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贡噶仁波切:恒河大手印释

 [讲解]

  上文正示以种种修心口诀,多以譬喻为说。此颂以虚空为喻,谓如彼虚空,体性无际,无所可依,而此大手印之体性,本自空寂,亦无所可依处。故惟有于此本妙明净之一心,离一切戏论及修整,任运宽坦而安住,则决定能从无始无明、二障缠缚上,得其解脱自在也。

  将此心顿然放下,明性即自现前,刹那妄念生起,刹那慧火烧除之,此心及妄念,同时解脱故。应知生灭心之妄念,与非生灭心之明性,本来体无有二,如海水之波、夏天之雷,(起本无起,灭本无灭)。然若未能通达任运,则仍当依白莲大师所著《大手印法要》中,前二步之方便以修之。

  至尊米拉热巴示云:不整治以为修者,要须达乎三事:一者,烦恼及安念,不整治者则堕落。二者,乐明无念,不整治则流转三界。三者、本心则不许整治。—

  —此则示人以未可误会为毫不修整之理。

  谓修真正大手印者,于原离善恶之本明心性,因不得分别修整,此如山瀑流下,清浊自分,或怒流急湍自激自平。乐明无念者,即是一道清净,照寂而明定。

  但若烦恼妄念炽盛生发时,又必猛提正念,厉声一

  (呸),束使还净。若为束之过紧,亦以一呼(呸)声,令妄住于本明体上。如是者,不惟不致为烦恼妄念所牵而堕落;且使之成为助道之胜缘。

  至于乐受过甚者,亦必以一呼(呸)声,令明得显。无念不是无记,更当别于外凡,斯可免流三界。

  其第三者,本心不许整治,则没有以上诸病,而得善住于自心明体者,自当无任何之修整,令得任运通达,证入本觉智境焉。

  又贡师地时口示云:乐、明、无念,三事当等持。乐特甚,趣欲界;明特甚,趣色界;无念特甚,趣无色界。此即乐、明、无念,也就是须有整治之要训也。

  又解。此颂首句,虚空无可依之“依”字,有“指示言诠义”。次句大手印亦无依之“依”

  字,有“依之作修”义。由是吾人虽常言虚空虚空,而真实之虚空体性,则离于指示与言诠所能表状者。同理,大手印之真实体性,既已超乎思量言诠说境,则所谓修待于大手印者之修处,实同虚空,而亦无有可指示言诠者,是即所谓无修而修。第三句住于任运境界中,即是无修而修,谓如乳足婴孩,任运宽坦而入睡,则任何缠覆,悉归于法尔界中,任何系缚,决定解脱。

  萨罗哈大师云:若能决定了达此心体性,同于虚空,无可方物,则亦能知修者,实无何可修,而一切妄念,本自无有。又如此自心之实际体性上,勿起整治之作意,于善恶念兴起时,绝不以爱憎心相应而著之,及以整治作意重为其污染增上缘,则此自即得任运,安定于其本妙明净境。(心不整治则自明,水不搅动则自澄),此财尤为甚深之要义也。

  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见,

  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

  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

  譬如空中云雾散,本无住者及去者,

  分别识浪生于心,观心本净浪自灭。

  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

  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白黑不能染。

  譬如晴明日光照,千劫黑暗顿开朗,

  本净妙心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讲解]

  上段一颂,已以虚空喻说心之本体性,今再以三颂,仍就虚空表喻心之相与用:1、吾人于明净晴空中,唯见炳炳长空,空无一物,此喻人若能悟得自性之本妙明净心时,其中原无一切妄惑颠倒,是即见性成佛也。2、空中有时现有云雾,而此云雾何来,则缘乎地气,地气所缘皆无非因缘所生之法,其自性本空,假有实无。当其生起,不可计执其住;及其散时,不可计执其去。依乎心起之安念,亦复如是。委念何由生?无非缘于种肿情物为其对象,而此为对象之情物,又何一而非本无自性之因缘所生法乎!不惟倏起倏灭之妄念无自性,即当前心念,能起所起,能灭所灭,皆无自性,无一能越于本明心体之外。达乎此,则立即可于本明心体,任运宽坦而定,其妄境妄念,如心识之波浪者,自亦顿灭矣。3、第三颂,以虚空喻心,明其原不受任何之色染,所谓一切色者,此中但指形色与显色。形色为大小长短方圆等,显色为蓝绿红黄黑白诸种色。吾人见此界之天空,当其明净时,惟觉其呈现一种所谓天蓝色者,则因如《对法论》所云:此一天下,须弥山南,皆为吠琉璃色所映显,即此天青之蓝色。实则虚空者,不惟不可言其具何形色,并且不可执计其具何显色,纵于在某种因缘生起时,假现何色,但真空固无任何之色相。假有之色。自未尝染污此虚空。如是,善恶之白黑等业,实皆不能污染此心之真实体相,与此正同。此心之如来藏性,如如常住,在凡未灭,在圣未增,即是此理。

