐在那里,或在那里经行。若从表面上看,这个人在那里坐着,这个人在那里走路,看不出来什么事。可是从实质上来看,这个出家人就是心里面有事,心里面在做事。心里面做这种事,他这个贪心……。

我曾经想过一件事,我的贪心大,我用不净观来对付它,常常这么观。我的瞋心大,就用慈悲心这么观,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当然这个情形是很复杂,我们就简单说其中的一种。他应该是先要学习定,然后在定中,你修首楞严三昧也可以,修金刚三昧也可以,修种种的三昧,修种种的神通,都是在定里面才能成就。这表示,定能帮助你的观做好这件事。现在说慈悲观,后边也提到,也是在定里面做这件事。修不净观,也是在定里面做这件事。原则上就是这样说。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意思,我们散乱心的人,我修不净观,想一想,初开始多数和没修一样,和你没修不净观是一样的,贪心还是照样很大的,瞋心照样是很大,就是不能够很快地见到功效,不能。原因就是散乱心没有力量。若是得了定以后,就很快会有力量,就不同,不一样的。

可是这里边,譬如说我们现在是散乱心,我们没有定,但是,我们的瞋心很大、贪心也很大,那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久远以来不断地熏习。这个贪瞋痴,贪心,你不断地熏习,就熏成了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不断地这样熏习,所以力量特别大,力量是特别大。

现在,我们初发心用功修行的人,想要回过头来,以前是随顺烦恼去活动,现在想要逆,逆这个烦恼,不随顺烦恼,这是一个清净的缘起,来做这件事,来清除这些烦恼。我们若初开始修定,我们现在的贪瞋痴就障碍我们修定,那么,我要等修定好了再修不净观、再修慈悲观、慈愍观,这个事情好像很不顺的。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不得已,就勉强地修一会儿奢摩他,然后就修慈愍观,只有这样办法。这样办法,其中的道理,就和烦恼逐渐地熏习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对于某一个境界起瞋心,你动一回瞋心,这个瞋心熏习一个种子,本来原来就有种子,你再一动瞋心的时候,原来的种子力量就大一点,你继续不断地动瞋心,那个瞋的种子就继续强大起来。

同样的道理,我现在修慈悲心,也是这样子,你修一会儿奢摩他,你就修慈愍观增长慈悲心,当然这是一个应该说是很勉强的事情。譬如说我和某人不对了,我常常佛法的熏习,就好像也没有什么瞋心,但是见着面就不对劲,还是不对,这个瞋心还是起。你若是自己静坐、不见面,自己静坐来消灭自己的瞋心,就是这样慢慢地熏习,慢慢熏习,久了就会有力量。你今天也熏习、明天也熏习,不断地熏习,你内心的慈悲心力量渐渐地增长。有了力量的时候,瞋心就被制伏了,那个道理是一样。瞋心由小而大,慈愍心由小而大,那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初开始用功的时候,我们没有定力,就是得要慢慢地、慢慢地忍耐,这么样用功修行,它就会有力量。

我刚才说引律上那一段话,就是佛非常地注意自己内心的活动,佛是非常注意这一点的,所以从内心里面来决定这件事是善、这件事是恶。佛是这么样来分别这件事是善、是恶的,和世间法是不一样的,不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这里面「无敌对故、无损恼故。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就是先要自己发一个心,我不和他冲突,就是无敌对,不要和他对立。「不欲不饶益义」叫无损害,先要发这个心,先要发起这个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另外还有一件事,我们出了家,我们今天在一起学禅,倒不是说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跟我学禅,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共同地在这里学习禅。现在我们在学习五停心,也是大家共同地学习,并不是我给你们讲这件事,不是这个意思。我现在要说什么话呢?就是我们出家人,我昨天说过,我们信佛、信法、信僧,我们在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有一件事要注意,应该注意,说是那个人不讲道理,他来伤害我,我对他或者说是没有什么好不好,或者说我对他很好,而对方就来伤害我,非理相加,这时候我这个心也就愤怒,要同他对立,要同他斗一斗。我刚才说我是信佛、信法、信僧,我学习佛法的人,在这个地方,不应该这样子。他对不对是他的事,我心里面若是动了瞋心,我就是不对,应该这样认识到这里。我动了瞋心,我就是不对,应该要认识到这里。不要说是他不对,是他触恼我,我没有得罪他,这已经是十万八千里了。我们出家人应该是这样子,就是我不对,我就是不对,我一动了贪瞋痴,我就是不对,应该要认识到这里。

