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

老子道德经



人,因合群而迷惘,因孤独而高贵。

正如《庄子●在宥》中说的:“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走过半生,看尽了繁华纷杂,体验了热闹喧嚷,方才顿悟,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也是难得的修行。

人到中年,独,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独处以清心


独处,是一场的清欢。

一个人在独处之时,能摒除杂念,让心清空,从而产生灵感。

俞伯牙跟着师父,学了三年琴技,想要精进,但是无法突破自己。

师父对他说:“我没什么能教给你的了,带你去见我的师父子春,你向他请教吧。”

于是,师父带俞伯牙来到一处山谷,让在这里等着,自己去去就来。

但是,一连几天,师父都没有回来。

俞伯牙独自在山谷中,以青山绿水为伴,采摘野果为食,与花草虫鸟为友。

内心极静,灵感如泉水般涌现,创作出了《高山流水》/《水仙操》等旷世佳作。

师父回来后,大喜说:“看来你不用去拜访老师了。”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说:“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宁静好过聒噪,寒冷胜过炎热。内心平静,思绪清晰,才能看到大道的本源。

人生的下半场,不必远离尘世,不必深山修炼,给自己留一段独处的时光,倾听内心的声音,让往事清零,让杂念归无,便是最好的活法。



独思以明智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讲:“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给房间留有窗户,阳光才能照进来;为心灵留下空间,智慧才会被唤醒。

王阳明在参悟“心学”之前,曾经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大事?”

老师告诉他说:“是考取功名”。

他又问父亲:“世间的真理是什么?”

父亲对他说:“朱熹老夫子讲过,理就在万物之中。”

但是,王阳明在“格竹子”的时候,并没有顿悟真理。

后来,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环境很差,语言也不通,没有了他人的干扰,放下了固有的认识,他终于领悟了生命的意义。

最终,创立心学,被誉为“千古圣人。”

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观念,怀疑自己,会因为固有的认知,阻碍自己。

一位哲学家说:“人只有在独立思考的时候,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学会忠于本心,独立思考,给心灵留下一片空地,让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



独立以修身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意思是:大道寂静而虚无,不依靠任何外力而运行,周而复始,不曾间断。

人由大道演化而来,独立修行,活出自我,才是合乎道法。

顺应自然,才能顺心如意,不被琐事烦扰。


在一座道观中,师父告诉道童,自己要出行一个月,嘱咐他看守道观。

道童不安的说:“师父,您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可怎么办呢?”

师父笑笑说:“你总要学会一个人生活的,我不能陪你一辈子呀。”

道童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一个月后,师父回来了,对道童说:“我不在的日子里,感觉怎么样?”

道童说:“我感觉好极了,您不在的时候,我学会了下山挑水,劈柴做饭,打扫院子,还有照顾花草。感觉每天都有收获。”

独立,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人在独立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成就自己。

一位作家说过:“路要靠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

人生这段路,每个人都只能陪伴我们走一程。

不依靠他人,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才最踏实,才能领略到最美的风景,活出人生的意义。


▽▽▽▽▽▽▽▽▽▽▽▽▽▽▽▽▽▽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不相关。“

人到中年,经历的越多,便越会明白,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自己的功课,人类的命运并不相通。

愚者总想在人群中,寻求存在感;智者却在独处中,活出了自我的价值。

境界高的人,都是懂得享受孤独的人。

留一段时间,在独处中平静,让心清空。

留一片空间,在独思中清醒,唤起智慧。

留一点空隙,在独立中学习,充实自我。

余生,愿你我能在内心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治愈自己,慰藉余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