  此开首诸颂,何以多引虚空为喻?则以此心本体,即是虚空之体,凡所有一切之色法、心法、心所法,皆为所包摄而无余。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空生此心中,如海一沤发,生死涅磐法,亦不外此一心。故《金刚歌咏》,引萨罗哈大师之颂曰:“此心体性应求得,此如意宝我敬礼。”彼中释云:唯此心体,为一切诸法之种子,由心种子,现起生死涅磐一切法,明了此种现之法者,可得解脱。不明了者,沉轮三有也。

  复次,如日光明,能破黑暗,无论何处,曾经多年劫之黑暗,但得日光一照,立即开明。且其光明,虽有时为云雾掩遮,其明体固常在也。同理,此心本妙明净,本具本觉智光,纵属无始劫来,在迷众生,流转生死,轮回六道,随业浮沉,然其本觉智光,常有未失,不过有如云掩日光,一旦云散天开,则朗朗辉辉,大千炳耀。此则犹如由不觉而始觉,始觉即同本觉,生出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虚空言说强安立,虚空究竟离言诠,

  觉心虽亦强言释,究竟成就实离言。

  要知心性本同空,无余摄尽一切法。

  身离诸作要闲住,语离生声空谷音,

  意离思量比对法,如竹中空持此身。

  心合超绝言思空,安住任运无取舍,

  无着心契大手印,恒修决证正菩提。

  [讲解]

  此无二于虚空之即此一心,光明大手印者,虽可如上少分而说其表喻,又如《大圆胜慧》中,撷要说为一切显现诸法,一刹那由自心圆现,一刹那圆满归于自性等,及大手印法常说,轮回涅磐一切法,一一未越于法性,等等之名言安立,但实际超绝言思。如《入中论》所谓,一切法性,应立常断等戏论分别,实无名言可立可说。又虚空者,依世谛言,尚复可言其为真实坚固不坏,及离一切抉择等;但究竟欲令指示此之实相,实亦不可得也。龙树菩萨《赞心颂》曰:“诸佛出生处,堕地狱未减,成佛原未增,应敬礼此心。”故如虚空,摄尽一切法,此如未减心,摄具一切圣凡种子,而为众生所毕具,虽如此,金砂虽具金质,未即成金,必经炼冶工夫;行人虽立见宗,自非不修能证,故此段之后八句二颂,即是示三门之修法也。

  初、“身修”者,颂云离诸作,意谓世间非利益诸作悉舍离外,即他种出世行法,亦当离去,而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

  次、“语修”者,无利乐之世间语应禁之,乃至咒诵,亦宜休止,安静如谷。

  三、“意修”者,则离一切戏论思量比以之心想外,即观想作意,亦宜休止,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令今此身,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同于中空之一竹筒然,心等虚空,超绝一切之分别。

  又令等持,离一切掉举昏沉与无记,惺惺寂寂,灵灵明消,无取无舍,无著之心,即此而定住于本妙明净之体性中,即是大手印定。如是恒常修持之者,决得忽焉刹那,如暗室灯燃。(恭鉴老人注:暗室点灯),光明开朗,无上之涅磐自性,俱生本觉之智慧光明,全体毕现,而无上正觉之道,立时证矣。