所以这个地方,《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我们就这么说,它就解释「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你心里一开始你就是,大家原来是,我是在迷惑,我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我是迷惑颠倒。现在学习佛法以后,我应该改变我的态度,就是根本上来说,我不和他对立,我不和他冲突,应该有这个动机。「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

「不欲不饶益义」,我在迷惑颠倒的时候,哦!你对我不对,我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搞你怎么怎么地!现在我是出家人,我要「不欲不饶益」,不欢喜不饶益。我对人我没有力量……对于别人有事实上的利益人,但是我心里面还总想办法利益人,要有这样的心情。没有那件事,那是要看因缘了,但是内心要发好心,我要利益人,我不损害人。修慈愍观,你心里面要有这样的心情,要有这样的心理才可以。我不欲不饶益,不是说表现出来的行动,内心就应该这样子,我不要伤害任何人,要有这样的动机才可以。

若复说言广大无量,此则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

「若复说言广大无量,此则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若复经上又说了,又说什么呢?「广大无量」,就是说慈俱心,无怨无敌无损害,广大无量,经上有这样的话。那么「广大无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此则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下品的快乐、中品的快乐、上品的快乐,你能引发出来这样的快乐。

欲界快乐名广,初二静虑地快乐名大,第三静虑地快乐名无量。

「欲界快乐名广,初二静虑地快乐名大,第三静虑地快乐名无量」,这「广大无量」就是三品快乐,上中下品的三品快乐。

欲界的快乐叫做广。欲界的快乐,这上面,这个地方没有明白地说出来,究竟是什么快乐呢?当然,或者说是世间上人所欲的这些衣食住,买个好的汽车,或者住个好房子、穿个好衣服、吃的饮食都是很丰美的,说这是快乐,当然也可以说是快乐。或者说欲界定,欲界定也是快乐。得到欲界定的时候,欲界定也是很长一段,应该说是最后一段,最后一段的欲界定也是不错的。用这样的快乐来饶益三品:亲品、怨品、中品人,这叫做广。

「初二静虑地快乐名大」,初静虑、第二静虑,就是初禅、二禅,这色界四禅的前二个禅,初禅、二禅的快乐,叫做大快乐。欲界定还没有轻安乐,未到地定是有一点轻安乐了,有轻安乐。到了初禅是更殊胜,那个轻安乐是更殊胜。二禅的快乐,又胜过了初禅,因为初禅有寻伺二个心所。

修禅的人初开始,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以后,修初禅的时候,用寻伺的方法来灭除欲界的欲,灭除了以后就得初禅了。所以,寻伺是成就初禅的一个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他是有寻伺。到了第二禅,由初禅进步到二禅的时候,要把这个寻伺取消它,不愿意有寻伺。有寻伺久了,又感觉到寻伺不对劲,不欢喜有寻伺,取消了寻伺以后,第二禅的喜乐是更殊胜,定力也是更深了。所以,初静虑地的快乐、二静虑地的快乐,名之为大,就是大过欲界的快乐。

「第三静虑地快乐名无量」,二禅有一个喜,成就二禅的人久了,又不欢喜这个喜,所以他要灭除这个喜以后,就是成就了三禅离喜妙乐地。在三界里面的快乐,最殊胜的就是三禅,四禅都不如它。这是在乐的立场来说,三禅的乐是在三界里面是最殊胜的了。所以,第三静虑地的快乐,名之为无量。这就叫做三品快乐,下中上三品的快乐。用这三品的快乐饶益那三种人,叫做广大无量。

若复说言胜解遍满具足住者,此则显示能引快乐定地胜解。

「若复说言胜解遍满具足住者,此则显示能引快乐定地胜解」,经上又有这样的话,「胜解遍满具足住」这个话,这句话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能引快乐定地胜解」,这个胜解,它是遍满具足住的。就是初开始,比如说这个欲界定,初开始,《瑜伽师地论》上说九心住,初开始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一共有九个住,都叫做欲界定。但是从内住到最后的等持,也是很长一大段的。初开始的时候,不能说是遍满具足住,到最后才是胜解遍满具足住。未到地定也是这样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也都是,就是初开始只是成就了一部分,你要继续地修行,逐渐地你才能遍满具足住,你那个胜解才遍满具足住,才能圆满了,是这样意思。此则显示能引发快乐的定地的胜解的相貌,是遍满具足住的。

