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根本发心

学佛根本发心

学佛根本发心
       


  学佛就是要发菩提心,成佛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一个佛弟子的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引导、帮助众生成佛。《法华经》上讲:“佛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即使证得声闻、缘觉果位,自利利他仍不圆满,他的智慧慈悲威神力、报身报土等功德根本不能与佛相比。所以大智舍利弗才会在法华会上后悔,重新发心,走成佛的路。

  只有发起菩提心,才能成为一个大乘行者,才能成办佛果。大小乘的区分就在发心,而不在法的高低大小。即使是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具足其他的功德,但已经是佛子,超出了二乘,就象王子虽小,也比王公百官尊贵。有个小沙弥与阿罗汉师父的公案:小沙弥承事师父,两人同行,这时小沙弥生起一念“不学小乘,要成佛”的心,神通自在的阿罗汉立刻觉知,马上恭敬地请小沙弥在前面走,并自己背包。仅仅是一念心的功德就有这样大。具有菩提心的人所作的任何善业,即使是念一声佛,或者施给鸟兽一口食物,都是在种成佛的因,功德犹如虚空无量无边。

  发心是善法的源头,能生发一切善法。《正摄法经》讲:“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发起菩提心,就象打开了心性的宝藏,内心会光明清净,慈悲博大;信心坚定,勇猛进取,荷负起济世利人的使命;众生也敬仰亲近,感受到喜悦宁静,愿意接受引导、感化。如果心发不起来,遇事就会不愿承担,因循推脱乃至逃避,做一做就疲乏了,生病了;慢慢地生命就没了动力,枯萎堕落。

  菩提心尊贵无比,经论上说“要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我们虽然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如果仅仅知道菩提心的名字,或者只是简单地发心发愿,并不会有真正的菩提心,必须依次渐修。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要对生死轮回深生怖畏,视三界如火宅,一心求出离。有了出离心,推己及人,观察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中,发愿救度,策发菩提心。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介绍了两种殊胜的发心教授,即七因果教授与自他相换法。七因果教授是依七个步骤修心:(1)知母;(2)念恩;(3)报恩;(4)悦意慈;(5)大悲;(6)增上意乐;(7)菩提心。从知母到大悲修利他心,发起增上意乐,为利他而希求成佛,即为菩提心。第二种自他相换法是利根的修心法,就是把贪著自利、不愿利他的心,通过自他相换,生起爱他胜己之心。有了这样的愿心,策励进一步受菩萨戒,广修六度四摄等万行,方能成就菩提。

  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还须结合现实缘起找到落实的目标、下手处。自己在无限生命中若想生生世世不断地发起菩提心,要靠有教法住世。能真正带给众生希望、光明、究竟离苦得乐的也唯有佛陀的教法。自古以来,佛弟子皆肩负起正法长久住世的使命,精进不息。如今社会整个追求的方向朝向物质,人们竞争对立,不信因果轮回,佛教极其衰微。要改善这样的共业环境,挽回社会的潮流,振兴佛法,唯有凝聚僧俗二众共业力量,大家同心同愿,共同承担,才有希望。再者,修行办道,首重良师益友,远离恶友。如果在世间环境受熏习,善根就难以启发,学不上去。依靠着师友的教导切磋,才能不断地启发长养慈悲心,不断认识地对治烦恼习气,才能长久稳定地走上去。因此,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师法友团队对个人、对佛教、对众生都至为关键。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于大悲,趣入于大乘”,希望每个佛弟子至诚发心,树立大乘根本,让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成为殊胜的菩萨行。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