  密咒典及波罗密,种种经律与法藏,

  各各论义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

  由生分别障明印,反失所守三昧耶。

  永离分别不着意,自生自灭如水波,

  若顺无住随缘谛,即守破谙三昧耶。

  若离分别无所住,一切法藏无余见,

  若依此义脱轮回,并能烧除诸罪障。

  此是教内大明灯,不修此义愚夫辈,

  彼常漂溺生死流,未出秽苦之愚夫,

  应哀悯彼令依师,得师加持而解脱。

  吁嗟乎

  流注生死者,毫无义利唯是苦,

  有所作亦无义利,观心最殊胜。

  [讲解]

  凡诸密乘咒道次第,以及修求诸到彼岸之法,乃至繁多契经调伏,性宗相宗,诸多派别支分,论教谈理,落于分别者,皆非光明大手印也。因其耽于多所分别,即未免执著。不独显教为然,即在密宗,生起圆满诸般次第,及修气脉明点诸法,若落分别执著,非仅不见光明大手印,且一有实执,却为光明大手印之障碍,不得显现光明。

  又以分别执著障光明大手印故,以为守三昧耶,而实为破坏三昧耶。故惟永离分别,总不如意,如水生波,自流自息,又善了达于水上画纹、空中挥笔,水与空痕,云何寻迹之理,及一切法本不可住,本无可缘之胜谛,心一起于分别,即于知此分别为无实质自性以为修。同样,一起于善,即于知此善无自性;一起于恶,即于知此恶无自性;乃至一起贪嗔等毒,即于知其皆无自性以为修,如是,毒药转成醍醐,烦恼即是菩提,不起修整,然又绝无散乱,以守护自心。能如是无住无缘,任运而不违越自心明境本体者,即是同于手执明灯,照被黑暗,即是善能守护三昧耶。

  又分别执著,岂惟违犯三昧耶,直亦未为随顺于一切法教蕴,故惟永离分别执著,而无所住(而生其心)者,方能见澈三藏一切教义真谛而无余也。

  如他颂有云:

  “离诸作意与实执,亦无修气缚自心,

  自心无整如乳婴,随自明体心作主,

  妄念起观其自性,应知水波二无异,

  离诸实执无住边,则见诸法蕴胜义。”

  是故初修业者,应即修于无作之瑜珈。此有四支:一、专一,二、离戏,三、一味,四、无作。

  能离一切分别与边际,不往常断一切之戏论,唯依第一了义光明大手印之无作,而得任运安住于自心本明净体上者,即可脱轮回之牢狱,而契入菩提。仅能一刹那而如是定者,亦可烧尽无始所积之重罪。若能澈底明见此本心体之妙明净性,即成佛道,绝无疑也。故此光明大字印,诚为教乘中第一殊胜了义之最大明灯。其有未信者,真愚人也。

  愚夫无信,而常恒不断为生死轮回之漩涡所漂卷而不能出者,有四因:一、无明,二、见〔此谓邪见),三、贪,四、爱。有此四因,故其沉沦生死,常在秽染苦恼而不知出要,是以谛洛巴祖师哀悯此辈,且示大手印学者,亦应发同体大悲之心,见有如此愚人,必当令其归投依止于已善巧修证、成就于光明大手印自心体性无分别胜智之大德上师,由闻而思,而修之,尤为切要。令其对师发起“如”佛、“即”佛之敬信随顺心,于是上师之加持力,可得入其身中。一得加持力入于其身,即如于掌中得观安摩罗果,本觉智之光明显现,而得解脱,成就菩提矣。

  此段末二长句,总束以上诸义,而更嘱无作之修,以观心为要。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

  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

  越所缘境心体现,无所住道即佛道。

  无所修境即菩提。嗟乎

  于世间法善了知,无常法如梦如幻,

  梦幻实义本无有,知则当厌离于彼,

  舍诸贪嗔轮回法,依于山侧洞穴居,

  恒住无作任运境,得大手印亦无得。

  譬彼大树枝分可万千,

  齐根倒断万千枝分萎。

  断心意根生死枝分亦全枯。

  譬彼千劫所集暗,得大明炬暗立遣,

  如是自心刹那光,多劫无明障顿除。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讲解]