又此胜解,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

「又此胜解,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这个地方又加上一个意思。「又此胜解」,这遍满具足住的胜解,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的胜解作意俱行。

用快乐来利益那三品人,你这个心情,叫做「增上意乐」。而这个「胜解」和它是「所摄」,和它是相关连的,就是和那个增上意乐是相关连的,所以叫做所摄。

「胜解作意俱行」,这个「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是属于慈悲心,慈愍心的。「胜解作意」是禅定的境界,这是二回事。「俱行」就是在一起活动,所以叫做俱行。「又此胜解,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就是这二件事和合在一起活动,才能成为慈愍所缘的,才叫做慈愍所缘。如果你只是有利益增上意乐,而没有胜解作意,还不能名之为慈愍所缘的。你有了胜解作意,但是没有利益增上意乐,也不能名之为慈愍所缘的,还不能。一定是俱行,它们二个在一起活动,这才可以,才能名之为慈愍所缘。

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与其乐,当知是慈。

「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与其乐,当知是慈」,前面是把慈愍所缘和经上说的慈愍所缘相配合一下,也就是解释经上讲的慈愍所缘。这以下,「若于无苦无乐」这底下是说慈、悲、喜这三种心情的差别,三种心情还不一样。

「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无苦无乐」是说所缘的众生。所缘的众生有三类,一类是无苦也无乐,他没有什么痛苦,也没有什么快乐,这是三品众生其中的一品。无苦无乐的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与其乐」,一样地,与我有亲的,我欲与其乐,与我有怨的,我也一样地欲与其乐,这就叫平等。中品的也是平等地欲与其乐。「当知是慈」,你应该知道这是慈所缘,慈愍心所缘的境界。慈能与乐,这样意思。

若于有苦、或于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庆其乐,当知是悲是喜。

前面就说出来一类的众生──无苦无乐的众生。这底下是「若于有苦」的众生,这个众生他有很多的苦恼。「或于有乐」,或者是对于那个有快乐的众生,他没有苦,他有快乐。所以在众生里面,有这三种差别:一个是无苦无乐的,一个是有苦,一个是有乐,众生就是分这三种。

有苦的亲怨中三品的有情,「欲拔其苦,当知是悲」,这就是悲心所缘。若是有快乐的亲怨中三品有情,「欲庆其乐」,想要庆慰他:你很好,你有快乐,你没有苦恼。「当知是喜」,这是喜心所缘境。慈所缘的众生,是无苦无乐的。悲所缘的是有苦,悲能拔苦。喜是缘有乐的众生,这个人有快乐,我心里很欢喜,不是嫉妒他。

有苦有情是悲所缘,有乐有情是喜所缘。是名慈愍所缘。

「有苦有情是悲所缘,有乐有情是喜所缘。是名慈愍所缘」,这加起来,总起来说,这叫做慈愍所缘。

四无量心,后面还有一个舍,这个「舍」在这里不提了,不提那个舍。因为现在是对治瞋心。亲怨中,他们是有苦、或者有乐、或者无苦无乐,我用慈悲喜三种心情来饶益他们,就不说那个舍。

若有瞋行补特伽罗,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令(今)瞋微薄,名于瞋恚心得清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有瞋行补特伽罗,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今瞋微薄,名于瞋恚心得清净」,这底下结束这段文。「若有瞋行」,若是一个修行人,他心里面有瞋恨的活动,心里面瞋怒,这样的补特伽罗,这样的人。「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他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对于一切有情修慈愍的法门,这样常常地思惟。「今瞋微薄」,这个「今」在别的本子上是个「令」,如果是「令」比较好一点。「令瞋微薄」,就使令你的瞋心逐渐地就微小、就薄弱了,就不那么强了,它就不会障道了。这个瞋心太大能障道,贪心特别大,它也是能障道,障碍你修行的,所以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它,使令它微薄不障道。「名于瞋恚心得清净」,这就是使令你的瞋恚心,渐渐地不瞋恚了,就清净了。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这底下是多愚痴的众生修缘起观。这个名字叫做缘性缘起所缘,「缘性」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文的意思,「缘性」就是缘的差别性,叫做缘性。「缘起」呢?就是差别的缘性所生起的一切法。缘性,缘的差别性,就是不同的因缘。比如我们通常说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种缘就叫做缘性。缘起,就是这四种缘所生起的一切法,叫做缘起。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那么十二因缘就叫做缘起。但是你仔细去观察它,「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为行作缘,它是作什么缘?应该说是增上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行缘识也是增上缘。在这上面来分别,叫做缘性。缘性、缘起,它的所缘境是什么呢?就是十二缘起。用缘性、缘起来观察十二因缘。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这是一个问话,提出一个问题,这底下就回答这个问题。

