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喜法师:为何达摩祖师千辛万苦修了个茅篷刚建好就拆了?

传喜法师:为何达摩祖师千辛万苦修了个茅篷刚建好就拆了?


达摩祖师,在印度贵为三太子,他爸爸想要他继承王位,但达摩祖师觉得最值得追求的还是修行,看破了遂出家了。出家前,拜了一位当时最有名的长者为师,长者让他先去野外建一个修行的茅篷。

  达摩祖师身为太子,对如何建茅篷一窍不通,经过重重失败、摸索后,终于建成了。达摩祖师看着自己建好的茅篷,忽然意识到要修行,是依靠这个茅篷吗?

  修行最重要的是这个“心”,心要依寂静处而住,“心”能够寻找心灵寂静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修行要依止的,所以,达摩祖师又把自己千辛万苦建的茅篷给拆掉了。

  这时,给他送饭的人看到了,觉得很惊奇,看着他好不容易才把茅篷建起来正替他高兴,怎么瞬间又拆掉了呢?想不通,就跑回去禀报给祂师父;因为师父答应达摩祖师,如果茅篷建好了就给祂剃度;师父听后,却点头: 觉得这个三太子知道了建茅篷的真正含义。就给他剃度了。

  我师父悟公上人常言:“娑婆世界,不如意事常八九;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有位祖师曾这样问弟子:遍观大地,犹如荆棘,怎样才能安全地走在这世界上呢?徒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带把镰刀,走到哪就把路开辟到哪;有的说,给大地铺上毯子,种种回答,师父听了都摇头。

  后来,师父说要想在这个世上走到哪都不扎脚,不可能走到哪都把地修平整,把荆棘、瓦块都捡掉,最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你自己脚底下绑层厚厚的皮。

  祖师的这个方法,现在已普遍使用了,那就是每个人都穿双鞋子。 同样,要让我们这个“心”静下来,不是说要把蚊子、知了全部赶走,而是“收住”自己的“心”,放下万缘,“心”自然会慢慢静下来。

  古人说:夏练三伏,冬修三九。我以前跟着家人下放在农村时,离我们住处不远,原来有座寺庙,文ge时遭毁,但这个地方竟修出过一位金刚不坏身,据说还是位居士,他是解放战争时逃兵难躲到这寺庙里来的,就在这里刻苦修行。

  听年纪大的人讲,夏天再热,正中午时他跑到太阳下去打坐,晚上跑到菜地里去打坐喂蚊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圆寂之后肉身不腐,直到寺庙毁坏,这个肉身自然也难保。

  佛陀给这个世界取名“娑婆世界”,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堪忍世界”。

  怎样在这个世间“堪忍”? ——“忍”有四个状态:从强迫的忍,进一步修到不是很难过,能够完全受得了,这个“忍”已不是很烦恼了,最后达到连“忍”的感觉都没有。这种修行是要自己摸索的,师父也可以传,但你自己也要去实践、去摸索。

  比如在我们庙里,晚上你在这边坐下来,你别想着这是寺庙,“哦,富丽堂皇的一个地方”,你可以观想这里是个废墟或是一个乱坟冈,或是一座千年古刹,荒芜人烟,一片破败,“我”就坐在这个废墟里。一这样想的时候,心就很容易静了下来,非常安静。

  过去老禅师有个比喻,就像很老的一个香炉,很久没人点了,冷冷的灰,就那种状态。明明你住的是一个好屋子,却坐在里头观想:这是一个漏风漏雨的破屋子,如此观想,会有一颗什么“心”呢?

  这个“心”就非常容易引发一种“无常”的状态。另外,当你这样去想时,同时也超越了你对身体的这种执著,因为你想着既然这座千年古刹都已是一片废墟,那这个身体又会怎样呢?你对这个身体的执著会自然减少。

  如果真的为了求道,睡在路边或在一个露着天的风雨都不遮的地方,这个道心自然就会提高起来。如果睡在五星级宾馆里,那就是放逸的心。为什么“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坐卧高广大床”? 就是要戒除放逸的心。

  毋庸讳言,修行是非常耗时间的。所以,修行要有一个暇满难得的人身,这个人身要有充裕的时间,物质少不要紧,但不能没有时间,即便再富贵,若没有时间还算个穷人哦。一定要给你自己时间,欢喜修行,安贫乐道!

  “道”的传播仰赖人,比如一个古建筑,若知晓它的人没有了,也会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更不要说这个无形无状的“道”了。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除了前面说的,要怎样在这个堪忍世界里,训练我们的“心”能够寂静、适应这种状态,最根本的就是作为一个弟子怎样去亲近善知识,所以师徒之间有个怎样的缘分就尤其重要。

 我们看到佛像很庄严,向他礼拜,当然这是一念虔诚。但是内心要充满了智慧,《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释迦牟尼佛再庄严,也是假相。真正的佛是什么呢?觉悟的心,一颗觉性。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

  我们修行佛道,就是要如何呢?不要被假相染着了,为什么呢?

  你过去的爱,不存在。过去的恨,不存在,都在变化,过去心不可得。我们现在呢?每一秒钟都在变化。未来呢?还没有到。所以我们现在要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就是要了解《缘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安住了。

  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安住于《无所住》。《无所住》是什么地方?《无所著》。

  讲到这个就很难解释了,我们现在修行,都是用妄想心。妄想心就是说:《我在求佛道》,有取舍的观念。若是愈求佛,他就离佛道愈远,为什么?现前一念的空性,我们的觉性,就是佛。不必追求,只要于一切相,当下放下,离开执着、离开分别心,这一念觉性,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但是因为初学佛的人没办法,所以就要慢慢的来。

一个修行的人要细致地去照顾好自己,功德越大你的冤亲债主来得越多,所以你要守护好自己。会犯业障的,最容易犯的就是我、我执,我执越大烦恼越重。烦恼最重的里面就是贪嗔痴,贪还好一点,这个嗔会发起来,别人稍微看你眼神不对,或者讲话口气不对,马上感到我就被冒犯了,你心态马上就掉到地狱一样。

  以后你们要把别人当成你修行的检验,“我”就是轮回的根本!我执越重烦恼越重,要记住这句话,功德相就是我执很轻。所以大家要防护住,好不容易赚点功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千万不要起嗔心。

佛牙舍利的住世证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佛经上说:“白玉齿边流舍利”,佛陀所讲的法是从佛唇齿边流出的真理之声,不随四时凋零,对我们具有永恒的、珍贵的价值。

  佛舍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佛陀大悲愿力的化现。《悲华经》里讲,佛陀在久远劫前发菩提心,当其他菩萨都发愿于净土成佛时,只有佛陀发愿要于苦难的五浊恶世成佛,告诉没有道德、浊恶的众生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心中的爱,如何活得有尊严,让身心灵世界圆满。当祂这样发愿时,连阿弥陀佛都流泪了。

  舍利具有人格化的属性,祂就是佛。舍利是人天无上福田,我们敬仰瞻拜的是舍利蕴含的精神——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看到舍利就看见了佛。舍利的精神就是佛的精神,引领我们走出生命的自私和狭隘,从低级走向高级。如果我们学习到一点点佛陀的品格,我们社会的文明会进步多少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