  此下正示瑜珈行人修行之要诀。

  瑜珈之道,有四要门:见、修、行、果。

  “见”必超离一切执著偏计,方为真正见中之王。

  “修”必自心明体毫不散乱,方为真正修中之王。

  “行”必安住于自心明体无着无求,方为真正行之王。

  若言“果道”,此必圣凡上下、涅磐生死,皆能无求无所住,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诸佛,方是果也。

  复次,学道行人,心驰缘观,真体不得露现,必善巧于离观而观、离缘而缘、离修而修,是为善巧观修。又必无住而住,方为善住。无逝而逝,方为善逝。无成而成,方为圆成。无证而证,方为实证。必如此者,方是大圆满菩提佛道也。

  于是谛洛巴祖师,又(口胃)然叹曰:嗟乎,世间法无常,如梦复如幻,本无实义谛,悉是假名相,智士应了知,而生厌离心,断舍贪嗔等,轮回苦因法,住彼山岩洞,离尘清净修。

  恒住无所作,任运住本明,证所本无证,光明大手印。譬如彼大树,枝分多无数,断其根倒地,枝分齐谢萎。断心意妄根,一切生死了,纵令久昏暗,一明诸暗消,刹那本觉明,照破多劫罪。

  虽然如是,其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须弥山,令心寂净澄清,不为外境所牵,随处亦皆可修。处安身不安,处静身不静,亦是徒然。坐时睁目可,闭目亦可。若心未善安住,则睁目非、闭目亦非。任运而住,心无修整,散乱无纪不修整则又非是,真能善巧安定身心而修者,不住茅篷,亦可修行。住穿篷而不免于散乱,亦无成也。

  噫嘻

  有心之法不得离心义,

  有为之法不得无为趣,

  欲达真实离心无为胜义趣,

  任运持心安住本明体,

  分别垢水自当返澄清,

  障修诸显示各自寂隐,

  无取舍心光发而解脱,

  了本无生无始习垢净,

  亡诸执计安住无生境,

  凡所显现即是自心法,

  超脱边执得殊胜见王,

  超深广量得殊胜修王,

  离断边品得殊胜行王,

  能无所住得最殊胜果。

  [讲解]

  引伸上段之义,更示转深之趣,于是复(口胃)然叹曰:以有生灭之心法,不能得到超离心境之义谛。以有所作为之法,不能得到无为法之旨趣。若欲达到真实离心及无为之义趣者,唯当任运持心,令其安住本然,而定于离一切缠覆之本妙明净心体之上。如是任令彼妄心分别,如垢水者不加搅乱,自得澄清。对一切声色等法,似能显生而障于道行者,亦置不理会,更无一毫有所爱憎取舍,则如贼入空室,自形寂隐。

  如是无著之心,昭昭灵灵,一旦本净明心,耀然光明,解脱现前矣。

  须知诸法之所显现者,唯此心;能见其显现者,亦唯此心;究此能见所见,体无有二,唯一空寂,本自不生,是即显空、色空、明空等,双融无二之本觉智慧光明大手印道。

  此而证得之时,即是如来之身相,而一切无始以来,业习垢染,一洗而空也。故颂中接云:亡诸执计之心,安住于本自无生之境。何以故?凡所显现,能见所见,原此一心之法,既了知其本自空寂而无生,则计善计恶、计是计非、或爱或僧、或取或舍,岂非以妄逐妄?如水已不清,更从而搅乱之,则永不能澄定乎!是故要在明乎此理,不修不整,无取无舍,心体妙明方能显发也。故颂又接云:能如是超脱一切边见计执者,即得殊胜见之王,是为见之最要口诀。

  修持者,亦须毫无计执,如根本智、后得智,真实修、非真实修,乃至此法、彼法,或深广、或非深广,及他一切等量之计执。前曾云:若无散乱是修王,今再转深,示以越深广量等,方为殊胜修之王,益必如此,方能无散乱也。