「谓于三世」,「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唯行」,「唯行」是什么呢?这个「行」就是一切有为法,都名之为行,这个「行」就是原来是没有,有因缘的时候有了,有了以后又散灭了,又归于无了,属于这个范围内的都叫做行,这一切有为法都是这样子,这就叫做行。

「谓于三世唯行」,就是过去的一切法,现在、未来的一切法,就是个行而已,都是无常的,就是这样意思。「唯法」,经论上说唯法是什么意思呢?「法」是对我说的,我执、法执,就表示只是一切因缘生法,而是没有我可得的,只是一切的因缘生法,因也是法,果也是法,果又是因,果以后又有因,因以后又有果,只是因果的变异而已,就是这样的法,并没有我在这里没有什么事情的,所以叫做唯法。

在《大智度论》上说到这个地方,我认为说得也很有意思。外道认为是有我、也有法;我们佛教徒只是法,而没有我,唯法而没有我的,于是乎二方面辩论。辩论的时候,外道就说出个道理来成立他的我,他等于是说出个譬喻来。他说:譬如说有一个大将军率领军队去打仗,将军能对军队下命令,从这里攻击、从那里打仗,但是将军的上面还有一个国王,国王对将军下令,然后将军得到命令以后,才对军队下令,这样子这件事就做好了。

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我们人的身体享受五欲,做种种的事情,然后去种种的享受这些事,一定是要有心的。这个觉知性的心,它去指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指挥这个身体去做种种事,去享受。但是,心的后面还有一个我,这个我来指挥心,由这个心再指挥这个身去享受,这样子就像那个总司令后面还有一个国王。所以,有心,另外还要有一个我的,就像不能够没有国王,只是有个大将军,这事是不成的。所以,不只是法,还要有我。这是外道这样成立他的我。

龙树菩萨就反驳他,龙树菩萨说:心能指挥身体做种种事,去享受五欲,心后面还要有一个我来指挥这个心,若这样的话,这个我后面,还应该再有一个我,我后面再有一个我,一直地推到无穷无尽,应该这样。如果说只有一个我,另外没有我了,也应该只有心,根本没有我,应该这样才对的。外道当然不承认这件事。不承认这件事,龙树菩萨就说出个道理来:我来指挥这个心,心来指挥这个身,那么我问问你,这个我它怎么样来指挥这个心?这个我是有知觉、是没有知觉?如果我是没有知觉的,我的本身没有知觉,它怎么样去指挥这个心活动呢?它没有知觉,它像木头似的,像个石头似的,它怎么能够有指挥的能力呢?说是它有心,这个我的本身是有智慧的、有觉知性的,《俱舍论》的〈破我品〉好像也有这个意思。说我本身有觉知性,所以它去指挥心,若是这样的话,那又何必有我呢,就是心就是有觉知性,它就去指挥就好了,还需要另外有个觉知的我做什么呢?这一下子,外道没有话说了。《智度论》上有这么一段文。

所以,《智度论》后来结束这段文就说,其实在就是第六意根,只是第六意根接触到一切法的时候,然后有第六意识生起,只是这么回事。但是,第六意根非常的微细,外道搞不清楚,所以就虚妄分别出来有一个我,我来指挥心。实在只是第六意根而已。这样说,只是色受想行识的法而已,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法而已,没有我,所以叫做「唯法」,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就讲到这里。

7月21日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前面的不净观和慈愍观,这二个修行的法门说过了。现在是第三个,缘性缘起所缘,就是观察十二缘起。