  复次,前颂示云:若无作求是行王,今则转深,示令离断边品,方得殊胜之行王,离断灭边见品等方是无作求之正义,否则,又恐行人误落偏空涅磐边。

  无所住道是佛道,前颂亦已言之,今颂进云:能无所住得最殊胜果,则前颂为开示要门,今则进示深入此要门,以至究竟得果证之地。

  故当与前颂合参之,而善得祖师慈悲之至恩意也。

  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

  中如恒河畅流而闲缓,

  后如平水子母光明会,

  劣慧异生未堪善安住,

  可于明点气脉诸要门,

  以多支分方便摄持心,

  调令任运安住于明体,

  若依业印增现空乐明,

  须知加持双运之福智,

  导自顶轮缓降不可泄,

  渐提令遍全身一切轮,

  绝离贪故空乐明方显,

  长命黑发相饱如满月,

  光彩焕发力大如狮子,

  愿共速得安住胜成故,

  此大手印极心要口诀,

  且堪能种众生恒受持。

  [讲解]

  上适已详示最殊胜之见修行果,然为非上上根器之行者,开示入道方便,则有如此段之三种:第一种,为善慧根器行人之方便,即此中第一颂三句所言之三步:行者初修业时,每有妄念纷腾如瀑流之觉受相,或较未修业时反而多者,此即为开始认识其前所不自察之妄念故,当先修立断法,继调之以纵念法,(如祝拔宗之大手印法)。

  善修业者,过此阶段,趋入第二步时,自能进而觉受其心念有如恒河畅流之水,视瀑流之倒泻急湍为缓和闲暇多矣。但仍不免波浪起伏,思潮动荡,此则正当善巧实修于上述种种口诀之法,善巧精进修持者,过此即能达到风平浪静水面如镜之境,此时仍如上诀而善巧修持者,不久发放其子光明,与母光明会合为一,即得证矣。

  如上修持,以其要在无着无缘、无求无作,而唯任运安住于本明净妙故,亦不固定时缘、处缘、及事境等,行住坐卧,皆可修持。

  然有劣慧根器,未能于无缘无作等而善安住者,则可依于此段第二颂四句所示之法,或缘木石佛像,乃至金刚诵、持瓶气、观明点等法,以作修持,令心得专一安止,而显生契入本觉智之光明。

  若为特具堪能之异生,为令增长其觉受暖相空乐等,则可依于业印,此之方便,即欲乐定。诸大德开示多云:欲乐定重在气功,人之拣择,尤为严格,多生过患,不易修习。且助长(觉受暖相空乐)对治之法甚多,非必从事于此,方能成佛。至助长(觉受暖相空乐)之大者,莫如忏罪积资,即所以集福净障,是又非励力于修念金刚萨埵及上师合修法两仪轨轨不为功也。此根桑上师

  《大圆满禅定修息要门密记》中之警诫。贡师亦口示:

  “业印不及光明大手印殊胜稳妥。”故谨并附注于此。

  此段后三颂即为此方便之略述,此之业印者,极难极险,详必另从师授,此但略言梗概。

  谓修者最要必如法加持方便智慧,外内铃杵,各作本尊,方堪双修福慧。尤必特具不失之堪能,今菩提自顶下降,降而无漏泄,且必反提而上,散布全身各轮各脉,无一而稍外失。更必绝对非贪,否则立堕。能一毫无越而能修至空乐明现前者,现世即可延长寿命,面貌端严如满月、泽润如良玉,返老还童,力大如狮子,具得八种世间成就已,渐得不久证于空乐明。又此空示明者,即本觉智之异名也。

  此大手印口授,为无上成就谛洛巴祖师,在恒河畔,向其弟子已德善巧成就喀却班致达那诺巴(白教第三代祖),释十二苦行之究竟,而特面授者,一名《金刚大手印二十八颂》。(书中未必每颂四句,颂数亦不合廿八,但共一百一十二句,天竺例以四句称一颂,故总之而言耳。)

  嗣为西藏大译师,人称之为声明王者,马尔巴大士(白教四祖)亲承那祖之传承,并亲承口授此颂已,在将波哈哩地,经那祖亲示抉择之下,而译为藏文。

  中华国第一戊寅夏仲之吉

  释碧松补详原颂文句于江陵

  观化庐主整理听讲录于江陵

  公元2005年元旦佳节期间

  圆智行者陶贵堂于海口电子录入及校编

  有过求忏,有善回向,如母有情,速趣胜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