今天小参的时候,有的法师又提起来,修五停心怎么样修法还有点模糊。我想再简单重说几句。律里面说到收徒弟的事情,收徒弟,那上面说,你收沙弥,大概可以收二个沙弥,就说到这里。出了家、受了戒,当然也是要修行。在印度的佛教,如果是正法住世的时候,应该这个剃度师父也就是他的戒和尚,受沙弥戒、比丘戒,都是这个人。教他怎么样修行,也是这个人。在我们中国,现在就是不一样了。

我从这里感觉到一样事,假设他就收一个沙弥,他这个沙弥,教他修不净观,就是二个人对面这样讲。如果说是几十人、几百人来讲,这其中有多少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二个人对面讲话,那个听话的人会容易摄心一点,他有可能心不乱,他这个注意力可能会强一点。就对你讲,他的注意力强一点,他会听到,会听得比较清楚一点。当然也可能会打妄想,也不是说不能。可是若是对几十人、或者几百人讲,当然也会有人听得很清楚,有些人会专注一心不乱的听,也有可能你虽然专注,还没有听清楚,可能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刚才说还要重复再讲,这个问题就在这里。

假设是修不净观也好,你修慈愍观也好、修缘起观也好。应该是先修止,应该是把座位预备好坐得舒舒服服的,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静坐,不要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静坐,不行,要空气新鲜的地方坐。也先走一走,经行,然后坐下来。坐下来,先修止,就是六个妙门前三个都是止。数、随、止,这三个都是止。或者是用数的方法,或者是用随的方法,或者是用止的方法,把这个心叫它明静而住,叫它住一个时候,能尽量的多住,或者最少住一刻钟。若是你能够住一个钟头也好,叫它寂静住一个钟头以后,然后再修不净观,或者修慈愍观、或者修缘起观。要先修止,而后修观。止的时间尽量的多一点,尽量让它多一点,观的时间不要太多。

如果你能止一个钟头的话,你的观修十分钟、十五分钟就好了,然后再修止。观的时间少一点,止的时间多一点。这样会有什么问题呢?会感觉到舒服。止的时间多,观的时间少,你会感觉到舒服,这是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因为止的时间多,这个观会来得有力量,力量会强一点。如果完全不修止,你去修观,观的力量会弱一点。所以,止能帮助观的,所以应该这样处理,止的时间多一点,观的时间要少,就是这样修。

这样修,初开始不感觉到什么,但时间久了,它就有用,它就会发生作用的。我们若是不修的话,你又没有其他的法门。我昨天说过,这内心里面,贪心来了的时候没有办法处理,你没有办法来对付它。你若有不净观的修习,你有办法处理。你这不净观一现前,贪心就灭了。贪心一灭了,你很自在。如果你不修不净观,又没有别的办法,这个贪心若是很大的话、很重的话,就很苦恼的,所以应该修不净观。

数、随、止,这个止可以止在一处,叫做止。或者止在肚脐这也可以。把这个心就是注意这个肚脐,也可以。注意丹田也可以,或者是住在地面上也可以。《清净道论》上它另外有一个方法,它有一个方法,当然也是很好。但是,我在想,另外有一个方法。就是如果你坐的是一个凳子,这样的禅凳,不是坐在地面上,你可以用一个大的碗,碗里面放上水,你把它看得清清楚楚的。如果是夜间,把灯完全关掉当然屋子是黑的,你用一个手电筒把手电筒打开,光就照在这一碗水里面,水里面就会现出一个圆光出来。你把这个相取在心里面,取清楚了,然后就把它拿掉不要了,然后你坐下来的时候修止,你就想这禅凳的下面有这一碗水,水里面有一个圆光,就这样修,就把心安住在那里叫它不动,也是好。本来是把这一念心来注意脐,这是不错的,是可以,注意丹田也很好。但是有的人有问题,你住在丹田那里,肚子疼,肚子会痛,也可能会有其他的问题,所以又不可以。所以,另外用一个方法也是可以。还有说是观脚心的,也可以。或者是你注意这个大拇指,也是可以。心就注意在那里,其他的杂念都停下来,这样子使令心安住不动。

那一天,我说「念佛是谁」这样子,我听那些大禅师和虚云老和尚的开示录上说,「念佛是谁」,一开始「念佛是谁」是四个字,后来,三个字都不要,就是「谁」。自己舌头不动,你念这个「谁」字的时候,心就注意这个「谁」,这其实就是修止,这样等于是修止。这样修止,当然也是不错。但是我说一件事你听听。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